1. 淞滬會戰時間持續了多久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名 稱 淞滬會戰
地 點 中國上海
時 間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參戰方中國,日本
結 果 日本獲勝,上海淪陷
參戰方兵力 國軍80萬人
日本30萬人
傷亡情況
中國宣布傷亡30萬人
日本宣布傷亡4萬餘人
主要指揮官蔣介石,松井石根
意 義 粉碎了「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http://ke..com/link?url=_h7gzUbYrKOwk5tobgzL-pVkz8RWeOtETWIv--FzkVjt2
2. 七七事變戰爭打了幾天
打了24天。1937年7月7日至7月31日。
3. 第二次世界大戰上海淪陷結束的時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重慶國民政府派員來滬接管日偽上海市政府。由此可見,上海是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淪陷才結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3)上海戰役打了幾天擴展閱讀
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制度的創建,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聯合國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在戰後初期新建立起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成為戰後國際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組織。
4. 解放上海花了多久時間! 從戰役發起時間到結束
上海戰役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上海戰爭。1949年5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主力勝利渡過長江後,對國民黨軍重兵據守的上海市進行的城市攻堅戰。解放軍發動以消滅湯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為目的的「上海戰役」。1949年5月27日,上海國民黨守城部隊投降,上海徹底解放。
5. 建國後中國一共打過幾戰爭最後一次是哪一場有多久時間
建國後中國一共打了八場戰爭。它們分別是:
1. 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25日—年7月27日。停戰時說的好聽叫打成了平手,但是占據裝備優勢的美國實際上就是輸了這結局;
2. 援越抗法戰爭:1950年初—1954年7月21日。最後殲滅法軍14萬多人,解放了越南北方,結束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
3. 中印邊界戰爭:1962年6月—11月21日。1962年11月22日,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4. 抗美援越戰爭:1965年6月—1973年8月,包含西沙海戰(1973年1月19日);
5. 中蘇珍寶島之戰:1969年3月2日—17日。雙方談判但未和解。2005年雙方簽訂了《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確定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
6. 鐵列克提之戰:1969年8月13日。8月在新疆鐵列克提發生了一場邊境沖突,這場沖突鮮為人知,卻以我方慘重的傷亡而宣告結束;
7. 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年2月—1990年2月,包含南沙海戰(1988年3月14日)。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8. 建國後對外戰爭的最後一仗:發生在1990年2月13日凌晨,越軍以一個排的兵力對我邊防部隊駐守的陣地實施偷襲。我軍迅速阻止還擊。此戰也是中越戰爭的最後一仗。
(5)上海戰役打了幾天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
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越南抗法戰爭(英語:Vietnames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France),即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語:Guerre d'Indochine),或稱法越戰爭,越南稱東洋戰爭、反法抗戰。是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間越南獨立同盟會為使越南獨立與法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越南抗法戰爭大致可分為防禦、相持、反攻三階段。防禦階段(1946年12月—1947年12月)。抗法戰爭爆發時,法國投入近10萬海陸空兵力,而越南衛國軍的總兵力8.5萬人,地方部隊和民兵游擊隊100萬人。武器原始,又無外援。越軍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他們將隊伍一分為二:一部分打陣地防禦戰,正面狙擊法軍進攻;另一部分則轉移到農村,開展游擊戰,消耗法軍有生力量。
1947,越南軍民發揚「決戰決勝」的精神,在誘敵深入之後,展開游擊戰和運動戰,於12月23日粉碎了法軍的進攻,收復了太原、宣光等地,取得了越北戰役的勝利。
1948—1949年冬春,越軍在東北、西北、羅江、洮江等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解放了大片國土。
1950年邊界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北部的軍事主動權已轉移到越軍手中,也標志著越南抗法戰爭由戰略相持階段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6. 上甘嶺戰役中國打了幾天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四十三天,雙方在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展開空前激戰。此戰最突出特點就:這是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唯一一次不計人員傷亡代價的拚命戰,歷來依賴飛機、大炮、坦克,非常惜命的美軍,在此次戰役中英勇了一回。在范弗里特的指揮下,為扭轉李奇微走前開始出現的不利局面,美軍集中優勢兵力,憑借飛機、大炮、坦克、火焰噴射器等一系列先進武器,對上甘嶺地區的中國守軍,實施全面的進攻,妄圖打破中朝防線,改變戰局。中國守軍則在15軍軍長秦基偉率領下,頑強阻擊。雙方進行了血肉的拼殺、反復的爭奪,數百萬發炮彈,把山頭的海拔高度削掉數米,美軍為了抓住最後的機會,不惜大量人員傷亡而冒險進攻。最終,在1952年11月25日這天,進攻的美韓聯軍因徹底喪失戰鬥力,而被消滅或逐出上甘嶺。這是一次中國軍隊在人數劣勢、裝備劣勢、補給劣勢的情況下,打敗優勢敵軍的經典戰例,也是徹底摧毀美國主戰派決心的一仗。這場以弱勝強的戰役真正的意義,是心理上的勝利,之前美國主戰的政客認為:美軍之所以不能取勝志願軍,是因為捨不得死人,沒下全力真打,只要真打,志願軍會和朝軍一樣潰敗。此戰美軍「真打」了,在一個機槍射擊位前死上百人也不心疼了,但最終還是沒打下來,因為傷亡太大,精兵都死傷光了。一向鄙視李奇微對志願軍作戰「太小氣、太窩囊」的范弗里特開始覺醒,之後的朝鮮戰爭里,他重復了李奇微的作戰方法。然而,李奇微是因為他的戰法開始走下坡路而被調走,何況范弗里特這個「學生」還沒完全學到,於是美軍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局面。這為1953年志願軍司令楊勇的兩次大反彈埋下伏筆
7. 解放上海戰爭斗爭了多久
日軍侵略上海共有兩次,一次是一二八,另外一次是八一三事變
第一次經過調解,國民政府簽訂了條約。
第二次為全面抗日戰爭的爆發,總歷時約三個月時間
8. 「一·二八」淞滬戰爭持續了多長時間
鹽澤幸一曾經叫囂:「上海一旦發生戰爭,4小時即可了事。」
事實呢?從1月28日夜間,一直到3月3日,淞滬戰爭歷時33天,其間曾3次調換指揮官。
一陣槍聲劃破夜空。1月28日晚11時30分,從天通庵火車站開始的閘北戰役打響。北四川路、虯江路等北火車站的周圍地區也跟著打響。日軍以20多輛鐵甲車開路,向19路軍陣地展開全面進攻。
要打破進攻之敵,先要解決這該死的鐵甲車,戰士們組成敢死隊,潛伏在馬路兩旁的商店裡。鐵甲車吼叫著開了過來,敢死隊員便瞄準車底投彈,鐵甲車癱瘓了,後面的步兵失去了屏障。用這個辦法,日軍的幾次猛攻都沒有成功。
逼急了的日軍於29日凌晨2時發起反撲。他們縱火焚燒沿街的商店和民宅,趁著大火包抄北火車站。眼看車站要被日軍佔領了,前線指揮翁照垣旅長急調援兵,幾小時交火後,雙方進入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在刺刀相見之下,我們的戰士個個不怕死,日軍卻極其懦弱。北火車站失而復得。
一夜奮戰,閘北戰役告捷,19路軍摧毀敵鐵甲車3輛,擊落飛機1架,擊傷2架,斃敵數百人,但自己傷亡也多達600多人。
英、法、美等國領事出面調停。雙方達成停戰3天的協議。
由於屢戰屢敗,鹽澤幸一被撤職!
2月6日,野村吉三郎接替鹽澤幸一指揮淞滬戰爭。他和他的前任一樣狂妄,聲稱「請諸君拭目以觀,屆時即可結束華北之抵抗」。他重點進攻的目標是吳淞和江灣,同時包抄閘北19路軍後方。
吳淞,長江與黃浦江的交匯處,這是上海通向外洋的必經水道。吳淞炮台南面吳淞鎮,鎮前有一條小河,這就是蘊藻浜。野村決定先拿下吳淞和蘊藻浜,以取得作戰的主動權。7日凌晨,10多架日軍飛機到19路軍吳淞陣地狂轟濫炸,以掩護2000多陸軍分兩路向吳淞、蘊藻浜進攻。10時左右,停在吳淞港外的24艘日艦向我軍陣地開炮,日軍趁勢向蘊藻浜車站發起沖鋒。
炮火重壓,硝煙彌漫,明顯的敵強我弱,造成正面戰場上我軍傷亡極大。守衛車站的19路軍78師156旅4團8連連長趙全聲靈機一動:對面的房頂不是很好的制高點嗎?他一面阻擊敵進軍,一面率余部繞出車站,從南端民房佔領制高點。
從高處突如其來的火力使日軍頓時大亂,前後被隔開的兩部分日軍互相開火,自相殘殺,直到中午12時,硝煙中能見度增加,日軍明白過來才告潰退。
下午2時,日本援軍混成24旅團6000多人,在飛機和炮艦掩護下到達上海,他們在我軍未加設防的張華浜鐵路碼頭登陸,並從蘊藻浜南岸准備攻佔吳淞炮台。
飛機和炮艦固然是他們的優勢,但奪取陣地最終還得靠白刃肉搏。我19路軍大刀隊聲勢奪人,因而日軍10多次進攻均被打退。
白天打不進來,日軍准備晚上偷襲。13日凌晨,日軍趁著夜幕未散,3次架設浮橋竹筏,企圖偷渡蘊藻浜,兩次都未成功。第3次進攻時,他們藉助煙幕彈和炮火掩護,終於偷渡成功。
堅守陣地的是19路軍61師12旅的官兵。他們多次沖鋒,擊退上岸之敵。但是,敵軍越來越多,白天正面交鋒傷亡極大。
你能夜裡干,我也能。指揮作戰的張炎副師長當天晚上率兩個營的兵力偷襲日軍營地。酣睡中的日軍驚醒,驚慌失措,爭先恐後從蘊藻浜渡回。
南岸敵軍聽到槍聲,以為我們要渡河夜襲,於是以猛烈炮火轟擊北岸,兩岸敵軍在黑夜中自相殘殺。這一仗,偷渡日軍傷亡2000多人。
野村的戰績不比鹽澤好多少,終於在戰敗當天為植田謙吉中將取而代之。
19路軍英勇抗擊日寇的壯舉,得到了全國人民有力支持。當時「在野」的蔣介石也通電贊揚19路軍將士,表示「今身雖在野,猶願與諸將士誓同生死,盡我天職」。
2月初,當時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張治中主動向蔣介石請纓,要求去上海作戰。蔣介石命令軍政部長何應欽,將京滬、滬杭兩鐵路沿線的87、88兩個師、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獨立炮兵1團火炮營等合編為第5軍,由張治中任軍長,開赴上海作戰。第5軍由蔣光鼐總指揮統一指揮。
9. 南京保衛戰打了幾天
參加南京保衛戰的中國部隊為第七十二軍之八十八師、第七十八軍之三十六師、教導部隊、憲兵部隊,另外,自淞滬擔任掩護撤退的第七十四軍、第六十六軍、第八十三軍也先後奉令退回南京參加戰斗。這三軍都是殘缺部隊,老兵很少,新兵大都尚未受過訓練。5日拂曉,第六十六軍派在句容佔領前沿陣地的兩個團與日軍接觸,苦戰後方始突圍,損失很大。6日,日軍約一聯隊向湖熟鎮前沿陣地猛攻,第五十一師守軍抵抗後,始將湖熟鎮放棄。同時,由土橋鎮攻擊索墅鎮之日軍,復向淳化鎮陣地施行威力搜索,大批日機整日在淳化鎮陣地輪番轟炸,守軍冒死抗戰。 7日,淳化鎮與東昌街間的湯水鎮前第一線陣地,為日軍騎兵突入,守軍被迫於入暮後撤退至第二線,固守湯山及湯水鎮。侵入淳化鎮之日軍以步、炮、飛機協同向守軍陣地猛攻,機槍掩體都被擊毀,守軍傷亡很多。至8日,日軍進攻淳化鎮愈烈,並分向東樵村西庄附近包圍,企圖截斷守軍歸路,第五十一師奮勇抵抗,死亡累累,其中五營官兵全部壯烈犧牲。由於後援未及時趕上,淳化鎮於下午4時失守。同日,日軍以主力及炮兵、機械化部隊進攻湯山守軍第二道防線,與守軍混戰至8時許。 到12月8日為止,日軍已進到南京近郊,東北面到達棲霞山,東面到達大胡山,南面到達湯水鎮、淳化鎮,西南面到達襪陵關和江寧鎮。此時南京守軍是自上海的受挫之師,新敗之餘坐守孤城,而敵軍士氣正旺,奪城在望。 參戰部隊 中國方面 約十萬人,長官唐生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劉湘,顧祝同 日本方面 日本軍隊由華中方面軍任主力,主要由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構成。此外,還有通信部隊、鉄道部隊、航空部隊、工兵部隊、兵站部隊等。 華中方面軍 - 司令官:陸軍大將 松井石根 上海派遣軍 - 司令官:陸軍中將 朝香宮鳩彥王 第三師團先遣隊 - 聯隊長:陸軍大佐 鷹森孝 第九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吉住良輔 第十六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中島今朝吾 山田支隊(第十三師團一部) - 歩兵第百三旅團長:陸軍少將 山田栴二 第十軍 - 司令官:陸軍中將 柳川平助 第六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谷壽夫 第十八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牛島貞雄 第百十四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末松茂治 國崎支隊(第五師團歩兵第九旅團) - 支隊長:陸軍少將 國崎登 結果: 中國方面軍人約五萬餘人,包括平民估計超過三十萬人喪生
10. 淞滬會戰打了三個月,為什麼南京保衛戰不到兩個星期就敗了
1937年12月13日,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淪陷。在歷經了淞滬戰場殘酷的三月鏖戰,攻佔南京的日軍已經喪失了最後的一絲人性,在四十多天內對南京城內的軍民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中國人被殺害,30萬同胞罹難,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姦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
在一組組觸目驚心的背後,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無險可守的上海中國軍隊可以堅持整整三個月,而上海至南京六百里間的大小陣地僅一個月就全部失守,擁有高大堅固城牆的南京13天竟宣告淪陷了呢?
恰恰是因為國軍在上海堅守了三個月,所以南京保衛戰只打了13天就潰敗了。
先給大家分析下淞滬會戰國軍在上海是怎麼堅守三個月的:
都知道淞滬會戰的規模很大,國軍累計投入兵力達70萬,日軍30萬,是一場雙方參戰兵力高達100萬以上的大會戰。
淞滬會戰剛爆發的時候,在上海的日軍不過幾千人,國軍這邊只有幾個師,雙方加起來連10萬人都不到。隨著戰況越演越烈,日軍先後三次大規模增兵,一直到11月初日軍在上海的兵力才達到極值,國軍在上海的作戰態勢便由守轉攻直至最後的全線潰退。
可見國軍在上海能堅守三個月也是因為日軍有一個增兵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持續了整整三個月。如果日軍在上海一上來就有30萬軍隊,國軍根本招架不住。
當年的中國交通條件還十分落後,能有鐵路都是奢侈,高鐵灰機運兵的神馬就不要想了。很多地方部隊都是11路來的,走到上海,淞滬會戰都結束了,很難把總體的兵力優勢轉化成局部的兵力優勢。
上海這么小,國軍幾十萬人擺在閘北、大場數公里狹小陣地上,兵力無法展開,兵力密度之大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結果上一個師就被蝗軍的海空優勢打誇。
因此馮玉祥曾說:「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國軍這種被迫的「添油戰術」也是淞滬會戰能堅持三個月的一大原因。當然「添油戰術」的代價也是沉痛的,國軍累計投入 70 萬,陣亡 20 萬,受傷 9 萬。
一場戰爭三十萬傷亡是個什麼概念,只比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四十萬傷亡少一些。別忘了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淞滬會戰才三個月。
守南京時國軍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來填坑了,而且淞滬戰場上打殘的還多是中央嫡系,黃埔精銳,守南京的部隊號稱有15萬但歷經淞滬三月鏖戰,很多部隊都被打殘,並非滿員。
以當時表現最好的德械88師為例,在上海的三個月經過了五次補充,來到南京的時候只剩下四千多人,一大半還是新兵蛋子,其他的部隊情況也是大同小異了。按唐生智統計守南京的部隊約有 8 萬人,其中新兵就占 3 萬人。這樣的殘兵敗將面對已經殺紅眼的5萬日軍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淞滬會戰時國軍指揮調度還算是有些章法,前線部隊各司其職固守陣地,形成較為牢固的防禦體系,只是在撤退的時候自亂陣腳,成了無序的大潰退。
淞滬會戰中國民革命軍的一個機槍陣地
南京保衛戰則從頭到尾都在混亂中進行,12 月12日南京即將陷落之際,竟還出現了這樣的奇觀:有的部隊在陣地上已經快跟敵人拼光了,有些部隊甚至還無所事事一槍都沒放過,最後安然無恙的撤出了南京。
士氣低落的殘兵敗將困守南京又指揮不當,縱使南京的城牆再高大也擺脫不了速陷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