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比爾蓋茨,微軟反壟斷案的簡要回顧
微軟反壟斷案已經暫時告一段落了,盡管這可能不是最終的結果,但畢竟算是有了一個交代。下面我們將此案前前後後的重要事件一一介紹給大家。
1974年,兩位年輕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和比爾-蓋茨(Bill Gates)共同編寫了一個用於個人電腦的編程語言,一年後他們創建了微軟公司。這個當時並不起眼的公司就是現在的微軟帝國。這家公司製作的 DOS操作系統在1991年已經占據了個人電腦93%的市場份額。
1993年,美國司法部接到其它軟體生產的投訴,開始對微軟公司的市場壟斷問題進行調查。1994年7月,微軟公司同意修改與個人電腦生產商的軟體使用合約,允許其它軟體產商與其進行正當競爭,從而結束了長達一年多的調查。
1995年八月,微軟公司推出其全新概念的Windows 95操作系統。
1995年十二月,比爾-蓋茨宣布微軟公司的戰略將轉向國際互聯網。
1997年九月,微軟公司推出新一代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 4.0,開始全面進軍互聯網,與當時如日中天的網景公司展開瀏覽器大戰。據稱,當時網景公司占據著瀏覽器軟體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
1997年十月,美國司法部再次起訴微軟公司,稱其違反了1994年簽署的協議,採用非正當競爭手段迫使計算機生產商銷售其瀏覽器軟體。當時,微軟公司將瀏覽器軟體與其主導市場的Windows操作系統軟體捆綁銷售。
1997年十二月,美國地區法官湯馬斯-賓菲爾德-傑克遜(Thomas Penfield Jackson )簽發禁止令,要求微軟公司不得勒令計算機生產商安裝Windows 95操作系統必須同時安裝其Internet Explorer 4.0瀏覽器軟體,迫使微軟公司暫時停止捆綁銷售計劃。
1998年五月,美國司法部和二十個州的總檢察官起訴微軟公司,聲稱微軟公司非法地阻止其它軟體廠商與其進行正當競爭以保護其軟體的壟斷地位,後來有一個州退出了這項指控。
六月二十三日,一個由三名法官組成的上訴委員會取消了傑克遜法官對Windows 95操作系統軟體的限制令,稱微軟公司有足夠的理由將瀏覽器軟體與操作系統軟體捆綁銷售。
八月二十七日,聯邦政府律師開始對比爾-蓋茨進行長達三十個小時的質詢,後來這次質詢的部分錄像資料作為證據呈上了法庭。另一方面,美國在線公司開始秘密協商收購網景公司事宜。
十月十九日,微軟反壟斷案正式立案,並開始進行法庭調查,調查最初預計進行六個星期。
十一月二十四日,美國在線公司證實它將出資一百億美元收購網景公司,並作為網景公司的代表參與起訴微軟公司。
1999年一月十三日,美國聯邦政府在找到十二個證人之後開始介入此案。
二月十六日,微軟公司也找到了十二個證人,准備與政府周旋到底。
九月二十一日,雙方經過多次法庭辯論後,開始進行最後的立場說明。
十一月五日,傑克遜法官稱,根據搜集到的證據,微軟公司的確存在壟斷行為。他稱,微軟公司的作法阻礙了革新,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十一月九日,紐約的一家小廣告公司起訴微軟公司。這是傑克遜法官作出初步裁決後微軟公司遇到的第一起訴訟案。
十一月十九日,傑克遜法官指定理查德-波斯納(Richard Posner)上訴法官作為微軟反壟斷案的調停人,負責協調微軟公司與政府之間的庭外和解工作。波斯納是芝加哥市美國第七上訴法院的首席法官。
十一月三十日,美國司法部法官、各州律師和微軟公司的代表在芝加哥與波斯納法官見面。
2000年一月十日,Caldera系統軟體公司與微軟公司達成和解協議,撤回對微軟公司的訴訟,微軟公司向其支付了數量不詳的賠償金。
一月十三日,比爾-蓋茨宣布辭去微軟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職務,並任命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 lmer)作為他的繼承人。
一月十八日,微軟公司在一次正式的法庭辯論中稱,Windows操作系統在高技術工業里談不上壟斷,因為該公司既沒有控制市場價格也沒有掌握整個市場的生產。
二月二十二日,傑克遜法官聽取了雙方最後的立場闡述,並駁回了微軟公司的辯論。
三月二十四日,微軟公司給美國政府傳真了一份詳細的解決方案。
三月二十六日,政府方面拒絕了這項解決方案。
四月一日,微軟公司與聯邦政府的談判宣告破裂。波斯納法官宣布調解失敗,他將結束整個調解工作。
四月三日,傑克遜法官宣布,微軟公司違反了《謝爾曼反壟斷法》,用阻礙競爭的手段維持該公司的壟斷地位,並企圖壟斷瀏覽器軟體市場。這位法官還判定微軟公司還違反了另一項法律規定,將其瀏覽器軟體捆綁在其操作系統軟體中一起銷售。微軟公司的這些行為構成了起訴的條件。
微軟公司表示,它將會進行上訴。該公司主席比爾-蓋茨稱,公司將會盡力尋求這起案件的解決辦法,但不會繼續強調該公司的作法是在鼓勵競爭,而不是阻止競爭。
㈡ 微軟反壟斷案的事件
加州政府起訴微軟濫用壟斷地位
美國加州多個城市政府起訴微軟公司濫用壟斷地位
2004年8月27日包括舊金山和洛杉磯在內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多個城市政府聯合對微軟公司提出起訴,控告其濫用在個人電腦操作系統領域的壟斷地位,對商品制定不合理的價格。
原告律師之一丹尼斯埃爾雷拉說:「這是妨礙正常競爭的掠奪行為,損害了消費者和納稅人的正當利益。我們必須通過法律途徑,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微軟發言人斯泰茜德拉克表示,公司方面尚未就此案進行徹底研究。但她同時強調:「我們珍惜與各城市之間的關系,一直以十分有競爭力的價格向顧客提供出色的軟體。」
韓國裁定微軟涉嫌利用壟斷進行不正當競爭
塵埃落定,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FTC)今天宣布最終調查結果,判定微軟在韓國的商業行為違反了公平貿易法及相關法規,對其克以3200萬美元的罰款。
FTC要求微軟在180天內針對韓國市場推出兩個版本的Windows,其中一個必須剔除Windows Media Player和即時聊天軟體,另一個版本的Windows可捆綁前述軟體,但必須提供下載競爭對手相關軟體的網頁鏈接。FTC的判決有效期為10年,第一個5年過後,微軟每年可以申請針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對該判決進行復核。
FTC對微軟的調查源於2001年韓國門戶網站Daum對微軟提起的反壟斷訴訟,2004年,RealNetworks公司也針對Windows捆綁Media Player的行為提起了類似訴訟,FTC趁此擴大了調查范圍。,同意向後者支付7.61億美元了解反壟斷官司,RealNetworks隨後表示,將撤回在韓國和歐洲向微軟提起的反壟斷訴訟。11月,微軟又付出3000萬美元與Daum達成了和解。但是微軟「破財」卻沒有達到「消災」目的,FTC堅稱對微軟的調查不會受上述和解協議的影響。
此次韓國的判決對微軟而言可謂雪上加霜,歐盟判定微軟在Windows中捆綁Media Player的做法違反了反壟斷法,對其開出了4.97億歐元的罰單,並勒令微軟與競爭對手共享部分源代碼,及推出剔除Media Player的Windows。
歐盟反壟斷案微軟落敗
2004年12月22日,歐洲法院勒令微軟立即執行歐盟委員會於3月份做出的反壟斷處罰,改變其商業操作模式,剝離視窗操作系統中捆綁的媒體播放器軟體,向競爭對手開放一些軟體的源代碼。
2004年3月,微軟拒絕剝離視窗(Windows)操作系統中的媒體播放器(MediaPlayer)軟體,雙方長達5年的談判破裂,歐盟委員會作出裁決,微軟濫用其視窗操作系統的市場壟斷地位,與競爭對手進行不公平競爭,傷害了消費者和競爭對手的利益,因此對微軟處以創紀錄的4.97億歐元(合6.65億美元)罰金,並命令其改變業務方式。
微軟對歐盟的處罰表示不服,隨即向設在盧森堡的歐洲法院提出上訴,以「如果執行處罰會造成嚴重和無法彌補的損失」為由,要求暫緩執行歐盟委員會的處罰決定,直到關於歐盟制裁的完全上訴審理完畢。
然而歐盟第二高等法院---初審法院在長達91頁的宣判書中表示,微軟未能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執行歐盟的處罰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因此駁回微軟的請求。
一位曾代表業界同微軟進行反壟斷談判的律師高度贊揚法官的裁決,說「這是消費者的勝利」。
微軟表現出了積極的合作態度,表示將遵守歐盟初審法院的最新裁決,新版視窗操作系統。微軟還表示將開設一個特別網站,向競爭對手公開部分秘密代碼,以便他們的產品能夠更好的與視窗系統兼容。
為了解決麻煩,微軟從來不吝惜錢,在歐盟之前,它已經斥巨資擺平了數起反壟斷訴訟。微軟更在乎的是能否保護自己的商業模式---捆綁銷售,這也是微軟的成功關鍵。微軟先是付清了創紀錄的4.97億歐元罰款,然後努力爭取同歐盟展開新一輪的反壟斷談判。但歐盟官員對重啟談判並不感興趣,表示法庭的裁決證明了對微軟制裁的有效性。
除了要求暫緩執行處罰措施,微軟另外還就推翻歐盟在3月作出的整個決定提出了完全上訴,這可能需要18個月的時間。如果微軟上訴成功,那將迫使歐盟不得不進入新的談判程序。否則,歐盟裁決很可能在微軟的其他反壟斷官司中成為法律先例。
微軟在日本遭反壟斷指控
2004年12月22日,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JFTC)調查人員周一與微軟律師會面,JFTC藉此機會進一步闡明了對微軟在日本許可銷售行為的態度,微軟涉嫌迫使PC銷售商接受一些強制性條款,要求它們保證不將微軟訴上法庭。而事實上微軟技術與一些日本公司開發的技術極其相象。
JFTC第一特別調查組組長Toshihiro Hara周二在郵件采訪中表示,在15分鍾的接觸中微軟代表要求JFTC闡明立場,以做好反駁的准備。周一的短暫接觸之前
微軟不服以上指控,稱2月份的新許可協議已去除了爭議條款。然而,微軟在現有的協議條款中仍然保留了爭議條款。據JFTC表示,雙方爭議的最終解決估計需要兩到三年時間。Hara說,「JFTC調查者的立場基本沒有什麼變化。」
微軟被韓國門戶網站Daum指稱涉嫌壟斷市場
韓國最大門戶網站Daum通訊2004年4月12日稱,已控告美國微軟及其韓國子公司涉嫌在即時通訊軟體業務上有不公平的商業行為。
Daum在聲明中指出,「微軟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將其即時通訊軟體Instant Messenger與WinXP操作系統搭售,而這對Daum已造成相當的傷害...微軟利用其在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的主導地位,將競爭對手排除在即時通訊市場之外。」自身擁有通訊服務的Daum稱,已向漢城地方法院提出100億韓元(874萬美元)的損害賠償。
韓國檢查機構擴大對微軟的反壟斷調查
2004年11月,微軟在媒體播放領域的競爭對手RealNetworks在韓國指控微軟在其Windows操作系統中捆綁Media Player和Media Server軟體的行為違反了公平競爭的原則,韓國公平貿易署表示將針對微軟的行為是否違反韓國的貿易法規開展范圍更為廣泛的調查。
RealNetworks的副董事長David Steward稱,RealNetworks此舉的目的是「恢復正常的市場秩序,為韓國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微軟韓國的發言人Kwon Chan表示,微軟將仔細研究Realnetworks的訴狀,並准備以合作的態度和方式來配合韓國的調查機構妥善的解決這一問題。
早在RealNetworks在韓國就反壟斷事宜起訴微軟之前,韓國當地的一家從事互聯網門戶業務的公司Daum Communication Corp就已經指控微軟在Windows中捆綁即使通信軟體的行為違反了韓國的貿易法規,韓國公平貿易已經介入此事並展開調查活動。
㈢ 從微軟肢解案分析壟斷的構成
題干:微軟肢解案起源於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方法院法官托馬斯·傑克遜在華盛頓時間2000年6月判決,微軟的三項罪名是:通過反競爭行為維持壟斷;企圖壟斷瀏覽器市場和將其瀏覽器與操作系統捆綁。傑克遜認為,微軟在非法維持壟斷方面有罪,而在為凍結競爭對手而與其它公司簽訂排它性協議方面無罪。美國司法部和19個州的律師曾指控微軟通過與一些公司簽署優先合同而在許多高科技市場排斥其它公司,因此確保了在許多軟體領域的壟斷地位。盡管傑克遜否決了司法部的對微軟的一項重要指控,但是他下令將微軟肢解為兩個獨立的公司。將微軟分割為兩家公司以糾正其反競爭行為。微軟將被肢解為兩個獨立的公司,一個專營電腦操作系統,另一個則經營除去操作系統外微軟目前所經營的其它業務,包括Office系列應用軟體、IE瀏覽器等等
答:1)規模經濟,對於一個市場的全部需求,只能容納一個廠商獲得,多一個廠商都會使所有廠商虧損。 {題乾的第三句} (2)價格要素。因為微軟的綁定式銷售,導致其軟體遠低於市場的平均值,從而在價格上大壓對手,促成壟斷 (3)特許經營。政府在某個行業內授權某家廠商壟斷經營某種產品被稱為特許權。(所以微軟沒有被肢解成功,布希起了很大作用) 以上三點,重點在第二點!
㈣ 微軟反壟斷案的意義
針對這樣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件,美國司法部打出了「推動創新」的旗號。在Jackson作出分割Microsoft的判決前夕,當時的司法部長雷諾表示,對微軟採取反壟斷行動是為了創造競爭環境,以增加消費者的選擇。這種觀點得到不少反壟斷問題專家的贊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反壟斷問題專家羅伯特·利坦認為,在美國的絕大部分行業中,創新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因此,微軟一案必須具有開創先例的價值。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新增長理論」的創立者保羅·羅默同樣支持對微軟採取反壟斷行動。
可以說,能否保持創新的活力是美國經濟能否繼續領先於世界的關鍵,因此美國反壟斷政策的重點逐步的從維護價格競爭轉向促進創新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微軟同意以11億美元的代金券方式就加州的壟斷案達成和解後,蘋果電腦公司就此發表評論,稱和解協議不應當允許微軟在教育產業開展不公平競爭。
蘋果電腦在上周五微軟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就壟斷案達成和解協議後做出了此番表態。根據和解協議,微軟同意向部分微軟視窗操作系統的購買者支付總計不超過11億美元的代金券。但是如果代金券沒有悉數被領取,則和解協議規定余額的三分之二將捐贈滿足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加州公立學校,這些學校將必須動用其中二分之一的資金購買微軟的產品。
蘋果電腦認為,微軟應當同意加州的學校可使用全部無人領取的代金券資金采購任何最能滿足需要的科技產品。蘋果電腦還表示,微軟與加州達成的這份和解協議,對其他電腦軟體公司不利,並為微軟在教育產業開展不公平競爭提供了機會。
㈤ 比爾蓋茨在微軟遭到反壟斷案以後是怎麼做的
2002年4月22日,比爾·蓋茨親自出庭為微軟辯護,試圖使公司免於9個州的司法部長提出的嚴厲的反壟斷制裁方案。在認定微軟法律責任的長達四年的審理程序中,蓋茨曾經接受美國地區法官傑克遜的傳訊,卻從未以證人身份出庭作證。 4月24日,比爾·蓋茨首次承認,微軟有可能會對現有的視窗操作系統進行「瘦身」,從而為個人計算機用戶提供一套視窗簡裝版本。此前,蓋茨一直堅持認為,這么做是不可行 的,會使微軟失去在操作系統上的領先地位。英國《金融時報》認為,蓋茨態度的轉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要問誰是近來進進出出華盛頓聯邦法院11號房間最聰明的傢伙?毫無疑問,比爾·蓋茨。他的「補救」證詞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反壟斷案中一直顯得精確而見多識廣。在本案中,9個州一直建議實施一套比微軟與司法部達成的協議更有效,或者說更「殘酷」的補救方案。美國司法部的方案已經夠讓人頭痛了,新的補救提案要求微軟從視窗操作系統中刪除瀏覽器等附加軟體,以使用微軟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這樣可以打破微軟的壟斷地位,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餘地。可這只會把微軟逼到絕路,趕出生意場。微軟表示必須對所有修改過的系統進行測試,確保它們與既定標准嚴格保持一致。這意味著,微軟要測試成百上千個版本的視窗系統。聯邦法庭上出庭作證的又都是清一色的小人物。他們可以在市場上評說微軟的功過,但卻不知道怎樣進行反壟斷補救。經濟學家、法律學者可以在補救案上發表意見,卻對軟體製作束手無策。-征服美國政府據最新一期的《財富》雜志披露,微軟征服美國政府的主要武器有兩個:金錢和游說。微軟與美國政府之間的親密關系是有歷史淵源的。在2000年總統大選里,微軟為聯邦候選人和政黨捐資460萬美元,幾乎多於所有的其它美國公司,僅略遜於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比它的最強競爭對手美國在線時代華納高出兩倍。2001年,微軟贊助3600萬現金和價值1.79億美元的軟體投入,使微軟和政客們的關系搞得異常融洽。早在90年代中期,微軟出了名的大說客傑克,每天拎著筆記本電腦和手提電話,駕著切諾基吉普車,穿過擁塞的交通,往來於微軟位於郊區的辦公樓和國會山,展開艱苦卓越的游說工作,從此,微軟就開始游刃於華府上層。盡管1998年美國司法部起訴微軟公司壟斷商業行為導致微軟與政府之間的魚水關系開始發生實質性變化,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微軟的游說能量仍然是讓人大跌眼鏡。當與華盛頓政府產生分歧,大多數美國公司無非採取以下三個步驟:一、反擊,二、阻礙議案的執行,三、促使立法者制定符合他們利益的議案。微軟更是棋高一招。微軟能夠令華府高官為其推磨,讓政府方面在關乎公司利益的重大問題上保持沉默。為了達此目的,微軟可謂不遺餘力。在1998年底和1999年初走錯幾步棋之後(試圖剝奪司法部的反壟斷基金等),微軟迅速地重新找到了立足點。在華盛頓,微軟公司負責政府關系事務的職員有15人之多,是其它公司的三倍,在其它主要的州甚至多於20人。微軟的說客中,甚至包括共和黨前主席哈雷巴貝爾和柯林頓政府律師傑克昆因。如此肆無忌憚的游說自然會招致人們的不滿。計算機和工業通信協會(由微軟的對頭Sun、甲骨文和時代華納公司共同資助建立)主席埃德·布萊克指出,微軟游說的目的是「企圖破壞法律的實施(即反壟斷案的調查和審判),可以被認為是阻礙司法公正的行為」。微軟公司否認公司游說阻礙了執法官員進行反壟斷案的調查。政治捐款和其它傳統的游說方式只是微軟常用武器的一部分。還有很多你可能想都想不到。例如,微軟借網站在全球大拉支持票;在1998年成立的網路世界創新自由組織(FIN)聲稱支持比爾·蓋茨的來信裝滿了5個大箱子;微軟還在公司網站上增加鏈接,在每天接到的幾千封發給比爾·蓋茨的電子郵件中挑出中聽的來,還在拉斯維加斯Comdex計算機展上大力推廣FIN。今天,有25萬多人次已經簽名表示願意支持微軟。僅2001年最後兩個月,就有幾百封經過FIN篩選的電子郵件發給了30位立法者,表示希望立法者給微軟更大的貿易權利,增加微軟的海外銷售量。微軟還定期給國會山的官員普及計算機、網路、寬頻等知識,使那裡的立法者們越來越覺得微軟有著一副善良、可親的臉孔。-法庭上微軟氣勢奪人在曠日持久的微軟反壟斷案審理過程中,直至上周,9個上訴州的律師才第一次得到機會,在法庭上當面「會審」比爾·蓋茨這位軟體巨人和世界首富。四年前,在最初的審訊中,比爾·蓋茨沒有出庭,他只是提交了一本錄影帶。在錄影帶中,他懶散地坐在椅子上,時而用近乎耳語的聲音做出供詞,時而大發雷霆。這一次,9個州聘請的律師斯蒂芬·昆尼用了三天的時間向比爾·蓋茨發問。盡管看起來昆尼懂得許多技術細節,但很明顯,在冷靜而剋制的比爾·蓋茨面前,他只能試圖地表現得稍好一些。昆尼在法庭上和緩的質詢證人方式讓傲慢的蓋茨比較能夠接受。而且,9個州所提出的不完善的補救方案以及比爾·蓋茨在法庭上的得體表現,都使昆尼看起來沒有能夠充分施展手腳。本來,很多證據已經很好地說明微軟對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實施壟斷,違反了反壟斷法案。但這次的出庭作證,比爾·蓋茨用長達155頁的證言對9個州的提案進行抨擊,使法庭相信那些提案是惡意、模稜兩可的,而且全然未把消費者、個人電腦市場或美國經濟的未來放在心上。在法庭上,微軟企圖把起訴書描述成競爭對手們(主要是SUN和時代華納)的心願。蓋茨說這些提議其實正是他的競爭對手們夢寐以求的夙願。蓋茨表示,9個州提出的補救提案在他看來對微軟是毀滅性的,會終止公司已經進行十幾年的研發工作,會造成大量雇員失業,以及使微軟撤出最具價值的視窗軟體開發工作。昆尼律師試圖證明蓋茨的擔心近乎偏執。在這一點上,昆尼為將來的庭審贏得了重要的一分。他迫使蓋茨在證言中刪掉一個詞——「按照推測」。這表明微軟承認,網景公司的瀏覽器和Java程序語言曾經給微軟構成極大的威脅。一個詞的改動本來並不很重要,但這給蓋茨後來提供證詞的可信度留下了陰影。不過,比爾·蓋茨在法庭上整體表現得沉著而且善意,與上一次在錄影帶中的舉止判若兩人。他對每一個起訴者的批評聽上去也理由充分。那麼,案件的關鍵就在於法官本人了。女法官庫雷科特琳的立場一直是捉摸不定的。但是,在蓋茨的作證過程中,她給了原告方一個接著一個的打擊。她規定某些電子郵件不可以作為法庭證據,並多次同意蓋茨律師反對昆尼質詢的請求。蓋茨在法庭上開的玩笑有時還會把她逗得哈哈大笑。她還同意蓋茨律師的發言時間可以超時,那樣蓋茨就可以不必為了第四天的作證而不得不留在華盛頓了。最明顯的是,庫雷科特琳甚至粗魯地打斷昆尼的一個提問。她說:「這不是陪審團審訊,我明白就行了,繼續下一個問題吧。」種種跡象顯示,聽證會對9個上訴州來講都不是好兆頭,它們的勝算不大,因為庫雷科特琳是唯一的關鍵人物。聽證會預計將在5月份結束
㈥ 微軟反壟斷案的介紹
微軟公司於1992年在中國北京設立了首個代表處,此後,微軟在中國相繼成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微軟全球技術支持中心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等科研、產品開發與技術支持服務機構。如今微軟在華的員工總數有900多人,形成以北京為總部、在上海、廣州設有分公司的架構,微軟中國成為微軟公司在美國總部以外功能最為完備的子公司。 微軟反壟斷案又稱微軟反托拉斯案,是指1997年10月開始微軟涉及的一系列反壟斷案件。
㈦ 微軟公司壟斷案是怎麼一回事
1997.9.30 微軟發布ie4.0。
10.20,司法部起訴微軟違反了1995年頒布的法庭條款。
12.11,傑克遜法官發布命令,禁止微軟將ie與視窗95捆綁銷售,
12.25,微軟向上級法官提起上訴。
1998.1.11,微軟繼續將ie與視窗95捆綁銷售,司法部就此提請法庭對微軟處以每天100mds的罰款,
1.22,微軟和司法部就藐視法院判決的指控達成和解。
2.2,上級法庭指定4月21日開始口頭答辯。
5.5,微軟請求上級法庭裁定微軟可以讓ie與視窗98捆綁。
5.12,法庭同意。5.18,20個州起訴微軟。
5.21,微軟請求延期召開聽證會。
5.22,法官設定9月開庭審理日。
6.23,5位 計算機公司老總向上議院審判委員會訴苦。
7.28,微軟反訴20個州。
8.11,傑克遜法官裁定需要啟用審前會議。
8.25,美國政府檢查微軟是否非法向intel和apple施壓。
9.8,微軟請求撤銷此案。
10.1,微軟ie市場變現超過網景導航者。
10.19,審判在washington e barrett prettyman 法庭開庭。
1999.8.10,微軟與司法部提交調查結果,
9.10,提交修改後的結果。
9.21,審判辯論結束。
11.05,傑克煦法官公布調查結果。
2000.4.28,司法部與17個州提請以為聯邦大法官將微軟一分為二,pc視窗ops供應商,network content provider。
2001.6.28,華盛頓分拆法庭推翻判決,維持jackson法官的事實認定,即微軟採取非法方式保護自己的壟斷地位。
9.6,司法部稱病不希望拆分微軟,但希望盡快地了決此案。司法部也不再堅持微軟的捆綁銷售非法。
2001.10.15,仲裁專家格林負責協調此案,並限定11月2日達成和解協議。
10.31,微軟與18個州中的9個州達成了和解協議,協議給pc廠商在心電腦上安裝非微軟系統更多的自由,並刪除競爭性的微軟產品如ie。
㈧ 關於1998年微軟的重大反壟斷案件
微軟遭遇反壟斷敗訴前後
2007年9月17日,歐洲初審法院裁定,維持歐盟委員會2004年對美國微軟公司做出的反壟斷處罰決定,包括向這家世界上最大的軟體製造商開出的4.97億歐元的巨額罰單。歐盟的這個處罰決定,是近年來微軟第一次在壟斷問題上的敗訴,也是第一次肯定了微軟的壟斷行為。
歐盟與微軟近十年的反壟斷較量
截至今年6月30日的財政年裡,微軟公司在歐盟國家實現利潤100餘億歐元。換言之,這筆罰單只相當於微軟兩周內在歐盟國家所賺取的利潤。盡管罰款遠不及微軟的捆綁銷售利潤,對財大氣粗的微軟也不過是「牛身失毛」,但它的影響卻是深遠的,至少在法律上證明了微軟利用其強大的優勢,壟斷了歐盟市場,做了大量不公平的競爭行為。
有關微軟壟斷軟體市場的爭端由來已久。微軟曾因在國內同樣問題上,不斷擊敗對手並與法庭和解,已獲得絕對的市場優勢。1990年6月,美聯邦貿易委員會就微軟與IBM在PC軟體市場可能產生的沖突,進行了調查。1993年,美國司法部接到其他軟體商的投訴,開始對微軟的市場壟斷問題進行調查,集中調查微軟DOS的市場策略。1994年,微軟同意修改與個人電腦生產商的軟體使用合約,允許其他軟體生產商與其進行正當競爭,從而結束了長達一年的調查。1997年,美司法部再次起訴微軟,稱其違反1994年簽署的協議,採用非正當競爭手段,迫使計算機生產商銷售其瀏覽器軟體。當時,微軟將瀏覽器軟體與其主導市場的視窗操作系統軟體捆綁銷售。1997年,美國地區法官托馬斯。傑克遜簽發禁止令,要求微軟在安裝視窗95操作系統時,安裝其他軟體商生產的InternetExplorer4.0瀏覽器軟體,迫使微軟暫時停止捆綁銷售。1998年,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的總檢察官集體起訴微軟,聲稱微軟非法阻止其他軟體廠商與其進行正當競爭,以保持其軟體的壟斷地位。1999年,微軟發布改進版視窗軟體,其視窗媒體播放器的市場份額大幅增加,微軟的捆綁銷售方式使其媒體播放器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競爭對手諸如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Player.2000年,傑克遜法官作出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微軟隨後提出上訴。2001年,微軟被控違反反壟斷法一案,進入上訴程序的法庭辯論階段。
微軟在國內大打壟斷之仗時,也與歐盟反壟斷機構發生了爭執。歐盟法院原以為說服微軟很容易,但歐盟法院沒有意識到,微軟利用在國內戰勝眾多對手之際,繼續利用原在美國的戰略,在歐洲市場上大施淫威,致使歐盟范圍內的軟體製造商的銷售遭遇下滑。歐盟發現了微軟的市場行為,不符合歐盟的市場行為准則之後,對其發出了警告,並稱將對該公司處以巨額罰款,除非微軟採取措施,使歐盟不再憂慮市場競爭的問題。但此舉沒有奏效。
歐盟起訴微軟公司起始於1998年。當時,位於布魯塞爾的反壟斷機構,應太陽系統公司的訴求,開始調查微軟在歐洲的所作所為。隨之,他們發現微軟利用桌面終端的市場統治地位,壟斷了整個歐洲伺服器市場。歐盟再次向微軟發出警告,微軟仍然置若罔聞,繼續在歐洲銷售捆綁媒體播放器軟體的視窗版本。
2003年,微軟竟獲得美國政府默許,與國內18個州達成和解協議,微軟進而敦促法院,不再考慮制裁微軟的提議。美國法院的默許,助長了微軟的氣勢。實際上這意味著,加強了微軟在國內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也自然為它進軍歐洲伺服器市場大開了方便之門。
歐盟反壟斷的態度要比美國堅決
然而正在此時,微軟與歐盟的反壟斷爭端開始激化。導致矛盾激化的原因還在於,微軟在市場上濫用其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統治地位的同時,其態度自始至終都十分強硬。早在2003年1月,歐盟市場競爭委員會委員馬里奧。蒙蒂擬舉行聽證會,就一個決議草案進行討論,准備對微軟採取強硬措施。
持續不斷的調查,發現了微軟更多操縱市場的行為,如微軟的Net Passport涉嫌違反歐盟有關個人隱私的法規,歐盟立即要求微軟對其修改。可是在一次聽證會上,歐盟初審法院與微軟發生了激烈的辯論,雙方激烈對峙,互不相讓。曾經代表集體訴訟原告指控過微軟的律師邁克爾。豪斯菲爾德,一開場就指責微軟對面臨的壟斷指控不以為然。豪斯菲爾德打開一盤錄像帶,錄像帶中微軟首席執行官斯蒂夫。巴爾默被問及是否完全理解「壟斷」一詞時,這位律師說:「巴爾默當時大笑著說,『我當然知道什麼叫壟斷,我經常與我的孩子一起玩這種游戲。』從這句話可看出,盡管此前關於微軟的反壟斷訴訟,歐盟提起過多次,卻都沒有實質性結果,其原因就在於,微軟的管理高層完全沒把歐盟的壟斷指控當一回事。」
從2004年初,歐盟與微軟就反壟斷案的爭端逐漸升溫,歐盟向微軟處以巨額罰款。同年6月,微軟向歐盟初審法院提出申訴,要求推翻處罰決定。微軟還請求該法院下令,在法院判決作出之前,暫緩執行歐盟的決定。12月,初審法院駁回了微軟公司要求推翻歐盟決定的請求。
歐洲大多數輿論都認為,微軟在歐洲面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2006年2月,歐盟就微軟系統的兼容性展開了調查。結果發現,包括IBM和甲骨文公司在內的眾多美國公司,都曾公開數據,但微軟卻利用其系統優勢強壓歐洲對手。並且,歐盟的競爭對手繼續對微軟抱怨稱,它並未因歐盟的制裁而改變原有的戰略決策,繼續拒不提供格式化信息,這導致其本土產品仍然無法與微軟視窗版本兼容,這幾乎成為微軟對付歐盟市場競爭對手的一貫做法。歐盟委員會怎能視而不見?同年7月,歐盟決定對微軟再次處以總額2.8億歐元的罰款;同年10月,微軟就歐盟新的處罰決定提出上訴。2007年3月,歐盟威脅要對微軟再次處以每天300萬歐元的罰款,並要求微軟做出答復。直到9月17日,初審法院對微軟要求推翻歐盟反壟斷處罰決定的上訴,作出了初審判決。
這個處罰決定勢在必然。但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表明,微軟之所以不聽從歐盟,是因為它有著強大的美國政府作後盾。歐盟對微軟等美國企業展開的反壟斷調查,甚至引起美國政府的不悅。包括美國英特爾和蘋果公司在內的信息技術巨頭們,都對歐盟的調查提心吊膽,它們也都面臨著歐盟的反壟斷調查。今年初,歐盟委員會曾兩次將一份問卷調查,發往歐盟的微軟競爭對手,搜集是否需要進一步探究外來軟體的兼容問題。歐盟沒有繼續深入調查英特爾的原因是,與微軟的反壟斷案遲遲沒有了結。
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安裝哪種軟體是費神的事,但對多媒體播放器市場來說,這場官司意義重大。歐盟的裁決生效後,將對微軟產品在歐洲市場的銷售產生深刻的影響。數據表明,微軟的視窗操作系統,2002年在西歐的銷售額為34億美元,占該公司全球銷售額的30%.隨後其銷售額逐年上升,這是因為近年來由於視窗能鑲嵌其他操作系統,又使其市場呈現無限擴大的趨勢。根據另一項調查顯示,在長達近十年期間內,歐盟的軟體公司產品的市場都十分疲弱,價格不斷下滑,微軟的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價格卻反而呈上升趨勢。
此後,歐盟法院與微軟的口水戰愈打愈烈,歐盟的態度也日趨強硬,初審法院向最高法庭遞交了上訴請求。從以往的訴訟來看,類似這種復雜的訴訟往往長達一年或更久。即便歐盟已判定微軟壟斷行為成立,微軟也仍然不服,此後歐盟初審法院繼續開展調查。
該法院追溯了調查微軟違反反壟斷法的決定,曾要求微軟披露所有源代碼,包括視窗版本的所有音樂和視頻軟體源代碼。但出人預料的是,微軟與美國最高法院已達成和解之後,微軟反而稱歐盟在追蹤微軟的過程中,致使全世界95%的個人計算機的微軟技術機密暴露無遺,這將危及微軟的全球市場地位,也屬於違法行為。對此,該法院立即進行了反駁,稱微軟已擁有近3000億美元的市值,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企業,加上市場的壟斷地位,不要說一般的客戶和企業,就是一些小國家也沒有能力與微軟抗衡,其市值甚至已經相當於很多發展中國家GDP總和。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任何企圖僅靠市場手段就想打破微軟的壟斷地位,都是不可想像的。因此,若沒有維護歐盟市場秩序的決心,那麼最終會傷及眾多的歐盟本土企業;若繼續容忍這種壟斷行為,歐盟的經濟將因此雪上加霜。
制裁壟斷,嚴明市場法紀是根本
歐盟法院意識到,若繼續容忍微軟這樣下去,那麼歐洲大多數軟體製造商的生存空間都將被封殺,歐盟市場正常的競爭秩序將被破壞,消費者被剝奪了選擇權。歐盟怎能眼睜睜地看著微軟這一美國公司,奪走本土大部分的軟體市場呢?歐盟競爭委員會負責人內莉。克勒斯認為,「微軟的一系列行為,深深地侵害了歐洲消費者和競爭者的利益,使歐盟本土軟體陷入前所未有的蕭條。」英國國際與競爭法律研究院專家菲利普。馬爾登也認為,歐洲與美國的軟體市場同為國際市場的一部分,但微軟給歐洲市場帶來的傷害,卻要比美國市場更加廣泛和深遠。
面對眾多歐盟官員的指責,微軟首席法律顧問布萊德。史密斯採取的則是緩兵之策。他對記者稱,「本公司將進一步小心翼翼地研究,然後作出決定。若需要我們進一步採取步驟,以順應歐盟國家的反壟斷需要,那麼微軟會毫不猶豫。」隨後他話鋒一轉又說,「實際上,微軟對市場的侵害帶來的影響和時間,還有待於進一步調查。歐盟的決定或許有欠妥當,因為對手生產的伺服器沒有必要讓微軟來提供網路協議,歐盟更沒有必要強迫微軟滿足對手的產品設計。」
初審法院反復強調,微軟違反歐盟反壟斷法的調查證據已確鑿無疑,長達248頁的調查報告已說明了一切。隨即,克勒斯在布魯塞爾強調,初審法院對微軟的判決正確無誤,穩妥貼切。若判定成立,微軟在歐盟的市場份額也將隨之發生改變,微軟的份額至少應低於95%.如果這樣,就可證明初審法院的這次反壟斷案判決是成功的,歐盟國家也希望看到這點。
克勒斯認為,初審法院過去所做的決定,實際上是對微軟破壞歐盟正常市場競爭秩序所採取的阻止措施。而法院再次做出的決定,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如此多的人在使用計算機,無一不受其影響。而更受其害的卻是歐盟范圍內的所有國家。
克勒斯同時也強調,倘若微軟仍然拒不聽從這個判決,那麼歐盟將再次評估和修改這個決定,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以順應未來市場反壟斷案的需要。而再評估和修改的原因是,「我們從來都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壟斷案例。」
此外,該法庭還駁回了微軟的申辯,即保留數據保密權,其理由是它涉及專利、版權和貿易秘密。但法官強調,微軟新產品中沒有真正的創新,又何以存在這些權益?紐約大學法學教授尼古拉。伊克諾密茲稱,「這是微軟的重大損失,從此後,微軟公司的膨脹可能面臨轉折。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再也不能像在美國領土上那樣,在歐洲橫行霸道了。」
歐盟新聞處發言人托馬斯。文傑在布魯塞爾說,「如今,歐盟對微軟的處罰決定,奠定了市場行為原則,即堅守了在廣泛的市場領域,軟體商品應更具有兼容性的原則。」歐盟對微軟開出的巨額罰單,堪稱「歐盟有史以來最重大的決定」。歐洲的反壟斷官員再次訓誡了包括微軟在內的跨國巨頭們:無論你是誰,只要來歐洲,不守規矩就一定受罰。
微軟或許正在關門研究對策。其首席法律顧問史密斯稱,「尚未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舉措。」但有關分析師稱,罰款事小,帶來的影響卻十分深遠,微軟的產品設計、市場決策都可能由此發生逆轉。除了不能再把播放程序Media Player與Windows操作軟體「非法綁定」外,微軟還不得不像IBM、甲骨文、諾基亞等公司一樣,向對手授權並詳細說明其各種軟體如何在視窗系統下順利運作。
歐盟的決定對微軟可謂釜底抽薪,其背後的法律基礎,將對微軟今後的經營戰略產生深刻影響。要說歐盟的判決「決定未來」並不過分。今後世界上的科技產業反壟斷政策如何制定,可能都會以此作為典型的案例。像英特爾、Google和蘋果在內的科技巨頭們,打著「專利」旗號,肆無忌憚地吞噬其他地區市場的行為也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