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丁穎的人物生平
丁穎,1888年(光緒十四年)11月25日生於廣東省高州縣(原茂名縣)謝雞鎮石塘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親丁林泰深感窮人受苦的根源在於沒有文化,決心借債送子上學。為此,丁穎成了丁家的第一個讀書人。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丁穎自私塾童蒙書館考上縣城的「洋學堂」——高州中學。入學後,他參加了「新高學社」,曾不時議論時政,立志「科學救國」。
他在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博物科學習一年,便以優異成績考取公費留學日本。 1912年(民國元年)9月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學習日語,1914年(民國三年)6月曾一度回國,後又於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學校繼續學習。1919年(民國八年)畢業時,適逢國內掀起「五四」運動,東京留學生為聲援中國的學生運動上街遊行示威受到日本軍警的血腥鎮壓,氣憤之餘,不思久留,加之那時家境拮據,乃決定輟學回國。先後在高州中學、高州農校任教,後來改任廣東省教育廳督學。
此後,鑒於對官場貪污舞弊的厭惡,深感不深造就難以實現「科學救國」之夙願,遂於1921年(民國十年)4月第三次赴日,考進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攻讀農藝,成為該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學的中國留學生。1924年(民國十三年)獲學士學位,時年36歲。為了出國深造,他前後奮鬥了11年。 學成回國後,丁穎在廣東大學農科學院(中山大學農學院前身)任教授。1927年(民國十六年)他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資積蓄補充經費之匱乏,在茂名縣公館圩籌建了中國第一個稻作專業研究機構——南路稻作育種場。隨後又用「賣青草」預售良種等辦法解決經費困難,先後又增設了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和虎門(沙田)、東江(梅州市梅縣區)、北江(韶關市曲江區)等試驗分場,旨在選育優良稻種,改進栽培技術,對發展華南糧食生產做出貢獻。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日軍侵入廣州,中山大學西遷雲南,丁穎冒著生命危險搶運稻種和甘薯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校方醞釀再次遷校到海南島時,丁穎為了維護教育事業和國家財產便毅然加入了地下黨領導的護校行列,反對遷校,並不顧身家安危出面保釋為此而被捕的同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丁穎受被任命為中山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農學院院長,並當選為廣東省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945—1950年,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 1956年,在他67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丁穎出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兼華南農學院院長。1963年他以75歲高齡,親自帶隊考察西北稻區,從張家口到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陝西等地。
嗣後,由於組織決定,他才無可奈何帶著大箱圖書資料,去無錫太湖「療養」了37天(療養期應為3個月)。隨後,瞞著大家跑到南京考察全國勞模陳永康的水稻高產試驗田,接著又風塵僕僕地趕回北京,連他在上海工作的女兒想見一面也未能如願。回京後,在尚未取得醫院病檢結果的情況下,又帶病去山東考察稻作。當時,他病情急劇惡化,用枕頭壓住肝痛部位,渾身冒汗,堅持在濟南做完了考察報告。之後,才從濟南被護運回北京醫院。經確診為肝癌晚期,1964年10月14日病逝於北京。
㈡ 要大一的上海交大第三版的線性代數教學視頻有嗎
郝志峰教授,博士導師,曾應邀赴美國Rutgers大學任高級訪問學者。現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人選、學校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幹、美國數學會會員,獲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其研究方向:大學數學教學研究、代數學及其應用、組合優化與演算法研究、仿生演算法的數學基礎研究。主持過國家"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師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教育部霍英東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20項,在《中國科學》、《JPAM》、《數學學報》(中、英文版)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逾六十篇。先後赴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泰國和香港等地區訪問講學。曾獲得廣東省"五四"青年獎章、丁穎科技獎、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原國家教委)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廣東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等省部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