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9大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長株潭城市群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重慶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沈陽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㈡ 中國11個改革試點省市指的是哪些
1. 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2. 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3. 重慶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4. 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5. 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6. 長株潭城市群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7. 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8.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9.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10. 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11. 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和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
㈢ 浦東改革的巨變及發展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浦東。
春天的陽光照亮了浦江之東的土地,也照亮了上海的錦綉未來。
浦東從此滄桑巨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張王牌,一張面向世界的王牌。
站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浦東從一開始就大膽探索,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首先進行改革。浦東在全國最早進行了「小政府,大社會」模式的實踐。1993年1月1日,浦東新區政府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大部門制度,黨政機構所有職能局僅有10個,全部人員編制800名,是上海其他區機構的1/3,人員的2/3。後來由於發展需要,適當增加了一些部門,南匯劃入浦東前也僅有13個部門,1000名公務員,政府機構和行政人員是全國最精簡的。與浦東的局長們交談,常聽他們說「換頻道」一詞,因為他們一個局長往往對接市政府幾個部門,有時候一天內向幾個部門領導匯報工作,報告內容、對話方式、言語風格都要相應調整。
「小政府、大社會」,還意味著,不需要政府幹預的事,減;不需要政府掌的「權」,放;不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務,轉。浦東的社會組織是中國最發達的。比如樂群社工服務社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社工組織,羅山市民會館是中國第一個市民會館。此外,浦東還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了第一套社工職業標准。
開放現代服務業
1995年3月,一批專家、學者30餘人在浦東川沙一家賓館里,「頭腦風暴」三天三夜,最終形成了一份報告,提交中央,請求浦東在服務貿易領域對外資先行先試開放。
其時浦東開發開放建設者們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浦東的下一輪開發的重點是什麼?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秘書長楊周彝回憶道,「專家們討論認為,應該發展以金融業為首的現代服務業。」但那時,中國改革開放最初只是製造業對外開放,服務業不對外開放,浦東如能率先開放,這將是一個突破。
1995年4月18日,朱 鎔基到浦東來視察,看到了那份經過三天三夜討論出來的請示報告,極為滿意,當即作了批示,便形成了後來的國務院「61號文件」。
該報告的核心內容是建議中央允許浦東新區在服務貿易等領域對外資開放,先行先試。包括:一、允許外資銀行在浦東試營人民幣業務;二、允許在浦東建立中外合資外貿公司;三、允許在浦東設立中外合資的保險公司;四、允許內地其他省份的外貿公司到浦東設立子公司;五、在外高橋保稅區實行某些自由港的政策。
這個文件奠定了浦東發展金融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基礎。浦東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的大幕也隨之掀起。
當時有關部門規定外資銀行不能經營人民幣業務,「61號文件」出台後,允許外資銀行在浦東進行經營人民幣試點,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楊周彝認為,致力於服務業的改革與開放,這是浦東開發開放最成功的經驗之一,是我國加入世貿前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的一次重要探索,對全國具有明顯的示範效應。
發生在浦東的先行先試,也是中國進入WTO前夜的預演。而這場預演讓浦東再—次站在了新一輪改革開放前沿。
試點綜合配套改革
2005年6月21日,一個平常的星期二。新華社一則電訊稿使浦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浦東將在中國改革進程中三個最艱難的地方實現「三個變」——轉變政府職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
那時,向中央申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的不止浦東一家,還有深圳、天津濱海新區等。但中央又一次把機遇給了浦東。2005年的初夏,國務院總理溫 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上海浦東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這年正好是浦東開發開放走過15年之後,浦東以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特殊身份開始了下一個15年。與以往以政策優惠為主不同的是,國家這次更重視浦東自己體制創新的作用——浦東要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面上共性問題結合起來,把實現重點突破與整體創新結合起來,把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方面改革結合起來,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動全國改革起示範作用。
隨後,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項陸續出台。國家外匯局批准浦東首家試點美元、歐元、英鎊等15個幣種的特許兌換業務;率先設立成長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率先建立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自主創新的投資體制;率先探索「以設計公司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鏈保稅監管新模式」、將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視同為生產性企業對待;率先試點生物醫葯材料檢驗檢疫新模式、縮短審批時間、縮減審批范圍;率先出台海關新十條;率先試點進口無紙化通關、特殊監管區功能整合、強化口岸中轉功能……
記得當年浦東向中央申請成為試點區時的理由是,積累經驗,以點促面,為有效解決改革中的共性問題提供範本;另一方面,把改革風險和試錯成本控制在區域范圍內。而現在,浦東的許多的改革舉措都已成為樣本推廣到全市乃至全國。
開辟「兩個中心」主戰場
2009年4月,走過近20年的浦東要再創輝煌。於是,黨中央、國務院把目光投向浦東——宣布批准上海建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浦東是核心功能區。隨後,又批准上海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浦東的區域面積整整擴大了一倍。
「兩區合並」後,浦東不僅擁有著陸家嘴、外高橋、金橋、張江四大傳統國家級開發區,又增加了洋山保稅港區、上海臨港新城等正在快速發展的新的國家重要產業集聚區,如虎添翼。
改革創新,再次成為浦東的主旋律。南匯劃入浦東前,原浦東計入機構個數的政府工作部門為13個,是上海其他區縣的二分之一左右。新浦東到底應該設置多少個政府部門?在區級機構改革方案制訂之初,浦東首先考慮的就是要適應大區域特點,堅決守住兩條線:一條是水平線,政府盡可能地小;一條是垂直線,管理層面盡可能地扁平。在對機構進行設置時,曾有過若干備選方案,一類備選方案中委辦局的數量少於20個,一類備選方案則超過20。現在的方案是19個,體現了浦東堅持「小政府」管理體制的決心。
浦東的區級機構改革的核心是實現政府職能轉型。機構有增有減,增加的是需要政府更多承擔起的責任,不能簡單地看數字多少。而且改革是一個過程,一些領導班子的人選在今後適當機會通過公開選拔、內部競爭上崗等方式,選人用人,擇優配強。
更遠的目標已經提出,圍繞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戰略定位,計劃用10年時間到2020年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地區生產總值占上海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真正成為聯系國內外經濟的重要樞紐。
時間正在實現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當年的戰略:「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㈣ 11個區域配套改革實驗區是哪幾個
截止2011年12月,國務院已經批准了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10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1年,國家發改委官員表示,改革進入深化階段,原則性不再接受新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申請。
此外,國務院還決定設立2個「綜合改革試驗區」(區別於「配套」):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和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
㈤ 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有幾個按設立先後依次為
上海浦復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制試點、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七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㈥ 全國有幾個新區有幾個改革試驗區
截至2015年7月,全國共有個國家級新區,分別是: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甘肅蘭州新區、廣州南沙新區、陝西西咸新區、貴州貴安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大連金普新區、四川天府新區、湖南湘江新區和南京江北新區。其中浦東新區、濱海新區系行政區,設立區委區政府,其餘新區都是行政管理區,只設立管理委員會。
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依託其所屬直轄市,行政級別一般都調整至副省級。而舟山群島新區、蘭州新區和南沙新區其依託的主體城市為地級或副省級,若新區的行政級別同於甚至高於所屬主體城市,意味著脫離相關城市的管轄。國家級新區,因有國務院批復體現國家級戰略和新區發展需要,所在省按要求須下放省級管理許可權,其實質均擁有副省級管理自主權,而與新區所處區域行政級別無關。如廣州南沙新區,國家定位立足廣州、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既不可脫離廣州,又因港澳社會制度不同,甚至需要省級以上的權力來管理和協調,所以南沙新區是唯一獲得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國家級新區。
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七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㈦ 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都有哪些城市,設立的時間分別是
上海浦東新區(2005.6)
上海浦東新區
2005年6月批准成立的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是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浦東試驗區著重探討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希望把經濟體制改革與其它方面改革結合起來,探索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點,從浦東新區政府職能轉變、央行二總部設在浦東等具體事件上都有所體現。
天津濱海新區(2006.5)
2006年5月設立的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探討的則是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其目的是在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 天津濱海新區
推動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重慶市 成都市(2007.6)
2007年6月批准設立的重慶市和成都市(成渝)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則是為了探索改變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 重慶市
構,希望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使農村居民、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家屬在各個方面,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平等的權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同質化的生活條件。
武漢城市圈 長株潭城市群(2007.12)
2007年12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沙、株洲、湘潭(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名稱圍繞「兩型社會」,推進經濟又好 長沙市
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希望在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深圳市(2009.5)
2009年5月初《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通過,深圳成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這個方案提出了深圳「爭當 深圳市
科學發展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自主創新領先區、現代產業集聚區、粵港澳合作先導區、法制建設模範區,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設國際化城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的目標定位,在中國做具有特色的「新特區」。
沈陽經濟區(2010.4)
2010年4月6日批準的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主要任務是:以區域發展、企業重組、科技研發、金融創新四個方面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緊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主題率先突破;配套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城鄉統籌、對外開放、行政管理等體制機制創新,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支撐平台和配套措施。
山西省(2010.12)
2010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設立「山 太原市
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我國設立的第九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我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國務院在批復直轄市重慶之後,首次批復一個省的全部地區為綜改區,同時也是地域面積最大的綜改區。2010年4月山西申請方案上報中央後,歷時半年審批即獲得國務院批復,山西成為獲得批准最快的綜改區之一。國家發改委主任彭森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山西省設立國家級資源型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步伐,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統籌城鄉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義烏市(2011.3)
2011年3月4日,國務院已發文批復同意實施《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 義烏·國際商貿城
提出建立新型貿易方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強義烏市場建設、探索現代流通新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開拓國際市場、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壁壘等方面的主要試點任務,並進一步提出優化國際貿易發展環境、健全金融機構體系、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構築區域合作優勢和新型公共服務體系等保障措施。明確義烏試點的目標:到2015年,基本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新型貿易體制框架;到2020年,率先實現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義烏在國際貿易中的戰略地位,使義烏成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示範區、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地、世界領先的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國際商貿名城。
㈧ 11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是
你好,截止目前已有12個改革試點區。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上海浦東新區(2005.6批復,下同)、天津濱海新區(2006.5)、重慶市成都市(2007.6)、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2007.12)、深圳市(2009.5)、沈陽經濟區(2010.4)、山西省(2010.12)、廈門市(2011.12.21)。
此外,國務院還決定設立2個「綜合改革試驗區」(區別於「配套」):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和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 。
㈨ 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都有哪些城市
重慶、成都、上海、天津、武漢、長株潭、深圳、沈陽、山西省、義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