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山張文宏哪裡人
張文宏是浙江省溫州市瑞安人。
張文宏,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他善於診斷不明原因發熱,各種疑難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異常等病症,曾獲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中華醫學科技獎、教育新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銀蛇獎等榮譽。
主要貢獻:
1.主要從事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與科研。臨床工作特長包括病毒性肝炎、結核病、感染性腹瀉等各類感染性疾病的診治以及抗感染葯物的合理應用等。
2.在近5年來作為牽頭人曾多次獲得國家重大縱向課題,如科技部十五攻關傳染病耐葯快速檢測項目,「973」傳染病專項:重大傳染病的耐葯機制基礎研究,為子課題首席負責人。還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衛生部臨床重點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十一五重大傳染病專項負責人。獲「上海市公共衛生優秀學科帶頭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銀蛇獎」稱號。
3.還擔任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青年委員,上海市實驗室生物安全專家組成員,《中華傳染病雜志》、《微生物與感染》、《中華實驗感染病學》、《HEPATOLOGY》中文版等雜志編委,《感染病醫學參考報》副主編。
B. 汪復的職稱職務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譽所長、衛生部抗感染葯臨床葯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抗感染葯臨床試驗研究中心主任
1963-1979 華山醫院傳染科講師
1980-1984 上海醫科大學內科副教授
1985-至今上海醫科大學內科教授
C. 沈陽葯科大學的學術研究
截止2014年7月,學校建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有4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批準的中葯三級實驗室、1個中葯二級實驗室,29個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重點實驗室。學校於2008年成功申報國家級綜合性新葯研究開發技術大平台項目,該綜合平台是唯一由地方院校承建的國家綜合平台學校是國家中成葯工程技術中心、沈陽國家新葯安全性評價研究中心的重要組成單位。 國家級 國家級綜合性新葯研發平台:遼寧省國家重大新葯創制綜合平台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葯質量控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於靶點的葯物設計與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 序號名 稱負責人批准部門批准時間1中葯質量分析實驗室袁丹國家中醫葯管理局2003.7(2008年底重新換證評估)2中葯葯理實驗室鄒莉波國家中醫葯管理局2003.7(2008年底重新換證評估)3中葯化學實驗室宋少江國家中醫葯管理局2003.7(2008年底重新換證評估)4中葯分析實驗室於治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2003.7(2008年底重新換證評估)5中葯制劑實驗室陳大為國家中醫葯管理局2004.86情志病中醫實驗模型吳春福國家中醫葯管理局2009.57遼寧省中葯質量控制技術工程實驗室畢開順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8.78遼寧省新葯安全評價技術重點實驗室第二單位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5.19遼寧省新葯篩選重點實驗室吳春福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5.110遼寧省創新葯物設計與評價重點實驗室程卯生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5.311遼寧省葯物制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何仲貴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5.312遼寧省中葯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畢開順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6.113遼寧省天然葯物現代分離與工業化制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趙余慶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6.814遼寧省葯物代謝與葯物動力學重點實驗室邸 欣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8.1215遼寧省新葯葯效評價重點實驗室吳春福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8.1216遼寧省現代葯物制劑研究重點實驗室王思玲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9.1117遼寧省抗感染葯物小分子合成重點實驗室宮平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9.1118遼寧省葯用微生物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張怡軒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9.619遼寧省中葯文化和中葯標本科普基地賈景明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09.1120遼寧省微生物制葯重點實驗室夏煥章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10.821遼寧省東北道地葯材資源研發重點實驗室殷 軍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11.0822遼寧省植物多酚研究與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吳春福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11.0823遼寧省創新葯物與臨床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吳春福遼寧省科學技術廳2012.624中葯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畢開順遼寧省教育廳2004.1225葯物劑型設計與評價重點實驗室王思玲遼寧省教育廳2004.326中葯資源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殷軍遼寧省教育廳2007.827中葯神經葯理證治重點研究室吳春福遼寧省中醫葯管理局2010.328中葯質量控制重點研究室畢開順遼寧省中醫葯管理局2010.329中葯化學重點研究室裴月湖遼寧省中醫葯管理局2010.3 2006-2011年,學校科研經費達到2.54億元,發表學術論文6480篇,其中SCI收載論文1684篇。截至2013年5月1日ESI資料庫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沈陽葯科大學入選ESI全球前1%的葯理學與毒理學、化學、植物學與動物學三個學科排名明顯提升。其中,葯理學與毒理學進入世界前100名。
2006年-2013年,學校共獲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勵285項次,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0項、市級獎勵31項、各類學會獎、學術成果獎224項。
2009年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環糊精包合物技術
2010年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葡萄多酚中功效因子的發現、活性評價及開發應用
2011年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固定劑量復方抗結核葯物 2013年9月27日至30日,由沈陽葯科大學主辦的首屆葯物分析國際論壇在沈陽麗都索菲特酒店隆重召開。會議特邀了15位來自美國、日本、韓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作大會報告,並得到了國內外50餘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的200餘名葯物分析工作者的支持和參與。會議期間還舉辦了第十一次全國葯物分析教學交流會。
2013年5月24日至26日,在沈陽葯科大學舉行了以「葯學領域新視野、新方法、新進展」為主題的首屆北方葯學研究生論壇暨第三屆遼寧省葯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來自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的16所高等醫葯院校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此外,學校還於2014年5月承辦了第三屆亞洲葯劑學論壇暨第三屆亞洲葯物制劑科學雜志編委會擴大會議。 館藏資源 據學校2014年7月官網顯示,沈陽葯科大學圖書館館藏圖書90餘萬冊(件),國內外重要期刊2300餘種,電子出版物近1000種(冊)。近十種大型光碟資料庫,電子圖書30000多冊,以及SciFinder,ADIS,EBSCO,Thieme,SD,Springer,ACS,RSC,Thomson Integrity,中文維普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學位論文庫和中文中科院聯合目錄等近20種中外文資料庫。形成了以葯學科學文獻為主體,以化學和生物學兩大基礎學科為支柱,以工程技術、企業管理、社會科學文獻相配合,以葯劑學、葯物化學、葯理學、中葯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六個研究學科文獻為重點的具有葯學科學特色的文獻收藏體系,成為東北地區葯學文獻的收藏中心。 學術期刊 《沈陽葯科大學學報》是由沈陽葯科大學主辦的葯學類科技期刊。創建於1957年,1987年被國家科委批准為國家級刊物,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日本科學技術社資料庫、中國葯學文摘等文摘性雜志所收錄。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等資料庫來源期刊,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攬》核心期刊(2008年版)。獲全國高校科技期刊一等獎,遼寧省一級期刊。
此外,學校還出版《中國葯物化學雜志》、《中國葯劑學雜志》(網路版)、《亞洲葯物制劑學雜志》、《亞洲傳統葯學》和《亞洲社會葯學》等五種期刊。
D. 抗疫英雄有哪些人及事跡
國家最高榮譽,致敬鍾南山!還有這些抗疫英雄們!
近日,國家公布了「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建議人選,鍾南山這個讓全國人民都熟記的名字赫然在列。另外還有3名抗疫英雄被建議獲得「國家榮譽稱號」,是他們為這個「歲月靜好」的時代在「負重前行」。
鍾南山
「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
在這個春節,鍾南山這個名字傳遍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時候,84歲高齡的他義無反顧地趕往了武漢的防疫最前線,而在前一刻,他剛剛建議全國人民不要去武漢。高鐵上,鍾老在高鐵餐車的角落裡倚座而眠,這樣的舉動至今令人動容。現在,國家建議鍾老獲得「共和國勛章」,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他的擔當、他的專業、他的勇氣都值得我們欽佩,他是我們新時代所需要的偶像。
張伯禮
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大年初二,張伯禮趕往武漢,帶領中醫團隊接手了江夏方艙醫院,要知道,張伯禮院士也已經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了,在抗疫過程中做了膽囊的摘除手術,僅僅休息了三天就又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中,把自己的健康和安危放在了一邊。江夏方艙醫院沒有一例轉為重症,張老和他的中醫團隊功不可沒。現在,國家建議張老獲得「國家榮譽稱號」,是對他的肯定,也是對中醫從業者的慰藉和鼓勵。
張定宇
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金銀潭醫院院長、漸凍症患者、妻子感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太多的身份讓張定宇心力交瘁,身體上的疲憊、工作中的忙碌、生活里的打擊,我們為這樣的勇士感嘆上天的不公,而他卻毅然堅守在抗疫第一線,從提前改造病房、到走不動的雙腿,再到現在的抗疫勝利,張定宇院長給我們展現出了「鐵人」風范。近日,他被建議獲得「國家榮譽稱號」,我只想說,這是您應得的,也更希望您保重身體。
陳薇
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陳薇院士不僅是一位醫生,還是一位軍人,在疫情的時候,帶領團隊奔赴武漢,研製出了國內第一個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目前這款疫苗已經在國外准備開展3期臨床試驗。作為科研人員,陳薇院士可能不被大眾熟知,但我們必須要明白,這樣的英雄不應該被遺忘,國家給予她最高榮譽稱號,是最大的褒獎,我們衷心祝願陳薇院士能夠早日研製出新冠疫苗。
E. 2020年中國四大抗疫英雄簡介
鍾南山
男,漢族,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鍾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現任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李蘭娟
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李蘭娟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態研究
張文宏
男,196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
1987年張文宏考入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醫學專業;從上海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華山醫院感染科,先後在香港大學;2010年被選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2015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2017年獲得首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獎。
張文宏長期從事感染病與肝病專業的臨床研究。2020年2月,入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榮譽稱號。
王辰
1962年8月出生,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德州人,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呼吸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
1985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1991年於同校獲醫學博士學位。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辰長期在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醫院、中日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從事臨床、研究、教學與管理工作。
(5)上海市抗感染葯物研究重點實驗室擴展閱讀:
人才培養
截至2003年7月,鍾南山先後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十名,其中包括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陳榮昌教授和延安大學附屬醫院榆林一院李莉博士。鍾南山從教數十年,是一位桃李滿天下、銳意創新的教學名師。
2010年,為了推動醫學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更多拔尖人才,鍾南山親自參與挑選和面試,從廣州醫學院2010級416名臨床醫學專業新生中選拔32名成立「南山班」,並親自擔任班主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南山
網路-李蘭娟
網路-張文宏
網路-王辰
F. 上海交大醫學院傳來新消息,最新的新冠抗體可以維持多久時間
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能產生應對新冠病毒的抗體和T細胞,但這些免疫力能維持多久?上海交大醫學院陳賽娟院士團隊最新成果:新冠病毒感染後中和抗體能維持半年以上。
為明確新冠病毒感染後抗體能否在人體內長期存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對新冠感染者進行了長期監測。
該研究日前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Medicine,共同第一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譚雲博士、劉峰博士、徐小光博士,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凌雲博士、郭明權博士和中國食品葯品檢定研究院黃維金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賽娟院士和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盧洪洲教授。
G. 上海華山醫院是在哪個區
上海市靜安區華山路493號;浦東院區:上海市浦東新區紅楓路525號(近明月路);北院:上海市寶山區陸翔路108號(鏡泊湖路518號);江蘇路分部: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796號;靜安分院:上海市靜安區西康路259號(新閘路口);肝病門診:上海市靜安區長樂路1040號;虹橋院區:上海市閔行區金光路958號;伽瑪分院:上海市徐匯區吳中東路518號
乘車路線
本院乘車路線:
1、公交:
15、45、49、93、94、824、830、927路華山路站
48、113、506、548路華山路烏魯木齊路站
2、軌交:
地鐵1號線、7號線常熟路站
地鐵2號線、7號線靜安寺站
東院乘車路線:
交通指南:995路(藍天路站或金橋路站)
609路(紅楓路明月路站)
987路、990路(碧雲路站)
984路、936路(楊高路金橋路站)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位於上海市靜安區烏魯木齊中路12號,始建於1907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預防、康復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是上海市醫保和新農合定點醫院,是中國紅十字會冠名的醫院、復旦大學附屬教學醫院,是衛生部心血管內科學住院醫師培養基地,是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碩士點,先後榮獲抗震救災英雄集體、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紅十字參與世博先進集體、上海市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特別支持獎等榮譽稱號。
H. 請問三所五院具體是什麼
三所即: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葯物研究所、中國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
五院即: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葯學院、四川大學華西葯學院、中國葯科大學、沈陽葯科大學。
(8)上海市抗感染葯物研究重點實驗室擴展閱讀:
1、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前身是國立北平研究院葯物研究所,創建於1932年,次年遷至上海,2003年搬遷至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創新葯物研究機構 。
上海葯物所瞄準國際生命科學發展的開展創新葯物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發展葯物研究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圍繞治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神經精神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開展新葯研發,加強現代中葯的研發。
截至2014年底,上海葯物所共有在職職工778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有4個國家級研究中心,6個研究室,11個技術平台研究中心;有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
2、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物研究所(簡稱「葯物所」)成立於1958年,隸屬於中國醫學科學院,位於北京市。
葯物所以尋找和研究防治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疾病的葯物為主要方向,是國家重點葯物研究機構之一,採用現代醫葯學理論和高新技術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抗腫瘤葯物、防治心腦血管疾病葯物、治療神經精神類疾病葯物、抗代謝紊亂葯物、抗感染葯物、抗炎免疫類葯物、治療老年退行性疾病葯物等。
根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葯物研究所有職工505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下設9個所級研究科室,其中建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2個中國醫學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3、中國食品葯品檢定研究院是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直屬事業單位,是國家檢驗葯品生物製品質量的法定機構和最高技術仲裁機構,是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的「世界衛生組織葯品質量保證合作中心」。
依法承擔實施葯品、生物製品、醫療器械、食品、保健食品、化妝品、實驗動物、包裝材料等多領域產品的審批註冊檢驗、進口檢驗、監督檢驗、安全評價及生物製品批簽發,負責國家葯品、醫療器械標准物質和生產檢定用菌毒種的研究、分發和管理,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工作。
中檢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葯物食品檢驗所和生物製品檢定所。1961年,兩所合並為衛生部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
1998年,由衛生部成建制劃轉為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直屬事業單位。2010年,更名為中國食品葯品檢定研究院,加掛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標准管理中心的牌子,對外使用「中國葯品檢驗總所」的名稱。
據2018年7月中檢院官網顯示,中檢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設有2個研究中心、8個檢定所、3個研究所,擁有中國葯品生物製品標准化研究中心;擁有4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
I. 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的主要產業
下屬二級生產企業的整合於2009年初完成,整合之後的上市公司上海現代制葯股份版有限公司,既是研究院科權研成果的中試放大基地,服務於研究院的技術創新事業;同時,作為業績良好的公眾公司,也對醫葯行業、尤其是創新活躍的中小型企業,具有示範帶動作用。該公司2004年6月上市,2006年2月完成股改,公司總資產8.7億元,在上海市2008年度120家醫葯企業利潤排序中居第6位,並進入上海市工業企業500強、中國制葯企業100強名單,「現代」商標被認定為上海市著名商標。
該公司產品主要聚焦心血管治療葯、抗感染葯、內分泌系統治療葯等三類葯物,「阿奇黴素」「依那普利」等主幹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據較大份額,口服緩控釋制劑葯物在國內該領域居技術領先地位。公司兩個專業平台「建立具有過程式控制制的新型葯物制劑及工藝技術平台」和「上海現代制葯葯物集成創新技術平台」,在國家「重大新葯創制」十一五計劃項目評審中入選,為公司創新示範能力和行業示範效應的進一步形成提供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