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空中樓閣的有關資料
超世拔俗的心靈幻境──《我的空中樓閣》多層面繪景藝術(曹明海)
《我的空中樓閣》是一篇奇穎秀逸、情采飛揚、韻致風流的寫景美文。它描繪的是淡雅清麗、美妙多姿的風景圖:眉黛似的遠山,蒼翠欲滴的山林,虛無縹緲的小屋。表露的卻是追求大自然的美,厭棄塵世俗流、紙醉金迷的「自我意識的覺醒」。那若隱若現、姿態翩然、輕靈而有風度的「空中樓閣」,並非對景物形態的自然照攝,而是主觀化、情緒化,作為審美主體形象的「再造的世界」,「是一種純粹的、超越和獨立的宇宙之創造」(台灣現代派詩人紀弦語)。它寓含著深刻的象徵意蘊,寄託著作者冷寂中的摯切追求與憧憬,可以說是作者嚮往超世拔俗的心靈的「樓閣」幻境。
作者李樂薇,江蘇省南京市人,1930年生,早年肄業於上海大夏大學,是台灣當代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含蓄,善於藉助富有物質感的形象來表現無形的主觀意念,刻意於意象的經營,能夠運用有聲、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緒」,透露著濃郁的現代派藝術氣息。在《我的空中樓閣》這篇散文中,他引入現代派詩歌藝術,綜合運用多向疊景,以及幻覺錯覺、虛實契應、聲色交感、移位變形等多種技法,致力於潛意識和自我情緒的表現,從而使作品給人一種境界超然的空靈美和遺世獨立的超越感。
文章開篇大筆著墨,從山敘起,先點出山和小屋的位置。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的熨帖比喻,勾畫出了山和小屋的形象姿態,使山和小屋脫去凡俗,頓然生輝。「小屋玲瓏地立於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與山的契合是那樣清新、自然,融為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畫面,從而展現了山和小屋韻致和諧的美的風貌。如果說開篇是大處著眼,大處潑墨,用粗線條大筆勾勒山和小屋的輪廓風貌,那麼,下面則是對山和小屋進行具體的分層描繪:一是寫「小屋點綴了山」。作者採取比喻手法,以「飄」過一片風帆、「掠」過一隻飛雁的動景,來寫小屋點綴了山的靜景的美,別出心裁,出奇制勝,畫出了「山上有了小屋」的生氣和靈動的情調,使山光水色平添異彩,生機勃發,令人恍然神往。二是寫樹「點綴小屋」。作者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位,寫樹的姿勢──「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寫樹的動態──「輕輕搖動著」;寫樹的高大──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在小屋的上面」。從而襯托出「小屋的靜」、顯出「小屋的小巧」「別致出色」。同時通過著意突現綠的色調,綠的蔭蔽,使小屋另添一種風韻,「顯得含蓄而有風度」,更揭示出了樹點綴小屋的美妙境界。接著,作者由近看改為遠觀,採用仰視的巧妙角度,一個遠鏡頭便把小屋推向了空中:林海綠叢中的小屋在樹的遮掩、簇擁下,只露出一些線條,一角屋檐,一排屋瓦。還有一片藍牆、白窗,樹影晃動,那小屋若隱若現,撲朔迷離,似鳥飛蝶舞,凌空而起,姿態翩然,輕靈而自由。這個畫面的描繪,聯想奇瑰、浪漫,美妙多姿,給人一種「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的「空中」感。
文章在畫出了小屋的位置之後,轉入對小屋周圍環境的直接描繪,作者著筆先寫小屋的「領土」。這塊「領土」是有限的,但是,和「領土」相對的「領空」卻是「無限的」:「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寫出了小屋在地上雖受到「限制」,空間卻是「無限的」自由的。突出了作者對「空中」的偏愛,對能盡情「游目騁懷」的嚮往。接著是寫小屋的「光線」,一片柔靜」,隨著晨曦的擴散,視野的擴大,「好像層山後退了一些」。作者捕捉到這個異常新鮮的感覺,用「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將光線微茫時的那種情韻,表現得活靈活現。夜晚降臨,作者又把光線喻為「花瓣微微收攏」,使之更富有神話的異彩,叫人產生浪漫的遐想。隨即,作者用點睛之筆,抒發議論:「山上的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身在小屋享受著人間清福,享受著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以「人間」影射「空中」,表明小屋雖是「空中」樓閣,「我」卻不是沒有凡人慾念的神仙。
接下去,文章直接點題,寫空中樓閣──小屋的「空中」感。起筆先鋪墊,把山路比做「空中走廊」。走廊既在「空中」,樓閣所在,可以想見。然後,推出主體形象──空中的小屋。這小屋,白天「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朧的」。夜晚的燈光,對小屋虛無縹緲的「空中」感,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燈多,太亮,反而不美;山上燈少,疏疏落落,把黑暗照淡,淡如煙,淡如霧,一派迷離恍惚,依稀朦朧,山也顯得虛無,樹也覺得縹緲。從而把樓閣置於如煙如霧的夜色籠罩之下,充分烘托出了小屋的「空中」氣氛。你看:「小屋迷於霧失樓台的情景中。」點題點得多妙,真是水到渠成。我們不能不驚嘆作者精湛的藝術技巧和純熟的語言表達能力,竟使這普通的山和平常的小屋,幻化出令人心曠神怡的美妙境界。
這篇散文在寫景、抒情、立意等方面,有許多獨到之處。文章所寫的景物在常人看來極為平凡,而作者文思高遠,賦予新意,化小屋為若隱若現的「空中樓閣」,把自己的快樂、幸福、美夢寄託其間,其構思非常奇妙。文章的前半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豐富的聯想,想像,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房屋的形勢、情姿。後半部分則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極小的「袖珍型」花園,有限的圍牆,「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可供「游目騁懷」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懷抱中」,只因晨暮昏曉的光線變化,「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會「綻開」,也會「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我」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卻覺得它彷彿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就這樣由實入虛,將現實的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便可以發現,這篇散文命題為「我的空中樓閣」,具有一語雙關之妙:它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於山上,在煙霧迷濛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於「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喧」之意,反映了作者對那喧囂渾濁、紙醉金迷的社會現實的厭棄,表明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由於文章以表現作者對客體的這種審美情思為主,所以,使文章中的「自我」上升到君臨萬物的地位,使形似的外在真實,居於從屬的位置,甚至使物象產生不同於本來形態的變化,即藝術的「變形」。物我感應而物我合一,藝術的注意力不在對象的自然形態,而偏於對象的主觀化和感情化,這樣的寫景散文,其美學價值就遠遠超過了那種缺乏審美激情的描摹山容水態的平庸之作,後者較之前者,猶如跳躍檐間的燕雀與高翔長天的雲鷹。
(選自《港台現代派散文賞析》,明天出版社1989年版)
《我的空中樓閣》語言特色(楊達英)
作家以獨特的感受、詩一般的語言,把一座平平常常山上的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品。
本文就詩的語言及詩情畫面兩個方面來賞析這篇散文的藝術魅力。
詩的語言首先表現在流暢而富有節奏感上,句子配置協調,十分講究語言的音樂美,因而經得起讀,經得起品味。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於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
文章開頭兩個獨立成段的句子,以輕松舒緩的節奏為文章定下了歡快活潑的主旋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別致的比喻把高山和小屋連綴在一起了。「十分清新,十分自然」,兩個狀語前置,節奏明快,流露出「我」對小屋珍愛、贊賞之情。
文章最後三句收筆,更是出手不凡:
這座空中樓閣佔了地利,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的裝飾。
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句子長短整散,錯落有致,雖然不是妙語如珠,卻淡雅自然,字字飽含情致,句句富有風韻。
散文在描寫小屋時多用兩相對應、成雙作對的句子,使景物更具韻味。例如:
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別致出色,乃是由於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
以樹的動反襯小屋的靜,以樹的大反襯小屋的小,動靜結合,構圖別致。句子成雙作對,整散交錯,變化多姿,節奏感強。又如:
句中先用對偶句抒寫小屋給我的快樂和幸福,再用個反問句強調這種感情,接著是兩個並列的整句,抒發我深切的感受和歡快的情懷,最後頗有情趣地給山坡和小路起名,用一個主動句和一個被動句。作者深諳語言排列組合的藝術,節奏隨文思的激盪不斷地起伏流淌。此外,第一句中的「外」和「來」的韻母,「點」以及第二句的「間」的韻母,第三句的「飛」和「退」的韻母都相同,讀來上口,增強了音樂感。像這樣富有節律的、成雙作對的、音節和諧的詩化的句子,文中比比皆是,許多段落都可以擊節而詠,身心隨節奏的流變起伏運動,產生極愉快的感覺。散文詩化,抑揚頓挫,為抒情言志創造了畫一般的氛圍。
散文的藝術魅力還表現在作者用帶彩的筆,著色的文字,奇特的想像,精巧的比喻,從各個不同角度攝下了一幅幅小屋的英姿。讓我們來展示一幅幅畫卷。
其一,小屋點綴寂寞的山。作者用了四個比喻:
奇特的想像鋪開了遼闊、空曠的背景,呈現出點綴物的小巧玲瓏。四個比喻角度各異,海面飄過風帆,藍天掠過飛雁,以動喻靜,以大襯小。後兩個隱喻著重色彩和情韻,渲染小屋靈巧的風姿和迷人的氣勢。寂靜的山上增添如此靈秀的點綴,使山景大為增色,美不勝收。
其二,樹點綴小屋。作者把視野對准小屋,出現了放大的特寫畫面:山上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姿勢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樹輕輕搖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小屋在綠樹環抱中,特別顯眼別致。作者感到僅僅綠的背景似乎還不足以點綴小屋,於是再畫上一筆:
小屋後面有一棵高過屋頂的大樹,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濃的樹陰把小屋籠罩起來……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
這樣,給樹點綴小屋的畫面添加了神秘的色彩,令這幅風景畫更加迷人,更呈風采。
其三,小屋若隱若現。作者拉開距離,改變角度,站在山下,仰視小屋,從綠樹夾縫里看小屋,見到的都是某「一」局部:
再離得遠些,或許可見小屋的全貌,它位於高山之顛,「凌空而起,姿態翩然」,「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
若隱若現的小屋加上畫龍點睛之筆,使其神韻畢肖,充滿活力。作者不時轉換角度,多層次的構圖,獲得立體化的空間感覺。
作者意猶未盡,還別出心裁,描畫了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圖:
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
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萬家燈火對比,給小屋創造了一種如煙似霧、朦朧縹緲的背景。淡淡的燈光襯以迷濛的月色、點點星光,真如蓬萊仙境,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不僅畫面詩意濃,而且句子非常美,有時整齊對襯,音調鏗鏘,有時三字一頓,四字一停,節奏明快。讀著這情文並茂的文句,眼前浮現出一幅煙霧蒙蒙、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像欣賞一曲旋律輕盈的樂章,又像進入仙境在雲海中漫遊,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這篇散文用一幅幅圖畫來表達作者對小屋的情懷,圖畫分別有小屋的全景、夜景、遠景、近景、特寫景,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把小屋點染。如欣賞一系列畫卷,感受藝術的審美力量。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1992年第9期。有刪節)
《我的空中樓閣》比喻賞析(黃祖泗)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語。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畫過的眉毛,本無新穎之處,但作者卻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給「痣」之喻鋪墊,「痣」之喻又強化「眉黛」之喻,這種獨特新穎的比喻,不僅點染出了「小屋立於山脊」的玲瓏清新,自然柔和,而且還令人由之而聯想到妙齡女子那嫵媚動人的姣好面容,從而對所繪之景產生一種具體、親切之感。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條類似蘇花公路的山路,一邊傍山,一邊面臨稻浪起伏的綠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作者把碧綠的稻田比喻成浩瀚無際的「綠海」,給人以整體感,真是恰切至極;而作者把風吹稻秧所呈現的情態又喻為起伏的「波浪」,則更加深了人對「海」的印象。這種一個比喻建築在另一個比喻的基礎上,且兩個喻體間又有內在聯系的「續喻」形式的精當運用,形真態切地表現了稻田如大海一樣壯美的景色。
老舍先生在《言語與風格》中說道:「沒有比一個精到的比喻更能給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沒有比一個可有可無的比喻更累贅的。」他還主張,如要用比喻,「便須驚人,不然就乾脆不用」(《比喻》)。正是基於這樣的觀點,李樂薇在遣「比」設「喻」時,總是力求新奇獨特、優美傳神。例如:
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後退了一些。
本體「山」與喻體「花蕊」,原本是極不相乾的東西,但作者卻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新奇地將其「聯」在了一起,表現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綻」開了的情態,更傳神地繪寫出了群山這靜態之物在「破曉之時」,因光線的變化而給人的動態感,產生出了一種「驚人」的藝術效果。這種被朱自清先生稱為「遠取譬」的方法,在文中還不乏其例。例如:
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
把山間小屋喻為「鳥」,喻為「蝶」,確屬前人未言之語,兩個新穎獨特的喻體的運用,從不同角度,不同感覺上,寫出了小屋在樹與樹之間那輕靈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態。
萊辛認為:「詩想在描繪物體美時能和藝術爭勝,還可用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化美為媚,媚就是在動態中的美。」(《拉奧孔》)李樂薇深諳「化美為媚」的藝術之道,在作比設喻時,相當注重選用動態的形象作為喻體以描繪本體,使靜態的事物動態化,從而構成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例如:
把「山」喻為「一望無際的水面」,喻為「遼闊無邊的天空」,都僅僅增強了所繪之物的形象性,還未能引起動感,「撩」起人的流動的浮想。而將「小屋」喻為「飄過」的「一片風帆」,「掠過」的「一隻飛雁」,則不僅從「點」「面」上表現出了其形態特徵,而尤為精妙的是,它還使這本為靜止的景物顯得楚楚動人,令讀者由此延伸出無窮的遐思來。這正應了培根那句話:「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於色澤的美,而秀雅合適的動作的美又高於相貌的美。」(《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
這篇散文比喻技巧的高超,不僅在於作者善於捕捉最生動、最貼切的喻體來構成比喻,而且還在於,作者在運用比喻時並非單純地摹寫自然形態,而是注意把自己強烈的主觀情感傾注其間。從文中可以看出,在對自己所熱愛的景物的描繪時,其喻體無一不顯極美的事物。「眉黛」「風帆」「飛雁」「鳥」「蝶」「牡丹」「芍葯」「花蕊」「綠海」「空中樓閣」等,形麗姿美。異彩紛呈的比喻運用,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空中樓閣」的無限鍾愛之情,令人讀之產生共鳴,引起對作者所繪之物的熱切嚮往。這樣作比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是遠非那些純客觀的描繪所能相比的。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運用比喻時,不僅注意了喻體本身的新穎奇特、形象傳神,而且在比喻形式上也極講究變化多樣。文中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形式的運用,又有博喻、續喻、倒喻等特殊形式的運用,它們的兼連交錯,各各顯出自己的風采,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1992年9期,原題為「巧譬設喻,形美神躍」。有刪節)
Ⅱ 求《我的空中樓閣》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於景的手法。
2.鑒賞品味散文的內容,表現技巧、語言。
3.理解作者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設計
第一:用5分鍾檢查《答謝中書書》《秋聲賦》的閱讀
第二:用20分鍾處理練習冊P70/5、6、7、12-17題
第三:用5分鍾介紹作者,聽課文錄音
第四:用25分鍾學習分析課文
第五:用20分鍾處理練習冊P76頁閱讀題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這是唐代劉禹錫《陋室銘》的語句,雖是一棟陋室,但在詩人眼裡卻充滿了清幽雅靜的情趣。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如入簾青」,「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同樣在高一,我們還接觸過一位身居陋室卻怡然自得的作家。「歸有光」。
他筆下的項脊軒經過修耷後,是什麼樣子的呢?
「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循,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一間「塵泥滲漉」,狹小破舊的陋室,在歸有光的筆下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今天,我們再一起去參觀一座山間小屋。
二.解題
作者李樂薇,江蘇人,現代作家。早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後一直在台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樓閣」,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於光線折射而出現的虛幻的樓台景物,後多比喻虛構的事物或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清代李漁《閑情偶寄·結構第一》曾引用此語:「實者,就事敷陳,不假造作,有根有據之謂也;虛者,空中樓閣,隨意構成,無影無形之謂也。」《我的空中樓閣》也正是通過虛實相生的寫法,表現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愛,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嚮往。
三.課文錄音+字詞
四.整體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樓閣」具體指什麼?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2.作者是怎樣寫山和小屋的關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點」:暗喻,擬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瓏、小巧的特點
②「柔和的一個角度上」:明暗和色澤差別不大、不刺眼,和順悅耳,質地柔軟,親切、溫順。
山坡平緩,地勢、地形,具體的事物賦予色彩、質地、性情。
③「點破」:直接了當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顯眼、顯要和。
④博喻: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叫博喻,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
a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裡去,像蓮花,像海棠葉兒,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簫……說不定你忘記自己在灕江上了呢!(楊朔《畫山綉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王蒙《春之聲》)
c「砰」一聲,郎平的一記重扣,激起了全場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和鼓掌聲,像海濤擊岸,像山洪爆發,像飛瀑傾瀉。觀眾們蜂湧到場子里,將一束束散發著馨香的鮮花,獻給教練、領隊和姑娘們。(魯光《中國姑娘》)
d張老師卻是一對厚嘴唇,冬春常被風吹得爆出干皮兒;從這對厚嘴唇里迸出的話語,總是那麼熱情、生動、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銹的播種機,不斷在學生們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識的種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學生心田上的灰塵無情地掃去……(劉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蓮花」、「海棠葉兒」、「一掛一掛的葡萄」、「仙人騎鶴」、「樂隊吹簫」五個喻體來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這一個本體;例②用「雪」、「玉」、「飛濺的浪花」三個喻體來比喻「白丁香花」這個本體;例③用「海濤擊岸」、「山洪爆發」、「飛瀑傾瀉」三個喻體來比喻「歡呼聲和掌聲」這一個聯合體;例④用「播種機」、「大笤帚」兩個喻體來比喻「話語」這一個本體。如果用一個喻體來比一個本體,又用另一個喻體來比另一個本體,這不是博喻,這是比喻的連續運用。
⑤如果從選景、取景的角度看,這些內容從哪些角度觀察?
遠處。----遠觀全景。
3.作者怎樣寫小屋和樹林的關系:
①樹點綴了小屋(由近及遠)。
近觀: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樹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滿山皆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好的綠的背景,使小屋顯得別致出色。高出屋頂的大樹,\'細而密的枝葉」「美而濃的樹陰」,「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擬人)。
②小屋點綴了樹林、樹叢(由遠及近)
遠看: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樹與樹之間露出一些建築的線條,一角活潑翹起的屋檐,一排整齊的圖案式的屋瓦。一片藍,那是牆;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隱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
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豐富的聯想、想像,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屋的形勢和情姿。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個里程碑。
③請用一個成語概括山和小屋的關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說以上內容是從實處寫,那麼作者還從哪些方面怎樣寫其它?
虛寫
寫花園:由「領土」有限,到「領空」無限;由「有形的圍牆」到「無形的圍牆」;由花園的花朵到天上的雲霞。小屋的光線也富有浪漫的文學性;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線加強,花蕊慢慢綻開,傍晚,光線暗淡,花瓣微微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卻覺得它彷彿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難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著人間清福,享受著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個美夢」啊!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個里程碑。
5.從文章的整體看,「我的空中樓閣」是不是確有其建築?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於「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合遠離「入境」「不聞車馬喧」之意。
文章題為《我的空中樓閣》,一語雙關: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於山上,在煙霧迷濛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
6.「我的」這一定語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情感傾向?從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麼樣的志趣?
喜愛之情。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
讀最後一段。作者特意強調,「這座空中樓閣佔了地利之便」。所謂「地利」即「空中樓閣」,它踞於「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不必養鳥,無須掛畫」,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個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視為「快樂的起點」和「幸福的終點」,表達了對世俗名利的淡薄,遠離鬧市人境,在塵囂中尋找閑靜,從明麗質朴的自然中獲得無限的意趣,是對人生的一種超然態度,但作者這種幸福觀是與眾不同的,有其積極的一面,即對社會現實的厭惡和失望,對名利社會的徹底否定;也有其頗為消極的一面,即超凡脫俗、清心寡慾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這種「快樂」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種海市蜃樓式的幻景罷了,小屋只是一座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他所企望的境界實際上是鏡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過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託。
文章開將從山寫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來之筆點出小屋的位置,接著用一組博喻來突出小屋點綴山,接著重點寫小屋和樹的關系,這部分由近到遠,由局部到整體,多方位寫兩者的關系。爾後,又以大量篇幅立足於小屋描寫外面的景緻,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在對外面多種景物進行描寫的基礎上更側重於抒寫自己對自然景物的感受,這樣獨具匠心的構思,使文章的內容由淺入深、由實而虛,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寫抒發了情懷。
5.表現手法
文學創作中,作家有時感到某種抽象的精神難作具體描繪,有時也會由於某些原因不便對所表現的失望進行直接描述,於是便往往借對某一適當物象的描寫,便抽象的精神具體化,讓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達出來。《我的空中樓閣》便是這樣的托物言志、詠物寄情的作品。狀物與言志,融洽無間,和抒情也渾為一體。
托物言志就是通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
採用托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已的志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願。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等。
示例:
我們學校大禮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銅鍾。
這口老銅鍾和學校大禮堂同齡,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從我上一年級到五年級,幾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於日曬、風吹、雨打,全身長滿了青綠色的銅銹,因而外表並不美觀,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紋外,再沒有別的打扮了。
有一天,學校停電,電鈴響不起來。這時老銅鍾響了。「當!當!當!」好像在招呼我們,「上課了,大夥兒快進教室吧!」喲,老銅鍾居然也有比電鈴好的地方呢!
老銅鍾像一位淳樸厚道、不計報酬的老人,打算一輩子都作為我們默默作貢獻似的。(《大禮堂屋檐下的老銅鍾》)
說明:這篇文章通過對大禮堂屋檐下的大銅鍾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的意願做一個淳樸厚道、不計報酬,一輩子為人們默默做貢獻的人。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銅鍾所在的地點和方位之後,重點抓住老銅鍾的兩個特點來言志。一是抓住老銅鍾的「老」。老銅鍾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全身長滿了銅銹,外表並不美觀,也不光亮。贊美了老銅鍾淳樸厚道,一輩子為學生作貢獻的精神。二是說明老銅鍾的作用。在停電的時候,老銅鍾發出「當!當!當!」的響聲,招呼同學們進教室上課。贊美了老銅鍾不計報酬,隨時為學生們服務的精神。作者對老銅鍾的贊美,實際上是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意願和志向。這篇文章在描寫老銅鍾時,採用了擬人的方法,如老銅鍾在電鈴不響的時候招呼同學們進教室上課。結尾寫老銅鍾像一位淳樸厚道、不計報酬的老人。這樣寫較鮮明、具體地表達了作者的志向。
7.描寫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寫景物時,角度變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現的景色是:「有了這許多樹,小 屋就有了許多特點。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的動……」看到小屋的整體,看到屋的大小和樹的動靜的配置。總之,近看到得的印象,歸結為「含蓄而有風度」。
B.而遠眺呢?「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想於枝頭,輕靈而自由。」從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徵鮮明的局部、一些線條、一排瓦屋、一片藍、一片白,而整體則在樹叢中「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遠眺得到的印象,歸結為「輕靈而自由」。
C.此外,還有仰視:「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後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見——景物線條、色彩、層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見——「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
F.還有從屋內向屋外看:「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總之,作者以心愛的小屋為焦點,從各個角度進行觀察和描繪,寫出了小屋在各種視角下的各個方面,寫出了小屋的神韻。只有心靈自由,襟懷開闊,胸無塵滓,而且愛屋情篤,才能如此放縱筆墨,視點任意東西南北。
五.拓展閱讀
讀下面一段短文,我們或許有了一種閱讀的沖動,想急切地走進李樂薇的精神家園——「山中小屋」。
夢中的家園
—讀《我的空中樓閣》有感
年少時,讀過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記憶中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簡單的一句話,卻把小屋的優美意境表露無遺!
清新、自然、流暢、雋永,是我對整篇短文的印象,讀完此文,猶品了一杯香氣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卻是讓人回味無窮……
隨著都市的繁榮和發展,在現代化的城市裡生活,整天都被包圍在喧囂和嘈雜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擁擠,工作時的勞頓和辛苦,人們已逐漸湮沒在都市中,難得的假日又得為生活的瑣碎和繁重而操心,購買衣物,購買油鹽醬醋,雙休日就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爾的出外踏青旅遊,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國慶等大節日,幸運地有那麼幾天假期,又該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讓心情放鬆,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偶然間,又讀到這篇短文,只讀讀而已,心情就已豁然開朗,多麼美麗的居所,多麼幸福的人生。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遠離凡塵俗世,遠離都市喧囂,真是神仙過的日子!難怪宋代的林通,甘願拋棄榮華富貴,隱居山林,弄梅侍鶴,被後人喻為「梅妻鶴子」,歷代許多的名人都愛歸隱山林,而且愈發萌發靈感,寫出了更動人的詩篇,難道不是因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靈氣?「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茫茫的大自然,雲霧繚繞,層山疊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釋懷?
還記得讀過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當時的感覺就是楊玉環終於得到了解脫,告別皇宮里的爭權奪勢,掙脫頹廢低迷的愛情,終於找到了屬於她自己的人間仙境,難怪傳言貴妃並未死,但她卻始終沒有再回去。心靈一旦放飛,又怎能輕易地收回?
一直追尋夢想中的家園,希望有心靈的一片空間,但是我沒有李樂薇那麼幸運。擁有自己的空中樓閣,最經典的兩句: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無需掛畫,門外有幅畫——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羨慕欣喜,鳥語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滿意的人生。
六.這篇散文把小屋置於一幅幅圖畫中呈現給我們讀者,圖畫有小屋的全景、夜景、遠景、近景、特寫景,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把小屋點染勾畫,加欣賞一系列畫卷,使我們大飽眼福,可我們能否結合文人的作品機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於其間的作者應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可以用我們知道的文人為其畫像?
提示:這一步實際是在調動學生的文化積淀,通過比較,發散思維,來尋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點,學生可以各抒己見,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樂蔽是完全一樣的,只要尋找到某一相通點即可。
1.可想像為當代「陶淵明」的形象,他在《歸園田居》中寫到「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陰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入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這樣一個情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詩中表現出他回到田園、重溫田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氣氛的內心欣慰之情。田園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正是詩人心中的嚮往之景。
2.可以想像為當代「王維」,他在《山居秋瞑》中寫到「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問照,清泉石上流。竹暄歸院女,蓮動下舟漁。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中的「明月」、「清泉」、「竹」、「蓮」構成大自然清雅靜美的畫面,暗示了詩人嚮往自然、追求歸隱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像為當代「李白」,他創獨坐敬亭山種寫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所有鳥類都已離開敬亭山高飛遠逝,極目長天,空空盪盪,山頂僅有的一片孤雲,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獨向天邊飄離而去。鳥去山空,雲去山孤。而此時,詩人眼前默然無語的敬亭山,卻賦予了靈性,與詩人「相看兩不厭」,山與人,兩相親,山水自然成為詩人的知己,使詩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像為當代「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們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樂,娛清山水悠閑自適的情調。「樹林陰毀,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馬樂也。」作者「醉」於山水之間。「禽鳥」同樣「醉」於山水之間,而作者耳聞鳥鳴之音也為之樂,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鳥都富有了靈性,達到了人與大自然融匯為一的境界。
5.還可以想像為「孟浩然」、「劉禹錫」、「周敦頤」,甚或「朱自清」,「郁達夫」、「徐志摩」。
註:指導學生聯想和想像,一定還要圍繞文章的內涵會發散思維,要能自圓其說,側重一點來讀。如想像成「陶淵明」、「王維」就抓住與李樂薇都是寄情山水,嚮往大自然,嚮往清幽閑適的生活這一點來談;想像成「李白」、「歐陽修」則可談到文中小屋的「含蓄而有風度」、「輕靈而自由」一樣,文人筆下的「敬亭山」、「滁州山水」都賦予了靈性,與文人在心靈上有了靈通,達到了「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自然審美境界。
Ⅲ 《我的空中樓閣》作者是誰那的作家
李樂薇,祖籍江蘇省南京市,台灣當代作家。1930年生,早年肄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後來一直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灣當代散文作家。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含蓄,善於藉助富有物質感的形象來表現無形的主觀意念,刻意於意象的經營,能夠運用聲、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緒」,透露著濃郁的現代派藝術氣息。代表作有《我的空中樓閣》。 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台灣文壇出現了一段真空時期。這一時期的台灣作家沒有前一代的文學遺產,縱的只有中國古典文學,橫的只有外國文學。而台灣社會由農業型逐漸轉向工業化的進程中,物質文明發展得相當迅速,人們急功近利現象異常突出。面對西方文化帶來的影響和沖突,特別是面對物質文明程度的快速提高,目光銳利的知識分子們感到:人性一方面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釋放,另一方面這釋放了的人性又常常表現出負面效應,從而又給自身帶來了新的束縛。
Ⅳ 各位上海的朋友們,徐家匯那裡近期ZA有沒有什麼滿多少送多少類似的活動呀
你可以去淘寶的正品店看看
Ⅳ 李樂薇簡介(我的空中樓閣)
李樂薇,祖籍江蘇省南京市,1930年生,早年肄業於上海大夏大學,是台灣當代散文作家。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含蓄,善於藉助富有物質感的形象來表現無形的主觀意念,刻意於意象的經營,能夠運用省、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緒」,透露著濃郁的現代派藝術氣息。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Ⅵ 我的空中樓閣獲得哪些教學啟示
我們應該要善於思考,不要像書中的主人翁一樣以為任何事情都是能實現的,我們不要學習他的無知,應該從更深遠的敵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