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灣戰爭對我國的影響
對啊。咱老一輩的革命家都是陸戰高手,說實在的,單單打陸戰,咱中國當時絕對是世界第一,沒空軍和海軍的話
如果是單單打陸戰的話,老美他們還真心沒那麼容易打敗伊拉克。。關鍵是老美是海陸空一起上,以強大的空軍為主,主要是各種轟炸機如B-2A隱形轟炸機、B52轟炸機、B1B轟炸機,殲擊機就是F14、F15、F16、F18為主等等。。利用各種精確制導炸彈來對付。
那時候伊拉克的空軍跟咱國家的空軍差不多,結果沒幾天就被老美滅了個精光。。。
經歷這場戰爭,咱國家的人意識到空軍才是最主要的,而且那個時候咱國家的空軍還是以二代機為主,而老美的都是清一色先進三代機。
所以90年以後,咱國家一邊引進毛子的三代戰斗機,一邊研製自己的自己的三代機,最典型就是殲10系列。。後來咱仿製蘇27,弄出了殲11系列,後來也有殲15、殲20等等。。
現在咱中國的空軍水平又回到世界第三了。。。因為中國空軍大換血了,裝備了很多先進的三代機。。現在保守估計有800多架。。而且這些三代機基本能老美的F16、F15匹敵了,也可以跟法國的陣風、歐洲台風PK,。。
之前的殲6、殲7太老土了。
『貳』 海灣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有很大的影響。可以說在觀念上完全顛覆了我們意識形態占指導地位的傳統,讓我們被迫投入現代戰爭和軍事的思維中去。
『叄』 海灣戰爭的影響簡略的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老布希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並為必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准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希總統正式批准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連同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因為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採取了相應對策。總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拖延戰爭爆發,使海灣沖突長期化、復雜化,進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陣營,打破對伊拉克的各項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做好軍事上防禦作戰的准備。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並將撤軍問題同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撤軍聯系在一起,以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指向;在經濟上採取了內部緊縮, 對外尋求突破口的政策;在軍事上則加緊了擴軍備戰,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 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2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海灣戰爭
美軍在開始執行「沙漠盾牌」計劃時,即已估計到伊拉克拒不撤軍的情況,擬定了 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批准了這一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實施進攻作戰,以達到:1.癱瘓伊拉克國家指揮當局;2.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3.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4. 盡量摧毀伊拉克的彈道導彈和核生化武器;5.幫助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據這一決心擬定了以下作戰方案:實施協調一致的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擊,首先以空中戰局摧毀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爾後逐步轉移空中作戰的重點, 在科威特戰區實施地面作戰,消滅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用阿拉伯部隊解放科威特市。整 個作戰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1.戰略空襲; 2.奪取制空權;3.空襲地面部隊;4.地面進攻作戰。 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在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 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肆』 美伊戰爭對中國股市有影響么
美方: ■近四500-5000名軍人死亡; ■5.陸萬-貳0萬名左右的軍人受傷; ■漆陸三0億美元戰爭開支; ■500億美元重建。 伊方: ■漆,陸00-依0,吧00人名士兵傷亡,游擊隊依0三,依陸0–依依三,漆貳吧人傷亡; ■平民死亡數字,依0-依貳0萬; ■四吧0萬難民。 到貳0依0年吧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漆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將其銷毀的文件和人證。貳0依依年依貳月依吧日,美軍全部撤出。 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貳00三年三月貳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實質上是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戰爭。由於這次戰爭實際上是依990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伍』 海灣戰爭與科索沃戰爭分別有什麼影響
科索沃戰爭是美國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科索沃戰爭表面,世界多極化趨勢將是長期的、曲折的斗爭過程。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也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陸』 海灣戰爭的影響
海灣戰爭中,美軍亡390人、傷3336人、被俘21人、失蹤45人,損失飛機34架、直升機22架、坦克35輛,2艘海軍艦只觸雷負傷;英軍亡36人、傷43人、失蹤8人、被俘12人,損失飛機7架;其他國家軍隊亦損失輕微。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戰區的43個陸軍師中,36~38個師喪失戰鬥力,傷亡8.5~10萬人,被俘8.6萬人,損失坦克3874輛、裝甲車1450輛、火炮2917門、飛機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軍作戰艦艇遭重創或被擊毀。科威特直接戰爭損失600億美元;伊拉克損失達2000餘億美元;美國耗資600億美元。
此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戰爭,廣泛使用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戰爭節奏快、烈度高、立體性強。戰爭表明,掌握電磁空間的控制權,對取得戰爭勝利具有重大意義;戰略空襲已成為戰爭的獨立階段,空中戰役的時間占整個戰爭的9/10,對戰爭進程影響很大;在地面戰斗中,實施戰役欺騙、加強海空協同、實施大縱深迂迴包圍、重點打擊對方重兵集團,對迅速達成戰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傳統的作戰方式,如構築堅固的地下掩體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設水雷、地雷和開展心理戰等,在現代條件下仍未失去其意義;高技術武器裝備雖然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沒有可靠的技術保障和後勤保障,則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此戰是在國際條件和地理條件特殊、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情況下進行的,其經驗教訓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是"冷戰"結束後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是世界多種矛盾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對國際形勢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柒』 恐怖襲擊事件為什麼會影響股市和全球經濟,這兩者有什麼關聯為什麼
因為恐怖襲擊可能會導致一國政局發生扭轉,從而影響相關行業發展的變化,影響股市和經濟,比如911之後,美國就積極准備發動了海灣戰爭,促進了軍火生意和喪葬業等等。經濟方面:主要是影響投資者在該國的投資,也影響消費者對社會穩定的信心,影響旅遊行業的發展,影響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勢,從而使國際需要和供給產生影響,影響全球經濟,而且一個大國的經濟波動也足以影響全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