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梅建華的紡織工程技術專家
1931年8月1日出生於湖北省黃陂縣
1948年-1952年武漢江漢紡織專科學校學習1952年-1953年8月 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畢業
1953年8月-1956年2月 上海國棉十一廠技術員
1956年2月-1969年8月 紡織部紡織科學研究院技術員、工程師
1969年8月-1970年3月 湖北安陸縣五七農場勞動
1970年3月-1978年7月 湖北安陸棉紡廠清棉車間技術員
1978年7月-1983年紡織部紡織科學研究院紡織所紡紗組組長
1983年-1997年紡織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1988年-1991年兼任紡織科學研究院勞動保護研究所所長
1997年一2004年6月 東綸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梅建華,1931年8月1日出生於湖北省黃陂縣,幼年時隨父母遷入武漢。1948年初中畢業後考入武漢江漢紡織專科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改名中南紡織專科學校),1952年並入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系,攻讀棉紡專業。1953年8月畢業,分配到上海國棉十一廠任清棉保養技術員。工作勤奮踏實,經生產實踐熟悉了清棉生產工藝和保全保養維修技術,較好地完成了任務。1955年起,擔任清棉、梳棉、並粗三個工序的設備保養負責人。
1956年3月,紡織工業部委託華東紡織管理局副局長張方佐組團,從上海抽調一批骨幹技術人員赴京籌建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梅建華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進院後分配在棉紡室清棉組,在組長張永椿的領導下,參加的第一個科研項目為「清棉機打手性能的研究」。梅建華作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提出了集三葉打手和梳針打手的優點於一體、打梳結合的新型綜合打手,在京棉三廠清棉機上試驗取得成功,1959年鑒定後至今還在清棉機上廣泛採用。從此,梅建華與開清棉工程技術的研究結下不解之緣。 1958年初,被錯劃成右派,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專心投入科研工作,1959年9月摘掉了右派帽子。
1960-1964年,他與北京紡織研究所祝堯封等同志一道,開創性地研究成功上抓式自動抓棉機和混棉機;
1965-1968年,參加了棉紡A系列清棉設備的選型、定型工作。該項目在上海國棉十廠進行,他負責樣機的試驗工作。該設備隨後安裝在紡織研究院試驗工廠進行全流程一條龍生產試驗,梅建華參加了清花工藝試驗,最後負責寫出工藝實驗研究報告。
1969年,紡織科學研究院被撤銷。同年8月,梅建華下放到湖北省安陸縣「五七」農場勞動。1970年初,他被調往安陸棉紡廠清棉車間工作,先為工人,安裝設備,後任技術員。由於長期在生產第一線,培養鍛煉了他的實際動手能力,使他在以後的科研生涯中能親自動手解決許多疑難問題。在安陸棉紡廠八年,他一方面為用好、開好、管好A系列設備做了大量工作,為新型清花設備在國內推廣使用作出了貢獻;另一方面又在車間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改進了一套下腳聯合機,減輕了回花車間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了勞動條件,深受工人歡迎。
1975年,他又提出了取消A092雙棉箱及用氣流配棉機組取代電氣配棉裝置的建議。該項目與鄭州紡織機械廠合作取得了成功,該氣流配棉機組隨後在國內各地推廣應用。他以勤奮朴實的實干精神,贏得了工人的愛戴,在安陸棉紡廠工作的八年期間,有五年被評為車間和廠級先進工作者,並在1977年被廠方推選參加紡織部在上海召開的全國紡織工業科研技革經驗交流會。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以後,紡織科學研究院恢復重建,同年7月,梅建華調回北京;1979年1月獲得平反,恢復名譽;
1980年1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9-1983年,他主持「中長化纖清棉混合設備的研究」課題取得成功;
1983-1997年,任院副總工程師,在此期間,協助院長開展院內科技體制改革試點;1985年,負責院紡織試驗工廠的規劃及籌建工作,全面組織毛紡、合纖、印染、塗層等設備的基建和安裝;1988年該院籌建勞動保護研究所,梅建華被任命為所長。
1985-1987年,梅建華除在院內負責上述工作外,仍未放棄課題研究,並作為一線研究的負責人,參加了國產FA系列棉紡全流程設備的工業化試驗。1988-1991年,在無錫馬山紡機試驗中心對新試制的清梳聯合機進行試驗。
1991-1996年,已辦了退休手續的他,再次投入清梳聯合機「八五」國家攻關項目的研究,歷時五年,使這套研製歷時30多年沒有完全過關的關鍵設備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產業用紡織品作為新興產業迅速崛起。為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紡織研究院決定成立纖維材料復合基工程中心,並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在北京廊坊建立水刺無紡布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即東綸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1997年,年已65歲的梅建華,再次被委任為總工程師。他從基本建設到擴大再生產,傾注了大量心血,一干又是八年,直到2004年6月,他74歲時才離開工作崗位。他為水刺技術的開發和水刺設備的國產化做了大量工作,為水刺技術的進步作出了貢獻。 傳統的混棉喂棉工序,是在五台混棉機組前排放20多個棉包,需兩名擋車工用手把原棉撕成小塊喂入機台。每班每人要喂入2500公斤棉花,體力勞動十分繁重,且塵土短絨飛揚,勞動條件很差。1958年,在大搞技術革新的熱潮中,不少工廠研究自動抓棉機,有上抓式、下抓式、側抓式等多種形式。當時國外已有自動抓棉機使用,但均為下抓式,且機構比較復雜。梅建華調研分析國內外有關資料後,提出了採用上抓式的設想,得到清棉組組長張永椿的支持。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梅建華親自設計了實驗樣機,並在院試驗工場試驗,初步取得成功。為結合生產實際,領導決定與北京紡織研究所、京棉二廠合作。
北京研究所派出祝堯封、京棉二廠派出多名老師傅,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大量改進後取得成功。投入生產使用後,原棉混合質量出現問題,為此又進一步研究設計了一台橫鋪直取的自動混棉機與抓棉機配套使用。經過四年艱苦奮斗,一套國產的A005型自動抓棉機和A006型自動混棉機終於誕生了。它使清棉工人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改善了勞動條件,提高了混棉質量。這套設備還具有結構簡單、佔地面積小、能耗低等特點,深受工廠歡迎,1964年通過鑒定後很快在國內推廣應用。上抓式自動抓棉機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 退休近六年的梅建華,於1997年經院領導返聘,赴河北省廊坊經濟開發區協助籌建水刺無紡布產業基地——東綸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他除參加進口設備的招標外,同時負責規劃基地總體建設方案。他親自繪制了生產廠房、辦公樓、倉庫及公用工程的設計圖,對生產車間內機器的布局進行了安排,但考慮到進口設備價格較昂貴,他提出清花部分採用國內開清混合設備。經領導同意,決定請鄭紡機試制並以優惠價格購入,為公司節約了資金。最後由梅建華負責設計出車間機器排列圖,並寫出工藝設計書,然後交設計部門正式設計。
工廠建成後,由梅建華負責組織國產及進口設備的安裝。1998年,東綸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第一條水刺生產線順利投產。隨著產品市場銷路的不斷拓寬,梅建華看到該生產線機幅較窄,產量低、成本高,市場競爭後勁不足,於是提出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搞設備國產化,再上一條生產線的建議。經大家討論並經院批准後,梅建華負責寫出新增水刺生產線的可行性報告,經董事會批准後,與鄭州紡織機械廠協商合作事宜,由雙方組成研製試驗小組,共同負責新技術的研製工作。新設備由鄭州紡織機械廠設計製造。在此期間,梅建華再次負責二期工程規劃。由於公司資金並不充裕,且土地也有限,加上二期產品的定位是搞輕薄產品,機器排列長達70米,在此條件下只能利用原來的庫房。但原庫房寬度僅15米,要將全部主輔機設備及公用工程全部裝入有一定困難。他經反復思考,將二期新設備巧妙安排在這一窄長的庫房內。
有關水、電、汽及煤氣、油鍋爐等公用工程均由梅建華搞出初步設計,然後由公司的工人及技術人員自己組織施工,按期完成了任務。新設備製造完成到廠後,他親自組織安裝、調試。由於首次消化吸收國外新技術,試車中亦出現不少問題,但他堅持在第一線,不顧70多歲的高齡,在機器上爬上爬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經過大家艱苦的勞動,新設備很快投入生產。 1、梅建華,祝堯封。自動抓棉機自動混棉機工藝試驗研究報告。北京紡織工程學會論文。19642、梅建華、鄭壽孚等。LA003型清棉保全平車工作法。湖北省紡織局設備科出版,1974
3、梅建華。LA003型開清棉聯合機組合機常見病的修理與改進。棉紡技術,1976(9)
4、梅建華。清棉氣流配棉試驗研究。北京紡織學會論文。1981
5、梅建華、張士清等。FA022-10型多倉混棉機的研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論文。1984
6、梅建華、錢汝月。中長化纖清棉混合設備的研究。棉紡技術,1984(10)
7、梅建華。紡織行業濾塵技術的發展和粉塵防爆的探討。中國科技全國工業粉塵防爆與治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0-6
8、梅建華、趙強。新型國產清梳聯合機及其工藝性能。棉紡技術,1996(3)
B. 急求關於常州的紡織發展以及工業規模之類的資料
常州紡織工業在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科技進步和發展規模經濟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在全國紡織行業低谷運行的情況下,近幾年來連續保持盈利;目前的主導產品有燈芯緘,牛仔布,化纖長絲,精紡呢絨,產業用布及服飾製品,紡織儀器及專件等大類.紡織工業已成為常州市重點培育的支柱產業之一.特別是通過幾年來的壓錠重組,減員增效,取得了成效.給常州紡織工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從1991年以來,常州市(古三轄市)棉紡錠從505430錠壓縮到1997年底的436918錠,全市共計壓縮68512錠,市區從311480錠壓縮到1997年底的256400錠.六年中,縮減了七家文口汪明光鄒蓓琳下拍/下7企業.通過壓錠,進行了資產重組.常州市區(不古三轄市)現有企業30家,三贊企業56家,三產企業252家,現有職工38225人,資產總值46.59億元,總負僨29.38億元,凈資產7.2億元,負僨率63.06%.在現有的棉紡錠(古三轄市)43.69萬錠中,市區25.64萬錠,郊區2.93萬錠,轄市區5.03萬錠(武進6.97萬錠,金壇3.16萬錠.溧陽4.90萬錠).過去幾年的壓錠重組,主要採取0種方法.一是轉讓.將原國棉四廠80%的股份轉讓給儀征化纖集團.組建了儀化常州大明公司.二是兼並.1992年率先提出三改方針,原國棉一廠兼並了第三織布廠組建了大成集團.原第二色織廠兼並了第十織布廠,1992年底組建了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97年底又兼並了第一色織廠.1997年常州紡織器材廠和江蘇紡織器材研究所被中國紡織器材工業總公司兼並.三是掛靠.將原來效益較好的合成纖維廠掛靠中國華源集團,組建了常州化學纖維有限公司,現又發展為三個企業.四是租賃.常州燈芯緘廠的4條生產線租賃給台商以後,將剩餘的資產重組配置組建了常州燈芯絨一分廠.五是聯營.原國棉一廠將800頭氣流紡設備轉移到蘇北興化市,國棉三廠將閑置的600頭氣流紡設備與安徽阜陽地區聯營,提高了資產利用率.六是破產.在終結了第九織布廠的破產程序後.1997年又終結了長期虧損的常州棘廠,針織總廠的破產程序,由儀化集團公司收購,組建了大明針織廠.七是託管.國棉二廠託管了第五棉紡廠和第八織布廠.1997年.黑牡丹集團又託管了巾被總廠.擴大了資產營銷規模.八是轉產.整體遷出了四家企業.部分遷出三家企業,騰出了廠房和土地開發服務業和娛樂業,發展了六個大型的三產項目.如1.5萬平方米的蝶球賓館.2萬平方米的亞洲娛樂休閑廣場.九是置換.將國棉4/98經濟時刊17重現生機二廠的沿常州市主幹道的生活區,與武進市以土地置換方式聯營開發.建造了九洲服裝城.十是合資."八五"至今,共興辦三資企業45家.全行業三資企業已達56家.如國棉三廠與香港查氏集團合資組建了名力紡織有限公司,無論從用工上還是從管理上都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1991年以來.常州紡織行業的改組面達85%,改組後的華源東方滿足市場需要,形成了新的運轉機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還充分利用政策沖銷了呆壞帳14125萬元.同時,通過壓錠和重組還提高了紡織裝備水平.1991年以來,由於壓錠重組,常州紡織行業的就業數也從54635人減至1997年底的38225人,平均每年以6.3%速度遞減.其中棉紡織行業共減員7668人,平均以每年8%的速度遞減.僅以1997年實況為例:為了能加大壓錠重組力度,減輕企業負擔.為維護社會穩定作貢獻,加大了分流安置,技能培訓和培育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力度,採用了6種就業形式.一是開發型就業.三資企業安置6156人.三產企業安置5769人.二是約束型就業.清退臨時工276人,終止合同工1247人;----是自主型就業.鼓勵職工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從事個體經營,辦停薪留職328人.四是輸出型就業.勞務輸出304人.五是保障型就業.為減輕企業安置壓力,辦理內退1630人.六是交流型就業.系統內部餘缺調劑803人,向外系統外省市輸送295人.同時,健全完著了再就業服務中心.至1997年底,紡織再就業服務中心的託管人數為2359人,1997年投人費用380萬元."中心"為企業改革.結構調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保障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維護社會安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幾年的壓錠重組,使常州紡織經濟保持了穩定增長.從1992年到97年的5年中,全系統銷售收人,工業增加值,實現利稅,實現利潤,自營出口每年分別以13.32%,13.50%,12.60%,4.13%,46.84%的速度遞增.199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8.7%億元,比上年增長9.49%;實現銷售收人37.86億元,比上年增長7.31%;實現利稅2.06億元,比上年增長8.95%;其中實現利潤4396萬元,比上年增長21.81%;工業增加值完成9.08億元.比上年增長12.13%.各項經濟指標全面完成了省,市下達的任務.是自1991年行業結構調整以來取得最好成績的一年.啟示幾年的紡織壓錠重組的實踐,給人們的啟示是:第一,紡織低水平重復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通過把"四類"(建國前生產的細紗機,…1字頭細紗機,1979年以前生產的""字系列細紗機,無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生產的設備)落後棉紡錠子壓縮,淘汰掉,有利於紡織這一支柱產業向高科技進軍,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通過壓錠進行有效資產重組,發揮它的應有作用.常州紡織各級領導認識早,行動快,是連續保持較好經濟效益的重要方面.第二,棉紡壓錠一定要與行業結構調整,資產重組相結合;與減人增效,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與加強企業管理,降本節支相結合;與產品開發增強發展後勁相結合.通過壓錠,把企業的綜合管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第二,在壓錠重組的過程中,要深人做好職工的思想疏導工作,特別是要做好下崗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轉變思想觀念上下功夫,使其能順利地適應這個轉變,走上自我發展的新路,在市場競爭的海洋中,開辟新的綠地.第四,從組織角度講,要建設好"再就業工程"這個新生事物.常州紡工建立的"紡織職工再就業服務中
C. 上海敏敏色織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敏敏色織有限公司是2000-12-06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浦東新區書院鎮新鵬路28號。
上海敏敏色織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15132178943R,企業法人毛鳴飛,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敏敏色織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從事環保設備、凈水設備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技術服務,環保設備、凈水設備的銷售,棉紗染色、織布、服裝的製造、加工、銷售,會務服務,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自有房屋租賃。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敏敏色織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D. 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照相機三廠怎麼樣
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照相機三廠是1997-01-22在上海市長寧區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長寧區番禺路222弄44號5幢。
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照相機三廠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058326591822,企業法人王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照相機三廠的經營范圍是:照相機,放大機,攝影儀,照相放大鏡頭,照相器材,光學瞄準器,文教用品,自有房屋租賃。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上海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429259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487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照相機三廠更多信息和資訊。
E. 上海色織三廠怎麼樣
上海色織三廠是1981-06-10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局門路468號2幢。
上海色織三廠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01132521334H,企業法人胥榮慶,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色織三廠的經營范圍是:機織棉布,機織棉混紡交織布,服裝自產自銷,來料加工,停車場(庫)經營,物業管理,自有房屋租賃。(生產限分支機構從事)。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上海色織三廠對外投資2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色織三廠更多信息和資訊。
F. 上海宇浩色織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宇浩色織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05月1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色織布生產加工,紡織原料,服裝及面輔料,紡織品,日用百貨,五金交電銷售,自有房屋租賃等。
法定代表人:王旦軍
成立時間:2007-05-10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600225344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金山區金山衛鎮張橋村劉埝3058號8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