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中國醫葯行業現狀的原因分析

中國醫葯行業現狀的原因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09 07:39:38

⑴ 中國醫葯行業現狀的理解,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優勢為零,全部不足

⑵ 醫葯行業的發展現狀

回顧中國醫葯行業這些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
2005年,醫葯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4459.44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同比增長26.19%;實現工業增加值1475.17億元,同比增長17.5%;新產品產值621.91億元,同比增長23.58%。累計完成化學原料葯生產123.84萬噸,同比增長36.9%,實現中成葯生產75.89萬噸,同比增長11.6%。
2006年,醫葯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5536.9億元,同比增長18.43%;實現累計工業銷售產值5267.82億元,同比增長19.41%;完成累計出口交貨值670.59億元,同比增長25.51%,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實現利潤總額413億元,同比增長11.1%。
2007年上半年,中國醫葯經濟增速加快,行業效益明顯回升。醫葯工業完成累計工業生產總值2913.2億元,同比增長21.31%;銷售收入達2677.82億元,同比增長21.75%;利潤總額達231.14億元,同比增長34.06%。
2007年1-9月份,中國醫葯商品實現進出口總額119.93億美元,同比增長14.29%。其中,進口總額為50.33億美元,同比增長15.90%;出口總額為69.60億美元,同比增長13.15%,實現貿易順差19.27億美元。
為了能夠從容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醫葯企業應留意政府在醫療衛生結構調整和農村醫療保障方面的新動向,尤其要把握好醫葯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中成葯市場競爭將加劇;處方葯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第三終端市場將更活躍;醫葯市場進一步集中,醫葯兩極分化進一步凸現;政策性降價仍將持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企業市場品種結構都將發生更大變化。
醫葯行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1978年至2008年,歷經30年改革大潮洗禮的中國醫葯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30年來,中國醫葯工業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到2007年,醫葯工業產值年均遞增16.8%,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
中國已經具備了比較雄厚的醫葯工業物質基礎,醫葯工業總產值佔GDP的比重為2.7%。維生素C、青黴素工業鹽、撲熱息痛等大類原料葯產量居世界第一,制劑產能居世界第一。中國葯品出口額佔全球葯品出口額的2%,但是中國葯品出口的年均增速已經達到20%以上,國際平均水平是16%。與此同時,中國葯品市場地位不斷提升,佔世界葯品市場的份額由1978年的0.88%上升到2008年的8.25%。
2009年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新一輪醫改方案正式出台。新醫改方案帶來市場擴容機會、新上市產品的增加、葯品終端需求活躍以及新一輪投資熱潮等眾多有利因素保證了中國醫葯行業的快速增長。2009年,中國醫葯行業增加值增長14.9%,同時我國醫葯外貿總體運行良好,醫葯保健品進出口逆勢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531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今後5年世界葯品市場增長的重心將從歐美等主流市場向亞洲、澳洲、拉美、東歐等地區逐漸轉移。中國醫葯行業仍然是一個被長期看好的行業。到2013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醫葯大國,2020年前中國也將超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醫葯大國。
首先分析了國際國內醫葯行業的現狀,接著具體介紹了生物制葯、化學葯、中葯的發展,並對中國醫葯行業的工業統計數據進行了詳實全面的分析。然後分析了OTC葯品市場、國內農村醫葯市場的運行情況以及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隨後,報告對醫葯行業做了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行業競爭格局分析、企業發展戰略分析和投資潛力分析,最後分析了醫葯行業的未來前景與發展趨勢。

⑶ 中國醫葯行業的前景如何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持續,醫葯行業整體需求不斷增加,中長期持續看好。同時,商業健康險擴張給醫療行業帶來更多資金供給,醫葯行業增速有望維持在10-15%區間,前景廣闊。
醫葯行業前景向好,在國內引發了一輪並購潮,並購金額、數量屢屢創下歷史新高。由於看好國內醫葯行業發展,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的並購熱情同樣高漲。
據發布的《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不完全統計,2016年,醫葯健康領域並購超過400起,金額超過1800億元。預計今年並購潮仍將持續,各細分領域並購將保持高活躍度。
按照目前趨勢,醫葯行業的並購仍將持續,未來要等到新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醫葯並購才會相對放緩。新的格局形成後,醫葯行業也將隨之重回中高速發展。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醫葯分開改革深入,以及醫葯電商政策松綁,醫葯行業前景仍然可期。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醫葯企業要尋求新的銷售途徑,加大與互聯網融合力度,,減少流通環節成本,增加自身利潤。

⑷ 我國醫葯行業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生物產業是指運用微生物學、生物學、組織工程學、生物化學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製造和生產生物制劑的產業。而生物制葯則主要包括可以用於疾病預防、治療、和診斷使用的基因工程葯物、血液製品、疫苗、診斷試劑以及組織工程等。

由於生物制葯是基於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相關原理設計,能夠解決傳統醫葯不能解決的深層次的問題,在重大疾病的治療和重大疫情的預防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醫葯及生物科技領域的私募融資蓬勃發展,2020年融資金額超107億美元。IPO融資總金額超過147億美元,45家醫療行業相關企業中,化學制葯和生物製品企業佔12家。2020年我國醫葯及生物技術行業並購總交易金額近8億美元。

近年來我國醫葯及生物科技領域的私募融資蓬勃發展,2020年融資金額超107億美元

2020年醫葯及生物科技領域的私募融資蓬勃發展,2020年度共發生交易243起,同比增長超過100%;總融資金額超過10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90%;單筆融資規模約4400萬美元,同比增長約42%。

——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⑸ 中國制葯行業市場現狀是怎樣的

目前中國醫葯製造行業仍面臨多種問題,如技術水平低、行業集中度低、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研發能力弱等。且從企業數量來看,2010年以來中國醫葯市場不斷擴大,醫葯製造業企業數量快速增加,但大部分都是規模小,競爭力弱。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醫葯製造行業還處於生命周期的成長階段,未來成長空間大。不過,由於近年來基礎化學原料和中葯材價格均有所波動,預計未來制葯原材料采購成本仍存在一定壓力。

(5)中國醫葯行業現狀的原因分析擴展閱讀

葯品監管下的機會

葯品的質量監管越來越嚴格,葯企必須規范生產行為,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而質量的提升需要工藝、裝備的更新,為滿足葯品高質量的生產需求,制葯裝備只有重置更新才能有市場,這也將帶動我國制葯裝備朝著質的方向發展,行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傳統、落後、低水平重復生產的裝備將會被淘汰。

隨著國內制葯裝備水平不斷提高,以及產品種類的日趨豐富,中國的制葯裝備幾乎涵蓋了國際制葯裝備市場上的所有規格產品,藉助「一帶一路」春風,出口市場成為了不少制葯裝備行業發展的驅動力。

⑹ 中國醫葯企業的現狀

近日從制葯企業、醫葯協會、主管部門調研時了解到,目前國內頻頻出台的醫葯產業政策,有些不利於行業發展,甚至影響到了企業生存,亟待政策制定者根據科學發展觀定位醫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從國家戰略安全形度和產業長遠發展研究我國醫葯產業生存狀況及發展策略,適當調整政策。

一、醫葯產業生存現狀調查

以來,我國制葯工業有了長足發展,對保障人民群眾用葯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政府對醫葯產業的管理模式發生了變化,行業管理大大弱化。自1997年啟動醫葯體制改革以來,有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別是連續出台了降低葯品價格、推行葯品招標采購、限制處方葯在大眾媒體做廣告、葯品強制GMP認證等政策,這些政策幾乎涵蓋了葯品研發、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客觀地說,這些政策有的推動了行業發展,制葯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有些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有些為了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而出台的政策卻把著力點完全放在了葯品價格上,那麼就難免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例如葯品降價政策,國家針對看病貴問題,進行了17次葯品大降價,但是,老百姓卻感覺不到明顯的效果,根本在於葯品大降價難撼「看病貴」。醫生受利益驅動,喜歡開貴葯。海南海靈制葯廠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強說,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處方是政策性的放任自流造成的。因為政策規定,醫院可以在葯品進價上順加15%作為自己的利潤。因此,醫院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想方設法用貴葯、開大處方。這裡面很有技巧性。張建強舉例說,使用兩支零售價10元的國產頭孢曲松即可治好的病症,醫生受利益的驅動,會開兩支零售97元一支的進口「羅氏芬」,稍作變動,醫院的利潤就能夠從1.5元上升到近15元。而這是政策允許范圍內的操作。

山東正大福瑞達總裁凌沛學認為,目前,全國4000多家葯品生產企業,8000多家葯品批發企業,還有12萬家葯品零售企業。這些企業的成本都不是政府支付的,都需要通過「經營、收費、加價」來維持,所以葯品價格不可能不節節攀高。再者,醫院目前實行的是葯品加成政策,進價越高,加成越多,醫院當然不會去進低價葯。「整個鏈條都需要高價葯,那麼到老百姓那裡價格就不可能低下來。」

17次葯品降價,所涉品種多達萬余,實際效果不明顯,還與葯品生產企業大量生產替代葯品分不開。「國家降這個葯品的價格,一些葯品生產企業就馬上停產這種葯,再生產新葯,結果還是高價葯。」

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司長朱幼棣指出,制葯行業和醫療衛生行業改革不聯動,制葯行業早已市場化,而醫療衛生機構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對醫葯行業整體狀況研究不足,而出台了一些不合適的政策,醫葯企業發展到今天,行業的運營質量和創新能力令人擔憂,很多企業面臨著生存而不是發展問題。

據介紹,政府每年給醫院的撥款僅占醫院總收入的7%~8%,其餘90%以上都是靠醫院自己組織醫療服務得來。由於壟斷葯品市場80%的醫院體制改革嚴重滯後,長期延續「以葯補醫」的經濟政策,加上流通領域的不正之風和愈演愈烈的醫生回扣,致使制葯工業在正常的葯品交易過程中失去話語權,醫院平均回款天數超過180天,全國的醫院無償佔有工業銷售資金(2000億)達半年之久,嚴重影響了制葯工業的正常運轉。據了解,去年,新華制葯一家企業的應收款就達2億元。

1995年,醫葯工業佔GDP的比重是2%,2005年為4%,十年翻了一番,工業銷售收入以平均15%的速度遞增,達到3000億元,但利潤逐年下滑,目前國內4000多家葯品生產企業中,近2/3面臨著生存危機。醫葯生產利潤率降到了5%,商業利潤降到千分之五。國內制葯企業的研發投入不足銷售額的5%(西方發達國家為15-25%),且有限的經費大都投入到「短平快」的仿製葯上。2002年SFDA批准仿製葯不到1500個,2003年就猛增到6000餘個,2004年達上萬個,直接造成行業內的低價競爭,加上發改委的17次降價的推波助瀾,企業難以得到應有的投資回報,生存都成問題,根本無力再投入資金進行新葯研發,行業嚴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⑺ 中國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支持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葯科技產業園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支持澳門中醫葯科技產業發展平台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

一、大灣區三大城市醫葯製造業產值破百億

根據火石創造統計數據,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9城市中醫葯製造業產值規模最大是深圳市,總產值達344億元,其次是廣州市,醫葯製造業產值達314億元。另外珠海市、佛山市、中山市醫葯製造業產值均超過100億元。目前,2019年最新數據仍未公布。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閱讀全文

與中國醫葯行業現狀的原因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牙黃金價格 瀏覽:243
融資租賃bt 瀏覽:698
2015公積金貸款額度計算器 瀏覽:397
代理理財程序 瀏覽:354
銀監會地方融資平台 瀏覽:591
全國社保基金114組合什麼意思 瀏覽:23
蘇州貸款融資公司 瀏覽:133
基金水位線 瀏覽:836
買理財的申報 瀏覽:878
中糧信託待遇 瀏覽:660
小營理財下載 瀏覽:420
廣州信託公司 瀏覽:420
國信證券和國投資本 瀏覽:93
理財經理箴言 瀏覽:897
貴金屬化合物的歸類 瀏覽:598
國家資金理財 瀏覽:897
遠東貴金屬手機版下載 瀏覽:80
中華開發股權投資 瀏覽:350
多盈理財兌付 瀏覽:814
通達信漲跌均線主圖指標公式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