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如何全面理解國際收支的含義
國際收支體現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貳』 如何理解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的定義 :
國際收支分為狹義的國際收支和廣義的國際收支。
狹義:
國際收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常為1年)內對外收入和支出的總額。
廣義:
國際收支不僅包括外匯收支,還包括一定時期的經濟交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收支的定義為:
國際收支是一種統計報表,系統的記載了在一定時期內經濟主體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
(1)國際收支是一個流量概念。
(2)所反映的內容是經濟交易,包括:商品和勞務的買賣、物物交換、金融資產之間的交換、無償的單向商品和勞務的轉移、無償的單向金融資產的轉移。
(3)記載的經濟交易是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
參考鏈接:http://ke..com/link?url=kfU3uOvG0t2ugkyD_NxfKEqCmOz58I6RygpppnF-hmwC2EJ-
『叄』 國際收支的意義
國際收支:是指一定時期內一經濟體(通常指一國或者地區)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各項經濟交易。其中的經濟交易是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的。經濟交易作為流量,反映經濟價值的創造、轉移、交換、轉讓或削減,包括經常項目交易、資本與金融項目交易和國際儲備資產變動等。 國際收支平衡表:按照復式薄記原理,以某一特定貨幣為計量單位,運用簡明的表格形式總括地反映一經濟體(一般指一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與世界其他經濟體間發生的全部經濟交易。
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國的四大經濟目標之一。在國際收支表中,綜合差額與一國的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緊密相關,經常賬戶差額與充分就業、國內產出緊密相關。一般而言,發達國家更注重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所以發達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觀多餘綜合差額與經常差額官有,具體講國際收支的調節目標確定為保持綜合差額或經常賬戶平衡,或在某一幅度區域內的盈餘或赤字。當這些國家的綜合差額或者經常賬戶失衡時,可稱為其國際收支失衡。
而發展中國家更強調經濟的發展或增長,因此他們將經常賬戶收支作為單一的國際收支調節標的,國際收支平衡為將經常賬戶赤字保持在中期內可維持的水平,否則就是國際收支失衡。
『肆』 簡述對國際收支的概念以及理解
1、狹義國際收支:是指該國的對外外匯資金收支。
2、廣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由各種經濟往來而發生的收入和支付,既包括涉及外匯收支的國際經濟往來,也包括不涉及外匯收支的國際經濟往來;既包括國際間的交換行為,也包括那些單方面轉移及其他諸如黃金貨幣化、特別提款權分配與取消、債權債務再分類等行為,它們被統稱為對外交易。目前各國通用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就是按照廣義國際收支概念編制的,反映一國對外經濟狀況的平衡表。
國際收支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從國外收進的全部貨幣資金和向國外支付的全部貨幣資金之間的對比關系。收支相等稱為國際收支平衡,否則為不平衡。收入總額大於支出總額稱為國際收支順差,或稱國際收支盈餘;支出總額大於收入總額稱為國際收支逆差,或稱國際收支赤字。逆差表示對外負債,一般要用外匯或黃金償付。
全球統一的國際收支制度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後著手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48年首次頒布了《國際收支手冊》第一版,以後又先後於1950年、1961年、1977年和1993年修改了手冊,不斷地補充了新的內容。目前,基金組織各成員國大都採用基金組織1977年第四版的國際收支概念和分類,並著手按新制定的第5版的分類和要求修改和充實本國的國際收支統計體系。編制和提供國際收支平衡表已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的一項義務,並成為參與其他國際經濟組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一個國家對一定時期(如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內,該國與他國居民之間所進行的一些經濟活動進行系統記錄的一種統計表,按復式簿記原理編制。一些收入項目或負債增加、資產減少的項目都列為貸方,一些支出項目或資產增加、負債減少的項目都列為借方。每筆經濟交易同時分記有關的借貸兩方,金額相等。因此,原則上國際收支平衡表全部項目的借方總額與貸方總額相等,其凈差額為零。但是在現實中,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某一具體項目的借方與貸方都經常是不平衡的,收支相抵後,總會出現差額。具體項目上出現的差額稱為局部差額。收入大於支出,稱為順差,支出大於收入,稱為逆差。各項局部差額的總和便是國際收支總差額,稱為國際收支順差或逆差,亦稱國際收支盈餘或赤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的方法和內容,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錯誤和遺漏三大項。
經常項目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兩個主要項目之一,用於統計商品、勞務和單方面轉移等國際收支活動的項目。該項目包括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1)商品的進出口是經常項目交易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包括絕大多數可移動貨物在跨國界交易中所有權的轉移。有時商品所有權已經轉移,但商品尚未出入國境,也應列入商品進出口項目中。其中包括:船舶、飛機、天然氣和石油鑽機幾鑽井平台等;本國船隻打撈的貨物及捕獲的魚類等水產品並直接在國外出售者;本國政府在國外購進商品、供應本國在另一國的使用者;進口上已取得商品所有權、但在入境前已濕或損壞者。有的商品雖已出入國境,但所有權並未改變的,不列入商品進出口項目。例如經過加工轉制、包裝、修理、改裝後再運往國外銷售的商品等,但經加工增加的價值,應作為向外國人提供的勞務。此外,列入商品進出口項目的還有:作為一般商品的黃金等貴金屬和寶石,政府的進出口商品,直接投資企業的進出口商品,移民的隨身攜帶財物,走私貨物等。
(2)勞務費用是經常項目的第二大內容。主要包括:商品的運輸費、保險費和其他附屬費用,如港口費用、客運的車、船票及車、船上的其他勞務費用等;旅遊,即旅遊者在該國停留期間為本人或他人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投資收入,包括經營直接投資企業的利潤收入和參股投資者所得的股息收入;以及其他商品和勞務收支,即上述各項以外的官方交易、私人交易和私人財產收入等。此外,使領館人員工資等開支,本國居民在國外的財產收入,商品進出口以外的商業銷售、專業服務和技術服務,如通信和計算機服務,金融服務如貸款的利息,版權及許可證費,乘客保險等非商品保險等,也包括在勞務費用項目中。
(3)單方面轉移款項。主要包括移民轉移款項、僑民匯款,政府無償援助、贈款,政府向國際組織繳納的行政費用等。
『伍』 國際收支平衡的含義是什麼
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國的四大經濟目標之一。在國際收支表中,綜合差額與一國的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緊密相關,經常賬戶差額與充分就業、國內產出緊密相關。一般而言,發達國家更注重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所以發達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觀多餘綜合差額與經常差額官有,具體講國際收支的調節目標確定為保持綜合差額或經常賬戶平衡,或在某一幅度區域內的盈餘或赤字。當這些國家的綜合差額或者經常賬戶失衡時,可稱為其國際收支失衡。
而發展中國家更強調經濟的發展或增長,因此他們將經常賬戶收支作為單一的國際收支調節標的,國際收支平衡為將經常賬戶赤字保持在中期內可維持的水平,否則就是國際收支失衡。
『陸』 國際收支的意義主要體現在那些方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收支的定義為:國際收支是一種統計報表,系統的記載了在一定時期內經濟主體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各國政府可以選擇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其他獎出限入措施等。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會改變國際收支,而且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其他影響。各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國情採取不同措施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
『柒』 幾種國際收支理論怎麼理解(學經濟或金融的進)
吸收分析法
國際收支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指從支出(或吸收)與收入的角度來分析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是如何出現的、匯率水平是如何決定的。認為如果一國的實際收入超過了它對商品和勞務的吸收量,該國就會出現貿易順差。1952年有詹姆士·愛得華·米德和S·亞歷山大提出,從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的角度,系統研究貨幣貶值政策效應的宏觀均衡分析。
核心觀點
該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他把經濟活動視為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標是總供給、總需求、國民收入和就業總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現形式:貿易差額B=國民收入Y-總吸收A
即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就是國民收入與國內吸收的差額。國際收支平衡就是總收入等於總吸收。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總收入大於總吸收。調節國際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說的支出轉移政策;或減少支出,即通常說的支出減少政策,簡稱吸收政策。
轉換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運用,是一國經濟實現內外部平衡的主要條件。
現金余額效應
是最重要的一種吸收效應。假定貨幣供應一定,貨幣持有者總想將自己的實際資產的一部分,以貨幣形式佔有,這樣,隨著國內物價的上升,他們名義上持有的現金量就變得更多,結果一方面可減少他們的實際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過出售他們的其他資產持有更多的現金,從而使其他資產價格下跌。其他資產下跌意味著利率上漲,這反過來又影響人們的消費與投資。故現金余額效應可直接影響收入──支出,也可通過利率影響收入──支出。
貨幣錯覺
使貨幣貶值人們重在注視物價而忽視貨幣收入,盡管貨幣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亦有利於改善貿易差額。
收入再分配效應
這種效應一般有以下四個表現:第一,物價上漲先於工資的提高,使物價轉變為企業家的利潤;第二,物價上漲使收入從某些集團轉移到其他集團手中;第三,物價上漲使實際收入的一個更大部分轉變為政府的稅收;第四,在收入從高邊際吸收傾向朝低邊際吸收傾向移動的狀況下。
其他效應
這些效應很多,對國際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對物價上升的預期,在短期內會導致吸收的增加,不利於外貿差額的改善。
評價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觀的、一般均衡的基礎上的,比微觀的、局部的彈性分析法有所進步,並強調了政策配合的意義,不過,它仍有不足之處,表現在:
第一,兩點假設(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產要素轉移機制平滑)不切實際。
第二,傾斜地以國際收支中的貿易項目為研究對象,而忽視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資本項目,從而使其理論無法完。
『捌』 簡述國際收支平衡的含義,說明可以從哪些差額分析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
國際收支平衡也稱外部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或BP=NX-F。
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衡量一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貨幣的流入大於流出,國際收支是正值。此類交易產生於經常項目,金融賬戶或者資本項目。國際收支被視作一國相關價值的另一個經濟指標,包括貿易余額,境外投資和外方投資。
『玖』 請問如何理解國際收支和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及其內涵
(1)狹義的國際收支。狹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同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往來所發生的外匯收支的總和。
狹義的國際收支有兩個特徵:
第一、它是一定時期內外匯收支的總和,是以現金交易作為基礎,不包括沒有外匯收支的交易;
第二,它是必須同其他國家立即結清的各種到期支付的差額,它只包括各種收支中必須立即結清和支付的那一部分款項,對於國際貿易和國際借貸中尚未到期,並不需要用現金結算的部分則不列入。
(2)廣義的國際收支。廣義的國際收支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所進行的全部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它不僅包括商品,勞務和資本項目的收支,而且還包括海外軍事開支,戰爭賠款,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以及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來的收支。廣義國際收支的內涵:國際收支反映的是居民和非居民之間的交易;國際收支是一個流量的概念;凡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發生的經濟往來,不管是有償的還是無償的,不管適應的是本國貨幣還是外國貨幣,也不管是實物形態還是貨幣形態,均應列入國際收支的范疇。
國際收支平衡表:國際收支平衡表,是系統的記錄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國際經濟交易項目及其金額的一種統計報表,它綜合反映了一國國際收支的具體構成及其全貌。國際收支平衡表採用復式記賬法,包括: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平衡項目。
『拾』 國際收支的含義
國際市場上的外匯供求與商品供求原理一樣,供大於求時,該貨幣貶值。
國際收支順差,表明對順差國商品需求大,對順差國的貨幣量需求也大,使順差國貨幣升值,外匯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