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智取威虎山主要人物
《智取威虎山》的主要人物包括:楊子榮、座山雕、少劍波、青蓮、高波、水香、花舌子等。
1、楊子榮
演員張涵予
楊子榮的身份亦正亦邪,既要卧底面對土匪威脅,又要幫助203剿匪小分隊。他因外型粗野、熟悉土匪黑話,而不被203首長待見與信任;在成功潛入土匪地盤並對上「天王蓋地虎」的黑話暗號後,卻又被威虎山眾匪徒的槍口包圍。
2、座山雕
演員梁家輝
座山雕原名張樂山,是威虎山上的匪首,後被戰斗英雄楊子榮打死。
3、少劍波
演員林更新
203小分隊的隊長,少劍波身上肩負著剿匪的任務,同時還要領導著203小分隊隊員。
4、青蓮
演員余男
青蓮在成為壓寨夫人之前,是一個村婦,被座山雕擄上山,成為「大哥的女人」。座山雕破壞了她以往的幸福,她對這群土匪有著深深的恨意,所以才四處點火製造禍端,成為威虎山的「禍水紅顏」。
5、高波
演員陳曉
一個一直跟在203身邊的年輕警衛員。高波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年輕人,他身上有懵懂的感情,同時也肩負著責任。可能在203小分隊,他是個初出茅廬的青澀年輕人,但他把軍人的責任始終都放在心裡。他正經歷一個男孩一心想要成為男人的成長過程。
6、水香
演員肖軼
八大金剛老六,是土匪里負責山寨安全,管理巡邏放哨這些事情的「糾察隊長」。
7、花舌子
演員王堯
八大金剛老七,是土匪里負責聯絡的人,能說會道。
㈡ 板樣戲智取威虎山怎麼展現楊子榮的人物形象
楊子榮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形象通過《林海雪原》的小說、電影、特別是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為人們所熟悉。不過,大家認識的楊子榮是小說、電影和舞台上塑造的形象,對現實生活中的楊子榮——當年在東北剿匪戰斗中屢建奇功的特級偵察英雄的真實情況,並不是十分了解。而最近上演的有關楊子榮的電視劇,對楊子榮的形象更作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虛構,不僅損害了英雄的形象,也為大多數觀眾所不能接受。楊子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是怎樣的,他犧牲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很多人都想有一個全面准確的了解。
一、楊子榮是山東牟平人,曾在東北闖盪生活了14年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出生在山東省牟平縣(現煙台市牟平區)城南一個叫峽河的小山村。父親楊世恩是個泥瓦匠,母親宋學芝是個剛強的農村婦女。楊子榮4歲那年,父母曾帶著一家老少去東北安東(今遼寧丹東)謀生。但父母一天到晚拚死拼活地干,也難以維持一家人的溫飽。沒辦法,除了父親和姐姐外,母親又領著其他孩子回了老家。在老家,母親省吃儉用地供楊子榮上了幾年私塾。
1929年,膠東地區軍閥混戰,民不聊生,12歲的楊子榮在母親的安排下,去安東投靠父親。開始父親讓他去上學。兩年後,楊子榮到姐姐做工的繅絲廠幹活,以掙錢補貼家用。但是好景不長。楊子榮三年學徒期剛滿,廠子裁人,楊子榮被趕出工廠大門。無奈之下,楊子榮就到碼頭搬木頭、扛大包,到鴨綠江江邊放木排、當船工。1938年底,他在鞍山千山采礦區找了一份當采礦工的活兒。礦區的活兒也不是好乾的,不僅有生命危險,還要常常忍受日本監工的打罵。最讓他不能忍受的是,看到日本監工毒打自己的工友。一次,他實在是看不下去,奪過監工的皮鞭,為自己的工友出了氣,但他自己也無法在礦山呆下去了,在工友的幫助下,楊子榮逃離了礦山,回到了老家牟平。這一年是1943年春,楊子榮26歲。
從12歲離家算起,楊子榮在東北整整闖盪了14年。這14年,對楊子榮來說,可謂是嘗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體會了生活的艱難辛勞。但也使他熟悉了東北的風土人情、山情地貌,結交了一大幫窮苦朋友,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這段經歷,在他後來參加的剿匪斗爭中,可謂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在家鄉報名參軍,隨後開赴東北剿匪
楊子榮回家後,正是家鄉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懷著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他毅然參加了村裡的民兵組織,積極配合正規部隊,打擊日偽軍。
母親也為他張羅了一門親事,媳婦是邵家溝一位叫許萬亮的姑娘。婚後不久,女兒出世了。女兒的出生,給家庭帶來了不少的歡樂,而半年後,女兒的夭折,又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憂傷和痛苦。
1945年9月,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為應對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陰謀,中共中央決定採取「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命令山東立即派主力部隊開赴東北,解放被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了十幾年的東三省。為貫徹落實這一戰略方針,楊子榮所在的膠東地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參軍活動,每個縣、鄉、村都有參軍任務,楊子榮的村也不例外。
楊子榮小時候最愛看的書,就是《三國演義》、《水滸傳》,他對書里的英雄人物十分敬佩,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英雄。當他得知村裡組織報名參軍的消息後,沒等跟家裡人商量,就報上了名。不過報名時沒用「楊宗貴」,而是用的「楊子榮」的名字。
㈢ 楊子榮的性格特點
楊子榮為人厚道,江湖義氣、三教九流、人情練達、行幫黑話無所不通。
㈣ 智取威虎山楊子榮的性格是什麼
在這部電影中楊子榮的身份亦正亦邪,既要卧底面對土匪威脅,又要幫助203剿匪小分隊。他因外型粗野、熟悉土匪黑話,而不被203首長待見與信任;在成功潛入土匪地盤並對上「天王蓋地虎」的黑話暗號後,卻又被威虎山眾匪徒的槍口包圍。
他的性格是那種:有勇有謀,不善表達的人。
㈤ 試分析《林海雪原》中楊子榮形象
小說《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最後擔任了偵察參謀,和新任團長少劍波,團政治委員王景之,還有他小分隊中的戰友——新任英雄連連長劉勛蒼,副連長董中松,新任偵察通訊連長欒超家,副連長孫達得,新任警衛連連長李勇奇,副連長姜青山一起奔赴新的戰場去了。
電視劇《林海雪原》中楊子榮因為救初戀情人槐花的兒子而犧牲了。
歷史上真正的楊子榮1947年2月23日在海林縣北部梨樹溝山裡追殲殘匪戰斗中犧牲。當時是楊子榮在山溝里發現一戶獵人的小木屋裡藏有剿匪,便帶領手下前去剿匪,可是由於身上帶的槍被凍住了,在緊急關頭打不出子彈而被剿匪擊中才英勇犧牲的。
㈥ 分析電影《智取威虎山》的畫面,鏡頭,色彩,光線,語言,音樂
以該劇是上世紀50年代由上海京劇院原創的作品,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和打磨,終成為上海京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也是京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現代戲代表作。
電影內容及主題的傳達,除銀幕視覺形象和鏡頭的組接等手段外,言語性對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表現渠道,而言語就是人們在實際交際中所說的話。
因此,不同類型的電影,必然會採用不同的言語策略,以最佳言語對白形式,來滿足其內容表達的經濟性和效果最優化要求。
本文將以電影中的言語性對白為研究視角,對徐克執導的電影《智取威虎山》的部分劇本進行考察,從地域方言、社會方言及臨時言語三個角度探討該片中的言語特點。
感受其言語魅力,從更深入地把握影片在同類題材電影中的獨特之處,對其藝術價值產生更直觀的認識。
(6)揚子榮分析擴展閱讀:
編劇:陶雄、李桐森、黃正勤、曹壽春、申陽生(執筆);
導演:陶雄為主,協助(李仲林、李桐森);
樂隊成員:王燮元、趙濟羹等;
舞台美術設計:幸熙、周凡等;
主要演員:李仲林(飾楊子榮)、紀玉良(飾少劍波)、王正屏(飾李勇奇)、賀永華(飾座山雕)等。
1958年8月首演於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眾歡迎。
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於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
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1966年文革開始後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施正泉飾李勇奇,齊淑芳飾常寶,孫正陽飾欒平,唱做繁重。曾經成為京劇樣板戲劇目之一。
㈦ 《林海雪原》簡介及人物分析
《林海雪原》是根據曲波自己的經歷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一問世,在當時的社會上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同時也搬上京劇舞台,其中「智取威虎山」這段唱詞,很多人都會唱。
1946年冬天,東北人民解放軍一支小分隊,在團參謀長少劍波的率領下,深入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這股匪徒是原國民黨的敗兵,流竄到我軍後方。小分隊在向威虎山匪窠開進途中,救了一個被殺傷的女人白鴿,並跟蹤敵人發現了神河廟老道士實際上是威虎山匪幫的情報員。小分隊設下埋伏,抓獲了座山雕手下的情報副官一撮毛,繳獲了敵匪的地下先遣軍聯絡圖。
經反復提審一撮毛和小爐匠,初步了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幫的情況,偵察英雄楊子榮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打進威虎山內部,探得敵情,配合小分隊里應外合全殲座山雕匪幫。少劍波召集會議反復推敲了楊子榮的設想,迅速據此制訂了周密的作戰計劃。
楊子榮化裝成已被消滅的另一夥土匪許大馬棒的飼馬副官胡彪,隻身來到威虎山。在威虎山上,巧妙地應答了座山雕及手下「八大金剛」的多方盤問,並利用座山雕急於擴大實力、擴展地盤的心理,獻上了繳獲的敵匪地下先遣軍聯絡圖。初步得到了座山雕的信任,並被封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團副。
座山雕精心布置了一場「與來襲共軍激戰」的假戰斗,暗中考察這個「老九」是真是假。楊子榮提著槍也沖了上去,很快他就發現這些人只大喊大叫,槍都打到天上去了。他知道座山雕是在考驗他,於是大打出手,連著打死幾個匪徒,座山雕一看打死了弟兄,便對楊子榮大喊:「行了,老九!這是在演習。」消除了座山雕的疑心,並將計就計乘機送出了所摸索清的情報。
少劍波率小分隊進駐與威虎山遙遙相望的夾皮溝,一邊發動群眾,組織生產自救,組建民兵隊伍;一邊抓緊滑雪練兵,積極備戰。多年來飽受土匪侵害的百姓在小分隊組織下,開動火車,用山內的木材換來了生活必需品,李勇奇等一批青年積極參加了民兵訓練,擁軍愛黨、消滅土匪的熱情空前高漲。
突然傳來了出山的火車遭土匪襲擊的消息,被押解的俘虜小爐匠乘機逃脫,去向不。少劍波心想,如果小爐匠逃回威虎山,敵人內部的楊子榮就危險。正在此時,經過多日奔波的「長腿」孫達得,送來了楊子榮傳出的情報。少劍波當機立斷,率小分隊和民兵火速出兵。游擊隊員們滑著雪毳,箭一樣穿行在白皚皚的雪原上。
年三十,威虎山要擺「百雞宴」,讓楊子榮擔任值日官和「百雞宴」的司宴官。白天楊子榮指派著全山的匪徒把威虎山前前後後,擺了六六三百六十根松明火把,說是「山光普照」,還把大廳里里外外安上了60盞豬油燈,說這正應座山雕的六十大壽。他還說服座山雕以大慶為名,要把今年的百雞宴全擺在廳里,以便於小分隊進來一網打盡。座山雕對他的這些安排大加贊賞。
天近黃昏,「百雞宴」即將開始,從火車上乘機逃跑的小爐匠逃回了威虎山。楊子榮震驚之餘,決心隨機應變,先發制人。於是,當著座山雕和「八大金剛」的面,楊子榮利用小爐匠不敢說出自己被俘經過的弱點,嘻笑怒罵,逼得小爐匠前言不搭後語,小爐匠氣急敗壞喊道:「你不是胡彪,你是共軍」。楊子榮很想一槍打死他,與敵人同歸於盡,那樣他就前功盡棄了。他仍繼續鎮定自若地與小爐匠舌戰,直追問得小爐匠破綻百出,引起了座山雕的懷疑,最終座山雕開槍處決了小爐匠。
楊子榮在「百雞宴」上八面威風,巧施安排,匪徒們個個渴得爛醉如泥,東倒西歪。小分隊及時趕到,楊子榮和戰友們里應外合,一舉全奸威虎山的這伙頑匪,戰斗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作者簡介
曲波(1923-2002),山東蓬萊人。15歲高小畢業後參加了八路軍。1943年進入膠東抗大學習,畢業後在膠東軍區任報社記者。1945年,擔任牡丹江軍區二團副政委,1946年冬,親自帶領一支小分隊,深入林海雪原,與國民黨在牡丹江一帶的殘匪周旋。經過近半年的艱苦鬥爭,終於殲滅了這些頑匪。這是作家後來創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礎,1950年曲波因重傷轉業到地方工作,1952年他以頑強的毅力寫作長篇小說《林海雪原》,1956年8月完成了40萬字的書稿。繼《林海雪原》之後,曲波又創作了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山呼海嘯》和《橋隆飆》。
電視劇
原著:曲 波
導演:李文歧
攝影:王曉明
美術:那樹楓
主要演員:王洛勇 飾 楊子榮 於 洋 飾 少劍波
童 謠 飾 白 茹 蓋 克 飾 槐 花
馬紹信 飾 座山雕 劉 丹 飾 蝴蝶迷
劇情介紹
1946年八年抗戰剛剛結束。內戰在東北一觸即發。
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東北境內政治土匪活動猖獗,到1946年冬天,已經對民主改革形成致命威脅……
《林海雪原》講述的就是在這樣一個復雜的歷史背景下,一隻驍勇善戰的小分隊與在東北山林盤踞多年的數股土匪鬥志斗勇的故事。
女縣長鞠萍率領的工作隊正在夾皮溝開展土改,深夜遭到奶頭山匪許大馬棒的突襲。危難中通訊員白茹突出重圍向牡丹江民主聯軍二團部求救,途中被進城買糧食的團部炊事員楊子榮所救……
鞠縣長的親弟弟二團參謀長少劍波帶兵火速援救夾皮溝,可土匪已逃之夭夭。
由於土匪作戰的游擊特性,軍分區領導決定由少劍波組建一支精乾的小分隊深入林海雪原追剿土匪,並要求他們尋找一張標有牡丹江地區潛伏特務分布情況的地下聯絡圖。
少劍波意識到局勢的嚴峻和自己身上責任的重大,精心挑選了一批身懷絕技的戰士,如身高力大的「坦克」劉勛蒼,夜行千里的「長腿」孫達得,攀緣能手「猴登」欒超家等等。軍分區田司令則將身邊懂得土匪黑話,了解東北風情的炊事員楊子榮安排進了小分隊。
少劍波聽說老楊身上有很多江湖氣息,成分復雜,不太想接受,礙於田司令員的命令,決定先讓他當伙夫,看看再說……
白茹也央求田司令替她說情,積極要加入小分隊為鞠縣長報仇……
駐扎在牡丹江的蘇聯紅軍突然包圍了二團團部並繳了械,楊子軍從跟隨蘇聯紅軍的翻譯身上看出了破綻,夜裡和坦克溜出團部,在大煙館活捉了正和土匪串謀陷害民主聯軍的翻譯,解除了危機。楊子榮也因此贏得了少劍波和小分隊其他成員的初步信任。
小分隊第一站決定駐扎夾皮溝摸清匪情,沒想到他們剛到,原土改工作隊的房子就不明不白地著了火,楊子榮在火場發現了一隻可疑的破舊膠皮鞋,決定以此為突破深入偵察。楊子榮和劉勛蒼密林偵察數天終於發現了重要情報,膠皮鞋的主人是個小爐匠,真名欒平,是奶頭山的聯絡副官,楊子榮在沒有打草驚蛇的情況下活捉了欒平……
在審問欒平的過程中發現在夾皮溝寄居多年的外鄉女人槐花失散多年的老公就是奶頭山的土匪「老北風」,而槐花也無意中發現楊子榮居然就是在山東老家和她訂過親的楊大貴。
楊子榮因此開始琢磨如何里應外合剿滅奶頭山的辦法……
首先,他們通過頂替欒平接捻子,捉到了土匪刁佔一,從刁佔一打開了欒平的缺口。頑固不化的欒平終於供出地下聯絡圖由他老婆李月娥保管,並交代出聯絡圖全是日文,他根本看不懂。藏匿大煙土的地點也只有奶頭山的老北風和軍需副官最清楚。
為了進一步掌握敵情,少劍波派要子榮等去尋找李月娥,自己則去趕集。集市的不太平讓少劍波分析到各路土匪為了加緊找尋聯絡圖,都坐不住了。他決定盡快剿滅奶頭山。
楊子榮和孫達得在尋找李月娥期間,發現了對奶頭山了如指掌的蘑菇老人。白茹治好了蘑菇老人的病,贏得了老人的信任。經過蘑菇老人的詳細介紹,少劍波了解到形勢的嚴峻和作戰的困難。欒超家則對蘑菇老人提到的鷹嘴崖產生了興趣……
楊子榮設計活捉了下山接捻子的老北風,並藉助槐花的力量讓老北風里應外合,打了個措手不及,將奶頭山一舉殲滅。
奶頭山取得的巨大勝利使小分隊士氣高昂,少劍波鼓勵群眾生產自救,啟動了日偽時期留下的小火車頭,夾皮溝的第一列火車開到了牡丹江。
小火車的開動使土匪們氣急敗壞,他們要給立足未穩的小分隊點顏色……小火車運行遭到土匪的伏擊,負責押車的高波等戰士英勇犧牲,而隨車送牡丹江受審的小爐匠欒平卻中途溜走了。
欒平在火車上同樣被抓獲的土匪處得知李月娥被威虎山的土匪挾持的消息,溜到土匪聯絡點神河廟了解情況。被守在外面偵察的楊子榮等人發現,突然襲擊搜廟,摧毀了據點繳獲了電台,從欒平手中救出了李月娥,欒平滾下山崖……
李月娥流產大出血,白茹英勇獻血。小分隊安排李月娥住在槐花家中,槐花竟然在李月娥棉襖的夾層中發現了一張聯絡圖。可是,軍分區卻無法破譯這張聯絡圖……
少劍波總結了小火車被炸的教訓,按照軍分區的指示准備攻打大鍋盔。但是大鍋盔是平原,小分隊的馬追不上土匪的爬犁。少劍波從功聯紅軍的記錄片中想到了滑雪,軍分區派來了蘇軍少校薩沙前來教小分隊滑雪,很快就在茫茫林海里出現了一支行動飛快的滑雪小分隊……
隨後,小分隊充分利用集體智慧和滑雪的優勢,「將計就計」、「調虎離山計」、「毀巢毀屁股」、「槽頭炸馬」、「林海雪原大周旋」等一系列的智勇之戰,將林海雪原中的大鍋盔山和四方台上4個旅的匪徒逐一剿滅。
此時的楊子榮已不是當初滿身江湖氣的炊事員老楊頭,他已經成長為一個智勇雙全的偵察英雄。他將各路匪徒的情況摸得清清楚楚,並與孫達得、老北風一起活捉了日本女特務野田清子,巧妙地利用馬的特性設計擊斃了胡彪,找到了大煙土。老北風也因此得到了田司令的親自接見,正式加入了民主聯軍。
這些性格、外表、年齡、出身迥然不同的革命軍人,在共同的剿匪戰斗生涯里逐漸結下了比同志更親密的兄弟情誼。
為了徹底消滅最後也是最頑固的威虎山上的頑匪,少劍波和楊子榮數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機智壯烈的「智取威虎山」……
本劇劇情
1946年冬,我人民解放軍進入東北林海雪原,搜剿被我擊潰之國民黨殘匪。匪幫許大馬棒踞奶頭山,負隅頑抗,破壞我土地改革,血洗杉嵐站.屠殺我幹部。牡丹江軍區派少劍被率小分隊進剿,偵察英雄楊子榮智擒喬妝小爐匠之特務欒平,戰士劉勛蒼又擒獲另一匪徒刁佔一。少劍波審訊匪徒,雖匪特十分狡猾,終被勘破真相。少劍波曾與女衛生員白茹治癒蘑菇老人疾病,由老人口中大略得知奶頭山之險要,至是乃親自押解刁佔一,襲取奶頭山。刁佔一故意欲引我軍入敵陷阱,蘑菇老人趕到, 指明地形,戰士欒超家攀登絕壁,飛越天險,我軍出群匪不意,襲取山頭,活擒匪首許大馬棒父子,肅清殘匪。
㈧ 楊子榮的人物形象120字
楊子榮是一個英雄,英俊,神勇,就是打進土匪窩里也是別人怕他,他一點都不會怕別人。楊子榮的革命理念很樸素,很人道。對付土匪,他主要是"抓",而不是"殺",反映出了楊子榮大智大勇的不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