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經濟學家如何評說中國股市
有人說,如果想讓一個經濟學家尷尬,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他去預測中國股市。
先前,中國經濟經歷了「黃金十年」,中國股市卻更多時候是在漫漫熊途中度過的;相反,在實體經濟持續下行的情況下,自從去年7月份開始,中國股市卻經歷了一輪令人瞠目結舌的暴漲,一舉從全球表現最差股市成為全球最亮麗的股市。盡管今年上半年政府動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實體經濟增長企穩,但依然無法支撐目前的股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在兩個不同的軌道上運行。
中國股市的這種「不食人間煙火」,讓絕大多數經濟學家無法理解,也很難用正常的經濟學邏輯去解釋。
資金和信心通常是支撐股市繁榮的兩大因素,兩者缺一不可。縱觀世界經濟歷史,大牛市一般都出現在經濟繁榮期末期,也就是所謂的「蕭條牛」,最為典型的是美國大蕭條之前的牛市。在經濟繁榮的末期,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股民能夠懷有向好的心理預期,不僅如此,經濟在告別飛速發展之後,實體經濟開始下滑,在資本的趨利性驅使下,此時實體經濟的資金容易流向資本市場。
但是,縱觀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發現中國股市繁榮的出現既不是實體經濟正繁榮時候,也不是出現在實體經濟繁榮期的末期,實體經濟沒能成為中國股市的晴雨表。
為什麼A股沒有反映經濟周期,沒能夠成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呢?
一方面,從交易所與上市公司類型來看,持有在上交所的上市公司的收益率是最差的,因為在上交所上市的大多為大國企、傳統產能過剩的行業,相比之下,深交所因為有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收益率的表現要好很多。
另一方面,從實體經濟來看,當下中國經濟結構向消費轉型,壯大的中產階級群體對消費升級的需求與日俱增,對應的公司是數碼、空調、餐飲、生活服務等。但是,限於IPO和上市後定增的審批制,這些公司上市與增發的難度要大很多。以至於股市中上市公司的結構並沒有反映經濟,也就輪不到股票投資人選出價值被低估的股票。
以優秀的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需要資本,同時,資金需要投資實業項目以獲取投資收益,股市成為他們之間的最重要的連接器。正如央行行長周小川所說「資金進入股市也是支持實體經濟」。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充分地發揮出中國股市的投資功能,而不僅僅只是具備原有的融資功能。讓投資人用錢來為上市公司投票,選出價值被低估的股票,這樣一來,才能使得股市中上市公司的結構反映到實體經濟。
要使得中國股市能夠反映經濟周期,就需要依靠扎扎實實的制度建設,縮小與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之間的差距。應該腳踏實地,清醒地應對各種問題,夯實股市發展的制度基礎。具體說來,一方面,需要加快注冊制改革的步伐,放開新股發行和股票增發的管制,充分地發揮出中國股市的投資功能,從而使得上市公司的結構與經濟增長的方向相符;另一方面,需要好的激勵機制去獎勵那些績優企業,也需要好的懲罰機制去懲罰那些績劣企業,對於退市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不能人浮於事。
2. 經濟學家炒股能不能賺到
真正的經濟學家應該明白一個道理:股票市場的期望值,也就是first moment是幾乎不可能被預測的到的。這一點,已經被無數多的金融經濟學家、計量經濟學家、統計學家、數學家從理論以及實踐方面證明了。
如果無法預測期望值,也就無法施行有效的投資策略。所以,一個理性的、真正的經濟學家都不應該一個人去隨便炒股。因為從長期來看,他不可能賺到錢。
但是你仍然能看到一些經濟學家在炒股。原因有以下幾點:
他有內部消息。千萬別小看內部消息,各大金融機構各大銀行之所以能在股市裡賺錢,主要是因為他們能比普通民眾更早的得到內部消息。這一點早已經被經濟學家證實。甚至有大量學者專門研究不對稱信息利益最大化,用來幫助大機構在有內部消息的前提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不要笑。所有經濟學理論也證明了,無法對股票市場的期望進行預測。但這是建立在一個假設的前提下:在巨量的資本市場中,一個人的資金可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但如果我控制的資金強大到可以左右市場的程度,這個假設也就不成立。而相應的數學理論和經濟理論也證明了,當我可以左右市場的時候,我是可以賺到錢的。所以,當經濟學家參與了可以影響市場的海量資金投資的時候,他也是可以賺到錢的。甚至有數學理論可以計算出,可以最大化利益的最優投資組合。股市裡所謂「莊家」的概念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這一理論的可行性。
他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家。他是一個不理性的傻子。其實這個原因佔大多數
一個沒有內部消息的個體經濟學家去炒股,和一個普通的小股民去炒股,結果是一樣的。長期來看,都是虧損的。但這就像賭博一樣,總有媒體和小道消息,傳說這一個神人可以通過自己所謂的分析和判斷,擊敗了市場,賺了大錢。然後無數的人蜂擁而至,試圖復制他的成功,到最後賠的一塌糊塗。
就算經濟學家能分析所謂的財報。但這個消息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的。除非他能拿到別人沒有的信息和數據,否則一個經濟學家和一個普通人在炒股問題上沒有任何區別。
3. 經濟學家怎樣看2017年中國股市
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是想慢牛。
而最近的債市、樓市、匯市表現來看,國家還是想保住股市。
從技術角度出發,月線級別,20月線一定還是要突破過去的。當然量能要放大。17年看,3500點應該會突破
4. 負和博弈的股票市場中的例子與評論
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決定從2007年5月30日起,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1‰升為3‰。即對買賣、繼承、贈與所書立的A股、B股股權轉讓書據,由立據雙方當事人分別按3‰的稅率繳納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
上一次印花稅調整發生在2005年1月,從2‰調整為1‰。當時,中國股市正在低谷徘徊,1‰的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也創下新低。此後,在股權分置改革成功、投資者信心恢復等因素的推動下,中國股市步入了一輪前所未有的牛市。
進入5月,上證指數上攻至4000點,此後在4000點上下有所調整。期間央行加息、上調存款准備金率,證監會加大對違規操作的查處力度,並幾次三番警示股市風險,但牛市故我,多重手段都未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5月29日,上證綜指最高上探4335.96點。
但印花稅一經上調,市場連日大幅下挫。6月4日,滬深兩市更分別以單日下跌330.34點和964.23點創下單日下跌點數歷史記錄。6月5日起,股市重拾升勢,四天以來基本保持連日上漲的態勢。6月8日,滬綜指收於3913.14點,較前一交易日微漲0.57%。 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中國股市現階段在流通中的股票只有總股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流通股票所對應的上市公司盈利只相當於每個交易日5.67億元。中國股民付出的交易費用比企業盈利還多出67%,這比賭博的賠率更大。按照國際慣例,賭場必須保證玩家48%的勝率,但在中國股市,類似的贏面僅為40%。
他解釋說,投資者購買股票,實際上是購買股權的盈利。交易費用是否過高,應當以盈利為判斷標准。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大約為每年4000億元,也就是每個交易日17億元。在印花稅上調之前,中國投資者已經把他們所購買到的盈利的56%都上繳了。在香港和紐約這樣的正常市場,這一比率應當低於5%。即使在那些經歷過經濟泡沫的國家,交易費用占企業盈利的比例也只有20%-30%。
在一個充滿泡沫的市場中,驅動市場的通常不是投資者而是投機者。投機者買入股票不是為了獲得上市公司利潤,而是為了追求短期價差。今年以來,中國股市的平均股價已經翻番,市場指數則曾上漲了60%。股票每月的平均漲幅都超過10%,流通股票每月平均換手2.5次,交易費用為每月0.9%。這樣,投機者的盈利大約相當於交易費用的11倍。如果上漲勢頭在短期內保持下去,投機就將持續。
談到中國政府近日提高印花稅的舉措,他說,這是一項相當嚴厲的手段。2007年前四個月,政府每個交易日日均印花稅收入達到5.3億元,再加上券商每日傭金收入4.2億元,市場平均每天付出的交易費用達9.5億元。如果成交量還保持在目前水平的話,印花稅率上調將使交易費用每天增加10.6億元,相當於調整前的兩倍。在一個正常的市場里,這樣的政策足以使市場降溫。但是,中國的市場遠稱不上正常,而投資者付出的交易費用原本就已經高得離譜。
從投機者角度看,上調印花稅的威懾力似乎還不夠。交易費用達到此前的兩倍多,但他們的預期收益仍然相當於交易費用的5倍,收益可能會遜於以往,但仍然足夠可觀。如果有足夠多的投機者相信這一邏輯,泡沫在短期內就會是自我實現的。
他尖銳地指出,泡沫頂多是一個零和博弈。在賭場里,每個人都明白這是一場零和游戲,你輸即我贏。在股市泡沫中,股票就是籌碼,而股票的價格可以持續上漲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由於所有股票的名義價格都在上漲,每個人都成為贏家。但當泡沫破裂時,股價會回落到以前的水平。因此,長期來看,股市泡沫是零和博弈。而由於浪費資源和盲目投資,它往往會成為負和博弈。 在相當長時間內,股市泡沫能夠給人們帶來一種人人都是贏家的幻覺,這會吸引更多的人進入股市。如果人們是完全理性的,泡沫就不會發生。但是,泡沫卻不斷發生,而且在大多數國家都發生過。當有足夠多的人相信自己要交好運,市場又有充足的流動性時,泡沫就應運而生了。
5. 經濟學家王建預言:中國股市將在2020年4倍於美國;普華永道等預言:在2030年中國經濟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洗洗睡覺吧,夢里宇宙第一 都行。現在一九年了。股票不漲反跌,新聞還在吹噓經濟怎麼怎麼好。。真想活在新聞聯播里啊
6. 全球哪個經濟學家對中國股市預測最准
主要邏輯是目前資金流動性寬松,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行,同時在政策寬松和版利好預期下權熱錢流入市場,才有了反彈,而如今海外大單、一帶一路、滬港通等利好兌現了,市場後續可以利用的利好減少了,市場本身堆積的巨量就很難維系了,所以需要進行規模式的洗盤。
7. 股票名博的占豪是經濟學家還是私募
不是私募也不是經濟學家。就是一個在股市呆過很多年,經驗豐富,技術版分析比較高的人,算權是半個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是指擁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經濟學人。有沒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是衡量一個經濟學人是否經濟學家的唯一標准。
私募(Private Placement)是相對於公募(Public offering)而言,私募是指向小規模數量合格投資者(Accredited Investor)(通常35個以下)出售股票,此方式可以免除如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注冊程序。投資者要簽署一份投資書聲明,購買目的是投資而不是為了再次出售。
8. 為什麼股市,有些經濟學家權威,一說不好的,就跌,,,這是不是有些企業家討好 那些權威的原因呀謝謝回答
不是討好。而是羊群效應。但某些群體對證券市場有一致的看法的話,其他的群體會受到影響,而做出相同的市場行為。這樣力量加在一起的時候,市場會受到群體整體動作的影響。而市場是非常敏感的,一旦有稍微一致的行為,也會有細微的反應。
所以,一些著名人士、知名的經濟學家更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真正的切實的去分析市場。而不是靠忽悠來左右大家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