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經濟法案例分析,在線等
不合理一:董事兼總經理李某以B公司名義經營業與所任職公司同類業務;不合理二:A公司董事李某的行為應屬於無效;不合理三:A公司董事會決議,責成李某取消合同,並由A公司買下該批空調。
應為:一、李某未經股東會同意不得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二、李某的行為有效;三、A公司無權取消合同,應當要求李某承擔賠償責任直至訴訟。
《公司法》相關規定如下:
第一百四十八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佔公司的財產。
第一百四十九條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挪用公司資金;
(二)將公司資金以其個人名義或者以其他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
(三)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或者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
(四)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
(五)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
(六)接受他人與公司交易的傭金歸為己有;
(七)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八)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前款規定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
第一百五十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五十一條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要求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會議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列席並接受股東的質詢。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如實向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妨礙監事會或者監事行使職權。
第一百五十二條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後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一百五十三條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考試答題可不全部列出,只列相關條款主要內容)
㈡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淡季機票打折原因
關於機票打折的經濟學原理
我們暫且把航空工司看成是壟斷者,因為在不少航線上只有一家公司在運營。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我們經常可以買到打折的機票,有時甚至是一折,低於相應火車票的價格。既然航空公司是個壟斷者,有定價的權力,它為什麼還要低價銷售機票呢?
航空公司打折,也是要看對象的,對於坐頭等艙的人、坐公務艙的或臨時買票上飛機的,基本沒有折扣。折扣大部分是給那些提前買票的人和非商務人士等。飛機票打折意味著坐同一架飛機的人,所付的價格卻不同,經學上把這個現象叫「價格歧視」。
不要以為航空公司打折是為了乘客的利益,自己吃了虧。航空公司沒有這么高的境界。它打折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讓乘客付出更高的代價。
比如不考慮機場建設費,北京到成都的機票全價是1500元。如果不實行價格歧視,即不打折,那就要按照同一個價格出售揚有機票。
按照什麼價格呢,這個價格不會是1500元,也不會是只有一二折。我們假定這個單一價格是6折,即900元。
這時候,願意坐飛機去成都的人,是那些對乘坐飛機的評價高於或等於900元的人,而那些評價低於900元的人,將不會買機票,而選折其他交通工具。
你想想,那些對坐飛機的評價高於900元的人,本來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最高可以是1500元,現在只要900就可以了。這些人就獲得了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越多,航空公司的利潤就越少。
現在看看 打折後的情況又如何,假如最低價是三折,即450元,最高是全價1500元。
打折後的結果是這樣:提前10天訂票的可以打3折;提前8天打4折;提前6天5折,4天6折,3天7折,2天8折;1天9折;當天不打折。
打折的結果是,第一,乘坐飛機的人比不打折時增加了,買3折,4折和5折的人原來是不打算買機票的,現在卻買了。第二,那些對乘飛機評價高於900元的人,原來付的價格是900元,即6折,現在可以讓他們支付7折到全價。幾乎所有的消費者剩餘都消失了,變成了航空公司的利潤。
㈢ 微觀經濟學的案例分析
timfuhang 的解釋基本上正確,補充一點,電影院半價賣票給老張是理性的商家為了增加邊際利潤而採取價格歧視的做法。因為電影票是有時效性的,如果到開演沒有滿場,那沒賣出去的這場電影票將一文不值,而以較低的價格在開場前一分鍾賣出一張,增加的成本基本上等於零,整個票價幾乎都是利潤。對於爆米花這種沒有時效性約束的產品的邊際成本是固定的(不是近乎零),因此採取價格歧視的做法可能無利可圖甚至虧本。
㈣ 經濟學,案例分析題,求解
案例2 其實並不是有什麼什麼協定或者說,回收舊安全帽可以讓店家回收一些成本。這是採用的一種 對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彈性而採取的區別定價方法。也就是給定一定的價格變動比例,購買者需求數量變動較大稱為需求彈性較大,變動較小稱為彈性較小。對需求彈性較小的購買者制定較高價格,對需求彈性較大的顧客收取較低價格。雖然商家換舊安全冒,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但是商家可以用顧客是否拿舊安全帽,來區別顧客的需求彈性。如果消費者沒有拿舊的安全帽,說明他沒有安全帽,但是相關法律規定必須佩帶安全帽(比如摩托車駕駛),所以無論價格高低他都必須買,此這種顧客的需求曲線較陡,彈性較小。相反的,拿舊安全帽來抵二折價款的顧客表明他本來就有一頂安全帽,因此他對新安全帽的需求沒有那麼迫切,這類的顧客需求曲線較平坦,彈性較大,通過「舊帽換新帽一律八折」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發他們去新帽的需求。
案例3 這是由於市場經濟運行的結果。明星屬於稀缺的資源,市場上供給不足,可以說在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然而市場對明星的需求卻是很大,根據供求規律,供給與價格呈反向變動,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歌星擁有很高的收入符合經濟規律的。
㈤ 經濟案例分析
1.公司股東出資金額不符合規定,根據規定一募集設立的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認購的股份不得少於公司股份總數的35%.在本案中800萬明顯低於公司股份總是的35%.
2.通知債權人的時間不符合規定 .根據規定,公司應自做出合並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本案已經超過了3月20號.
3.在報紙上刊登公告的時間不符合規定.根據規定,公司應在做出合並決議之日30日內在報紙上公告.
4.董事出席人數不符合規定.根據規定,董事會應有過半數的董事方可舉行,在本案中少與8人.
5.乙和丙的委託不符合規定.根據規定,董事不能出席的,可以書面委託其他董事代為出席,並在委託書中說明授權范圍.
6.對公司發行公司債券做出決議是股東大會的權力.董事會只能制訂公司發行公司債券的方案.
㈥ 關於經濟學的問題:這是一個案例分析題。
廠商當然是想推廣其產品啦,我想營銷學的原理多一些吧,比如迎合我們的需要,對新鮮感的追求以及人們的虛榮心等,同時使其產品從其同類中脫穎而出,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如果非要用經濟學的觀點解釋的話,在下愚見,可能在於人們對產品的預期吧,試想一下,當您面對同樣一類商品時,當您對該類產品有一個初步認識的情況下,對該種產品的預期越高,是否會使您更加傾向於購買這種產品呢?
㈦ 經濟學案例分析(飛機票價的折扣)★理論提示:最低限價問題
政府限價政策探析 摘 要:競爭性市場均衡價格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中自發形成的,它不僅具有良好的效率特性,還具有良好的公平特性。面對一些過高或過低的市場價格,政府採用了限價政策來直接進行干預,但結果證明,這樣不僅不利於維護正常...
㈧ 誰可以幫我找關於經濟學的案例分析
《奶牛廠雖小,經濟學的問題卻大》案例分析
奶牛廠雖小,經濟學的問題卻大
甘肅省南部某鄉鎮企業與八十年代初,為適應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對牛奶需要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開辦一個向城市居民提供高質奶粉為主要產品的奶牛廠,由於該廠地處畜牧區,當時該地區牧場較少, 奶粉市場供不應求,該企業經濟效益較好,奶牛數量從開始的20頭發展到50頭。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 皮革業發展迅速,皮革原料緊缺,皮革原料價格高速上漲,各地的皮革工廠經濟效益大幅上漲,該廠廠 長決定將原有奶牛全部宰殺,用原奶牛廠所獲全部積累利潤和50萬元貸款,於兩年內將原工廠改建為當 地較大規模的皮革加工廠。但進入九十年代後,輕工業日益疲軟企業財務入不敷出,開工率從原來最高 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資拖欠達一年以上,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回收率不到60%。為盡快扭轉企業虧損 面貌,廠長決定以購價30%的價格(設備折舊率累計達40%)出售製革設備,重新興辦奶牛廠。
(-)試選擇以下題目之一,對上述案例進行分析:
(1) 從供需均衡角度看,該廠長的決策是否正確?為什麼?
(2) 以邊際分析方法,分析該廠長的決策有何值得借鑒之處?為什麼?
(3) 從機會成本角度分析,該廠長的決策是否正確?為什麼?
(二)如果你是該廠廠長,如何從事上述決策?
案例分析
(一)
從機會成本角度分析,該廠長的決策是正確的
經濟學中對"機會成本"是這樣解釋的,由於選擇一種方案而放棄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稱擇機代價或替換成本。它反映不選擇最佳方案或機會的"成本",或者說是因選擇某一經營項目所犧牲的另一機會可獲得的利益。通俗地說,假若你不這樣做,你所付出的代價是不將潛力付諸實踐的價值。如果你明知道你現在可以創造價值,但是你不這樣做,你付出的代價是失去一次機會。你也許不清楚不做某件事情的價值,但懂得價值創造的人會非常清楚。商業中,如果一位執行總裁本來有能力發展公司,但由於害怕風險,他不敢向銀行貸款促進增長,他可能就使企業失去了一次機會成本。
對於奶牛廠來說,八十年代中期,放棄盈利的奶牛廠,轉產皮革廠,雖然從市場的供求狀況來看,不失是一種選擇,但是,他的第一個選擇已經是失去了一次機會成本。因為,雖然市場上皮革銷售需求很旺,但是奶製品市場依然供求旺盛,當他放棄一種盈利狀況而轉入另一個對他陌生的行業,風險還是很大的。
進入九十年代後,輕工業日益疲軟企業財務入不敷出,皮革廠的開工率從原來最高 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資拖欠達一年以上,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回收率不到60%。為盡快扭轉企業虧損 面貌,該廠長決定以購價30%的價格(設備折舊率累計達40%)出售製革設備,重新興辦奶牛廠。 從機會成本角度分析,他的做法還是正確的。如果該廠長不選擇轉產,他將面臨著企業的倒閉,與其倒閉不如一搏,再說,他還有奶牛廠的管理經驗。我認為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原因有四:
一、進入九十年代,國內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都對牛奶市場的需求量大增。據統計,人均收入的增長與人民幣購買力的增強將促進奶類消費的增長。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未來幾年有望保持7%以上的增長勢頭,而大量研究結果已證明人均收入與奶類消費支出是高度相關的,如果在2001年的基礎上,國內奶類消費人均每增長10%,就意味著90多萬噸的增量,這相當於2001年液態奶產量的一半左右。
二、觀念的改變,使奶製品市場不斷擴大。曾經被認為高品質生活象徵的"奢侈品"---牛奶變得普通而實在。我國目前正在創導 "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健康飲食新理念。牛奶富含營養,是有利於人體健康的食品。作為簡單、便捷的補鈣方式,喝牛奶成為更多人的飲食習慣。抓住這一機會,重新開辦奶牛廠還是有盈利的機會。從下面一些數據,我們能看到國內市場對牛奶的需求量變化。
據統計,盡管我國人均牛奶消費量僅為世界人均6.4%,但是我國已經從"貧奶"大國中"脫貧"出來。看各地的數據。北京市場牛奶消費量比5年前翻了一番,日均消費量已達到500噸。南京每人的年均牛奶消費量在30公斤左右,每年,南京人的牛奶消費量以30%的速度增長,去年,南京奶業集團收購的生奶就達到了7萬多噸。盡管如此,南京人的牛奶消費量在全國只能算上中等水平,落後於北京、上海在經濟並不發達的鞍山地區,市區居民家庭人均鮮牛奶消費量已達12.70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長79.6%,人均支出53.39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3%。
今年受非典疫情影響,牛奶消費量增長迅速,可以看出牛奶的營養價值正在被廣大消費者認識並接受。
三、乳業是朝陽產業,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奶類市場增長潛力有多大?在過去的9年中,全國的牛奶消費量增加了66%,去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量為20公斤,從周邊國家奶類消費成長規律看,要達到30公斤至40公斤才會進入相對穩定增長階段,因此這一快速增長的趨勢還將繼續。
1998年以來,中國乳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1999年全國奶類總產量806.9萬噸,僅為世界總產量的1.43%。奶類人均佔有量的差距也十分懸殊。歐盟1997年的一份統計材料表明,在世界奶類人均佔有量的排名中,中國被排在第148位。目前中國奶類人均佔有量僅為6.4公斤,不要說與發達國家相比,就是與亞洲的平均水平相比,也僅為1比6.25。
另外,據統計,乳業企業平均利潤率在25%左右, 奶業成為農業經濟中增長最快的一個行業。
四、從生產管理經驗來說,重新發展奶品產業還是有機會成本的。從地域上來將,目前我國的乳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西部地區乳業還處於稀缺狀態,整個市場處於不飽和狀態,投資興辦乳業大有可為。而且該廠處於畜牧基地,在資源供給上存在優勢。
該廠原來是從奶牛廠轉產來的,對於奶牛廠的管理比較成熟,這樣從成本學的角度來說,也要提高很多。
(二)
如果我是廠長:
如果我是奶牛廠廠長,首先,在原來奶牛廠盈利的基礎上,八十年代中期,就應該進行多元投資,利用奶牛廠的資源優勢,再投資經營一家皮革廠,實現資源共享,這樣如果經濟形勢發生變化,也可以實現收益的互補。
其次,在這次轉產中,廠長可以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1、 因為企業已經虧損,並且拖欠工人工資一年多,在工廠虧損的狀況下,依靠銀行貸款就基本不現實,這時,企業進行轉產,首先可以實現體制的轉變,可以採取工人入股的辦法,實現企業轉制,這樣也能籌集到重新開辦牛奶廠的資本;
2、 資源可以採取租賃的方式。應該地是畜牧業基地,當地奶牛資源比較豐富,在奶牛廠開辦初期,因資金緊張,也可以採取部分奶牛租賃的方式。
3、 奶牛廠發展起來後,可以實現奶製品的多元化經營。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產品創新。
4、 當奶牛廠有盈利後,資金積累,不妨可以多元化發展,進行其他行業的投資。
㈨ 經濟法案例分析
1.合法。符合個人獨資企業的所有設立條件。
2.到市、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
3.以王某個人財產償還 (因為個人獨資企業定義是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4.不能。根據清算順序可知不能。
㈩ 西方經濟學案例分析、請各位高人指點。
1、大白菜等農產品,顯然是可以用蛛網模型去分析的,第一年價格提高,帶來的一定是第二年的價格下降。但是對於白菜的價格和賣不出去的原因,我們就不能單單從簡單的蛛網模型去分析所謂的供需關系了。
農產品的價格機制應該分很多種,比如糧食價格,生鮮農產品等等,所以應該分類討論他們的定價機制。一般來說,在中國,生鮮農產品,如大白菜,糧食流通機制對他的價格影響占很大部分。我們現在的糧食流通方式比日本等國家要落後很多,沒有完全的實現農超對接,沒有相應的期貨避免風險的方式。還存在很多批發商,集貿市場,零售商,等這一系列的流通方式。大量的中介轉入使得價格信息傳遞很不流暢,中介部分牟取了大量的利潤,從而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較高,但是供給地區的農民卻沒有獲得實質性的利益。
樓主回想一下年底的時候,只是聽說蔬菜多了,可是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價位卻沒有降下來。中間零售商的存在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改變農產品流通體系是必要的。希望樓主多查閱相關資料,從這一方面著手。
2、第二個無非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作用,宏觀經濟學最基本的分析。我比較傾向於凱恩斯學派。相信樓主會分析這個。
但是我想說的是在這里我們不能單獨的只考慮政策的直接影響。在資料中,中國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其中價格雙軌制,私有化等等一些政策都會給我國的經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雖然由體制外開始的漸進式改革相對保守,但是這個因素我們一定要考慮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