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歷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統計數據
從整體進出口總值來看,2018年中國外貿總額刷新了歷史記錄
高達4.6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出口總額接近2.5萬億美元
② 中國各年進出口貿易順差的數據從哪查詢
進出口數據都是海關統計的,應該去海關那查詢
③ 誰能給我幾份數據,歷年中國貿易順差統計數據、以及歷年中國最新的GDP數據,絕對高分!!!
貿易順差創紀錄意味著什麼?看來,就絕對數字而言,中國將在今年創造其歷史上空前未有的巨額貿易順差了。與往年前幾個月月度貿易統計通常為逆差不同,我國今年前8個月始終呈現貿易順差,1—8月累計出口4763億美元,同比增長32.2%;進口4155億美元,同比增長15.0%;累計貿易順差高達608億美元。如表1所示,1994—2004年,我國連續11年貿易順差,貿易順差最高紀錄是1998年的434.75億美元,其次依次是1997年的404.22億美元、2004年的320.97億美元、2002年的304.26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貿易順差就已經超過去年全年順差總額,接近年度貿易順差歷史最高紀錄,實為空前未有。如果6—8月期間月度貿易順差均在100億美元左右的態勢能夠得到延續,全年貿易順差可望超過1000億美元,比此前的年度貿易順差最高紀錄翻一番以上。 我國今年貿易順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空前的增長?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是我國國內宏觀經濟走勢與主要貿易夥伴不同步,今年我國GDP增長速度雖然可望保持在9%以上,超過此前的普遍預期,但2002年下半年以來的經濟周期上升態勢可能已經發生了轉折;而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貿易夥伴國內經濟仍然處於高增長期,甚至日本也出現了強有力的自主性增長勢頭。正因為國內經濟降溫,內需不振,進口需求萎靡,出口增幅則因貨物紛紛轉向海外市場而迅速提升,兩項作用共同促使今年上半年中國貿易順差急劇擴大。其二是此前幾年國內高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正在釋放出來,導致某些產品出口激增。最典型者莫過於鋼鐵產品,出現了進口銳減或增幅下降而出口激增的現象。今年1—8月,我國出口鋼材1444萬噸,出口額92.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97.2%和121.6%;進口鋼材1750萬噸,進口額170.0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21.0%和增長17.9%;出口鋼坯及粗鍛件584萬噸,出口額22.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7.0%和183.5%;進口鋼坯及粗鍛件97萬噸,進口額5.1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72.1%和60.6%。從鋼鐵凈進口國轉變為凈出口國,中國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全世界最短的。第三是進口替代趨勢,這種趨勢在加工貿易中比較突出,即國內上游產業投資逐步形成生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地區內導致昔日「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轉為「小進大出」,原材料、中間投入品進口不能與出口同步增長。對此,我做了一個粗略的計算。最終目標市場為出口的加工貿易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即由外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輔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裝物料,必要時提供設備,由中方按對方要求進行加工裝配,成品交給對方銷售,中方收取工繳費;另一種是進料加工貿易,即中方用外匯購買進口原料、輔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裝物料,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後再外銷出口。不考慮上述兩種加工貿易形式中在國內市場采購的投入品中有多少進口成分,我們得出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數據如表2所示。將加工貿易進口設備包括在內,我國加工貿易(來料加工裝配和進料加工貿易兩種方式)國內增值率在2002—2004年依次為45%、47%、46%,今年1—8月則為49%。如果今年1—8月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保持在2002年45%的水平,貿易順差將減少97.3億美元。當然,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也對貿易順差火上加油,它不僅驅使一些企業開展提前錯後操作,加快出口而放慢進口;而且今年迄今的貿易順差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國際游資在人民幣升值預期驅動下通過高報出口價格、低報進口價格方式而內流。今年貿易順差高增長既然已成定局,那麼它可能造成什麼後果?盡管在內需降溫的情況下,巨額貿易順差發揮了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凈出口一躍成為今年GDP增長的主力軍;但毫無疑問,巨大的貿易順差將進一步激化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爭端,尤其是與美國、歐盟之間的貿易爭端。按照我方統計,今年全年我國對美貿易順差可望達到1000億美元,對歐貿易順差可望達到600億美元;按美方統計,今年全年對華貿易逆差可能超過1900億美元。在對華貿易逆差已經成為美國某些政治勢力最鍾愛話題的今天,可想而知,他們拿到這個貿易順差數據後會借機做些什麼文章。中美紡織品爭端久拖不決,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貿易順差高增長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存在兩面性。一方面,巨額貿易順差將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此同時,由於巨額順差是我國國內經濟降溫的表現,國內經濟降溫最終將對人民幣匯率施加向下調整的壓力。兩種作用究竟誰能占據上風,有待進一步觀察。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必將今年的順差看得過重。畢竟,今年的貿易順差絕對數額雖然創造了歷史紀錄,但相對規模還遠遠算不上太大。如表1所示,用貿易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比重來衡量,今年1—8月為6.8%,雖然遠遠高於去年全年2.8%的水平,但在1990—2004年的15年中,有4年貿易順差相對規模超過了今年1—8月,分別是1990年(7.6%)、1997年(12.4%)、1998年(13.4%)、1999年(8.1%),今年的這項指標僅僅相當於歷史最高紀錄的一半而已。貿易順差高增長及其負面影響導致削減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必要性上升,為此,可供選擇的策略通常有擴大進口(特別是戰略資源和資本設備進口)和對外投資兩途。這兩項策略固然必要,但應當注意時機選擇和其他相關問題。在戰略資源進口和建立儲備方面,鑒於目前國際初級產品市場仍然處於高價位,但已經連續數年上漲的初級產品行情可望在近一兩年甚至更短時間內發生轉折,中國國內經濟降溫將加快這一轉折到來,我國不應急於在高價位上入市,而應當等待其價格回落。擴大資本設備進口應當限於必要的、國內無法生產的尖端設備和技術,不應損害國內技術裝備產業的發展。在擴大對外投資中,應當注意約束企業經理們借機擴大自己「王國」的沖動,避免我國對外投資淪為製造大堆爛賬和資本外逃黑洞的大躍進。
④ 中國對那些國家的貿易是順差哪些是逆差
去年中國總共的貿易順差是2700億美元,其中對美國貿易順暢為3700億美元(不包括香港轉口),對荷蘭貿易順差700億美元排第二, 對印度貿易順差550億美元排第三。
對日本,及德國基本貿易平衡 (算上香港轉口貿易)。
(4)中國對印貿易順差的數據分析擴展閱讀
當一個國家出現貿易逆差時,即表示該國外匯儲備減少,其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該國在該時期內的對外貿易處於不利地位。大量的貿易逆差將使國內資源外流加劇,外債增加,影響國民經濟正常有效運行。因此,政府應該設法避免出現長期的貿易逆差。
如果一個國家經常出現貿易赤字現象,為了要支付進口的債務,必須要在市場上賣出本幣以購買他國的貨幣來支付出口國的債務,這樣,國民收入便會流出國外,使國家經濟表現轉弱。
政府若要改善這種狀況,就必須要把國家的貨幣貶值,因為幣值下降,即變相把出口商品價格降低,可以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
因此,當該國外貿赤字擴大時,就會利淡該國貨幣,令該國貨幣下跌;反之,當出現外貿盈餘時,則是利好該種貨幣的。因此,國際貿易狀況是影響外匯匯率十分重要的因素。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充分說明這一點。
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連年出現逆差,致使美國貿易收支的惡化。為了限制日本對美貿易的順差,美國政府對日施加壓力,迫使日元升值。而日本政府則千方百計阻止日元升值過快,以保持較有利的貿易狀況。同樣的,關於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也有這方面的斗爭因素。
⑤ 貿易順差的中國狀況
促使中國貿易順差迅猛增長的原因
一是經濟全球化為這一結果提供了基本條件。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當今各國的經濟比以往聯系得更加緊密,商品和服務越來越更自由地在國與國之間流動,這必然為推動剛剛加入世貿體系的中國貿易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可能和條件。
二是我們的供給能力比較強。近三十年來的快速增長,國內投資的較快增長,以及國際分工帶來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生產能力已經是大大增強,而且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形成這一生產能力的,正是國際上短缺的或者是不願意經營的加工貿易,佔中國出口比重已達60%,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三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需求比較大。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勞動密集型仍是中國21世紀生產的基本特徵,而與中國貿易量最大的歐盟、美國、日本等都是以技術含量較高的經濟結構為特徵,與中國經濟有著較強的互補性,同時這三個地區和國家經濟總量佔世界大約75%左右,自然決定了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需求也比較大。
四是中國生產成本比較低,決定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根據國際組織數據測算,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30%,亞洲四小龍的50%-60%,亞洲四小虎的50%左右。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近幾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比較快,由於經濟增長比較快,相應來說盤子就比較大,本來貿易順差可能沒有這么多,但是由於世界經濟總量很大,相應也放大了貿易順差的量。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影響,未來中國保持貿易順差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
中國貿易差額的發展概況
原本經濟落後的國家,採取了符合其國情的經濟發展方針策略,隨著經濟發展,其對外貿易往往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逆差後轉為順差。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曾如此。中國也不例外:上個世紀80年代,進出口貿易1年平衡,兩年順差,其餘7年逆差。合計為42.9億美元逆差。而從1990年起,情況就完全改變了,除1993年外,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億美元,1990-2005年,累計順差達3977.5億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計順差額為2291.7億美元,2005年為1018.8億美元,創歷史記錄。國際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順差仍達到615億美元,超過2005年同期水平。
中國貿易順差劇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連續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並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2004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加工貿易總順差中所佔比重分別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順差中所佔比重依次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順差持續增加的推動下,2004年中國大陸的加工貿易順差達1063億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更達58.47%;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生產和銷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進口,如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向國會提交的對華貿易報告就指出:2003年美國公司在華分支機構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達340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對中國出口僅290億美元;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大量地從中國進口勞力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嚴格限制其具有先進技術的產品向中國出口,人為地擴大了貿易差額;
2005年順差突然擴大主要是由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口(主要是設備進口)增速(17%)放慢,與出口增速(28%)拉開缺口;
外商投資企業偽報進出口額以轉移資金。有學者運用比較法(即比較貿易夥伴貿易統計數據估算轉移定價規模)對進出口偽報的研究結果認為,「僅2001年一年,中國大陸通過進出口偽報方式進行的變相資本流動,就高達662.27億美元,相當於當年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3.0%。當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轉口貿易、加工貿易的影響而並不十分精確,但足以說明進出口偽報規模之大已不可忽視。」「2002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預期逐漸興起,進出口偽報的目的,日益從資本外逃轉向資本內流,方式也從過去的高報進口低報出口,轉向高報出口低報進口。」這樣的變化虛擴了中國大陸外貿順差。渣打銀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提出:「由於進出口企業虛報數據等原因,中國去年的貿易順差遠沒有官方公布的1020億美元那麼多,估計實際上只有350億美元,其餘的670億美元實際上是貿易中隱藏的非貿易資金流入。」
2014年1-6月,全國進出口總值12.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下降0.9%。其中,出口6.5萬億元人民幣,下降1.2%;進口5.9萬億元人民幣,下降0.6%;貿易順差6306.1億元人民幣,下降6.5%。按美元計,1-6月,全國進出口總值20208.6億美元,增長1.2%。其中,出口10618.6億美元,增長0.9%;進口9590億美元,增長1.5%;貿易順差1028.7億美元,下降5.1%。
2014年12月8日,海關總署公布了前11月外貿數據。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3.95萬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出口13萬億元,同比增長4.4%;進口10.95萬億元,同比下降0.4%;貿易順差2.05萬億元,擴大40.4%。
2015年前5個月,海關統計,我國進出口總值9.4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7.8%。其中,出口5.4萬億元,增長0.8%;進口4.07萬億元,下降17.2%;貿易順差1.33萬億元,擴大2倍。
5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1.97萬億元,下降9.7%。其中,出口1.17萬億元,下降2.8%,降幅較4月份繼續收窄3.4個百分點;進口8033.3億元,下降18.1%;貿易順差3668億元,擴大65%。
⑥ 中國報告大廳相關數據2015年中國總的貿易順差為多少億美元
海關總署2016年1月13日發布數據:2015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4.59萬億元。其中出口14.14萬億元;進口10.45萬億元,貿易順差3.69萬億元人民幣。折算美元,大約順差5600億美元。
⑦ 中美貿易順差什麼意思,中美貿易順差數據
中美貿易順差是指:中國對美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按年度計算)對美國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的現象。
2018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3233.2億美元,其中,出口4784.2億美元,增長11.3%;進口1551億美元,增長0.7%。
2017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1.87萬億元(人民幣),貿易總值為3.9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對美出口2.91萬億元,自美進口1.04萬億元,擴大13%。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該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
除1993年外,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億美元,1990-2005年,累計順差達3977.5億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計順差額為2291.7億美元,2005年為1018.8億美元,創歷史記錄。
⑧ 中國連續8個季度貿易順差如何變化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貨物貿易順差自2016年第三季度起,已連續8個季度呈現同比收窄態勢。」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在7月1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上半年進出口情況時稱,總體上看貿易順差延續了收窄態勢,除了連續8個季度同比收窄之外,進口增速持續快於出口增速。
關於對全年外貿發展的看法,黃頌平在發布會上稱,一是上半年外貿進出口較快增長為全年外貿穩中向好運行奠定了基礎。二是下半年,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較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在維持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也提示了可能面臨的下行風險。特別是當前個別國家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對全球貿易的穩定發展帶來挑戰。「面對當前的外貿形勢變化帶來的挑戰,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予以應對。」
來源:澎湃新聞網
⑨ 中國當前的貿易順差狀況如何影響國內的通貨膨脹其背後的作用機理是什麼
1.貿易順差意味著貨幣供給增加(外匯流入後出售給銀行,換成本幣)。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增加易引發通脹;反之,貿易順差減少會抑制通脹。
2.貿易順差有助於拉動經濟增長,同時貨幣供給增加會壓低利率,促進投資和消費。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增加易引發通脹;反之,貿易順差減少會抑制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