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按發達程度排序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超過三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GDP方面,按照國際匯率排列的話,國內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世界第2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4位。 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6位 。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純資產達1.8兆美元,也是世界最大
韓國經濟過去35年來矚目非常。雖然光復(1945年)時韓國可以利用日治時期留下的基礎設施及社會資本,但有了朝鮮戰爭等原因,不少設施受到了深深的損害。戰爭結束後,朴正熙(박정희)政權實現了韓日邦交正常化(1965年),受到了總額五億美元的大量經濟援助。朴政權利用該經濟援助金,重新建設了基本設施,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越南戰爭(1960年-1975年)時韓國政府全面支持美國,最多派了5萬人兵力。美國政府向韓國士兵支付的傭金及戰爭特需(special procurement of war)的經濟效果有十億美元,它不但恢復了韓國國民的消費水準,也擴大了產業的生產規模。1963年,韓國的人均GNP只有100美元,但到2005年,已經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韓國是現時世界經濟第十大的政治體系。若以國民生產總值(GDP)、貿易額及出口綜合計算,韓國的是全世界第13大經濟體系。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的牛耳。除了他們的高速互聯網服務世界知名以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行動電話都在世界的市場中具領導地位。此外,韓國的造船業亦是全球第一、輪胎業全球第三、合成纖維生產及紡織業全球第四、汽車生產全球第五、鋼鐵生產全球第六。不過這些成果,其實都是靠50多年來的努力才得到的。
台灣經濟的體制是一個由當地的政府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其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越來越小。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漸私有化。在1988年之前的平均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8%,之後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約在4%-6%。出口為工業化提供了資金保證。台灣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四。
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傳統勞動密集型工業已經漸漸由高科技產業取代。台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腦電子零部件都是在台灣生產的。對外貿易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美國和日本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台灣的前兩大貿易夥伴,現在中國大陸有崛起並駕之勢,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台灣還是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此外,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台資企業,長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屬則有上百萬人之多。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台灣並沒有受到嚴重的沖擊,據信是由於台灣所採取的穩健的財政政策及其企業家的魄力。然而2001年開始的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影響下,台灣經濟遭受重挫,銀行壞帳增加,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2001年台灣經濟出現了自1947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失業率升到歷史最高。當然,兩岸關系緊張的政治局勢也有極大的影響。但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溫,加上「金融重建基金」(RTC)的設置,台灣經濟從2003年下半開始逐漸恢復成長中。
1965年後,新加坡經濟迅速成長,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發達國家,並因此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重工業方面,主要包括了區內最大的煉油中心、化工、造船、電子和機械等,擁有著名的裕廊工業區(Jurong Instrial Park)。國際貿易和金融業在機場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此外,新加坡也是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大陸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和吸納許多人才。旅遊業也在總體經濟結構中占重要比例,遊客主要來自日本、大中華地區、歐美地區和東南亞其他國家。
早期的新加坡是個眾多跨國公司在東南亞投資的首選地,得益於星國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以及較低的成本。但是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工商發展,新加坡的這些優勢逐漸喪失,許多工業、製造業紛紛外遷。然而受限於自身環境,易受全球經濟蕭條影響,尤其2003年肇於SARS因素,新加坡當年GDP負增長率達2.2%,迫使政府開始考慮其他的發展政策。星國政府長期鼓勵私人創業以及依靠中國大陸及印度的崛起調整經濟結構,鼓勵企業到新興工業國家拓展投資,但還未見成效。
新加坡的旅遊業十分發達,每年來訪本地的外國遊客逾900萬人次,其中中國大陸遊客人數增長最顯著,主要是由於政府減少了中國大陸的公民簽證程序、以及延長逗留的時間所致。為進一步鼓勵旅遊業的發展,新加坡也非常重視廉價航空的發展趨勢;除了建立兩家私營的廉價航空公司外,也鼓勵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廉價航空公司將新加坡列為目的地之一,也表示願意降低樟宜國際機場的使用費用。
馬來西亞是個中等富裕的國家。在新經濟政策下,它在1971年直2000年期間從一個原料出產國轉換成一個新興的多元工業經濟。經濟成長主要依賴製成品出口,尤其是電子製品。因此全球經濟蕭條及資訊供給的衰退對馬來西亞帶來的打擊尤其大。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只有0.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出口量下降了11個百分點。然而,有效的經濟振興配套讓馬來西亞得以減輕經濟危機的打擊。
吉隆坡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為此在或低於3百分點的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加上其充足的外匯儲備及較小的外債使類似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的經濟蕭條再次發生在馬來西亞的可能性變得非常小。雖然如此,面對著競爭能力不足及高債務等問題的大企業為馬來西亞經濟遠景帶來負面影響。
馬來西亞主要的股票市場是吉隆坡股票市場及MESDAQ(科技股市)。
現今馬來西亞逐漸發展旅遊行業。馬來西亞匯率不高,而馬來西亞本身擁有取自多國的特色和三大種族連接的文化,來吸引觀光客的旅遊玩樂,賺取外匯提升國家經濟。
『貳』 證券市場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從證券市場抄與地區經濟發襲展的關系看,證券市場不僅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還是優化資源配置,進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證券市場與四川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找出四川在證券市場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薄弱環節,並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1965年的股市擴展閱讀:
證券交易市場是已發行的證券通過買賣交易實現流通轉讓的場所。相對於發行市場而言,證券交易市場又稱為「二級市場」或「次級市場」。
證券經過發行市場的承銷後,即進入流通市場,它體現了新老投資者之間投資退出和投資進入的市場關系。因此,證券流通市場具有兩個方面的職能:
其一是為證券持有者提供需要現金時按市場價格將證券出賣變現的場所;其二是為新的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證券交易市場又可以分為有形的交易所市場和無形的場外市場。
『叄』 二十年沒漲過價的商品有什麼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許多的東西都開始漲價了,對於我們現在來說,二十年沒有漲價的東西還真是不多見,我見過漲價最厲害的就是驢肉火燒,當時在我小時候驢肉火燒僅僅是一塊五一個,我眼睜睜地看著驢肉火燒的價格漲上去的,然而要說什麼沒有漲價,可能那就是打火機了,在二十年之前的打火機就是五毛一個,然而現在的打火機還是五毛一個,也有一塊的甚至更貴。我們平時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許多的東西都是在無聲無息的漲價,也有降價的。
現在我們的經濟水平上去了,物價必然要提升,不然這到了以後各個都成為了土財主,買東西都沒地方花錢這才是最尷尬的,所以說現在的物價剛剛好,正好適合我們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