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滬東三造船舶配套有限公司

上海滬東三造船舶配套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7-14 04:33:43

Ⅰ 世界10大造船集團,要求造船完工量02、05、08、09和10年的數據

1405年,中國的遠洋船隊令人矚目。這只龐大的船隊,在鄭和的帶領下,由260多艘海
船組成,載著2萬多人,航行13多萬海里,向沿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國皇帝的光榮與夢想。

87年後,西方才有了第一次遠航。那是在西班牙女王的資助下,哥倫布帶領3艘小型的輕快帆船和87人,去追尋馬可波羅游記中神秘的「震旦國」(即中國),因為那裡有王中之王。

但到了近代,中國造船業的輝煌消失了。不過,有跡象表明:中國有機會恢復自己的海上風光。

國油國運國輪國造

不久前,世界造船業權威組織OECD造船工作組測算,預計今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將突破800萬載重噸,達到世界市場份額的15%,2005年將突破1000萬載重噸,達到世界市場份額的18%。

而早在200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就已經佔世界份額的11.8%,突破了中國造船業近10年來佔世界市場份額5%到7%的徘徊局面。

「目前,造船業是我國重加工工業中唯一能走在世界前列,與世界先進水平較量的行業。」有專家認為,船舶工業是勞動力密集、資金密集、技術也密集的產業。和發達國家比,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中國的技術、資金和工業基礎比較雄厚。「我們有先進國家與後進國家難以同時具備的綜合優勢」。

盡管不為大多數人所知,中國造船業的綜合優勢已經體現:1995年中國造船產量首次超過德國,佔到世界市場份額5%,位列韓國、日本之後,成為世界第三造船大國,並一直將這個名次堅持到今天。

事實上,中國造船業的勃興,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造船業的振興,往往都是在其經濟起飛期間、貨物貿易急劇增加的過程中完成的。所以,日本才能在上個世紀中期全面超越歐洲成為世界造船的新中心,而韓國則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超越日本並於21世紀初成為世界造船工業的新寵。

今年,世界貿易組織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200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額的世界排名,已經從上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4位。據中國海關統計,200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達85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1%。其中,出口4384億美元,增長34.6%;進口4128億美元,增長39.9%。

作為世界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戰略買家,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已明顯影響到國際海運業走勢。近兩年,佔世界海上運輸半壁江山的干散貨流量增加約48%,主要就是因為中國大量進口鐵礦砂等原料;同時,中國的集裝箱年吞吐量也躍居世界第一。

在另一項大宗海上運輸業務原油運輸中,中國進口石油約佔世界油輪總運力的1/3。今年,中國全年原油進口量首次超過了1億噸,原油對外依賴度也接近了40%。其中,進口石油的90%以上需要從海上船運。

但讓人擔心的是,中國海上船運的進口石油中,90%都是由外輪承擔,從而使中國的石油安全受制於人。

目前,中國多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石油,馬六甲海峽、波斯灣的出口霍爾木茲海峽、好望角等地區,都是中國海運的咽喉要道。但中國對這些海上地區的控制力十分有限。

據悉,在美軍名為《區域海事安全計劃》的反恐新方案中,美國將向馬六甲海峽派駐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以防止恐怖主義襲擊,打擊武器擴散、毒品走私和海盜等犯罪活動。

另外,印度也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入口處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印尼海軍宣布要在馬六甲海峽部署軍艦和戰機執行巡邏任務。

「從這幾條石油運輸線可以看出,沿途幾乎都是潛在競爭對手的控制范圍,不出事則已,一旦出事就很麻煩。」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任海平說。

在東北亞,中國和日本是世界兩大主要石油進口國,且運輸線幾乎重疊。但是,因為二戰後就建立了一套保護石油安全運輸的體系,日本目前面臨的石油運輸安全問題遠小於中國。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日本一直堅持國油國運的戰略,其進口石油的80%~90%都是本國船東和買家聯合,自己運輸。 「國油國運、國輪國造」的聲音,在中國開始放大。

2003年以來,國家有關部委多次會同國內三大石油生產商和四家國內主要石油運輸商召開會議,討論「國油國運」問題,並制定了初步的「國油國運」發展規劃:計劃在2005年建成能夠運輸5000萬噸進口原油的大型遠洋運輸船隊,2010年建成運輸7500萬噸進口原油的船隊,2020年建成運輸1.3億噸進口原油的船隊。

同時,為了支持國內船舶工業,國家長期以來鼓勵國內船東在國內船廠建造船舶,並對船價的17%給予財政補貼,沖減造船總價。而為了支持造船廠建造大型油輪,國家財政將給造船廠提供全額貼息貸款。在政策的驅使下,國內船東的新建船舶大都在國內船廠建造。中國的造船業因此雄心勃勃。

近期,發改委提出要在2015年打造第一造船國,並在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以此為契機推進船舶工業戰略性結構調整。

國防科工委提出的目標則是:經過10到15年的發展,我國船舶工業的綜合競爭力接近日本、韓國當時的水平。同時,在造船總量上,到2005年船舶產量達到1000萬載重噸,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6%左右;到2015年達2400萬載重噸,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5%,在噸位方面達到世界第一。

據悉,國家已圈定三大造船基地,集中力量建設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希望到2010年形成以大型船舶工業集團為主體,以三大造船基地為依託,各類造船和配套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國油國運、國輪國造」的大幕,已經轟然拉開。

造船業的空間

由於石油安全是這一輪造船業振興的原因之一,在此,我們以油輪為例,假設未來我國原油進口全部由海運完成來分析中國造船業的空間。

有資料顯示,國內船東在進口原油運輸市場處於絕對下風的主要原因是船型結構不合理。國際原油運輸利潤比較低,並且油輪建設投資巨大,因此規模效益非常顯著。目前,國際上原油運輸的主力船型是20萬載重噸以上的VLCC和ULCC型油輪,部分運距較短航線使用15萬載重噸級的SUEZMAX和10萬載重噸級的AFRAMAX型油輪。

相比之下,我國船隊雖然總噸位居全球第三位,但是船型結構不合理。作為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油輪噸位僅居全球第13位。更不利的狀況是,我國油輪普遍存在噸位小、船齡長的嚴重問題,根本不適合規模運輸的進口原油運輸。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油運企業所擁有的承運進口原油的6萬噸級以上油輪運力共計518萬載重噸,其中,真正能夠投入長距離進口原油運輸的10萬噸級的AFRAMAX油輪、15萬噸級的SUEZMAX油輪和30萬噸級的VLCC油輪僅有21艘,總計運力約412萬噸。真正代表國家原油運輸實力的VLCC型油輪全國目前只有10艘左右。

2002年,中國進口原油總量中49.55%來自中東地區,22.76%來自非洲,10%來自歐洲和西半球,17%來自距離較近的亞太地區。從發展趨勢看,由於東南亞地區石油消費量逐步增大,今後中國從該地區進口的原油在進口原油總量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小。亞太地區由於距離中國較近,可以使用AFRAMAX型油輪。中東至中國沿海港口的平均運距約6000海里,非洲至中國沿海港口運距在10000海里以上。根據國際經驗,進口原油運距超過6000海里,採用20萬噸級以上的VLCC或ULCC油輪運輸最為經濟。因此,從進口原油地理分布可以預見,未來中國進口原油運輸市場將以VLCC和ULCC型油輪為主力船型,輔以一定數量的SUEZMAX和AFRAMAX型油輪。

以1艘30萬載重噸或者裝載200萬桶(約27.2萬載重噸)的VLCC為測算的標准單位,並按每艘一年在中東——中國航線完成7個航次(滿載)(已扣除維修保養日期),以2005年中國進口原油運輸市場國內船東承運量達到25%計算,2005年我國需要約12艘VLCC。由於我國目前還有22.76%的原油來自更加遙遠的非洲,以及我國的招商局(資訊 行情 論壇)集團目前開拓的客戶很多仍多是國外客戶,因此實際需要的VLCC可將超過15艘。

而據專家預測,2005年「國油國運」比例將達到25%,到2010年上升到40%,2020年提高到60%。與此對應,2005年我國對VLCC、SUEZMAX和AFRAMAX三種船型的需求將達到35艘,需投入人民幣約150億;2010年對這三種船型的需求總計為52艘,需投入人民幣約230億;2015年這兩個數字則分別是97艘、430億。

同時,由於世界航運業對運輸安全性更加重視,部分老舊船型報廢速度加快,也給中國造船業帶來了進一步壯大的機會。

2002年,單殼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海上沉沒,造成了全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生態災難之一,西班牙沿海4000多名漁民因漁業資源受到污染而不能下海捕魚,經濟損失達3億歐元。據國際海事組織的報告,「威望號」是10年內沉沒的第四艘由日本製造的單層船殼油輪。

鑒於單殼油輪的失事率比雙殼油輪高5倍,歐盟從2003年10月1日起禁止單殼原油輪停靠。國際海事組織(IMO)海洋環境保護會(MEPC) 第50次會議12月初通過了73/78船舶防污染國際公約(MARPOL)的修正案,預計於2005年4月5日生效,各類單殼油輪的淘汰時限都比原先規定大為提前——原計劃淘汰時間C1型為2007年、C2型為2015年。

據日刊海事通信估計,如果根據歐盟單殼油輪淘汰規則,截止到2010年,世界單殼油輪合計淘汰量要達到2100艘,估計總載重噸將達到13789.2萬噸。

有資料顯示,由於國內外需求旺盛,未來10—20年世界造船市場需求量看好。據預測,2006年—2015年全球新船年均需求量在5000萬載重噸左右,比過去10年間年均產量高20%以上,三大主力船型(散貨、集裝箱、油)需求旺盛。未來10年中我國年均新船需求700萬載重噸,海洋開發裝備市場前景廣闊,僅海洋鑽井平台需建造70多座。

毫無疑問,未來10年將是中國造船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此相佐證,目前國內兩大造船巨頭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團承接新船訂單大幅增長,骨幹船廠的生產任務都已經排滿到2007年上半年。

新的國際格局

1999年,中國海運業界老大,中國遠洋運輸集團(COSCO)和日本川崎重工對半出資,在江蘇省南通市設立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公司(NACKS)。

川崎重工專心從事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製造,將利潤微薄的貨輪和集裝箱輪的訂單交給了這家合資企業。川崎重工甚至還將一艘VLCC的訂單讓給了NACKS。

NACKS的出現,正是造船業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新的產業分工的縮影。

「中國造船業的迅速崛起,使世界造船業競爭格局進一步向多極化發展,已初步形成了韓國、日本、中國、歐洲和其他地區的五極格局。」中國船舶經濟研究中心王文軍說。

從歷史上看,世界造船中心經歷了從西到東的轉移:地中海地區曾因其自然環境成為世界造船中心。此後,造船中心轉移到西班牙、荷蘭、英國;二戰期間,轉移到美國,後來又到日本;近年,韓國「領跑」。

從世界地圖上看,這是自西向東的轉移。從經濟發展進程看,是從現行工業化國家向後起工業化國家的轉移。從造船成本看,是從勞動力高成本國家向低成本國家的轉移。

目前,在造船業中,韓、日兩國共占據了約70%的份額:2003年,韓國承接訂單量佔世界船舶製造市場的40%,而日本則是35%。同時,兩國造船業的重點開始轉移到新興造船國家所不能生產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船舶上。

中國造船業,具有人工費用低和大型船塢啟動方面的優勢:自1998年以來,中國對固定資產的投資連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建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造船泊位,以及大型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同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僅為日、韓的1/10到1/15,而人力成本在一艘船中佔到了30%左右。因此,中國在通用船及其船用設備、物資上擁有強大的價格競爭力。

而歐洲,則因為勞動力成本過高,及日、韓等國造船業崛起影響,在全球所佔的市場份額不斷下滑,從1993年的23%下降到目前只有15%。

德國是目前歐洲最大的造船國家,但造船規模僅維持在1990年前原西德水平的2/3,只佔全球市場份額約5%,排全球第四。瑞典在30多年前造船產量曾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但目前僅剩下有限的幾家船舶修理廠、海軍艦艇修造廠及各類船用設備生產廠家。希臘目前也只剩下幾家造船廠,大量船舶需要進口。

但歐洲對船舶的需求量近年來卻不斷上升,並增加在中國訂造新船,成為中國船舶出口的第一大市場。2003年1月至6月,中國向歐洲出口船舶價值達8.37億美元,同比增長135%。其中出口德國3.33億美元,同比增長200%;出口瑞典1.4億美元,同比增長170%。

中國商務部人士分析認為,歐洲船舶需求的快速增長對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與此同時,歐洲仍保持了高附加值的船用設備的優勢。現在船舶配套的一流產品、品牌大多仍集中在歐洲。像德國、挪威等國,其船用設備的60%用於出口。

世界造船業分工的新格局已經成形。

在這個新格局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船舶製造市場成長性最高的國家,在各個方面的基礎已經具備,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已具有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基礎和能力。」王文軍說,「推動世界造船工業發生轉移的根本因素,除了經濟大環境以外,低成本取代高成本是其更為直接的原因。」

低效益之痛

但是,想與「韓日爭鋒」,中國造船業僅憑人工成本低遠遠不夠。

「對中國來說,生產效率低下、規模效益低下、配套設備國產化率低等,都大大抵銷了中國的人工成本優勢。」一位關注中國造船業的專家說。

有資料表明,在年人均造船噸位、年人均產值和生產效率3項指標上,目前中國船廠與國外先進船廠相差5—7倍。據測算,如果日本生產效率為1,韓國為2/3,中國則只有1/7到1/5。

中國每條船的建造工時數、每座船塢的年度造船數和造船勞動生產率分別約為日本的5倍、20%和10%,差距很大。

同時,中國造船企業平均每1萬美元產值耗電量是日本的10倍,送審圖紙時間比日、韓長3—4倍。

中國船舶行業協會會長王榮生認為,中國整體造船水平只大致相當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不少高科技、高附加值船型,包括超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石油氣船、天然氣船、豪華旅遊船等尚處於開發階段。

「低成本+低效率」,已成為目前中國船舶工業發展中最為突出的現象。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中國政府在造船業中引入競爭機制。1999年,國有造船業分為兩個集團,一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主要管理上海等南方造船企業;一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主要負責北方地區的造船業。

但是,像大多數國有企業一樣,這兩家造船集團存在著管理機制落後、企業冗員嚴重等問題,直到今天,中國造船業與日、韓等先進造船企業的生產效率差距仍然十分巨大。

同時,造船工業對市場集中度和規模效益要求很高。據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統計,目前,世界排名前5大造船集團占據了世界近50%的市場份額,像韓國整個現代造船集團(現代重工、現代三湖重工、現代尾浦),2003年造船完工量達1173.3萬載重噸,占韓國當年造船總量52.6%,佔世界造船總量21.6%。

但中國大型造船能力不足,平均每家船廠的產量不到1萬噸,僅是韓國船廠平均規模的1/20。如果以造船廠單獨測算而不以集團測算,截至2003年底,中國大陸還沒有一家造船廠進入前10名,只有兩家進入前20名,分別是大連新船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排名15,南通中遠川崎造船排名20。2003年中國全國的造船完工量641萬載重噸,還比不上韓國現代重工一家造船廠的完工量(678.1載重噸)。

除此之外,船用設備配套能力遠遠落後於造船能力,已經成為中國造船業最明顯的「軟肋」。

造船業被喻為「面向海洋的裝備業」,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建造一條大船需要有200多個配套企業密切合作。

但是,中國的國產設備裝船率過低。20世紀80年代中國船舶工業通過引進專利技術、合作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船用配套設備的技術水平和配套能力。到「七五」末期,原船舶總公司的國產設備實際裝船率曾達到70%以上。但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船舶工業規模的擴大以及船舶品種的增加和優化,國產船用設備的裝船率不斷下降。1991—1994年,原船舶總公司建造的88艘大型船舶,國產設備裝船率僅52.9%,1995年降到43.3%, 1996年進一步降到41.3%,到1998年,當年完工的59艘出口船和遠洋船舶,其國產設備裝船率僅為33.6%。由於國內配套企業在引進的過程中沒有進行消化、吸收、創新,沒有把國外的技術變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加上維修網點問題、船東指定船用設備,船用設備國產化水平一降再降,到2000年底,出口船、遠洋船設備國產化水平只有40%左右,直到目前,中國造船的國產機電設備配套率仍不到50%。

「配套行業水平較低,已成為制約中國造船業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中國船舶行業協會會長王榮生說,日本、韓國等世界主要造船國家無一例外都擁有門類齊全、實力雄厚的船舶配套工業。日本船用設備業國產化率不僅高達97.8%,而且還有大量出口,年產值達80億美元。韓國船用設備業發展歷史不長,但發展速度很快,國產化率已達到80%左右。

由於配套行業水平低,中國造船業不得不從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進口配套產品,從而大大壓縮了中國造船業的利潤空間。

據估算,多年來,中國骨幹船廠從日本進口船用設備總金額超過30億美元,進口設備種類包括船用主機、船用發電機組、通信導航設備、曲軸、電纜、油漆等幾十個品種。日本船用鋼材對中國的出口更為可觀。僅2003年,中國6家船廠從日本進口船用鋼板就有30萬噸,約佔6家船廠總用鋼量的一半。

而隨著造船業的火爆,造船用鋼價格一路上揚。據悉,現代重工、大宇造船、三星(行情 論壇)重工等造船公司最近在與日本鋼鐵企業的談判中,造船用厚板價格每噸上調了153美元。日本產厚板去年一季度每噸280美元,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別上漲到420美元和450美元。今年年初,韓國政府以「國內需求緊張」為理由,優先滿足國內船廠,不再履行合同向中國出口造船用鋼。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譚乃芬認為,由於船用鋼板有其特殊性——規格多、批量少,有時一艘船會用700塊鋼板而需要200多種規格,加之船用鋼板要求質量高、檢驗又很復雜,這就使得我國鋼鐵生產企業在市場景氣的時候不願做這種費力的生意。

同時,從歐洲購買造船設備時,中國企業用歐元結算,而海外船東向中國企業付錢時,卻是美元,隨著歐元的一路走強,也蠶食了中國造船企業的部分利潤。

因此,盡管今年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605家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2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22億元,但全行業盈虧相抵後實現的利潤總額只有862萬元。船舶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達205家,虧損面達34%。

「盈利能力和負債率都達不到證監會的上市要求。」 譚乃芬如此解釋中國上千家船廠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廣船國際(資訊 行情 論壇)的原因,而廣船國際4月19日公布的2003年報顯示,造船產品銷售成本20.7億元,毛利率只有1.9%。

而即使是中國造船業引為自豪的人工成本優勢,也最終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工資等勞務價格水平的上升,逐步弱化乃至消失。韓國造船業界專家預計,在今後 5~10年期間,韓、中造船企業在這兩方面的價格差距將大大縮小。

「目前,造船業國際間的產業轉移,較過去轉移到日本和韓國時的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科技和管理的優勢更加明顯了。」專家分析,在10年的黃金期結束後,中國造船業想再上層樓的話,就必須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船舶上下功夫,這樣,當中國現有優勢不再時,可以用產業升級來彌補產業轉移給中國造船業帶來的損失。事實上,這樣的努力已經開始。

1999年,「大型、高附加值液貨船」國家重大引進技術消化吸收項目開始實施,項目總投資近13億元。參與該項目的大連新船重工,於2001造出了中國第一艘VLCC。

今年8月,上海滬東中華造船承接了2艘LNG船的建造任務,這也是中國造船企業第一次承造LNG船——而LNG船是世界上公認的製造難度最大的船舶。

Ⅱ 上海滬東造船廠何時搬到長興島

我曾聽過2012年開始搬遷,但我想整體搬過去應該沒這么早,估計明年就是上去一部分人(可能是現在三部的人)去籌建,前期准備。船塢現在還沒開挖呢,要全上去,我估計最起碼還要5年。

Ⅲ 武漢森聯盛這公司怎麼樣如題 謝謝了

泰州市三福船業有限公司 泰州市三泰船業有限公司 國內貿易部口岸船舶工業公司 江蘇新世紀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新時代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東方造船有限公司 江蘇新揚子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南通五湖玻璃鋼旅遊船有限公司 南通蛟龍重工發展有限公司 南通遠洋船舶配套有限公司 南通熔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吉寶建設工程(中國)有限公司 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 南通漢通重工有限公司 張家港浦項不銹鋼有限公司 江蘇無錫船廠張家港分廠 楊林拆船廠 茜涇船廠 舜天造船(揚州)有限公司 揚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 江蘇江揚船舶集團 揚州市大運河船廠 揚州科進船業有限公司 江海船廠 儀征市造船廠 儀征新東海 儀征五洋船廠 江都亞海造船有限公司 江都市船舶交易所 江蘇省無錫船廠有限公司 無錫紅旗造船廠 無錫大通船廠 澄西船舶修造廠 中國長江拆船廠 南京金陵船廠 南京勝華船廠 南京武家嘴船廠 鎮江壁諫船廠 潤洲船廠 丹陽市船舶檢驗所 各地方船舶檢驗處/所 船廠 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舟山分公司 浙江省海運集團舟山五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浙江三門皓友造船有限公司 浙江東方造船有限公司 台州市宏冠造船有限公司 浙江精工鋼結構有限公司 浙江歐華造船有限公司 浙江揚帆集團有限公司 溫嶺市合興船舶修造廠 浙江台州中遠船廠 杭州東風船舶製造有限公司 仇江門船廠 福明造船廠 海東造船廠 海航造船廠 湖航船廠 浙江凱靈船廠 象山船廠 振宇船廠 船廠 長江航運集團青山船廠 長江航運集團宜昌船廠 武漢南華高速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武漢海盛船舶技術有限公司 中國艦船研究院武漢科技開發中心 武漢興邦科技有限公司 武漢科惠船舶技術有限公司 武漢市海波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 武漢南華高速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船級社武漢分社 武漢捷信海洋工程公司 宜昌達門船舶有限公司 黃石造船廠 船廠 大連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大連新船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大連大正船舶重工 渤海造船廠 葫蘆島七星集團造船廠 大孤山造船廠 丹東修造船廠 旅順新港修造船廠 遼寧森淼船舶工業有限公司 船廠 山海關船廠 船廠 蕪湖船廠 江東船廠 蚌埠船廠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上海滬東(中華)造船有限公司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 上海滬東船舶勞務工程公司 上海華潤大東船務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浩明海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 上海海聯船舶勞務工程公司 中海工業有限公司立豐船廠 中海工業有限公司立新船廠 中海工業有限公司城安圍船廠 上海愛德華造船有限公司 上海求新船廠 船廠 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中船黃埔造船有限公司 廣州文沖船廠有限責任公司 廣州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 廣州黃埔造船廠 廣州海運菠蘿廟船廠 廣東江門船廠有限公司 深圳友聯船廠(蛇口) 深圳實力普海洋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深圳海斯比船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潮州市造船廠 東莞市造船廠 斗門縣造船廠 廣東省連州市造船廠 桂洲造船廠 汕頭造船廠 五華造船廠 新會造船廠 新中國造船廠 船廠 廈門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冠海造船工業有限公司 福建省東南造船廠 廈門翰盛遊艇有限公司 廈門唐榮遊艇工業有限公司 福建福寧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泉州造船廠 船廠 天津新港船廠 天津新河船廠 天津渤海石油重工有限公司 天津新河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船廠 重慶東風船舶工業公司 江渝造船廠 川東船廠 船廠 山東省威海船廠 青島造船廠 青島海運總公司黃島船廠 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青島鶴順船業有限公司 濟寧市造船廠 日照造船廠 煙台北方造船廠 四八零八工廠(青島前進船廠) 西霞口船廠 青島靈山船廠 煙台萊佛士船廠 蓬萊市渤海造船有限公司 船廠 武昌造船廠 長江航運集團宜昌船廠 江西九江銀星造船有限公司 贛南造船廠 贛州市造船廠 江西造船廠
麻煩採納,謝謝!

Ⅳ 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大船集團),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上海外高橋造船廠!!急急急!!!!!

這個很難,,真的幫不了你。。船廠各專業的都有聯系。。唯獨和工會、人事沒聯系

Ⅳ 中國軍艦製造商有哪幾家

中國軍艦製造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滬東中華造船集團、蕪湖造船廠、大連造船重工有限公司、廣州黃埔船廠。

1、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船集團公司,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簡稱CSSC)組建於1999年7月1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業集團,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是中國十大軍工集團之一。CSSC是中國船舶工業的主要力量,旗下聚集了一批中國最具實力的骨幹造修船企業、船舶研究設計院所、船舶配套企業及船舶外貿公司,共有約60家獨資和持股企事業單位。
2、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簡稱中船重工,CSIC)成立於1999年7月1日,是在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資產經營主體,由中央管理,是中國十大軍工集團之一。中船重工是中國最大的造修船集團之一,擁有46個工業企業、28個科研院所,員工14萬人,總資產1900億元。
3、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下屬五大造船中心之一。公司是既造軍用船舶、民用船舶,又造大馬力船用柴油機和大型鋼結構的綜合型企業集團。
4、蕪湖新聯造船有限公司(原蕪湖造船廠)位於中國安徽省蕪湖市,是中國船舶出口的骨幹企業、國家軍用輔助艦艇的重點生產基地之一。
5、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大連船舶重工),是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控股的國內規模最大、建造產品最齊全、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現代化船舶總裝廠。目前公司現有一、二工場兩個主廠區和已經投入使用的"三區"及海洋工程基地,總佔地面積340萬平方米,員工15000人。
6、廣州黃埔造船廠始建於1851年,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屬下大型國有企業,位於廣州東南部的長洲島,與聞名於世的黃埔軍校僅有一牆之隔。

Ⅵ 上海滬東船廠的船舶產品

集團建造的船舶品種多、技術先進,既有超大型的8530箱集裝箱船和體現先進造船技術的147210立方米液化天然氣船,又有2700箱冷風集裝箱船、汽車滾裝船、自卸式散裝水泥船;以74500噸「中國滬東型」為代表的各種規格散貨船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52000噸儲油輪、5000噸成品油輪和71000噸原油輪等油輪系列獲各國用戶好評;LPG船、以POD電力推進的1A冰級化學品船和三用工作船、豪華游輪、客輪等高技術船為企業贏得了廣闊的市場。

Ⅶ 上海滬東技校在哪裡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高級技工學校

地址:金橋路545、555

Ⅷ 中國造船基地,及造船廠

我就是搞造船的,我在大連,我認為中國目前最好的船廠還是在大連和上海的船廠最好。

就我所知道的,先談大連,大連由以前的大連造船廠,後來九十年代是分成了大連造船新廠和大連造船廠,我們習慣上稱作「新廠」和「老廠」,兩個廠子去年年底和為一家,稱作「大連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上屬單位是中船重工。現在接手的多是油船、老廠接手的軍船多一些,包括我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大連造船廠以前我記得好像是世界十大船廠之一。另外還有一些比如說海軍4309廠、旅順4810廠等一些修造船廠,中遠集團的修船廠在大連灣,中遠集團另准備把第一個造船廠建在旅順。另外則都是中小船廠了,比如早遊艇很出名的松遼第一船廠。

葫蘆島的渤海重工業很出名,造軍船尤其是核潛艇,具體我不多說。

山東從目前來看多始終小型船廠,但是一後來看有評論說山東將成為造船第一大省。比如全球第二大造船企業,韓國三星重工業株式會社投資建設的三星重工業(榮成)有限公司將落戶山東省榮成市。另外大的船廠比如靈山船廠、威海船廠、黃海船廠等。

上海船廠最多,三月份我去過一次。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非常不錯,以前是互動場合中華廠重新組合後的造船廠,造的油船好像造過中國最大的,和大連兩個廠子競爭。還有江南造船廠造的軍船是最多的。還有外高橋船廠更是國家重點投資的,據說外高橋的工資特別高。在崇明島有一個造船基地將是中國最大的造船基地。

南方則多始終小型船廠,比如廈門有廈門重工,算是中型船廠。

我國的造船企業分南北兩方。1982年5月我國成立了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就是「中船總」負責中國造船工業的發展,下屬若干個研究所,比如708所等。並在1999年正式分成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簡稱中船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簡稱中船重工--)兩大集團公司。南方企業由中船集團負責,比如滬東中華船廠;北方企業有中船重工負責,比如大連個兩廠子。兩個大的造船集團上屬單位是國防科工委。

閱讀全文

與上海滬東三造船舶配套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安小額貸款哪個正規 瀏覽:441
融資金額增加說明什麼 瀏覽:889
150萬港元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25
盛世投資股票 瀏覽:283
客戶理財心理 瀏覽:788
投資個融資 瀏覽:235
完成c輪融資的p2p 瀏覽:303
睿融資 瀏覽:136
韓元1000對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71
留學生的外匯 瀏覽:923
施羅德外匯 瀏覽:704
每日幣讀交易所 瀏覽:203
非法融資和民間融資 瀏覽:328
浙貸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59
創投企業新三板投資 瀏覽:5
天治趨勢基金如何 瀏覽:264
海南鑫晟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436
華信信託公司網站 瀏覽:497
紅寶石信託 瀏覽:759
1910銅期貨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