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供求原理分析

供求原理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14 07:10:04

❶ 用供求理論分析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本質,是以化解產能過剩為契機,自覺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低級向高級轉變:從資源配置型向資源再生型增長方式轉變,外延擴張型向內涵開發型增長方式轉變,要素驅動型、投資驅動型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型增長方式轉變,資源運營—產品運營—資產運營—資本運營增長方式向知識運營增長方式轉變,從而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使我國經濟可持續高速發展。社會主義國家政府自覺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低級向高級轉變有歷史的必然性;化解產能過剩,只是為這個必然性開辟道路的偶然性。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❷ 利用供求原理和彈性理論,作圖分析「谷賤傷農」這一經濟現象。

谷賤傷農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問題。

傳統觀點認為,農民從出售糧食中獲取之利潤取決於兩個因素:產量(Q)和糧價(P),利潤是二者的乘積;但這兩個變數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其關聯性由一條向下傾斜的對糧食的需求線來決定,二者成負相關關系 。

另外,糧食需求線缺少彈性,也就是說,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是很敏感。當糧價下跌時,對糧食的需求量會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於,糧食是一種必需品,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然而,在經濟學界也存在不同的觀點。

(2)供求原理分析擴展閱讀:

應對手段

第一是政府的支持和保護,目前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糧食的最低保護價、發展農業政策保險等均屬於此;第二就是發展特色農業;總的來講,政府幹預糧食市場是國內主流意見,然而這從長遠看並不利於我國糧食產業的健康發展。

真正關鍵的問題在於,怎樣維護糧食市場的有效運行。只有完善的市場才最有助於實現各方的利益,無論是農民、消費者還是中間企業。在保護和實現農民利益方面,組織農民合作社是可實現途徑。

合作社與公司本質區別之一在於所獲得的利潤按照交易額返還給農戶。黑龍江訥河市高蛋白大豆聯合社,該社涉及9個鄉鎮、66個村,入社農戶7560戶,社員28720人,耕地面積達到31.8萬畝。

高蛋白大豆產量佔全國1/3,他們不僅實現了團購化肥、統一銷售產品、創建自己品牌、獲得銀行支持等,也獲得了相當的談判話語權,增強了與大企業的合作實力。

比如與公司的關系就不再是簡單的公司加農戶,而是以股東的形式與加工企業合作,農民合作社在加工企業中佔20%的股份,可以分享加工、銷售的利潤。另外,在放寬糧食進出口限制方面,政府也需要做些工作。

❸ 用供求原理分析如何使房價下降

在供求中,當供給的多了時,價格就會下降;而當供給的少了時,價格就會上升。房價要想下降,必須漸少需求量,防止「炒做」,許求量的減少,房價就會下降。

❹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經濟現象 最好是用到供求原理和彈性原理,要求500字

供求原理:杭州地區包心菜一度掉到1分錢一斤沒人要,因為供大於求
海南地區香蕉也是供大於求
IPHONE國外和國內價格相差幾倍,因為供小於求
彈性原理:彈性原理就是市場自動調節的原理
供大於求導致部分菜農虧本,下一季度不再種植,下一季價格一定會再次上浮
供小於求導致各類山寨,其他手機廠商生產同類手機,競爭後價格必定有所下降
以此反復形成的價格曲線就像皮球落地後反彈的軌跡就是彈性曲線

❺ 如何運用供求原理分析「谷賤傷農」現象

「谷賤傷農」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問題。農民糧食收割後到底能賣多少錢取決於兩個因素:產量和糧價,是二者的乘積。但這兩個變數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其關聯性由一條向下傾斜的對糧食的需求線來決定。也就是說,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還要注意的是,糧食需求線缺少彈性,也就是說,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是很敏感。當糧價下跌時,對糧食的需求量會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於,糧食是一種必需品,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此外,當今對大部分人來說,糧食方面的花費在全部花費中所佔比例已很小了,並且還會越來越小,這也導致人們對糧價的變化反應不敏感。

認識到糧食市場的這一特性後,就不難理解下面的現象:當糧食大幅增產後,農民為了賣掉手中的糧食,只能競相降價。但是由於糧食需求缺少彈性,只有在農民大幅降低糧價後才能將手中的糧食賣出,這就意味著,在糧食豐收時往往糧價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現糧價下跌的百分比超過糧食增產的百分比,則就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的狀況,這就是「谷賤傷農」。

由於糧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絕大多數國家重視本國糧食生產,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國家,採取了各種為保證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的干預糧食市場的支農政策。美國就是這樣,但總的說來,效果並不理想。一是費用很高,要維持糧價,政府就要按保護價收購在市場上賣不掉的糧食,為此納稅人要支付相當大的糧食庫存費用。二是由於對農民的補貼是按產量來進行的,結果大農場主得到的補貼最多,但他們並不是農村中的窮人,而真正需要補貼的小農場主因產量低反而得到的補貼少。最嚴重的是,減緩了農業生產的調整,使得投入到農業的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沒有及時按價格信號轉移到其他部門。

現在我們要關注2005年及以後的幾年會不會出現「谷賤傷農」的問題。這兩年有幾項重要的支農政策值得關註:最嚴格的農地保護政策、種糧直補和取消農業稅。這些政策有一個共同點值得關註:就是增加了農業對農民的吸引力,鼓勵農民繼續`當農民,甚至可以把已經脫離農村的農民工又吸引到農村。這樣,農業勞動力的投入增加了,種糧面積也會增加,甚至一些林地也可能被用來種糧。如果2005年沒有大的自然災害,2005年糧食應可繼續2004年的趨勢進一步增加,甚至可能是大幅增加。如果對糧食需求沒有大的變化,糧價就可能下跌。為此,政府應未雨綢繆。既要讓糧食價格比較合理,又要盡可能避免為維持糧價而大量收購導致巨大的庫存費用。為此,增加對糧食需求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這方面,美國的經驗之一是把食品代購券直接發給窮人來增加其食品的消費,從而增加對糧食的需求。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河南,可進一步發展用糧食做原料的乙醇汽油項目,採取種種可行措施加大對糧食的需求。

❻ 供求原理及實際意義

物質資料生產(政治經濟學出發點:原因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方式:
生產力:a勞動者(人的因素),勞動資料(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勞動對象)(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是生產資料是物的因素)b生產關系(4頁);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生產關系性質是生產關系基礎),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交換關系----(總和)經濟基礎---上層建築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極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是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築來研究
二政治經濟學研究任務: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a概念b 性質:客觀性(產生客觀,作用客觀)發揮主觀能動性 c與自然規律相比的特點;經濟規律最大的特點是歷史性(即絕大多數不是永恆的 因為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經濟規律常與人類活動聯系在一起(如按勞分配成為社會主義的規律)
第一章商品和貨幣
一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什麼從商品入手分析(21第二段)
商品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是辨證統一或對立統一(23頁)
1使用價值(自然屬性反映人與自然關系 具體勞動創造)
2價值(社會屬性 反映人與人的關系 因為價值是人類無差別的勞動a質的規定 抽象勞動創造(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b量的規定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c表現形式 交換價值( 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復雜勞動還原為簡單勞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變化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變化)(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效率)----價值量(單位商品 與勞動生產率反比例變化)(由抽象勞動創造)
勞動二重性(同一勞動兩個不同方面 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包括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簡單商品經濟基本矛盾(私人勞動,社會勞動)----勞動二重性
私人勞動---私有制 社會分工----社會勞動
商品生產的產生條件:私有制 社會分工
三貨幣
1產生:價值形式發展的四個階段
a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一支綿羊(相對等價物 價值被表現)=兩把斧頭(等價物)
b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 一支綿羊 =兩把斧頭 一把刀。。。
c 一般價值形式 兩把斧頭 一把刀。。。 =某一固定物
d貨幣形式 兩把斧頭 一把刀。。。 =黃金白銀
從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到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發生質變
從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到一般價值形式發生質變
一般價值形式到貨幣形式未發生質變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價值形式的發展),貨幣天然是金銀(1有價值2體積小)
貨幣是商品內在矛盾運動的結果(因為本身價值要表現出來)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
貨幣產生使商品內在矛盾外在化;商品(使用價值 具體勞動 私人勞動)=貨幣(價值 抽象勞動 社會勞動)
2本質: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3職能:價值尺度(基本職能),流通手段(基本職能),儲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四價值規律
1內容(要求);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價格背離或價格圍繞價值作波動(40頁)
自由竟爭: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
壟斷:價格圍繞壟斷價格波動
第二章資本和剩餘價值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資本總公式(1反映資本運動的目的2反映資本各種運動形式)----資本總公式矛盾(增殖額與價值規律等價交換 通過勞動力成為商品解決)
剩餘價值既不能在流通(等價交換)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a 價值:共性 社會決定(自身生存,贍養家庭,培訓),特點 生活資料,歷史和道德影響
b使用價值—勞動使用的過程---勞動---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的源泉
貨幣和資本的區別
商品流通公式;
資本流通公式;
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二剩餘價值生產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a勞動過程 (具體勞動 )b價值增殖過程(抽象勞動);1價值形成過程2價值增殖過程
剩餘價值
a剩餘價值率=剩餘勞動/必要勞動=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b剩餘價值生產方法1絕對剩餘價值生產2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相對剩餘價值與超額剩餘價值的關系:1聯系:超額剩餘價值實際上帶有相對剩餘價值的超額剩餘價值是相對剩餘價值的特殊形態2區別:相對剩餘價值是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追逐的目的,相對剩餘價值是追逐的的結果:相對剩餘價值生產過程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無數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
c自動化生產條件下剩餘價值的來源(58頁)
三資本本質
1一般(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具有運動性,墊支性)存在於一切商品生產形態
2特殊:與生產關系相連(是歷史的范疇)
3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a依據:根據資本不同組成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 b內容: c意義:揭示剩餘價值的來源,揭露剝削程度
四工資
1本質: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2形式上: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3原因;勞動力買賣環節(成交後勞動),工資支付形式上(計時,計數)
4勞動力不是商品(63頁)
勞動與勞動力
勞動創造的價值與勞動力的價值
第三章資本積累
資本主義再生產
1簡單再生產(反映資本主義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統一):特點分析意義a揭示可變資本是工人創造b揭示資本家全部資本由工人創造c揭示工人個人消費的性質是棣屬於資本的
2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徵)---資本積累(剩餘價值資本化)(動因:內動力 剩餘價值的追求:外在壓力 競爭)(實質;用剩餘價值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個別資本增大(資本積聚:剩餘價值資本化而使個別資本增大:資本集中:現有資本合並)(聯系:互相促進;區別:1個別積累和聯合2資本總量3積聚慢於集中)
個別資本增大----C:V(有機構成)C↑V↓:原因 獲得更多剩餘價值,先進技術可使少量勞動者用更多生產資料----強有力的杠桿(競爭,信用)(78頁)
第四章資本的循環和周轉
個別資本運動
1循環a三個階段:購買,生產,售賣
b三種職能形式:貨幣(為生產剩餘價值做准備),生產(決定性階段),商品(實現剩餘價值)
c產業資本正常連續循環的條件(空間上並存,時間上繼起)(互相依賴,互相制約)
2周轉(周轉時間,生產資本構成)
a周轉時間:生產時間,流通時間
b生產資本構成:固定資本,流動資本,固定資本磨損
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劃分依據:資本不同的組成部分在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劃分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劃分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都是對生產資本進行劃分
區別;依據,目的,內容
固定資本磨損:1有形磨損(物質磨損)2無形磨損(精神磨損 原因:機器價值下降,機器被淘汰)
個別資本循環與周轉關系
聯系;資本循環是資本周轉的基礎
區別:資本循環是從出發點回到出發點,資本周轉是周而復始的循環;各自考察的目的不一樣,資本循環揭示資本周轉速度及其對剩餘價值的影響。
第五章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經濟危機
社會總資本運動(主要問題)
一總資本與個別資本的區別 Pm…P…W』—G』
1個別資本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 公式 G--W A
2 社會總資本運動(相互交錯,相互聯系的個別資本運動):既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還包括生活消費和一般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會總資本運動運用公式:商品資本循環公式 ……. 從商品資本出發反映資本運動特點(112頁)
三兩個基本理論
1產品價值構成原理 c+v+m
2兩大部類原理(依據最終用途劃分):Ⅰ生產生產資料部類 Ⅱ生產消費資料部類
四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社會總產品的實現:
a價值補償(賣出去)
b實物替換(耗費 買進來)
三個交換關系aⅠ內部交換 b Ⅱ內部交換 c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
四實現條件
1簡單再生產;
a基本實現條件:Ⅰ(v+m)消費資料需求=Ⅱc生產資料需求
b派生實現條件:
Ⅰ(v+m+c)=Ⅱc+Ⅰc:生產資料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
Ⅱ(v+m+c)=Ⅰ(v+m)+Ⅱ(v+m) 消費資料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
2擴大再生產
a前提條件
Ⅰ(v+m+c)(生產出生產資料)》Ⅱc+Ⅰc(生產需求資料)<=>Ⅰ(v+m)>Ⅱc
Ⅱ(m+c- m/x)> Ⅰ(v+m/x)(m/x消費 m-m/x積累)
Ⅱ(m+c+ m)> Ⅰ(v+m/x)+Ⅱ(v+m/x)
b實現條件:
基本實現條件: Ⅰ(v+Δv+m/x)>Ⅱ(c+Δc)
派生實現條件:Ⅰ(v+m+c)=Ⅰ(c+Δc)+ Ⅱ(c+Δc);
Ⅱ(v+m+c)=Ⅰ(v+Δv+m/x)+Ⅱ(v+Δv+m/x)

❼ 什麼是供求原理供求原理是什麼的分析工具

物質資料生產(政治經濟學出發點:原因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方式:
生產力:a勞動者(人的因素),勞動資料(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勞動對象)(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是生產資料是物的因素)b生產關系(4頁);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生產關系性質是生產關系基礎),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交換關系----(總和)經濟基礎---上層建築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極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是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築來研究
二政治經濟學研究任務: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a概念b 性質:客觀性(產生客觀,作用客觀)發揮主觀能動性 c與自然規律相比的特點;經濟規律最大的特點是歷史性(即絕大多數不是永恆的 因為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經濟規律常與人類活動聯系在一起(如按勞分配成為社會主義的規律)
第一章商品和貨幣
一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什麼從商品入手分析(21第二段)
商品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是辨證統一或對立統一(23頁)
1使用價值(自然屬性反映人與自然關系 具體勞動創造)
2價值(社會屬性 反映人與人的關系 因為價值是人類無差別的勞動a質的規定 抽象勞動創造(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b量的規定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c表現形式 交換價值( 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復雜勞動還原為簡單勞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變化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變化)(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效率)----價值量(單位商品 與勞動生產率反比例變化)(由抽象勞動創造)
勞動二重性(同一勞動兩個不同方面 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包括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簡單商品經濟基本矛盾(私人勞動,社會勞動)----勞動二重性
私人勞動---私有制 社會分工----社會勞動
商品生產的產生條件:私有制 社會分工
三貨幣
1產生:價值形式發展的四個階段
a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一支綿羊(相對等價物 價值被表現)=兩把斧頭(等價物)
b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 一支綿羊 =兩把斧頭 一把刀。。。
c 一般價值形式 兩把斧頭 一把刀。。。 =某一固定物
d貨幣形式 兩把斧頭 一把刀。。。 =黃金白銀
從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到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發生質變
從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到一般價值形式發生質變
一般價值形式到貨幣形式未發生質變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價值形式的發展),貨幣天然是金銀(1有價值2體積小)
貨幣是商品內在矛盾運動的結果(因為本身價值要表現出來)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
貨幣產生使商品內在矛盾外在化;商品(使用價值 具體勞動 私人勞動)=貨幣(價值 抽象勞動 社會勞動)
2本質: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3職能:價值尺度(基本職能),流通手段(基本職能),儲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四價值規律
1內容(要求);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價格背離或價格圍繞價值作波動(40頁)
自由竟爭: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
壟斷:價格圍繞壟斷價格波動
第二章資本和剩餘價值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資本總公式(1反映資本運動的目的2反映資本各種運動形式)----資本總公式矛盾(增殖額與價值規律等價交換 通過勞動力成為商品解決)
剩餘價值既不能在流通(等價交換)中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a 價值:共性 社會決定(自身生存,贍養家庭,培訓),特點 生活資料,歷史和道德影響
b使用價值—勞動使用的過程---勞動---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的源泉
貨幣和資本的區別
商品流通公式;
資本流通公式;
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二剩餘價值生產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a勞動過程 (具體勞動 )b價值增殖過程(抽象勞動);1價值形成過程2價值增殖過程
剩餘價值
a剩餘價值率=剩餘勞動/必要勞動=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b剩餘價值生產方法1絕對剩餘價值生產2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相對剩餘價值與超額剩餘價值的關系:1聯系:超額剩餘價值實際上帶有相對剩餘價值的超額剩餘價值是相對剩餘價值的特殊形態2區別:相對剩餘價值是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追逐的目的,相對剩餘價值是追逐的的結果:相對剩餘價值生產過程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無數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
c自動化生產條件下剩餘價值的來源(58頁)
三資本本質
1一般(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具有運動性,墊支性)存在於一切商品生產形態
2特殊:與生產關系相連(是歷史的范疇)
3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a依據:根據資本不同組成部分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 b內容: c意義:揭示剩餘價值的來源,揭露剝削程度
四工資
1本質: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2形式上: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3原因;勞動力買賣環節(成交後勞動),工資支付形式上(計時,計數)
4勞動力不是商品(63頁)
勞動與勞動力
勞動創造的價值與勞動力的價值
第三章資本積累
資本主義再生產
1簡單再生產(反映資本主義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統一):特點分析意義a揭示可變資本是工人創造b揭示資本家全部資本由工人創造c揭示工人個人消費的性質是棣屬於資本的
2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徵)---資本積累(剩餘價值資本化)(動因:內動力 剩餘價值的追求:外在壓力 競爭)(實質;用剩餘價值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個別資本增大(資本積聚:剩餘價值資本化而使個別資本增大:資本集中:現有資本合並)(聯系:互相促進;區別:1個別積累和聯合2資本總量3積聚慢於集中)
個別資本增大----C:V(有機構成)C↑V↓:原因 獲得更多剩餘價值,先進技術可使少量勞動者用更多生產資料----強有力的杠桿(競爭,信用)(78頁)
第四章資本的循環和周轉
個別資本運動
1循環a三個階段:購買,生產,售賣
b三種職能形式:貨幣(為生產剩餘價值做准備),生產(決定性階段),商品(實現剩餘價值)
c產業資本正常連續循環的條件(空間上並存,時間上繼起)(互相依賴,互相制約)
2周轉(周轉時間,生產資本構成)
a周轉時間:生產時間,流通時間
b生產資本構成:固定資本,流動資本,固定資本磨損
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劃分依據:資本不同的組成部分在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劃分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劃分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都是對生產資本進行劃分
區別;依據,目的,內容
固定資本磨損:1有形磨損(物質磨損)2無形磨損(精神磨損 原因:機器價值下降,機器被淘汰)
個別資本循環與周轉關系
聯系;資本循環是資本周轉的基礎
區別:資本循環是從出發點回到出發點,資本周轉是周而復始的循環;各自考察的目的不一樣,資本循環揭示資本周轉速度及其對剩餘價值的影響。
第五章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經濟危機
社會總資本運動(主要問題)
一總資本與個別資本的區別 Pm…P…W』—G』
1個別資本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 公式 G--W A
2 社會總資本運動(相互交錯,相互聯系的個別資本運動):既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還包括生活消費和一般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會總資本運動運用公式:商品資本循環公式 ……. 從商品資本出發反映資本運動特點(112頁)
三兩個基本理論
1產品價值構成原理 c+v+m
2兩大部類原理(依據最終用途劃分):Ⅰ生產生產資料部類 Ⅱ生產消費資料部類
四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社會總產品的實現:
a價值補償(賣出去)
b實物替換(耗費 買進來)
三個交換關系aⅠ內部交換 b Ⅱ內部交換 c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
四實現條件
1簡單再生產;
a基本實現條件:Ⅰ(v+m)消費資料需求=Ⅱc生產資料需求
b派生實現條件:
Ⅰ(v+m+c)=Ⅱc+Ⅰc:生產資料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
Ⅱ(v+m+c)=Ⅰ(v+m)+Ⅱ(v+m) 消費資料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
2擴大再生產
a前提條件
Ⅰ(v+m+c)(生產出生產資料)》Ⅱc+Ⅰc(生產需求資料)<=>Ⅰ(v+m)>Ⅱc
Ⅱ(m+c- m/x)> Ⅰ(v+m/x)(m/x消費 m-m/x積累)
Ⅱ(m+c+ m)> Ⅰ(v+m/x)+Ⅱ(v+m/x)
b實現條件:
基本實現條件: Ⅰ(v+Δv+m/x)>Ⅱ(c+Δc)
派生實現條件:Ⅰ(v+m+c)=Ⅰ(c+Δc)+ Ⅱ(c+Δc);
Ⅱ(v+m+c)=Ⅰ(v+Δv+m/x)+Ⅱ(v+Δv+m/x)

❽ 如何運用供求原理分析「谷賤傷農」現象 能運用經濟學里的「供求關系」原理來分析嗎

「谷賤傷農」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問題.農民糧食收割後到底能賣多少錢取決於兩個因素:產量和糧價,是二者的乘積.但這兩個變數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其關聯性由一條向下傾斜的對糧食的需求線來決定.也就是說,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還要注意的是,糧食需求線缺少彈性,也就是說,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是很敏感.當糧價下跌時,對糧食的需求量會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於,糧食是一種必需品,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此外,當今對大部分人來說,糧食方面的花費在全部花費中所佔比例已很小了,並且還會越來越小,這也導致人們對糧價的變化反應不敏感.
認識到糧食市場的這一特性後,就不難理解下面的現象:當糧食大幅增產後,農民為了賣掉手中的糧食,只能競相降價.但是由於糧食需求缺少彈性,只有在農民大幅降低糧價後才能將手中的糧食賣出,這就意味著,在糧食豐收時往往糧價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現糧價下跌的百分比超過糧食增產的百分比,則就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的狀況,這就是「谷賤傷農」.
由於糧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絕大多數國家重視本國糧食生產,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國家,採取了各種為保證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的干預糧食市場的支農政策.美國就是這樣,但總的說來,效果並不理想.一是費用很高,要維持糧價,政府就要按保護價收購在市場上賣不掉的糧食,為此納稅人要支付相當大的糧食庫存費用.二是由於對農民的補貼是按產量來進行的,結果大農場主得到的補貼最多,但他們並不是農村中的窮人,而真正需要補貼的小農場主因產量低反而得到的補貼少.最嚴重的是,減緩了農業生產的調整,使得投入到農業的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沒有及時按價格信號轉移到其他部門.
現在我們要關注2005年及以後的幾年會不會出現「谷賤傷農」的問題.這兩年有幾項重要的支農政策值得關註:最嚴格的農地保護政策、種糧直補和取消農業稅.這些政策有一個共同點值得關註:就是增加了農業對農民的吸引力,鼓勵農民繼續`當農民,甚至可以把已經脫離農村的農民工又吸引到農村.這樣,農業勞動力的投入增加了,種糧面積也會增加,甚至一些林地也可能被用來種糧.如果2005年沒有大的自然災害,2005年糧食應可繼續2004年的趨勢進一步增加,甚至可能是大幅增加.如果對糧食需求沒有大的變化,糧價就可能下跌.為此,政府應未雨綢繆.既要讓糧食價格比較合理,又要盡可能避免為維持糧價而大量收購導致巨大的庫存費用.為此,增加對糧食需求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這方面,美國的經驗之一是把食品代購券直接發給窮人來增加其食品的消費,從而增加對糧食的需求.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河南,可進一步發展用糧食做原料的乙醇汽油項目,採取種種可行措施加大對糧食的需求.

❾ 用供求原理分析某種商品的價格

你是指:供大於求的時候,價格會下降
供小於求的時候價格會上升?

閱讀全文

與供求原理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客戶理財心理 瀏覽:788
投資個融資 瀏覽:235
完成c輪融資的p2p 瀏覽:303
睿融資 瀏覽:136
韓元1000對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71
留學生的外匯 瀏覽:923
施羅德外匯 瀏覽:704
每日幣讀交易所 瀏覽:203
非法融資和民間融資 瀏覽:328
浙貸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59
創投企業新三板投資 瀏覽:5
天治趨勢基金如何 瀏覽:264
海南鑫晟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436
華信信託公司網站 瀏覽:497
紅寶石信託 瀏覽:759
1910銅期貨 瀏覽:158
身份證理財好不好 瀏覽:241
北京做交易員 瀏覽:79
期貨期指費率 瀏覽:464
芒果出行融資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