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中東歐貿易情況分析

中東歐貿易情況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15 18:11:24

1. 2020年我國與中東歐17國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這有什麼意義

中國和中東17國的貿易意義在於,推動我國出口發展,創造更多出口渠道,把中國製作送向全世界。所說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和博覽會的不斷舉辦,標志著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機制日益完善,2020年中國與中東歐17國貿易額達到1034.5億美元,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

中國願與中東歐國家一道,凝聚合作力量,提升合作水平,進一步釋放合作潛力,推動經貿合作再上新台階。

2. 分析歐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一、歐盟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之一

歐盟新世紀最大規模的擴大是強化歐盟世界經濟地位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在蘇東巨變的5年之後,中東歐國家即將加入歐盟。

其經濟規模約佔世界總量的一半,貿易量佔全球總量的1/3。更值得指出的是,構建跨大西洋自貿區的目標絕不僅限於拉動雙方的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而且旨在自立新的貿易和投資游戲規則,進而影響整個全球化規則制定,繼續保持其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壟斷地位和話語權。

二、歐盟制定世界經濟規則的能力越來越強

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制定游戲規則的能力取決於經濟實力。由28個國家組成的歐盟是全球第一大自由貿易體,自身已實現了人員、商品、服務以及投資的完全自由流動。

隨著世界經濟和貿易格局的不斷變化,歐盟近年來一方面大力推進自貿戰略,另一方面也在強化其所謂「貿易防禦工具」。這種「攻防並舉」之策旨在通過對外貿易為歐盟經濟脫困。

三、匯率制度促使國家經濟發展

歐洲的貨幣統一使歐盟的世界經濟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這主要體現在歐元充當國際貿易幣、國際官方儲備貨幣以及國際私人證券投資貨幣的地位方面以及歐元對其他國家匯率制度的影響。

(2)中東歐貿易情況分析擴展閱讀:

經濟概況:

歐盟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深化又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繁榮。2013年,歐盟28個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萬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3100歐元。

歐盟為世界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最大進出口方。歐盟對外貿易中,美國、中國、俄羅斯、瑞士為主要貿易夥伴。歐盟也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援助者,多邊貿易體系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力量。

歐盟的誕生使歐洲的商品、勞務、人員、資本自由流通,使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快速提高。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28國面積為242.0萬平方千米,人口3.50億。1992年歐共體12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8412億美元(按當年匯率和價格)。歐共體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1992年外貿總額約為29722億美元,其中出口14518.6億美元,進口15202.7億美元。

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提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由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3. 中國從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經濟轉型中應該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04年,《外交季刊》登過一篇文章「一個正常的國家」,作者是學者Andrei Shleifer和Daniel Triesman。他們針對當時西方媒體、學者和政治家將俄羅斯的情況描述得一團漆黑的情況,試圖論證俄羅斯的情況雖然不那麼好,但其實也不那麼糟,是個「經濟中等、政治湊合」的「正常國家」。之所以那麼多人唱衰俄羅斯,大約一則是因為很多人還是把注意力停留在俄羅斯剛開始轉型的那幾年,二則因為蘇聯的歷史地位,人們對俄羅斯的預期太高,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它。

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俄羅斯——乃至轉型後的中東歐地區的,不僅僅是西方國家,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的媒體和學界談到轉型後的前蘇東地區,也是條件反射般地將它與「亂」、「崩潰」、「衰退」、「動盪」、「教訓」等詞語聯系在一起,以至於在很多中國人的腦海里,因為蘇東的經歷,「轉型」成了「狼來了」裡面的那個「狼」。

金雁的新書《從「東歐」到「新歐洲」》就是試圖幫我們摘下有色眼鏡,「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和了解一個正常化的中東歐。換句話說,這是一本挑戰迷思、破除成見的書。

成見之一就是轉型之後,中東歐各國經濟陷入崩潰邊緣,民不聊生。由於經濟體制的巨大變動和貿易體系的重組,很多中東歐國家在轉型初期的確經歷過經濟蕭條、通脹飆升的階段,但是轉型的陣痛在90年代中期之後逐步讓位於正常的發展。事實上過去十多年,除了金融危機時期和個別國家,大多中東歐國家都經歷了相對高速的增長。比如,就人均購買力GDP來說,世行數據顯示,捷克1990年是11209美元,2010年則達到25232美元;匈牙利則從8778美元上升到19764美元;波蘭從5473升到19059美元;俄羅斯從9119升為18963美元;就連經歷過戰火的塞爾維亞,人均購買力GDP都從1997年的6407美元(最早可得的數據)上升為11719美元……也就是說,過去20年,大多中東歐國家人民的生活水準基本實現了翻番。中國由於起點低,經濟增長當然更快,但是即使如此,2010年中國的人均購買力GDP仍然只有6828美元,遠不足以驕傲地「一覽眾山小」。

更關鍵的是,中東歐的經濟發展沒有帶來急劇的貧富分化。從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指數來看,中國近年的基尼指數達到0.48左右,但是相比之下,捷克的基尼指數是0.26(2005年),匈牙利0.25(2009年),波蘭0.35(2005年),羅馬尼亞0.32(2008年),塞爾維亞0.26(2008年)……可以說,除了俄羅斯這個「特例」(2009年達0.43),中東歐地區盡管市場轉型,依然屬於地球上最平等的地區之一。

成見之二是,轉型之後議會政治「吵吵嚷嚷」,政黨頻繁更迭,社會動盪不安。不錯,走向議會政治之後,中東歐各國走向了多黨政治。幾乎所有中東歐國家都已經經歷了幾次不同政黨之間的權力更迭。但多黨政治是否就一定會導致過度的社會動員,造成社會動盪?未必。固然,有了議會政治,媒體上會多出議員們吵架甚至打架的不雅畫面,但如果一個社會存在矛盾是必然的,那麼把矛盾放到議會這個「容器」里讓官員幫助百姓打「代理戰爭」,可能反而比讓矛盾遍地開花要好。畢竟,議員們在議會里相互吹鬍子瞪眼,總好過民眾今天澆汽油自焚表達利益訴求、明天拿著刀去警察局砍人。
成見之三,則是我們多年來對「休克療法」不由分說的批判,對「漸進改革」不由分說的擁抱。長期以來,一提到蘇東改革,我們就想起休克療法,而一提到休克療法,我們就搖頭嘆息。金雁以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告訴我們:愛沙尼亞的改革很「休克」,但是它發展得很不錯;白俄羅斯的改革很「漸進」,但是它發展得要慢的多;烏克蘭從來沒「休克」過,但是它的轉型經濟上幾乎可以說是最失敗;俄羅斯被視為「休克」的典型,但是它只適用過休克政策不到一年……現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我們難以以「休克還是漸進」來鑒別改革的成敗。在金雁的分析里,各個國家的歷史遺產和改革原初狀態,往往比分析其改革速度更有解釋力。

事實上,在大多數中東歐國家,金雁指出,由於民主的政治框架,真正的休克療法很難出台和推行。強大的工會力量和民主的討價還價過程,使得多數中東歐國家改革進程「淅淅瀝瀝」。波蘭的格但斯克造船廠私有化談了五年,羅馬尼亞的日烏河谷煤礦私有化談了十二年,捷克的克勞斯據說是標準的新自由主義者,但其執政期間只能推行高稅收高福利、反兼並反破產的政策。所以20年改革下來,多數中東歐國家沒有改成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反倒是改成了「福利國家」。相比之下,中國某些地方一個市長或者廠長,一拍大腿就可以賣掉一個企業或產業的做法,反倒是顯得更「休克」。

摘下有色眼鏡觀察他國並不容易,因為我們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想當然」。也許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我們怎麼看待他國,而是怎麼看待自己。其實中東歐國家現在肯定還存在諸多問題:超前的福利政策可能導致寅吃卯糧的財政危機、經濟對外的高度依賴性使得它在金融危機面前格外脆弱、某些國家極右翼政黨的興起令人擔心種族主義的復甦、一些國家的選舉爭端讓人憂慮民主是否在該地區已經穩固……但是,任何「正常」的國家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因為中東歐國家的問題而忽略其進步與發展,甚至以之為借口對自己的改革固步自封,就既是對他國的不公平,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了。也許從《從東歐到新歐洲》這本書開始,我們思考蘇東轉型時,思考的就不應當僅僅是其「教訓」,而且也應該是其「經驗」了。

4. 中國與中東歐經貿合作將進入新時代了嗎

自2012年中國與中東歐16國在波蘭華沙舉行首次領導人會晤以來,中國與中東歐經貿合作成果豐碩。一是雙邊貿易快速增長。中國同中東歐貿易額顯著增長,進出口貿易額由2012年的520.6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679.8億美元。2017年中國與中東歐貿易同比增長15.9%,快於全國貿易增速近5個百分點。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不斷深入。中國設計建造的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2014年底竣工,中國企業承建的波蘭弗羅茨瓦夫城市防洪設施、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波黑斯坦納里火電站等多個基礎設施項目相繼順利竣工。由中國企業參與的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工程、匈塞鐵路、中歐陸海快線等重大合作項目繼續深入推進。

六是經貿合作互利共贏。在全球經濟緩慢復甦、世界貿易持續低迷時,中國從中東歐進口、在中東歐國家投資,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2017年中國從中東歐國家進口184.9億美元,增長24%,高於全國進口增速近8個百分點。目前,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投資超過90億美元,涉及機械、化工、通信、物流商貿、新能源、金融、農業等諸多領域。與此同時,中國與中東歐經貿合作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機遇。

5. 2018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如何

據海關統計,201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0.51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9.7%。其中,出口16.42萬億元,增長7.1%;進口14.09萬億元,增長12.9%;

貿易順差2.33萬億元,收窄18.3%。按美元計價,201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4.62萬億美元,增長12.6%;其中,出口2.48萬億美元,增長9.9%;進口2.14萬億美元,增長15.8%;貿易順差3517.6億美元,收窄16.2%。

年度進出口總值再上新台階。2005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2010年,超過20萬億元;2018年,再創新高,超過30萬億元,比2017年的歷史高位多2.7萬億元。

(5)中東歐貿易情況分析擴展閱讀

特點

一是一般貿易進出口快速增長,比重上升。2018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7.64萬億元,增長12.5%,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7.8%,比2017年提升1.4個百分點,貿易方式結構有所優化。

二是對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全面增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勢良好。2018年,我國對前三大貿易夥伴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7.9%、5.7%和11.2%,三者合計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41.2%。

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8.37萬億元,增長13.3%,高出全國整體增速3.6個百分點,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潛力正在持續釋放,成為拉動我國外貿發展的新動力。其中,對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和希臘進出口分別增長24%、23.2%和33%。

6. 第四次中國一中東歐國家經貿促進部長級會議於2020年6月在中國()舉辦

在中國寧波舉行。

金融合作

1、與會方支持在自願基礎上加強政府金融監管部門間的合作,為金融機構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並尊重各國國情基礎上開展合作創造良好監管環境。

2、與會方歡迎各國市場參與者在自身經濟決策中使用多元化貨幣。中方鼓勵符合條件的中東歐國家將人民幣納入本國外匯儲備。

3、感興趣的各方支持中國-中東歐國家銀聯體進一步開展合作,歡迎更多中東歐金融機構加入銀聯體。與會方願探討中東歐16國以外的歐洲金融機構以夥伴身份參與銀聯體合作的可能性。

4、與會方鼓勵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在應對經濟數字化給稅收帶來的挑戰方面加強溝通。

(6)中東歐貿易情況分析擴展閱讀:

與會各方回顧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以下簡稱「16+1合作」)取得的成績,認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索非亞綱要》正得到有效執行。「16+1合作」已被證明是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務實、有益平台。

與會各方認為,「16+1合作」是17國共同支持開放、可持續的世界經濟和以規則為基礎、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的體現。

各方重申將遵守《聯合國憲章》、國際法和聯合國三大支柱及透明、包容、公平、公正、務實原則。各方表示將致力於打擊各種形式的腐敗和賄賂行為。各方決心推進經濟全球化,助力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鼓勵全面落實《巴黎協定》。

與會各方將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和公平競爭原則,為外國公司在本國投資興業提供公平、公正的環境。

閱讀全文

與中東歐貿易情況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金屬優惠宣傳 瀏覽:426
附近回收黃金店 瀏覽:897
瑞士信託 瀏覽:187
幾輪融資 瀏覽:454
大聖理財雷了 瀏覽:916
投融資平台管理辦法 瀏覽:556
海航投資股票最低是多少價格 瀏覽:72
工行期貨黃金手續費 瀏覽:642
嘉豐瑞德理財 瀏覽:211
易方達基金轉出 瀏覽:546
期貨幅度大品種 瀏覽:279
第一套人民幣黃金價格 瀏覽:261
安邦增持股票 瀏覽:536
十月一為什麼理財產品 瀏覽:428
國債期貨空頭擁有選擇最終 瀏覽:957
企業理財主體 瀏覽:678
地浦科技股票 瀏覽:204
四川唯鴻股票 瀏覽:987
富諾股票 瀏覽:897
泰安小額貸款哪個正規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