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幾年華為大火了一把,那華為的「死對頭」思科去哪了
早在03年,思科就曾指控華為「抄襲代碼」,當時思科是交換機這個互聯網和通信網核心設備的絕對市場霸主、龍頭企業,當時華為剛剛崛起,也從交換機產品開始嶄露頭角。中國企業的後發崛起,少不了「借鑒」、「模仿」先進產品,英雄不問出處嘛。當時思科明顯感到了華為會是一個厲害的對手,因此從各個方面提高了重視,甚至業界傳言內部成立了所謂「打華辦」。
目前國內企業網路市場的整體情況是華為絕對領先,思科的一些行業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可以說,這十幾年來,華為慢慢地佔據了思科的市場。從IDC報告來看,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在國內企業網路中佔有近50%的份額,這非常可怕,所以思科交換機基本上是沒有機會的。但是對於路由器,思科依然是有部分行業的份額。
其實現在的思科早就不是當年的思科了,由於曾經的股價和市值以及利潤都很高,思科手握大量現金,於是走上了買買買的持續發展之路。
B. 不是斷供只是英特爾內部的調整,浪潮近期有啥大動作嗎
2020下半年的第一天,業界就有大事件。
今天,有關全球第三、國內最大的伺服器廠商「浪潮遭遇英特爾斷供」的傳聞在業內引起熱議。
在關注事件本身進展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再次對「加強自主可控能力」的話題老生常談。
不是斷供,號稱臨時性「暫停」供貨
今日,有消息稱浪潮被加入美國出口管制名單。英特爾產品出口至浪潮的產品在6月29日子夜11:59暫停,除非遇到以下情況,否則禁令不得恢復:獲得了所需的授權;美國商務部認定浪潮電子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及/或浪潮集團不受制於該要求;或者英特爾認為產品不受制於EAR(美國《出口管理條例》)。
一時間,關於「浪潮遭遇英特爾斷供」的傳聞在業內引起廣泛熱議。受斷供傳聞影響,浪潮股價今日下午開盤後一度跌停,隨後才逐步回升。
對於斷供傳聞,有媒體報道稱,英特爾方面回應稱:「英特爾需要根據美國相關法律對我們的供應鏈做出一些相應的調整,因而不得不臨時性暫停對此客戶的供貨。這次臨時性暫停預計兩周以內,屆時我們將恢復對此客戶的供貨。」
如果相關報道屬實,那麼這算不上絕對意義上的「斷供」,而是「暫停供貨」。另據媒體報道稱,浪潮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浪潮的經營一切正常。
美國持續打壓中國科技企業,未來供應鏈充滿不確定性
不過還有一個長期以來的現實卻是,由於英特爾x86在伺服器晶元市場的幾乎壟斷地位,包括浪潮在內的絕大多數中國伺服器廠商,一直無法擺脫對英特爾在底層晶元架構上的重度依賴。
根據Gartner的2020年Q1報告數據,浪潮佔中國伺服器37.6%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全球9.6%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三。而且英特爾也是浪潮第一大供應商,2019年采購額178.96億元,佔比37.53%;2018年采購額145.76億元,佔比31.51%。
這樣的體量,讓作為晶元供應商的英特爾肯定不想斷供自己的大客戶,但包括英特爾在內的美國企業有時候也是身不由己。
近期,為了打壓中國企業尤其是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美國政府動作不斷。據多家外媒報道,美國國防部已經決定將20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列為「中國軍方擁有、控制或有聯系」的公司清單,其中就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華為、海康威視、曙光信息產業公司以及浪潮集團等。這為美國採取新的制裁措施奠定了基礎,任何存在技術優勢或市場優勢的中國高科技企業,都可能因此類借口遭到美國的無理打壓。
因此,雖然這次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斷供」,只是臨時「暫停供貨」,但在如今波詭雲譎的國際環境下,包括浪潮在內的中國伺服器廠商的未來、尤其是供應鏈方面仍然面臨一些不確定性,甚至所有中國ICT企業都有可能面臨被美國「卡脖子」的危機。
加強自主可控,基於ARM的鯤鵬生態是可選的「另一個籃子」
上述清單中,包括浪潮、曙光等中國伺服器巨頭廠商也不能倖免。據媒體報道,中科曙光有關人士稱,英特爾為公司供貨商,但緣於公司去年6月已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名單」,目前評估影響有限,公司正在通過自主研發以及國產替代方式改善自己的供應鏈。
如果認清當前國際形勢、尤其是供應鏈形勢,不難看出,無論是對於浪潮、曙光還是聯想等中國伺服器巨頭廠商來說,如果還「把雞蛋只放在一個籃子里」顯然已經不那麼穩妥。按照美國政府的一貫作風,即使今天不打壓你,難保哪一天就會對你動手,任何一家中國伺服器廠商隨時都有被美國斷供的風險,「加強自主可控能力」已經迫在眉睫。
當然,如果讓每個伺服器廠商都去做底層架構和晶元的自研也不現實,如今已經與英特爾x86架構展開競爭的基於ARM架構的華為鯤鵬生態正在逐漸壯大。前不久,新華三已經入局華為鯤鵬生態,推出了採用華為鯤鵬920晶元的伺服器產品包括H3C UniServer R4960 G3伺服器等產品。在近期中國移動2020年PC伺服器集采項目中,基於鯤鵬處理器的伺服器全面入圍,中標達19563台,其中中移系統集成(H3C)13475台,華為TaiShan伺服器6088台,在鯤鵬所參與的標段中佔比超過67%。
截至目前,全球已經有十幾家整機夥伴基於鯤鵬主板推出了伺服器及PC產品,並已批量上市;全國已成立16個鯤鵬生態創新中心,600多家ISV夥伴推出了超過1500款通過鯤鵬技術認證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在政務、金融、電信、互聯網領域實現了廣泛應用。
與此同時,部分中國運營商已開展基於ARM伺服器的網路虛擬化研究和測試,為了更好的提高網路安全性和可靠性,運營商希望打造雙平面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通過共同發布電信行業ARM技術白皮書,聚焦電信場景和共性技術,推進伺服器生態的繁榮。
雖然各司其職,是較為理想的、健康良性的供應鏈生態;但在非常時期,尤其是全球供應鏈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做好備份、有兩手准備總是好的。
C. 貝恩資本和華為以22億美元收購3COM成功了嗎
未成功,細節如下,詳情可以參考鏈接資料:
2008年3月21日,由私人資本公司貝恩資本和華為聯手收購美國科技公司3Com的交易計劃正式宣告破產,原因是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隸屬美國財政部,有許可權制外國公司對美國企業的敏感性投資)在審查中設置了重重障礙。
2008年3月20日,美國投資公司貝恩(Bain Capital Partners)本周四表示,已終止網路設備廠商3Com簽署的收購協議。
貝恩公司稱,美國安全審查部門——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已表示,計劃出手阻止這樁價值22億美元的交易,因為該部門認為這項交易可能會影響到美國國家安全。
貝恩公司周四表示,其已向3Com提交了多份替代方案,認為這些方案可以打消美國監管部門的顧慮。「但遺憾的是,我們未能同3Com就替代方案達成一致。」 該公司已經通知3Com,終止這項交易計劃。
中國的華為技術公司原本可以從這項交易中獲取少數股權。2007年,這項交易公開之後,3Com公司曾經指出,華為公司作為小股東將無權獲得敏感美國技術或者公司對美國政府的銷售資料。公司表示,它將嚴格控制,防止出現敏感技術非法傳遞的情況。
按照原先的計劃,3Com公司股東將在明天對交易進行投票。3Com公司在周三發表聲明稱:"公司打算召開股東大會,以履行合並協定中的承諾。3Com公司董事會建議股東投票贊成合並協議。"
受此消息影響,3Com股價周四在納斯達克下跌0.24美元,報收1.98美元,跌幅為10.81%
對於此次交易失敗,華為公司表示,自己不是交易的主導方,拒絕對此發表評論。貝恩資本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已經向3Com提出了諸多替代性的建議,我們相仿這些建議能夠滿足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顧慮,但遺憾的是我們最終未能就這些替代性措施達成一致。」
早在去年9月,3Com宣布接受貝恩資本的收購報價。根據當時的協議,貝恩資本將以22億美元現金收購3Com。而作為這一交易的一部分,華為也將通過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收購3Com的少數股份,並與3Com建立商業和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協議還規定,華為將獲得3Com16.5%的股份,並有權在未來增持5%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