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自貿區和美國主導的TPP和TTIP有什麼不同
上海掛牌成為中國第一個自貿區試點,基本與美國主導的TPP差不多時間,可以看作是中國的一種抗衡。
「上海自貿區的全方位改革試驗就是為了適應TPP要求。」這是上海市一位領導2014年公開談過的原話。現在國內做自貿區試驗,就是因為前幾年浪費了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升級、出口向高附加值轉型的機會,只好作出一定尺度的改革嘗試,好在第二輪TPP談判中有所准備、知道哪些東西是可以去作開放承諾。
第一,上海自貿區設立前,上海發改委對全球自貿區做過調查:結論是國際上所有自貿區都是服務貿易為主,金融和資本市場開放幾乎是成功自貿區的基礎,但很多要求都和TPP的主張是一致的,但上海方面一直強調需要大力改革(因為中國特色的部委藩籬、審批程序更復雜)。但是時至今日,看現狀,當時上海發起自貿區的主張多數沒有實現。
第二,沒有金融市場的開放,貿易升級也可以。實際上,第一輪TPP談判中,中國就是因為不想開放金融和一些國有行業沒有參與(最初美國是邀請中國加入TPP的,多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都有原文可以查到)。
對於TPP和RCEP,這里推薦一篇亞行報告,14年12月,其主要觀點:
1,在TPP vs RCEP,亞太經貿主導權的中美博弈中,主要事關兩項控制權:成員和議程。具體,成員是指強者主導和後來者劣勢,導致中美互相排斥;議程,就是選擇自己最有競爭力的領域,貨物貿易自由化還是經貿一體化,是否照顧發展中國家。
2,作為RCEP和TPP的同時參與者,和地區No.3玩家,日本發揮了關鍵作用。
3,作為潛在大玩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印度,更傾向加入R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