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決策系統中計算屬性權重的方法有哪些
主成分、熵權、模糊數學、層次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因子分析、topsis等很多!
[email protected]
B. CMM模型將軟體過程的成熟度分哪五個等級
現在一般談 CMMI,介紹如下:
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 ,簡稱CMMI,是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CMU SEI)研究出的一種用於評價軟體承包商能力並幫助改善軟體質量的方法,其目的是幫助軟體企業對軟體工程過程進行管理和改進,增強開發與改進能力,從而能按時地、不超預算地開發出高質量的軟體。其所依據的想法是:只要集中精力持續努力去建立有效的軟體工程過程的基礎結構,不斷進行管理的實踐和過程的改進,就可以克服軟體開發中的困難。CMM/CMMI是目前國際上最流行、最實用的一種軟體生產過程標准,已經得到了國際軟體產業界的認可,成為當今(企業)從事規模軟體生產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
CMM/CMMI將軟體過程的成熟度分為5個等級,以下是5個等級的基本特徵:
1. 初始級
軟體過程是無序的,有時甚至是混亂的,對過程幾乎沒有定義,成功取決於個人努力。管理是反應式的。
2. 已管理級
建立了基本的項目管理過程來跟蹤費用、進度和功能特性。制定了必要的過程紀律,能重復早先類似應用項目取得的成功經驗。
3. 已定義級
已將軟體管理和工程兩方面的過程文檔化、標准化,並綜合成該組織的標准軟體過程。所有項目均使用經批准、剪裁的標准軟體過程來開發和維護軟體,軟體產品的生產在整個軟體過程是可見的。 目前,公司需要申請的就是已定義級別,通常稱為CMMI3。由此,我們可知CMMI3是CMMI其中的一個等級。
4. 量化管理級
分析對軟體過程和產品質量的詳細度量數據,對軟體過程和產品都有定量的理解與控制。管理有一個作出結論的客觀依據,管理能夠在定量的范圍內預測性能。
5. 優化管理級
可集中精力改進過程,採用新技術、新方法。擁有防止出現缺陷、識別薄弱環節以及加以改進的手段。可取得過程有效性的統計數據,並可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最佳方法。 每個等級都被分解為過程域,特殊目標和特殊實踐,通用目標、通用實踐和共同特性:
C. 請問用SPSS因子分析如何求權重還有spss因子分析中如何算因子解釋了多少變異量謝謝~
求各主成分的權重:
權重就是用提取出來的主成分的特徵根值去除以 這幾個主成分特徵根值 之和 就得出對應每個主成分的權重了。各個主成分的特徵值可以查看解釋的總方差表。
因子解釋變異量:
因子解釋的變異量=該因子特徵值 / 因子總數。如因子特徵值為1.56,共有20個因子,該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7.8%
因子解釋的變異量可以直接在解釋的總方差表中看到。
D. CMMI3的幾個過程域,其中QA需要參與那幾個
CMMI3級過程域一共有18個PA,分別是:
過程管理
1、OPD:(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組織級過程定義。建立和維護有用的組織過程資產。
2、OPF:(Organizational Process Focus)組織級過程焦點。在理解現有過程強項和弱項的基礎上計劃和實施組織過程改善。
3、OT:(Organizational Training)組織培訓管理。增加開發人員的技能和知識,使他們能有效地執行他們的任務。
項目管理:
4、PP:(Project Plan)項目計劃。保證在正確的時間有正確的資源可用。為每個人員分配任務。協調人員。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項目。
5、PMC:(Proj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項目監督與控制。通過項目的跟蹤與監控活動,及時反映項目的進度、費用、風險、規模、關鍵計算機資源及工作量等情況,通過對跟蹤結果的分析,依據跟蹤與監控策略採取有效的行動,使項目組能在既定的時間、費用、質量要求等情況下完成項目。
6、SAM:(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供應商協議管理。旨在對以正式協定的形式從項目之外的供方采辦的產品和服務實施管理。
7、IPM:(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集成項目管理。根據從組織標准過程剪裁而來的集成的、定義的過程對項目和利益相關者的介入進行管理。
8、RSKM:(Risk Management)風險管理。識別潛在的問題,以便策劃應對風險的活動和必要時在整個項目生存周期中實施這些活動,緩解不利的影響,實現目標。
工程管理:
9、REQM:(Requirement Development)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的目的是在客戶和軟體項目之間就需要滿足的需求建立和維護一致的約定。
10、RD:(Requirement Development)需求開發。需求開發的目的在於定義系統的邊界和功能、非功能需求,以便涉眾(客戶、最終用戶)和項目組對所開發的內容達成一致。
11、TS:(Technical Solution)技術解決方案。在開發、設計和實現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實現等都圍繞產品、產品組件和與過程有關的產品。
12、PI:(Proct Integration)產品集成。從產品組件組裝產品,確保集成產品功能正確並交付產品。
13、VER:(Verification)驗證。驗證確保選定的工作產品滿足需求規格。
14、VAL:(Validation)確認。確認證明產品或產品部件在實際應用下滿足應用要求。
支持管理:
15、CM:(Configuration Management)配置管理。建立和維護在項目的整個軟體生存周期中軟體項目產品的完整性。
16、PPQA:(Process and Proct Quality Assurance)過程和產品質量保證。為項目組和管理層提供項目過程和相關工作產品的客觀信息。
17、MA:(Measurement and Analysis)測量與分析。開發和維持度量的能力,以便支持對管理信息的需要,作為改進、了解、控制決策。
18、DAR:(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ion)決策分析與解決。應用正式的評估過程依據指標評估候選方案,在此基礎上進行決策。
E. 考試質量分析報告的兩個方面
考試質量分析報告,一般來說應包括試卷分析和答題狀況分析兩個方面。 主要有:1、創設試卷的策略思想。2、試卷考查的內容。3、試題分數權重。4、試題的難度及效度和信度。 5、試卷的數據化處理。
1、創設試卷的策略思想。主要寫明創設這份試卷,意在用考試引導學生重視什麼知識和能力,告訴學生哪些是重點的教學板塊,哪些問題是容易出差錯的;教學成敗指數的驗證目標。
2、試卷考查的內容,主要寫本學段教學的內容是什麼,試卷是如何覆蓋這些內容的;與上一學段是如何衡接的,鞏固性內容有哪些試題。
3、試題的分數權重。主要寫明全卷題分的比例分配,知識型、能力型和重點板塊是如何安排的。
4、試題的難度、信度和效度。難度是按什麼比例分配的,如3:6:1或3:5:2,考試結果和設想是否一致。(一般說來,難度系數容易題為0.95-0.75,中檔題為0.74-0.6,難題為0.59-0.20,這與高考、中考等選拔性考試有所不同)。信度,除了說明成績的真實性之外,還要說明題目涉及的內容與教學的相關程度。效度,主要指考試的有效性,是試題區分度高不高,即優生得高分,差生得低分,情況是否如此。(最差的題是沒有區分度或負相關性)。二是試題是否有效,如一道題100%考生都對或都錯,該試題應視為無效,尤其是都錯的題,應視為廢題。
5、試卷的數據化處理。可以通過表格或圖表的方式對試卷抽樣分析,存檔。 關於答題情況主要寫明如下內容:1、得分情況;2、失分情況;3、對學情的分析;4、對教學成敗的分析。
1、得分情況,主要有:①年級、班人均分;②最高分,最低分;③各個層次考生的得分態勢分布圖(表),各試題得分率。
2、失分情況:主要有:①失分的主要答題原因;②失分在哪些題上;③失分題的共同率的統計。
3、對學情的分析。主要有:①考前預測和考試結果的相關性如何;②有哪些問題是事先未想到的;③有哪些與預先估計相符。
4、對教學成敗的分析,主要有:①考得好的題與教學的相關性。採取過什麼措施;②考得不好的題。有什麼疏忽;③哪些題是教學未注意或未重視的。
F. 利用決策步驟結合權重分析問題 舉例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是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准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該方法是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教授薩蒂於本世紀70年代初,在為美國國防部研究"根據各個工業部門對國家福利的貢獻大小而進行電力分配"課題時,應用網路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在對復雜的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從而為多目標、多准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提供簡便的決策方法.尤其適合於對決策結果難於直接准確計量的場合.層次分析法的步驟如下:
(1)通過對系統的深刻認識,確定該系統的總目標,弄清規劃決策所涉及的范圍、所要採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實現目標的准則、策略和各種約束條件等,廣泛地收集信息.
(2)建立一個多層次的遞階結構,按目標的不同、實現功能的差異,將系統分為幾個等級層次.例如:圖16-7就是以遞階層次表示的國家富強的一般結構.
(3)確定以上遞階結構中相鄰層次元素間相關程度.通過構造兩比較判斷矩陣及矩陣運算的數學方法,確定對於上一層次的某個元素而言,本層次中與其相關元素的重要性排序--相對權值.
(4)計算各層元素對系統目標的合成權重,進行總排序,以確定遞階結構圖中最底層各個元素的總目標中的重要程度.
(5)根據分析計算結果,考慮相應的決策.
層次分析法的整個過程體現了人的決策思維的基本特徵,即分解、判斷與綜合,易學易用,而且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便於決策者之間彼此溝通,是一種十分有效的系統分析方法,廣泛地應用在經濟管理規劃、能源開發利用與資源分析、城市產業規劃、人才預測、交通運輸、水資源分析利用等方面.
G. CMMI3中有多少KPA,其中與軟體項目管理相關的是哪個KPA
CMMI3 已定義級中共有18個KPA,CMMI4量化級共20個KPA,CMMI5優化級共22個KPA,我個人覺得其中大部分KPA都與軟體項目管理相關的,不過,有分項目管理類的KPA是如下5個:PP項目計劃、PMC項目監控、SAM供應商協議管理、RSKM風險管理、IPM集成化項目管理。
其他的KPA分別是:
組織過程管理類(3個):OPD組織過程定義、OPF組織過程聚焦、OT組織培訓
工程類(6個):PI產品集成、RD需求開發、REQM需求管理、TS技術方案、VAL確認、VER驗證。
支持類(4個)CM配置管理、DAR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MA度量分析、PPQA過程和產品質量保證。
共18個,這其中是包含了CMMI2項目管理級的7個KPA。
H. 層次分析法如何確定權重
將決策問題按總目標、各層子目標、評價准則直至具體的備投方案的順序分解為不同的層次結構,然後用求解判斷矩陣特徵向量的辦法,求得每一層次的各元素對上一層次某元素的優先權重,最後再加權和的方法遞階歸並各備擇方案對總目標的最終權重,此最終權重最大者即為最優方案。
層次分析法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並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從而最終使問題歸結為最低層(供決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對於最高層(總目標)的相對重要權值的確定或相對優劣次序的排定。
分析步驟
將決策的目標、考慮的因素(決策准則)和決策對象按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分為最高層、中間層和最低層,繪出層次結構圖。 最高層是指決策的目的、要解決的問題。 最低層是指決策時的備選方案。 中間層是指考慮的因素、決策的准則。對於相鄰的兩層,稱高層為目標層,低層為因素層。
在確定各層次各因素之間的權重時,如果只是定性的結果,則常常不容易被別人接受,因而Santy等人提出一致矩陣法,即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較,而是兩兩相互比較,對此時採用相對尺度,以盡可能減少性質不同的諸因素相互比較的困難,以提高准確度。如對某一準則,對其下的各方案進行兩兩對比,並按其重要性程度評定等級。
I. cmmi過程域按成熟度等級劃分成什麼,舉例說明
CMMI按成熟度是從1-5級,共22個過程域,1.初始化-->2.已管理級-->3.已定義級-->4.量化管理級-->5.優化級,一般是從CMMI2或者3開始,
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能力成熟度模型整合——是用來改進開發與維護過程的最佳模式。
成熟度級別1 -Initial初始級
成熟度級別2 -Managed管理級
CM -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MA - 度量和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PMC - 項目監督與控制(Proj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PP - 項目計劃(Project Planning)
PPQA - 過程和產品質量保證(Process and Proct Quality Assurance)
REQM - 需求管理(Requirements Management)
SAM - 供應商協議管理(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
成熟度級別3 -Defined定義級
DAR - 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IPM - 集成項目管理(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OPD - 組織過程定義(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
OPF - 組織過程焦點(Organizational Process Focus)
OT - 組織培訓管理(Organizational Training)
PI - 產品集成(Proct Integration)
RD - 需求開發(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RSKM -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TS - 技術解決方案(Technical Solution)
VAL - 驗證(Validation)
VER - 確認(Verification)
成熟度級別4 -Quantitatively Managed量化管理級
OPP - 組織過程績效(Organizational Process Performance)
QPM - 量化項目管理(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成熟度級別5 -Optimizing優化級
CAR - 原因分析與解決(Causal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OPM - 組織績效管理(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