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韋納的動機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是關於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韋納的歸因理論主要有下列三個論點: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著他的歸因;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韋納認為,教育和培訓將使人在成就方面發生激勵變化並促進激勵發展。培訓的重點是教育人們相信努力與不努力大不一樣。
韋納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把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劃分成三個維度,比海德的思想有所發展,並且有助於人們對成就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他認為,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那麼以後考試還會預期失敗,這是因為能力是一個穩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於運氣不佳,那麼以後考試就不大可能預期失敗,這是因為運氣是一個不穩定性的原因。
『貳』 簡述韋納的歸因理論及其意義
韋納的歸因理論是關於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主要有三個論點:
1、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著他的歸因。
2、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
3、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韋納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把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劃分成三個維度,比海德的思想有所發展,並且有助於人們對成就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他認為,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那麼以後考試還會預期失敗,這是因為能力是一個穩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於運氣不佳,那麼以後考試就不大可能預期失敗,這是因為運氣是一個不穩定性的原因。
有成就需要的人會把成就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不甘於失敗,堅信再努力一下,便會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只要盡力而為,沒有辦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認為努力與成就沒有多大關系。他們把失敗歸因於其他因素,特別是歸因於能力不足。成功則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結果,如任務難度不大、正好碰上運氣等等。
作為對成就需要理論的一個補充,歸因理論特別強調成就的獲得有賴於對過去工作是成功還是失敗的不同歸因。如果把成功和失敗都歸因於自己的努力程度,就會增強今後努力行為的堅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與失敗歸因於能力太低、任務太重這些原因,就會降低自身努力行為的堅持性。運氣或機遇是不穩定的外部因素。過分地歸因於這一因素會使人產生「守株待免」的堅持行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為的。總之,只有將失敗的原因歸因於內外部的不穩定因素時,即努力的程度不夠和運氣不好時,才能使行為人進一步堅持原行為。
韋納認為,教育和培訓將使人在成就方面發生激勵變化並促進激勵發展。培訓的重點是教育人們相信努力與不努力大不一樣。
『叄』 歸因分析路徑圖是通過什麼實現的
實現對橢圓形帶弧度的虛線描邊,思路是----兩次描邊,即在橢圓路徑上先進行完整的畫筆描邊,再進行橡皮擦描邊。 1.畫出路徑 2.用普通畫筆對路徑進行描邊 3.預設正方形畫筆,這里不在詳細敘述 4.選擇橡皮擦工具--窗口--畫筆--畫筆筆尖形狀--調整
『肆』 品牌營銷的歸因分析是什麼應該怎麼做
首先要知道「歸因分析」,說的簡單點,就是原因分析,找出影響結果的主要原因進行歸納;
具體說到品牌營銷的歸因分析,就是要對影響品牌營銷效果的原因進行總結分析,只有準確的分析出影響品牌營銷效果的要素,才能夠更有針對性的設計營銷方案。否則,不知道影響營銷效果的要素,又如何能夠設計出有效果的營銷方案呢?
舉個簡單的不恰當的例子,比如某個品牌產品 的客戶群體都不看電視,那麼在營銷設計中就不應該考慮電視廣告。
所以歸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哪些是主要的影響要素,然後根據這些要素進行營銷設計
『伍』 用SPSS做一個歸因分析
你要做相關分析 還是非參 還是交叉表啊
『陸』 什麼是歸因分析,歸因分析如何計算
1、歸因理論,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為了有效地控制和適應環境,往往對發生於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社會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定的解釋,即認知整體在認知過程中,根據他人某種特定的人格特徵或某種行為特點推論出其他未知的特點,以尋求各種特點之間的因果關系。
歸因理論由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於1958年提出: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出這些行為的原因的過程。歸因方式影響到以後的行為方式和動機的強弱。
2、歸因分析的基本流程:
(1)感知,觀察,人必須感知和觀察行為。
(2)判斷,決定是否是故意的,人必須相信一個行為是故意做的。
(6)損益歸因分析擴展閱讀:
三度歸因理論:
H.凱利提出的三度歸因理論,又被稱為多線索分析理論,或稱共變歸因理論,是凱利在吸收了海德的共變原則的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多是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歸因的。人們從多種事件中積累信息,並且利用「共變原則」來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
凱利認為,人們在試圖解釋某人的行為時,可能用到三種形式的歸因:歸因於行為者,歸因於客觀刺激物,歸因於行為者所處情境或關系。
『柒』 幫忙解釋一下維納歸因理論
為根據他人某種特定的人格特徵或某種行為特點推論出其他未知的特點,以尋求各種特點之間的因果關系。
歸因理論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為了有效地控制和適應環境,往往對發生於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社會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定的解釋,認知整體在認知過程中,根據他人某種特定的人格特徵或某種行為特點推論出其他未知的特點,以尋求各種特點之間的因果關系。
歸因理論由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於1958年提出。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出這些行為的原因的過程。歸因方式影響到以後的行為方式和動機的強弱。
(7)損益歸因分析擴展閱讀:
歸因理論的相關內容:
1、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那麼以後考試還會預期失敗,這是因為能力是一個穩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於運氣不佳,那麼以後考試就不大可能預期失敗,這是因為運氣是一個不穩定性的原因。
2、有成就需要的人會把成就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不甘於失敗,堅信再努力一下,便會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只要盡力而為,沒有辦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