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挪威斯特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案例答案
挪威斯特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案例
一、背景情況
1997年初,挪威斯特公司正慶祝公司有史以來凈利潤首次突破10億美元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成績。公司1996年的凈利潤為11.54億美元,年末總增產為800億美元(見圖示1和圖示2)。公司是美國第12大銀行持股公司,雇員人數超過53000人,股票的市場價值超過160億美元。該公司引以為榮的 是它有30449個營業網點(雇員們稱之為「商店」),分布於全美50個州。該公司由3個下屬公司組成:挪威斯特銀行,在16個州設有營業網點;挪威斯特抵押貸款公司,號稱在美國沒15筆抵押貸款中有一筆是其發放的;挪威斯特財務公司,客戶達到360萬人的消費信貸公司。
資金結構
挪威斯特屬下的三家企業為公司提供多種多樣的 盈利性資產,包括380億美元的貸款和租賃凈額(圖示1)。公司資產中的相當一部分是消費信貸,包括分期付款,銷售款融資合約和信用卡貸款。挪威斯特還擁有大量的抵押貸款服務權利。另外公司還有多種多樣的商業信貸,設在城外的小型營業網點積極從事小企業信貸,小型企業管理局貸款(政府擔保),較大規模的營業網點通常為中等規模的企業融資。另外專門從事資產抵押商業信貸和設備租賃的附屬機構有助於豐富公司的貸款組合。另外公司還持有將近190億美元的證券投資,這樣公司可自由利用一些證券來調整資產和負債頭寸。
挪威斯特公司受益於一個穩定的籌資基礎。由於公司有一個由零售信託和眾多小的經營場所組成的銷售網路,因而公司總資金的58%是由核心存款組成,包括活期存款,普通儲蓄和NOW帳戶存款,貨幣市場支票和消費者儲蓄憑證。根據行業平均水平,該公司核心存款所佔的比例非常高。核心存款是高度穩定,成本又低的資金來源。隨著市場利率的上升,核心存款利率的上升較為滯後後,即便提高利率,也提得較慢。短期借款,由聯邦基金拆借,回購協議,私人協議融資和由挪威斯特抵押公司和 財務公司放行的商業票據所組成,它占總資金的11.6%。其他資金來源包括約4%的購買性存款——金額大於100000美元的存單和國外存款,18.5%的長期債務和適度的權益資金(大部分為未分配利潤)。
利率敏感性
1997年利率的波動方向十分不明朗,1996年整年利率水平變化不大,盡管年底的時候市場專家開始關注儲蓄的意圖。一些人則認為聯儲很快就要提高利率以對付即將來臨的通貨膨脹壓力。1997年初始,很明顯第一季度就有了要提高利率的呼聲。挪威斯特的財務執行官解釋了公司的增產負債管理系統是怎樣管理利率敏感性風險的。[17]
資產和負債的管理
資產與負債管理的目標是管理資產負債表的結構以便於得到最令人滿意的利率敏感性風險和流動性組合。管理流程的中心點是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ALCO),這個委員會商議達成控制投資,籌資,表外承諾,總利率敏感性風險和流動性的 決議,並監督其執行情況。這些政策形成了公司和分支機構資產負債管理流程的基本框架。該公司風險控製得較好,各項指標都處於政策規定的限度范圍內。
利率敏感性風險的定義
利率敏感性風險是指未來利率變化引致凈利率利息收入或公司資產負債表凈市場價值減少的風險。在金融服務產業中定義利率風險的兩種基本方式通常指的是會計角度和經濟角度,通常綜合這兩種方式的定義可能比單獨從一個角度進行的定義更能全面描述利率風險。
會計角度側重於一個具體的時間架構中凈收入變化的風險,利率重新設定時間安排的差異(重新定價風險或缺口風險)和市場利率變化的差異(基差風險)決定了對應利率變化的凈收入風險。
經濟角度側重於公司資產負債表市場價值的風險,凈市場價值指的是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反映了機構短期頭寸和長期收益趨勢所固有的利率風險。從經濟角度評估利率風險側重於由於各種期限之間的不匹配而產生的凈值風險。
利率風險的衡量
從會計的角度來說傳統的衡量利率風險的方法是採取缺口報告的形式,缺口報告描述了在既定期限內資產和負債重新定價的不同。盡管它提供了一個粗略衡量利率風險的 方法,但它只提供一個靜態(例如在某一時點上)的衡量方法,並且它未考慮基差風險或那些未隨利率變動而發生對稱或比例變動的風險。
公司通常運用一個模擬模型作為衡量收益風險的主要方法。模擬模型,由於具有動態特性,因而可以捕捉未來資產負債表變動趨勢,利率變動的不同模式和利率之間變動的關系(基差風險)這些影響凈收入的信息。另外由於它考慮了 利率上限和下限期權,並考慮了作為利率函數的提前償付率的這些因素,因而它還反映了嵌入式期權風險所產生的影響。模擬模型通常用於計算與公司設置的收益變動幅度想對應的 1年和3年期缺口規模,這種收益的變動通常是由利率變動所引起的。
從經濟角度來衡量利率風險的方法相應地伴隨著一個市場估值法模型,每種資產和負債的 市場價值通過加總該項資產或負債產生的所有現金流量的現值來 計算。在計算現值時,用於貼現現金流的市場利率應盡可能反映給定的資產或負債的特徵。
利率風險的管理
當前的大多數模擬模型都根據不同的利率情況來預測凈收入。一個最普遍的情況是短期利率保持不變,但長期利率保持不變,但長期利率略有增長,這種情況被作為與其他利率變動情況相比較的基礎情況。如果短期利率在將來的12個月內比基礎情況中的短期利率上升了200bps,同時長期利率只略有增長,結果是凈收入相對於基礎情況將減少約4000萬美元。如果短期利率在12個月內比基礎情況下的短期利率下降了200bps,結果是凈收入增加約6300萬美元。這種分析還考慮了給資產負債表中項目進行套期保值的衍生產品的影響,也考慮了利率對抵押貸款和抵押支持債券提前償付速度的影響。然而在這種利率情況下。凈收入中還未考慮抵押服務權利資本化價值變化的影響。
市場估值法模型(market valuation model) 用於衡量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對利率寬幅波動的敏感性。給市場價值風險建模在金融服務行業內被廣泛運用,包括設立建模程序,政策限度的設定和數學結果的 解釋說明。
利率敏感性的變動
圖示3給出該公司1996年12月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一年內的累計缺口為(3317)百萬美元,或為總資產的(4.2%)。相比較而言,1995年12月的一年期缺口為(2762)百萬美元,或為總資產的(3.8%)。1996年12月3年內的累積缺口為(990)百萬美元,或為總資產的(1.2%),相比而言這些數值在1995年12月分別為(1603)百萬美元和(2.2%)。以百分比表示的缺口數值變化相對較小是由於1年內資產負債表中有許多可以相互抵消的變化,包括投資組合和活期存款的增加。當前的利率敏感性頭寸使得該公司的收益較易受利率上升的影響,但對利率下降較為中性。
除用於調整資產負債的價格和結構之外,公司還利用表外衍生金融工具來管理利率風險。該公司主要運用利率互換,利率上限和下限期貨合約和期權作為管理整體風險活動的一部分,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人為改變受保值的基礎資產和負債的定價或其他特徵。該公司主要運用利率互換來為某些固定利率債務和某些存款類負債進行避險,並且將這些資金來源轉換成浮動利率的資金來源。利率下限期權,期貨合約和期貨合約期權主要用於公司抵押貸款服務權利的避險,利率下限期權可以保證在利率低於預定水平時,公司可以收到以利率下限計算的償付額。利率下限期權和期貨合約中未實現的收益(損失)可以近似地確定抵押貸款服務權利的公平價值,這樣由於低利率導致提前償付水平的提高,銀行失去未來服務收入的一部分,但這部分損失將被未實現的收益抵消。
公司從管理利率風險的表外衍生金融工具中得到的凈現金流量使1996年的凈利息收入增加了約5690萬美元,相比而言1995年增加了710萬美元,1994年增加了1230萬美元。這使得1996年的凈利息邊際值增加了9 bps,相比而言1995年只增加了1bps,1994年只增加了2bps.基於1996年12月31日的利率水平,預計公司為抵押貸款服務權利的資本價值進行保值的 衍生金融工具——包括的利率互換和下限期權,未來產生的相關凈現金流量在1997年約為7400萬美元,1998年約為5500萬美元,1999年約為5200萬美元,2000年約為3200萬美元,2001年約為2300萬美元,其後總共約有5900萬美元。
二、思考題
1. 討論依賴利率敏感性缺口來分析利率風險方法的局限性,就如本案例所暗示的,給資產和負債進行分類的方法是根據某些重新定價事件來分類(到期,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化進行的調整,一部分本金的分期償還,預計的某些資產的提前償付和負債在到期前被贖回)。你將引用哪些因素來說明利率敏感性缺口報告在衡量利率風險精確度方面的局限性和與創立缺口報告的方法論相關的局限性?
2. 假定利率總水平立即上升1%,並能維持這一水平,基於對圖示3的分析,討論一下怎樣運用利率敏感性缺口的信息去估計利率上升對挪威斯特公司收益的影響。
3. 用你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挪威斯特公司確定會計風險和經濟風險的方法及兩者間的區別。
4. 你認為在收益模擬模型中有什麼現實的困難?為什麼它是衡量利率風險時優先選擇的方法?
5. 你認為挪威斯特公司在創建一個可靠的市場價值模型時將面臨什麼困難?
6. 假定挪威斯特公司認為1997年利率將大幅上升,並估計收益將會下降。討論一下挪威斯特公司可以採取的減少收益下降規模的可行步驟。描述一下該公司可以採取的資產負債表內措施和 表外措施。
圖示1 挪威斯特公司及分支機構的合並資產負債表
除了股票數,其餘數據的單位統一為百萬美元
12月31日 1996年 1995年
資產
現金和存放同業 4856.6 4320.3
存於同業銀行的有息存款 1237.9 29.4
售出的聯邦基金和再出售協議 1276.8 596.8
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額 7371.3 4946.5
交易帳戶中的證券 186.5 150. 6
用於投資的證券
(1996年的公允價格為745.2美元,1995年的公允價格為795.8美元) 712.2 760.5
待售的投資和抵押支持證券 16247.1 15243.0
證券投資總額 16959.3 16003.5
待售的貸款 2827.6 3343.9
待售的抵押貸款 6339.0 6514.5
貸款和租賃,扣除未實現的折扣金額 39381.0 3 6153.1
貸款損失准備金 (1040.8) (917.2)
貸款和租賃凈額 38340.2 35235.9
經營場地和設備凈值 1200.9 1034.1
抵押貸款服務權利凈值 2648.5 1226.7
應收利息和其他資產 4302.1 3678.7
總資產 80175.4 72134.4
負債和股東權益
存款
無息存款 14296.3 11623.9
有息存款 35833.9 30404.9
存款總額 50130.2 42028.8
短期借款 7572.6 8527.2
應計費用和其他負債 3326.2 2589.5
長期負債 13082.2 13676.8
負債總額 74111.2 66822.3
優先股 249.8 341.2
員工持股制度下未兌換的股份數額 (61.0) (38.9)
優先股總額 188.8 302.3
普通股,面值1美元,1996年和1995年發行在外的股本分別為 3755333 625 和358332153 625.9 597.2
公積金 948.6 734.2
未分配利潤 4248.2 3496.3
待售證券中未實現的凈收益 303.5 327.1
從員工持股計劃中應收回的票據 (11.1) (13.3)
庫存股票——1996年和1995年分別為6830919和5571696 (233.3) (125.9)
外匯折算差額 (6.4) (5.8)
普通股股東權益總額 5875.4 5009.8
股東權益總額 6064.2 5312.1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總額 80175.4 72134.4
圖示2 挪威斯特公司及分支機構的合並損益表
除了股票數,其餘數據的單位統一為百萬美元
12月31日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利息收入
貸款和租賃利息 4301.5 3955.8 3071.2
證券投資的利息 36.2 83.8 71.5
待售投資和抵押支持證券的利息 1170.1 1065.3 835.9
待售貸款的利息 254.3 195.7 111.4
待售抵押貸款的利息 468.5 366.2 257.2
貨幣市場投資的利息 63.0 35.7 21.9
交易帳戶中的證券的利息 24.7 14.8 24.6
利息總收入 6318.3 5717.3 4393.7
利息支出
存款利息支出 1324.9 1156.3 863.4
短期借款利息支出 454.1 515.8 290.3
長期債務利息支出 838.0 775.9 436.4
利息總支出 2617.0 2448.0 1590.1
凈利息收入 3701.3 3269.3 2803.6
當前計提的損失准備金 394.7 312.4 164.9
扣除計提額後的凈利息收入 3306.6 2956.9 2638.7
非利息收入
信託收入 296.3 240.7 210.3
向存款帳戶收取的服務費 329.5 268.8 234.4
抵押服務業務收入 821.5 535.5 581.0
數據加工服務收入 72.5 72.4 61.6
信用卡收入 122.2 132.8 116.5
保險收入 279.6 224.7 207.4
其他手續費和服務費收入 294.4 230.3 182.3
證券投資凈盈利(損失) — 0.6 (0.2 )
待售投資和抵押支持證券的凈損失 (46.8) (45.1) (79.0)
風險投資凈收益 256.4 102.1 77.1
交易收入 35.3 39.9 (18.1)
其他收入 103.7 45.5 65.0
非利息總收入 2564.6 1848.2 1638.3
非利息支出
工資和福利 2097.1 1745.1 1573.7
場地佔用費 316.3 254.4 227.3
設備租金,折舊額和維修費 327.7 272.7 235.4
業務開發費 227.9 172.7 190.5
信息費 285.2 225.0 184.8
數據加工費 163.0 136.2 113.4
無形資產分期攤銷餓 161.5 124.7 77.0
其他費用 511.0 452.0 494.3
非利息總費用 4089.7 3382.3 3096.4
稅前收入 1781.5 1422.8 1180.6
所得稅 627.6 466.8 380.2
凈利潤 1153.9 956.0 800.4
普通股及普通股等價物的平均余額 369.7 331.7 315.1
每股收益
凈利潤
加權每股收益 3.07 2.76 2.45
攤薄收益 3.07 2.73 2.41
股利 1.050 0.900 0.765
圖示3 挪威斯特公司及分支機構的利率敏感性分析
除了比率,其餘數據的 單位為百萬美元 重新定價或到期的金額
以1996年12月平均值編制的資產負債表
6個月以內 6個月到1年 1年~3年 3年~5年 5年以上
貸款和租賃 16813 3103 5966 2863 10437
證券投資 2218 2088 2700 1935 8166
待售貨款 1659 — — — —
待售抵押貸款 5881 — — — —
其他盈利性資產 4251 — — — —
其他資產 — 650 — — 10102
總資產 31822 5841 8666 4798 28705
無息存款 4134 63 268 178 8832
有息存款 16508 3733 4770 981 9633
短期借款 8230 — — — —
長期債務 3938 709 2266 2321 4154
其他負債和權益 1 — 188 — 8925
負債與權益總額 32811 4505 7492 3480 31544
互換與期權 (3860) 196 1153 866 1645
敏感性缺口 a (4849) 1532 2327 2184 (1194)
累積性敏感缺口 (4849) (3317) (990) 1194 —
缺口占總資產的比例 (6.1%) (4.2) (1.2) 1.5 —
a .等於[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互換和期權],敏感性缺口應包含表外工具對公司利率敏感性的影響因素。]
注釋
[1] 人們可能會認為應是「利率有效持續期結構理論」,並精確地定義證券的期限為現金流的有效持續期,或如果證券只進行一次支付,便是唯一的現金流支付時間。但是我們習慣上稱之為期限結構是因為這種描述比較符合金融市場的用語習慣。
[2] 美國財政部把初始期限高於10年的證券稱為國債(bonds),初始年限在一年到10年期間的為國庫票據(notes),初始年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為國庫券(bills)。國債和國庫票據都是息票證券(coupon securities),國庫券則以低於面值的 貼現方式進行銷售。
[3] 美國財政部自從1986年以來就未發行過可回購證券。
[4] 這個結果並不絕對精確,因為我們沒對未來的凈利息收入進行貼現,但是這個現值分析並不會大幅改變本案例的結論。
[5] 艾爾文費雪:《升值與利息》,載《美國經濟學會出版物》,1896(8)。
[6] 經計算而得的遠期利率當然並沒過多告訴我們實際的未來即期利率的信息。在未來某一天現實的利率並不一定與當前我們預期的未來同一天的利率相同。
[7] 同樣每次都投資一年期債券(one-year-at-a-time)的投資者還會將這個方案與購買3年期債券,並且2年後售出的方案進行對比,這並沒使上面的陳述復雜化。投資者將要求(1+r1)(1+fn,t) ≧[(1+r3)2((1+R1,2-P3)/P3)]2/3,這里R1,2表示3年期債券在第二年年末的預期價格(如遠期價格)(即2年後的一年期債券),P3表示債券當前的價格。
[8] 尤金。法馬:《作為預測未來即期利率的遠期利率指標》,載《金融經濟學期刊》,361-377頁,總刊號4(1976年),1976(3)。
[9] 斯坦利。迪勒:《國庫證券的流動性溢酬》,載〈〈經濟研究〉〉,高盛(1976);奧登。陶夫斯和戴維。穆得,〈〈流動性升水和期限策略〉〉,摩根斯坦利(1987)。
[10] 佛郎哥。莫迪格利安尼和理查德。薩奇:〈〈利率政策的變革〉〉,載〈〈美國經濟評論〉〉,178-197頁,1966(56)。
[11] 更高深的模型包括J。麥克庫羅奇:〈〈測量利率期限結構〉〉,載〈〈商業期刊〉〉19-31頁,1971(44),和約翰。C. 庫科斯,喬納龍.E.因戈索羅和史蒂芬.A.羅斯:〈〈傳統利率期限結構假說的重新檢驗〉〉,載〈〈金融雜志〉〉;769-799頁,1981(36)。
[12] 這個例子是基於Ira G.Kawaller and John F.Marshall:<<推導零息債券的收益率:替代傳統做法的方法〉〉,Financial Analysts Journel(may\June 1996);51-55頁。
[13] m可以用金融計算器或利用m=(ln 100-ln P0)/ln(1+r1/2)這個公式計算出來.
[14] 在1996年3月11日,於2001年3月26 日到期的利率為6.87%的FHLB債券為待發行債券,投資者承諾在未來的發行日(也就是結算日)購買這些待發行的債券,本案例中這個發行日為1996年3月26日。然而債券的價值是基於在作出承諾的日期即1996年3月11日的收益率曲線狀況而計算出來的。待發行債券的承諾可在發行前進行交易。
[15] 本案例引用了銀行統一經營報告(圖示1)各頁中的指標。作為一個熟悉UBPR的練習,讀者可以試著從表中找出所述的數據。
[16] 投資部的職員每月都用銀行計算機模擬系統來計算圖示7中的矩陣。矩陣給出當期和次年利率風險的數據。它除了提供當期的凈利息收入的敏感性數據,它還從靜態的角度揭示銀行未來凈利息收入的敏感性。如果當前的資產負債表中的項目與未來日期的項目相同,靜態觀點能告知我們未來日期內的利率風險。
為計算利率風險矩陣,銀行在假定利率不發生變動情況預計未來日期內的凈利息收入,接著在給定利率變動幅度的情況下,計算資產和負債存量所帶來的收入變化幅度。銀行假定利率的變動是瞬間的(如利率變動+1%,+2%,+3%,+4%和-1%,-2%),這實際上不太現實,因為利率的變動是一個逐漸的過程。銀行更偏好於利率漸進的 變化方式。另外銀行還檢驗基差的變化,即期限相同的各種金融工具利率不同而產生的風險。
[17] 下面的敘述內容來源與挪威斯特公司印製的挪威斯特公司1996年年度報告。
㈡ 債券會計處理與估值的目錄
第一部分 金融工具准則概述
第一章 金融工具准則概述
第一節 金融工具准則制定背景及特點
第二節 金融工具的定義與分類
第三節 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
第四節 金融資產轉移
第五節 套期保值
第六節 金融工具的列示與披露
第二部分 新會計准則金融資產(債券)交易實例
第二章 新會計准則下的各項債券交易的會計核算實例
第一節 新准則下的債券業務日計表格式
第二節 交易性金融資產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三節 實際利率法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四節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五節 持有至到期投資(一次還本付息債券)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六節 持有至到期投資(分期付息、到期一次還本債券)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七節 質押式正回購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八節 質押式逆回購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九節 買斷式正回購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十節 買斷式逆回購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十一節 遠期買入交易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十二節 遠期賣出交易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十三節 資產支持證券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十四節 利率互換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十五節 混合資本債券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十六節 認股權證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十七節 首次執行新會計准則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十八節 執行新會計准則對各項分類的影響
第三章 債券風險管理衡量與債券指數
第一節 2008年6月30日債券資產風險管理衡量表
第二節 債券資產風險管理衡量表編制說明
第三節 本機構債券指數與中債指數的對比及說明
第四章 資本充足率與債券選擇
第一節 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有關規定
第二節 《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口徑說明
第三節 資本充足率匯總表
第四節 表內加權風險資產計算表
第五節 表外加權風險資產計算表
第五章 債券業務風險管理報表
第一節 資產負債項目統計表及說明
第二節 各項資產減值損失准備情況表及說明
第三節 利潤表及說明
第四節 資產質量五級分類情況表及說明
第五節 流動性期限缺口統計表及說明
第六節 流動性比例監測表及說明
第七節 有價證券及投資情況表及說明
第八節 外匯風險敞口情況表
第九節 利率重新定價風險情況表(交易賬戶、銀行賬戶)及說明
第六章 發行收益增值理財產品會計核算實例及產品設計文件
第一節 收益增值理財產品會計核算實例及分析
第二節 收益增值理財產品設計說明書範例
第三節 收益增值理財產品協議書範例
第四節 理財產品報表
第七章 ××金融機構債券業務管理制度
第一節 ××金融機構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分類管理辦法
第二節 ××金融機構人民幣利率互換業務操作規程
第三節 ××金融機構涉及債券業務的明細會計科目說明
第三部分 中債價格指標產品介紹
第八章 中債收益率曲線
第一節 收益率曲線的定義與作用
第二節 中債收益率曲線編制原理
第三節 中債收益率曲線的品種與類別
第四節 中債收益率曲線的應用
第九章 中債估值
第一節 中債估值體系介紹
第二節 中債估值的應用——中債估值與新會計准則
第三節 中債估值的應用——中債估值與擔保品管理
第四節 中債估值的質量監控機制
第十章 中債指數
第一節 債券指數簡介
第二節 債券指數在債券投資中的應用
第三節 中債指數的編制及應用
第十一章 如何通過下載通道獲取中債數據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價格產品數據下載
第三節 下載通道注意事項
第四節 下載通道常見問題
附錄
一、中國銀監會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通知
二、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
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修改《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決定
四、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遠期交易主協議
五、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業務有關事宜的通知
六、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關於發布《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操作規程》的通知
七、商業銀行銀行賬戶風險暴露分類指引
八、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管理辦法
九、中國銀監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風險管理計量參考基準的通知
十、財政部關於印發《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
十一、中國銀監會關於有效防範企業債擔保風險的意見
十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十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
十四、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十五、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第1611號——商業銀行財務報表審計
十六、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第1632號——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
十七、關於證券公司風險資本准備計算標準的規定
十八、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
十九、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
二十、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
二十一、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二十二、企業會計准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
二十三、企業會計准則第24號——套期保值
二十四、企業會計准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二十五、企業會計准則第31號——現金流量表
二十六、企業會計准則第32號——中期財務報告
二十七、企業會計准則第34號——每股收益
二十八、企業會計准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
二十九、企業會計准則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
三十、企業會計准則實施問題專家工作組意見1
三十一、企業會計准則實施問題專家工作組意見2
三十二、企業會計准則實施問題專家工作組意見3
參考文獻
㈢ 論述商業銀行利率敏感性分析技術的基本原理,並舉例闡述利率敏感性分析技術的具體運用。
一、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成因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看,政策性風險遠大於其他風險。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策性因素對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影響權重較大。由於目前我國利率管理許可權集中在國務院,人民銀行只是授權代管機關。因此,國務院往往從宏觀角度考慮利率的升降,這種政策導向在1996年以來的8次降息中體現較為充分。由此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目前貸款利率仍處於較低點,而1994-1996年儲蓄存款高速增長存入的定期存款從2000年後進入兌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這種利率風險往往是政策性的,商業銀行只能是被動接受。二是受社會信用環境及國家誠信制度不完善的影響,部分具有壟斷性質的國有企業成為眾多商業銀行競爭的焦點,這些企業常以下浮10%的優惠利率作為融資的附加條件,給銀行收益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三是存貸款業務占商業銀行總資產權重較大。由於我國實行的是嚴格的分業經營,業務結構過度集中在存、貸款等利息類業務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間業務、表外業務等金融產品創新在業務結構中佔比過低,使商業銀行在利率調整中承受了直接損失。當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非均衡性也會使商業銀行遭受資金缺口風險,一是在總量上,資產負債總量之間沒有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出現存差或借差缺口過大,大量資金沉澱在銀行,承受風險;二是在期限結構上,資產負債結構比例失調,如短期負債支持長期貸款,當利率上升時,負債成本加重,資產收益下降;三是在利率結構上,同期限的存、貸款間沒有合理利差,如為競爭優質客戶,貸款利率無原則下浮,甚至虧損經營。二、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現狀分析利率風險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由於利率的變化和資產負債期限的不匹配給商業銀行經營收益和凈資產價值帶來的潛在影響。國際清算銀行的銀行監管委員會認為利率風險由兩方面因素構成:投資風險和收益風險。投資風險是指利率變化使固定利率資產負債和表外項目業務形成損失的可能性;收益風險是指借款利率和貸款利率變化不同步造成收益損失的風險。利率風險管理是西方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增加銀行經營收益,穩定銀行市場價值的主要工具。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將利率風險分為重新定價風險、基差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和選擇權風險四類,下面具體分析我國商業銀行這四類利率風險的現狀:1.重新定價風險所謂重新定價風險是指產生於銀行資產、負債到期日的不同或者重新定價的時間不同的風險。在分析這類利率風險時,須對可能受到利率波動影響的資產和負債項目加以分析,即對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進行分析。利率敏感性資產負債缺口越大,銀行所承擔的重新定價風險也越大。如果利率敏感性資產大於利率敏感性負債,則為正缺口,當利率下降時商業銀行有利率風險;反之為負缺口,當利率上升時有利率風險。從我國具體情況來看,自1996年5月以來,央行已連續8次下調存貸款利率,我國存貸款利率8年來一直處於下降通道中。2004年開始,宏觀經濟的開始局部過熱,物價從緊縮狀態走向膨脹,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將步入升息周期。由於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經營存貸款業務,在經歷連續降息的過程中已逐步形成降息預期,因此資產與負債的期限結構一直處於不匹配狀況,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為負且有加大的趨勢,同時長期資產在資產中所佔比例越來越高。這種高度適應降息周期的缺口狀態將在利率上升時給銀行帶來較大的凈利息收入損失。另外,我國商業銀行也存在著資產負債成熟期的結構錯配。資產負債的成熟期主要由其迴流期決定,迴流期指該項資產負債的本金最終迴流的時間,在沒有任何特別約定的情況下,資產和負債只有在迴流期後才得以重新定價,在此之前,利率的變動對資產負債的收付息沒有影響。即使銀行能夠比較准確地估計利率變動方向,從而針對性地調整其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但當銀行資產和負債的迴流期不匹配時,也會因利率的變化產生收益波動。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直接原因是存貸款的期限結構錯配,一方面存款的期限結構短期化,另一方面貸款的期限結構長期化,集中到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就表現為商業銀行迴流期的錯配。這種迴流期負缺口尚不至於引起流動性風險,但是升息周期中卻給銀行帶來凈利息收入的損失,由於負債的迴流期短於資產的成熟期,負債被迅速定價而導致利息支出迅速增加,使得在某一時間區間內,利率敏感性負債大於利率敏感性資產,當利率變動時,商業銀行也將承受凈利息收入下降的風險。2.基差風險基差風險是指當貸款的其他條件與重新定價貸款的特點相同時,因所依據的基準利率不同或利率變動幅度不同而產生的風險。大體上有兩種表現方式:一類是在存貸款利率波動幅度不一致的情況下,存貸利差縮小導致銀行凈收益減少的風險;另一類是在短期存貸款利差波動與長期存貸款利差波動幅不一致的情況,由於這種不一致與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相協調而導致凈利息收入減少的風險。回顧近幾年金融市場運行過程,不乏因遭受基差風險而造成經營損失的實例。如從1996年起,連續8次降息,人民幣一年期存貸款利差最大為3.6、最小為1.8個百分點,持續的利率下調導致1999年國內各家商業銀行應付利息儲備嚴重不足,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儲蓄存款佔比較高的銀行尤為嚴重,其負面影響持續到2001年[5]。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導致利率波動加劇,當商業銀行根據基準利率的變化調整存貸款利率水平時,利率基差風險將會更大,這必然影響銀行正常的利息收入。3.收益率曲線風險收益率曲線是將各種期限債券的收益率連結起來而得到的一條曲線。收益率曲線的斜率會隨著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而發生變化,使收益曲線呈現出不同的形狀,並因此而產生收益率曲線風險。正收益率曲線一般表示長期債券的收益率高於短期債券的收益率,這時沒有收益率曲線風險;而負收益率曲線則表示長期債券的收益率低於短期債券的收益率,這時就有收益率曲線風險。利率市場化後,重新定價的不相配性使商業銀行暴露於債券收益率曲線的傾斜和下降的變化中。現行我國發行的國債利率均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國債利率和央行存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間,銀行資產以國債來代替企業貸款,不但收益可大大增加,而且風險為零。近幾年債券資產在商業銀行總資產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短期看,這可給銀行帶來可觀的機會收益,但長期看,債券投資被鎖定在較低的收益水平之內,一旦央行利率上調或債券發行利率回升,在債券二級市場換手率較低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到時不得不承受較大的利率風險。4.選擇權風險利率的潛在選擇權風險,即利率變動中,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借款人提前歸還貸款,由此而引起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的變動。銀行的許多存貸款業務都具有期權特徵。期權的持有者,總是在對自己有利而對賣方不利的時候行使其權力,因此各商業銀行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潛在選擇權風險。不管實際利率變動是正的或是負的,只要名義利率變動,就可能促使借款人提前償付未到期貸款或存款人提前提取未到期存款。尤其是當客戶提前還貸時,銀行卻沒有得到相關的收入來彌補銀行承受的風險,使銀行系統積聚了大量的期權型的風險。利率的逐步放開無疑會使銀行對潛在選擇權的控制難度加大。由於我國自1996年以來先後8次下調存貸款利率,許多企業紛紛「借新還舊」,提前償還未到期貸款轉借較低利率的貸款,以降低融資成本;同時個人客戶的利率風險意識也不斷增強,再加上我國目前對於客戶提前還款的違約行為還缺乏政策性限制,因此,選擇權風險在我國商業銀行日益突出。三、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對策鑒於利率波動性上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諸多影響。從目前情況看,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並不完善,金融監管並未充分有效,利率管制的全面放開可能會產生較大范圍的震動,因此,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為利率的最終市場化創造充分的條件,其中,中央銀行增強間接調控能力和監管水平以及資本市場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應積極進行自身的內部體制改革,強化管理手段,加強利率風險控制。1.樹立強烈的利率風險控制意識由於我國利率和匯率市場化進程起步較晚,國內銀行業沒有經過國外重大風險事件的「陣痛」,即使有些機構已慘遭市場風險釀成的損失,也沒有引起多少重視,因而利率風險意識普遍較低,對風險管控的重視程度離風險防範的要求甚遠。很多銀行的董事會還沒有健全專門的風險管理委員會;有專門委員會的一些銀行工作也未到位,甚至一年內連一次會議也沒有召開;很多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仍不到位;絕大多數銀行利率風險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缺乏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操作經驗,難以達到利率風險管理要求的對利率風險及時識別、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預防的目的。這些問題應當引起我國銀行業高度重視。中國銀監會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對包括利率風險管理的各個主要環節提出了系統、詳細的要求和規定。當前,國內銀行應該充分認識利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聘用具有實際經驗的專業人士,對《指引》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認真的研究並制定實施計劃,加大實施《指引》的力度。銀監會相關部門和各地銀監局也要進一步提升對利率風險管控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利率風險管控的相關培訓工作,加強利率風險的檢查督促力度,促使商業銀行提高利率風險管控能力。利率風險的管理水平和《指引》的落實程度今後應作為銀行新業務准入的重要標准。2.立足現實,著手開展缺口管理近年來已經有少數商業銀行開始嘗試運用利率敏感資產與敏感負債的分析方法來研究資產負債狀況。有資料顯示,1995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間大多數銀行依然保持著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可見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意識極為薄弱和有限。各銀行應該根據自己的財力、技術水平和資產負債表的復雜程度選擇一套適合的利率風險衡量軟體。銀行的利率風險頭寸是由構成資產負債表的無數存款、貸款和投資交易的累積結果,每筆存貸款都有自己的現金流量特徵。在編制缺口報告時,應該根據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狀況及市場利率的波動狀況自行決定這種報告編制頻率,每旬一次的周期較為適宜。太長會影響到准確性,太短又會加大操作成本。國有銀行應該建有負責設計風險管理系統的獨立風險控制部門,並確保有足夠多的、能夠進行穩健的風險管理的人員。利率預測的准確性應該是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人員首要考慮的問題。在我國,商業銀行對利率的預測主要根據中央銀行的利率體系來判斷。在缺口模型中,銀行並不能一味地追求零缺口,因為由於期限結構的錯配,基差風險及期權風險的存在,零缺口並不能保證風險也能夠降為零,這只是在銀行不能准確判斷利率走勢時採用的一種防禦措施。風險的最終消除仍依賴於利率預測的准確性。3.創造條件,積極探索運用利率衍生品管理利率風險對我國商業銀行來說,由於資金來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且期限短,發放中長期固定利率貸款會產生很大的利率缺口,迫切需要在與客戶簽訂固定利率貸款合同的同時,在利率互換市場對利率風險進行對沖。人民幣利率互換就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的一定期限內,根據約定數量的人民幣本金交換現金流的行為,其中一方的現金流根據浮動利率計算,另一方的現金流根據固定利率計算。在不同市場主體對利率走向判斷不一樣的時候,它們就會互換交易,這是在參與主體之間分攤市場風險的最有效工具。有了這項業務,公司就可以通過與商業銀行簽訂利率互換合約,把浮動利率轉換成固定利率。通過這筆交易,公司將自己今後的債務成本一次性地固定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上,從而達到了規避利率風險的目的。當前我國銀行體系積聚了巨大的利率風險,為金融穩定埋下了風險隱患。利率互換的高效避險功能,有利於商業銀行為巨額債券資產規避利率風險,也有利於通過開展利率互換交易化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所帶來的風險。利率互換不僅將有效幫助金融機構規避巨大的利率風險,增強其應對能力,從而使得利率市場化的基礎更加穩固,提高了央行調控的自主性空間,利率衍生品的創新空間也隨之打開。
㈣ 資本市場導論的目錄
1緒論:市場環境
1.1 金融中介和風險
1.2 歐洲市場
1.3 當代投行業務
1.4 關於本書
2貨幣市場
2.1本章概覽
2.2國內貨幣市場
2.3美國國內貨幣市場
2.4歐洲貨幣市場
2.5英國貨幣市場
2.6日本銀行
2.7短期國庫券
2.8貼現短期國庫券
2.9美國商業票據
2.10美國商業票據的信用風險
2.11銀行承兌匯票
2.12歐洲貨幣市場
2.13歐洲貨幣貸款和存款
2.14歐洲貨幣利率行情
2.15歐洲貨幣存托憑證
2.16歐洲貨幣存托憑證的到期收益率
2.17歐洲商業票據
2.18回購與反向回購
2.19回購:案例分析
2.20回購的其他特點
2.21本章小結
3外匯市場
3.1本章概覽
3.2市場結構
3.3外匯交易員和經紀人
3.4即期外匯交易
3.5英鎊和歐元行情
3.6即期匯率的影響因素
3.7即期外匯交易
3.8持有即期頭寸
3.9外匯風險控制
3.10套算匯率
3.11純遠期外匯交易
3.12遠期外匯保值:案例分析
3.13遠期外匯公式
3.14外匯或遠期互換
3.15外匯互換行情
3.16理解遠期點數
3.17本章小結
4債券市場
4.1本章概覽
4.2政府債券市場
4.3政治風險
4.4美國政府債券
4.5美國國庫券行情
4.6美國國債離拆單售本息票(strips)
4.7債券的定價
4.8帶息債券的定價:具體例子
4.9更加詳細的債券定價:美國國債
4.10債券收益率
4.11再投資假設
4.12一年付息和半年付息債券的收益率
4.13英國政府債券
4.14公司債券
4.15信用衍生工具
4.16信用等級
4.17公司債券的其他特性
4.18證券化
4.19歐洲債券
4.20歐洲債券的發行定價
4.21本章小結
附錄:其他主要政府債券市場
5債券價格的敏感性
5.1本章概覽
5.2債券市場的定律
5.3其他影響價格敏感性的因素
5.4麥考雷平均期限
5.5計算麥考雷平均期限
5.6零息債券的平均期限
5.7計算修正平均期限
5.8一個基點的價格值
5.9凸度
5.10凸度的計量
5.11凸度的表現
5.12投資組合平均期限
5.13貢獻式戰略
5.14免疫戰略
5.15 平均期限基礎上的套期保值
5.16凸度對於平均期限套期保值的影響
5.17本章小結
6收益率曲線
6.1本章概覽
6.2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
6.3復利期間
6.4收益率曲線
6.5關於收益率曲線的理論
6.6收益率曲線和信用風險
6.7零息或即期利率
6.8迭代法
6.9與票面利率的關系
6.10運用即期利率的債券定價
6.11遠期利率
6.12貼現系數
6.13本章小結
7股票市場
7.1 本章概覽
7.2 債務和股權
7.3 股權的其他特徵
7.4 混合型證券
7.5 機構投資者
7.6 股權投資類型
7.7 有效市場
7.8 對沖基金
7.9 初級市場
7.10 增發
7.11 配股:一個例子
7.12 其它新股發行
7.13 倫敦股票交易所
7.14 股票交易所交易系統
7.15 紐約股票交易所
7.16 存托憑證
7.17 股票借貸
7.18 投資組合交易
7.19 本章小結
附錄:股票市場統計
8 股票分析和估價
8.1 本章概覽
8.2 估價原則
8.3 主要的財務報表
8.4 資產負債表恆等式
8.5 利潤表
8.6 英國食品零售業:案例研究
8.7 資產負債表
8.8 負債
8.9 所有者權益
8.10 利潤表
8.11 每股收益
8.12 每股股利
8.13 會計比率
8.14 流動性比率
8.15 盈利能力比率
8.16 資產報酬率的構成
8.17 杠桿比率
8.18 投資者比率和估價
8.19 Tesco和Sainsbury的投資者比率
8.20 應用估價比率
8.21 其它估價比率
8.22 本章小結
9 股票估價的現金流模型
9.1 本章概覽
9.2 基本的股利折現模型
9.3 固定股利增長模型
9.4 股票內含報酬率
9.5 要求的報酬率和股利收益率
9.6 市盈率
9.7 分階段股利折現模型
9.8 兩階段模型:一個例子
9.9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9.10 BETA(貝塔系數)
9.11 市場報酬率和風險溢價
9.12 股票風險溢價的爭論
9.13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和投資組合理論
9.14 自由現金流量估價
9.15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9.16 剩餘價值
9.17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和杠桿
9.18 恆定的資產報酬率:案例研究
9.19 資產的β系數
9.20 公司價值和杠桿
9.21 本章小結
10利率遠期與期貨
10.1 本章概覽
10.2 遠期利率協議
10.3 遠期利率協議的應用:案例研究
10.4 總計借款成本
10.5 遠期利率協議支付子交易
10.6 遠期利率協議市場行情
10.7 遠期利率
10.8 公平遠期利率
10.9 金融期貨
10.10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歐洲美元期貨
10.11 歐洲美元期貨行情
10.12 交易歐洲美元期貨:案例研究
10.13 期貨保證金
10.14 保證金的例子:歐洲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期貨
10.15 利率期貨套期保值:案例研究
10.16 期貨剝息
10.17 遠期利率協議和期貨的比較
10.18 本章小結
附錄:衍生產品市場的統計數據
11債券期貨
11.1 本章概覽
11.2 定義
11.3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國長期國債期貨
11.4 發票額
11.5 轉換因子
11.6 長期金邊債券與歐洲德國政府債券期貨
11.7 遠期債券價格
11.8 持有成本
11.9 隱含回購利率
11.10 最便宜交割債券
11.11 最便宜交割債券計算:舉例
11.12 賣方期權
11.13 最便宜交割債券性質
11.14 債券期貨套期保值
11.15 基差風險
11.16 非最便宜交割債券套期保值
11.17 債券期貨的其他用途
11.18 本章小結
12利率互換
12.1 本章概覽
12.2 互換定義
12.3 基本的利率互換
12.4 互換:現貨加遠期交易
12.5 典型的互換應用
12.6 利率互換:具體案例研究
12.7 標准互換條款
12.8 比較優勢
12.9 計算全部利得
12.10 互換行情
12.11 信貸價差
12.12 互換價差的決定因素
12.13 用國債對互換保值
12.14 交叉貨幣互換
12.15 本章小結
附錄:互換變數
13利率互換估價
13.1 本章概覽
13.2 合約開始時的互換估價
13.3 互換要素估價
13.4 互換重新估價
13.5 支付日之間的重新估價
13.6 遠期利率方法
13.7 使用遠期利率對互換重新估價
13.8 遠期利率方法中的變數
13.9 互換利率與LIBOR利率
13.10 近似的互換重估價方法
13.11 遠期利率協議,期貨和互換利率
13.12 從期貨定價互換:案例研究
13.13 互換保值
13.14 本章小結
14股權指數期貨與互換
14.1 本章概覽
14.2 指數期貨
14.3 初始和變動保證金
14.4 交割結算價格
14.5 保證金與經紀人費用安排
14.6 利用指數期貨保值:案例研究
14.7 保值效率
14.8 指數期貨的其他用途
14.9 股權遠期合約定價
14.10 指數期貨公平價值
14.11 基差
14.12 指數套利交易
14.13 套利桌管理
14.14 指數期貨的特點
14.15 單一股票期貨
14.16 股票互換
14.17 股權指數互換:案例研究
14.18 控制股票互換的風險
14.19 在現貨市場上對互換保值
14.20 結構化股票互換
14.21 股票互換對投資者的利益
14.22 本章小結
15期權基礎
15.1 本章概覽
15.2 定義
15.3 期權類型
15.4 基本期權交易策略
15.5 購買看漲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6 與現貨頭寸的比較
15.7 出售看漲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8 購買看跌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9 與做空股票的對比
15.10 出售看跌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11 小結:內在價值與時間價值
15.12 生活中的股票期權
15.13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股票期權
15.14 FT-SE 100指數期權
15.15 提前執行
15.16 標准普爾指數期權
15.17 本章小結
附錄:奇異的期權
16期權估價模型
16.1 本章概覽
16.2 基礎原則
16.3 歐式期權
16.4 提前執行
16.5 期權平價原則
16.6 合成遠期和期貨頭寸
16.7 期權平價公式與美式期權
16.8 二元樹
16.9 對二元樹的擴展
16.10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
16.11 有股利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
16.12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假設
16.13 本章小結
附錄:測量歷史波動性
17期權估價與風險
17.1 本章概覽
17.2 內在價值與時間價值
17.3 即期價格與期權價值
17.4 時間價值性質
17.5 波動性
17.6 德爾塔(Δ或δ)
17.7 德爾塔性質
17.8 作為保值比率的德爾塔
17.9 伽瑪(Γ或者γ)
17.10 重新調整德爾塔保值
17.11 德爾塔和伽瑪性質
17.12 西爾塔(θ)
17.13 維加(Vega)
17.14 ρ比率
17.15 本章小結
附錄:德爾塔與伽瑪保值
18期權策略
18.1 本章概覽
18.2 運用看跌期權保值
18.3 來自保護性賣權的盈利
18.4 有準備的看漲期權發行
18.5 雙限期權
18.6 零成本的雙限期權
18.7 牛市差價
18.8 熊市差價
18.9 比率分散看跌期權
18.10 日期分散或時間分散
18.11 再談波動性
18.12 波動性交易:案例分析
18.13 當前的盈利線
18.14 從做空跨式期權中獲取的利潤
18.15 其他波動性交易
18.16 本章小結
19 貨幣與利率期權
19.1 本章概覽
19.2 貨幣期權
19.3 外匯(FX)的套期保值:案例學習
19.4 貨幣期權定價
19.5 利率期權
19.6 交易所交易的利率期權
19.7 歐洲美元期權
19.8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的歐洲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期權
19.9 上限期權,下限期權和雙限期權
19.10 利率上限期權:案例學習
19.11 上限期權和下限期權的定價
19.12 個別上限期權的估價:例子
19.13 下限期權的估價
19.14 互換期權
19.15 互換期權的估價
19.16 利率策略
19.17 本章小結
致謝
金融術語表
㈤ 如何分析銀行的利率風險
一、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成因
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看,政策性風險遠大於其他風險。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策性因素對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影響權重較大。由於目前我國利率管理許可權集中在國務院,人民銀行只是授權代管機關。因此,國務院往往從宏觀角度考慮利率的升降,這種政策導向在1996年以來的8次降息中體現較為充分。由此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目前貸款利率仍處於較低點,而1994-1996年儲蓄存款高速增長存入的定期存款從2000年後進入兌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這種利率風險往往是政策性的,商業銀行只能是被動接受。二是受社會信用環境及國家誠信制度不完善的影響,部分具有壟斷性質的國有企業成為眾多商業銀行競爭的焦點,這些企業常以下浮10%的優惠利率作為融資的附加條件,給銀行收益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三是存貸款業務占商業銀行總資產權重較大。由於我國實行的是嚴格的分業經營,業務結構過度集中在存、貸款等利息類業務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間業務、表外業務等金融產品創新在業務結構中佔比過低,使商業銀行在利率調整中承受了直接損失。
當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非均衡性也會使商業銀行遭受資金缺口風險,一是在總量上,資產負債總量之間沒有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出現存差或借差缺口過大,大量資金沉澱在銀行,承受風險;二是在期限結構上,資產負債結構比例失調,如短期負債支持長期貸款,當利率上升時,負債成本加重,資產收益下降;三是在利率結構上,同期限的存、貸款間沒有合理利差,如為競爭優質客戶,貸款利率無原則下浮,甚至虧損經營。
二、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現狀分析
利率風險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由於利率的變化和資產負債期限的不匹配給商業銀行經營收益和凈資產價值帶來的潛在影響。國際清算銀行的銀行監管委員會認為利率風險由兩方面因素構成:投資風險和收益風險。投資風險是指利率變化使固定利率資產負債和表外項目業務形成損失的可能性;收益風險是指借款利率和貸款利率變化不同步造成收益損失的風險。利率風險管理是西方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增加銀行經營收益,穩定銀行市場價值的主要工具。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將利率風險分為重新定價風險、基差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和選擇權風險四類,下面具體分析我國商業銀行這四類利率風險的現狀:
1.重新定價風險
所謂重新定價風險是指產生於銀行資產、負債到期日的不同或者重新定價的時間不同的風險。在分析這類利率風險時,須對可能受到利率波動影響的資產和負債項目加以分析,即對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進行分析。利率敏感性資產負債缺口越大,銀行所承擔的重新定價風險也越大。如果利率敏感性資產大於利率敏感性負債,則為正缺口,當利率下降時商業銀行有利率風險;反之為負缺口,當利率上升時有利率風險。
從我國具體情況來看,自1996年5月以來,央行已連續8次下調存貸款利率,我國存貸款利率8年來一直處於下降通道中。2004年開始,宏觀經濟的開始局部過熱,物價從緊縮狀態走向膨脹,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將步入升息周期。由於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經營存貸款業務,在經歷連續降息的過程中已逐步形成降息預期,因此資產與負債的期限結構一直處於不匹配狀況,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為負且有加大的趨勢,同時長期資產在資產中所佔比例越來越高。這種高度適應降息周期的缺口狀態將在利率上升時給銀行帶來較大的凈利息收入損失。
另外,我國商業銀行也存在著資產負債成熟期的結構錯配。資產負債的成熟期主要由其迴流期決定,迴流期指該項資產負債的本金最終迴流的時間,在沒有任何特別約定的情況下,資產和負債只有在迴流期後才得以重新定價,在此之前,利率的變動對資產負債的收付息沒有影響。即使銀行能夠比較准確地估計利率變動方向,從而針對性地調整其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但當銀行資產和負債的迴流期不匹配時,也會因利率的變化產生收益波動。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直接原因是存貸款的期限結構錯配,一方面存款的期限結構短期化,另一方面貸款的期限結構長期化,集中到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就表現為商業銀行迴流期的錯配。這種迴流期負缺口尚不至於引起流動性風險,但是升息周期中卻給銀行帶來凈利息收入的損失,由於負債的迴流期短於資產的成熟期,負債被迅速定價而導致利息支出迅速增加,使得在某一時間區間內,利率敏感性負債大於利率敏感性資產,當利率變動時,商業銀行也將承受凈利息收入下降的風險。
2.基差風險
基差風險是指當貸款的其他條件與重新定價貸款的特點相同時,因所依據的基準利率不同或利率變動幅度不同而產生的風險。大體上有兩種表現方式:一類是在存貸款利率波動幅度不一致的情況下,存貸利差縮小導致銀行凈收益減少的風險;另一類是在短期存貸款利差波動與長期存貸款利差波動幅不一致的情況,由於這種不一致與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相協調而導致凈利息收入減少的風險。回顧近幾年金融市場運行過程,不乏因遭受基差風險而造成經營損失的實例。如從1996年起,連續8次降息,人民幣一年期存貸款利差最大為3.6、最小為1.8個百分點,持續的利率下調導致1999年國內各家商業銀行應付利息儲備嚴重不足,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儲蓄存款佔比較高的銀行尤為嚴重,其負面影響持續到2001年[5]。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導致利率波動加劇,當商業銀行根據基準利率的變化調整存貸款利率水平時,利率基差風險將會更大,這必然影響銀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3.收益率曲線風險
收益率曲線是將各種期限債券的收益率連結起來而得到的一條曲線。收益率曲線的斜率會隨著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而發生變化,使收益曲線呈現出不同的形狀,並因此而產生收益率曲線風險。正收益率曲線一般表示長期債券的收益率高於短期債券的收益率,這時沒有收益率曲線風險;而負收益率曲線則表示長期債券的收益率低於短期債券的收益率,這時就有收益率曲線風險。
利率市場化後,重新定價的不相配性使商業銀行暴露於債券收益率曲線的傾斜和下降的變化中。現行我國發行的國債利率均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國債利率和央行存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間,銀行資產以國債來代替企業貸款,不但收益可大大增加,而且風險為零。近幾年債券資產在商業銀行總資產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短期看,這可給銀行帶來可觀的機會收益,但長期看,債券投資被鎖定在較低的收益水平之內,一旦央行利率上調或債券發行利率回升,在債券二級市場換手率較低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到時不得不承受較大的利率風險。
4.選擇權風險
利率的潛在選擇權風險,即利率變動中,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借款人提前歸還貸款,由此而引起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的變動。銀行的許多存貸款業務都具有期權特徵。期權的持有者,總是在對自己有利而對賣方不利的時候行使其權力,因此各商業銀行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潛在選擇權風險。不管實際利率變動是正的或是負的,只要名義利率變動,就可能促使借款人提前償付未到期貸款或存款人提前提取未到期存款。尤其是當客戶提前還貸時,銀行卻沒有得到相關的收入來彌補銀行承受的風險,使銀行系統積聚了大量的期權型的風險。利率的逐步放開無疑會使銀行對潛在選擇權的控制難度加大。由於我國自1996年以來先後8次下調存貸款利率,許多企業紛紛「借新還舊」,提前償還未到期貸款轉借較低利率的貸款,以降低融資成本;同時個人客戶的利率風險意識也不斷增強,再加上我國目前對於客戶提前還款的違約行為還缺乏政策性限制,因此,選擇權風險在我國商業銀行日益突出。
三、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對策
鑒於利率波動性上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諸多影響。從目前情況看,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並不完善,金融監管並未充分有效,利率管制的全面放開可能會產生較大范圍的震動,因此,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為利率的最終市場化創造充分的條件,其中,中央銀行增強間接調控能力和監管水平以及資本市場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應積極進行自身的內部體制改革,強化管理手段,加強利率風險控制。
1.樹立強烈的利率風險控制意識
由於我國利率和匯率市場化進程起步較晚,國內銀行業沒有經過國外重大風險事件的「陣痛」,即使有些機構已慘遭市場風險釀成的損失,也沒有引起多少重視,因而利率風險意識普遍較低,對風險管控的重視程度離風險防範的要求甚遠。很多銀行的董事會還沒有健全專門的風險管理委員會;有專門委員會的一些銀行工作也未到位,甚至一年內連一次會議也沒有召開;很多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仍不到位;絕大多數銀行利率風險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缺乏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操作經驗,難以達到利率風險管理要求的對利率風險及時識別、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預防的目的。這些問題應當引起我國銀行業高度重視。中國銀監會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對包括利率風險管理的各個主要環節提出了系統、詳細的要求和規定。當前,國內銀行應該充分認識利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聘用具有實際經驗的專業人士,對《指引》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認真的研究並制定實施計劃,加大實施《指引》的力度。銀監會相關部門和各地銀監局也要進一步提升對利率風險管控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利率風險管控的相關培訓工作,加強利率風險的檢查督促力度,促使商業銀行提高利率風險管控能力。利率風險的管理水平和《指引》的落實程度今後應作為銀行新業務准入的重要標准。
2.立足現實,著手開展缺口管理
近年來已經有少數商業銀行開始嘗試運用利率敏感資產與敏感負債的分析方法來研究資產負債狀況。有資料顯示,1995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間大多數銀行依然保持著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可見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意識極為薄弱和有限。各銀行應該根據自己的財力、技術水平和資產負債表的復雜程度選擇一套適合的利率風險衡量軟體。銀行的利率風險頭寸是由構成資產負債表的無數存款、貸款和投資交易的累積結果,每筆存貸款都有自己的現金流量特徵。在編制缺口報告時,應該根據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狀況及市場利率的波動狀況自行決定這種報告編制頻率,每旬一次的周期較為適宜。太長會影響到准確性,太短又會加大操作成本。國有銀行應該建有負責設計風險管理系統的獨立風險控制部門,並確保有足夠多的、能夠進行穩健的風險管理的人員。利率預測的准確性應該是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人員首要考慮的問題。在我國,商業銀行對利率的預測主要根據中央銀行的利率體系來判斷。在缺口模型中,銀行並不能一味地追求零缺口,因為由於期限結構的錯配,基差風險及期權風險的存在,零缺口並不能保證風險也能夠降為零,這只是在銀行不能准確判斷利率走勢時採用的一種防禦措施。風險的最終消除仍依賴於利率預測的准確性。
3.創造條件,積極探索運用利率衍生品管理利率風險
對我國商業銀行來說,由於資金來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且期限短,發放中長期固定利率貸款會產生很大的利率缺口,迫切需要在與客戶簽訂固定利率貸款合同的同時,在利率互換市場對利率風險進行對沖。人民幣利率互換就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的一定期限內,根據約定數量的人民幣本金交換現金流的行為,其中一方的現金流根據浮動利率計算,另一方的現金流根據固定利率計算。在不同市場主體對利率走向判斷不一樣的時候,它們就會互換交易,這是在參與主體之間分攤市場風險的最有效工具。有了這項業務,公司就可以通過與商業銀行簽訂利率互換合約,把浮動利率轉換成固定利率。通過這筆交易,公司將自己今後的債務成本一次性地固定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上,從而達到了規避利率風險的目的。當前我國銀行體系積聚了巨大的利率風險,為金融穩定埋下了風險隱患。利率互換的高效避險功能,有利於商業銀行為巨額債券資產規避利率風險,也有利於通過開展利率互換交易化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所帶來的風險。利率互換不僅將有效幫助金融機構規避巨大的利率風險,增強其應對能力,從而使得利率市場化的基礎更加穩固,提高了央行調控的自主性空間,利率衍生品的創新空間也隨之打開。
㈥ FRM,金融里關於valuing an interest rate swap with forward rate agrements的題目利率互換價值。感謝!
您可以! CFA-特許金融分析師
CFP-注冊財務策劃師
FRM-金融風險管理師國際注冊投資分析師
CIIA-
CWM-特許財富管理師
CICPA-中國注冊會計師
ACCA-國際會計師
澳洲會計師公會
FSA-精算師資格
...
國內:
證券從業資格證書
期貨金融分析師
卡|本地理財師認證
CRFA-中國注冊金融分析師
中國精算師資格
...
還有很多,比如除了北美和英國精算師,日本等上。許多人還需要從事財務會計認證,特別是在財務管理上想,國家注冊會計師和CA真的很多
還可以測試終審法院,但這個太難了,是一個全球性的考試,每年的6月號開放測試!目前全中國不通過終審法院50多個人,當然,經過不低於50萬元的年薪。事實上,你也可以測試
經濟學家,理財規劃師,證券從業資格的合資格證券,會計師事務所
㈦ 金融工程習題(期權期貨 利率互換),求解,急!!高分。
1.多頭同價對敲,就是看漲和看跌的期權費一樣,就都假設為c吧。那麼那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大於2c是將可以獲得盈利。也就說,無論標的資產(一般是股票)的價格從你購買期權的日到期權到期日的價格上漲還是下跌,只要漲跌的程度大於2c都可以獲得盈利,且波動幅度越大,盈利越大。若波動幅度小於2c,則虧損。且若股價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時,虧損最大,為2c。
(圖形類似於倒三角形的性狀)
2.這個我也不是很明白,這樣理解吧。
若現貨價格x小於88元,平掉期貨合約,損益為89-x,放棄執行期權合約,損失期權費3元,所以總損益為86-x,因為x小於88,所以損失小於2元。
若現貨價格x大於等於88元,則在期貨市場上,平掉期貨合約,收益為89-x,在期權方面,選擇執行該看漲期權,收益為x-88,期權費3元,總損益為-2元。
所以,可以看到,選擇這樣的一個結構合約,最大虧損為2元,即總成本鎖定在2元。 所以可以認為合成後的期權費是2元。
總之,期貨合約肯定要平的,期權根據當時的市價選擇執行或不執行。
3.
a,可行。甲公司的固定利率上比乙公司優惠1%,乙公司在浮動利率市場上比甲公司貴0.5%,可以通過互換降低平均成本。
b,合計降低融資成本即0.5%。站在甲乙公司上看,本來甲公司需要浮動利率,成本為LIBOR+0.25%,乙公司需要固定利率,成本為10%。現在通過互換,甲公司成本變為LIBOR+0.75%,乙公司變為9%。所以合計成本降低0.5%。
c,范圍是大於等於9.5%,小於等於10%。理論上可取等號,實際上若取等號的話,就與直接從銀行借一樣了,所以實際上不應取等。
可以這樣理解,甲從處借入浮動利率的貸款,比他直接從銀行借成本要高0.5%,所以他要從乙處取回這部分費用,所以他借給乙的錢的利率要比銀行高至少0.5%,為9.5%,這是下限,如果比這個低的話,甲就直接從銀行借了。而上限就是乙直接從銀行借入其所需的固定利率的成本,就是10%。比這個高的話,乙就直接從銀行借了。可見,二者可以共同節省的費用加起來就是0.5%,他們的協商也只能在這個范圍內。
㈧ 寫一篇與金融有關的案例:a.引出一個經濟學原理b.用一個故事說明這個原理
(Z)關於長期資本管理基金()事件
所謂的「金融工程」,最初是為了有效管理組合的風險,現在已變為利用金融、數學、物理等知識,處理金融產品的分解與合成。這種技術是洞悉金融商品內部風險的基礎,所以,組合的風險管理技術應是
高明投資專家的有效工具。
金融工程師可以處理的是技術活,但很多投資專家處理的卻是藝術活。藝術能否與技術完美的結合?並不取決於一些簡單的辨證規律,技術可以很美,藝術也可以很美,但成功卻還需要部分「運氣」。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8年的故事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常在水邊走,哪能不濕鞋」。
一、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背景
1994年2月,John Meriwether創辦了宏觀數量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當時的核心人物包括:David W. Mullins(前美聯儲副局長)、Myron Scholes(1997年Noble 經濟獎得主)、Merton Miller(1990年Noble 經濟獎得主)。
當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主要投資者是歐洲最大的銀行瑞士聯合銀行(UBS)和美林證券(Merry Lynch),成立時,總資產為13億美元,投資期限不少於為3年,就是說,客戶在三年內不能贖回。1994年到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 42.8% 40.8% 17.1%
到1997年底,資產增值為75億美元,在1997年12月,客戶贖回了27億美元,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7年底,實際管理資產為48億美元。
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
1.資金放大(高財務杠桿)
投資人總希望用最少的資金,產生最大的投資報酬,故對於利率市場的投資品種而言,採用高財務杠桿戰術是達到上述目的的手段。由於資產管理人的品牌聲赫加之往年的績效卓著,LTCM獲得各家銀行機構給予最高等級的貸款優惠,對於其所提出的擔保品,往往給以100%的融資額度。就是說LTCM在金融商品市場所取得的資產,可再進行的100%融資,這表示理論上LTCM的放大倍率可以是無窮大,或者說其融資額度幾乎是無限大。於是,雖然LTCM資產總值不到50 億美元,卻向各銀行、券商機構借貸了將近1250億美元,負債與資產的比例高達20多倍,最後,LTCM的財務杠桿比率甚至高達26倍。
2.投資品種與相對價值套利策略
LTCM利用上述融資手段得到的龐大資金主要在利率互換市場(interest-rate swap market)做風險中性套利策略(market neutral arbitrage),即買入低估的有價證券,賣空高估的有價證券。
首先,我們看一下利率互換市場的特點與在該市場中的套利策略,假定某公司現在想發行一筆長期的浮動利率債券,由於現在利率處於低谷階段,如果預期未來市場利率可能會上升,將來該公司支付的利息將會增多,顯然未來該公司的利息成本將會加大,該公司如何規避其利率風險呢?如果該公司在發債時,同時買入一份利率互換和約(利率的衍生工具),就可以轉變為支付固定利率的利息(不用擔心利率上漲的風險了)。(1)利率互換和約
接上例,該公司通過利率互換和約轉嫁了利率上漲的風險,該和約把浮動利率掉換成固定利率,這種標準的利率互換和約是一種協議,協議一方為「固定利息支付方」,另一方為「浮動利息支付方」,雙方約定利息時,利息支付日和名義本金均約定好,特別是雙方只交換利息,而不進行本金交換。
下圖1給出和約雙方的現金流量,圖中實線表示固定利息支付,虛線表示浮動利息支付,箭頭向上表示現金流入,箭頭向下表示現金流出。
圖1:雙方典型的現金流量
(2) 風險中性套利策略
上述標准互換協議的任一特徵可以發生變化,從而創造出非標準的互換協議。LTCM的互換協議就是典型的非標準的互換協議:
LTCM與其交易對象簽約,如果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債券與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國債之間的收益率差距(yield spread)在未來變大,就必須支付對方一筆金額。反之如果利率價差變小,對方必須支付LTCM一筆金額。
LTCM認為在1998年初的時候,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流動性較低的債券(例如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債券)與流動性較高的債券(如美國國債)之間的收益率差距過高。LTCM預期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將逐漸恢復穩定,市場會走向平穩,屆時二者的利率差距也就會縮小,LTCM的交易策略將因此而從中獲利。上述策略的本質就是賭收益率價差變小。
關於收益率價差概念見圖2。
三.市場不測與LTCM的投資風險分析
1. 市場不測
在1998年初,LTCM從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買價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約70%是屬於利率互換。在這種情況下,利率差距些微的縮小,都會給LTCM帶來巨額的獲利。同樣的,利率差距些微的增加,也會讓LTCM立即破產。
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盧布採用大區間浮動匯率(1美元兌換6.0~9.0盧布),直接導致盧布劇貶,葉利欽政府宣布無限期延緩債務清還,引發信用風險,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債券無人問津,收益率差距也急速增大。見圖3的信用風險變化示意圖。LTCM由於利差的快速擴大,導致投資損失呈幾何級數増加。到了1998年9月中旬,LTCM的損失超過40億美元,資產總值只剩下6億美元。
圖2:信用價差(收益率差距)示意圖圖3:信用風險變化示意圖
2.風險分析
(1)組合倉位
1998年初,LTCM管理的衍生商品達到約12000億美元,其中利率交換為6970億美元,其他期貨為4710億美元。
(2)高杠桿風險分析
資本市場是高風險的,但未必是高利潤,高杠桿是兩面刃,這正是LTCM失敗的主因。LTCM由於從創立以來持續的輝煌業績,以及擁有數位知名的人物,故能輕易的獲得貸款的援助。於是LTCM利用這些借來的資金,從事巨額的金融衍生商品的買賣。透過利率交換協議,使得LTCM可以利用少量的資金,從事大量的交易活動。
* 利率上升將會導致整體債券價值下降;
* 流動性降低造成債券價格下降。
事實上,LTCM手中的俄羅斯政府債券因流動性的下降(債券市場最終因盧布貶值而停止交易),造成劇烈虧損。例1:俄羅斯政府債券的價值僅為原來市價的1/3。
(3)流動性風險分析
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的流動性風險,成為LTCM破產的導火線。源自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到了1998年春,亞洲金融危機並沒有穩定。LTCM在此犯下更致命的錯誤,其持有的資產當中,有許多部位是流動性不大的金融商品,甚至LTCM本身就是該商品於市場中之最大的持有者。因此一旦LTCM必須變賣資產來償還損失時,LTCM本身的資產總值也會跟著急速縮水,亦即變現行風險。1998年8 月,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引發信用風險,使得國際投資者對於發展中國家債券投資風險意識提升,要求更高的內部收益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發展中國家的債券無人問津。
例2:LTCM持有10多億美元商業不動產抵押債券,1998年不動產行業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導致這種債券價格的大幅下跌。
(4)817俄羅斯盧布事件對於套利策略影響
LTCM早期觀察德國國債利率偏低,其他歐元國家利率偏高,兩者的收益率價差過大,LTCM賣空德國國債(因利率偏低,價格偏高),買入其他歐元國家國債。顯然過高的收益率價差將會走向回歸,LTCM預期德國利率回升,其他歐元國家利率下降。如果預期正確,過高的收益率價差將會回歸正常收益率價差,上述套利將會成功。
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後,歐洲大量資金逃到安全性高的德國債券市場,導致德國國債價格上升(不是預期的下跌),內部收益率下跌(不是預期的回升)。
例3:1998年8月17日前,義大利10年期國債利率比德國同期利率高30基點(base point),盧布貶值後,歐洲資金流到德國,導致德國利率下跌,義大利國債利率與德國國債利率差距擴大到50基點,導致LTCM的套利嚴重虧損。
1998年8月,LTCM的基金共損失44%,其中82%是做利差套利造成的。
(5)方向交易失誤
交易,更多的是基於判斷,方向判斷失誤,將導致致命的錯誤。
例4:LTCM預期歐元整合後,丹麥偏高的利率將會因之下降,預先買入丹麥的抵押貸款證券,如果預期正確,可以獲得價格上升的資本利得。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後,國際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內部收益率,導致丹麥的債券倉位損失很大。例5:LTCM預期美國利率將會上升,債券價格將下跌,所以採用了賣空美國債券的策略,但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美聯儲調低利率,債券上漲,結果LTCM放空債券,損失巨大。
四.美聯儲的技術手法與警示
1.美聯儲(FED)伸出援救之手
LTCM的巨額虧損,嚴重影響了許多金融機構,所以美聯儲必需設法解決此問題。在資產管理的歷史幾乎沒有任何一支基金能像LTCM一樣,幾乎虧損了所有的資本,其欠下的債務,甚至比很多國家的債務還多。該公司積欠的債務,高達800億美元,並與銀行及券商間有訂立復雜合約,所以沒有人能准確計算出其衍生債務之規模,甚至有估計可能累積達一萬億美元的債務。因此,FED的副總裁Peter Fisher,於1998年9月22日,在其紐約自由街的總部內召開會議,包括旅行家、UBS、Merrill Lynch、J.P. Morgan等主要金融機構首腦均列席參加。結果最後大家同意出手拯救,由16家公司組成的銀行團,同意增資36.25億美元給LTCM,而避免其倒閉。
以下為1998年9月事件流水記錄:
(1) 1998年9月初,(2) LTCM公司致電FED官員Mc Donough,(3)申述其公司困境。
(4) 1998年9月18日,(5) LTCM無法取得其所需資金;
LTCM 致電FED官員Mc Donough,請求其安排召開會議;
Mc Donough聯繫上FED主席Alen Greenspan和美國財政部長Robert Rubin。
(6) 1998年9月20日,(7) FED官員Peter Fisher帶隊造訪LTCM總部,(8)考慮LTCM的潛在部位平倉對於市場的影響。
(9) 1998年9月22日早上
? Peter Fisher會晤Goldman Sachs、Merrill Lynch、J.P. Morgan,? 隨後UBS加入討論;
? 在評估了平倉對於市場的影響後,? 各投資銀行被迫援救;
1998年9月22日晚
? 四大券商在紐約FED開會討論援救方案;
? 13家券商隨後開會,? 通知LTCM准備? 文件。
(10) 1998年9月23日,(11) LTCM獲得增資36.25億美元,(12) Mc Donough宣稱這是為了避免基金破產及全球股市崩潰的唯一方法。
2.LTCM的啟示
啟示1:銀行與其說救人不如說是自救。
若無人出面拯救LTCM,而放任其倒閉,會發生什麼狀況呢?首先,LTCM必須被迫變賣其資產以償還虧損,且擴展到所有與LTCM從事交易的對象。因此無可避免的,將導致這些資產價格劇跌。於是其他與LTCM持有相同資產組合的投資人(如銀行、避險基金等),則會因這些資產價值縮水而蒙受損失。最後,所有借錢LTCM的法人以及其交易對象,也會因為LTCM的倒閉而面臨破產威脅。拯救LTCM的行動,其實就是銀行機構不得已的自救方案。
啟示2:計量化管理工具的缺陷
LTCM的投資策略,還是非常傑出的,盧布事件導致的「運氣」上的問題,使其損失難以控制住。然而其戰術使用上,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高杠桿操作同時,甚至買入流動性不好的金融商品。價格風險雖然可以利用軟體加以分析,但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卻很難評估。當整體市場出現流動性風險時,原先對應的避險策略,都被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所抹殺。
從俄羅斯經濟崩潰到LTCM的衰亡
從俄羅斯經濟崩潰到LTCM的衰亡,看似是兩樣毫不相乾的事情,近日當幾個朋友重新整理思路的時候,卻發現了驚人的聯系,我們不的不做出"一切都是美國的陰謀"這一令我們自己都驚訝的結論,結論之所以驚人並不是因為又一次揭露了美國為了維系霸權不惜動用一切力量打垮敵人的行為,而是這個陰謀確實太大太大了.
LTCM全稱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gagement),曾經與量子基金(Quantum Fund)、老虎基金(Tiger Fund)、歐米伽基金(Omega Fund)並稱當時國際四大"對沖基金".而他的管理層更是令人瞠目,也許你不認識這些名字,但僅僅是看見這寫頭銜,你會有什麼感覺: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梅里韋瑟(Meriweht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Robert Merton)和舒爾茨(Myron Schols),前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及美聯儲副主席莫里斯(David Mullis),還有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羅森菲爾德(Rosenfeld).
在這樣一芝"夢幻團隊"的領導下,LTCM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1994年成立之初,其資產凈值只有12.5億美元,而到1997年末,卻已經上升到 48億美元,凈增長達到2.84倍.1994到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28.5%、42.8%、40.8%和17%.甚至1997,股市每一美元票面上的紅利達到2.82美元.
但這個輝煌的金融帝國主義崩潰也只在一瞬間. 1998年LTCM把一項賭注下在美國30年國庫券和29年國庫券的價格收斂上(賣空前者,買入後者),本以為可以不論價格升降都穩操勝卷。不料,亞洲和俄國的金融危機使驚恐的投資者一窩蜂地湧向似更安全吉祥的30年國庫卷,結果造成30年國庫卷和 29年國庫卷的價格發散,而非收斂。類似的其它幾個「收斂交易」,也都以發散而告終,故「長期資本」這家著名的對沖基金不得不求助於美聯儲的「軟預算約束」以免破產並引發全球金融危機。1998年秋,LTCM步入險境。LTCM原以為風險股票與低風險股票之間的差價會縮小,加大了豪賭的力度。但事與願違,受俄國債務危機影響,兩者間的差價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加大了。8月,LTCM持有的各類股票價值下跌44%,價值約20億美元。9月13日,LTCM 的股本金 43億美元幾乎全部賠光。9月23日,美聯儲出面組織安排,以美林、摩根為首的15家國際性金融機構注資37.25億美元購買了LTCM的90%股權,共同接管了該公司,從而避免了它倒閉的厄運。
也許我們可以把一切歸咎於風險,歸咎於對沖基金的本身就只能算是投機而不是投資,我甚至用巴林銀行的例子安慰自己,但是我們不難在LTCM的興衰過程中發現一些很細微的值得我們感興趣的東西。
LTCM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個公式的基礎上的,這就是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從廣義上說,這個公式為整個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定下來了基調,試圖將金融衍生品分析與交易系統化,計量化,理性化.這個看似優秀的公式也使他的創立者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一個問題立刻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本質是什麼?是投機,是賭博,當賭博的結果可以預期的時候,賭博本身的價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朋友一句話,令我猛醒:"格老(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為什麼任憑他們胡鬧而不制止??"何止是一個不制止啊,當時波恩女士曾警告過櫃台外交易的風險,格林斯潘和萊維特(當時美國政權交易中心主席)卻一直以市場已經有了足夠的監管為理由要求波恩女士保持緘默,要知道這位波恩女士也不是一般的人,除了身為美國商品期貨交易會主席之外,她還和格林斯潘,萊維特,美國財政部長魯賓,都一起在總統的金融工作小組里任職,格老為什麼要這樣?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看俄羅斯的經濟.蘇聯解體了,龐大的帝國噗哧一聲消失在地球上,漸漸演變成了歷史書上的一個"前"字.美國的經濟學家們曾經自豪的說,我們沒有使用一槍一彈就剝奪了一個大國的行動自由.是啊,俄羅斯的經濟經過了休克療法的陣痛,確實到了該反省的時候了,烏克蘭的獨立使俄羅斯被挖去了歐洲左心,剩下的聖彼得堡到莫斯科這根脊柱和烏拉爾工業區這個右心支撐著俄羅斯這個歐洲病夫,在這個時候外匯成為了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相比東南亞國家能喊出:"犧牲一帶少女的青春,換取國家經濟的騰飛"的口號,這對於俄羅斯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俄羅斯在一九九七年中經濟逐漸轉好之際,曾吸納巨額的外國投資,外國對俄羅斯持有債務和股票超過兩千億美元,其中主要債權人是德國,瑞士與美國的銀行,當時俄國政府所積欠的外債超過一千三百億美元,短期的就有六百億美元,光是要支付利息,每年所需要的資金就超過二百億美元.可是外匯,談何容易啊.
據資料記載,當時的俄羅斯, 80%的外匯來源來自於武器和石油的出口,前者屬於特殊產品,受制於顯而易見原因,其出口的規模受國際政治風雲變換的影響很大,而靠出賣資源也不是長久之計策.我們無法想像俄羅斯的石油工業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艱難前行的苦痛,要知道俄羅斯石油開采成本也已經達到了 12至18美元每桶,也就是說俄羅斯現在的石油出口價格應該高於25美元每桶才能贏利.而1998年1月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原油平均價降至每桶14.69美元,比該組織規定的每桶21 美元的內部參考價低6美元以上.俄羅斯的工業完了,1996年,俄羅斯石油產量達到創記錄的最低點3.1億噸,即使相比於1991年的5.16億噸也是少的可憐的,但是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卻是在增加的.......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你能理解俄羅斯的痛苦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另一條消息襲擊了俄羅斯,美國人宣稱,石油的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跌.猶如晴天霹靂,然而彷彿美國人先知先覺,國際原油價格在1998年5月 28日得出的上半年加權平均價格僅為717.58元/噸(不含稅),跌破每桶12美元,12美元每桶的原油價格俄羅斯當時連起碼的糧食進口都不能滿足了,只有中國處於人道主義以及地緣政治的考慮,當時緊急向俄羅斯輸出農產品.
一個曾經如此橫行的帝國竟然破落成此番田地,怎能不讓親近者珊然淚下呢?何況也許這個帝國在1997年還看見過復興的火焰.
從1997年到1998年,我們以俄羅斯經濟崩潰為目標,很清晰發現許多"巧合":當俄羅斯最需要外匯的時候,國際原油價格一跌再跌;武器出口也一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撓.1998年01月01日,俄羅斯新盧布開始流通,1月底,因為世界石油價格持續下跌造成俄羅斯政府財政狀況急劇惡化,為彌補財政赤字,國家發債規模急劇膨脹,致使股市和債市引發又一輪下跌行情,繼爾就發生了貨幣大貶值.俄羅斯再度爆發金融危機。回首看看從94年LTCM成立到98年盧布崩盤,其間有多少千絲萬縷的聯系啊.俄羅斯缺少外匯,石油,武器掙不著錢,美國佬就把一個用"完美"公式建立起來的投機公司擺在他面前,本身是賭博,但是現在的賭博已經能穩操勝券了,誰不會動心呢,何況還是手上缺錢的人.但我想問,這個世界上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誰制定的? 操縱金融危機的是些什麼人?? 能操縱石油價格的又是什麼人??? 請問,現在還有人懷疑這僅僅是一場巧合嗎?
LTCM輸了,表面上,他輸在理論出現漏洞,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時候,也就是賭博預測失敗的時候.但是為什麼美國政府明知道理論有漏洞,明知道公司終有一天會衰亡,卻不制止. 原因很簡單,可憐的LTCM從一開始就是吸引俄羅斯上鉤的誘餌,它用足夠吸引力的期望值吸收了俄羅斯那可憐的為數不少的最後一點美元儲備.等到盧布崩潰, LTCM的存在價值也就消失了,而最終擺脫不了垂死的命運.
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波恩女士的警告,因為作為陰謀,這套崩潰俄羅斯經濟的計劃太龐大了,作為美國總統金融顧問的波恩女士不可能不知情,她的警告無非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證明美國政府的清白罷了.
1998年09月30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在於今年9月30日結束的1998年財政年度里,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預計將出現約700億美元的盈餘。這是美國政府自1969年以來首次實現財政盈餘。不知道這裡面,有多少是其他國家人民的血汗
㈨ 國際頂尖的經濟學會議都有哪些
(Z)關於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事件所謂的「金融工程」,最初是為了有效管理組合的風險,現在已變為利用金融、數學、物理等知識,處理金融產品的分解與合成。這種技術是洞悉金融商品內部風險的基礎,所以,組合的風險管理技術應是高明投資專家的有效工具。金融工程師可以處理的是技術活,但很多投資專家處理的卻是藝術活。藝術能否與技術完美的結合?並不取決於一些簡單的辨證規律,技術可以很美,藝術也可以很美,但成功卻還需要部分「運氣」。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8年的故事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常在水邊走,哪能不濕鞋」。一、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背景1994年2月,JohnMeriwether創了宏觀數量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當時的核心人物包括:DavidW.Mullins(前美聯儲副局長)、MyronScholes(1997年Noble經濟獎得主)、MertonMiller(1990年Noble經濟獎得主)。當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主要投資者是歐洲最大的銀行瑞士聯合銀行(UBS)和美林證券(MerryLynch),成立時,總資產為13億美元,投資期限不少於為3年,就是說,客戶在三年內不能贖回。1994年到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42.8%40.8%17.1%到1997年底,資產增值為75億美元,在1997年12月,客戶贖回了27億美元,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7年底,實際管理資產為48億美元。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1.資金放大(高財務杠桿)投資人總希望用最少的資金,產生最大的投資報酬,故對於利率市場的投資品種而言,採用高財務杠桿戰術是達到上述目的的手段。由於資產管理人的品牌聲赫加之往年的績效卓著,LTCM獲得各家銀行機構給予最高等級的貸款優惠,對於其所提出的擔保品,往往給以100%的融資額度。就是說LTCM在金融商品市場所取得的資產,可再進行的100%融資,這表示理論上LTCM的放大倍率可以是無窮大,或者說其融資額度幾乎是無限大。於是,雖然LTCM資產總值不到50億美元,卻向各銀行、券商機構借貸了將近1250億美元,負債與資產的比例高達20多倍,最後,LTCM的財務杠桿比率甚至高達26倍。2.投資品種與相對價值套利策略LTCM利用上述融資手段得到的龐大資金主要在利率互換市場(interest-rateswapmarket)做風險中性套利策略(marketneutralarbitrage),即買入低估的有價證券,賣空高估的有價證券。首先,我們看一下利率互換市場的特點與在該市場中的套利策略,假定某公司現在想發行一筆長期的浮動利率債券,由於現在利率處於低谷階段,如果預期未來市場利率可能會上升,將來該公司支付的利息將會增多,顯然未來該公司的利息成本將會加大,該公司如何規避其利率風險呢?如果該公司在發債時,同時買入一份利率互換和約(利率的衍生工具),就可以轉變為支付固定利率的利息(不用擔心利率上漲的風險了)。(1)利率互換和約接上例,該公司通過利率互換和約轉嫁了利率上漲的風險,該和約把浮動利率掉換成固定利率,這種標準的利率互換和約是一種協議,協議一方為「固定利息支付方」,另一方為「浮動利息支付方」,雙方約定利息時,利息支付日和名義本金均約定好,特別是雙方只交換利息,而不進行本金交換。下圖1給出和約雙方的現金流量,圖中實線表示固定利息支付,虛線表示浮動利息支付,箭頭向上表示現金流入,箭頭向下表示現金流出。圖1:雙方典型的現金流量(2)風險中性套利策略上述標准互換協議的任一特徵可以發生變化,從而創造出非標準的互換協議。LTCM的互換協議就是典型的非標準的互換協議:LTCM與其交易對象簽約,如果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債券與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國債之間的收益率差距(yieldspread)在未來變大,就必須支付對方一筆金額。反之如果利率價差變小,對方必須支付LTCM一筆金額。LTCM認為在1998年初的時候,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流動性較低的債券(例如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債券)與流動性較高的債券(如美國國債)之間的收益率差距過高。LTCM預期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將逐漸恢復穩定,市場會走向平穩,屆時二者的利率差距也就會縮小,LTCM的交易策略將因此而從中獲利。上述策略的本質就是賭收益率價差變小。關於收益率價差概念見圖2。三.市場不測與LTCM的投資風險分析1.市場不測在1998年初,LTCM從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買價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約70%是屬於利率互換。在這種情況下,利率差距些微的縮小,都會給LTCM帶來巨額的獲利。同樣的,利率差距些微的增加,也會讓LTCM立即破產。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盧布採用大區間浮動匯率(1美元兌換6.0~9.0盧布),直接導致盧布劇貶,葉利欽政府宣布無限期延緩債務清還,引發信用風險,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債券無人問津,收益率差距也急速增大。見圖3的信用風險變化示意圖。LTCM由於利差的快速擴大,導致投資損失呈幾何級數増加。到了1998年9月中旬,LTCM的損失超過40億美元,資產總值只剩下6億美元。圖2:信用價差(收益率差距)示意圖圖3:信用風險變化示意圖2.風險分析(1)組合倉位1998年初,LTCM管理的衍生商品達到約12000億美元,其中利率交換為6970億美元,其他期貨為4710億美元。(2)高杠桿風險分析資本市場是高風險的,但未必是高利潤,高杠桿是兩面刃,這正是LTCM失敗的主因。LTCM由於從創立以來持續的輝煌業績,以及擁有數位知名的人物,故能輕易的獲得貸款的援助。於是LTCM利用這些借來的資金,從事巨額的金融衍生商品的買賣。透過利率交換協議,使得LTCM可以利用少量的資金,從事大量的交易活動。*利率上升將會導致整體債券價值下降;*流動性降低造成債券價格下降。事實上,LTCM手中的俄羅斯政府債券因流動性的下降(債券市場最終因盧布貶值而停止交易),造成劇烈虧損。例1:俄羅斯政府債券的價值僅為原來市價的1/3。(3)流動性風險分析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的流動性風險,成為LTCM破產的導火線。源自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到了1998年春,亞洲金融危機並沒有穩定。LTCM在此犯下更致命的錯誤,其持有的資產當中,有許多部位是流動性不大的金融商品,甚至LTCM本身就是該商品於市場中之最大的持有者。因此一旦LTCM必須變賣資產來償還損失時,LTCM本身的資產總值也會跟著急速縮水,亦即變現行風險。1998年8月,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引發信用風險,使得國際投資者對於發展中國家債券投資風險意識提升,要求更高的內部收益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發展中國家的債券無人問津。例2:LTCM持有10多億美元商業不動產抵押債券,1998年不動產行業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導致這種債券價格的大幅下跌。(4)817俄羅斯盧布事件對於套利策略影響LTCM早期觀察德國國債利率偏低,其他歐元國家利率偏高,兩者的收益率價差過大,LTCM賣空德國國債(因利率偏低,價格偏高),買入其他歐元國家國債。顯然過高的收益率價差將會走向回歸,LTCM預期德國利率回升,其他歐元國家利率下降。如果預期正確,過高的收益率價差將會回歸正常收益率價差,上述套利將會成功。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後,歐洲大量資金逃到安全性高的德國債券市場,導致德國國債價格上升(不是預期的下跌),內部收益率下跌(不是預期的回升)。例3:1998年8月17日前,義大利10年期國債利率比德國同期利率高30基點(basepoint),盧布貶值後,歐洲資金流到德國,導致德國利率下跌,義大利國債利率與德國國債利率差距擴大到50基點,導致LTCM的套利嚴重虧損。1998年8月,LTCM的基金共損失44%,其中82%是做利差套利造成的。(5)方向交易失誤交易,的是基於判斷,方向判斷失誤,將導致致命的錯誤。例4:LTCM預期歐元整合後,丹麥偏高的利率將會因之下降,預先買入丹麥的抵押貸款證券,如果預期正確,可以獲得價格上升的資本利得。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後,國際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內部收益率,導致丹麥的債券倉位損失很大。例5:LTCM預期美國利率將會上升,債券價格將下跌,所以採用了賣空美國債券的策略,但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美聯儲調低利率,債券上漲,結果LTCM放空債券,損失巨大。四.美聯儲的技術手法與警示1.美聯儲(FED)伸出援救之手LTCM的巨額虧損,嚴重影響了許多金融機構,所以美聯儲必需設法解決此問題。在資產管理的歷史幾乎沒有任何一支基金能像LTCM一樣,幾乎虧損了所有的資本,其欠下的債務,甚至比很多國家的債務還多。該公司積欠的債務,高達800億美元,並與銀行及券商間有訂立復雜合約,所以沒有人能准確計算出其衍生債務之規模,甚至有估計可能累積達一萬億美元的債務。因此,FED的副總裁PeterFisher,於1998年9月22日,在其紐約自由街的總部內召開會議,包括旅行家、UBS、MerrillLynch、J.P.Morgan等主要金融機構首腦均列席參加。結果最後大家同意出手拯救,由16家公司組成的銀行團,同意增資36.25億美元給LTCM,而避免其倒閉。以下為1998年9月事件流水記錄:(1)1998年9月初,(2)LTCM公司致電FED官員McDonough,(3)申述其公司困境。(4)1998年9月18日,(5)LTCM無法取得其所需資金;LTCM致電FED官員McDonough,請求其安排召開會議;McDonough聯繫上FED主席AlenGreenspan和美國財政部長RobertRubin。(6)1998年9月20日,(7)FED官員PeterFisher帶隊造訪LTCM總部,(8)考慮LTCM的潛在部位平倉對於市場的影響。(9)1998年9月22日早上?PeterFisher會晤GoldmanSachs、MerrillLynch、J.P.Morgan,?隨後UBS加入討論;?在評估了平倉對於市場的影響後,?各投資銀行被迫援救;1998年9月22日晚?四大券商在紐約FED開會討論援救方案;?13家券商隨後開會,?通知LTCM准備?文件。(10)1998年9月23日,(11)LTCM獲得增資36.25億美元,(12)McDonough宣稱這是為了避免基金破產及全球股市崩潰的唯一方法。2.LTCM的啟示啟示1:銀行與其說救人不如說是自救。若無人出面拯救LTCM,而放任其倒閉,會發生什麼狀況呢?首先,LTCM必須被迫變賣其資產以償還虧損,且擴展到所有與LTCM從事交易的對象。因此無可避免的,將導致這些資產價格劇跌。於是其他與LTCM持有相同資產組合的投資人(如銀行、避險基金等),則會因這些資產價值縮水而蒙受損失。最後,所有借錢LTCM的法人以及其交易對象,也會因為LTCM的倒閉而面臨破產威脅。拯救LTCM的行動,其實就是銀行機構不得已的自救方案。啟示2:計量化管理工具的缺陷LTCM的投資策略,還是非常傑出的,盧布事件導致的「運氣」上的問題,使其損失難以控制住。然而其戰術使用上,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高杠桿操作同時,甚至買入流動性不好的金融商品。價格風險雖然可以利用軟體加以分析,但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卻很難評估。當整體市場出現流動性風險時,原先對應的避險策略,都被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所抹殺。從俄羅斯經濟崩潰到LTCM的衰亡從俄羅斯經濟崩潰到LTCM的衰亡,看似是兩樣毫不相乾的事情,近日當幾個朋友重新整理思路的時候,卻發現了驚人的聯系,我們不的不做出"一切都是美國的陰謀"這一令我們自己都驚訝的結論,結論之所以驚人並不是因為又一次揭露了美國為了維系霸權不惜動用一切力量打垮敵人的行為,而是這個陰謀確實太大太大了.LTCM全稱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gagement),曾經與量子基金(QuantumFund)、老虎基金(TigerFund)、歐米伽基金(OmegaFund)並稱當時國際四大"對沖基金".而他的管理層更是令人瞠目,也許你不認識這些名字,但僅僅是看見這寫頭銜,你會有什麼感覺: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梅里韋瑟(Meriweht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RobertMerton)和舒爾茨(MyronSchols),前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及美聯儲副主席莫里斯(DavidMullis),還有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羅森菲爾德(Rosenfeld).在這樣一芝"夢幻團隊"的領導下,LTCM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1994年成立之初,其資產凈值只有12.5億美元,而到1997年末,卻已經上升到48億美元,凈增長達到2.84倍.1994到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28.5%、42.8%、40.8%和17%.甚至1997,股市每一美元票面上的紅利達到2.82美元.但這個輝煌的金融帝國主義崩潰也只在一瞬間.1998年LTCM把一項賭注下在美國30年國庫券和29年國庫券的價格收斂上(賣空前者,買入後者),本以為可以不論價格升降都穩操勝卷。不料,亞洲和俄國的金融危機使驚恐的投資者一窩蜂地湧向似更安全吉祥的30年國庫卷,結果造成30年國庫卷和29年國庫卷的價格發散,而非收斂。類似的其它幾個「收斂交易」,也都以發散而告終,故「長期資本」這家著名的對沖基金不得不求助於美聯儲的「軟預算約束」以免破產並引發全球金融危機。1998年秋,LTCM步入險境。LTCM原以為風險股票與低風險股票之間的差價會縮小,加大了豪賭的力度。但事與願違,受俄國債務危機影響,兩者間的差價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加大了。8月,LTCM持有的各類股票價值下跌44%,價值約20億美元。9月13日,LTCM的股本金43億美元幾乎全部賠光。9月23日,美聯儲出面組織安排,以美林、摩根為首的15家國際性金融機構注資37.25億美元購買了LTCM的90%股權,共同接管了該公司,從而避免了它倒閉的厄運。也許我們可以把一切歸咎於風險,歸咎於對沖基金的本身就只能算是投機而不是投資,我甚至用巴林銀行的例子安慰自己,但是我們不難在LTCM的興衰過程中發現一些很細微的值得我們感興趣的東西。LTCM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個公式的基礎上的,這就是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從廣義上說,這個公式為整個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定下來了基調,試圖將金融衍生品分析與交易系統化,計量化,理性化.這個看似優秀的公式也使他的創立者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一個問題立刻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本質是什麼?是投機,是賭博,當賭博的結果可以預期的時候,賭博本身的價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朋友一句話,令我猛醒:"格老(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為什麼任憑他們胡鬧而不制止??"何止是一個不制止啊,當時波恩女士曾警告過櫃台外交易的風險,格林斯潘和萊維特(當時美國政權交易中心主席)卻一直以市場已經有了足夠的監管為理由要求波恩女士保持緘默,要知道這位波恩女士也不是一般的人,除了身為美國商品期貨交易會主席之外,她還和格林斯潘,萊維特,美國財政部長魯賓,都一起在總統的金融工作小組里任職,格老為什麼要這樣?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看俄羅斯的經濟.蘇聯解體了,龐大的帝國噗哧一聲消失在地球上,漸漸演變成了歷史書上的一個"前"字.美國的經濟學家們曾經自豪的說,我們沒有使用一槍一彈就剝奪了一個大國的行動自由.是啊,俄羅斯的經濟經過了休克療法的陣痛,確實到了該反省的時候了,烏克蘭的獨立使俄羅斯被挖去了歐洲左心,剩下的聖彼得堡到莫斯科這根脊柱和烏拉爾工業區這個右心支撐著俄羅斯這個歐洲病夫,在這個時候外匯成為了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相比東南亞國家能喊出:"犧牲一帶少女的青春,換取國家經濟的騰飛"的口號,這對於俄羅斯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俄羅斯在一九九七年中經濟逐漸轉好之際,曾吸納巨額的外國投資,外國對俄羅斯持有債務和股票超過兩千億美元,其中主要債權人是德國,瑞士與美國的銀行,當時俄國政府所積欠的外債超過一千三百億美元,短期的就有六百億美元,光是要支付利息,每年所需要的資金就超過二百億美元.可是外匯,談何容易啊.據資料記載,當時的俄羅斯,80%的外匯來源來自於武器和石油的出口,前者屬於特殊產品,受制於顯而易見原因,其出口的規模受國際政治風雲變換的影響很大,而靠出賣資源也不是長久之計策.我們無法想像俄羅斯的石油工業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艱難前行的苦痛,要知道俄羅斯石油開采成本也已經達到了12至18美元每桶,也就是說俄羅斯現在的石油出口價格應該高於25美元每桶才能贏利.而1998年1月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原油平均價降至每桶14.69美元,比該組織規定的每桶21美元的內部參考價低6美元以上.俄羅斯的工業完了,1996年,俄羅斯石油產量達到創記錄的最低點3.1億噸,即使相比於1991年的5.16億噸也是少的可憐的,但是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卻是在增加的.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你能理解俄羅斯的痛苦嗎?在這樣的情況下,另一條消息襲擊了俄羅斯,美國人宣稱,石油的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跌.猶如晴天霹靂,然而彷彿美國人先知先覺,國際原油價格在1998年5月28日得出的上半年加權平均價格僅為717.58元/噸(不含稅),跌破每桶12美元,12美元每桶的原油價格俄羅斯當時連起碼的糧食進口都不能滿足了,只有中國處於人道主義以及地緣政治的考慮,當時緊急向俄羅斯輸出農產品.一個曾經如此橫行的帝國竟然破落成此番田地,怎能不讓親近者珊然淚下呢?何況也許這個帝國在1997年還看見過復興的火焰.從1997年到1998年,我們以俄羅斯經濟崩潰為目標,很清晰發現許多"巧合":當俄羅斯最需要外匯的時候,國際原油價格一跌再跌;武器出口也一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撓.1998年01月01日,俄羅斯新盧布開始流通,1月底,因為世界石油價格持續下跌造成俄羅斯政府財政狀況急劇惡化,為彌補財政赤字,國家發債規模急劇膨脹,致使股市和債市引發又一輪下跌行情,繼爾就發生了貨幣大貶值.俄羅斯再度爆發金融危機。回首看看從94年LTCM成立到98年盧布崩盤,其間有多少千絲萬縷的聯系啊.俄羅斯缺少外匯,石油,武器掙不著錢,美國佬就把一個用"完美"公式建立起來的投機公司擺在他面前,本身是賭博,但是現在的賭博已經能穩操勝券了,誰不會動心呢,何況還是手上缺錢的人.但我想問,這個世界上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誰制定的?操縱金融危機的是些什麼人??能操縱石油價格的又是什麼人???請問,現在還有人懷疑這僅僅是一場巧合嗎?LTCM輸了,表面上,他輸在理論出現漏洞,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時候,也就是賭博預測失敗的時候.但是為什麼美國政府明知道理論有漏洞,明知道公司終有一天會衰亡,卻不制止.原因很簡單,可憐的LTCM從一開始就是吸引俄羅斯上鉤的誘餌,它用足夠吸引力的期望值吸收了俄羅斯那可憐的為數不少的最後一點美元儲備.等到盧布崩潰,LTCM的存在價值也就消失了,而最終擺脫不了垂死的命運.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波恩女士的警告,因為作為陰謀,這套崩潰俄羅斯經濟的計劃太龐大了,作為美國總統金融顧問的波恩女士不可能不知情,她的警告無非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證明美國政府的清白罷了.1998年09月30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在於今年9月30日結束的1998年財政年度里,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預計將出現約700億美元的盈餘。這是美國政府自1969年以來首次實現財政盈餘。不知道這裡面,有多少是其他國家人民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