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崇明區未來經濟發展怎麼樣
崇明區的未來是大力發展旅遊事業,保護生態環境,多造路橋通向崇明區。打造一個綠色的旅遊基地。
Ⅱ 上海市崇明區怎麼樣 有錢嗎發達嗎
崇明島足祖國第三大大離,島上空氣宜人,生活著-群勤勞吃苫崇明人,崇明是個個好地方,適合養老的好地方,物美地美,員國家級生惠島。
Ⅲ 上海崇明很窮一點都不發達嗎
嗯,相對於上海市城區來說聰明很窮啊,蘭那時候來說他經常也很窮啊,風險又窮的地方也不一樣吧,但畢竟都是上海嗎?請問能帶去拿去弄哪去?
Ⅳ 上海崇明區的人是不是很窮啊 崇明發展也不行
崇明區雖然經濟不是很發達,但不是很窮的樣子,現在的農民都有養老金的。所以他們日子都是可以,夠吃夠用,家裡面還有幾畝地種種,還是比較舒服的。
Ⅳ 上海崇明很窮很爛嗎
上海崇明。是一個後來開發的一個位置。但是它的經濟水平的話還是相當高的。他在上海面積的大概有1/5居民的收入的話,大概在兩萬。是一個比較富有的位置
Ⅵ 上海最窮最落後的地方是崇明嗎
據樓主描述看來,貌似目前只是有人給你介紹,還沒相互深入有了解和接觸吧,那麼我想說:
1、首先你先接觸下人,相互了解下又有何妨?又不是接觸了就要你必須和人結婚,人合不合適我想應該是第一位的吧。
2、不要首先計較於崇明這地方落不落後,閉不閉塞,客觀的說,崇明相對於上海各區,在整體經濟和城市化程度上是要相對落後一些,這是以前交通不便造成的歷史原因,現在通了長江大橋,過橋10幾分鍾就到上海了,也就一橋之隔,況且明年和江蘇的崇啟大橋也將通車,閉塞這詞已經不存在了。至於通不通地鐵,那是政府出於種種因素考慮,不必把它作為衡量的一種尺度,出行只要方便就行,非坐地鐵幹嘛?不管崇明相對於上海市區是不是差了多少,但是畢竟也是上海的一部分,那種窮的一清二白的場景是不會出現的。
3、也可以看給你介紹的那個男孩本身是否有發展前途,有才幹有能力的人在哪都可以過上富裕的優質的生活,如果他本身有才幹,就算日後不滿足在崇明的生活,有錢完全可以去上海市區買房子生活嘛。又有何妨?
4、就像樓上朋友說的,你何不去實地親身感受下崇明的氛圍,你可以去崇明逛一逛,就當旅行一日游罷了,去崇明遊玩的遊客也很多的。
5、上面說了很多方面,最後也得看您本身的條件,所謂門當戶對,也不可一味只考察對方的情況。
最後,我想說,樓上各位朋友對家鄉都是感情深厚的,對於家鄉的繁榮發展是期盼的,因此對於樓主所言有些反應也是人之常情,包括本人也是。
Ⅶ 上海崇明是最窮最落後的是崇明嗎
大體來看上海的各地縣,所有的農村都不窮。
相對而言遠離市區的崇明縣和金山縣最窮。崇明是上海人口最稀少的縣,因為他是太平洋地區數一數二的江口島,也叫汽水區。是很多海洋動物和長江魚類的唯一繁殖區。收到聯合國的嚴密保護。並且希望中國政府能盡可能的減少島上的人口密度,不要大搞經濟建設。所以,島上人口不多,完全是靠農業為主。
Ⅷ 崇明的生產總值、人均GDP、社零總額、城市經濟排位是多少
崇明島位於長江入海口,是中國東部黃金海岸
和長江黃金水道交匯處,具有外通太平洋,內聯長
江流域和全國各地的重要功能,是中國第三大島,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嶼之一。它東至佘山,
南與江蘇常熟、太倉和上海市寶山區、浦東新區相
鄰;北與江蘇的海門、啟東隔江相望;東瀕浩瀚東
海;西接萬里長江,岸線總長209公里。它猶如一條
春蠶,東西長79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總面積
1160平方公里。崇明縣轄25個鄉鎮,島上地勢平坦,
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屬亞熱帶型氣候。
崇明島歷史悠久,自唐朝有崇明。崇明島最早
露出水面是在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時稱
東沙和西沙。公元696年,有六姓漁民先後登沙,作
了最早的開發工作。到五代初,朝庭在西沙設立「崇明鎮」,從此便有了「崇明」這個名稱,以後無數沙洲時東時西,忽南忽北地漲坍變化,至明末清初始連成一個大島,並逐步穩定下來。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崇明正式建州。經過時代的變遷,崇明島日漲夜露,土地資源日益廣闊。1988年,全島有吳淞基面標高零米以上的灘地近50萬畝,主要分布在奚東沙、團結沙、東旺沙、黃瓜沙等地,灘塗上盛產石璜、螠蟶、蟛蜞、蘆葦、絲草、蘆竹。東部灘地是丹頂鶴、天鵝等珍稀候鳥的棲息地。1981年中日兩國協定保護的227種鳥類中,崇明就有132種 。
崇明島交通便捷。島上現有7個客運港口,開辟13條車、客運航線,每天有80多個航班往返於崇明與上海、江蘇之間。全島公路總長541公里。最近,由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崇明縣支行提供金融監督及全方位服務的軍民兩用機場已竣工在即。建設北支的崇海大橋和崇明到上海的越江通道工程已著手規劃。
崇明島能源充足,通訊便捷,並擁有自己的獨立電網。全縣總裝機容量為18萬千瓦。目前,正著手裝機容量25萬千瓦的崇明第二電廠一期工程和與華東電網22萬伏的聯網工程建設。島上通訊設備先進,電話已全面實現交換程式控制化和傳輸數字化,並開通了無線尋呼和行動電話。通訊信息化已進入實質性起步階段。
崇明縣境內服務機構及服務設施完備。縣內有中國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等近10個金融機構。還有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外運、倉儲、海關、商檢等一系列外商投資服務機構。學校、醫院、賓館、文化、體育、娛樂、商業等設施一應俱全。
1997年,崇明縣國內生產總值43.4億元,人均創國內生產總值6745元,工農業總產值73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1億元。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綠色食品園區正加快建設。全縣建成3個市級噸糧田基地和6個市級「三高」糧田示範基地;6個市級蔬菜基地面積已達到813公頃。特種水產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一部分產加銷一體的龍頭企業得到培育和發展。工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食品飲料、日用金屬製品、修造船、電工器材、汽車、摩托車配件等主導行業加快壯大。崇明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開放型經濟迅速得到發展。
崇明島水潔風清,到處都有未經人工斧鑿的天然風光。早在明清兩代,島上就有「金鏊鏡影」、「古貝連雲」、「玉宇機聲」等瀛州八景。如今,崇明島風光更加旖旎。綠樹成蔭的200多公里環島大堤,猶如一條綠色巨龍,盤伏在長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東端,欣賞東海日出,不減泰岱奇觀;傍晚,立於大堤西側,飽覽長河落日,耳聽歸舟晚唱,令人心曠神怡。島上有眾多的歷史名勝和人文景觀。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園;千姿百態的城橋鎮澹園;還有金鏊山、壽安寺、孔廟、唐一岑墓、明潭、鄭成功血戰清兵的古戰場等遺址;有面積達5400多畝的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造森林--東平林場。近幾年,由於加強了各旅遊景點的建設,海內外觀光旅遊者源源不斷。最近,崇明縣政府就進一步開辟島上的旅遊資源,提出了今後五年旅遊業開發的總規劃。它包括加快建成和完善中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度假區;中南部文化旅遊區;西部綠華水上游樂度假區;東部東瀛洲大樂園旅遊區,並逐步建設成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閑旅遊勝地,最終建成我國乃至東南亞南地區屈指可數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崇明島是上海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最大且投資成本最低的地區,作為上海市經濟發展戰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紀初崇明將拉開大開發、大開放的帷幕。規劃到2020年,崇明將建成全國開放度最高的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國際國內物流集散區、綠色食品開發園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國際金融貿易區。即時,崇明島將成為遠東最繁華的島嶼。
Ⅸ 說說崇明島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地理位置有何優勢。
崇明島地處長江口,是中國第三大島,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世界上最大的沙島。崇明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歷史,現有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全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富饒,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它位於東經121°09′30″~121°54′00″,北緯31°27′00″~31°5l′15″,處於長江入海口,三面臨江,東南瀕東海,西、南分別與江蘇常熟、太倉、上海市嘉定、寶山、川沙、南匯等縣隔江相望,東、北分別與江蘇啟東、海門市一衣帶水。
崇明島前景目標定位:崇明是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堅持三島功能、產業、人口、基礎設施聯動,分別建設綜合生態島、海洋裝備島、生態休閑島,依託科技創新,推行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產業,努力把崇明建成環境和諧優美、資源集約利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島區。 ·崇明島功能定位主要體現以下六個方面:森林花園島、生態人居島、休閑度假島、綠色食品島、海洋裝備島、科技研創島
Ⅹ 崇明島的經濟
·2006年,全縣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三次產業保持協調發展,經濟總量首次突破百億元。據初步測算全年完成增加值108.3 億元,比上年增長13.1 %,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6.5億元,比上年增長2.8 %,佔全縣增加值的比重為15.2%,比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7.2 %,佔全縣增加值的比重為47.5 %,比上年增加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0.4億元,比上年增長12.8 %,佔全縣增加值的比重為37.3%,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
·財稅體制不斷改革和深化,稅收來源明顯增加。2006年完成稅收收入36.1億元,比上年增長21.6%。財政監管得到加強,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6年完成財政收入34.0億元,比上年增長15.9 %。其中:縣級財政收入15.0億元,比上年增長7.3 %。財政支出在支持經濟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全年地方財政支出39.3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其中:用於企業挖潛改造13.3億元,比上年增長11.3%;用於基本建設2.6億元,比上年增長112.4%;用於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救濟2.4億元,比上年增長36.1%。 ·2006年,全縣農業生產以現代生態農業為發展方向,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全縣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為77.2萬畝,同比增長0.5%,總產實現32萬噸,同比增長4.2%,完成7.9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成7000畝規模優質有機大米示範基地,以「寒優相晴」為主的優質稻米種植面積達38萬畝;蔬菜及其特色經濟作物總產值為13.5億元,同比增長2.3%,播種面積達到57萬畝,總產量為115萬噸,同比增長2.7%。林業重點推進四旁綠化,繼續發展規模化經濟林,新增林帶面積4.9萬畝,其中公益林4.3萬畝,經濟林0.6萬畝。畜牧業方面控制生豬、雞蛋生產,發展奶牛、特種家禽生產,2006年全縣生豬出欄27.5萬頭,同比增5.8%,;白山羊出欄24萬頭,同比增5.4%;家禽出欄570萬羽,同比增4.8%;鮮蛋總產1530萬公斤,同比增1.5%;鮮奶總產1400萬公斤,同比增12.2%。漁業方面做強河蟹產業,穩定常規養殖業,2006年漁業總產量為7.7萬噸,同比增2.0%。河蟹養殖面積達到100萬畝,其中島外養蟹90萬畝,三島養蟹10萬畝。生產河蟹1.2萬噸;其他特色水產品養殖面積為1.5萬畝,貝類5000畝,產量達到2000多噸。
·2006年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44.9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種植業22.2億元,增長2.3%;林業1.1億元,增長19.0%;牧業5.7億元,增長3.3%;漁業15.0億元,增長1.5%;農業服務業0.9億元,增長2.4%。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51457公頃,糧食總產量達317424噸。 ·工業企業產品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大,長興海洋裝備島建設有力推進,工業生產呈現持續、穩定增長,生產總量達歷史最高水平。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1.3億元,比上年增長12.4 %;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31.0億元,比上年增長13.9 %;產銷率達99.8%。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繼續提高。2006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36.3億元,比上年增長18.3 %;全年完成利潤總額6.8億元,比上年增長15.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全縣工業中佔主導地位,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0.1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3.9 %。和三島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重點支柱行業增長幅度明顯,通用設備、金屬製品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這三大行業的產值達61.6億元,比上年增長26.7%。「一業特強」產業不斷做大做強,日用不銹鋼和商業設備製造業全年完成產值13.6億元,比上年增長12.1%。 ·商業設施不斷完善,「和諧建材市場」、「瀛南輕紡城」、「蘇寧電器」等專業市場相繼開張營業,縣內商品市場供應品種豐富,銷售更趨活躍。2006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5 %。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額7.0億元,比上年增長11.5 %;穿的商品零售額2.9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用的商品零售額1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燒的商品零售額0.8億元,比上年增長11.0 %;集市貿易成交額4.1億元,比上年增長10.0%。
·外貿企業以重點產品為龍頭,努力提高出口能力。2006年完成外貿出口撥交額3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其中工業品出口撥交額31.0億元,比上年增長18.1%;農副產品出口撥交額0.3億元,比上年下降23.9 %。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投資環境明顯改善,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2006年全縣引進各類企業2612戶,比上年增加1098戶;注冊資金總額56.1億元,比上年增長35.6%;累計完成稅金24.0億元,比上年增長26.0%。其中崇明工業園區和富盛開發區共引進注冊企業556家,注冊資金16.1億元,完成稅金10.5億元;各鄉鎮、委局經濟小區引進企業2056家,注冊資金40.0億元,完成稅金13.5億元。
·2006年,新批准三資企業30家,比上年增加6家;項目總投資2074萬美元,比上年下降70.3%;合同外資1581萬美元,比上年下降42.3 %;實際利用外資102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7.3 %。 ·通信條件不斷改善,郵政業務保持一定水平。2006年全縣郵電業務收入2.3億元。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6.7萬門。年末擁有電話用戶23.1萬戶,比上年凈增0.4萬戶。每百戶住宅電話擁有量達69.3部。郵政業務平穩發展, 2006年末共有郵政所40個,全年進出函件687萬件,進出包件15萬件,進出特快專遞15萬件,發行各類報刊雜志1499萬份。
·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信息資源利用得到加強,圍繞加快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政府外網建設。在完成鄉鎮、委局共64個單位接入外網實現與市外網聯通的同時,選擇8個單位進行政務外網試點工作。政府網站建設不斷深化,上海崇明政府門戶網站第三次改版後順利開通,每月頁訪問量達80多萬人次,網站文字信息量達3200多萬字。政府信息公開內容不斷充實、完善,便民服務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建立長效機制,穩步推進軟體正版化工作。全年共採集社會保障卡信息10788人次,發放社會保障卡8644張。
·交通投入增加,客運能力增強。2006年總投資2135萬元建成了大眾水陸換乘中心,投資2580 萬元建造了1艘高速輪和1艘公務輪,新增客位288個,滬崇之間的車客來往更加快速、便捷。年末水運航線18條,全年水運旅客1215萬人次;渡運車輛153萬輛次。2006年陸上公交新增客車15輛,更新客車30輛,年末共有公交線路30條,線路長度907.1公里,全年運送旅客2247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