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護城河在哪裡
護城河顧名思義是防護城池所挖的人工河,一般在平原地區城市無險可守,古人會築起高高的城牆,城牆外再挖一道深深地護城河,甚至護城湖。
現存的大概有北京故宮護城河、商丘護城湖、淮陽護城湖、聊城護城湖、菏澤護城河、濟南護城河、合肥護城河、襄陽護城河、蘇州護城河、上海嘉定護城河等。
最長的護城河
天下護城河,以襄陽護城河寬度為最。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它的平均寬度就超過了180米,最寬處達到250餘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
紫禁城護城河,環繞紫禁城外圍的護城河,建成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河寬52m,條石壘砌駁岸,堅固陡直,亦稱筒子河。
河水自西北流入,向東南流出至御河。清代河中栽蓮藕,歲收供宮中使用,余者賣出,得銀存奉宸苑備用。護城河至今已有580年的歷史。1999年,對護城河進行治理工程,駁岸修整一新,河底全部鋪砌方磚,河道更加堅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護城河
㈡ 護城河是在哪裡的
護城河顧名思義是防護城池所挖的人工河,一般在平原地區城市無險可守,古人會築起高高的城牆,城牆外再挖一道深深地護城河,甚至護城湖。
現存的大概有北京故宮護城河、商丘護城湖、淮陽護城湖、聊城護城湖、菏澤護城河、濟南護城河、合肥護城河、襄陽護城河、蘇州護城河、上海嘉定護城河等。
附圖:
商丘護城湖
㈢ 上海迪士尼護城河趣聞
8月7日,我和朋友去了美麗好玩的迪士尼,其中,最令我難忘的當屬「飛越太空山」了。
飛越太空山就在太空飛碟旁邊,朋友一見到這個游戲,眼睛裡好像發出了光,拉著我直奔向裡面排隊,在排隊的過程中,我看了游戲介紹,卻令我惶恐:乘坐速度驚人的過山車不斷扭動…我幾次的想逃出排隊,可是我排到了最裡面,逼得走投無路了,只好硬上了。我們坐上了過山車,進入了黑暗的世界,車慢慢地走,裡面布置得很精緻,有無數的小星星和小星球等,彷彿自己到了真正的宇宙,那時我想:其實這個游戲也沒有我想像得那麼恐怖。可是,我錯了,接下來,過山車慢慢往上,然後突然急速掉頭往下滑,此時你就不是坐著,而是站著,到後來,就更加的刺激了,車不斷地急速拐彎,讓我們不停地尖叫,有的小朋友哭了,有的小朋友喊著要回家,有的小朋友差點嚇暈了,甚至連有些大人都害怕,我呢,就把眼睛閉上,在把整個頭低下,握緊扶手,放聲大叫,這時,我心想:天啊!好恐怖,我一定要抓穩了,千萬別掉下去,過山車,你快點到終點吧!「啊,謝天謝地,終於停下來了。」我說。我下了車,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腿腳站不穩,臉比天上的雲還蒼白,好像還有幾顆星星在我頭頂上轉,心都快跳出來了,整個人過了幾秒鍾才清醒過來。就因為這樣,這個游戲是我印象深刻。
不過,當我玩完飛越太空山的時候,我還是有收獲的,就是讓自己的心臟有了更大承受刺激的能量。
㈣ 上海南匯護城河在哪裡
在惠南鎮小學那裡的
㈤ 上海大概是什麼年代從海里冒出來的
法租界始設於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4月。1848年,法首任駐滬領事敏體尼(L.C.N.M·Montigny)到任。次年4月,迫使上海道台麟桂劃出南至城河(又名護城河)、北到洋涇浜、西到關帝廟、褚家橋、東抵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南角約986畝上海縣城近廓土地,准法國人租借居留。
㈥ 上海曾經有多少個租界都是什麼租界有什麼特徵范圍是如何劃分的那些租界在現在的上海是哪裡追分
上海曾經有多少個租界,分別為:
1英租界,1845年11月29日,英方與上海道簽訂了《上海土地章程》,設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租界—英租界。上海英租界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史上,上海的外國租界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租界劃定黃浦江以西,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廠(今北京東路)以南,界路(今河南中路)以東。後又擴展為北至蘇州河,西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
2美租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美國領事向蘇松道台要求劃虹口一帶為美國租界。次年,以口頭協定,以蘇州河北岸虹口地段為美租界。
1863年6月,美國領事與上海道簽訂章程,美租界西面從護界河對岸(今西藏路橋北堍)起,向東沿蘇州河及黃浦江到楊樹浦向北3里止,再從此向西劃一直線,復回到護界河對岸,形成了一個不等邊直角三角形,佔地346.67萬平方米。
3法租界,1849年4月6日法國與上海道正式簽字換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上海法租界是法國在舊中國四個租界中面積最大、發展最好的一個租界。法租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達到發展的頂峰,並在1943年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法租界起初范圍南至護城河,北至洋涇浜,西至關帝廟諸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角,1914年,法租界通過越界築路將新界擴至北自長浜路(今延安中路),南到斜橋,東達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橋,西至徐家匯(今華山路)一線。
由此為開端,越界築路正式成為了一種實際意義上的擴張租界的手段,越界築路區成為「准租界」。公共租界因此大受鼓舞,此後二十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越界築路行動,到日軍侵華前夕,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區達到四萬七千畝,甚至超過了公共租界本身的面積。
4上海公共租界,1863年9月,英美租界正式合並為公共租界。1899年公共租界大規模擴張,北至上海、寶山兩縣的交界處(今天目東路),東臨周家嘴(今平涼路軍工路),西達靜安寺。整個租界劃分為中、北、東、西四個區。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國租界史上是面積最大,經濟最繁榮、法律最完善、管理機構最龐大,發展最為充分的一個租界。今北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上海是中國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上海租界也是中國最早移植現代法治的地方。租界作為實際上的「國中之國」,擁有自己的立法主體和立法權。體現現代法制的法規體系、法規結構、審判制度、律師制度和監獄制度等都最早出現在上海租界。
(6)上海護城河擴展閱讀:
1843年11月17日,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上海正式開埠。開埠前的上海雖已立縣500年,但只是東南海濱的一個縣城。由於租界的建立和擴張,上海城市的性質、結構和形態等都發生了巨大轉型。隨著港口建設加快,上海從封閉型的縣城轉換為外向型通商港城。
城市建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到1911年,租界內外道路總長度已達110英里,形成了現代城市道路網路。租界呈現出「十里洋場」的繁榮景緻。上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迅速提升,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成為遠東最大的城市。
與之相對的是,租界也經歷多次擴張,到1915年上海租界總面積已達48653畝,是1845年的57倍多。至1936年,上海租界總人口已超過160萬,形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三分天下的奇特格局。
㈦ 上海各國租界 現在分別在哪些區
黃浦(不含原南市),靜安 英租界
盧灣,徐匯 法租界
虹口區日租界
閘北 馬永貞的地盤
楊浦 華界
㈧ 同樣毗鄰上海,為何南通的名氣遠不如蘇州名氣那麼大
上海市經濟發達,是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在長三角地區,上海一直是龍頭地位,周邊城市在其輻射帶動下也得到較好發展,比如江蘇的蘇州市,蘇州自古繁華,現在經濟方面更是舉足輕重。大家知道蘇州的崑山與上海接壤,崑山也是全國百強縣之首,而且多年蟬聯,這與鄰近上海有莫大關系,當然了更不開蘇州自身的努力,還有在此打拚的人們。
南通也有一些高校,但是蘇州的蘇州大學名氣更大一些,旅遊方面蘇州在人們心中就是園林城市,江南水鄉古鎮的代表城市之一,而南通的旅遊知名度顯然不高,其實南通的景點並不算少,不過很多外地人不知道,比如狼山、濠河風景區,濠河風景區還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歷史悠久的古老護城河,景點眾多,景色秀美。南通具有很多的潛力,各方面都比較優秀,只不過比起蘇州,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提升,希望南通有更好的發展,你認為呢?
㈨ 上海市名勝古跡到底是怎樣的呢
由上海園林院梁友松主持規劃設計,1979年秋破土動工,1980年局部開放,1988年基本建成開放。總體布局以大觀樓為主體,由「省親別墅」石牌坊、石燈籠、沁芳湖、體仁沐德、曲徑通幽、宮門、「太虛幻境」浮雕照壁、木牌坊等形成全園中軸線。西側設置怡紅院、攏翠庵、梨香院、石舫。東側設置瀟湘館、蘅蕪苑、蓼風軒、稻香村等20多組建築景點。大觀園在設計上頗費心機,與北京大觀園明顯不同的是,上海大觀園利用江南水鄉的特點在園中布置了大面積人工湖泊。設計曲徑通幽大假山作入口屏障,以挖湖取土堆掇1座高16米的小山為大觀樓的背景,構成大觀樓背山面水的壯麗氣勢。全園以大湖為中心,以池塘、沁芳溪溝通各景點,構成有主有支、有動有靜的水系,湖邊設亭、榭,湖中設曲橋、石舫、石燈,溪上設橋亭,形成山重水復、流水人家的江南園林風光。大觀園巧妙運用園必封、必隔,在封隔中求得氣勢流動和內聚中心的中國傳統建築觀念,建造1個封閉、向心的內涵豐富的小天地,在有限空間中安置無限空間,增加景物層次,使建築與環境融合為一,借環境氣氛表達人物品格,使《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景觀再現人間。上海大觀園於1980年工程未完成時已接受訪問,從1988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了國內外來賓近2000萬人次。上海大觀園曾榮獲國家建築魯班獎,上海40周年十佳建築,十佳休閑新景點,新中國50周年上海優秀建築,上海十大旅遊特色園林,上海市七大文明公園,國家建設部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㈩ 上海以前有過城牆嗎
上海在城牆方面是一個比較奇怪的城市,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由鎮升格為縣後,縣署就設在原方浜(今方浜中路)南岸與老城隍廟隔浜相望。按我國封建制度的常規,建縣後一般都要修築城牆,但上海卻不同,建縣後的262年中一直未築城牆,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建城牆是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為了防禦倭寇的侵擾,因為沒有高牆是吃了不少的苦頭。建議砌牆的顧從禮是個掌邦國酒醴和膳饈之事的光祿寺卿,既為國家張羅吃的,也為自己和百姓想著住的安全。上海官民奮起築城,僅用三個月(9-11月)便築起了一座周長九華里,高二丈四尺的城牆(古稱),開設6座城門,4座水門,環城開掘城壕,外與黃浦江、內與大小河浜全線貫通,通接湖汐。上海城牆初步形成。
幾年後,倭寇被平定了,官紳在城牆的四座高台上,造了四座寺廟:大境建關帝殿,振武供真武大帝成了真武台,制勝建觀音閣,萬軍建丹鳳樓。後人將這四處合稱為「殿、台、樓、閣」。至清代,這「殿、台、樓、閣」屢經改建、裝飾,成為上海名勝,一年四季,遊人不絕。其中兩處還被選入「滬城八景」:「鳳樓遠眺」(丹鳳樓)、「勝景煙霞」(大境關帝殿)。
到了清朝,隨著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南北市,上海以前有個「南市區」,現在被黃浦區所兼並了,但那個地名還存在,在上海市區要找明清兩代的遺跡,也只有在南市老城廂才能找的到。南市的位置,其實並不在上海市區的南面。它得名於19世紀的60年代,因1843年開埠後,英租界和法租界位於當時上海的北部,其地被稱為「北市」;而十六鋪以南華界的地方,就被叫做了「南市」。
有了南北市後,城牆阻礙了日常往來的需要。最早提出拆牆動議是在清同治年間。到了1905年的清光緒三十一年,又有地方紳士三十餘人向上海道提出拆牆。可上海道不敢決斷,引出了一場全民大辯論,形成了拆牆、不拆牆和中立的三派。反拆牆派提出五大理由。最後還是反對派得勢,城牆巋然不動。但為改變擁堵狀況,就在城牆上,新開了拱宸門(小北門)、尚文門(小西門)和福佑門(小東門)。
到了民國,又提拆牆一事。當時的滬軍都督府民政總長李平書是個拆牆派,他揮筆批示:「為商業一方面論,固須拆除城垣,使交通便利;即以上海風氣、人民衛生兩項論,尤當及早拆除。」1912年1月,拆牆啟動;到1914年冬天才算搞定。具有361年歷史的城牆被拆,標志著上海走上個新台階。從此,上海舊城內華界與租界聯成一片,近代上海城市新格局定型。
在現在的上海市區,有一條中華路和人民路互相連接的柏油馬路,即是原上海城牆和城壕填沒而成的,當初拆城時,將城牆的磚石,填進護城河中,最終在護城河上築出了兩條路,分別命名為「中華路」、「民國路」,取「中華民國」之意。上海解放之後,「民國路」改為「人民路」,取「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意。在這個區域內,上海俗稱「老城廂」,也就是上海的「南市」,著名的城隍廟、豫園都坐落於老城廂內。
在拆城過程中,有一小段被保留了下來,這就是古城牆大境閣段。這里原來是一座箭台,明末萬曆年間大境箭台廢後建廟,附庸於城牆,內供關帝像,此即最早的大境閣。清嘉靖年間改建為三層閣,並加築了熙春台。據說,冬日雪後拾級登閣,遠眺吳淞江(蘇州河)南岸,銀裝素裹,映襯著麗日藍天,蔚為壯觀,故得「江皋霽雪」之美名,列為明清兩代「滬城八景」之一。如今的古城牆30餘米殘段上,保留了大境閣與熙春台兩座飛檐重脊,高約20米的樓閣,大境閣內重又供奉了關帝塑像,閣前城牆上贊頌關帝的「信義千秋」石匾仍是當年的原物;而熙春台中,則設立了「上海老城廂史跡展」。
今天再登上大境閣當然再也望不到蘇州河岸了。但那竹叢里還隱隱透出清雅的氣息,斑駁的城磚里猶暗暗蘊藏著歷史的沉重,關帝殿中回盪著抗倭將士的凜凜豪氣。這,便是古城牆,一處後人尋覓上海前史的珍貴所在。
指點
●地理:大境閣位於老城廂西北角的人民路上,也就是淮海東路的末端附近。
●停車:自駕車去的話,在大境閣附近的青蓮路可以停車的,可以從人民路轉入。
●大境閣:門票5元,大門設在大境路上。如今的古城牆30餘米殘段上,保留了大境閣與熙春台兩座飛檐重脊,高約20米的樓閣,大境閣供奉了關帝威風凜凜的塑像,閣前城牆上贊頌關帝的「信義千秋」石匾仍是當年的原物。這段城牆原是箭台,成「凸」字型。在當年射箭用的熙春台和登上箭台的21級花崗岩石階,都是明代遺物,有的磚上至今還有「上海城磚」字樣的鈐記。可以依次游覽城樓、關帝殿、熙春台,在外部看大境閣佔地面積非常大,但真正參觀其間,可參觀的容量非常狹小,主要的參觀對象似乎都是外國遊客。站在城樓上,看著那城牆,總覺得很新,似乎新造的。
●真正的城牆:位於人民路849號施工工地里,人民路和淮海東路附近。這段城牆高約3米,長約20米,由於年代久遠微微向南傾斜,但城磚基本完好。歷史資料顯示,這段老城牆建於明代。目前被保留的城牆部分已由施工方搭建活動板房實施保護,目前的這段城牆的保留段地上部分有20多米,還設置了「地圈樑」實施保護牆體基礎,地下基礎部分保存完好。因為這座城牆在工地內,對外不開放,為了不影響工地的正常工作,也請喜愛城牆或者拍客沒有必要去打擾「這段城牆」。
●周邊:在大境閣的旁邊就是白雲觀。又稱海上白雲觀,不僅滬上名剎,也是聞名於海內外的道教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