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眾傳媒的管理團隊
江南春,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2007年12月,江南春被《中國企業家》評選為本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5位企業領袖」。2007年6月,在由美國政府規劃的全美亞裔月以及芝加哥市政府總策劃的美國芝加哥亞裔月活動總項目「2007芝加哥美中論壇」中,江南春獲得「企業領袖開拓獎」。2007年2月,被評選為安永企業家獎—--中國大陸地區大獎得主,這是唯一一項全球性的商業獎項,也是唯一一項被全球商界確認為最具影響力的商業獎項之一。2006年5月,江南春獲選亞太總裁風雲榜十大風雲人物之一。
江南春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2003年創立分眾傳媒,顛覆了人們傳統的媒體觀,是中國提出生活圈媒體理念第一人。 劉傑良自2010年1月11日起擔任分眾傳媒首席財務官。
此前,劉傑良任eSun Holdings大中國區娛樂集團的執行董事。在這之前,劉傑良擔任高盛銀行亞太區媒體和網路研究部門執行董事,主要跟蹤分析研究大中國區的媒體和網路公司。在加入高盛之前,他在Johnson Controls Inc.任項目經理,主管豐田汽車在美國市場的發展;其後在美國娛樂軟體開發公司Sybase Inc.任全球產品項目經理。
劉傑良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工業工程和電影製作的理學學士,並從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獲得了MBA學位。 陳岩自2005年8月起就任公司的首席戰略官。
2000年~2005年期間,陳岩擔任實力傳媒集團的戶外媒體副總經理,創建了實力傳媒集團的戶外媒體部,為廣告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戶外媒體服務:包括戶外媒體策劃,媒體購買和售後服務,並發表了眾多戶外媒體研究和中國戶外媒體市場的研究的學術報告,其觀點被國內外媒體多次引用; 1986年~2000年期間,相繼在青島勞動局負責勞動仲裁等工作和在外資企業負責營銷和大客戶管理。
陳岩擁有南開大學的經濟學碩士學位。 塗雅芳自2006年10月起就任分眾傳媒副總裁。
2000年~2002年擔任成科戶動科技有限公司華東區客戶總監,負責帶領華東團隊人員協助公司完成大客戶的PITCH以及服務工作。
2002年~2003年擔任景綉年華廣告有限公司北方區客戶總監,,獨立負責公司的新刊-《世界家苑》的項目,從雜志定位,內容市場推廣以及發行, 廣告部的組建,運行,媒體的規劃,價格及銷售策略的制定等, 該雜志上市一年後就實現了盈利。
2004年度加入分眾傳媒擔任業務發展總監一職,負責服務的客戶有摩托羅拉、三星手機、三星列印機、東風雪鐵龍、福特汽車、東風本田、索尼愛立信、奧迪汽車等大客戶。
㈡ 中國的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比如說上海盛大公司,其財務報表在哪裡能找到,急求,謝謝
中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有哪些?表現如何?
中華網 2000年7月13日 首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網站,上市當天股價從20美元漲到67美元,創造了超額認購40倍,開盤當日股價就翻兩倍的紀錄
盛大互動娛樂公司 2004年5月13號 上市價格每股13美元
網易 2000年6月30號 網易的發行價定為每股15.50美元,雖然該股在首個交易日曾沖到17美元,但盤中一度跌至10.75美元,至下午4時收市時,以12.165美元的價格書寫了網易上市第一天的歷史,跌幅高達20%。
搜狐 2000年7月12日 13.03美元開盤,曾經一度下滑至12.60美元,最後報收於13.00美元。
新浪 2000年4月13日 每股定價為17美元,共發行400萬普通股,募集資金6800萬美元。上市當天開盤價為17.75美元,最高價為29.125美元,最低價為17.75美元,收盤價為20.6875美元。
攜程旅行網 2003年12月9日 首日納市交易,發行價18美元,開盤價24.01美元;截至收盤,其股價較發行價漲15.94美元,漲幅88.56%;較開盤價漲9.93美元,漲幅41.36%,至33.94美元。上市當天就暴漲88.6%,成為納斯達克市場過去三3年來開盤當日漲幅最高的一隻股票
無憂招聘網 2004年9月29日 開盤價18.98美元,報收於21.15美元,漲幅達51.07%,成交量達6,068,355股。該股在首日交易中最高漲至22.9美元。
e龍旅行網 2004年10月28號 發行價為13.5美元,開盤價為22美元,開盤後即一路下跌,最低下探至13.96美元。報收於14.4美元,首日交易漲6.67%,成交量為5,746,614股
Tom Online 2004年3月10號 以15.75美元開盤,共發行8億股美國預托股票。
空中網 2004年7月9日 發行1000萬股,發行價10美元/股。開市後不久就跌破發行價,一度跌至9.75美元。在最後收盤時,則以10.10美元收盤,比發行價略高。
靈通網 2004年3月4日 公司股票以每股19美元高價開盤,當日收於17.47美元。掌上靈通藉此募集資金約為8470萬美元。掌上靈通公司此次以發行存托憑證ADR的形式上市,共發行了515萬單位ADR,再加上向某些特定的股東發售的91萬單位ADR,共計606萬單位。其中每單位ADR代表10股普通股。
百渡 2005年8月5日 招股說明書顯示,2003年網路凈虧損人民幣8883萬元,而在2004年已經扭虧為盈,並且有人民幣1.2億元的盈餘。在2002年到2004年期間,網路主營業務收入的年均增長幅度達到了驚人的225%.
發行商: 網路公司
股票代碼:BIDU
募股類型: 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首次公開募股
所募有價證券: 美國存托股票(ADS)
首次公布募股價格範圍:19美元至21美元
調整後募股價格範圍:23美元至25美元
最終定價范圍:27美元
首次發行股票數量: 3,699,935股美國存托股票, 初步中點總價為7400萬美元
調整後股票發行數量:4,040,402股美國存托股票,調整後中點總價為9700萬美元
最終發行股票數量:4,040,402股美國存托股票,總價為1.09億美元
初次綠鞋:高達512,752股美國存托股票
調整後綠鞋:高達563,822股美國存托股票
交易所/代碼:納斯達克/BIDU
CEO:李彥宏(持股比例:IPO前:25.8%;IPO後:22.9%)
IPO後持股結構:管理層(李彥宏22.9%、CTO劉建國0.9%、CFO王湛生1%、COO朱洪波1%、副總裁梁冬0.4%);
主要股東:(德豐傑25.8%、徐勇7%、Integrity9.7%、Peninsula8.5%、GoogleIPO前2.6%)股東(IDG 4.2%)
公司注冊地:開曼群島
員工人數:750
主要業務:搜索引擎
財年截止日:12月31日
海外上市優缺點、利弊分析
2007年2月9日中證報刊登了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祁斌、劉潔、張達的文章《海外交易所競爭我國潛在上市資源情況分析》,其中對我國企業海外上市的優劣勢進行了分析,現簡要摘錄如下:海外交易所吸引中國企業上市的主要因素1.上市門檻低,籌資速度快。境外交易所通常上市門檻較低,尤其海外創業板對於中小創新型企業上市條件相當寬松。此外,海外市場股票發行一般採取注冊制,申請程序簡單、周期短,各國交易所紛紛打出「籌資速度快」這張牌來吸引中國企業。例如,新加坡一般能在4個月內完成審批手續,韓國則為3個月,納斯達克僅為2個月。此外,海外交易所再融資速度也相當快,如南京鴻國國際控股公司2003年在新加坡上市3個月後,即進行了一次再融資,募集895萬新元(約4500萬元人民幣)。我國有大量質地優良、急需融資的創新型企業尚未達到國內交易所上市要求,或者在需要資金來突破發展瓶頸時卻又不得不在審批的通道中排隊,這嚴重製約了其發展進程。在國內市場暫時無法滿足其發展需求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創新型企業只好轉赴海外資本市場2.市場和投資者相對成熟。海外資本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經過長期的市場演進後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投資理念,而成熟的機構投資者也更易於理解創新型企業的業務模式。同時,境外已有很多類似創新型企業成功上市的先例。例如,我國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網路在美國上市前,美國的英文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就已經以其在華爾街耀眼的表現確立了搜索引擎在網路時代的主要地位,因此,網路的盈利模式極易為美國市場所接受,再加上其中國概念,使得網路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便獲得了國際機構投資者空前的追捧。正如網路首席財務官所說:「選擇美國上市,是由於沒有哪個市場比美國更能理解網路的業務。如果資本市場已有類似的企業,就很容易被投資者接受,選擇那樣的市場發行,就很容易發出去,股價表現也比較好。3.市場約束機制有助於企業成長海外資本市場對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企業有良好的培育機制,通過海外上市,我國企業受到更成熟的國際機構投資者和更規范的市場機制的監督,對企業自身治理結構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國外資本市場對企業上市後持續的信息披露要求比較高,長期與機構投資者維持良好的關系對於企業再次融資從而實現長期發展比較重要。同時,要想使得上市公司長期獲得市場的認可,公司必須在自身管理水平、資金運用效率和企業發展規劃等方面有實質性的提高。我國大量中小型、創新型企業經過海外資本市場洗禮後脫穎而出,例如,UT斯達康、分眾傳媒等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後迅速成長,增強了企業競爭力;蒙牛公司在香港上市後更是具備了與伊利集團分庭抗禮的實力,這與國際資本市場較嚴格的市場約束機制是密不可分的。4.國際聲譽和海外機會企業在海外交易所上市往往會贏得較高聲譽,並加入到國內或國際知名公司的行列。同時,海外上市也可以帶來豐富的國際合作資源,吸引高質量的投資者來提高企業本身的信譽度,而國際知名度的提升和來自各方面的合作機會為很多企業提供了走向長期發展的契機。因此,品牌效應也是眾多企業選擇在納斯達克、紐交所等上市的重要原因。例如,無錫尚德登陸有「富人俱樂部」之稱的紐交所之後,其品牌價值大大提升,進而增強了其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中國企業在海外交易所上市遇到的問題1.發行成本較高。我國企業赴境外上市通常要付出比境內更為高昂的成本,主要體現在股票發行價格和發行費用兩個方面。由於我國企業的市場主要在境內,海外投資者對我國企業不夠熟悉,因而企業難以較高的價格發行股票。一般來說,國內首次公開發行的募集資金量比海外市場尤其是海外創業板市場高,首次發行市盈率一般為海外市場的兩倍左右在發行過程的直接成本上,企業在境內上市要遠低於海外。企業在海外上市所聘請的承銷商一般都是一些實力強、水平高、信譽好的國際性大投資銀行,其承銷費遠遠高於國內承銷商。而且海外上市企業必須聘請海外有專業資格的公司和人士來擔任律師和會計師。因此,即使不考慮其它如市場推廣、公關服務顧問以及上市等費用差異的影響,企業在海外上市與在內地上市相比,要付出更高的成本。2.上市後維護成本高。首先,從直接的維護費用來說,企業海外上市後要支付較高的會計師、律師、交易所年費等後續費用。以交易所年費為例,香港對上市公司收取14.5萬到119萬港元不等的年費,而上海證券交易所每年只收6000元人民幣,深圳證券交易所每年只收6000至3萬元不等的年費。其次,對於我國大部分企業而言,海外市場在提供較為完備的約束機制的同時,也具有巨大的語言、文化和法律壁壘。我國一些企業在境外上市後,由於不熟悉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的運作方式,與投資者信息溝通不暢,造成後續市場表現不佳,股價不斷下挫,難以進行再融資,甚至面臨被摘牌的危險。同時,因信息溝通不暢及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問題,也使得國外投資者不能充分了解我國企業的投資價值,不利於我國企業建立國際品牌和聲譽再者,我國企業不熟悉境外法律體系,這不僅使企業要付出更高的律師費用,並且會面臨種種訴訟風險,如聯想美國遭遇「安全門」事件,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反欺詐案,中國人壽、中華網、空中網、網易、中航油、前程無憂網在美國上市遭遇的集體訴訟案……近幾年,隨著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跨境爭議發生,這無疑增加了企業上市後的維護成本。而境外法規的變動也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負擔。例如,「薩班斯」法案有關「完善內部控制」條款將使在美上市的大型企業第一年建立內部控制系統的平均成本超過460萬美元。有關專家指出,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投入可能會更高,估算下來,44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此項的花費將逼近2億美元。3.與本土市場的脫節,將對一些海外上市企業的長期發展產生影響。除去一些主要業務依託於國際市場的企業以外,從長遠看,企業赴海外上市,在獲取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和成熟市場的培育機制的同時,也會出現與本土資本市場脫節的現象,無法有效地與本土經濟體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合力,將對企業在本土經濟體中做大做強產生一些影響。例如,企業在國內上市會吸引更多國內投資者對其了解和關注,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帶來額外的「廣告效應」和用戶群。更為重要的是,在國內上市後,企業可得到更熟悉該行業或該企業經營狀況、盈利模式的國內投資者的資金支持,投資者也更容易與管理團隊溝通並形成外部約束,這為企業進一步貼近中國經濟並利用本土資本市場平台發展壯大提供了條件。從歷史上看,美國道瓊斯指數的30個成份公司均依託於本土資本市場,建立了與本土經濟體的良性互動機制,而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世界級的企業。2006年,工商銀行「A+H」的發行模式和海外上市公司的逐步回歸,對於未來我們如何有效地利用境內和境外市場來實現我國企業和本土資本市場的同步發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春暉師兄認為,時間成本還不是最關鍵的,因為境內速度在加快,而如果去境外,紅籌上市前國內審核程序也不能忽略。因此,國內IPO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一個缺乏穩定預期,即對發審委的審核標准沒底。按理說,發行部提交發審委審議的企業均是符合發行條件的,但大多數情況下,除了少數「國家隊」以外的其它企業對能否審核通過仍然沒有底。而審核通過率的忽高忽低劇烈變化更是讓所有發行人感覺是在「過山車」。而在境外上市一般沒有這個問題,發行人與保薦機構是有穩定預期的,難點不在審核而是在發行。
㈢ 分眾傳媒的商業模式
1:在客戶價值高,到達率高,但傳統上被忽視的空間放置內置DVD播放器的液晶顯示器
2:以幾乎賠錢的價格放廣告
3:寫出嚴謹的效果分析報告
4:找風投
5:拉來風投之後,大擴張
6:廣告費提價
7:有錢以後搞資本運營
8:江南春發大財
當然實際上原不是這么簡單
㈣ 低估值股票是什麼意思 低估值股票是什麼
所謂的低估值,就是指這只股票的股價低於市場整體市盈率或行業市盈率而被低估,應該高於現有股價,買入也會很安全,此類股一般為長線首選。
篩選方法
低估值股,首先是市盈率低,其次是市凈率低,我的選擇標準是市盈率低於30倍,市凈率低於3倍,再看這家公司的主營是否是有前景的行業公司的毛利率在同行業內比較高不高,還要看這家公司的業績情況能否增長,有沒有新項目在未來幾年投產,是否給公司業績帶來較大增長.滿足以上條件的公司基本上就是低估的股票了.我按上面的標准覺得10元以下的中煤能源就相當的低估,就買了些最近獲利還可以.
還有一個關鍵,考察公司的市盈率,不是簡單按最近一個季度報表或者年報來考察,而是要綜合的分析,可能有的公司遇到政策因素或是其它突發因素導致業績突然大增或者大減,例如有的公司轉讓了一項資產,投資收益很多,每股收益一下子變得很高,還有的公司因為國家政策因素,例如電力股,最近二年就是因為國家放開煤價而限制電價導致業績下降嚴重.這些都要綜合分析,不能單純看這一季這一年的報表來計算市盈率.
個股方面,近期受國家希望加速科技獨角獸公司回歸A 股上市、在線視頻網站准備IPO 計劃等政策及消息影響,A
股創業板個股及傳媒個股在年後迎來大幅反彈。我們認為當前傳媒板塊已經出現龍頭公司領漲,產業其他個股補漲的趨勢,個股業績反轉和價值重估是本輪行業的最大邏輯,關注產業龍頭及低估值個股,推薦順網科技、光線傳媒、分眾傳媒、愷英網路、華策影視。
短期主要推薦關註:完美世界、三七互娛、華策影視、視覺中國、光線傳媒、分眾傳媒
㈤ 分眾傳媒把欠款單位名字在報告中公開是一個催賬的好方法,判斷對錯
錯。
不能隨意公開客戶信息,這是違法違規的。
㈥ 渾水公司的如何獲利
「不透明也可以產生賺錢的機會。」美國第三方研究機構渾水研究的網站上如是說。當中國赴美上市企業造假在國內被炒得轟轟烈烈的時候,包括揭發者渾水公司在內的關注度也大幅提高。渾水公司的創始人卡森·布洛克,35歲。2005年,布洛克在法學專業畢業之後,便來到了中國。渾水公司的網站介紹稱,布洛克是一個熟悉法律的企業家,而渾水的研究團隊則是那些熟悉中國商業規則的人。
2010年7月的時候,布洛克創建了一項在線服務Muddy Waters Research(渾水研究)。2010年就是因為渾水公司對綠諾科技的揭露,促使了綠諾科技在美退市。
渾水對於綠諾科技的關注是從2010年9月份開始的。因為當時渾水公司看到了《巴倫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及綠諾「已經換了三個審計師,四個首席財務官,並兩次調整以往的財務報表數字」。
2010年11月10日,渾水發布了一份長達30頁的研究報告,質疑綠諾科技偽造客戶關系、誇大收入以及管理層挪用上市融到的資金等。綠諾科技的股價很快大幅下跌,隨後一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對綠諾科技發起了集體訴訟。
該律師事務所稱綠諾科技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的2009年年報與公司向中國審計機構遞交營收存在嚴重不符。最後,在綠諾科技承認兩份客戶合同造假的前提下,納斯達克向其發出了退市通知。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美國,像渾水這樣的第三方研究機構有很多。「他們中的一些可能靠研究報告盈利。而有很多會和律師事務所、投資人達成合作,這種合作不一定簽協議。」一位熟悉美國資本市場的人士表示。
「但會結成一個同盟。各種基金和投資者事先賣空該股,然後第三方出具不好的報告,之後是律師們的集體訴訟。」該人士介紹說。
「這些律師們訴訟開始是沒有律師費的,如果投資者獲得賠償之後,他們便得到了相應的費用。」財富指數資本集團總裁黃山說。
布洛克則向《巴倫周刊》表示,在公布報告之前,他會做空這些公司的股票。
無論怎麼說,這是一個三方共贏的游戲。
據財新《新世紀》周刊報道,查閱資料和實地調研結合是了解一個公司真實面貌必做的功課。在選定攻擊對象後,渾水必對上市公司的各種公開資料做詳細研讀。這些資料包括招股說明書、年報、臨時公告、官方網站、媒體報道等,時間跨度常常很大。
比如在調查分眾傳媒時,渾水查閱了2005-2011年這六年時間的並購重組事件,從中摘錄了重要信息,包括並購時間、對象、金額等,並根據這些信息做了順藤摸瓜式的延伸,進一步查閱了並購對象的官網、業務結構等。
理論上講,「信息元」都不會孤立存在,必然和別的節點有關聯。對於造假的企業來說,要編制一個天衣無縫的謊言,需要將與之有關聯的所有「信息元」全部疏通,對好「口供」,但這么做的成本非常高,所以造假的企業只會掩蓋最明顯的漏洞,心懷僥幸心理,無暇顧及其他漏洞。
而延伸信息的搜索范圍,就可以找到邏輯上可能存在矛盾的地方,為下一階段的調研打下基礎。比如渾水根據公開信息,層層挖掘出了分眾傳媒收購案中涉及的眾多高層的關系圖,為揭開分眾傳媒收購案例內幕提供了重要線索。
㈦ 聚眾分眾有啥區別和聯系
分眾傳媒是中國最大的戶外視頻廣告運營商,其商業樓宇聯播網已經覆蓋全國52個城市,近23,000個液晶屏,日覆蓋數千萬中高收入人群。據CTR調研報告顯示,分眾傳媒占據戶外視頻廣告市場70%以上的份額。該公司於今年7月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為FMCN。
聚眾傳媒(Target Media)是一家綜合性媒體集團,宗旨是在全國范圍內營建媒體網路,擁有覆蓋全國的樓宇視頻媒體,已經覆蓋全國45個城市、25000棟樓宇、日覆蓋人群超過近3000萬人次。
聚眾傳媒是分眾傳媒在平板電視廣告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該公司原計劃步分眾傳媒後塵赴美國進行首次公開招股。2005年7月13日,分眾傳媒以每股17美元的發行價成功在納斯達克完成IPO。
美國東部時間07年1月7日(北京時間1月8日)據外電的最新報道稱,戶外電視廣告網路運營商分眾傳媒本周六宣布,該公司已同主要競爭對手聚眾傳媒達成協議,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後者,這一交易的總價值為3.25億美元。[
㈧ 阿里巴巴發布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 是虧是損
昨天,阿里巴巴對外發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那麼,這一季度,阿里巴巴是虧是損?
據悉,阿里巴巴發布了第一季度(2018.4.1-2018.6.30)財報,數據顯示,阿里巴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61%達到809.20億元人民幣,核心電商業務收入達691.88億元;經調整EBITA(息稅攤銷前利潤)為265.02億元,核心電商業務經調整EBITA為327.97億元,同比增長22%;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下盈利達到201.01億元;本季自由現金流為263.58億元。
根據分析師平均預計,不按美國通用會計准則(Non-GAAP)計算,阿里巴巴該季度每股攤薄收益達1.21美元,營收為118億美元。財報顯示,阿里巴巴第一財季每股攤薄收益為人民幣8.04元(約合1.22美元),第一財季總凈營收122.29億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期。
對於該季度的表現,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阿里巴巴再度迎來了一個卓越的季度,用戶快速增長,不斷壯大的生態系統中互動進一步加強。中國零售平台業務繼續擴大市場份額,新零售項目帶動未來的收入增長,並賦能我們的零售夥伴為消費者提供無縫連接的服務。集團為用戶消費全周期提供更多價值及選擇的戰略持續推進,包括通過數字娛樂及本地服務,觸達電商以外的龐大目標市場。我們將繼續投資於戰略業務機遇及創新,以保障競爭優勢和長期增長。」
阿里財報內容顯示,其年度活躍消費者增至5.76億,連續4季度凈增超兩千萬;本季度新零售業務收入增長超過340%,天貓實物GMV同比增長34%;淘寶直播月度活躍用戶同比增長超過100%。
本季財報中,阿里巴巴還宣布了多筆重大投資,包括對於餓了么95億美元的全資收購、餓了么及口碑收到超30億美元投資承諾;阿里巴巴和菜鳥對中通完成對中通快遞的13.8億美元投資,以及菜鳥和圓通快遞對香港港國際機場建設數字物流中心的15億美元投資;對分眾傳媒14.6億美元的投資。
阿里巴巴發布第一季度財報,營收809.2億元,同比增長61%,這真的是一個可喜可賀的成績。
㈨ 分眾傳媒的企業年報在哪裡可以下載
到該企業網站或交易所網站上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