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炒股必備,哪些是創業板業績成長性好的公司
如果一個公司能夠持續推陳出新,有可能長時間賺取壟斷利潤。
2015年11月,統計數據顯示,以新興企業為主的創業板公司一直保持了較高的研發投入,2009年至2014年,創業板公司研發強度分別為4.57%、4.63%、5.04%、5.41%、5.72%和5.33%,高於深市平均水平。
對應於更大的研發強度,創業板公司創造了更多的凈利潤。從2015年第三季度的情況來看,7-9月份,創業板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30.61%,凈利潤同比增長28.35%。
而在創業板公司內部,戰略新興產業公司創造了更多的凈利潤,並擁有更好的成長性。
「研發是企業保持創新和競爭力的必要條件,更是公司創新能力和盈利水平高於同行的保障。」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在一項研究中指出,許多技術密集型企業都將研發視為企業的生命,企業通過研發進行創新,新產品將最終轉化為公司業績的提升。
2. 張憶東的介紹
張憶東,男,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研究所總經理助理,曾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策略研究領域第1名等策略研究領域的榮譽。
3. 對於牛市何時結束
目前網上有句戲言:如果你2015年之後還得靠工資生活,那你已被劃入「人生失敗組」。
伴隨A股持續火爆,上面這句戲言似乎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印證。在經歷多年慘烈熊市後,當前的A股儼然成遍地是黃金,彎腰就能撿的風水寶地。然而就在各種指標爆表時,伴隨股指高歌猛進,一些頭腦仍保持清醒的人卻愈加警惕,甚至以誇張的語言提示風險,比如一位券商研究所所長認為:4444.41點將是「地球頂」。
目前牛市究竟走到了哪個階段?對此,不論是跑步進場的新股民還是嘗到甜頭的老股民都十分關注。
私募對短線行情存分歧
不可否認的是,面對各大指數「急行軍」式上攻,市場各方在對長期牛市表示認同的同時,對於短期行情卻出現了越來越鮮明的分歧,上證指數在上周創出今年新高的同時,周四觸及「4444.41點」高點,這個點位實在讓不少投資者感覺有點心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昨日(4月25日),同信證券在四川成都舉辦了一場私募論壇。從參會私募的主要觀點來看,他們普遍認為牛市還將持續,牛市不言頂成為與會者共識。然而記者注意到,在對短期行情進行研判時,私募們卻產生了分歧。一位由資深投資人轉型私募的人士判斷,今年依舊是一個比較好的賺錢時機,明年才是需要謹慎之時;另一位由公募「奔私」的人士則直言:現在市場「吃相太難看」,行情去年至今漲得太快,要注意把控把控。
在場私募各抒己見,一些參會的個人投資者在表現出對股市極大熱情的同時,也擔憂行情可能出現調整,顯得很矛盾。楊先生的話或許代表了不少新股民的想法,他毫無誇張、很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自己還是個新股民,幸運地遇到一波行情,雖然不知行情會走到哪裡,但至少現在還是可以賺錢的,希望能夠在行情「散席」之前離場。
最「甜」行情將過?
有投資者說:牛市不言頂;但也有投資者說:我現在就已經擔心得睡不著了。那麼,目前的牛市到底走到了什麼位置、什麼階段?
在近期興業證券舉辦的春季策略會上,知名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表示,很多人現在擔心「見頂」,主要是因為股票 「太貴」了,但股市泡沫將是常態化。
對於如何理解此輪牛市泡沫化的延續過程,張憶東表示,站在管理層的立場,肯定期待這輪牛市是慢牛、長牛,越長越好,直到經濟「新引擎」在資本市場的培育下而成功出現。在牛市過程中,管理層會調節行情的節奏,抑制過度投機。因此泡沫會在較長時間的存在,但過程中會有波折,當泡沫太大時,行情會有調整把泡沫「擠小」,然後逐漸再把泡沫「吹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於各方極為關心的行情判斷,張憶東認為,這一輪的A股市場全面牛市行情可能延續三到五年,但絕不會一路「瘋牛」,而是會有三大階段,其中,去年到今年某個階段的上漲是第一階段;隨後將是第二階段,是季度性甚至年度性的調整、震盪;第三階段又是持續數年的上漲。
而在目前,大牛市的第一階段開始進入到最高潮,最高潮時的行情是加速沖高的,之後將迎來調整。當前仍是行情「最蜜月」時期,增量資金相對籌碼供給處於有利的狀態。「瘋牛」行情的風險點可能在5月中下旬。
分析人士認為,在行情「散席」之前離場。這是所有人的希望,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僅是極少數。這一輪牛市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杠桿盛行的格局下,市場出現劇烈震盪的後殺傷力更強,控制風險成為重中之重。
一碼通賬戶環比增長下降
如果在2015年以後還靠工資生活,那麼你已經被劃歸於人生失敗組。如果你反復聽到這句話,請注意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成功的永遠是少數。
相信經歷過上一輪大牛市的投資者還記得,牛市當中賺錢的人雖多,但是在經歷了隨後的熊市後,真正賺錢的人是少數。不少當時跑步進場的新股民,在品嘗了4000點到6000點的甜頭之後,卻吞下了6000點到1664點苦果。為了類似的悲劇不再上演,一些將對行情產生重要影響的信號就值得投資者的特別注意。
興業證券分析師張憶東指出,行情休整的風險來自於三個方面:政策調控、增量資金入場或是階段性最高潮、以及股票融資節奏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兩個方面的風險新號已經出現。如證監會多次提示投資風險,禁止券商利用傘形信託再次提升杠桿以及相關部門鼓勵融券業務的發展。
分析人士認為,上周《證券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有望確立股票發行注冊的法律制度。而證監會也宣布,在保持按月均衡核准首發企業的基礎上,適度加大新股供給,由每月核發一批次增加到核發兩批次,由此4月獲得發行批文的公司達到了55家之多。
對於增量資金入場規模的判斷,投資者可從開戶數和證券保證金凈流入來判斷。公開數據顯示,在「一人多戶」政策推動下,4月13日~4月17日當周,A股新增開戶數達325萬戶,同期證券交易結算資金7814萬元。如果之後開戶數出現明顯回落,資金流入速度下降甚至出現凈流出的話,就值得投資者警惕了。事實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4月13日~17日的一碼通下掛A股賬戶環比增長數已出現下降。下掛A股賬戶是指一碼通下掛的賬戶中包含非注銷、非休眠的A股賬戶。
分析人士認為,從目前情況看,監管層「養慢牛」的意圖已十分明顯。如果行情繼續出現非理性上漲,不排除監管層將採取進一步的調控手段。(每日經濟新聞)
4. 現在抄底是時候嗎
抄底??沒有人知道底部在哪裡的,把握好個股機會就可以了
5. 明年中國的經濟形勢怎麼樣
降准就是降低抄銀行的存在央行的准備襲金。
通過降准,提高市場的貨幣流通量,讓更多的貨幣可以在市場上流通。對經濟整體而言,這就是一個最為直接有效的短期刺激手段。
對於整體的經濟形勢而言,更多的是取決於市場的預期。准備金下降和降息是會短期有效刺激經濟體的。但是如果僅憑一次的降准或者降息來說的話,很難判斷變化。
如果讓我預測的話,那麼GDP繼續增長,但是速度將明顯放緩;股市繼續波動中會有小量下挫;債券類固定收益回升;大量PPT創業公司將消失。
6. 港股印花稅大漲30%,港股牛市是否再度啟動
對於「隨著重磅利空的落地,港股牛市是否再度啟動?」知名分析師張憶東表示,6月做多不停歇,中美流動性都不會緊,短期市場波動是買點。他認為,覆水難收,美聯儲6月份議息會議有望繼續鴿派,即便5月份通脹繼續走高,也會容忍通脹而堅持鴿派。今年這個5、6月行情之所以跟以往的「五窮六絕」大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經濟復甦但是流動性卻沒有收緊。
據Wind資訊,2011-2020年期間,股票交易印花稅平均為香港政府帶來每年超過400億港元的收入,佔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的比重約為5%-12%之間,以2020年為例,香港股票市場印花稅收入達到642.20億元,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高達10.96%,在疫情整體肆虐的年份,印花稅貢獻了可觀的政府收入,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據測算,印花稅率由0.1%提升0.13%,以2020年的成交額計算,將為香港政府多帶來192.66億港元的增量收入,2021年這一增量預計超過200億港元,將成為緩解財政壓力的重要手段。
港股印花稅飆升的原因:
金融服務和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政府這次決定調整股票交易印花稅,主要是從增加政府收入和保持公共財政穩健的角度出發。我們相信各位議員也明白,2021-2022年度的財政赤字估計為1016億元。
從2022/23年到2025/26年,將連續四年出現224億至407億美元的經營赤字。面對日益增加的公共財政壓力,政府顯然需要不斷改善財政狀況。
根據今年二月底至五月底成交每日平均收入約1770億元計算,建議的印花稅調整每年會為政府帶來約187億元額外收入,以應付財政開支。
7. 大宗交易會是證監會減持新規的「後門」嗎
對近年來重要股東減持數據統計後發現,大宗交易恰是重要股東減持的主要途徑,2015年全年佔比將近50%。報道稱,如此高比例的減持通道,沒有相應的減持限制,難免令投資者擔心大宗交易成為重要股東減持「後門」。
證監會2015年7月8日發布的「18號文」規定,6個月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大股東和董監高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公司股份。在減持禁令正式解除前,證監會在1月7日發布減持新規,其中提到:
為既避免《18號文》到期後出現減持高峰,穩定市場預期,又兼顧中長期供求平衡,滿足大股東持股適度合理流動的需求,《減持規定》要求: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
根據各種股份轉讓方式對市場的影響,劃分不同路徑,引導有序減持。《減持規定》在針對大股東通過集中競價交易設置減持比例的同時,為其保留了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多種減持途徑。
每經報道提及,2015年全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減持股份數共計為390.62億股,而其中有187.88億股正是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如此算來,大宗交易在全部減持數量中佔比達到48%。
報道稱,去年前六個月,滬深兩市重要股東減持股份數共計為368.01億股,佔全年比重高達94.21%,2015年下半年減持數量劇減正是受到2015年7月出台的減持禁令影響,尤其是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的數據更是縮減明顯。
而在重要股東減持股份數最多的5月,大宗交易占減持總數的比例為56.6%,達到57.52億股;大宗交易占減持總數比重最高值出現在2015年2月,當月減持總數和大宗交易減持數分別為28.09億股和20.97億股。
然而,從新規中可以明顯看出,對於市場擔憂的減持潮問題,證監會將關注點放在集中競價交易和協議轉讓這兩種減持方式上。
興業證券分析師張憶東在一份研報中表示,從歷史經驗來看,大宗交易和協議轉讓的方式受到股市環境的影響,多頭市場環境和空頭市場環境下的大宗交易折價率差別較大,2010 年至今在 3%-8%之間波動。但這半年經歷了動輒「股災」、「熔斷」之後,大宗交易接盤者的風險補償可能會提升。
報告稱,根據機構投資者的反饋,他們擔心減持新規「關了大門,而減持則從側門溜走」,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轉讓之後,大宗交易接盤者直接在二級市場的賣出,或者多次轉手「化整為零」減持,仍將產生壓力。而對於協議轉讓,新規的「防規避」條款的效果也有待商榷。
因此,張憶東認為,「大股東」減持將更多借道大宗交易和協議轉讓方式,建議監管細節更進一步明確、完善,特別是對大宗交易和協議轉讓保持密切跟蹤,及時「打補丁」。
8. 張憶東認為新能源車產業像2000年房地產,你會投資嗎
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做客新華社「快看」周末直播間,圍繞「盤點年終熱點,剖析2021投資策略」這一主題進行分享。
12月13日晚,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做客新華社「快看」周末直播間,圍繞「盤點年終熱點,剖析2021投資策略」這一主題進行分享。
先來看要點整理:
——隨著中國的經濟結構以及資本市場越來越成熟,最優秀的那批上市公司——也就是我提倡的核心資產——將帶來結構性長牛,而可能不是綜合指數長牛。
——未來五年到十年,最看好新能源車板塊。
——對於白酒公司還是要保持長期主義,做時間的朋友,在性價比合適的時候買入,並且用時間來積累自己的財富。
——對於銀行而言,反而不是像我在9月份那樣推薦整個板塊,而是要聚焦能夠那些具有長期內生增長動能的標的。
——明年的債券,特別是利率債,會有一個小牛市。
張憶東還強調,明年的債券,特別是利率債,會有一個小牛市。歐洲、日本目前國債收益率基本上都是負利率,美國是零利率,中美之間或者中歐之間的利差處於歷史高位。加上,人民幣又有升值的預期,所以,2021年隨著全球經濟復甦,海外大類資產配置對中國優質的債券、利率債,配置的意願也非常強烈。
9. 中國經濟形勢到底怎麼樣
在過去的幾個月,CPI數據重歸「1時代」,通縮觀點盛行;PPI持續負增長,經濟相對疲軟;資本市場異常活躍,高層風險提示不斷;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計劃浮出水面,中國版「QE」傳言再起……中國經濟形勢到底如何?經濟新常態下究竟面臨怎樣復雜局面?看完此文你就明白了。
一、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2015年一季度,盡管GDP增速放緩至7.0%,但細讀數據不難看到,國民經濟結構在分化調整中已然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服務業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態勢十分明顯。
2013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為46.9%,這個數據在2014年提高到48.2%,今年一季度已經達到了51.6%。從發展趨勢看,隨著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主體的繼續孕育成長,服務業發展水平將進一步提升。3月份,中國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7%,雖然環比小幅下降0.2個百分點,但仍高於榮枯線3.7個百分點,表明非製造業仍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趨勢。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升級類商品銷售明顯快於一般類消費品,旅遊文化等新產業快速發展,與互聯網相關的新業態繼續高速擴張,也進一步表明當前服務業市場發展勢頭良好,市場積極因素正在釋放。
此外,從投資指標看,一季度,全社會投資同比增長13.5%,但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7%,快於第二產業11.0%的投資增速。第三產業投資增速進一步加快,將為未來服務業的發展注入更強有力的動力。
二、市場活力持續增強
2015年,我國繼續大力推進簡政放權,著力改革商事制度,市場活力持續增強。一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272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14.3%;注冊資本(金)5.2萬億元,增長78.3%;其中新登記企業84.4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38.4%,注冊資本(金)4.8萬億元,增長90.6%,顯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場的無限潛力,也表明社會投資創業的熱情和信心依然高漲。
這些創業者就是中國經濟肌理中最新鮮的細胞,他們用自身的跳動增強了中國經濟的脈搏,書寫著個人和國家的速度與激情。
再過10年、20年,這波創業的年輕人會成長為中堅力量。不管他們是成長為成功的企業家還是轉到其他行業,這段創業經歷留下的創業精神、創新思維將影響他們一生,進而帶動全社會,讓中國真正具有創新型國家的氣質。
三、農業生產持續向好
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在糧食生產連續兩年跨上1.2萬億斤台階、農民收入增幅連續5年超過城鎮居民之後,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勢頭依然不減。
農業的好形勢也為管理通脹預期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CPI指標的三分之一以上由食品價格決定,農產品(000061,股吧)又是食品的主要來源。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2142億斤,主要農產品庫存充裕,有的達到歷史高點。總體看,糧價、豬價、菜價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維持在合理區間。
四、資本市場持續活躍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持續活躍。一季度,A股市場成交不僅刷新了季度歷史數據,達到41.8萬億元,奪得全球第三,而且還一舉坐上了IPO新股市場全球冠軍的位子。
回看一季度的A股,可圈可點之處頗多。最大的看點莫過於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大增。數據顯示,一季度A股市場共有70家企業IPO,較2014年同期的48家上升了46%,融資額由2014年同期的335億元升至483億元,上升44%,創下了A股融資額新高。而且,由於市場資金充沛,A股IPO100%獲得超額認購。據統計,一季度有86%的新股認購倍數都超過了100倍。今年一季度,A股融資規模已經達到2334.79億元。
直接融資量能的提高與今年A股市場的走強密不可分。截至4月27日,A股累計上漲達到39.96%。按最新的收盤點位計算,A股市值規模超過53萬億元,比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指達到頂峰6124.04點時的35.54萬億元有顯著提升。A股日益擴大的直接融資平台,對改變我國金融結構不合理現狀和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例都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個看點是A股為中國百姓帶來了投資的財富效應。數字顯示,一季度新增股票賬戶同比增長433%,達到795萬多戶;從持股看,90%以上賬戶持股市值50萬元以下;市場交易金額中,自然人投資者佔到八成以上。
此輪牛市被眾多業內人士視為必然,其長度甚至有望覆蓋中國經濟轉型的全過程。「這輪牛市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大牛市,包括主板、創業板、三板、OTC甚至港股,通過發展直接融資來解決經濟問題,推動經濟轉型和改革。我們正處於股權投資大繁榮的時代。」興業證券(601377,股吧)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說。
如此而言,A股走牛乃眾望所歸。專家認為,A股有望在經濟轉型的紅利集中釋放年代,在貨幣政策趨向寬松的大背景下,走得更遠、更牛氣。
五、高新產業快速成長
今年一季度,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裝備製造業增長7.7%,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0個和1.3個百分點,高新產業加快發展的態勢更加明顯。
過去5年,中國工業企業在研發設計方面應用數字化工具的普及率達54%,每年保持4%的增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生產線上用數控比重達到30%,年均增長也達4%。全局戰略部署與企業轉型內需疊加,點燃了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引擎。
智能製造產業能夠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必須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310328,基金吧),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充分釋放智能製造等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潛力,以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
六、新型消費紅紅火火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6%。其中,網路零售保持強勁勢頭,一季度全國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4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8.9%,對社會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1%。
隨著相關進口保稅、清關政策的改善,跨境電商迎來快速發展階段,方便國內消費者在國內網站直接采購海外商品。跨境電商作為電商的最後一片藍海,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上升,有望在今年快速爆發。他們的海購項目也將加大投入,打通海外采購的關鍵環節。
七、外商投資環境更加開放寬松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1280億美元,首次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實際上,中國吸引外資規模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已經連續23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今年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861家,同比增長22.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14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3%(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由此可見,我國投資環境的綜合優勢依然突出,吸收外資的綜合競爭力依然較強。其中,服務業利用外資高增長是主因,一季度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215.9億美元,同比增長24.1%,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61.9%。
盡管我國吸收外資保持高速增長,但仍有「外資撤離潮」這樣的說法出現。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分析稱,這跟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外商投資的投向結構發生變化有關系。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從2001年的24%,提高至2014年的55.4%,同時製造業利用新增外資的規模和比重持續下降,而原有的一些製造業外資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的業務進行了一些調整,這實際並不能支撐「外資撤離潮」的說法。
八、分配結構改善 收入穩定增長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這意味著盡管宏觀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城鄉居民收入保持穩步增長,並繼續跑贏GDP增速。這一平穩開局,也為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總的來看,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與就業狀況總體上較為穩定有關。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一季度,我國城鎮新增就業320萬。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一季度,我國調查失業率大概在5.1%左右,總體比較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收入分配結構也在持續改善,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鎮,城鄉居民的收入倍差也在下降。一季度,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是2.61,比去年同期縮小0.05。
九、構建「三大支撐帶」區域發展新格局
今年以來,我國區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備受關注的「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等全面布局,區域經濟發展步入穩步推進、務實發展的新階段。
一年多來,中央不斷加強互聯互通建設,通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設立絲路基金和亞投行等舉措,廣泛開展經貿合作,扎實推進中巴經濟走廊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全方位推進沿線國家雙邊、多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可喜進展。
目前,長江經濟帶沿線12個海關已全部啟動區域通關一體化,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產業有序轉移及區域大市場構建,有望讓長江經濟帶真正「通」起來、「亮」起來、「活」起來。
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各項工作已進入集中攻堅、重點突破、全面落實的關鍵階段,將著力在交通、生態環保、產業升級轉移3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發揮重大項目對穩增長和協同發展的關鍵作用。據統計,僅北京中關村(000931,股吧)地區就有869家企業在河北、天津兩地設立分支機構1532家。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劉蘇社表示,我國區域發展的「三大支撐帶」已端倪初見,對於探索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全方位開放合作新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十、更多「獲得感」 更密「安全網」
一季度數據顯示,我國社保擴面征繳總體形勢穩定,社保待遇水平穩步提高。進入2015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再提高10%,實現連續第十一年增加。在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仍然連續較大幅度提高,不僅遠遠跑贏了CPI,也跑贏了GDP。
與此同時,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這是我國首次統一提高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截至4月底,這一政策已有一半以上地區落實到位,改革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廣大群眾。
在逐步建立統一的全國城鄉保障體系的同時,社保制度建設則向著公平方向邁出新步伐。隨著《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的出台,養老並軌改革繼續穩步推進。有30個省份出台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意見。而居民大病保險的全面啟動實施和醫保支付方式的深化改革,有望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