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述幾種博弈論分析模型的經濟學解釋
囚徒困境
1950年,由就職於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經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入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若一人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相關術語稱「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將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關術語稱互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1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相關術語稱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8年。
如同博弈論的其他例證,囚徒困境假定每個參與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尋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關心另一參與者的利益。參與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話,此策略稱為「嚴格劣勢」,理性的參與者絕不會選擇。另外,沒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預個人決策,參與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願選擇策略。
囚徒到底應該選擇哪一項策略,才能將自己個人的刑期縮至最短?兩名囚徒由於隔絕監禁,並不知道對方選擇;而即使他們能交談,還是未必能夠盡信對方不會反口。就個人的理性選擇而言,檢舉背叛對方所得刑期,總比沉默要來得低。試設想困境中兩名理性囚徒會如何作出選擇:
若對方沉默、背叛會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背叛。
若對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對方才能得到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會選擇背叛。
二人面對的情況一樣,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背叛是兩種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納什均衡,就是雙方參與者都背叛對方,結果二人同樣服刑8年。
這場博弈的納什均衡,顯然不是顧及團體利益的帕累托最優解決方案。以全體利益而言,如果兩個參與者都合作保持沉默,兩人都只會被判刑1年,總體利益更高,結果也比兩人背叛對方、判刑8年的情況較佳。但根據以上假設,二人均為理性的個人,且只追求自己個人利益。均衡狀況會是兩個囚徒都選擇背叛,結果二人判決均比合作為高,總體利益較合作為低。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證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優和納什均衡是相沖突的。
B. 用博弈論如何分析三黨競爭
博弈論如何分析三黨合作就如何分析它們之間的競爭
C. 如何用博弈論的方法進行問題分析
博弈論是一種被大家已經傳說的很玄一種理論,作為理財師我今天給大傢具體的說明一下,博弈論實際就是一種方法,但是也只是運用方法的一種,博弈論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用博弈論分析問題有下面幾個方法:
第一、科學的利用數據優勢,進行傳統的企業數據分析,這樣可以比較精確的進行企業的一些數據化的考量,有利於企業的發展。
第二、我們可以利用博弈論在平等的企業交往中發揮優勢,在企業之間的對局中,每一個企業都有各自利用的數據,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博弈論的數據使對方的策略變換成為,一種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一種分析問題的途徑。
第三、博弈論在個人處理事情的時候,其實就是我們需要在決策的時候,必須將其他人的決策和一些個人的想法,納入自己的決策考慮之內,當然也需要把別人對於自己的考慮也要納入考慮之中,做到一個圓滿的解決和分析問題的依據。
第四、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利用博弈論解決問題,那就是把一件事情的正反兩面,轉化為合理的數據,然後進行迭代考慮的情形,然後我們進行決策的時候,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戰略【也就是strategy】,這樣可以更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五、博弈論分析問題的時候會十分的全面,必須把一些普遍和普及的事情,計算在其中,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知道人人都會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這時候你要做的是分析這件事情的利益,把各放的利益全部衡量進去。
上面我們說的就是利用博弈論分析問題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理論,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博弈論不是萬能的,還要看你的心態,看你做事情的思考角度,以及你如何運用自己得到的數據,博弈論分析和研究的問題,主要是讓大家如何使得人們在市場經濟中,自願做出大家都遵守和實施的有效制度安排,以增進社會的福利的機制,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神奇。
D. 博弈論案例分析求解!!!著急!!!
誰先選擇完成1個或2個步驟,贏得專利的就是對方,如果從兩家公司的利益來看,除非共享此項專利,不然兩家都不會繼續研發
E. 財大金融研究生復習
金融學基礎分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宏觀金融(國際金融與貨幣銀行學)、微觀金融(投資學與公司金融)三部分,各部分各佔比1/3。
參考書目為:
1、《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七版)》范里安,格致出版社,2009年
2、《宏觀經濟學》曼昆(Mankiw),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3、《國際金融學》奚君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
4、《貨幣銀行學》(第二版)戴國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投資學》金德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公司理財》(原書第7版)斯蒂芬. 羅斯等,機械工業出版,2007年
考試大綱為:
微觀經濟學部分:
一、消費者行為:預算約束、消費者偏好與效用函數、消費者最優選擇、需求、斯勒茨基方程、消費者剩餘
二、不確定性:期望(預期)效用函數、風險規避、風險性資產
三、生產者行為:技術、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線、利潤最大化、企業供給
四、競爭性市場:市場需求、行業供給、短期均衡、長期均衡、經濟租金、競爭性市場中的稅收與稅負轉嫁
五、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定價、價格歧視、自然壟斷、寡頭產量競爭、產量合謀、產量領導者模型、價格領導者模型
六、博弈論基礎:支付矩陣、納什均衡、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七、一般均衡:交換經濟均衡、帕累托有效、均衡與效率(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
八、外部性與公共品
宏觀經濟學部分:
一、國民收入核算與國民收入恆等式
二、IS-LM模型
1、收入與支出
2、IS-LM模型
3、IS-LM模型中的財政、貨幣政策
4、開放經濟下IS-LM模型政策效應分析
三、總供給與總需求
1、總供給與總需求
2、失業與通貨膨脹
四、經濟增長
1、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2、內生經濟增長模型
五、消費
1、持久性收入消費理論
2、不確定條件下的消費行為
六、投資
1、基本投資理論
2、投資的Q理論
七、經濟周期
1、價格錯覺模型
2、實際經濟周期模型
3、粘性價格模型
八、宏觀經濟政策爭論
1、積極與消極政策
2、政策時滯與政策效應
3、規則與相機抉擇
國際金融部分:
一、國際收支及宏觀經濟均衡
1、國際收支的概念、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內容、各種國際收支理論
2、國際收支分析方法、國際收支性質上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3、國際收支的彈性論、吸收論、乘數論和貨幣論
4、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調節方法及其效能
5、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內部與外部均衡、米德沖突、丁伯根法則和政策分配原則、斯旺模型
和蒙代爾模型
6、中國的國際收支
二、外匯、匯率及匯率制度
1、外匯的概念及貨幣的可兌換性、匯率的標價方法及貨幣的升值與貶值、匯率種類、外匯風險、外匯市場的概念、主要的外匯交易
2、匯率的決定基礎、各種匯率決定理論、各種外匯交易和外匯風險防範方法
3、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購買力平價論、利率平價論、貨幣論(靈活價格貨幣模型和粘性價格貨幣模型)、資產組合論
4、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及中間匯率制度
5、最優貨幣區理論、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三元難題、外匯干預
6、中國的匯率制度
三、國際儲備和國際貨幣體系
1、國際儲備的內涵、國際清償力、國際儲備的規模與結構管理
2、多種貨幣儲備體系的成因和特點
3、國際金本位制度和儲備貨幣本位制度的運作機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及其崩潰、買加體系的成因、歐元區的形成和發展
4、中國的國際儲備管理和人民幣國際化
四、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危機
1、國際金融市場的概念、構成、發展過程
2、國際資本市場的涵義和優勢
3、國際貨幣市場以及歐洲貨幣市場的特點、經營活動、優劣及其影響
4、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類型和動因、國際中長期資本流動和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形式和特點
5、貨幣危機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三代貨幣危機模型的基本機理和經濟影響
貨幣銀行部分:
一、貨幣、信用與利息
1、貨幣與貨幣制度:貨幣的起源和發展、貨幣的職能、貨幣制度、貨幣的層次
2、信用:信用的產生與發展、現代信用的基本形式、各種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的作用
3、利息與利率:利息本質的理論、利率的種類、利率的作用、利率的決定、利率的結構
二、金融市場
1、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金融市場的功能、金融市場的分類、金融創新
2、貨幣市場:特徵、主要工具
3、資本市場:特徵、主要工具
4、其他金融市場與工具:金融衍生產品及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
三、金融機構體系
1、商業銀行:產生與發展、主要業務、經營管理、巴塞爾協議
2、投資銀行:產生與發展、主要業務、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
3、其他金融機構:存款型、契約型、投資型、政策型
4、中央銀行:產生與發展、主要業務、性質與地位、職能與作用
5、金融危機與金融監管:金融危機的原因與表現、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與主要措施
四、貨幣理論與政策
1、貨幣供給:商業銀行存款創造、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喬頓模型、內生性與外生性
2、貨幣需求: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傳統貨幣數量說、流動性偏好理論及其發展、現代貨幣數量說
3、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中間目標、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菲利普斯曲線、單一規則與相機抉擇、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4、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的度量、成因與治理、通貨緊縮
5、金融與經濟發展:金融抑制、金融發展
投資學部分:
一、證券市場和證券投資的收益與風險
1、基本概念、證券市場的要素及運行
(1)證券、投資、金融市場、各類金融工具的概念、特點與分類
(2)證券市場主體、證券市場中介
(3)證券發行與交易的方式和運行規則
2、證券投資收益和風險
(1)證券投資收益和風險的種類
(2)各種收益率的計算
(3)投資風險的衡量
二、證券投資組合管理
1、多樣化與組合構成
(1)有效集及無差異曲線
(2)最佳資產組合的選擇和投資分散化
2、有效市場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1)有效市場理論
(2)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3、因素模型與套利定價理論
(1)因素模型
(2)套利定價理論
4、資產配置
三、投資工具分析和投資業績評估
1、股票、債券和證券投資基金
(1)股票定價模型與股票投資分析
(2)債券定價分析與債券組合管理
(3)證券投資基金的運作與管理
2、期權和期貨
(1)期權和期貨的原理、功能及品種
(2)期權定價模型與期貨價格決定
(3)期權和期貨的交易機制、交易策略
3、投資績效評估
公司金融部分:
一、公司概論與資本預算
1、 公司概論:公司制企業、公司治理、公司目標、凈營運資本、財務現金流量
2、 資本預算:凈現值、股利折現模型、NPVGO模型、投資回收期、內部報酬率、盈利指數、約當成本法
3、 風險分析與資本預算:決策樹、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盈虧平衡分析、蒙特卡洛模擬、實物期權
二、資本結構與股利政策
1、 資本結構:MM定理1、MM定理2、有稅收的MM定理、財務困境成本、權衡理論、優序融資理論、米勒模型
2、 杠桿企業的估值:加權平均資本成本、APV估值模型、FTE估值模型、WACC估值模型
3、 股利政策:股利無關理論、股票回購
4、 長期融資:IPO折價之謎、私募股權資本、長期負債發行、銀團貸款、融資租賃、經營租賃
三、短期財務規劃、現金管理與信用管理
1、 短期財務規劃:經營周期、現金周期、可持續的增長率
2、 現金管理與信用管理:鮑莫爾模型、米勒-奧爾模型、最優信用政策、平均收款期
四、企業並購、破產與重組
收購兼並、協同效應、購買法、和解與破產、破產概率的Z值模型
http://yjs.shufe.e.cn/structure/yzw/sszs/zxtzxx_53307_1.htm
F. 誰能講講博弈論
博弈論(game theory),又稱對策論。
博弈論與游戲有著密切的關系。博弈論,最早是從游戲開始的,如:象棋,橋牌,「石頭,剪刀,布」等游戲。人們試圖研究,在游戲中如何利用智慧和機智贏得對方,其中又哪些規律,簡言之,它研究在競爭環境下,如何決策。
應用的領域:經濟領域中的生產管理,價格競爭,貿易談判;企業管理領域中的薪酬設計,勞資糾紛;政治領域中的談判策略,選舉策略博弈論與游戲有著密切的關系。
G. 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學習資料,問題求助
與傳統博弈理論不同,演化博弈理論並不要求參與人是完全理性的,也不要求完全信息的條件。有限理性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蒙(Simon.H.A.)在研究決策問題時提出的,它是指人的行為只能是「意欲合理,但只能有限達到」。威廉姆森在研究影響交易費用的因素時,對有限理性的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人的有限理性是由兩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方面是由於人的感知認識能力限制,它包括個人在獲取、儲存、追溯和使用信息的過程中不可能做到准確無誤;人的有限理性的另一方面則是來自語言上的限制,因為個人在以別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通過語句、數字或圖表來表達自己的知識或感情時是有限制的(這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到所必需的詞彙,或許是因為這些詞彙還不存在),不管多麼努力,人們都將發現,語言上的限制會使他們在行動中感到挫折。從這兩個方面而言,完全理性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演化博弈論是把博弈理論分析和動態演化過程分析結合起來的一種理論。在方法論上,它不同於博弈論將重點放在靜態均衡和比較靜態均衡上,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均衡。演化博弈理論源於生物進化論,它曾相當成功地解釋了生物進化過程中的某些現象。如今,經濟學家們運用演化博弈論分析社會習慣、規范、制度或體制形成的影響因素以及解釋其形成過程,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演化博弈論目前成為演化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析手段,並逐漸發展成一個經濟學的新領域。
H. 請列舉幾個用「博弈論」在實際生活中分析問題的例子。
1、智豬博弈
假設豬圈裡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
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兩豬均在食槽端),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在去往食槽的路上會有兩個單位豬食的體能消耗,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6:4;同時行動(去按按鈕),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9:1。
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
"智豬博弈"由納什於1950年提出。
實際上小豬選擇等待,讓大豬去按控制按鈕,而自己選擇「坐船」(或稱為搭便車)的原因很簡單:在大豬選擇行動的前提下,小豬選擇等待的話,小豬可得到4個單位的純收益,而小豬行動的話,則僅僅可以獲得大豬吃剩的1個單位的純收益,所以等待優於行動。
在大豬選擇等待的前提下,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小豬的收入將不抵成本,純收益為-1單位,如果小豬也選擇等待的話,那麼小豬的收益為零,成本也為零,總之,等待還是要優於行動。
當大豬選擇行動的時候,小豬如果行動,其收益是1,而小豬等待的話,收益是4,所以小豬選擇等待;當大豬選擇等待的時候,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其收益是-1,而小豬等待的話,收益是0,所以小豬也選擇等待。
綜合來看,無論大豬是選擇行動還是等待,小豬的選擇都將是等待,即等待是小豬的占優策略。
2、協同攻擊難題
兩個將軍各帶領自己的部隊埋伏在相距一定距離的兩個山上,等候敵人。將軍A得到可靠情報說,敵人剛剛到達,立足未穩。如果敵人沒有防備,兩股部隊一起進攻的話,就能夠獲得勝利;而如果只有一方進攻的話,進攻方將失敗。這是兩位將軍都知道的。
A遇到了一個難題:如何與將軍B協同進攻?那時沒有電話之類的通訊工具,只有通過派情報員來傳遞消息。將軍A派遣一個情報員去了將軍B那裡,告訴將軍B:敵人沒有防備,兩軍於黎明一起進攻。
然而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情報員失蹤或者被敵人抓獲。即:將軍A雖然派遣情報員向將軍B傳達「黎明一起進攻」的信息,但他不能確定將軍B是否收到他的信息。
事實上,情報員回來了。將軍A又陷入了迷茫:將軍B怎麼知道情報員肯定回來了?將軍B如果不能肯定情報員回來的話,他必定不會貿然進攻的。於是將軍A又將該情報員派遣到B地。然而,他不能保證這次情報員肯定到了將軍B那裡……
這就是「協同攻擊難題」,它是由格萊斯(J. Gray)於1978年提出。更為糟糕的是,有學者證明,不論這個情報員來回成功地跑多少次,都不能使兩個將軍一起進攻。
(8)博弈論三元分析法擴展閱讀
1928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並將博弈論系統地應用於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
1950~1951年,約翰·福布斯·納什利用不動點定理證明了均衡點的存在,為博弈論的一般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納什的開創性論文《n人博弈的均衡點》(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給出了納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
此外,萊因哈德·澤爾騰、約翰·海薩尼的研究也對博弈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今天博弈論已發展成一門較完善的學科。在金融學、證券學、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系、計算機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
I. 請教用博弈論分析以下問題
你這個題目不需要用博弈論來解釋。
實在要用的話,在「能得到這個職務對你來說是好事」、「公司只取面試能力更強的人擔任此職務」、「能力=自身素質*准備指數」、「兩個人其他情況相同」和「認真准備的人獲勝機率高」的幾個條件成立下:
在你認真准備的情況下。如果對方不認真准備,則你勝;如果對方和你一樣認真准備,則……沒有答案,因為假設兩人平均實力一樣,最終導致公司無法選擇,則兩人都不能獲得職位;
在你不認真准備的情況下。如果對方也不認真准備,兩人平均實力一樣,最終導致公司無法選擇,則兩人都不能獲得職位;如果對方認真准備,則你輸。
我們可以歸納出,你唯一勝利的情況就是認真准備,其他的都是失敗。
初次解答,請給分~~~:)
博弈論就是邏輯建模的過程,是更深層次的應用題,與小學時候應用題不同的是:我們需要先抽取各種規律性的客觀條件,還有服從人類價值觀的思維。然後對每一種變化,每一種分支進行推論。
J. 博弈論分析
博弈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對抗,和對局勢清晰的把握。 就像指數到了6000點,有人炒作說會到10000點。 同理,構建這樣的博弈,核心則是對信息的把握。
我個人認為,這就如同身邊最相近的股票。如同巨資對抗游資。套勞游資,巨資逃跑。 房地產商的身份則是莊家或巨資的身份,也是可以成為莊家與巨資的結合體。
博弈信息,則讓少數知情信息者博弈未知者。
說白了,這些人對陰謀與陽謀有著非同一般的見解與認識。如果你是要寫報告什麼的,我建議你還是看看這方面的書吧。 在這里能夠回答你的實在很片面,而且不具備可實施操作性。
我舉一位名人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羅傑斯說:「我相信A股會上漲至10000點以上」。
同樣,房地產經常流行的一句話:「中國人多地少」。
A股能漲至1萬點嗎?房價不斷高漲時,那些「專家們」鼓吹房地產迎來了黃金十年,有人說是二十年。你現在相信了嗎?
其實無論對是這些所謂專家,還是羅傑斯,站在普通群眾的角度去看,都是那麼的偉大,為了你一句話,願如飛蛾撲火。
反過來說:「專家」,羅傑斯,是這樣認為的嗎?他們是如何賺錢的?其實,無非都以信息為中心。以信息,去博弈信息。 對大部分中國人對知識的缺乏,以信息去誘導,誤導。
框型是多方面的結合體。 騙錢的核心始終是信息。
真正的信息始終撐握在少數人手裡。
唉,真想回到大學校時代,四年一去不復返,如果再給我一點時間,我一定將資質通鑒。陰謀陽謀,心理學這類書多看看。 社會實在太可怕了。 想走入一定的層次,博弈無時不在身邊發生。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大概就是這么回事吧。 書看不懂,我估計是你對房地產知識和經濟學理論知識的缺乏。想補的話,自己看著辦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