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家成是誰
《寶貝計劃》里的「李家成」:
是個男孩。叫Matthew。
剛1歲。混血兒。
父親是中國人,母親來自南美。
在《寶貝計劃》里「李家成」有時候用替身,甚至有時候用的是個假人。
照片: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33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42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41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34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30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31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32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28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27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24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23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18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17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16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15
http://cnmdb.com/photogallery/112605
http://cnmdb.com/posters/101936
http://cnmdb.com/posters/101163
官網:
http://rob-b-hood.jce.com.hk/main.html
這個超級可愛的BB就是成龍新片《寶貝計劃》中那個身價三千萬的「李家成」。如果你喜歡成龍早期那些輕松搞笑的武打片,如果你有童心,不妨看看這部片子。
<寶貝計劃> 導演暨主角組成之大隊,前晚來到上海的「BB爬行比賽」及「首映禮」。在爬行比賽途中,成龍一直睇中的那位精靈BB,竟然臨時怯場瑟縮一角,成龍見其家長做什麼也逗不起BB的興致,肉緊的他索性身體力行,出動扮鬼扮馬吸引BB,結果惹來全場起鬨。
其後各人出席首映晚會,有逾千群眾圍觀,不少成龍和古天樂的fans更拉起橫額吶喊叫囂。但BB小Matthew也有支持者,六、七名「媽咪級」fans晨早已到場霸靚位,她們更穿上自製的Matthew T恤,欲親近小Matthew及一睹他的「風采」。連大會安排的一百名身穿制服公安,亦拿出相機不斷向各主角拍照。小Matthew更焗到成身大汗,要勞煩成龍在旁「皇帝式」向他搧紙扇。而古仔亦被小Matthew所溶化,日對夜對後漸生「情愫」,每次見到他都要指定三部曲——錫錫、攬攬、抱抱,還要幫他抹汗。小Matthew也許知道是宣傳的最後一站,返回酒店後竟然主動親親大家,每人一個goodbye kiss。
當然,因為主演古天樂是百事的代言人,所以你會發現成龍他們住的那棟樓整棟牆都是手繪的PEPSI廣告。古天樂拿了兩瓶大號裝的百事可樂放茶幾上,整個一大特寫。百事贊助的錢肯定不少。
就連這個小童星,也成了藍色家族的了。
B. 美國波動大的股票
現在波動大的金融股最大。。。。。。。而且MS,JPM都屬於上下頻率快~幅度大的版,你自己有這樣的股票拉。
如果還權要有銀行股BK~~~~很變態的哦
最近CVS很好做,還有CNX。。。。還有我非常喜歡的POT。。。不過已經超過你的30美圓了,500,800股那個進去high啊。
股票每個階段的特性都不一樣的,所以你要是想要長久的這樣股票~我么有~~~~
C. 李嘉誠的故事200字
李嘉誠,廣東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於廣東潮洲市一個貧窮家庭,父親為教師。
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那年(1940年),正逢中國戰亂,他隨父母走難,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靜庵,可惜不久父親因病去世。
身為長子的李嘉誠,為了養家糊口及不依賴別人,決定輟學,先在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勤奮上進,業績彪炳,只兩年時間便被老闆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有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志,看到一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說義大利某家塑膠公司設計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投放歐美市場。李嘉誠立刻意識到,戰後經濟復甦時期,人們對物質生活將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膠花價格低廉,美觀大方,正合時宜,於是決意投產。
他的塑膠花產品很快打入香港和東南亞市場。同年年底,歐美市場對塑膠花的需求愈來愈大,「長江」的訂單以倍數增長。直到1964年,前後7年時間,李嘉誠已賺得數千萬港員的利潤;而「長江」更成為世界上最大塑膠花生產基地,李嘉誠也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美譽。
不過,李嘉誠預料塑膠花生意不會永遠看好,他更相信物極必反。於是急流勇退,轉投生產塑膠玩具。果然,兩年後塑膠花產品嚴重滯銷,而「長江」卻已在國際玩具市場大顯身手,年產出口額達1000萬美元,為香港塑膠玩具出口業之冠。
1963年,李嘉誠與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靜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長子李澤鉅,次子李澤楷則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月,香港發生了嚴重的銀行信用危機,人心惶惶,投資者及市民紛紛拋售房產,離港遠走。香港房地產價格暴跌,地產公司紛紛倒閉。1967年,香港更發生反英暴動,進一步使房地產市場陷於死寂。李嘉誠 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世人稱之為"超人"。李嘉誠不僅是創業精英、商界巨頭,而且在其創業發展路上,並購多家公司。可以說,李創業之路就是一條並購之路,其創業和壯大與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企業分不開。李嘉誠的並購之路同其人生經歷、創業經歷一樣倍受世人關注。
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先生誕生於廣東省潮州潮安縣。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創建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衛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1986年增加兩倍半。
"超人"美譽與並購經歷
叱吒香江,縱橫海外,李嘉誠這個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與'奇跡'的代名詞:他統領著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業務遍及各行各業,如地產、港口貨運、超級市場、基建、電訊、酒店、保險、水泥、電力、網路等等,形成一個逾萬億資產的跨國企業帝國。而李嘉誠本人也榮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為有史以來華人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這一切,使他贏得了'超人'的美譽。
縱觀李嘉誠傳奇的商旅生涯,他最為成功之處是善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李嘉誠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皆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人們稱之為"超人"。
而其企業發展壯大與其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有關。1974年4月,成功收購美資永高公司,接手經營香港希爾頓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島的凱悅酒店,並相繼購入虎豹別墅及其他多項地皮、物業。1978年9月5日,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接了"黃埔"公司9000萬股股票,同年,還收購了英資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7月,"長實"與中資僑光公司聯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鐵路維修站上蓋發展權,並成立中國(香港)水泥廠(1982年投產)。是年9月25日,"長實"贏得和記黃埔公司控股權,並於10月15日出任"和黃"執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誠出任"和黃"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與"首鋼"聯手收購香港東榮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北京長城飯店等七家大酒店,擁有51%的股權。1985年,購入加拿大溫哥華世界博覽會商業中心,斥資百億港元,興建規模龐大的商住住宅群。
經過不斷發展壯大,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及其附屬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領導地位的地產、國際集裝箱貨櫃碼頭業和投資發展的舉足輕重的集團公司。市值已超過2700億港元。業務經營范圍包括地產發展、金融、貿易、貨櫃碼頭、運輸業、能源、電力、通訊、衛星廣播、酒店業、零售業等。
李澤楷
香港電訊盈科主席
作為李嘉誠的二公子,李澤楷一直試圖擺脫父親的陰影,希望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近年來的幾個震驚香江的大動作的確不同凡響,行內人士笑稱:「他一天就賺了他老爹一
輩子的錢。」
1966年11月出生於香港。1987年獲斯坦福大學電腦工程學士;
1990年創建香港衛視StarTV,在2年後賣給世界傳媒大王默多克的時候,已經賺下4億美元;
1998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計算機數字化領域的50名風雲人物;
1999年5月,動用31500萬美元購得了一個在香港股票交易所掛牌的公司,改名為Pacific Century CyberWorks,即盈科動力;
2000年3月,在二板市場上籌集了10億美元,並且動用盈科動力的高價股票從大東電信手中購買香港最主要的電信運營商香港電信。交易額估價為380億美元,此乃亞洲最大的並購案之一。為此,盈科動力背上9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在大東電訊急於拋盤和納斯達克的雙重影響下,盈科的股價開始走低;
2000年10月,負債重壓之下,盈科開始把香港電信最有價值的行動電話和IP骨幹網的業務賣掉。李澤楷的威信開始大打折扣;
2001年1月,盈科動力的股價跌到了50美分以下,市值縮水到129億美元,為原來香港電信市值的1/3;
2001年3月29日,香港電訊盈科公布自去年八月並購香港電訊後的首個綜合財務業績報告,盈科在2000年虧損逾八億美元。盈科神話回落塵土
D. 李嘉誠有多少錢
2006年身價:
2006年3月9日,美國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公布了2006年度全球富豪排行榜。在凈財富達到或超過10億美元的793位上榜者中,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連續第12年位列第一,中國內地也有8人躋身富豪行列。
其中,李嘉誠以188億美元排名第10位,這是近年來中國富豪首次躋身10強
《福布斯》雜志3月8日公布全球身價在十億美元以上的富豪排行榜。2007年全球有946位身價十億美元以上的富豪。前十名中有三位美國人,一位墨西哥人,一位瑞典人,一位印度人,一位法國人,一位西班牙人,一位加拿大人和一位香港人。比爾·蓋茨以五百六十億美元的身價,連續第十三度高居全球首富。排名僅次於比爾蓋茲的是投資專家「股神」巴菲特(五百二十億美元),第三名是墨西哥的電信巨子卡洛斯·斯利姆·埃盧(四百九十億美元)。身價兩百三十億美元的香港大亨李嘉誠從去年的第十名上長升到第九名。
E. 如何克服慾望積累財富,從而擁有成功投資的資本
這是個習慣,我們誰都不知道你的習慣,也不能特意去刻意你什麼東西.
這是第一,
每個月都要存錢,養成存錢的習慣
資金不多的話,關注基金和國債等穩健性的投資,這些風險較小,投資也比較小
如果資金較多,可以考慮投資小戶型或商鋪,但是風險較大。
總之,首先要有存錢的習慣,但是又不能存死錢,也要有投資的概念
第二我給你講個道理(或你當是一個故事看看億萬富翁是如何理財的.)
理財並不是要培養百萬富翁、億萬富翁,理財是教給我們一種科學、有效的管理金錢的理念,使我們的生活一天天變好,帶給我們安全感和成就感。
比爾.蓋茨心疼VIP車位的停車費
世界首富蓋茨斂財的速度快得驚人,僅用13年時間就積累了富敵數國的龐大資產,美國的傳媒常常不由自主地將他神化。蓋茨究竟有什麼投資秘方呢?他是如何打理這份巨額資產的呢?
蓋茨雖然是頂尖級電腦奇才,但在理財的具體操作方面難免「技不如人」。為了使理財事務不致過多地牽制自己的精力,蓋茨聘請了「金管家」。1994年,蓋茨在微軟股票之外的財產已超過4億美元時,聘請了年僅33歲的勞森作為他的投資經理,並答應勞森說,如果微軟股價一直上升的話,勞森就可以用更多的錢來進行其他投資。除了5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組合外,勞森還是蓋茨捐資成立的兩個基金的投資管理人,蓋茨對這兩個基金的捐贈是以將自己名下的微軟股份過戶給這兩個基金的方式來進行的。勞森的工作就是將這些股份以最好的價錢售出,並在適當的時候買進債券或其他投資工具來完成這一過程。經過專家的打理,這兩個基金的每年捐稅已經超過了名列《財富》500家中的後幾家公司的凈收入。
蓋茨和一位朋友同車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由於去遲了,以至找不到車位。他的朋友建議把車停在飯店的貴客車位,「噢,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個好價錢。」蓋茨不同意。「我來付。」他的朋友說。「那可不是好主意,」蓋茨堅持道,「他們超值收費。」由於蓋茨的固執,汽車最終沒停放在貴客車位上。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蓋茨不願多花幾元錢將車停在貴客車位呢,原因很簡單,蓋茨作為一位天才的商人深深地懂得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大家都知道鹽的妙用。鹽少了,菜淡而無味;鹽多了,苦咸難咽,哪怕只是很少的幾元錢甚至幾分錢也要讓每一分錢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一個人只有當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股神巴菲特的五大投資原則
巴菲特他所信奉的集中投資原則,被許多投資者奉為金科玉律。但我們誰也不曾聽說過巴菲特有什麼管理學的理論。但事實上,如果仔細研究他的投資原則,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原則也是企業家應該遵循的原則。我相信,用這些原則指導我們做企業,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出令人吃驚的成績來,就像運用巴菲特原則投資股市會取得超常的結果一樣。
巴菲特的第一個投資原則是「找出傑出的公司」。這個原則的基礎是這樣一個常識:即一個經營有方,管理者可以信賴的公司,它的內在價值一定會顯現在股價上。所以投資者的任務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業」,在無數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和優秀的管理者。
第二個原則是「少就是多」。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巴菲特認為只要有三家公司的股票就夠了。他的理由同樣是基於一個常識:買的股票越多,你越可能購入一些你對之一無所知的企業。而通常你對企業的了解越多,你對一家企業關注越深,你的風險越低,收益就越好。
巴菲特的第三個原則是「押大賭注於高概率事件上」。也就是說,當你堅信遇到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好機會時,唯一正確的做法是大舉投資。
巴菲特的第四個原則是「要有耐心」。他有一個說法,就是短於5年的投資是傻子的投資,因為企業的價值通常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充分體現,你能賺到的一點錢也通常被銀行和稅務局瓜分。
巴菲特的第五個原則是:「不要擔心短期價格波動」。他的理論是,既然一個企業有內在價值,它就一定會體現出來,問題僅僅是時間。「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產生高於平均效益的股票,將你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求勝」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思想。
成為百萬富翁的捷徑
有人認為,現在美國大約有500萬個家庭擁有100萬美元的財富,其中80%的人屬於第一代致富者。對這些人來說,富裕並不是擁有昂貴的轎車、別墅,而是有長期穩定的收入作保障,為此,理財專家認為,人們只要遵循一些普遍的原則,都可以挖掘出致富的潛能。他們歸納出了以下一些法則,或許對你有些啟示。
錢生錢法。1967年,北卡羅萊納州的拉爾夫兄弟決定以出售股份的方式籌款開一家雜貨店。他們聯系了100個熟人,這些人以每股10美元的價格各自買下了100股。30多年後,當初的雜貨店已變成了擁有1000多家連鎖店的「食品之王」的大公司。它的股票價格為每股109美元,當年投資者中的78位已當上了百萬富翁。
量入為出。1960年,漢托和喬吉娜從古巴來到美國時,身無分文。1966年他們大學畢業後做了記者。他們的致富策略就是節省每一分錢,由於銀行儲蓄是按復利計算的,所以夫婦倆每月按時去銀行存錢。他們的生活很節儉,打折商品是他們常買的東西,經常從報紙上剪折價券去買便宜東西,上班帶盒飯。幾年後,他們便把收入的大部分儲蓄起來。直到1987年,他們拿出1250美元投到共同基金里,8年後就成了百萬富翁。
不築債台。今天信用卡公司有五花八門的優惠辦法吸引新客戶。銀行又大力推銷房屋抵押貸款,一般人面對這類誘惑,很容易把持不住自己,代價是你欠下債務,須為債務支付利息。美國百萬富翁中70%全無債務,他們知道,每支付1美元利息,可用來投資的錢就少了1美元。因此,他們所買的房子一定是他們負擔得起而財力上仍綽綽有餘的。
自己創業。自己當老闆的人能成百萬富翁的機率,比工薪階層的機率要大4倍。工薪階層的收入決定於僱主願意給多少,自己創業的人如果精明能幹,可以大展宏圖。
長期等待。要想財富長久,就要具備足夠的定力,拒絕短期利益的誘惑,抱緊核心資產。微軟的比爾·蓋茨能夠多年蟬聯全球富豪榜首,就是得益於他能夠抗拒誘惑,不放棄微軟的大部分股權。任何投資者在走向致富之路時並不富有。這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合理地安排自己手中的資金,選准投資方向,如此則任何人都會有可能成為富翁的。
氣定神閑。投資沒有一定賺錢的道理,不過,富豪們一定有辦法使自己安度投資的低潮。專家們發現,富豪們大多是玩撲克牌的高手。他們大多生活作息有規律,婚姻生活穩定、美滿。有志成為富豪的人,不妨向他們的生活態度看齊。
臉皮很厚。富豪的行為模式異於常人,常做出違反社會常規、招致他人忌恨的事。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的創辦人山姆·奧爾頓經常擾亂市場價格。一旦逮到機會,他便伺機向供應商殺價。所以供應商們都知道和沃爾瑪做生意不容易。因此,如果你想當好好先生,最好打消富豪夢。
成為富翁的八個步驟
有些人認為理財是富人、高收入家庭的專利,要先有足夠的錢,才有資格談投資理財。事實上,影響未來財富的關鍵因素,是投資報酬率的高低與時間的長短,而不是資金的多寡。美國人查理斯·卡爾森在調查了美國170位百萬富翁的發家史後寫了一本名叫《成為百萬富翁的八條真理》的書。卡爾森所總結的、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行動步驟是:
第一步,現在就開始投資。他在書中說,在美國,六成以上的人連百萬富翁的第一步都還未邁出。每個人在邁出第一步時都有一堆理由,但其實這些理由都只是自己在找無關緊要的借口。有人也許會說:「沒時間投資。」卡爾森說:「那你為什麼不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把精力花在學習投資理財上?」
第二步,制定目標。這個目標不論是准備好小孩子的學費、買新房子或50歲以前舒服地退休。不論任何目標,一定要定個計劃,並且為了這個計劃全心全意地去努力。
第三步,把錢花在買股票或基金上。「買股票能致富,買政府公債只能保住財富。」百萬富翁的共同經驗是:別相信那些黃金、珍奇收藏品等玩意兒,把心放在股票上,這是建立財富的開始。
第四步,百萬富翁並不是因為投資高風險的股票而致富的,他們大多數只投資一般的績優股,慢,但是低風險地斂財。
第五步,每月固定投資。使投資成為自己的習慣。不論投資金額多少,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資,就足以使你超越2/3以上的人。
第六步,堅持就是勝利。調查顯示,3/4的百萬富翁買一種股票至少持有5年以上,將近四成的百萬富翁買一種股票至少持有8年以上。股票買進賣出資本頻繁,不僅冒險,還得付高額資本稅、交易費、券商傭金等,「交易次數多,不會使你致富,只會使代理商致富。」
第七步,把稅務局當投資夥伴,善用之。厭惡稅務局並不是建設性的思維,而應該把稅務局當成自己的投資夥伴,注意新稅務規定,善於利用免稅的投資理財工具,使稅務局成為你致富的助手。
第八步,限制財務風險。百萬富翁大多過著很乏味的生活,他們不愛換工作、只結一次婚、不生一堆孩子、通常不搬家、生活沒有太多意外或新鮮,穩定性是他們的共同特色。
理財致富是「馬拉松競賽」而非「百米沖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對於短期無法預測,長期具有高報酬率之投資,最安全的投資策略是:先投資,等待機會再投資。
塑造良好的理財心態
很多人在學習理財時,最注重如何掌握投資的技巧:怎樣去將手上的資金去生利,怎樣在股票市場上去挑選合適的股票,怎樣利用基金等投資工具,怎樣投資房地產或生意,怎樣盡量省下稅金,怎樣為退休或遺產作最佳的安排等等。不錯,要有效地理財,必須了解各樣投資工具的特性,然後定下一個整體的計劃去實行,但有一樣比這些技巧更重要的,就是先有正確的理財心態。態度不對,即使有最好的理財方法,往往也是徒勞無功。
自古以來,錢財的吸引力令人難以抵禦,試問誰不想銀行存款或資產凈值不斷直線上升?可是人的貪性,令人心永不知足,為了追求錢財物質,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家庭、健康、良知、甚至自己生命。上個世紀80年代華爾街投機專家,公開宣揚「貪是好的」言論,至上個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長期上升,都令不少人對堆積財富如痴如醉,殊不知貪心卻正是理財的首忌。
貪心除了導致財務上的虧損外,也危害個人身心健康與家庭生活。建議大家在反思一下自己對理財的心態,然後才花時間為自己財務做一個謹慎的規劃,去耐心地等候收成。
到底富人擁有什麼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呢?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如此巨大的財富?那就是:投資理財的能力。人們理財知識的差距懸殊,是真正造成窮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獲得財務自由的前提
理財致富只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固定的儲蓄,追求高報酬以及長期等待。
假定有一位年輕人,從現在開始能夠定期每年存下1.4萬元,如此持續40年;如果他每年存下的錢都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並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報酬率,那麼40年後,他能積累多少財富?一般人所猜的金額,多落在200萬元至800萬元之間,頂多猜到1000萬元。然而正確的答案卻是:1.0281億,一個令眾人驚訝的數字。這個數據是依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公式得之,計算公式如下:1.4萬(1+20%)40=1.0281億。
這個神奇的公式說明,一個25歲的上班族,如果依照這種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時,就能成為億萬富翁了。投資理財沒有什麼復雜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觀念,觀念正確就會贏,每一個理財致富的人,只不過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
有句俗語叫:「人兩腳,錢四腳」,意思是錢有4隻腳,錢追錢,比人追錢快多了。人的一生能積累多少錢,不是取決於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如何理財。致富關鍵在如何理財,並非開源節流。
目前,儲蓄仍是大部分人傳統的理財方式。但是,錢存在銀行短期是最安全,但長期卻是最危險的理財方式。銀行存款何錯之有?其錯在於利率(投資報酬率)太低,不適於作為長期投資工具。同樣假設一個人每年存1.4萬元;而他將這些錢全部存入銀行,享受平均5%(更何況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低利率時期,利率低得可以忽略不計,一年期的才1.98 %)的利率,40年後他可以積累1.4萬元(1+5%)40=169萬元。與投資報酬率為20%的項目相比,兩者收益竟相差70多倍。
更何況,貨幣價值還有一個隱形殺手——通貨膨脹。在通貨膨脹5%之下,將錢存在名義利率約為5%的銀行,那麼實質報酬等於零。因此,一個家庭存在銀行的金額,保持在兩個月的生活所需就足夠了。不少理財專家建議將財產3等份,一份存銀行,一份投資房地產,一份投資於較投機的工具上。不妨在投資組合時分為「兩大一小」,即大部分的資產以股票和房地產的形式投資,小部分的錢存在金融機構,以備日常生活所需。
第三:這個網站是教你如何去正確理財.
呵呵!!!
要努力去學習,億萬富翁都知道如何去理財,何況你只有那點錢是很好理的,相信你!!^_^
F. 有誰知道希爾頓酒店集團的股票代碼是多少
希爾頓酒店公司(Hilton Hotels Corp)(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HLT)
是全球
領先的酒店公司內,在全球80多個國家容擁有近2700家酒店,47.5萬間客房,15
萬名員工.希爾頓酒店公司在美國擁有,管理或特許經營2300多家酒店,其中
包括Hilton , Conrad , Doubletree , Embassy Suites , Hampton Inn , Hampton
Inn & Suites , Hilton Garden Inn , Hilton Grand Vacations , Homewood Suites by
Hilton 和the Waldorf-Astoria Collection 等著名酒店品牌.在北美以外地區,公司還經營著262家希爾頓酒店和130家中檔Scandic酒店.欲了解有關希爾頓酒店公司的更多資訊
G. 愛彼迎市值超萬豪和希爾頓的總和,如此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愛彼迎是一家聯系旅遊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房主的服務型網站,該公司成立於2008年8月,總部設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市,用戶可通過網路或手機應用程序發布、搜索度假房屋租賃信息並完成在線預定程序。該網站為旅行者們提供數以百萬計獨特入住房屋選擇。萬豪和希爾頓都是全球著名酒店,在全世界擁有多家門店,而且兩家酒店成立時間都是比較早,兩家公司總市值還沒有愛彼迎市值高,值得我們深思。
愛彼迎市值拉高對其他酒店行業也是一個警醒,一是要做好精細服務,酒店只有把顧客服務好,顧客認可酒店才會繼續消費。二是完善相關設施,軟體跟上硬體也要到位。
H. dscar是什麼牌子的煙
美國雷諾茲煙草公司推出的CAMEL香煙也就是駱駝香煙,它和「萬寶路」、「希爾頓」等著名牌子一樣,屬於元老級的混合型香煙品牌。國內地區品牌售價一般是9~30元不等。
PS:那字體很詭異所以看成G是很正常的
主要風險在於基金凈值下跌的風險。因為投資的標的是定增,定增的特點是存在一年的鎖定期(也有少部分定增是三年的,以下僅以一年為例,三年的風險更大),也就是說這些股票在一年內是不允許賣掉的,而一旦股票解禁,這些定向增發的股票會在二級市場拋售。如果在解禁前的這段時間,該股票價格一直下跌,跌至低於定增買入價格,那麼你就會出現虧損,而且因為定增一年內不允許出售,所以,跌再多也不能做止損,只能等到一年限售期結束後才可以出售。緩解這個風險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選擇折價更大的定增票。如果這個股票10塊錢,定增價是9.5元,那可能明天就跌破定增價了。如果這個股票10塊錢,定增價是5元,那麼這個股票一年後低於定增價的可能性,明顯遠遠低於那個9.5元的。第二個方法是進行組合定增投資,也就是這個定增基金不止參與一個定增的股票,而參與多個。這樣的話,可以降低其中個別股票大幅度下跌帶來的不良影響。但是同樣的,組合定增的收益一般也不會太高
I. 李嘉誠投資花旗銀行是不是真的啊我聽人 說的
李嘉誠 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世人稱之為"超人"。李嘉誠不僅是創業精英、商界巨頭,而且在其創業發展路上,並購多家公司。可以說,李創業之路就是一條並購之路,其創業和壯大與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企業分不開。李嘉誠的並購之路同其人生經歷、創業經歷一樣倍受世人關注。
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先生誕生於廣東省潮州潮安縣。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創建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衛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1986年增加兩倍半。
"超人"美譽與並購經歷
叱吒香江,縱橫海外,李嘉誠這個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與'奇跡'的代名詞:他統領著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業務遍及各行各業,如地產、港口貨運、超級市場、基建、電訊、酒店、保險、水泥、電力、網路等等,形成一個逾萬億資產的跨國企業帝國。而李嘉誠本人也榮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為有史以來華人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這一切,使他贏得了'超人'的美譽。
縱觀李嘉誠傳奇的商旅生涯,他最為成功之處是善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李嘉誠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皆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人們稱之為"超人"。
而其企業發展壯大與其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有關。1974年4月,成功收購美資永高公司,接手經營香港希爾頓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島的凱悅酒店,並相繼購入虎豹別墅及其他多項地皮、物業。1978年9月5日,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接了"黃埔"公司9000萬股股票,同年,還收購了英資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7月,"長實"與中資僑光公司聯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鐵路維修站上蓋發展權,並成立中國(香港)水泥廠(1982年投產)。是年9月25日,"長實"贏得和記黃埔公司控股權,並於10月15日出任"和黃"執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誠出任"和黃"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與"首鋼"聯手收購香港東榮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北京長城飯店等七家大酒店,擁有51%的股權。1985年,購入加拿大溫哥華世界博覽會商業中心,斥資百億港元,興建規模龐大的商住住宅群。
經過不斷發展壯大,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及其附屬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領導地位的地產、國際集裝箱貨櫃碼頭業和投資發展的舉足輕重的集團公司。市值已超過2700億港元。業務經營范圍包括地產發展、金融、貿易、貨櫃碼頭、運輸業、能源、電力、通訊、衛星廣播、酒店業、零售業等。
李澤楷
香港電訊盈科主席
作為李嘉誠的二公子,李澤楷一直試圖擺脫父親的陰影,希望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近年來的幾個震驚香江的大動作的確不同凡響,行內人士笑稱:「他一天就賺了他老爹一
輩子的錢。」
1966年11月出生於香港。1987年獲斯坦福大學電腦工程學士;
1990年創建香港衛視StarTV,在2年後賣給世界傳媒大王默多克的時候,已經賺下4億美元;
1998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計算機數字化領域的50名風雲人物;
1999年5月,動用31500萬美元購得了一個在香港股票交易所掛牌的公司,改名為Pacific Century CyberWorks,即盈科動力;
2000年3月,在二板市場上籌集了10億美元,並且動用盈科動力的高價股票從大東電信手中購買香港最主要的電信運營商香港電信。交易額估價為380億美元,此乃亞洲最大的並購案之一。為此,盈科動力背上9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在大東電訊急於拋盤和納斯達克的雙重影響下,盈科的股價開始走低;
2000年10月,負債重壓之下,盈科開始把香港電信最有價值的行動電話和IP骨幹網的業務賣掉。李澤楷的威信開始大打折扣;
2001年1月,盈科動力的股價跌到了50美分以下,市值縮水到129億美元,為原來香港電信市值的1/3;
2001年3月29日,香港電訊盈科公布自去年八月並購香港電訊後的首個綜合財務業績報告,盈科在2000年虧損逾八億美元。盈科神話回落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