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火電行業現狀分析

火電行業現狀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21 18:23:14

1. 2014我國燃煤熱力發電現狀和發展規劃

參見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高效燃煤發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第1章:中國高效燃煤發電行業發展綜述
1.1 高效燃煤發電行業定義及分類
1.1.1 行業概念及定義
1.1.2 行業技術分類情況
1.2 高效燃煤發電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1.2.1 行業政策環境分析
(1)行業相關政策
(2)行業相關規劃
1.2.2 行業宏觀經濟環境分析
(1)宏觀經濟現狀
(2)工業增加值增長情況
(3)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4)宏觀經濟展望
1)經濟增長中樞下移,短期將見底企穩
2)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增加值:基建仍是需求主要來源
3)消費和零售增速放緩
4)出口步入低增長時期
1.3 中國高效燃煤發電行業發展機遇與威脅分析
第2章:中國火電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2.1 中國電力行業整體運行分析
2.1.1 電力行業投資情況
(1)總體投資狀況
(2)投資結構分析
2.1.2 電力行業消費情況
(1)電力需求總量分析
(2)電力需求結構分析
1)分地區用電情況
2.1.3 電力行業供應情況
(1)電力供給總量分析
(2)電力供給結構分析
2.1.4 中國電力行業供需預測
(1)電力需求預測
(2)電力供應預測
1)電網建設
(3)電力供需形勢預測
2.2 中國火電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2.2.1 火電在電力行業中的地位
2.2.2 火電行業投資建設情況
2.2.3 火電行業裝機容量分析
(1)火電行業累計裝機容量
(2)火電行業新增裝機容量
2.2.4 火電行業發電量與利用小時數
(1)火電行業發電量
(2)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數
2.3 中國火電行業經營情況分析
2.3.1 火電行業經營規模分析
2.3.2 火電行業盈利能力分析
2.3.3 火電行業運營能力分析
2.3.4 火電行業償債能力分析
2.3.5 火電行業發展能力分析
2.3.6 火電行業供需平衡分析
(1)火電行業供給情況
(2)火電行業需求情況
(3)火電行業供求平衡情況
第3章:各種高效燃煤發電技術對比分析
3.1 各種高效燃煤發電技術對比
3.1.1 效率對比分析
3.1.2 容量對比分析
3.1.3 環保性能對比分析
3.1.4 可靠性對比分析
3.1.5 技術成熟度對比分析
3.1.6 設備投資/電價對比分析
3.1.7 業績對比分析
3.2 各種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特點與優勢
3.2.1 超臨界(SC)與超超臨界(USC)發電技術特點與優勢
(1)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特點
(2)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優勢
3.2.2 循環流化床(CFB)發電技術特點與優勢
3.2.3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技術特點與優勢
3.2.4 增壓流化床聯合循環(PFBC-CC)技術特點與優勢
第4章:超臨界(SC)與超超臨界(USC)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4.1 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4.1.1 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歷程
4.1.2 國際主要國家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1)美國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2)俄羅斯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3)日本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4)歐洲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5)國際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1)機組參數
2)機組容量
3)汽輪機熱力系統的優化
4)煙氣余熱利用
4.1.3 中國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1)中國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現狀
(2)中國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最新發展動態
(3)中國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應用分布情況
4.1.4 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面臨的問題
(1)蒸汽參數
(2)機組容量
4.2 中國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市場分析
4.2.1 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發展現狀
4.2.2 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市場規模
4.2.3 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主要生產企業
(1)國際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主要生產企業
1)東芝公司
2)三菱公司
(2)中國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主要生產企業
4.2.4 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相關項目
4.2.5 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市場需求前景
4.3 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
4.3.1 超臨界/超超臨界鍋爐關鍵技術
4.3.2 超臨界/超超臨界汽輪機關鍵技術
4.3.3 萬kW級汽輪發電機關鍵技術
4.3.4 其他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分析
4.4 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發展趨勢
4.4.1 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蒸汽參數趨勢
4.4.2 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材料技術趨勢
4.4.3 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容量趨勢
4.4.4 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再熱型式趨勢
第5章:循環流化床(CFB)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5.1 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5.1.1 國際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發展分析
5.1.2 中國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發展歷程
5.1.3 中國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發展成果
5.1.4 中國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存在的問題
5.2 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市場分析
5.2.1 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裝備現狀
5.2.2 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分布情況
5.2.3 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主要生產企業
(1)國際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主要生產企業
(2)國內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主要生產企業
5.2.4 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相關項目
5.2.5 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市場需求前景
5.3 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發展趨勢
5.3.1 大型化發展趨勢
5.3.2 超臨界發展趨勢
5.3.3 提高燃燒效率趨勢
5.3.4 深度脫硝趨勢
5.3.5 深度脫硫趨勢
5.3.6 能源綜合利用趨勢
5.4 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發展分析
5.4.1 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發展分析
(1)國際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發展分析
(2)中國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發展分析
5.4.2 發展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應注意的問題
5.4.3 對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研發的建議
5.5 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發展分析
5.5.1 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發展分析
(1)國際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發展分析
(2)中國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發展分析
5.5.2 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化關鍵設計分析
(1)受熱面布置
(2)循環系統設計
1)返料裝置
(3)布風裝置的設計
(4)冷渣器設計
5.5.3 MW循環流化床機組發展情況
5.5.4 主要企業300MW等級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分析
(1)哈爾濱鍋爐300MW等級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分析
1)爐膛採用單爐膛,模塊式放大設計方法;
(2)東方鍋爐300MW等級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分析
5.5.5 MW循環流化床鍋爐經濟運行分析
(1)啟動點火階段的經濟運行
1)做好油槍霧化試驗
2)及時投入爐底部加熱
3)啟動單台風機
4)選擇合適的投煤溫度及停止油槍時間
(2)正常運行中進行合理、經濟的調整
1)盡量提高床溫
2)合理配風、低過量空氣系數,維持爐膛微正壓運行
3)保證入爐煤粒徑
4)保證汽溫穩定,採取滑參數運行
(3)其他方面的經濟運行
第6章: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技術發展分析
6.1 國際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
6.1.1 國際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總體概況
6.1.2 主要國家或地區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及項目運行情況
(1)美國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及項目運行情況
(2)歐洲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及項目運行情況
(3)亞洲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及項目運行情況
1)印度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及項目運行情況
2)中國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及項目運行情況
6.1.3 國際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裝機容量分布情況
6.1.4 國際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1)堅信IGCC電站的發展前景
(2)從能源戰略高度重視IGCC核心技術研發
(3)以IGCC示範工程帶動自主核心技術研發
(4)對IGCC示範工程給予政策支持
6.2 中國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及影響因素分析
6.2.1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6.2.2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在中國的應用現狀
(1)華能集團
(2)大唐集團
(3)中電投
(4)華電集團
(5)國電集團
(6)神華集團
6.2.3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相關項目
6.2.4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設備市場分析
(1)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設備市場需求分析
(2)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設備供應商分析
6.2.5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發展的障礙
(1)IGCC發電廠的初始造價偏高
(2)IGCC發電廠的工期較長
(3)IGCC發電廠運行可靠性待提高
(4)IGCC發電廠的整體可用率未達到預期值
6.2.6 發展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某些關鍵設備的研發滯後
(2)集成創新成果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6.3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的經濟性分析
6.3.1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可行性分析
6.3.2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可靠性分析
6.3.3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經濟性分析
(1)初始投資
(2)敏感性分析
6.4 未來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的發展方向
6.4.1 傳統研究方向的新發展
(1)發展單機功率更大、燃氣初溫更高、熱耗率更低的燃氣輪機
(2)提高增壓煤氣化爐的性能和運行可用率和可靠性
(3)高溫煤氣凈化技術
(4)新型制氧空分系統
(5)高參數的蒸汽循環
6.4.2 新型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的開拓
(1)整體煤氣化燃料電池聯合循環系統(IGFC-CC)
(2)IGCC多聯產系統
(3)CO2零排放的IGCC系統
(4)燃料多樣化的IGCC系統
…………

2. 急!中國發電設備製造業發展現狀火電設備主要細分市場是火力發電設備行業重點企業有哪幾家

火電設備主要細分市場:電站鍋爐、汽輪機、汽輪發電機、電力變壓器、電除塵設備。
火力發電設備行業重點企業:
東方電氣集團公司
上海電氣
哈爾濱動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華光鍋爐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發電設備製造業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發電設備製造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火電設備生產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火電機組產能逐步提升,國產化程度不斷提高。從改革開放初中國決定引進300MW、600MW亞臨界火電機組製造技術,到2007年,華電鄒縣電廠8號機組、華能玉環電廠3號、4號機組等4台1000MW超臨界火電機組相繼投運。中國火力發電設備製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部分產品生產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力支撐了中國電力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煤炭豐富、電力偏緊的資源特徵決定了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火力發電仍將在電力工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雖然當前火電發展增速減慢,但長遠來看,在環保技術進步、發電成本降低、電力需求增加等積極因素的推動下,火電行業未來發展前景較為樂觀。
近幾年來,環保節能成為中國電力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火電行業在「上大壓小」的政策導向下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閉大批能效低、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國內火電設備的更新換代,拉動火電設備市場需求。國內火電市場的主力機型已由2005年之前的30萬千瓦機組為主,逐漸向60萬千瓦及以上過渡。火電項目的大型化使得高端火電設備迎來發展契機,超臨界汽輪機組等大型火電設備成為發展的重點。未來兩三年內,中國火電設備市場發展速度將放緩,但仍有望保持平穩增長。
中投顧問2009-2012年中國火電設備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3. 開封火電廠的現狀

現任廠領導班子於2000年11月組建,在「團結、務實、廉潔、勤政」的方針指導下,以科技為先導,以改革為動力,使企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堅持「以廉政樹威、以自律立信」,明確提出了「有智慧奉獻智慧、有力量奉獻力量」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一種「人人為企業著想」的良好氛圍,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帶動了全廠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開封火電廠已從全國電力系統的落後單位,變成了「生產好、效益高、生活方便、人心安定、職工有優越感」的現代化企業。

4. 2019年火電行業發展概況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71422.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其中,水電11534.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8%;火電51654.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風電3577.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0%;核電3483.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3%;太陽能發電117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3%。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力建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5. 現當今中國電力企業的現狀是什麼未來能源企業的發展會怎樣

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現狀分析

前言

一九九八年或許在我國的電力工業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這一年,電力工業終於從機制上擺脫了過去計劃經濟模式的約束,由政府職能部門脫胎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 國家電力公司。脫胎後的國家電力公司仍是我國電力工業的巨人,擁有國內總裝機容量的60%和國內總售電量的77%(1997年總公司裝機容量 153GW,售電量 766.9TWh,購電量 466.2TWh)。無論願意或不願意,國家電力公司將真正面對市場,必須以市場的眼光重新審視未來的發展戰略。也在這一年,在多數行家曾斷言電力得大發展,電力要先行的理念之下,電力卻首次出現了幾十年未遇的供大於求現象。事實上,我們國家的人均用電量實在太低,人均裝機容量(0.2KW)還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與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程度極不相稱(見表1),與我國在世界上的真實地位相去甚遠。

我國的電力彈性系數近二十年來一直小於1(平均0.88),而世界主要快速發展國家均遠大於1,平均1.22,發達國家平均也在1.15。這種電力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卻又導致目前電力供大於求的現象蘊涵著諷刺性的矛盾,矛盾的焦點集中反映在近幾年的電價問題上。當前的電價狀況、當前的電力需求疲軟是矛盾積累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本文的力圖站在經濟學的立場上,同時站在電力用戶即消費者的立場上,用經濟分析的視角來掃描並展現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揭示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應引起充分注意的問題。

政府決策部門對電力行業存在的某些觀念也是值得探討的。這么多年來,始終沒有按市場經濟規律正確處理電力需求與價格的關系,認為電是經濟生活中的必需品,其需求量與經濟發展有關,而與其價格關系不大。這種認識用經濟學的語言說就是電的價格彈性很小,通俗地說就是反正各行各業都要用那麼多電,從大家身上多掏點錢也沒關系。基於上述認識,才演繹出各種電價基金、集資政策和地方的各種價外加價行為。以市場的眼光並從價格層面上去探究近幾年電力需求變化,或許能發現一些更為深層的原因。本文認為,上述觀念在計劃經濟時期可以說是正確的(產品需求不取決於市場),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需求來源於市場),如果仍按上述認識決策,我們的電力工業遲早會被市場經濟這支無形的手切割肢解。可見,市場經濟的決策觀念對電力工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1.1 歷史回顧 我國電力工業在四十九年的建設中得到了高速發展,並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年發電量從1949年43.1億KWh增長到1997年的11342億KWh,增長了263倍,平均年增長率12.3%。相應地,裝機容量從1949年的185萬KW發展到1997年的25424萬KW,增長了137.4倍,平均年增長率10.8%。電力工業的詳細發展歷程見附表1、2及附圖1、2。電力工業經歷了幾個代表性的發展時期。首先是1951年至1960年的高速發展時期,這期間裝機容量平均年增長率為20.3%,發電量平均年增長率為28.8%,同期GDP的平均年增長率為8.5%。也就是說該時期電力工業的發展明顯快於國民經濟的發展,相應的發電彈性系數是3.4,裝機彈性系數是2.4。另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是1970年至1979年,這十年裝機容量平均年增長率為12%,發電量平均年增長率為11.5%,同期GDP的平均年增長率為10.6%。相應的發電彈性系數是1.08,裝機彈性系數是1.13,既電力工業略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80年代以來,盡管電力工業發展比較平穩,速度還是比較快的,17年來發電量年平均年增長率為8.5%,裝機平均年增長率也是8.5%。但是同期國民經濟的發展卻遠快於電力工業。這個時期GDP的平均年增長率是10.5%,相應的發電及裝機彈性系數是0.81。尤其是1990年以後,發電彈性系數一路下滑,從1991年的0.98逐年遞減到1997年的0.58。1998年的發電彈性估計將達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0.28左右。這一趨勢若不及時遏止,必將再度危及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1.2發電環節構成

水火電比例

與現在相比,解放初期我國的電力工業幾乎是從零起步。經過50年代及70年代兩個高速發展期,我國電力工業已初具規模。到1978年,總發電量已達2566億KWh,裝機容量達5712萬KW,分別相當於1997年的23%和22%,為改革開放後經濟高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1978年之後20年,水電在總發電量中所佔份額幾乎未變,約為17%。但是,水電裝機容量所佔份額卻有些變化,從1978年的30%逐步下降至1997年的23%。這一現象反映了一個事實,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加速,電力緊缺,電力投資有注重短期效益的傾向,傾向於水電用得多,建得少。由於我國目前水電資源開發僅完成14%,與世界平均水平22%相比還有很大潛力,所以水電裝機份額下降更大程度上歸於政策因素的導向。

機組出力

根據上述數據可以算出1978年時水電年平均出力2581KWh/KW,火電5321 KWh/KW。到1997年,相應的出力為3258 KWh/KW和4809 KWh/KW。前者火電出力較高,反映了當時電力緊缺;後者反映了電力緊張局面有所緩解,同時水電機組的利用率也在逐步提高。

在水、火電比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衡量電力短缺的一個有效指標是單位裝機年平均出力。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發達國家的單位裝機出力是比較穩定的,平均為4315 KWh/KW。這個水平單位裝機出力可以應付經濟波動而不至於供不應求。高速發展國家的平均單位裝機出力為4385 KWh/KW,體現了較小的超負荷發電餘地。我國80年代以來的單位裝機出力平均為4624 KWh/KW,說明存在較大的缺電現象。1997年我國單位裝機出力為4461 KWh/KW。如果說這一年電力供需基本平衡的話,那麼根據圖1的顯示,除了1979、1981、1991年,其它年份都是缺電的。嚴重缺電年份是在1987年,當年單位裝機出力高達4857 KWh/KW。而這一年,全國估計高峰缺電30%左右,導致全行業的拉閘限電,用戶「開三停四」。我們可以說單位裝機出力4450 KWh/KW左右基本上是適合我國目前狀況的供需平衡點指標,在這個指標水平上,電力部門既不超負荷發電,也不閑置裝機容量。超負荷發電是有限度的,一是導致發電成本提高和大量使用小機組,二是發電機組不可能24小時滿負荷運行。結果就是拉閘限電或抬高電價,限制用電需求,同時也丟失了發電收益。到了90年代,限制需求已是市場經濟的大忌。抬高電價將遏制需求,電力部門或許短期可從中獲益,但卻損害了其長期利益。

核電

從1993年起中國有了核電。至1997年,核電裝機容量為210萬KW(浙江秦山30萬KW,廣東大亞灣2×90萬KW),年發電量144.18億KWh,約佔全國總發電量的1.27%,單位裝機年均出力6866 KWh/KW。超過火電機組年均出力的43%。目前在建的還有秦山二期2×60萬KW、秦山三期2×70萬KW、廣東嶺澳2?100萬KW、江蘇連雲港2×100萬KW,共計660萬KW,預計2005年之前全部建成 機組容量構成 90年代以來裝機容量增長的主力仍然是大機組。1990年25萬KW以上機組占總裝機容量的57%,到了1996年,這個比例已超過60%,同時1.2萬KW以下機組容量比例已由15%下降至9%。但是,1.2至3萬KW機組容量卻有增長之勢,這一現象反映了地方集資辦電政策的影響。地方集資不同於股份投資,產權上各自為陣,必然以小規模投資居多。總體上看,1990年時2.5萬KW以上機組容量占總容量的80%,到1996,這個比例已上升至85%以上,所以小機組發電問題不是近年來發電成本上漲過快的主要原因或理由。

機組發電量構成

但是,由於地方集資辦電,辦電主體屬地方管轄,使得小機組發電產生另一個問題,就是小機組與大機組搶發電量。多數大機組產權不屬地方,投資收益也不歸地方,因而在這場收益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更為嚴重的是地方利用其管轄權,迫使用戶接受小機組的高價電力,其政府行為與市場經濟的指導思想背道而馳,同時侵犯了用戶的消費權利。該問題比較嚴重的有廣東、浙江等地。

根據統計資料,1990年以來,1.2萬KW以下機組容量所佔比例已下降了40%,但是這類機組發電量所佔比例僅下降25%。同期其它機組容量所佔比例上升了7%,但是發電量所佔比例僅上升2%。這說明小機組比大機組相對出力更多。

小機組煤耗較高,經營效率也低,雖然他們對全國發電總成本影響不大,但是對電價的影響卻是顯著的,小機組電價具有示範行為,使大機組有向高電價看齊的傾向,巨大的利潤空間提供了與地方政府達成某種默契、共同分享的機會。

目前在電力緊張局面已經緩解的情況下,國家正制定措施逐步停運部分小機組,其中國家電力公司1998年將停運110.6萬KW,2000年前共停運681萬KW,占公司目前總裝機容量的8.76%。按此比例計算,估計2000年全國將停運小機組1135萬KW。

國家逐步停運部分小機組的政策是十分正確的,其意義不完全在於降低發電成本,更重要的是為降低電價、促進需求增長掃清障礙,而且對環境保護也是十分有利的。目前該政策遇到的難題是如何清償小機組的投資成本。其實只要國家下決心「丟卒保車」,完全可以讓這些小機組提前報廢,其損失由大機組電價與現行電價的巨大空間中取一小部分即可補償。

電源分布

我國的電力消費主力集中在沿海地區以及華北、四川兩大區域。其中山東、廣東、江蘇、遼寧、河北、河南、四川等七省用電量就佔全國用電量的45%。就全國而言,由於資源、人口分布和經濟發達程度不同,必然造成某些地區電力的供需缺口。根據圖6的分析結果,電力相對富裕的省份依次為內蒙、山西、湖北、雲南、廣東等地。廣東的情況比較特殊,該省相當一部分電力輸送給香港,結果使本省電力並不富裕。隨著經濟的發展,該省今後必然要逐步加大從雲南、貴州等省的購電比例。電力相對緊缺的省份依次為北京、天津、廣西、浙江、遼寧、福建等地。北京由於其特殊的政治經濟原因,目前的用電量50%需從外地購進。預料今後北京、天津等地的電力需求增長將更多地依賴山西、內蒙兩地的供應。

我國水、火電裝機容量的地理分布見圖7、8。四川、湖北、湖南三省得益於長江流域豐富的水力資源,占踞了水電裝機容量前三名。這三省水電裝機分別占其裝機總容量的47%、59%和54%。目前,長江流域水電裝機佔全國水電總裝機的36%左右。我國南方另一較大流域是紅水河流域,屬於該流域的雲南、貴州(部分)、廣西、廣東等省水電裝機佔全國水電總裝機的26%,其中雲南、廣西水電裝機均超過火電裝機。

1.3 用電環節構成

產業構成

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力的發展與第二產業息息相關(二產主要包 括工業、建築業),其用電構成見圖9、10。直到1997年,二產的電力消費仍佔全國電力總消費的73%。但 是,在未來的一些年裡,這種狀況將會迅速改變。其它產業(三產和一產)的用電量將高速增長。預計到 2014年前後,其它產業的用電量將與第二產業平分秋色,各佔50%。

這里值得提出的是農業,在過去的20年裡,農業用電所佔比重下降是正常的,因為農業佔GDP比重在下降。但是我國農業用電比重下降太快,超出了GDP比重下降速度,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反映農村用電增長遠落後於其它行業。農村用電價格彈性是比較大的,即農村對電價比較敏感。目前的農村電價極大地壓抑了農村需求,原因主要在於農電管理體制,其次才是農村電網投資問題。國家計劃未來三年投資3000億元用於城鄉電網改造,這對解放農村用電是個福音。其實,這也是著手農電體制改革的大好時機。農村是個潛在的大市場,由於農電價格彈性較大,一旦電價合理,農村用電必將呈高速發展勢態,不僅將高於工業用電增長,甚至在一段時期(中短期)內還可能超過二產用電增長(恢復性增長)。農電體制改革的思路應是建立一種市場機制,在這種機制下供電企業只能靠多賣電,快增長來獲取更大收益。目前農電體制改革的思路傾向於改革供電中間層,最終建立由省級電力公司直接管理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減少供電環節的中間成本,但是仍不能有效約束地方壟斷造成的低效率和高成本,所以並不是一個較圓滿的改革方案。

用電構成

1985年至1997年國家電力公司售電量分別為302.7和766.9億KWh,其電力銷售構成見圖11、12。我們注意到十二年間大工業用電比重下降了17%,反映了當前我國所處經濟結構演變的歷史階段,今後這一趨勢還將持續,最終大工業用電比重應降到30%以下。90年代以來躉售部分比例增長較快,這種是由於供電中間層近幾年大幅增加所致,是供電環節的不正常現象。

1.4 電價1985年以前,我國電力工業是處於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壟斷行業,該時期的電價政策比較明確,也比較穩定,即電價始終保持在高於工業品價格30%左右。

自1985年以後,隨著電力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入,電價也相應產生了三階段的變化。首先是1985至1989年期間,由於物價水平的增長,而全國的綜合電價(國家統計局資料)幾乎沒有增長,使得真實電價(即工業可比電價)實際上是在走下降趨勢(圖13)。這期間的目錄電價(原電力部資料)增長也僅是跟上全國物價水平而已,1989年達到我國電價水平的最低點,該年綜合電價甚至還略低於工業品價格。第二個階段是1989年至1993年,這期間目錄電價開始逐年調整,並推動綜合電價同步上漲。到1993年,綜合電價實際上已超過工業品價格20%以上。第三階段是以1993年國家出台三峽建設基金開始,此後各種依附在電價之上的基金、附加等加價行為推動綜合電價快速上漲,僅四年間綜合可比電價就上漲了50%,這部分加價成為目前電價過高的主要成份。事實上1993年以後可比目錄電價幾乎維持在1993年的水平上。從圖13中我們看出,與1990年相比,1997年的綜合電價漲幅高達72%,其中23%為目錄電價上漲所致,49%為各種基金和價外加價所致。1985年以後每年的實際電價(現值)可通過圖13A的數據換算得到。1993年之後,由於集資政策的影響,許多部門把手伸向電價,使得電價從供電環節開始層層加碼。這些加價過程絕大部分沒有在目錄電價中體現出來。有些甚至沒有在綜合電價中體現出來,因此終端用戶實際面對的電價究竟是多少,除了用戶恐怕誰也說不清楚。我們現在僅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和1997年的目錄電價做一些分析。圖14是根據國家電力公司目錄電價及全國平均39.8%的其它加價部分的累計結果。這個結果看來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譬如現在的商業用電多數在0.8元/KWh左右。上述分析結果中農村電價(0.401元/KWh)差距較大,反映的僅是目前情況下應處的電價水平。根據報章統計,農村電價至少在0.9元/KWh以上。就全國而言,各地電價與綜合電價的差距是比較大的,這當中電源結構分布有一定影響,但這種差距主要仍來源於各種加價的嚴重程度。就北京地區來說,價外加價的程度還算比較輕的。北京幾年前居民電價0.164元KWh,非居民電價0.085元/KWh,現在居民電價0.36元/KWh,非居民電價0.589元/KWh,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居民實際電價上漲14%,非居民用戶實際電價上漲264%。由於非居民、非普工業用戶代表了居民以外其他中小用戶平均電價,所以電價上漲幅度是十分可觀的。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上述數據還僅是桌面上所看到的。對於絕大多數沒有政府後盾的非居民用戶來說,他們所承受的電費遠不止0.589元/KWh,典型的情況是商業小用戶電價一般在1至1.4元/KWh(中間收費層的理由是局部線路屬自己投資,自己管理)。北京郊區農業排灌用電,用戶實際支付多在0.8元/KWh左右,並非農業電價的0.291,更不是農業排灌電價的0.18元/KWh。據估計,北京地區中小用戶實際支付的平均電價為0.7至0.9元/KWh。0.58元/KWh之後的電價加價部分多數被地方管理機構或配電中間層獲得,這種情況在全國中小電力用戶中具有普遍性。

利稅情況

電力工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在計劃經濟年代,國家要保持電力工業的快速增長,就必須不斷投入大量資金。由於當時勞動力價格低廉,生產投入當中資金的重要性就相對較強。國家為獲得這筆發展資金,在電力行業中長期實施的一項重要政策(1985年以前)就是使電價始終高於工業品價格30%左右。這種政策的實質含義是將其他行業的一部分利潤抽取作為電力工業的超額利潤。結果是顯然的,事實上80年代以前,電力行業的收入利稅率基本保持在50%左右。直到1985年利稅率仍高達39.4%,而當年全國的工業利稅率僅16.7%。豐厚的利潤帶來豐厚的資金。在上述時期內,國家對電力工業每年的新增投資大約占電力工業收入的15%,而全國工業的再投入水平是10.9%。50%的利稅減15%的再投入還剩35%的實際利稅(財政收入),同期全國實際利稅平均為6.9%。我們可以看出該時期電力政策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國家把電力工業當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比如1983年,電力工業在工業總產值構成中佔3.6%,但是它的利稅卻是工業利稅總額的8.7%。電力工業成為國民經濟利稅大戶的同時也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發展最快的行業(高利稅政策客觀上限制非工業需求)。從1952年到1983年,電力工業的發展速度在各主要行業當中名列第四(見圖15)

1985年以後,隨著電力工業投資體制的改革,國家對電力工業的利稅政策也作了相應調整,其指導思想就是逐步放開電力工業,使之適應市場經濟的環境,在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進行自我投資,自我發展。這一時期,由於國家放棄了高額利稅政策,就經濟環境而言,本來對電力工業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然而遺憾的是國家在放權的同時忽視了對壟斷行業固有動機的有效約束,使得這一時期電力行業的經營成本大幅提高(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壟斷行業的通病),電價漲幅也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們以國家電力公司為例(圖16)可看出其成本及利稅走勢。事實上整個電力行業的情況都與國家電力公司類似。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1987年至1993年,該時期電價未隨物價作大幅調整(圖17),使得該時期工業可比電價平均下降了15%,與此相應,1989年至1993年國家電力公司的銷售收益形成大幅增長勢態,但是隨後幾年的大幅提價卻使收益銳減(圖18)。這一現象引出價格與收益、價格與經營觀念的探討,我們將在後面作進一步敘述。

1984至1988年工業可比電價有下降之勢,這幾年經濟增長很快(GDP年平均增長12.1%),但這幾年發電量增長相對緩慢(年平均增長9.2%),發電彈性才0.76,然而這段時期正是我國近20年來最缺電時期,許多工廠都「開三停四」。該狀況說明這段時期的發電彈性是因為缺電而被壓縮了,真實的發電彈性應遠大於0.76。缺電現象在1995年以前一直比較顯著,因而發電彈性一直被低估。這就給制定政策的人造成一種印象:一方面認為我國現階段發電彈性可以小於1,也就是說現在的電力發展速度可以支持經濟的較快發展,另一方面認為既然電力缺乏彈性,也就是說用戶總得用電,那麼從用戶身上多籌點資金搞建設也不致於影響電力需求。這是導致多家辦電和後期集資政策的認識基礎。現實情況是近幾年高電價政策取代了「開三停四」,人們由用不到電轉變成不敢用電,才有了1998年電力在低平衡下的供大於求。可見電力的需求彈性實際上是比較大的,集資政策在對待需求反映的判斷上是不成功的。

1.5 成本構成

上面談到電力行業經營成本大幅提高,其具體的成本構成見圖19。從1985年到1997年,單位電量的真實成本上漲了114%,其中發電成本上漲116%,所有其它成本上漲108%。圖中購電成本反映的是國家電力公司之外其它發電部門的發電成本。事實上1993年以後國家電力公司購電轉售部分幾乎不贏利(圖18),1997年該部分甚至虧損10.33億元(現值)。1985年以後,由於推行市場經濟,生產力水平提高很快,生產資料的真實成本上漲很小。90至97年僅上漲3%,85至90年甚至還略有下降。這期間資金成本(利率水平)大概在10%,同期全社會勞動力成本上漲108%。根據全社會資金成本與勞動力成本之比約為7:3的關系估算,這個時期全社會的生產成本上漲幅度應為40%左右。

另外,電力工業的燃料價格在此期間上漲46%,與社會生產成本相加為86%。這個數據意味著電力工業生產成本應該上漲86%,然而實際上漲了114%,比預期高出30%。因此,從整體上看,我們可以說1985年以後整個電力工業的生產成本控制是做得不好的。

6. 全國火電大面積虧損,這種現狀何時才能解決

這都是國有發電公司為了提高電價在忽悠民眾,別信那些謊話。國有火電一是不虧損,只是那些大貪胃口太大。二是電老虎壟斷,欺騙民眾的伎倆已經用過n多次了。

7. 火電廠情況

發電廠是把各種動力能源的能量轉變成電能的工廠。根據所利用的能源形式可分為火力發電廠、水利發電廠、原子能發電廠、地熱發電廠、風力發電廠等。
火力發電廠簡稱火電廠,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的化學能產生出電能的工廠。按其功用可分為兩類,即凝汽式電廠和熱電廠。前者僅向用戶供應電能,而熱電廠除供給用戶電量外,還向熱用戶供應蒸汽和熱水,即所謂的「熱電聯合生產」。火電廠的容量大小各異,具體形式也不盡相同,但就其生產過程來說卻是相似的。下圖是凝汽式燃煤電廠的生產過程示意圖。

燃煤,用輸煤皮帶從煤場運至煤斗中。大型火電廠為提高燃煤效率都是燃燒煤粉。因此,煤斗中的原煤要先送至磨煤機內磨成煤粉。磨碎的煤粉由熱空氣攜帶經排粉風機送入鍋爐的爐膛內燃燒。煤粉燃燒後形成的熱煙氣沿鍋爐的水平煙道和尾部煙道流動,放出熱量,最後進入除塵器,將燃燒後的煤灰分離出來。潔凈的煙氣在引風機的作用下通過煙囪排入大氣。助燃用的空氣由送風機送入裝設在尾部煙道上的空氣預熱器內,利用熱煙氣加熱空氣。這樣,一方面除使進入鍋爐的空氣溫度提高,易於煤粉的著火和燃燒外,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排煙溫度,提高熱能的利用率。從空氣預熱器排出的熱空氣分為兩股:一股去磨煤機乾燥和輸送煤粉,另一股直接送入爐膛助燃。燃煤燃盡的灰渣落入爐膛下面的渣斗內,與從除塵器分離出的細灰一起用水沖至灰漿泵房內,再由灰漿泵送至灰場。
在除氧器水箱內的水經過給水泵升壓後通過高壓加熱器送入省煤器。在省煤器內,水受到熱煙氣的加熱,然後進入鍋爐頂部的汽包內。在鍋爐爐膛四周密布著水管,稱為水冷壁。水冷壁水管的上下兩端均通過聯箱與汽包連通,汽包內的水經由水冷壁不斷循環,吸收著煤愛燃燒過程中放出的熱量。部分水在冷壁中被加熱沸騰後汽化成水蒸汽,這些飽和蒸汽由汽包上部流出進入過熱器中。飽和蒸汽在過熱器中繼續吸熱,成為過熱蒸汽。過熱蒸汽有很高的壓力和溫度,因此有很大的熱勢能。具有熱勢能的過熱蒸汽經管道引入汽輪機後,便將熱勢能轉變成動能。高速流動的蒸汽推動汽輪機轉子轉動,形成機械能。
汽輪機的轉子與發電機的轉子通過連軸器聯在一起。當汽輪機轉子轉動時便帶動發電機轉子轉動。在發電機轉子的另一端帶著一太小直流發電機,叫勵磁機。勵磁機發出的直流電送至發電機的轉子線圈中,使轉子成為電磁鐵,周圍產生磁場。當發電機轉子旋轉時,磁場也是旋轉的,發電機定子內的導線就會切割磁力線感應產生電流。這樣,發電機便把汽輪機的機械能轉變為電能。電能經變壓器將電壓升壓後,由輸電線送至電用戶。
釋放出熱勢能的蒸汽從汽輪機下部的排汽口排出,稱為乏汽。乏汽在凝汽器內被循環水泵送入凝汽器的冷卻水冷卻,從新凝結成水,此水成為凝結水。凝結水由凝結水泵送入低壓加熱器並最終回到除氧器內,完成一個循環。在循環過程中難免有汽水的泄露,即汽水損失,因此要適量地向循環系統內補給一些水,以保證循環的正常進行。高、底壓加熱器是為提高循環的熱效率所採用的裝置,除氧器是為了除去水含的氧氣以減少對設備及管道的腐蝕。
以上分析雖然較為繁雜,但從能量轉換的角度看卻很簡單,即燃料的化學能→蒸汽的熱勢能→機械能→電能。在鍋爐總,燃料的化學能轉變為蒸汽的熱能;在汽輪機中,蒸汽的熱能轉變為輪子旋轉的機械能;在發電機中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爐、機、電是火電廠中的主要設備,亦稱三大主機。與三大主機相輔工作的設備成為輔助設備或稱輔機。主機與輔機及其相連的管道、線路等稱為系統。火電廠的主要系統有燃燒系統、汽水系統、電氣系統等。
除了上述的主要系統外,火電廠還有其它一些輔助生產系統,如燃煤的輸送系統、水的化學處理系統、灰漿的排放系統等。這些系統與主系統協調工作,它們相互配合完成電能的生產任務。大型火電廠的保證這些設備的正常運轉,火電廠裝有大量的儀表,用來監視這些設備的運行狀況,同時還設置有自動控制裝置,以便及時地對主輔設備進行調節。現代化的火電廠,已採用了先進的計算機分散控制系統。這些控制系統可以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控制和自動調節,根據不同情況協調各設備的工作狀況,使整個電廠的自動化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自動控制裝置及系統已成為火電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8. 火電發展前景如何

「十二五」,火電仍是主力電源,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與科技裝備司表示,「十二五」期間,要降低煤的使用,讓煤炭佔一次能源的比重從 70%以上,下降到62%左右。 我國煤炭豐富、電力偏緊的資源特徵決定了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火力發電仍將在電力工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雖然當前火電發展增速減慢,但長遠來看,在環保技術進步、發電成本降低、電力需求增加等積極因素的推動下,火電行業未來發展前景較為樂觀。近幾年來,環保節能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火電行業在「上大壓小」的政策導向下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閉大批能效低、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國內火電設備的更新換代,拉動火電設備市場需求。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火電產業市場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紹了中國火電行業市場發展環境、中國火電整體運行態勢等,接著分析了中國火電行業市場運行的現狀,然後介紹了中國火電市場競爭格局。隨後,報告對中國火電做了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最後分析了中國火電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預測。您若想對火電產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火電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報告數據主要採用國家統計數據,海關總署,問卷調查數據,商務部採集數據等資料庫。其中宏觀經濟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部分行業統計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及市場調研數據,企業數據主要來自於國統計局規模企業統計資料庫及證券交易所等,價格數據主要來自於各類市場監測資料庫。 文章來源: http://www.chinairr.org/report/R01/R0104/201203/08-94560.html

9. 求最近幾年全國的火力發電廠發展的概況

2004年我國電力消費始終在高位運行,各月全社會用電增長速度一直維持在15%以上。1-11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比去年同期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增長2.4%;第二產業用電量增長16.5%;第三產業用電量增長15.3%;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長9.5%。1-11月,全國發電量為19271億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15%。其中,火電增長14.6%,水電增長17.2%,核電增長14.2%。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達到4950小時,同比增長200小時,其中火電設備利用小時5430小時,同比增長230小時。有13個省(市、自治區)的火電設備利用小時超過5500小時,其中河北、山西、浙江、貴州、甘肅和寧夏等省份已經超過6000/小時。據統計2004年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已經達到5988小時,部分省區已超過6000甚至達到7000小時。

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中國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仍將以燃煤發電為主。2004年國務院批准了國家發改委依據「十五」電力發展規劃提出的13個電站項目,這些項目發電裝機規模共1188萬千瓦,其中火電站就佔9個,占裝機容量的80%,火電站的建設是2005年發電站建設的主要部分。

閱讀全文

與火電行業現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指期貨黃金股 瀏覽:116
創業融資計劃書範文 瀏覽:162
兵團工融資 瀏覽:796
中影年年融資 瀏覽:642
股指期貨加1分手續費 瀏覽:224
ff獲得融資 瀏覽:651
購買外匯申請書 瀏覽:85
601258資金進出 瀏覽:50
國際貿易外匯風險 瀏覽:363
華夏基金有2018年度報告 瀏覽:235
上市再融資概念 瀏覽:542
08325股票 瀏覽:15
萬達融資歷史 瀏覽:596
江蘇省科技貸款 瀏覽:966
上市公司融資 瀏覽:273
菏澤外匯管理局 瀏覽:327
做假資料幫人貸款還不上錢 瀏覽:154
中財所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68
中集電商融資 瀏覽:77
貨幣市場與外匯市場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