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邁同(上海)集成電路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邁同(上海)集成電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09月0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半導體、集成電路和數碼產品及相關軟體的開發、設計等。
法定代表人:BIN ZHAO(趙斌)
成立時間:2004-09-02
注冊資本:40萬美元
工商注冊號:31011540015839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畢升路339號A座5樓、6樓
② 中國第一個集成電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又是誰發明的
1965年,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塊集成電路在上海誕生,那不能說是發明,其實就是仿造,包括現在很多常用的國產集成電路,都是仿造的國外技術,幾乎一點區別都沒有可以直接代換,比如tea2025是國外型號,cd2025就是國產的,原理結構都一樣沒有區別可以直接代換的,但是質量就不好說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呢!
③ 中國計算機的發展史
1、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1958-1964年)
我國從年在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誕生。機器在738廠開始少量生產,命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
1958年5月我國開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4機)研製。在研製104機同時,夏培肅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並於1960年4月研製成功一台小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1964年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製成功。
2、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研製(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後又推出109丙機,在我國兩彈試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勛機」。
華北計算所先後研製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8),並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1965~1975年,738廠共生產320機等第二代產品380餘台。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於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體管計算機並小批量生產了40多台。
3、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製(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以後又推DJS-140小型機,形成了100系列產品。
與此同時,以華北計算所為主要基地,組織全國57個單位聯合進行DJS-200系列計算機設計,同時也設計開發DJS-180系列超級小型機。70年代後期,電子部32所和國防科大分別研製成功655機和151機,速度都在百萬次級。進入80年代,我國高速計算機,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展。
4、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製
和國外一樣 ,我國第四代計算機研製也是從微機開始的。1980年初我國不少單位也開始採用Z80,X86和6502晶元研製微機。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DJS-0520微機。
10多年來我國微機產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現在以聯想微機為代表的國產微機已佔領一大半國內市場。
(3)上海首例集成電路擴展閱讀:
世界發展: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④ 上海巨微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巨微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專注晶元和與之相關的系統設計,提供無線感測器晶元和方案。
法定代表人:許剛
成立時間:2014-07-09
注冊資本:171.432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00237084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蔡倫路1690號2幢1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