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盛大收購新浪案的反收購分析

盛大收購新浪案的反收購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22 03:07:57

❶ 智商與智商的較量:評新浪毒丸計劃擊退盛大

毒丸術(Poison Pill)就是反收購措施的一種,它在美國的使用相當普遍,也被稱作毒丸計劃,於1985年在美國的特拉華州法院被判決合法化。毒丸計劃是反對惡意收購的股東權益計劃,正式名稱為「股權攤薄反收購措施」。最早起源於股東認股權證計劃,當上市公司面臨收購威脅時,其董事會啟動「股東權利計劃」,向普通股股東發行優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購,股東持有的優先股就可以轉換為一定數額的收購方股票。通過股本結構重組,降低收購方的持股比例或表決權比例,或增加收購成本以減低公司對收購人的吸引力,達到反收購的效果。
毒丸計劃與反並購緊密相關,是很好的事前防禦准備。它有助於抑制敵意收購,在公司內部多種防禦策略選擇中應該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許多有一定遠期前景的公司出現暫時性股價暴跌,則這些公司極易成為被收購目標。作為防禦性條款,正常情況下,毒丸計劃體現不出其存在價值。但公司一旦遇到惡意收購,或惡意收購者收集公司股票超過了預定比例時,「毒丸」的作用就立刻顯現出來。所以,這些公司一般會在企業章程中作出特別規定:例如規定一旦遭遇惡意收購者,收購者須向企業的各種利益主體,包括原有的股東、債權人以及企業的高級管理者支付一筆可觀的補償金額,從而給收購設置極高的附加成本,驅趕潛在的套利者;再比如採取出售、分拆被收購者看重的優良資產、增加企業的負債額、向股東發放額外紅利等一般性的財務性措施,以降低惡意收購者的收購價值。
隨著並購與反並購的不斷升級,毒丸計劃發展到包括「股東權利計劃」、「負債毒丸計劃」和「人員毒丸計劃」等等。具體有:
其一,股東權利計劃。該計劃表現為公司賦予其股東某種權利,多半以權證的形式體現。權證的價格一般被定為公司股票市價的 2~5 倍,當公司被收購且被合並時,權證持有人有權以權證購買新公司的股票。
其二,負債毒丸計劃。該計劃指目標公司在惡意收購威脅下大量增加自身負債,降低企業被收購的吸引力。例如,目標公司發行債券並約定在公司股權發生大規模轉移時,債券持有人可要求立刻兌付,從而使收購公司在收購後立即面臨巨額現金支出,降低其收購興趣。
其三,人員毒丸計劃。該計劃指目標公司全部或絕大部分高級管理人員共同簽署協議,在目標公司可能被收購、並且高管人在收購後將被降職或革職時,全部管理人員將集體辭職。這一策略不僅保護了目標公司股東的利益,而且會使收購方慎重考慮收購後更換管理層對公司帶來的巨大影響。一般情況下,企業的管理層陣容越強大、越精幹,實施這一策略的效果將越明顯。當管理層的價值對收購方無足輕重時,「人員毒丸計劃」也就收效甚微了。
新浪在面對盛大收購的時候,就是採用了毒丸計劃。新浪「毒丸」計劃的核心是:如果盛大及關聯方再收購新浪0.5% 或以上的股權,購股權的持有人(收購人除外)將有權以半價購買新浪公司的普通股。現有股東可以行使權利以半價增持新浪股權,以圖攤薄盛大持股,令收購計劃無功而回。從目前股權構成來看,盛大已經是新浪的第一大股東。盛大如果持股超過51%,就會自動成為新浪董事會成員,目前盛大可以作為股東參加今年9月30 日之前的股東大會,如果屆時各種股東允許,盛大就可以進入新浪董事會。但是,新浪董事會是鉸鏈型結構的。即新浪董事會共有9名成員,設有補償委員會(陳丕宏、陳立武、段永基)、審計委員會(陳立武、曹德豐、張懿宸)、股份管理委員會(姜豐年、汪延)。董事會的9名董事共分為三期,任期3年且任期交錯,每年只有一期董事任職期滿,進行新的董事選舉。因此,如果收購方盛大不能重組新浪董事會和管理層,哪怕他有再多的股份,也等於沒有收購,因為沒辦法實施改組和展開新的戰略。根據「毒丸計劃」,盛大如果想達到股權的20%,就必須付出已經付出的2.3億美元的一半。可以看出,毒丸計劃客觀上稀釋了惡意收購者的持股比例,增大了收購成本,或者使目標公司現金流出現重大困難,引發財務風險,使惡意收購者一接手即舉步維艱,讓收購者感覺好似吞下毒丸,最終實現反收購的目的。

❷ 吞並或你太強勢使許多企業倒閉,是一種沒有道德的行為嗎

沒辦法。這以是社會的生存基本的。

❸ 新浪真的被盛大收購了

白痴,盛大和新浪在資產上差距不大吧,新浪是三大門戶之一,就連網路用到的搜索庫也有1/3是新浪的。光是這一個流量收費,就是個天文數字。其他還有廣告,自身網站商品等等。
盛大,恩恩,游戲領域第一,藐視,新浪現在也進軍游戲行業了,新浪的網游應該有吧,不過記不得了。。。。。

新浪被盛大收購!!! 藐視,你在說天文笑話……

❹ 盛大為何收購新浪

時代在前進,企業要發展,盛大要賺錢,收購了新浪

❺ 敵意收購有哪些經典案例過程和結果是怎樣的

案例一:
1989年KKR敵意收購的 Nabisco煙草公司
過程:起初西爾遜雷曼哈頓公司想收購RJR Nabisco煙草公司,每股出價75美元。
KKR聽到消息後迅速將出價提高至90美元。
隨後,福斯特曼·利特爾加入收購競爭,KKR立即將出價提高至109美元。
RJR Nabisco煙草公司的管理層則在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和所羅門兄弟的幫助下發起了反收購,將價格抬高至112美元。
最後RJR Nabisco煙草公司董事會接受了KKR公司109美元的價格。
在收購與反收購的激烈爭奪中,除了雷曼兄弟和所羅門兄弟外,摩根斯坦利、高盛和美林等頂尖投行和其他商業銀行也都紛紛捲入,為交易各方提供財務顧問或資金支持。
結果:這宗敵意收購涉及金額高達311億美元,KKR卻只動用了3000萬美元的自有資金。
311億美元的交易紀錄一直保持了17年,直到2006年才被打破。如果按照美元不變價格而不是名義價格計算,迄今還沒有任何一宗交易涉及的金額超過它。
這樁交易被記錄在暢銷書《門口的野蠻人:RJR Nabisco的隕落》中,後來還被拍成電視劇。
案例二:
過程:盛大同控股股東地平線媒體有限公司一起通過公開股票市場交易收購了新浪公司(Nasdaq:SINA)大約19.5%的已發行普通股。
而且,盛大已經按照美國證券法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Schele 13 D報告,該公司在報告中表明了對所持有新浪股票的受益所有權,同時還公布了相關交易以及其它需要在Schele 13 D中報告的特定內容。
緊接著,2月19日23時,新浪CEO兼總裁汪延代表管委會發給全體員工一封信,表明了新浪不被控制不受影響的態度。2 月24 日,新浪正式表態,不歡迎通過購買股票的方式控制新浪,同時其管理層拋出「毒丸」計劃,以反擊盛大收購。
根據Nasdaq 數據顯示,盛大此時的市值約為21.3 億美元,新浪是12.9 億美元。在一般情況下,新浪可以以每份購股權0.001美元或經調整的價格贖回購股權,也可以在某位個人或團體獲得新浪10% 或以上的普通股以前(或其獲得新浪10%或以上普通股的10天之內)終止該購股權計劃。
結果:最終盛大隻能無奈放棄新浪。
案例三:
南孚電池在電池生產行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南孚占據全國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總銷量超過7億只,產值7億6千萬。南孚已發展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鹼性電池生產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公司收購。
過程:1988年,南平電池廠與福建興業銀行、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福建分公司(簡稱「基地福建公司」)、香港華潤集團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資組建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資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東以南孚69%股份作為出資與摩根士丹利、荷蘭國家投資銀行、新加波政府投資公司合資組成中國電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國電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絕對控股權,也就是說外方股東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過中國電池間接控股南孚。
「南孚其實並不缺乏資金,相反,南孚的資金很充裕。南孚當時是被迫合資的!」
做為國際風險投資大鱷,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業的理由很簡單,無非是看中其潛在的市場價值,時機一到便將其所持股份拋售,從股票升值中賺取巨額利潤。南平市政府引進國際風險投資的舉動無疑是「引狼入室」。
南孚後來被出賣給競爭對手的厄運便由此開始了:首先是百孚公司由於經營不善,造成巨額虧損,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讓了中國電池8.25%的股份。接著,摩根士丹利以1500萬美元獲得了原屬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國電池股份。2002年,外方股東又收購多達1000萬美元的中國電池股份。至此,中國電池有限公司的絕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轉入外方股東手中,而它們對南孚的控股也已達到了72%。本來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國電池有限公司能夠在海外上市,從而給它帶來巨額的股票收益,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中國電池遲遲未能上市。
外方股東等不及了,它們以1億美元的價格將中國電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給美國吉列公司。外方股東的總投資約為4200萬美元,一下子凈賺了5800萬美元!
結果:生產「Mach3」剃須刀和金霸王電池等消費產品的美國吉列公司宣布,已經買下中國電池生產商南孚電池的多數股權——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
短短幾年時間,南孚由中國電池生產業的巨頭變成了其競爭對手的子公司,而且這個競爭對手曾是它的手下敗將。
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現在好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消失了,而且還得到了一家年利潤8000萬美元,擁有300多萬個銷售點的電池生產企業,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大半個中國市場。
本來南孚的優質鹼性電池已打入國際市場,此時正是向海外發展的大好時機,可是為了避免和母公司爭奪市場份額,南孚只好匆匆鳴金收兵。
由於不能與金霸王正面沖突,現在南孚有一半的生產能力被閑置著。
南孚正漸漸地失去活力。南孚被並購,不僅對其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南孚被收購後不久,原總經理陳來茂便黯然辭職。
十幾年的辛勤奮斗換來的知名品牌—「南孚」,已經是別人的了。

❻ 在盛大新浪案中,所謂的「毒丸計劃」是什麼意思

在所有反收購案例中,毒丸(poisonpill)長期以來就是理想武器。毒丸計劃是美國著名的並購律師馬丁·利普頓(MartinLipton)1982年發明的,正式名稱為「股權攤薄反收購措施」,最初的形式很簡單,就是目標公司向普通股股東發行優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購,股東持有的優先股就可以轉換為一定數額的收購方股票。
在最常見的形式中,一旦未經認可的一方收購了目標公司一大筆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時,毒丸計劃就會啟動,導致新股充斥市場。一旦毒丸計劃被觸發,其他所有的股東都有機會以低價買進新股。這樣就大大地稀釋了收購方的股權,繼而使收購變得代價高昂,從而達到抵制收購的目的。美國有超過2000家公司擁有這種工具。

「毒丸」計劃一般分為「彈出」計劃和「彈入」計劃。「彈出」計劃通常指履行購股權,購買優先股。譬如,以100元購買的優先股可以轉換成目標公司200元的股票。「彈出」計劃最初的影響是提高股東在收購中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如果目標公司的股價為50元,那麼股東就不會接受所有低於150元的收購要約。因為150元是股東可以從購股權中得到的溢價,它等於50元的股價加上200元的股票減去100元的購股成本。這時,股東可以獲得的最低股票溢價是200%。

在「彈入」計劃中,目標公司以很高的溢價購回其發行的購股權,通常溢價高達100%,就是說,100元的優先股以200元的價格被購回。而敵意收購者或觸發這一事件的大股東則不在回購之列。這樣就稀釋了收購者在目標公司的權益。「彈入」計劃經常被包括在一個有效的「彈出」計劃中。「毒丸」計劃在美國是經過1985年德拉瓦斯切斯利(DelawanceChancery)法院的判決才被合法化的,由於它不需要股東的直接批准就可以實施,故在八十年代後期被廣泛採用。

❼ 以下反收購策略中哪些是管理層反收購策略

目標公司進行反收購的技術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1.「黃金降落傘」;
2.「分期分級董事會」技術;
3.雙重資本結構;
4.「毒丸」防禦;
5.MBO;
6.邀請「白衣騎士」;
7.收購與剝奪;
8.帕克曼戰略;
9.提起訴訟;
10.股票回購;
11.超級多數條款;
12.公平價格條款。

❽ 盛大網路收購新浪的動因是什麼

你說的是盛世網賺平台嗎

❾ 如果公司盛大並購新浪,應該用盛大資產里的錢買新浪的股票嗎

公司可以買。但是一次性買的話,會被新浪發現啊。盛大當時是參與新浪並購專大戰,屬於阻擊新屬浪。在二級市場里5%的買賣會觸及收購要約條件,需要公告。5%以下是不需要的,如果公司一次性買的話,需要公告的,新浪不可能賣給他們,所以他們幾個人合買4%點多,然後再集中賣給另外一個人。這就達到了控股。也就是阻擊新浪,俗稱舉牌。 不過07年全賣光了,盛大控制不了新浪,所以達到獲利退出了。

❿ 盛大新浪案中,四通為什麼拋售股票

據­報道,收購的事發後段永基還曾同陳天橋晤談過,只是未能達成一致而已。
據接近段永基的人士分析,在當前的新浪迷陣當中,老段真正希望達成的局面就是能夠同陳天橋形成類似於自己同史玉柱的合作關系-段將自己在廣電領域以及新浪方面的­布局付於陳天橋,而陳天橋也能夠像史玉柱一般真心擁戴段,同其共同開拓網路文化產業的機會。
所以說在盛大成為新浪的第一大股東之後,段永基手下的四通控股(409.HK)就適時地發布公告稱計劃將以適當的時候以合適的價格轉讓其在新浪的股份,對盛大示好。

閱讀全文

與盛大收購新浪案的反收購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業融資計劃書範文 瀏覽:162
兵團工融資 瀏覽:796
中影年年融資 瀏覽:642
股指期貨加1分手續費 瀏覽:224
ff獲得融資 瀏覽:651
購買外匯申請書 瀏覽:85
601258資金進出 瀏覽:50
國際貿易外匯風險 瀏覽:363
華夏基金有2018年度報告 瀏覽:235
上市再融資概念 瀏覽:542
08325股票 瀏覽:15
萬達融資歷史 瀏覽:596
江蘇省科技貸款 瀏覽:966
上市公司融資 瀏覽:273
菏澤外匯管理局 瀏覽:327
做假資料幫人貸款還不上錢 瀏覽:154
中財所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68
中集電商融資 瀏覽:77
貨幣市場與外匯市場 瀏覽:14
同花順主散資金線指標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