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七大都市圈.誰最強
一、超大城市的總體發展目標
對於備受關注的城市發展規劃,應放在全球和全國發展趨勢的背景下,並充分科學地把握超大城市和都市圈的發展規律。到2040年,如果不出大的意外,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居於世界第一位,人均GDP將達到2.5-3萬美元(扣除通脹),躋身於發達國家行列。同時,全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75%以上。為此,超大城市和相應的都市圈的規劃必須適應於引領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
在這一背景下,應注意到,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特別是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世界上主要全球城市及周邊連成片的都市圈的人口規模均出現了持續上升的態勢,即使在已經完成城市化進程的發達國家,其主要大城市及周邊的都市圈人口也保持著持續增長。個別特大城市的人口雖然出現小幅度下降,或者是因為人口在向更大的城市集中(比如大阪的人口減少,而東京人口在增長),或者是中心城市(如首爾)人口下降,但大都市圈范圍的人口卻仍在上升。[1]在上述背景下,即使在紐約這樣的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其遠期規劃中的人口預測數仍然繼續增長。為此,參照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圈的發展規律,中國的超大城市對於遠期人口應有更為科學的預測。
世界上主要全球城市紛紛在遠期規劃中提出了自己追求的價值觀,通常都包括更強的包容性,以及通過增強對於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覆蓋率(特別是廉租房)來實現公正的價值觀。與此相比,中國的超大城市在遠景規劃中卻對城市發展的價值觀重視不夠。例如,上海2040年的目標願景提到了「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這些之外,如果能夠有凸現公平和包容性願景的相應表述,例如「文明之城」,則更符合全球城市發展理念。
根據全球都市圈發展趨勢,都市圈是指包括中心特大城市和周邊地區,在物理上基本連片的建成區,並且在基礎設施上高度連通,在經濟活動上密切往來的城市蔓延區。中國未來的超大、特大城市都應著眼於都市圈建設。
而目前無論是長三角規劃還是上海規劃中提出的一些與都市圈有關的概念不夠精確,缺乏國際可比性。具體如下:
1、目前規劃中「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了浙江和江蘇的一些城市,所劃定的范圍宜採取「城市群」的概念,類似於美國東部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組成的東部城市群,或者日本的東京-大阪城市群;
2、規劃中所提到的長三角其他都市圈,如蘇-錫-常都市圈等,嚴格說來,在2040年都可能達不到都市圈的規模,而只能達到城市群;
3、如果到2040年,上海及周邊地區成為真正的「上海都市圈」,其最可比的對象是同處於人地關系較為緊張國家的東京都市圈,其都市蔓延半徑大約在70-80公里,將跨越上海市目前管轄范圍的半徑。需要說明的是,都市蔓延經常會被批評,但是,在給定人口數量的條件下,連片的都市蔓延其實更為節省通勤時間和距離。根據這一判斷,應盡快提出與東京都市圈相對應的「上海都市圈」的概念,制定「上海都市圈」的規劃,這無論對於上海發展還是國家發展,均可謂當務之急。
⑵ 國內主要的都市圈有哪些
近20年來,都市圈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大為加強,集聚能力急速提高,經內濟總量迅速擴大,中心容城市的經濟勢能不斷強化。東部都市圈競爭力持續加強,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包括深圳都市圈、廣州都市圈等)的經濟增長動力結構最為多元化,穩定性最好;2012年4月10日,由國內學者方創琳編寫的《2010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稱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已躋身於6大世界級城市群。
⑶ 長三角的城市一共有多少個分別是有幾個中心城市分別是
長江三角抄洲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共26市。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
(3)上海都市圈什麼時候建擴展閱讀
長三角風景名勝:
1,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位於浦東新區陸家嘴,塔高約468米。該建築於1991年7月興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承擔上海6套無線電視發射業務,地區覆蓋半徑80公里。
2,上海植物園
上海植物園位於徐匯區西南部,前身為龍華苗圃,是一個以植物引種馴化和展示、園藝研究及科普教育為主的綜合性植物園。1974年起籌建,1980年1月1日正式建園,佔地81.86公頃。
⑷ 上海將如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
據報道,經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正式公布,該規劃明確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希望上海可以發展稱更知名的國際都市!
⑸ 「長三角」城市群成熟發展,10年內,它會成為環杭城市群嗎
蔣老師的觀點:沒有這個可能!嚴格意義上來講,上海不僅是長三角的經濟中心,還是全國,乃至全亞洲的經濟和金融中心。在最近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排名裡面,上海僅次於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全球排名第五,而且與新加坡的排名只差1分,預計未來5年,上海的金融地位有望超過新加坡和香港,位居全球第三位。所以,從趨勢上來講,杭州根本無法動搖上海的地位!
但無論是上海大都市圈,還是環杭州灣大灣區,都是以上海為核心,杭州是副中心。上海潛力遠超香港,杭州也成不了深圳嚴格來說,中國只有4個世界級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很多人說杭州有望成為下一個深圳,雖然杭州的經濟結構和深圳有些類似,但是杭州的命運與深圳不太一樣,粵港澳大灣區是的廣州、深圳、香港實力相當,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區域經濟協同效應明顯,而長三角的城市,其實是層次分明:以上海為核心,以杭州、南京為副中心,還有蘇州、寧波、無錫等多個經濟中心。深圳之所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領頭羊,是因為GDP總量和經濟增速、人口吸引力都排在粵港澳大灣區第一位,而杭州目前新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人口規模、經濟總量與上海還存在較大差距。總結:杭州的未來,不是與上海一較高下,而是堅持差異化的經濟發展戰略,做好與上海的定位互補,取長補短,爭做世界一流科技創新城市。
⑹ 目前,長三角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南京和杭州為副中心的長三角大都市圈空間圈層城市體系
1、B 2、B |
⑺ 長三角包括哪些城市
「長三角」是長江三角洲的簡稱,是「一帶一路」於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江經濟帶的引領者,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地區是我國三大經濟帶之一,擁有現代化港口、機場、公路、鐵路系統,面向中國腹地,是未來引領中國經濟的重點地區之一!
工業革命之後,雖然國力日弱,但是科技大發展,商品經濟大發展,促使長三角地區成為全國的貿易重鎮,由早期的「內循環」轉向外循環,由此長三角地區逐漸成長為工業中心、貿易中心、經濟中心,而隨著交通的大發展,長三角城市群也開始全面擴充,截至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城市,輻射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等六大都市圈,合計26座城市的超級城市群!
⑻ 請問城市群和都會區的分別是
城市群和都會區(都市圈)都是對城市密集區域的一種稱謂,沒有實質的區別,但城市群偏重於強調城市組合的整體,比如說美國東北部城市群、日本沿太平洋城市群。而都會區(都市圈)著重於個別城市的突出作用,比如說長三角都市圈的上海,珠三角的香港和京津唐都市圈的北京。中國的三大城市群是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唐城市群,同時也存在著三個都會區:北京都會區、上海都會區和香港都會區。
我摘錄了有關學者的評論。
自從戈特曼用「Megalopolis」來定義他所長期研究的美國東北部城市群以後,這個古老的希臘詞彙也就慢慢脫離了之前種種繁雜的用法,而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在國外理論界,用這個詞來表示像波士華那樣的諸多大城市的集合體已成為共識。
然而,當戈氏的城市群理論被介紹到國內來時,「Megalopolis」一詞卻找不到一個貼切的中文表達,一時間,「都市圈」、「大都市帶」、「都市帶/都市連綿帶」、「城市群」等種種譯法四起;具體到對長江三角洲諸城市的稱呼,既有順水推舟按沿用國外的用法稱「第六城市群」的,也有將之和京津唐環渤海和珠江三角洲諸城市並列而稱「都市圈」的,學術界爭執不下,旁觀者不明就裡。
致力於相關研究的郁鴻勝專家認為,盡管都市圈、城市群、城市連綿帶的物理空間布局形態並無多大的區別,但是從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分清這些概念還是有意義的。郁鴻勝指出,用「都市圈」來表達長三角的城市群體就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圈內城市間只能是「主機—終端」的關系,發展結果不可能是各城市平等協調發展。說到底,「都市圈」的思路還沒有跳出行政管理體系的窠臼。而「城市群」的提法屬於城市等級規模體系,其中的城市與城市群總體之間是「網路—結點」關系,各城市的地位平等、功能互補,也最容易促成「共贏」。
盡管不少學者認為「大都市帶」堪稱是「Megalopolis」在中文裡比較標準的對譯,這個概念用於長三角,仍有其欠缺之處。因為「帶」是指一個狹長的區域,而長三角諸城市是呈塊狀集聚。
更重要的是,把戈特曼的理論首次引入中國的華東師范大學城市和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寧越敏教授指出,「都市帶」和「都市區」所反映的城市群形成的動力機制也是不同的。「都市帶」的形成是靠大都市帶動的,整個區域由核心城市擴散、連接而成,舉例來說,波士華城市群中,波士頓和紐約這兩個城市的界限就是彼此交融相當模糊的。「都市區」則反映了一種自上而下的發展,像長三角地區的江蘇、浙江一帶,縣域經濟發達,盡管各地和周邊大城市的關系都非常密切,仍然是以縣(級)市為主體的,因此對長三角而言,「大都市帶」的稱呼毋寧為「大都市區」。
郁鴻勝專家介紹說,城市群的研究源於歐美,有許多流派,與其相伴出現過「組合城市」、「城鎮密集區」、「都市地區」、「大都市圈」、「城市連綿帶」等概念。在1910年美國學者庫恩(Queen.S.A)曾有過「都市地區」、「城市邊緣區」和「城市腹地」等概念。1915年英國學者帕特里克·格由斯(PatrickGeddes)提出了「組合城市」的概念。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弗塞特(C.B.Fawcett)提出了「城鎮密集區」的概念。
郁鴻勝認為,應該承認上述各種譯法都有其可取之處:「都市圈」這一稱呼體現了城市間的功能互補,「都市連綿帶」則強調了各城市之間的逐漸過渡,反映了中心城市范圍的延伸和功能的輻射,而「城市群」這一名稱則博採各家之長,指明了長三角諸多城市在發展到城市化的更高一級階段後,要發展壯大自身、媲美其國際「五姐妹」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