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林華的生平概況
林華,原名顧森。原籍江蘇無錫,1913年6月出生於上海一個老同盟會會員軍人家庭。1936年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化學系,獲畢業論文最優獎,被授予理學士學位,後就職於上海植物油廠。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隨遷到重慶植物油廠工作。在上海、重慶,他目睹國民黨政府貪污腐敗,消極抗戰,十分氣憤,深知要抗日救國,必須參加革命。1940年,經何穆介紹,到重慶紅岩村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工作,更名林華。同年11月,前往延安,在自然科學院化學系任教員。1941年初,林華接受了製造玻璃的任務。他不畏困難,創造條件,先後生產出玻璃、耐酸陶瓷、耐火材料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在1943年陝甘寧邊區職工代表大會上,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的親切接見,並被授予甲等勞動英雄稱號。1945年初,林華奉調到瓦窯堡籌建西北鐵廠,並任廠長,直到1945年日本侵略軍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林華離開瓦窯堡到東北。1946年末到大連,任大連化學廠副廠長。1947年,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同年,調往哈爾濱東北財經委員會(後改為東北工業部)工礦處工作。1948年4月,吉林解放,林華任吉林化工區負責人。在半年多時間里,他一面組織群眾恢復生產,一面開始繪制建設發展化工區的藍圖。1948年11月初,沈陽解放後,林華奉命接收沈陽、錦州等地的化工企業,開始進行更大范圍的恢復生產和改造工作。與此同時,林華根據東北工業部的指示,組織籌建東北化學公司,後定名東北化工局,任副局長。1949年,根據林華建議,成立了東北化工局研究室和化工設計處,為建設吉林化工區、恢復發展東北化學工業生產提供技術服務。1950年,林華對鞍山、本溪、撫順、大連等鋼廠生產的煤焦油綜合利用問題提出規劃設想,以後通過科研、設計和建設,得到落實。1951年初,林華作為姚依林團長率領的第一個中國赴蘇貿易代表團成員,參加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的「156項」的談判,其中有4項建在吉林化工區。1954年6月至1956年6月,林華奉派到蘇聯學習,並深入到烏克蘭有機化工廠、氮肥廠,俄羅斯合成橡膠廠等車間、工段以及有關科研機構考察、訪問,調查了解工藝技術、企業管理、科研開發等情況。所學知識在以後從事化工生產、科研開發中得到運用。1956年,化學工業部成立,林華任化工部技術司司長兼沈陽化工研究院院長,經常到沈陽化工研究院主持研究方向的討論和研究計劃的制訂。1956年到1958年,在沈陽化工研究院的基出上,分別成立了北京、天津、上海、沈陽4個化工研究院,林華兼任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長。
在此期間,林華積極從事外事活動。1956年10月,林華先後到匈牙利、民主德國參加經互會專業會議;1959年,任中蘇化工科技合作代表團團長,赴莫斯科商談合作計劃,參與十二年科技規劃中蘇會談,隨後到羅馬尼亞參觀研究院、所和工廠。 1960年,林華調蘭州化學工業公司工作,先後任合成橡膠廠副廠長、公司副經理兼總工程師。當時蘭州缺電、缺原材料,廣大職工克服重重困難,避免了化肥廠、合成橡膠廠全面停工的危險。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的生產面貌,林華經過調查研究,提出蘭州化學工業要從以煤為原料轉為以石油為原料的建議,得到公司黨政領導和職工的支持。這樣,從1961年開始,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生產開始向石油化工轉變。
1962年6月,林華擔任國家科委組織的石油化工考察團團長,在西歐六國進行4個多月考察,回國後,周恩來總理聽取了他的匯報。同年11月,作為貿易代表團顧問,林華又到瑞士、義大利再次考察石油化工企業,並商談從聯邦德國等引進石化裝置事宜。以後經周總理批准,引進了12套裝置,其中5套石化裝置建在蘭州化學工業公司,使該公司終於改造成中國第一個石油化工基地。
70年代初,輕工業部受國家委託建設幾個石油化工廠,生產合成纖維和塑料用原料。1976年,林華奉調任輕工業部進口辦公室主任,負責組織這批石油化工廠的建設。1978年,林華調國家科委二局任局長,負責能源、原材料方面的科技組織工作。他協助國家科委主任方毅組織協調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金川鎳礦、包頭稀土鐵礦三大共生礦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同時,林華積極支持新型化學建材的研究開發工作,促進了它的發展,使產品逐漸應用到工業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在國家科委工作期間,林華先後4次到美國考察科研工作、塑料建材、鹽湖開發和再生能源開發,參加了有關專業會議;到聯邦德國考察釩的提煉、應用以及鈦白粉和煉銅新技術。每次出國考察回來,林華都結合國情提出建議和工作部署,使外國技術經驗得到應用。1981年,林華調任國家計委任副主任,分管原材料工業建設計劃工作。1982年底,他退居二線。在這10多年中,他還多次組織水利、水電專家調查黃河上游、烏江、瀾滄江以及四川三江水能源情況,提出辦水電,開發資源,發展西南、西北經濟的建議,推動了一批大、中、小型電站建設,為開發西北、西南作出了貢獻。
林華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社會工作。1950年,任中國化學會理事;1951年,參與籌建中國化工學會,後任理事、副理事長;1958年,任國家科委可燃礦物組組長、化工組副組長;1979年,任中國冶金學會理事、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起,任全國政協六屆、七屆委員,經濟建設組副組長。
② 盛大文學有限公司的管理團隊
盛大文學董事長
邱文友(Robert Chiu),2012年加入盛大,任盛大集團總裁,分管文學、酷六、盛付通、廣告、雲計算公司相關資本市場和投融資工作,擔任盛大文學公司董事長,負責文學出版產業鏈的海內外布局和管理;曾先後在高盛、摩根士丹利及IBM等公司任職,在中國TMT(科技、媒體和通信)行業耕耘多年,曾參與亞信、新浪、巨人網路、盛大互動娛樂(即盛大網路)、盛大游戲等首次公開募股(IPO),以及盛大互動娛樂私有化。
畢業於台灣大學經濟系的邱文友是個並購狂人,參與了一系列被盛大網路評價為亞太區TMT行業「里程碑式」的收購、兼並項目,具體包括: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中移動收購香港萬眾電信、巴基斯坦電信、鳳凰衛視少數股權,安博凱私募基金杠桿收購中嘉網路,韓國電信公司收購海力士股權,TPG/Affinity杠桿收購新加坡聯測科技,等等。
邱文友先生早年以張心洽學術基金會、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和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得主身份前往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並取得管理學碩士學位。
盛大文學首席執行官
侯小強,2008年加入盛大;首都師范大學文學碩士,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原新浪網副總編輯,為新浪博客的興盛做出里程碑式的貢獻。2008年7月4日,侯小強為實現自己多年的理念夢想從新浪離職加盟盛大,擔任盛大文學首席執行官,曾獲評《商界時尚》雜志 「2011年度十大商界青年生活領袖」、「新周刊2009年度創想家」、「GQ2010年度人物」及「中國新聞周刊2010年度人物」、 「2011年中國版權產業風雲人物」獎;第二屆「上海市工商業領軍人物」;《第一財經周刊》「2012中國商業創新50人」企業創新者大獎等獎。
四年時間,帶領盛大文學從年收入4000萬到2011年逾7億收入。
盛大文學總裁
吳文輝,2004年加入盛大;現任盛大文學總裁,起點中文網董事長。吳文輝是起點中文網創始人之一,2003年他帶領團隊開創了閱讀收費新紀元,對網路文學進行商業化操作,給整個網路出版行業帶來了生機,也為起點中文網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組建起點中文網之前,曾任職於方正科技公司、朝華科技公司、麥盛營銷顧問公司。吳文輝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取得計算機學士學位。目前已離職。
盛大文學首席財務官
梁曉東,2002年加入盛大;自梁曉東擔任盛大文學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 之前歷任盛大集團融資及投資者關系總監、投資中心副總監等職位。在此之前,梁曉東曾任職於先驅投資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從事投資分析工作。梁曉東擁有約克大學舒立克商學院MBA學位,華東理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經濟學學士學位。
盛大文學首席開放戰略官、副總裁
林華2009年10月加入盛大,任商務合作高級總監,負責商務合作等;自林華擔任盛大文學副總裁,同時擔任盛大文學首席開放戰略官,負責內容及版權的引進和輸出業務和商務合作工作,同時負責推動盛大文學的開放戰略。在加入盛大之前,任SAP中國銷售總監。林華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參加上海財經大學和美國Webster大學的工商管理課程,獲MBA學位。
盛大文學副總裁
柳強,2010年加入盛大;自柳強擔任盛大文學有限公司副總裁;加入盛大文學之前,柳強曾擔任卓越亞馬遜圖書營銷總監、卓越亞馬遜網站產品總監等職務,主要負責網站產品、內容以及圖書營銷、銷售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柳強2001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藝術文化系。
③ 2016年互聯網金融產品經理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書單
一、金融史(共10本)
《中國是部金融史》:陳雨露/楊忠恕,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年
《中國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財》:陳雨露/楊忠恕,九州出版社,2014年
《世界是部金融史》:陳雨露/楊棟,北京出版社,2011年
《金融可以顛覆歷史》:王巍,中國友誼出版社,2013年
《金融可以顛覆歷史2》:王巍,中國友誼出版社,2015年
《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美] 卡門M.萊因哈特/[美] 肯尼斯S.羅格夫著;綦相/劉曉鋒/劉麗娜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
《圖說金融史》:李弘,中信出版社,2015年
《美國貨幣史(1867-1960)》:[美] 弗里德曼,[美] 施瓦茨 著;巴曙松 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百年中國金融思想學說史(第1卷)》:曾康霖,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年
《中國金融通史》第一卷-第五卷:李飛/趙海寬/許國信/洪葭管,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年
二、互聯網金融(共22本)
《互聯網金融》:羅明雄/唐穎/劉勇,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年
《新金融時代》: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中信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手冊》: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新金融·新生態》:霍學文,中信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即將到來的新金融時代》:姚文平,中信出版社,2014年
《互聯網金融框架與實踐》:李耀東/李鈞,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
《風吹江南之互聯網金融》:陳宇(江南憤青),東方出版社,2014年
《金融新格局·資產證券化的突破與創新》:林華,中信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與架構》:郭勤貴,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
《顛覆金融》:湯潯芳,企業管理出版社,2014年
《互聯網+普惠金融:新金融時代》,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模式與創新》:胡世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年
《沒有銀行的世界》:西蒙·狄克遜,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中國經濟新引擎》,王斌,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
《玩轉互聯網金融》:孫誠德,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
《金融e時代》:萬建華,中信出版社,2013年
《互聯網信貸風險與大數據:如何開始互聯網金融的實踐》:陳紅梅,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5》,李東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研究報告·2015》:陳勇,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藍皮書2015》,樂天/段永朝/李犁,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理論、實踐與監管》:範文仲,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年
《互聯網金融邏輯與結構》: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三、互聯網金融法律(共7本)
《互聯網金融法律與實務》:李愛君,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法律與風險控制》:黃震/鄧建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
《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許多奇,法律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法律集》:白潔/劉洪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
《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防範實務指導》:劉永斌,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中國實踐的法律透視》:吳曉靈,上海遠東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犯罪概說》:郭華,法律出版社,2015年
四、網貸P2P(共11本)
《中國P2P網路借貸:市場、機構與模式》:謝平/陳超/陳曉文,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年
《P2P:中國式高收益債券投資指南》:陳文,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
《P2P網貸風雲:趨勢·監管·案例》:黃震/鄧建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年
《中國網路信貸行業發展報告:P2P網貸平台風險評級與分析:2014-2015》:黃國平/武旭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lending club 簡史》:瑞頓(作者)/第一財經新金融研究中心 (譯者),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
《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5》:零壹研究院,東方出版社,2015年
《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零壹財經,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
《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3》:第一財經,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
《2014中國網路借貸行業藍皮書》:王家卓/徐紅偉,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
《2013中國網路借貸行業藍皮書》:王家卓/徐紅偉,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
《P2P網路平台運營手冊》:徐紅偉,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年
五、支付(共10本)
《支付革命:互聯網時代的第三方支付》:馬梅/朱曉明/周金黃/陳宇/季家友,中信出版社,2014年
《支付戰爭:互聯網金融創世紀》:[美] 埃里克·傑克遜(Eric M. Jackson)著;徐彬/王曉譯,中信出版社,2015年
《中國網路支付安全白皮書》,巴曙松/楊彪/朱海明,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年
《移動支付理論與實務》: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年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5)》:楊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中國現代支付體系變革與創新》:郭田勇,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年
《支付結算理論與實務》:曹紅輝/田海山,中國市場出版社,2014年
《中國第三方支付有效監管研究》:楊彪,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
《電子支付與網路銀行》:周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中國支付行業的黃金時代》:馬晨明,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年
六、眾籌(共17本)
《互聯網+金融=眾籌金融:眾籌改變金融》:楊東/文誠公,人民出版社,2015年
《五板資本市場:眾創空間+孵化+股權眾籌》:張煥軍,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年
《眾籌金融生態》:王玉祥/劉文獻/楊東,中信出版社,2015年
《中國式眾籌》:楊勇/韓樹傑,中信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金融第三浪:眾籌崛起》:盛佳/湯潯芳/楊東/楊倩,中國鐵道出版社,2014年
《玩轉眾籌》:魏來,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
《智慧眾籌》:霍學文/沈鴻/黃震,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年
《眾籌:互聯網融資權威指南》:斯蒂芬·德森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眾籌:傳統融資模式顛覆與創新》:盛佳/柯斌/楊倩,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
《股權眾籌》:郭勤貴,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
《贏在眾籌:實戰·技巧·風險》:楊東/黃超達/劉思宇,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年
《解放眾籌》:劉文獻,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年
《眾籌之路》:舒元/鄭貴輝/耿雪輝/徐榮,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
《實戰眾籌》:張棟偉,文藝出版社,2015年
《眾籌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柏亮,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
《眾籌》:默德威娜·里斯-莫格/路本福譯,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年
《眾籌投資從入門到精通實戰指南》:[美] 舍伍德·奈斯(Sherwood Neiss),[美] 傑森·W.貝斯特(Jason W. Best),[美] 扎克·卡薩迪·多里翁(Zak Cassady-Dorion)著;陶尚芸,沈玉平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年
七、互聯網銀行(共5本)
《互聯網銀行:美國經驗與中國比較》:廖理/張偉強/王正位/趙岑,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
《銀行3.0 移動互聯時代的銀行轉型之道》:布萊特·金,廣東經濟出版社,2014年
《互聯網銀行:數字新金融時代》:[英] 克里斯·斯金納(Chris Skinner)著;張建敏譯,中信出版社,2015年
《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樊志剛/黃旭/胡婕,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年
《互聯網+銀行變革與監管》:閻慶民/楊爽,中信出版社,2015年
八、虛擬貨幣(共7本)
《貨幣革命:改變經濟未來的虛擬貨幣》愛德華·卡斯特羅諾瓦(Edward Castronova)著;束宇 譯,中信出版社,2015年
《比特幣:一個虛幻而真實的金融世界》:李鈞/長鋏,中信出版社社,2014年
《加密貨幣虛擬貨幣如何挑戰全球經濟秩序》:[美] 保羅·維格納(Paul Vigna),邁克爾·J·卡西(Michael J. Casey)著;吳建剛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
《爭議比特幣:一場顛覆貨幣體系的革命》:何建湘,蔡駿傑,冷元紅,中信出版社,2014年
《解密比特幣》:劉寧/沈大海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
《數字貨幣:比特幣數據報告與操作指南》:李鈞,龔明/毛世行/高航,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
《比特幣》:羅強/張睿,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
④ 中國保險業前三家的優勢和劣勢
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研究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無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無
無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無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無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有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表10 1998年世界部分國家與我國保險市場集中率比較
國家
非壽險
公司數量
前五位非壽險
公司份額(%)
壽險公
司數量
前五位壽險公司
市場份額(%)
中國
12
99.8
8
99.2
日本
/
53.6
/
60.4
韓國
16
71.5
29
78.7
俄羅斯
1393
24
NA
52
巴西
113
49
103
59
美國
/
30.16
/
/
資料來源:Sigma No.4, 2000.
經濟,市場起步較晚,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多,使公司整體發展和競爭參與度遠遠達不到市場發展的需要,保險市場集中率居高不下。因此,我國保險業要打破壟斷,完善競爭體制勢在必行。
5.融資渠道比較
在發達國家,保險業積聚和融通資金的能力僅次於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上,保險公司是最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如美國保險公司投資業務量與其金融市場全部業務量的1/3以上),投資是保險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而中國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資金運用范圍十分狹窄,僅限於銀行存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規定其他少數幾種資金運用方式,資金融通作用有限。目前我國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這使得國內保險業無法較快提升實力,也降低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證券業
關於證券業,我們將在證券化程度(證券市場市值/GDP)、證券市場體系、投資者結構和證券公司業務等方面,通過與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的綜合比較,來了解中外證券業發展的情況。
1.證券化程度比較
一國證券市場市值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國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美國、日本、英國證券市場該比例1995年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我國證券市場2000年證券市場市值與GDP的比為53.79%,2001年證券市場股價大幅度下跌,比例有所下降,為45%(見表11)。
表11 證券化程度的國家比較
國家
美國(%)
日本(%)
英國(%)
中國(%)
年份
1995
1995
1995
2000
2001
證券市場市值/GDP
95.5
83.5
121.7
53.79
45
資料來源: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
從表中可以看出,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經濟總量中證券化的比例不高,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國證券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2.證券市場體系比較
美國證券市場體系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眾多區域證券交易所、OTC場外交易構成,形成了一個適應不同企業需求的證券融資、交易的證券市場體系。而我國現在只有功能基本雷同的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基本是單一的證券市場。交易品種也只有三種:股票、債券、基金,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種幾乎是空白。如圖所示,在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市值結構中,股票市值佔97%,債券市值2%,基金1%,可見債券和基金發展嚴重滯後。
圖3 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值結構比例
3.投資者數量比較
據截止1998年底的美國官方資料統計,僅共同基金,美國就有4400萬家庭共77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30%)參與,家庭財產的25%是基金和股票。而我國證券市場開戶人口的比重只有3%,證券資產在全部金融資產中的比例僅為5%左右。
4.投資者結構比較
實踐證明,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是由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市場,而我國證券投資者結構中,99%為中小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比例僅為1%,所佔比例相當小。相比之下(見圖4),美國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由機構直接或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53%。而1995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1997年的該項數據為81%,差距明顯。
圖4 美國股市投資者結構
除此之外,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一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另一方面,我國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大的基金規模也只有30個億基金單位。
5.證券公司業務比較
截止2001年6月,我國登記注冊證券公司有101家,其中綜合類證券商14家,其他則屬於過渡期、正在規范或尚未規范的公司。合計注冊資本約515億元(其中,中外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注冊資本為一億美元),營業部總數為1923家。總體情況是券商規模較小,競爭力較低(見表12)。
表12 國內外證券公司業務比較(截止2000年)
國內證券公司(萬元)
國外證券公司(萬美元)
宏源證券
海通證券
摩根·斯坦利·添惠
美林公司
高盛公司
資產總額
509 242
3 160 000
42 679 400
40 720 000
28 976 000
凈資產
62 525
537 700
1 927 100
2 101 800
1 653 000
營業收入
35 548
/
4 541 300
2 678 700
3 300 000
凈利潤
8 177
152 000
545 600
378 400
306 700
凈資產收益率
13.085%
28.27%
28.31%
18.00%
18.55%
資料來源:陳崢嶸:「加入WTO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證券投資》周刊,2001年第44期。
從表12可以看出,我國國內證券公司的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均低於國外證券公司,業務競爭力低。
6.網上交易比較
網上證券交易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證券經營模式,降低了經營成本和風險,並能夠提供快速而方便的信息服務。我國網上交易發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2月末,我國網上委託交易的客戶開戶數達376萬戶,今年1—2月份網上委託交易量達425億元,占滬深交易所1—2月份股票(A、B股)、基金總交易量6814.28億元(雙邊計算)的6.24%。而美國到2001年網上帳戶就已經達到2100萬戶,資產總額達到9410億美元,網上交易占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20%左右。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網上交易還有待發展。
參考文獻:
1. 世敏、戴國強:《2002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
2.裴光:《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雪峰:《保險業如何做穩》,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
3.焦謹璞:《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的構造》,《金融論壇》2001年第10期。
5.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證券時報》。
6.《金融與保險》2002年第9期。
編者:黃利 林華 梁靖雯
經濟貿易學院
⑤ 我在某單位工作了將近15年
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研究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無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無
無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無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無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有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有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表10 1998年世界部分國家與我國保險市場集中率比較
國家
非壽險
公司數量
前五位非壽險
公司份額(%)
壽險公
司數量
前五位壽險公司
市場份額(%)
中國
12
99.8
8
99.2
日本
/
53.6
/
60.4
韓國
16
71.5
29
78.7
俄羅斯
1393
24
NA
52
巴西
113
49
103
59
美國
/
30.16
/
/
資料來源:Sigma No.4, 2000.
經濟,市場起步較晚,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多,使公司整體發展和競爭參與度遠遠達不到市場發展的需要,保險市場集中率居高不下。因此,我國保險業要打破壟斷,完善競爭體制勢在必行。
5.融資渠道比較
在發達國家,保險業積聚和融通資金的能力僅次於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上,保險公司是最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如美國保險公司投資業務量與其金融市場全部業務量的1/3以上),投資是保險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而中國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資金運用范圍十分狹窄,僅限於銀行存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規定其他少數幾種資金運用方式,資金融通作用有限。目前我國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這使得國內保險業無法較快提升實力,也降低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證券業
關於證券業,我們將在證券化程度(證券市場市值/GDP)、證券市場體系、投資者結構和證券公司業務等方面,通過與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的綜合比較,來了解中外證券業發展的情況。
1.證券化程度比較
一國證券市場市值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國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美國、日本、英國證券市場該比例1995年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我國證券市場2000年證券市場市值與GDP的比為53.79%,2001年證券市場股價大幅度下跌,比例有所下降,為45%(見表11)。
表11 證券化程度的國家比較
國家
美國(%)
日本(%)
英國(%)
中國(%)
年份
1995
1995
1995
2000
2001
證券市場市值/GDP
95.5
83.5
121.7
53.79
45
資料來源: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
從表中可以看出,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經濟總量中證券化的比例不高,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國證券市場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2.證券市場體系比較
美國證券市場體系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眾多區域證券交易所、OTC場外交易構成,形成了一個適應不同企業需求的證券融資、交易的證券市場體系。而我國現在只有功能基本雷同的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基本是單一的證券市場。交易品種也只有三種:股票、債券、基金,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種幾乎是空白。如圖所示,在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市值結構中,股票市值佔97%,債券市值2%,基金1%,可見債券和基金發展嚴重滯後。
圖3 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值結構比例
3.投資者數量比較
據截止1998年底的美國官方資料統計,僅共同基金,美國就有4400萬家庭共77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30%)參與,家庭財產的25%是基金和股票。而我國證券市場開戶人口的比重只有3%,證券資產在全部金融資產中的比例僅為5%左右。
4.投資者結構比較
實踐證明,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是由機構投資者佔主導的市場,而我國證券投資者結構中,99%為中小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比例僅為1%,所佔比例相當小。相比之下(見圖4),美國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由機構直接或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53%。而1995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1997年的該項數據為81%,差距明顯。
圖4 美國股市投資者結構
除此之外,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一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另一方面,我國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大的基金規模也只有30個億基金單位。
5.證券公司業務比較
截止2001年6月,我國登記注冊證券公司有101家,其中綜合類證券商14家,其他則屬於過渡期、正在規范或尚未規范的公司。合計注冊資本約515億元(其中,中外合資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注冊資本為一億美元),營業部總數為1923家。總體情況是券商規模較小,競爭力較低(見表12)。
表12 國內外證券公司業務比較(截止2000年)
國內證券公司(萬元)
國外證券公司(萬美元)
宏源證券
海通證券
摩根·斯坦利·添惠
美林公司
高盛公司
資產總額
509 242
3 160 000
42 679 400
40 720 000
28 976 000
凈資產
62 525
537 700
1 927 100
2 101 800
1 653 000
營業收入
35 548
/
4 541 300
2 678 700
3 300 000
凈利潤
8 177
152 000
545 600
378 400
306 700
凈資產收益率
13.085%
28.27%
28.31%
18.00%
18.55%
資料來源:陳崢嶸:「加入WTO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證券投資》周刊,2001年第44期。
從表12可以看出,我國國內證券公司的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均低於國外證券公司,業務競爭力低。
6.網上交易比較
網上證券交易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證券經營模式,降低了經營成本和風險,並能夠提供快速而方便的信息服務。我國網上交易發展迅速,截止到2002年2月末,我國網上委託交易的客戶開戶數達376萬戶,今年1—2月份網上委託交易量達425億元,占滬深交易所1—2月份股票(A、B股)、基金總交易量6814.28億元(雙邊計算)的6.24%。而美國到2001年網上帳戶就已經達到2100萬戶,資產總額達到9410億美元,網上交易占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20%左右。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網上交易還有待發展。
參考文獻:
1. 世敏、戴國強:《2002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
2.裴光:《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雪峰:《保險業如何做穩》,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
3.焦謹璞:《中國銀行業競爭力比較》,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論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綜合競爭力的構造》,《金融論壇》2001年第10期。
5.陳曉舜:《中國證券業:機遇、挑戰與對策》,《證券時報》。
6.《金融與保險》2002年第9期。
編者:黃利 林華 梁靖雯
經濟貿易學院
⑥ 我國人壽保險公司的排名
第一名:中國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36911017.39萬)
第二名:平安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24887885.33萬)
第三名:安邦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18890994.49萬)
第四名:太平洋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12391146.02萬)
第五名:人保壽險(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8693698.61萬)
第六名:太平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8354668.04萬)
第七名:泰康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8026211.7萬)
第八名:新華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6837860.99萬)
第九名:第十第十名:華夏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6024456.39萬)
第十名:華夏人壽(1-7月原保險保費收入:6024456.39萬)
⑦ 中國人保泉州總經理
泉州有錢人不會讓你知道的
獲得過香港市民最高級別的榮譽獎勵大紫荊勛章的三位港籍泉州人
1997年,大紫荊勛章的第一批元老,黃克立先生,泉州人,永固紙業有限公司,大正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8年,大紫荊勛章的第二批元老,黃保欣先生,泉州惠安人,聯僑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塑料原料大王"
2014年,大紫荊勛章第16批(03-04年香港無人獲得),楊孫西博士,泉州石獅人,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
許榮茂,泉州石獅人,香港10大富豪之一,獲得香港金紫荊星章,太平紳士
呂振萬,泉州南安人,香港50大富豪之一,香港建南財務有限公司主席兼常務董事、香港蟠龍實業有限公司主席
李賢義,泉州石獅人,香港50大富豪之一,金紫荊星章,榮譽勛章,信義集團(玻璃)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玻璃大王"
黃敏利,泉州南安人,香港50大富豪之一,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敏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黃朝陽,泉州南安人,香港50大富豪之一,中駿集團(香港)董事長,國內地產百強企業
黃若虹,泉州人,力高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內地產百強企業
黃達群,泉州人,榮譽勛章,香港誠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光輝,泉州人,榮譽勛章
黃宜弘,祖籍泉州,獲金紫荊星章,香港立法會議員,人大代表。永固紙業有限公司主席
黃梓欽,泉州石獅人,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偉成集團董事長
黃玲玲,泉州石獅人,政府榮譽勛章,香港兆進投資有限公司總裁
黃紫玉,泉州晉江人,香港恆豐集團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黃長猷,泉州晉江人,榮譽勛章,天德參行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玉山,泉州南安人,非官守太平紳士,獲銅紫荊星章
黃少玉,泉州南安人,香港錦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
黃建源,泉州南安人,銀紫荊星章,太平紳士,榮譽勛章,立法會議員、民建聯中央委員會常委
黃建彬,泉州南安人,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港島東區區議員,東區區議會主席
黃友嘉,泉州惠安人,獲得金紫荊星章,太平紳士,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及香港工商專業聯會主席。
黃光漢,泉州惠安人,獲非官守太平紳士,獲銀紫荊星章。香港泉昌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子清,泉州晉江人,銀紫荊星章,太平紳士,香港恆通資源集團董事局主席,捐款超過千萬以上,委員世家
施榮忻,施子清之子,太平紳士,香港菁英會創會兼榮譽主席
施展望,泉州晉江人,太平紳士,香港上市公司百營控股集團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施展熊,泉州晉江人,太平紳士,香港大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施清流,泉州晉江人,太平紳士,香港隆誠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文誕,泉州晉江人,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南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維雄,泉州晉江人,怡高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總裁
施維明,泉州晉江人,香港經世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施榮恆,泉州晉江人,銅紫荊星章,香港東華三院董事局主席
施榮懷,泉州晉江人,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恆通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施世築,泉州晉江人,榮譽勛章,香港中南發展(中國)董事長
施學概,泉州晉江人,香港事務顧問,香港富財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學順,泉州晉江人,香港華發包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華民,泉州晉江人,新麗寶有限公司總裁,捐款千萬,香港保良局慈善大使
施純民,泉州晉江人,德升科技集團董事長
施純錫,泉州晉江人,信誠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捐款千萬
施秋平,泉州晉江人,施秋平會計師事務所
施少鳴,泉州晉江人,香港漢宇集團總裁
施文裕,泉州晉江人,香港華發包裝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施議錨,泉州晉江人,香港恆宇集團董事長
施教益,泉州晉江人,香港信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教斌,泉州晉江人,香港亨利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施教永,泉州晉江人,香港知名投資人
施教明,泉州晉江人,榮譽勛章,香港超固集團董事
施性培,泉州晉江人,香港展誠創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青采,泉州晉江人,香港盈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勇力,泉州晉江人,香港盛益塑膠製品公司董事長
施振忠,泉州晉江人,香港金源實業(香港)有限公司
施振銜,泉州晉江人,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永成貿易公司董事長
施祥鵬,祖籍泉州晉江,銅紫荊星章,施琅後代,香港恆興基立集團董事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施良僑,泉州石獅人,香港創富控股有限公司、利賓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施建新,泉州石獅人,香港曼哈頓酒店集團總裁
施祥智,泉州石獅人,香港聯興國際公司董事長
陳守仁,泉州人,銀紫荊星章,聯泰集團董事長,投資興辦公益事業超過千萬元
陳雪美,泉州人,香港瑞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文淵,泉州人,香港新興大實業公司董事長
陳昌裕,泉州人,香港知名畫家
陳亨利,祖籍泉州鯉城,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紫荊谷控股總裁、上海跨境通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陳玉仁,祖籍泉州,榮譽勛章,香港裕峻集團總裁
陳金烈,泉州晉江人,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勛章,香港泛年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政協委員
陳永建,泉州晉江人,香港華城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為安海鎮捐資總額7000多萬
陳建民泉州晉江人,港豐(香港)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營石油行業十大傑出人物」
陳瑞添,泉州晉江人,香港美星磁帶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香港籃球總會主席
陳仲升,泉州晉江人,香港新富證券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捷中,泉州晉江人,香港新富證券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志烽,泉州晉江人,香港漢順貿易有限公司董事
陳文棟,泉州晉江人,香港金泉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文岩,泉州晉江人,詩人醫生
陳勇,祖籍泉州晉江,銅紫荊星章
陳聰聰,祖籍泉州晉江,銅紫荊星章,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綠洲行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
陳成秀,祖籍泉州晉江,香港大慶集團董事長,1989年創立廈順鋁箔有限公司,成為國內唯一能替代進口鋁箔的產品,目前是東南亞最大的超薄鋁箔廠家。捐款超5000萬,政協委員
陳天堆,泉州南安人,香港冠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集團主席
陳燕南,泉州南安人,香港成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慶輝,泉州南安人,香港大通集團董事長
陳國雄,泉州南安人,香港龍星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漢榕,泉州南安人,香港達琦電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通貴,泉州南安人,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新東源機鑄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克勤,泉州南安人,太平紳士,銅紫荊星章,香港歷史上最年輕的區議員
陳章明,泉州永春人,香港祥達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榮助,泉州永春人,香港瑞榮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晏枝,泉州惠安人,香港美平集團董事長
洪祖杭,泉州晉江人,人稱「福建杭」。金紫荊星章,太平紳士,香港金豐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個人用於各項公益事業的捐款高達1億多元人民幣。政協常委
洪祖星,泉州晉江人,銅紫荊星章,狄龍國際電影企業公司董事長,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
洪游奕,泉州晉江人,維珍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內衣大王」,獲香港青年工業家獎
洪長存,泉州晉江人,香港龍義國際有限公司、福旋投資有限公司、匯英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建築,泉州晉江人,金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金火,泉州晉江人,香港美嘉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頂超,泉州晉江人,香港鑫東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東群,泉州晉江人,香港長盛集團董事長
洪錦鉉,泉州晉江人,榮譽勛章,觀塘區議員,議會副主席
洪連杉,泉州晉江人,香港東區區議員
洪欣,祖籍泉州晉江,香港著名演員
洪清宜,泉州石獅人,冠城集團董事長,集團共累計捐款、參與公益事業及對扶貧、教育項目的投資達5億元人民幣以上
洪清源,泉州石獅人,銅紫荊星章,勝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敬南,祖籍泉州南安,任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香港嘉里建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
洪亞鐵,泉州南安人,香港浩益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樹榮,泉州人,香港百源控股(中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素玉,泉州晉江人,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東區區議員,人大代表
蔡毅,泉州晉江人,太平紳士,香港興祥集團董事總經理,成盛有限公司董事,香港社會服務基金會董事會主席
蔡世傳,泉州晉江人,香港區議員,億峰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互聯集團董事長
蔡良平,泉州晉江人,香港東綸集團董事長
蔡建文,泉州晉江人,太平洋貿易公司董事長
蔡銘博,泉州晉江人,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展龍貿易公司總經理
蔡瑩璧,泉州晉江人,太平紳士,金紫荊星章,特別行政區政府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
蔡若蓮,泉州晉江人,太平紳士,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蔡經陽,泉州石獅人,港商,捐款數千萬,捐建蔡經陽希望小學等
蔡淑好(佘德聰),泉州石獅人,德輝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建四,泉州石獅人,建德集團總裁
蔡天真,泉州石獅人,香港泰山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炯明,泉州石獅人,裕田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蔡衍善,泉州石獅人,喜利景集團董事主席
蔡佳定,泉州石獅人,香港泳勝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世亮,泉州南安人,大德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全國捐辦各項公益總額逾1.5億元。
吳慶星,泉州洛江人,香港和昌集團董事會主席,國內第一所民辦大學仰恩大學創建者
吳連城,祖籍泉州,榮譽勛章,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永遠名譽會長
吳海濱,祖籍泉州,榮譽勛章
吳祥川,泉州晉江人,建生實業集團董事長(香港有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吳仲燦,建生實業集團執行董事,吳繼煒(富三代),李嘉誠談判對手、六百億基金舵手。
吳連烽,泉州晉江人,國際寶峰金融集團董事長
吳玲玲,泉州晉江人,太平紳士,明彩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吳天賜,泉州晉江人,「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理事長,國泰達鳴金屬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吳良民,泉州晉江人,香港福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秋北,祖籍泉州晉江,香港工會聯合會現任理事長,人大代表
吳為貢,泉州石獅人,港商,豪富華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志勇,泉州石獅人,香港銀藝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振河,泉州惠安人,香港永發實業公司董事長
林維表,祖籍泉州,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
林天福,祖籍泉州晉江,太平紳士,香港貿易發展局總裁,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
林英達,泉州石獅人,香港弘益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佑碧,泉州石獅人,寶源集團董事長
林積燦,泉州石獅人,創冠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林華國,祖籍泉州石獅,香港明星林峰之父,這個隔了幾代,但是有在石獅家鄉捐款香港諾林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樹哲,泉州南安人,獲金紫荊星章,香港南益實業集團董事長
林懷榮,泉州南安人,香港大新科技集團董事總經理,香港中西區議會議員
林華梁,泉州南安人,大新科技集團董事長
林龍安,泉州惠安人,太平紳士,禹洲集團董事局主席
林鈺錕,泉州惠安人,知名愛國港商
林文僑,泉州安溪人,香港遠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黎明,泉州安溪人,香港源通集團董事長
林勁,泉州安溪人,獲香港榮譽勛章
王欽賢,祖籍泉州,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五金界行業老大,香港金輪集團董事長
王倩儀,泉州晉江人,金紫荊星章,香港環保署署長
王為謙,泉州晉江人,香港新元貿易有限公司總裁
王永輝,泉州晉江人,萬鎰集團董事長
王玉笛,泉州晉江人,榮譽勛章,冠盛國際有限公司業務經理
王則翠,泉州石獅人,晉安實業(父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聰德,泉州石獅人,太平紳士,晉安集團董事局主席
王淑儀,泉州石獅人,建鋒集團董事長
王亞南,泉州石獅人,香港通達集團董事會主席
王明洋,泉州石獅人,王氏仁森機構董事總經理,王氏仁森機構的打火機產品不僅佔領了香港市場,更進軍國際市場,成為挑戰世界打火機行業霸主。
王庭聰,泉州南安人,太平紳士,香港南旋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啟水,泉州南安人,恆豐企業(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錦彪,泉州惠安人,三明機場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通澳(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總裁
王萬材,祖籍泉州惠安,香港萬興證券有限公司董事長
庄榮洲,泉州晉江人,香港標准志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政協委員
庄舜而,泉州晉江人,榮譽勛章,香港中國網路資本有限公司主席
庄材雁,泉州晉江人,香港中南企業公司董事長
庄文議,泉州晉江人,香港萬昌(庄氏)集團主席
庄菊生,泉州晉江人,香港菊生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庄啟程,祖籍泉州晉江,太平紳士,香港維德集團董事局主席
庄錫山,泉州石獅人,嘉興集團董事長
莊子雄,泉州惠安人,香港保力科技集團董事長,獲香港青年工業家獎
庄紹綏,泉州泉港人,庄士集團董事長,家產總值逾80億。全國政協委員,八卦報紙常客
庄靜庵,原籍潮州,祖籍泉州,香港中南企業主席,1940年,李嘉誠的父母帶領全家投靠舅父庄靜庵,這時12歲的李嘉誠,認識了小他4歲的表妹庄月明。後來結為夫妻,在富豪表妹庄月明的支持下李嘉誠成為香港大富豪,李嘉誠原籍潮州,祖籍莆田白塘李氏,莆田白塘李氏的開基始祖是泉州南安人李伯玉。
李群華,泉州晉江人,太平紳士,「玩具大王"香港錦多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國耀,泉州晉江人,香港恆泰華(音)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國興,泉州晉江人,美亞娛樂資訊集團有限公司主席,香港美亞娛樂資訊集團是香港最大的錄像帶、鐳射影碟、光碟和電影發行商
李婉卿,泉州晉江人,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
李木理,泉州石獅人,香港冠宏星集團董事長
李曙峰,泉州洛江人,普衡律師事務所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主席,7.4億港元買下了位於香港白加道28號的香港史上第二貴豪宅。
李仲樹,泉州南安人,香港金日集團董事長,中國和平統一基金會榮譽會長
李建超,泉州南安人,香港華盛興業集團董事長「世界傘王」
李少榕,泉州南安人,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東區各界協會秘書長、東區協進社主席
李明治,祖籍泉州南安,香港聯合集團創始人,香港17大家族企業之一
顏乾成,泉州晉江人,香港同裕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
顏培增,泉州晉江人,香港保和堂制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理事,香港注冊中醫學會永遠名譽會長兼執行委員
顏庭階,泉州晉江人,集添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
顏章根,泉州永春人,香港祥業集團董事長
顏彬聲,泉州永春人,聯誠棉業有限公司、南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捐款數千萬
顏金煒,祖籍泉州永春,香港億裕有限公司董事長,家族捐款數千萬元
顏純炯,泉州德化人,香港環球制帽有限公司董事長
顏禧強,泉州德化人,香港飛達帽業控股有限公司主席,累計捐贈資金超1000萬元。「世界帽子大王」。
顏寶鈴,泉州德化人,銅紫荊星章,香港飛達帽業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董事,成功打造飛達帽業成為全球首間上市帽業製造商。人大代表。
張景豐,祖籍泉州,銅紫荊星章,香港發明協會會長
張華峰,祖籍泉州晉江,銀紫荊星章,立法會議員,恆豐證券董事總經理
張明敏,祖籍泉州晉江,銅紫荊星章,有「愛國歌手」之稱。憑借《我的中國心》一曲成名。人大代表
張志猛,泉州石獅人,香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BVI)董事長,廈門廈信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張高賢,泉州南安人,啟祥發展集團董事長
張恆山,泉州永春人,聚恆興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琪騰,祖籍泉州惠安,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青年協進會主席,香港區議員,
駱大川,泉州惠安人,香港駱氏集團主席
駱永定,泉州惠安人,香港貿裕發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皇家旅遊網路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駱百強,泉州惠安人,信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香港紡織商會常務會董
駱志鴻、駱志平兄弟,泉州惠安人,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信達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集團主席
駱漢生,祖籍泉州惠安,星馬港聯合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資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新馬泰歸僑華人聯合會會長,香港國際華商聯合會會長
楊華陽,泉州人,"海馬毛大王",香港奔達集團董事長
楊連嘉,泉州晉江人,南益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常務董事,捐資逾千萬
楊自然,泉州晉江人,國橋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無紡布協會第九屆理事會榮譽理事長
楊金溪,泉州晉江人,銅紫荊星章,香港印刷業商會會長,金杯印刷有限公司主席,香港印刷商首獲畢升獎殊榮
楊紫明,泉州石獅人,於1997年在香港楓樹街創立了卡賓品牌,拳擊手,設計師,老闆
楊華勇,泉州石獅人,太平紳士
楊晉濤,泉州惠安人,香港永達針織董事長,香港針織商會副監事長
盧文端,泉州石獅人,太平紳士,金紫荊星章,香港榮利集團董事局主席,為公益事業投入數千萬元,英女皇授予榮譽勛章,人大代表,委員
盧文煙,泉州石獅人,榮譽勛章,香港榮利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盧溫勝,泉州石獅人,太平紳士,銀紫荊星章,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寶源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政協委員
盧金榮泉州石獅人,太平紳士,香港榮利集團董事
盧錦欽,泉州石獅人,獲香港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東區工商業聯會會長
柯少傑,泉州人,香港安居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柯文華,泉州晉江人,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晉亨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柯君恆,泉州晉江人,恆宇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柯清輝,泉州晉江人,銀紫荊星章,太平紳士,恆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曾任香港銀行公會主席
蘇邦俊,泉州鯉城人,正輝中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恆力商業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前身)
蘇千墅,泉州晉江人,榮譽勛章,香港億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蘇永安,泉州晉江人,香港旭達國際物流集團主席,國際華商協進會會長
佘英傑,泉州石獅人,廣東世運電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余文聰,泉州南安人,榮譽勛章,香港石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余新河,泉州南安人,成功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建明,泉州人,「手套大王」,嘉鴻集團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抑強,泉州南安人,港益製造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秀元,泉州安溪人,"運動短褲大王"香港聚恆興集團公司副董事長
邱季端,泉州石獅人,香港華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累計捐資1.5億元人民幣。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勛章
邱天生,泉州石獅人,香港美菲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
邱維廉,祖籍泉州永春,太平紳士,香港金暉國際集團董事長
許達三,泉州晉江人,太平紳士,香港保良局主席
許曉暉,泉州晉江人,銀紫荊星章,特別行政區第三屆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許榮芳,泉州石獅人,香港世威集團董事長
許明良,泉州石獅人,香港中信建明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姚加環,泉州晉江人,銅紫荊星章,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香港順煒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姚貽白,泉州晉江人,香港瀝高科技和中歐國際董事長
姚志勝,泉州石獅人,太平紳士,香港嘉祥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累計捐款超2億
鍾志孟,泉州晉江人,香港中遠威生物制葯集團公司董事長
鍾保家,泉州泉港人,香港太平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總裁,「世界明星企業家勛章」
鍾輝煌,泉州安溪人,天德集團董事長
劉與量,泉州豐澤人,榮譽勛章,香港永豐、鷺豐船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德豐,泉州鯉城人,香港永豐船務有限公司董事
劉金獅,泉州晉江人,香港永輝實業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正慶,祖籍泉州永春,香港精藝貿易公司董事長
傅金珠,泉州晉江人,香港金朝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金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前,她一手創辦的金朝陽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資產估值達100億港元。
傅森林,泉州南安人,香港統益國暉集團的董事長
曾星如,泉州安溪人,曾星如物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有保良局曾星如幼稚園
曾文仲,祖籍泉州惠安,香港沿海物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僑聯常委
曾淵滄,祖籍泉州,榮譽勛章,香港深水埗區區議會委任議員
何建昌,泉州豐澤人,激成(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何萍萍,泉州石獅人,香港福訊投資公司董事長
鄭清治,泉州永春人,香港中發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文紅,泉州永春人,香港美平集團董事長
羅興祥,泉州人,金邦香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羅清源,泉州南安人,政府榮譽勛章,恆富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姜玉堆,泉州人,香港萬匯發展機構總經理,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主席
謝必榮,泉州鯉城人,豪盛(福建)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偉福,泉州鯉城人,香港南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泉州市南建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賴謀盛,泉州洛江人,香港達基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名譽主席,福建省漢生有限公司董事長
桂華山,泉州晉江人,蘭富酒家董事長、海外信託銀行董事長及香港工商銀行董事長。並擔任過香港保良局、東華三院總理。創辦香港桂華山中學。
董吳玲玲,泉州晉江人,太平紳士,香港仁濟醫院第43屆董事局主席,善德基金會創會召集人主席,慈善女神
趙建新,泉州晉江人,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
丁良輝,泉州晉江人,榮譽勛章,香港丁何關陳會計師行董事總經理
朱銘泉,祖籍泉州晉江,亞洲木薯資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戴小波,泉州南安人,利興香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呂榮梓,祖籍泉州南安,香港爪哇集團主席兼常務董事,集團於1956年在香港成立
孫禮賢,泉州惠安人,香港惠新發展(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周娟娟,泉州惠安人,榮譽勛章,香港華豐國貨公司董事長
胡國贊,泉州安溪人,香港金龍科技集團董事局主席,捐資4000多萬元在祖國內地開辦學校。
白水清,泉州安溪人,「普洱茶教父」香港泉盛貿易公司董事長
沈福財,泉州安溪人,泰新(遠東)有限公司董事長
唐德清,泉州安溪人,香港樹前實業公司董事
梁良斗,泉州永春人,捐款數千萬
周安達源,泉州永春人,銀紫荊星章,中海船舶重工集團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郭金發,泉州德化人,香港金侖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⑧ 林華的人物簡歷
1913年6月24日出生於上海。
1936年上海光華大學畢業。
1936年—1940年在上海、重慶植物油廠工作。
1940—1943年任延安自然科學院教員、玻璃廠廠長。
1943—1944年任陝甘寧軍工局延安玻璃、陶瓷廠工程師。
1944—1945年任西北鐵廠廠長。1946—1956年任大連化學廠副廠長,東北財經委員會工礦處幹部,吉林化工區負責人,東北工業部化工局副局長,兼沈陽化工研究院院長。
1956—1960年任化工部技術司長,兼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長。
1960—1976年任蘭州化學公司副經理兼總工程師。
1976—1978年任輕工部進口辦公室主任。
1978—1980年任國家科委二局局長。
1981—1982年任國家計委副主任。
1983—1997年國家計委咨詢組副組長,全國六、七屆政協委員。
1997年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