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爾集團的股權結構
海爾集團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占股41.07%,境內外投資者占股58.93%,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在海爾集團占股43.72%。
前十名股東持股情況:
海爾電器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64%
海爾集團公司:17.59%
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7.29%
GIC PRIVATE LIMITED:4.42%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2.99%
青島海爾創業投資咨詢有限公司:2.83%
KKR HOME INVESTMENT S.A R.L. :2.64%
全國社保基金一零四組合:1.66%
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1.14%
全國社保基金一零三組合:0.99%
(1)豐樂種業股權結構分析擴展閱讀
海爾創業於1984年,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30年來,海爾始終以創造用戶價值為目標,一路創業創新,歷經名牌戰略、多元化發展戰略、國際化戰略、全球化品牌戰略四個發展階段,2012年進入第五個發展階段——網路化戰略階段,海爾目前已發展為全球知名白色家電品牌。
海爾致力於為全球用戶提供美好生活解決方案。海爾通過建立人單合一雙贏的自主經營體模式,對內,打造節點閉環的動態網狀組織,對外,構築開放的平台,成為全球白電行業領先者和規則制定者,全流程用戶體驗驅動的虛實網融合領先者,創造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品牌。
② 分析股權結構對企業績效影響的方法有哪些
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認為企業業績隨資本結構優化而增加隨後又回落的傳統結論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沒有得到驗證。由此可見單純研究齎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是遠遠不夠的。將各行業面臨的不同環境變數納入實證研究范疇相當必要.因為行業特性決定了不同的經濟環境和制度環境對各行業的影響不同。導致各行業的融資偏好存在差異。從而影響企業績效;不同時間段環境波動的不一致。對各行業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許多研究者指出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有密切的關系。譬如,許小年(1997)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國有控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績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績效越好;個人股比例與企業績效基本無關。
隨著第一大股東所持股權比例的增加,達到50%後,發現國有企業對干效率有明顯的負作用.民營企業對於效率則有正面的作用。
產權改革的影響與行業的競爭程度是緊密相關的。中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所有權性質不同.其公司業績、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也不同。第一大股東為非國家股東的公司有著更高的企業價值和更強的盈利能力,在經營上更具靈活性,公司冶理的效力更高,其高級管理層也面臨更多的來自企業內部和市場的監督和激勵。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提升公司的市場價值現有的大量研究都涉及到產權與競爭對公司效率的影響問題.而在產權和公司冶理對效率的相對影響方面,目前尚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尤其是有關不同產權主體與治理機制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更少
即使是在國有產權的情況下,將管理層報酬與公司績效進行掛鉤(這是一個主要的公司治理機制),會提高公司的生產率。
國有企業經理人員要受勞務市場的約束。
我們試圖通過將所有的三個重要變數——競爭、產權與公司治理。都引入到相關的分析之中。以彌補文獻中的這種不足。我們估算了三種因素對效率的相對重要性.同時也考察了它們的相互作用。通過將相互作用項引入到我們的回歸分析中,我們可以對三種因素間存在的替代性或互補性程度到底如何的問題做出回答。另外,我們特別對民營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了考祭,以探究其與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換言之.我們試圖探究以下問題: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面I臨更多的冶理障礙嗎?如果確實如此.那麼國有企業在哪些公司治理機制方面落後於民營企業?我們的研究是在中國經濟進行民營化變遷的背景下進行的。眾所周知.自1978年中國推行經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大量國有企業已經從單一的國家所有制企業改制為產權結構更加分散的公司.民營產業從無到有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超過整個經濟總量的一半,
「今天,中國GDP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是由非國有部門創造的.將近一半是由國內民營企業創造的。」)外國直接投資大量涌人中國市場。可以說.中國的經濟變遷歷程為我們探討效率問題提供了生動的教材
機構股東會對公司價值產生重大的正面效應;後文則發現在公司價值與政府產權之間存在一種非線性的U型關系。)
二、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國外關於股權結構和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
股權的分散使得無持股的管理者與股東利益發生沖突.從而使企業價值在這種內耗中不可能最優化。
企業價值取決於內部股東所持股份比例.而且與企業績效成正相關關系。
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結果表明,法人股比例越高,企業績效越好;國有股比例越高,企業績效越差;流通股比例與企業績效基本無關。
不同類型的股東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發揮的作用是狀態依存的.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對企業業績的正面影響取決於行業的競爭性。在提高行業競爭性的基礎上。通過適當減少國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將能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通過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具體的最優股權結構是無法准確計算出來的。
第一.因為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比較大,人為粉飾的痕跡比較明顯.這就導致了用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的可信度不高;
第二.我國的宏觀經濟正處於轉軌時期.上市公司面臨的外部環境變數很大.用混合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具有很大的變動性;
第三,行業環境差別很大.競爭性領域和壟斷性領域獲得的政府政策傾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分行業的股權結構最優化研究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籠統地斷言國有股減持是不明智的。所以.對股權結構最優化的研究應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將行業特性和國有股作為交叉變數來分析股權結構最優區間才具有積極意義。
③ 分析上市公司股權結構應該找什麼數據呢
F10里股東一欄。
④ 萬科最新股權結構變化圖,分析萬科現在什麼情況
萬科股權之爭的劇情可謂跌宕起伏,一次又一次震驚整個財經圈,期間各種劇情的峰迴路轉更是讓「吃瓜」群眾跌破眼球。萬科A自昨日復牌以來,已經連續2個跌停。昨日被631萬手大單牢牢封死在跌停板上。而今天再次一字跌停,被700萬收賣單死死壓在跌停板上。「700多萬手大單,心都在滴血啊!」面對萬科A的復牌,盡管早有預期,但持股小散仍然難以接受怨聲載道。
至少2個板,是本人預料之中的。萬科A首個跌停,市值蒸發近300億,除了持股小散心碎了一地之外,寶能也不好過。
昨晚,萬科內斗又現新劇情:萬科最大的自然人股東劉元生站出來打破僵局,力挺王石為首的管理層。劉元生向證監會等7部門發舉報信,質疑華潤寶能的關系,懷疑華潤寶能就是一夥的。對此,而華潤方面認為劉元生舉報涉嫌造謠中傷,將採取法律行動。此外,華潤方面在萬科A復牌當天還再度向公司管理層發難,真是錯綜復雜。
在萬科復牌這場大戲中,最引人矚目無疑是萬科將會有幾個跌停,而動用高杠桿比率在二級市場買入大量萬科股票的寶能繫到底會不會因此爆倉,則是焦點之最。
按照此前萬科披露的數據,寶能的持倉成本應該在15.3元—15.5元左右,而據萬科相關人士透露,「算上寶能的融資成本等因素,其持股成本應該在17元左右」。
這意味著如果萬科出現連續3個跌停(3個跌停後萬科A股價為17.8元/股),那麼寶能將會面臨資金上的壓力。寶能在萬科停牌的幾個月時間里,應該是准備充足的資金。不排除在連續幾個跌停後,寶能繼續低位增持萬科A的可能。萬科的股價應該也不至於出現4個跌停的情況,H股的大漲其實已經給出了不少信號,其爆倉的可能性不大,寶能要自救,寶能有可能趁股價跌下來再加倉,估計明天撬開板了。
今日是復盤第二天,今天趨勢一直到尾盤,600多萬手封單吃掉了100多萬手,尾盤剩下了500萬手多一個零頭!
無論如何,倘若明天萬科跌停板打開,那麼對於持有萬科的基金而言,其贖回壓力是最大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拚命跑,大家別沖進去當接盤俠!若是不開板,大盤大概率繼續維持強勢,開板的話,建議逢高減倉。騰訊眾創空間,一個去創業的平台。
⑤ 恆大的股權結構分析
恆大集團以足校球員資產加4億元現金對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進行了增資。增資後俱樂部股權結構變更為恆大集團持股60%,阿里巴巴集團持股40%。
從企業治理的角度來看,相比原來的五五分成,恆大集團重回控股股東地位,恆大與阿里六四開的股權結構更為合理。如果從更長遠來看,這樣的股權改造或許是在為恆大俱樂部未來的上市鋪路。
在去年阿里巴巴入股時,恆大俱樂部未來上市的設想就已經向外界公布。因為上市公司要求股東的數量應至少為2,因此恆大俱樂部引入阿里這個戰略投資者應是上市的第一步。
因此,當時的五五分成的股權結構只是一個過渡性階段的產物。此番調整股權結構,恆大俱樂部將更符合一個上市前公司的雛形。
另外,恆大集團以4億現金和足校球員加起來增資成為控股60%的股東,恆大俱樂部的估值相比阿里入股時的24億將有大幅度增加,注入資產為公司增值,這似乎也是上市前的常用手段。
恆大俱樂部的上市戰略進行到什麼階段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目前來看,恆大淘寶俱樂部要想上市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接下來要面臨的,可能俱樂部以球員構成的流動資產多,而固定資產少的資產結構問題。因此,調整資產結構,增加俱樂部固定資產應該是該俱樂部未來的首要任務。
⑥ 股權結構會影響籌資決策嗎
會。籌資決策分析:抄為滿足企業融資的需要,對籌資的途徑、籌資的數量、籌資的時間、籌資的成本、籌資風險和籌資方案進行評價和選擇,從而確定一個最優資金結構的分析判斷過程。資決策所影響和改變的是企業的財務結構或資本. 騰訊眾創空間的策略就是同時發展線上線下,更好的讓大眾認識到這個平台。股利決策分析:股利分配決策(Dividend distribution decision)是企業對有關股利分配事項的決策。企業取得的利潤按照國家規定作相應的調整,依法交納所得稅後,才能對稅後凈利潤進行分配。影響投資決策的首要問題一是負債融資引起股東—債權人利益沖突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其二是負債融資對股東—經理人利益沖突的相機治理作用對企業投資行為經理人非理性行為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影響籌資決策的首要問題是股權結構與投資回報。股權結構確實影響了公司的籌資決策。影響股利決策的首要問題是股利分配的稅收差異 最優控制問題 股利決策 資本利得稅 企業 所得稅 經營期 股東 權益資本
⑦ 寧波銀行股權結構分析(包括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第二與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等)
持股數(萬股) 占總股數 增減情況 股本性質
─────────────────────────────────────
1.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OR 39632.05 13.74% 未變 流通A股,流通受
ATION LIMITED(新加坡華僑銀行)
2.寧波市財政局 27000.00 9.36% 未變 流通A股
3.華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4950.00 8.65% 未變 流通A股,流通受限股份
4.寧波富邦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4950.00 8.65% 未變 流通A股,流通受限股份
5.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4950.00 8.65% 未變 流通A股,流通受限股份
6.寧波市電力開發公司 20500.00 7.11% 未變 流通A股,流通受限股份
7.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 17900.00 6.21% 未變 流通A股
8.卓力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5400.00 1.87% 未變 流通A股
9.華僑銀行有限公司 4609.95 1.60% 未變 流通A股
10.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控股有限公司 1925.00 0.67% 新進 流通A股
⑧ 什麼是雙層股權結構這種股權結構有哪些優勢
在當今兩權分離的背景下,作為處理兩權之間關系手段的雙重股權版結構應運而生。雙重股權結構主要出現在家權族企業及壟斷企業,集中體現在某些特定行業,如媒體類行業、新興科技類行業,是由少數人(主要是創始人)控制大部分表決權的一種股權架構。本文通過對雙重股權結構產生的原因進行論述,深入分析了該種股權架構的優缺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雙重股權結構的發展前景。
對於雙重股權結構,人們的態度可謂褒貶不一。投票權的集中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公司的運行效率,防止惡意收購,有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但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表決權由少數人掌握又會引發一系列的管理問題。主要的管理問題有以下三點:第一,投資者幾乎不能影響企業管理層及其決策,使得監督形同虛設,一旦公司運作出現問題,股東們除了拋售自己的股票別無選擇。而且經理層的在職消費問題在這一股權結構下也很峻,他們會利用職位便利浪費大量現金流,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股東利益最大化。
⑨ 股東結構及股權分配情況怎麼描述,最好有個格式,謝謝啦
某某出資多少,持有股權比例多少。
僅此而已。
或者股權結構如下:
姓名 出資額 持股比例
⑩ 急求有關《家族企業股權結構及績效分析》的外文文獻,翻譯過來2000字以上,翻譯我可以自己來
我復制的 這個行么?
中國家族企業股權結構分析
--------------------------------------------------------------------------------
提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營經濟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如今民營經濟幾乎涉及到所有的行業,而在中國的民營企業中有90%是家族企業,股權結構是否合理是制約和推動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對家族企業主要的股權結構類型加以分析和闡述,並提出了有關的合理建議。
何為家族企業,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的家族定義是「企業創始人及其最親密的合夥人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權。他們與經理人員維持緊密的私人關系,且保留高階層管理的主要決策權,特別是在有關財務政策、資源分配和高層人員的選拔方面」。實際上,簡而言之,家族企業包括兩部分,一是家族擁有的企業,二是家族控制的企業。家族企業是一種遍布世界各地的企業組織形式,世界范圍80%以上的企業歸屬與家族企業,其中不乏著名的大公司如沃爾瑪、福特、三星、LG公司等。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一大批家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長起來,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發表,家族企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家族力量得以空前膨脹,家族企業開始追求規模效應和行業的領導權,做大做強。然而,隨著資產的急劇膨脹,企業中的利益分割矛盾也越來越大,產權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同時產權重組、企業改制之風盛行。股權已成為家族企業的命脈所系,要認識家族企業必須認識家族企業的股權結構。
一、家族企業的股權結構類型和實例
1、家族成員共同投資興辦事業,在興辦之初或過程中明晰股權。劉氏四兄弟的希望集團就是這種類型。1982年劉氏四兄弟從飼料行業起步,逐步涉足食品、電子、金融、房地產、商貿等多個領域,目前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家族企業。1983年7月劉氏兄弟決定以投入情況來決定將來的分配,老三投入最多而占最多股份,老二其次,老大和老四並列第三,1992年以後希望進行了兩次調整,由單一企業分為四個企業集團為主的企業群,老大投資創立大陸希望;老二以東北片區為基礎成立東方希望;老三建立華西希望;老四以南方片區為基礎建立南方希望。他們還共同擁有「兩廠一所」,既新津飼料廠、希望食品有限公司和希望科學技術研究所,大家各佔1/4的股份。至此,希望集團基本上完成了明晰產權的過程。這一舉措解決了兄弟之間的在經營理念、投資方向等方面的分歧和差異,同時也消除了雙重決策、交叉運作造成的困惑,促進了企業的進步與發展。
2、家族企業中某一人先獨創企業,逐漸吸納家族成員加入。如南存輝的正泰集團。在正泰的發展道路上,家族控制權和股權一直是南存輝關注的問題,1991年南存輝從妻兄黃素益手中融資15萬美元,成立了中美合資溫州正泰電器有限公司,在南氏家族中,有不少人在從事低壓電器業,他們有一定的生產、管理能力與資本,但更重要的是,南存輝看中了家族在溝通、信用上的「人和」優勢。南存輝從中招進9個家族成員入股,形成以家族成員為核心的企業管理層。這9人中有其弟南存飛、外甥朱信敏、妹夫吳炳池等。家族成員入股使企業資本擴大,也解決了資金人才匱乏的問題。
3、由於公司所在地政府的政策變化而導致股權結構的變化。如萬向集團因改制而獲得的股權。1969年魯冠球接手了鄉鎮企業「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也就是萬向集團的雛形,到了1988年,萬向集團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5億多元,魯冠球以1500萬元向寧圍鎮政府買斷了萬向節廠股權,使鎮政府淡出主管角色,按當時的文件精神,鄉鎮企業50%的產權歸給鄉鎮政府集體所有,50%歸企業職工集體。在此次股權改革之後萬向集團有了更大的自主經營權,可以更加靈活地制定發展目標,從而獲得了更多的活力,為此後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在萬向集團已經成了綜合性的多元化投資集團,2002年萬向集團營業收入達118億元。
4、家族企業為充分利用各種關系,主動納入政府及其他勢力的股份。如天通,浙江天通在1991年為了加快企業發展,主動讓政府參股,同年8月,海寧市郭店鎮政府成為天通的第一大股東,持有36.29%的股份,這種「紅色身份」很快使企業順利獲得了「國家重點扶持高科技企業」的稱號,企業所得稅由33%改為15%,並且國產設備經批准可抵扣所得稅。天通的潘氏父子雖然出讓了一定的股權,但是卻獲得了更加寶貴的企業發展機會,2001年,浙江天通股份成功在上交所上市發行A股,成為國家第一家自然人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與此類似的還有格蘭仕、美的集團等,他們都曾經主動納入當地政府的股份,以求更大的發展。
5、家族公司轉變為上市公司。2001年6月8日,太太葯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此次太太葯業共發行7000萬股A股,太太葯業總股本27108萬股,5家發起人股東合計佔74.18%的股權。而這5家發起人上市前本屬同一個家族企業,第一大股東、持股48.96%的深圳百業源的終極股東就是太太葯業的董事長朱保國,佔90%的股份,其妻、副董事長劉廣霞佔10%;第二大股東、持股18.54%的香港鴻信的終極股東為朱保國之母劉苗,佔99.9%;另外3家各佔2.25%的並列大股東,或是朱保國、劉廣霞開的「夫妻店」,或是朱保國之弟朱保安和劉廣霞的叔嫂合資公司。股市令太太葯業登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財富高峰,太太葯業一次性籌措到17億元人民幣,而董事長朱保國的個人身價約53億元,加上家族成員控制的財產市值上市當日共計達84億元人民幣。除了在A股市場上市的太太葯業,同樣是行業領跑者的家族企業帝賢集團也將目光聚焦在了股票上市上,所不同的是其目標是B股市場,2000年8月,經國家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正式批准,帝賢上市發行1.5億股B股股票,9月,帝賢B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家族公司走上市道路,一方面拓寬了籌資渠道,使公司在短期募集到大量用於發展的資金,另一方面也使股權的轉讓更加方便靈活,這應該是未來家族企業發展的方向。
二、中國家族企業的發展趨勢
目前中國家族企業的股權在家族成員內部的分配,是由主要創業者持有最大股份,並擔任董事長,其他家族成員、一般是直系親屬持有其餘股份。比如浙江廣通、格蘭仕、美的、帝賢、方太都是父子持有大股份。但是隨著家族企業的發展,家族成員的股權將趨向分散化和外部化,這實際上是由客觀要求所主宰的。比如將股權轉移給經營者、員工將有助於改善家族企業的治理結構,提高雇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對企業的忠誠度,另一方面當公司上市或再次發行股票集資時,家族成員擁有的股份也會被稀釋。
中國的家族企業還處在快速成長的階段,如何形成合理的股權結構,是每一個企業都應當考慮的關鍵大事,只有明晰了產權關系,構建起有效的治理結構,企業才能輕裝上陣,更快發展,所以有必要借鑒成功企業的有關股權結構構造方面的成功經驗並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文/李新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