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臨港自貿區對企業有哪些好處
很多人要在上海自貿區注冊公司,辦公地點不在自貿區,或者創業初期沒有辦公地址,但是公司注冊需要一個地址,所以上海自貿區會有虛擬地址簡單來說就公司登記地址,正規經營,工商年報要及時申報。上海自貿區注冊虛擬地址是必不可少的,簡單來講,所謂的虛擬地址不是這個地址不存在,而是說地址本身是存在的,只不過這個地址只能用來注冊,但是不予實際辦公。如果自己在自貿區有實地商用辦公室 就可以實地注冊。企昊代辦費1000元說到自貿區公司虛擬地址。
就不得不說公司注冊在自貿區的優勢:
1. 投資行業限制放寬(1)負面清單出台,允許投資清單以外的行業;(2)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規沒有禁止的,都列為開放。很多在非自貿區限制的行業,在這里能投資注冊,對很多行業及相關產業是利好。
2.金融領域的改革創新:(1)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金融市場產品創新;(2)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3)推動金融服務對民營資本和外資的全面開放;(4)允許部分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
3. 稅收優惠:(1)符合鼓勵類,所得稅減按15%徵收;(2)出口退稅政策完善。
4. 貿易領域:(1)零關稅的實施,自貿區企業與境外商品的流動採取交易零關稅;(2)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所謂「一線」,是指國境線,「二線」是指國內市場分界線,也就是自由貿易區的空間分界線。(3)通關制度和手續簡化,創新監管模式,將一線監管集中在對人的監管,口岸單位只做必要的檢驗檢疫等;特別是海關方面將不再採用批次監管的模式,而採用集中、分類、電子化監管模式。
在上海自貿區注冊公司和區外注冊有什麼區別。在上海自貿區內入住的企業一般是做進出口的企業,自貿區內操作進出口手續比較方便,並且自貿區內獨有的FT賬戶是自貿區內的企業可以享受的政策。注冊上海自貿區公司時間一般情況下為5個工作日左右,特殊的情況時間可能延長。
注冊上海自貿區公司材料:
1、 股東、法人原件及復印件及實際經營地址、聯系方式;
2、擬設立企業的名稱(最好5個以上或更多)、經營范圍;
3、注冊資本及投資人出資比例;
4、注冊地之租賃協議和房產證復印件(企昊可提供);
5、財務人員證件復印件;
6、其它規定的注冊材料。
注冊上海自貿區公司時間一般情況下為7個工作日左右,特殊的情況時間可能延長。
Ⅱ 上海自由貿易區在上海市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 上海大都市區空間范疇界定
此次上海大都市區空間范圍的界定,採用「定量測度為主,定性校核為輔」的方法。
在定量分析方面,採用「時空距離法」分析空間上與上海緊密聯系的地域范圍(此次研究以區縣級單位為基本的空間單元);採用「總部-分支」法(利用長三角企業大數據平台,分析總部在上海,分支機構在外圍的企業聯系)分析經濟上緊密聯繫上海的地域范圍。
在定性校核方面,從五個視角運用五種方法,對上述定量測度得到的范圍進行校核,從而確定上海大都市區最終范圍。利用人口統計數據變化,分析和上海人口流動上緊密聯系的范圍;利用歷史研究,分析和上海歷史文化上緊密聯系的范圍;加之分析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協調的因素、已有的上海都市圈研究成果以及國際大都市圈研究范圍的比較。
最終確定上海大都市區的空間范圍是「1+6」范圍,即「以上海為中心約120公里范圍內,北到南通市轄區,西至「江陰-宜興」,南抵「慈溪-寧波」,囊括舟山群島的范圍」。該范圍總面積達2.986萬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達5380萬,GDP達5.2萬億元,人均GDP 達9.66萬元。
二、 上海大都市區發展現狀與趨勢認知
在界定上海大都市區范圍的基礎上,分析該區域發展現狀與趨勢認知。
第一,從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來看,上海大都市區呈現層級化和板塊化的特徵,而破解層級與板塊結構特徵的網路化趨勢已經顯現。上海市區(含浦東新區、閔行區)以及蘇州市轄區屬於第一層級,蘇州市周邊的區縣、市轄區屬於第二層級,而上海郊區縣、南通以及嘉興的區縣屬於第三以及第四層級。同時,都市區范圍內功能網路化的趨勢已經顯現,且不同價值區段的產業外溢有著不同的空間分布規律:如與距離要求關聯度強的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型製造業多為沿滬布局,與距離因素關聯度較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則出現較遠距離的布局,且多是依託交通便捷、人力資源豐富的滬寧廊道布局;以物流、商務、研發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一般性服務業,更多分散到臨滬的綜合城市甚至更遠距離。
第二,從空間發展現狀與趨勢來看,應關注空間布局優化與節點功能培育,識別不同廊道空間發展特徵與問題,識別高價值保護地區。從上海大都市區目前正在形成四大廊道而言,滬寧廊道建設用地呈現連綿發展態勢,且已服務型功能為主,其近滬地區發展迅速,注重與上海在體制、機制、發展政策等各方面的接軌;滬杭廊道建設用地仍然呈現分散發展態勢,以製造業功能為主,其近滬地區發展較慢;北沿江廊道尚未完全發育,是未來的潛力廊道;南沿江-濱海廊道的重型工業呈現連綿發展態勢。從上海大都市區需要關注的高價值保護地區而言,一是關注太湖東南的自然水鄉地區,它是世界級的文化保護區、也是國家級的綠心地區;二是關注崇明島附近的生態江口,它是國家級綠心地區,也是近海島嶼群的保護地區;三是關註上海南部的活力海灣,它是全球城市的濱海休閑地區,需要進行部分工業功能的置換,打造成為活力海灣的地區。
第三,從生態現狀與發展趨勢來看,上海大都市區生態危機不斷加劇。首先,上海大都市區近岸海域水質很差,如上海近岸海域重度污染,劣四類海水比例為49.5%;淡水環境污染也比較嚴重,澱山湖、太湖的污染程度位列國家控制重點湖泊(水庫)的第2、第6位;主要河道沿岸地區工業密布,水體質量嚴重惡化,水質環境以五類和劣五類為主。其次,上海大都市區的灰霾污染是全國最為嚴重地區,長三角地區其污染范圍廣,25個地級城市平均不達標天數為35.8%;酸雨污染也較為嚴重,全國酸雨污染主要集中在長江沿線及中下游以南地區。再次,上海大都市區生態系統不夠穩定,亟需構建區域協調下的生態空間,如上海市自然保護區數量全國最少,上海僅有4個,北京則多達20個。因此,上海大都市區迫切需要建立區域協調框架下的生態保護空間,需要通過區域協調,建立國家級綠心、區域級綠心、城市級綠心三級生態空間體系;需要通過區域協調,明確區域水源的保護范圍。
第四,從文化現狀與趨勢來看,上海大都市區江南水鄉文化薈萃,太湖-吳淞江古村鎮群具有世界級文化意義,亟需構建區域協調框架下的文化保護空間。上海大都市區目前主要形成了太湖-吳淞江南古村鎮群、長江口-杭州灣近海島嶼群等兩大文化集群。太湖-吳淞江古村鎮群具有世界級文化意義,在上海周邊九個城市范圍內,50%的歷史文化資源集中在太湖-吳淞江區域。但是,該區域面臨著較大的保護壓力,尤其其自然村正處於快速消亡與不斷撤並之中,亟需構建區域協調框架下的文化保護空間。初步考慮文化保護區的范圍包括蘇州市轄區、吳江區、崑山南部、青浦西部、松江西部、嘉善北部、嘉興市轄區北部等地區。
三、 基於兩大網路的國外案例研究
基於對大都市區空間范疇的界定以及都市區發展現狀的分析、發展趨勢的判斷,研究認為應當從功能網路、生態網路兩個方面去構建上海大都市區的空間結構,提出上海大都市區的發展策略。
從功能網路而言,基於全球大都市區金融網路、文化網路、高端製造網路、輕工製造網路、重工製造網路、貿易網路、物流網路等功能網路的研究,可以發現:0-5KM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集聚區(中央活動區),15-30KM是邊緣城市的重要功能節點地區,30-60KM是新興功能培育區域地區,60-120KM是綜合性城市培育區域,海灣(海港)/空港等特殊地區承載了重工製造業、化工、分研發中心和服務中心、臨空經濟區等特殊功能。
從生態網路而言,關注生態增長邊界劃定及政策保障機制的制定。生態邊界的劃定能夠在城市用地擴張的同時為綠色開敞空間留下餘地,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斯德哥爾摩在20世紀30年代確定了指狀放射的城市空間發展模式,以公共交通系統引導城市發展,有效避免了城市的無序蔓延。倫敦綠環得以實施,控制了城市的蔓延式增長,主要得益於系列性的政策保障措施,如1938年制定的「綠帶法」;1947年制定的《城市及田園計劃法》;1995年的《規劃政策指引》;1998年的《政府城鄉規劃白皮書》等。
四、 上海大都市區的發展目標
目標一: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全球城市區域。上海大都市區作為城市群經濟發展的核心,應積極培育上海建設世界城市,增強自主創新和集聚高端產業要素,打造在亞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服務體系、國際商務服務體系、國際物流網路體系;推進人口、產業向外圍地區和潛力地區集聚,推進園區共建合作和產業價值鏈的跨區域分工,發揮核心城市的擴散效應,共同構築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主體。
目標二:構建多中心協作的網路城市區域。「1966」的城鄉規劃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對快速的城市郊區化和郊區城市化過程起到了引導作用,但也存在著缺乏區域整體概念、過分強調空間等級結構等問題。城鎮體系的等級結構一定需要改變,以網路化的空間格局成為未來地域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而網路化的資源配置優勢不僅僅在上海市域,在上海大都市區的近郊和邊緣地區也同樣適用,其構成的各個城市網路化功能分工與交通聯系初具雛形。
目標三: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彈性城市區域。各大城市的遠景發展都提出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彈性發展要求。上海作為世界城市,其空間發展理念逐漸轉向高端集聚、綠色、生態、可持續等方向,應明晰城市空間拓展的底線,增強空間形態、結構與功能的耦合。
五、 上海大都市區空間結構規劃
提出構建上海都市圈開放式的格局、網路化的聯系以及全域化的布局。
從網路化的聯系而言,應依靠不同類型的網路功能節點及其之間的聯系關系形成網路化格局。應以上海市為核心,在中心城外圍形成功能節點、外圍新城以及一些以地級市和加大的縣市區形成的職能分工節點。在功能聯系方面,打造幾條重要聯系走廊,如沿海沿灣、滬寧、滬杭以及通蘇嘉為核心的功能聯系,上海——太倉——常熟的聯系關系,沿長江的產業聯系等。以沿海沿灣、滬寧、滬杭以及通蘇嘉為核心的功能聯系網路,在網路格局上的發展路徑上可以注重發展以市場為導向
從開放式的格局而言,提出上海大都市區面向區域(國際)的兩區兩帶空間布局。一是國際功能區,主要是全球城市的中心地區,是就業和居住相對密集的地區。未來上海的中央活動區不僅是全球金融中心和跨國總部的聚集地,更是專業服務和創意產業的中心,也是上海作為全球城市形象的縮影和旅遊的天堂。二是創新功能區,主要是上海周邊30—60公里范圍內,包括嘉昆太地區、青浦——澱山湖地區以及松江——奉賢地區等幾個集聚的組團地區。三是臨滬(綜合城市)發展帶,距離上海中心城60—120公里是未來綜合性城市培育的區域。這些地區應當獨立發展,形成以先進產業功能為主導的綜合性地區;應優化行政管理體系,加強地方自主權,形成並完善應對市場需求的城市運作與土地管理機制。四是沿江—沿海(貿易與產業)發展帶,包含崇明島——東灘——長興、浦東機場——外高橋——川沙——臨港、臨港——大小洋山港——舟山、乍浦——平湖——海鹽——金山等地區。
第三,從全域化的布局而言,不僅僅關注功能集聚的節點,還要注重生態承載的空間以及文化底蘊存在的空間。其一,應構建生態空間格局,打造「一湖雙鏈六楔」的生態空間結構。一湖指的是環太湖生態文化集聚區;雙鏈分為長江口、環灣生態的水鏈,以及上海中心城60公里左右圍繞上海的生態基底的綠鏈。六楔指的是六條沿網路間隙,與中心城外環銜接的綠楔。其二,構建文化空間格局,注重「一島一湖一灣」的地區。一島指的是「長江口——崇明島」地區;一湖指的是「太湖——吳淞江」江南文化集聚區;一灣指的是「杭州灣及舟山的濱海文化灣」。
六、 上海大都市區協調與管治機制
全球城市大都市區的協調與管治機制在方式上可劃分為三種類型:成立更高層級的管治機構進行管治;由民間專業團體進行管治和由商業團體進行管治。考慮到上海大都市區的實際情況,本專題認為由民間專業團體與商業團體來對上海大都市區進行協調與管治比較適宜。例如,可成立區域規劃委員會,通過專業評審與審批來對上海大都市區的發展進行協調與管治。
大都市區協調與管治的內容,根據重要性和協調的難以程度,又可以劃分為「硬協調」內容和「軟協調」內容。「硬協調」包括生態環境的優化、文化展示區的建立、交通體系的銜接、基礎設施的銜接等內容。「軟協調」是指對於空間發展、功能布局、就業分布和居住分布等內容的協調。
研究單位: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文中內容僅代表該機構觀點)
一、 上海2040:宏觀趨勢與挑戰
1.1宏觀趨勢與戰略議題
宏觀趨勢:國家競爭力與上海全球城市戰略;新一輪技術創新周期與後工業化轉型;資源約束、環境問題與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與城市社會轉型。
戰略議題:經濟高效:更富效率和競爭力的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環境友好:高密度和資源緊約束條件下集約化、生態化發展;社會公平:應對人口增長、老齡化、社會治理模式轉型的挑戰;形態宜居:空間特色,宜居環境、生態保護、鄉村發展 ;體制創新:市場化轉軌和政府職能的轉變。
1.2面對的挑戰與發展範式轉型
空間管理模式轉變:特大城市向特大都市地區的轉變;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巨型化、高密度的空間形態與結構控制;城市治理模式轉型:適應市場化轉軌過程中城市治理模式的創新;引領城市戰略升級:更富競爭力的經濟結構、更加集約的空間結構和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
適應新常態:結構性調整替代擴張型增長模式。即基於長遠目標導向的結構優化和基於現實矛盾出發的城市更新。需要建立起戰略目標、空間邏輯與行動路徑空間戰略研製的框架
二、 全球城市的上海路徑
從規模意義而言,上海無疑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網路中的重要「節點」。按照GaWC測度的上海「世界城市」等級位序,上海已經從2000年的第4檔(Alpha-)、全球第30位,迅速提升至2012年的第2檔(Alpha+)、全球第6位。但從結構競爭力而言,上海與世界城市存在差距。
上海未來的全球城市定位和路徑需要基於特定的時空背景來認識。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的核心城市,發揮著向外連接全球網路和向內輻射區域腹地的「兩個扇面」作用。
圖:上海全球城市的「兩個扇面「格局示意
認識上海全球城市定位的三個視角:經濟大國的全球競爭戰略(雙向);國家工業化背景下後工業社會轉型 ;新一輪全球化趨勢與技術創新周期。
強化全球城市的和核心功能與支撐功能
核心功能:跨國公司全球或區域總部 ;金融中心;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科技創新、文化創意;支撐功能:國際性旅遊與會展目的地 ;高質量人居環境:精英人才匯聚地;信息、通訊和交通樞紐。
突出雙輪驅動:鏈接和輻射。鏈接:國家門戶和更高能級的全球城市;輻射:全球城市的區域化戰略,全面增強區域輻射和帶動能力。置於國家區域化和長三角戰略之中,將是上海新一輪空間戰略的重要支點。
城市創新與動力機制轉型:從規模競爭力走向結構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其關鍵不僅在於經濟資本控制力,更在於人力資本競爭力和環境資本支撐力。
上海全球城市建設面臨的三大挑戰: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全球競爭力;支撐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和城市創新文化;資源短缺、粗放利用與高密度人居環境的挑戰。
人力資本將是上海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而以人力資本需求為核心的空間生產將是上海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取向。
三、 目標與願景
3.1 城市願景
上海2040:邁向世界級城市——更具全球競爭力、人文特質和可持續發展的上海
三大維度的能力建設:經濟維度,更具資源配置能力和輻射能力的全球城市;人文維度,更具文化特質、魅力、親和力的人文城市;環境維度:更具可持續發展能力、高密度的生態城市。
3.2 規模鎖定:空間規模與人口規模的關系
國家城鎮化背景和上海人口增長壓力。上海的人口增長需要放在國家城鎮化背景中來看,將面臨人口增長的長期壓力。
資源緊約束背景下人口規模的彈性控制與人口結構的優化。剛性人口規模控制存在風險,也不應簡單設置人地對應的關系,在鎖定用地規模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人口規模的彈性(3000-3500萬人),關注人口結構和人口分布關系對未來的長期影響。
關注市場環境下人口規模調控與人口結構優化的措施和手段。
3.3 目標願景與空間體系重構
四個任務:圍繞全球城市定位的功能與空間布局調整;重組與大都市地區空間形態相適應的結構體系 ;以人為本,重塑城市形象和建成環境的價值取向 ;體現底線思維、集約化與生態化發展的緊湊城市。
空間邏輯:「3+3」的空間分析框架
3個功能維度的優化,即全球城市、人文城市、生態城市。以功能布局調整引領城市空間體系的優化
3個空間層次的調整:宏觀層面,大都市地區空間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中觀層面,大都市地區的空間結構組織模式——集約、生態、緊湊發展的結構模式;微觀層面:土地使用控制與建成環境質量。
四、 區域化戰略:上海與長三角的關系
上海與長三角關系的分析框架:從「域」、「群」、「圈」三個空間層次界定區域需求,在上海大都市地「區」層面落實任務。
4.1「域」:長江三角洲區域(3省1市)
長江三角洲區域(3省1市)是上海最直接的經濟腹地,基本為1日通勤圈覆蓋范圍。體現長江三角洲區域、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上海都市區梯度發展關系,加強中心城市聯系,沿江、沿海港口、機場的協作,集疏運系統,產業轉移和支撐,整體的沿江沿海開發戰略。上海在這一層面強化價值區段、門戶地位、扇面作用。
4.2「群」: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16市)
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地區是上海的緊密協作區域,基本為2小時通勤圈覆蓋范圍,將體現巨型城市區域的實質與作用,發揮對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支撐作用。其地位體現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單元和引擎、先進製造業帶和創新基地、國家城鎮化重要承載區。
構建以鐵路交通為主導,多種交通方式綜合支撐的交通廊道。建設跨區域城際及高速鐵路通道。客貨方式的分流,構築以上海港為樞紐,沿海、沿江、沿灣的集疏運系統。
形成六條發展側重點不同的廊道:滬寧廊道:人流、商務、物流;沿江廊道:物流、人流;沿海廊道:物流、人流;滬杭廊道:人流、商務、物流;滬湖廊道:遊憩、人流、物流;沿灣廊道:物流、人流。
強化這一層面上海的全球城市區域戰略,關注廊道的鏈接、功能鏈接、樞紐地區鏈接,並在都市區內打造若干對接區域發展節點。
Ⅲ 如何看待楊超越進入上海臨港新片區2020年第五批特殊人才名單
我覺得這次上海臨港區引進楊超越是正常的,而且楊超越的條件確實也符合當地引進的標准。很多人覺得楊超越一個學歷低,沒什麼技能,就是運氣好的人根本不配被引進到上海做人才,但是,人生總是充滿著機遇和挑戰,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很多事情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一、上海臨港回應:楊超越符合人才引進標准上海臨港區是最前沿,最創新的一個片區,臨港被稱為上海的小上海,浦東的新浦東。楊超越落戶一事引發爭議之後,上海自貿區臨港片區管委會回復,楊超越確實符合上海市引進人才的標准,所以以特殊人才的方式引入。
而且,這種名單肯定是經過政府內部一系列嚴謹的流程後才能公示的,不可能存在未經審核就出錯的現象。如果大家覺得去臨港落戶非常容易的話,自己不妨也可以試試,可以翻閱相關的文件,看看是否符合標准,據說高校應屆生在上海工作兩年,符合條件的都可以落戶。
楊超越的這次事件,也讓大家更加關注了上海臨港的人才引進,通過這次事件讓更多的人看到臨港多樣化的人才引進,就會吸引優秀的年輕人落戶上海。換個角度想,這不就是臨港引進楊超越的原因之一嗎?
Ⅳ 上海臨港自貿新區怎麼劃分的
臨港來新片區的規劃范圍,在自上海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以及小洋山島、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設置新片區。
臨港新片區先行啟動區域四至范圍如下:
一、臨港地區南部區域共76.5平方公里
區塊一47.2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南蘆公路,南至杭州灣,西至新四平公路、中港,北至平宵路、大泐港、東兩港大道、雲水路、正茂路、新元南路、長空路。
區塊二10.5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滬蘆高速、蘆潮引河,南至環南一路、環南二路,西至南蘆公路,北至勝利塘、順翔路。
區塊三18.8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H61路、北護城河、S10路、B42路、環湖二路、E7路,南至海塘大堤,西至滬蘆高速、蘆潮引河、海港大道、環湖西路、B41路、環湖三路、S7路、北護城河、隨塘河、海西路,北至三三公路。
二、小洋山島區域共18.3平方公里,四至范圍:小洋山島全域。
三、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共24.7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至東海大道,南至下鹽路、上飛路,西至上海繞城高速,北至申嘉湖高速、圍場河路、緯十一路。
Ⅳ 上海自貿區臨港的發展如何
您好,自貿區臨港位於上海東南部,是中國東海門戶。據6日發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由大治河、金匯港合圍而成的陸地區域,加上浦東機場南側區域與小洋山島,共同構成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新片區)。來看一下臨港更方面的發展:
區域產業發展:臨港區域主要發展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企業。代表產業有:汽車、航天航空、集成電路等。目前上海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特斯拉超級工廠亦落戶在臨港;電動車年產量50萬輛;除製造業外,臨港大力發展旅遊業,建設了極地海洋館、冰雪世界等重點濱海旅遊項目,西南臨近上海迪士尼樂園。共同形成上海浦東休閑旅遊產業群;
區域配套方面:
交通方面:臨港新城距離上海市中心80km左右,現有地鐵16號線直達滴水湖新城,可換乘2號線至陸家嘴,11號線至徐家匯方向;交通時間較長,自駕至上海市中心需要1.5小時左右;教育方面,臨港新城引進了浦東明珠小學等優質教育資源,有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組成的「臨港大學城」;醫療方面:臨港區域有三甲醫院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東院(臨港分院);商業配套:臨港區域由於人口較少,現階段商業配套相對較少,目前最大的商業綜合體是金輝臨港商業,約10萬方;
Ⅵ 上海自貿區臨港地區注冊公司 自貿區有哪些特殊
很多人要在上海臨港自貿區注冊公司,辦公地點不在自貿區,或者創業初期沒有辦公地址,但是公司注冊需要一個地址,所以上海自貿區會有虛擬地址簡單來說就公司登記地址,正規經營,工商年報要及時申報。上海自貿區注冊虛擬地址是必不可少的,簡單來講,所謂的虛擬地址不是這個地址不存在,而是說地址本身是存在的,只不過這個地址只能用來注冊,但是不予實際辦公。如果自己在自貿區有實地商用辦公室 就可以實地注冊。企昊代辦費1000元說到自貿區公司虛擬地址。
就不得不說公司注冊在自貿區的優勢:
1. 投資行業限制放寬(1)負面清單出台,允許投資清單以外的行業;(2)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規沒有禁止的,都列為開放。很多在非自貿區限制的行業,在這里能投資注冊,對很多行業及相關產業是利好。
2.金融領域的改革創新:(1)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金融市場產品創新;(2)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3)推動金融服務對民營資本和外資的全面開放;(4)允許部分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
3. 稅收優惠:(1)符合鼓勵類,所得稅減按15%徵收;(2)出口退稅政策完善。
4. 貿易領域:(1)零關稅的實施,自貿區企業與境外商品的流動採取交易零關稅;(2)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所謂「一線」,是指國境線,「二線」是指國內市場分界線,也就是自由貿易區的空間分界線。(3)通關制度和手續簡化,創新監管模式,將一線監管集中在對人的監管,口岸單位只做必要的檢驗檢疫等;特別是海關方面將不再採用批次監管的模式,而採用集中、分類、電子化監管模式。
在上海自貿區注冊公司和區外注冊有什麼區別。在上海自貿區內入住的企業一般是做進出口的企業,自貿區內操作進出口手續比較方便,並且自貿區內獨有的FT賬戶是自貿區內的企業可以享受的政策。注冊上海自貿區公司時間一般情況下為5個工作日左右,特殊的情況時間可能延長。
注冊上海自貿區公司材料:
1、 股東、法人原件及復印件及實際經營地址、聯系方式;
2、擬設立企業的名稱(最好5個以上或更多)、經營范圍;
3、注冊資本及投資人出資比例;
4、注冊地之租賃協議和房產證復印件(企昊可提供);
5、財務人員證件復印件;
6、其它規定的注冊材料。
注冊上海自貿區公司時間一般情況下為7個工作日左右,特殊的情況時間可能延長。
Ⅶ 上海臨港自貿區新片區1O1地塊、1O3地塊、1O5地塊的分別是商務,高端住宅嗎
這得問臨港自貿區管委會和浦東新區政府
Ⅷ 上海自由貿易區,臨港將成為下一個香港如題 謝謝了
LZ你想多了,臨港只是港口而已,自由貿易區肯定不會設在臨港的。目前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如果自由貿易區成立,上海將是下一個香港,而不是臨港將是下一個香港。
Ⅸ 上海臨港自貿區新政有哪些政策對購房有影響
8月6日國務院印發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按照上海市副市長張寅6日媒體講話,本次上海市配套出具的具體政策應該有12條之多,但是對咱們購房有影響的是:
1.上海市原來的7年居轉戶政策,在新片區可以直接縮短為5年,核實人才(由政策細則規劃)進一步縮短到三年。
2.為外國人到新片區工作創造便利條件。
3.對於非本市戶籍人口,在新片區購房由原來必須以家庭名義繳滿5年上海社保或納稅的嚴格條件變更為單身且僅需3年上海社保就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