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杜威的「三中心」是指( )。
【答案】B
【答案解析】
杜威是現代教育理論的首要代表,提出了「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三中心」教學論。
② 杜威哪個學派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952年),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 威廉·詹姆斯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平
杜威出生於美國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1879年畢業於佛蒙特大學,1884年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1889年在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哲學。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學任哲學系、心理學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還兼任該校教育學院院長。1904-1930年,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教職。還擔任過美國心理學聯合會、美國哲學協會、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主席。1896年他創立一所實驗中學作為他教育理論的實驗基地,並任該校校長。反對傳統的灌輸和機械訓練的教育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口號。其教育理論強調個人的發展、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過實驗獲得知識,影響很大。杜威曾經到世界許多地方演講,宣揚他的想法,他曾經到過中國,印度訪問,因此他的思想也影響著美國以外的地區。
杜威的教育哲學
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與教育》中明確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夠繼續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歷程以外,去尋覓別的目的,把教育做這個別的目的的附屬物。」這種「無目的論」的確使人不敢輕易接受。必須記緊的是他在這兒說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會不能分割的,對他而言,特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他反映的可說是一種美國精神----個體的發展本身已是最終的目的。
他說:「教育的自身並沒有什麼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師才有目的。」如果我們把他的話理解為教育是漫無目的的,顯然是一種誤解,他「只是要人不因養成社會效率而抹殺兒童青年的天性和當前生活」他不甘心教育淪為「別的目的的附屬物」,所以他把教育中的目的這樣詮釋: 「一個人放槍,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槍對著放的鵠的。但這個對象不過是一個記號,(使我們對)所欲進行的活動有所專注。」放槍的最終目的並非鵠的本身,而是這記號使瞄準這動作變得具體和有意義,同樣,教育歷程本身已具發展個體稟賦的圓滿的意義,教育的目標只是作為導向和指引。
事實上,他並不否定教育須有「良好的教育目的」,這些目的的特性如下: 1.須建基於個人的固有活動與需要; 2.須能翻成實行的方法,與受教育的人的活動,共同合作; 3.教育家須防備所謂普通的與終極的目的。事實上,當代教育的定位的確搖擺在兩類教育目的之間 :一是「使受教者成為定型的產品」,另一是「最終要提高受教者的(創進)能力」。
基於對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視,杜威反對傳統的(traditional)灌輸式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視為一種神秘的筒子,以為我們能使知識經過這筒子,由外界把知識輸入心裡去……以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著書本,使兒童常常聽著教師的話,就是求得完善知識的秘訣。」他認為灌輸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教育即生長(to grow)」:「生長的第一條件,是未長成的狀態……『未』字卻有一種積極的意思,並不是僅僅虛無或缺乏的意思。」他肯定這種未長成的狀態是充滿能動性和潛能的,不是一味灌輸能使之充分發展的。
對杜威來說,創造充分的條件讓學習者去「經驗」是教育的關鍵: 「所謂經驗,本來是一件『主動而又被動的』(active-passive)事情,本來不是『認識的』(cognitive)事情」,杜威「把經驗當作主體和對象、有機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他主張以這種進步的(progressive)教育方法使學習者從活動中學習,經驗本身就是指學習主體與被認識的客體間互動的過程。但他又說: 「經驗的價值怎樣,全視我們能否知覺經驗所引出的關系,或前因後果的關聯。」並不是每一種經驗都是有教育的價值的,對經驗過程逐漸形成的主體的詮釋是關鍵所在。正因如此,杜威亦指出培養出學習者自習能力是教育的功用,他說: 「教育功用的經驗的另一方面,即是能增加指揮後來經驗的能力。」他把這種能力的培養稱為「改造」,所以他說「教育即改造」。
從以上可知,杜威主張教學方法的實施應緊扣學習者為中心的前提,特別是在兒童的早期階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會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工作」,後期再慢慢再轉向「系統的、技術的知識」。正如伯內特(Joe R. Burnett)在1979年論及美國教育實踐時說: 「杜威的教育學在當時或現在,不可能在學校中得到廣泛地應用。因為從來就沒有培訓過進行這種教育的教師,學校也沒有這方面的人力物力,家長和政客們也不支持杜威的教育學。」
我們也不能否認,馬利坦對杜威式的教育的批評是值得注意的: 他認為「當人們忘記了傳授客體(the object to be taught)以及客體的首要性(the primacy of the object)時,當手段崇拜(不是有目的、而是無目的的手段崇拜)僅以對主體的心理膜拜而告終時,錯誤便產生了。」
主要著作
您可以在維基語錄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條目相關的摘錄:
約翰·杜威《哲學之改造》
《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cation)(或譯為《民本主義與教育》)
《自由與文化》
《我的教育信條》
《教育哲學》
《明日之學校》
《兒童與教材》
《追求確定性》(The Quest for Certainty,1929) 《心理學》 《批判的理論學理論》 《學校與社會》 《經驗和自然》 《經驗和教育》 《自由和文化》 《人類的問題》等
③ 新課改的指導思想是什麼分析杜威的思想對我國新課改會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網路一下戴家干、楊學為兩位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對新課改的論述,相信會很有幫助
④ 杜威和赫爾巴特誰是現代教育學之父
赫爾巴特是現代教育學之父。
赫爾巴特因其提出了「以教師為中心」相對比較傳統的教學觀念,因而被稱為「傳統教育學的代表人物」,而杜威因其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相對比較先進的觀念,因而被稱為「現代教育學的代表人物」。而赫爾巴特還被稱為「現代教育學之父」,這個「現代」並不是指時間上的問題,而是對現代的影響問題,赫爾巴特的教育學對現代的影響比較大比較深遠,所以說赫爾巴特是現代教育學之父。同時,由於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被公認為是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是在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的基礎上對教育學體系的科學論證,所以,赫爾巴特又是「科學教育學之父」。
拓展資料
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德語: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沒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與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對當時乃至之後百年來的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巨大、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科學之父」「現代教育學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則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
參考資料赫爾巴特_網路
⑤ 分析和論述杜威的教育本質論及意義
主張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除生長以外沒有其他目的。認為教育就是人的天賦本能的一種自發的、自然生長的過程,與植物生長一樣,不是為了一定目的而生長。
反對家長和學校為兒童確定教育目的,認為強加給活動過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發智慧;它脫離生活實際,是遙遠的,與用以達到目的的手段無關。認為教育不僅要使個人能維持生活,還應盡其所能為社會服務,把兒童培養成為美國社會的合格公民。
杜威理論
建立在「教育即生長、即生活、即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造」這一教育本質的認識基礎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還說:「教育本身無目的。只是人,即家長和教師等才有目的。」
從而鮮明地提出了「教育無目的」理論。杜威的「教育無目的」理論認為:教育目的只存在於「教育過程以內」,不存在有「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主張兒童的本能、沖動、興趣所決定的具體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將社會、政治需要所決定的教育總目的看作是「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並指斥其為一種外在的、虛構的目的表現。
在杜威看來,這種外在、虛構的目的具有靜止的性質,始終是一種固定的、欲達到和佔有的東西。它存在於教育活動之外,使教師和學生所從事的活動變成了為獲得某個東西而採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動失去了自身的意義,變得無關重要。這種外部的目的觀將手段和目的進行了分離,「和目的比較起來,活動只是不得不做的苦事」
⑥ 關於杜威(中國)和他的一些事跡
杜威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心理學家,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創始人。杜威曾做過中學教師多年,後在密執安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執教,著述頗豐。影響較為深遠的如,《我的教育信條》(1897年)、《學校與社會》(1899年)、《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年)等。
⑦ 杜威的介紹
杜威,男,漢族,1968年11月生,山西應縣人。199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天津大學技術經濟與系統工程系畢業,高級統計師。1991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⑧ 杜威的人物履歷
曾任天津市統計局綜合處副處長、處長、天津市統計局副總統計師等職。2009年11月,任天津市統計局總統計師。2011年,任天津市統計局副局長。
⑨ 杜威 如何思考
我們如何思維》是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約翰·杜威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1月,孫伏園主持的《京報副刊》發出徵求啟示,邀請海內外名流學者推薦「青年必讀書十部」。眾多學者紛紛響應作答。《我們如何思維》被胡適、潘家洵、李小峰、邵元沖、楊四穆、羅德輝、許昂若等學者列入推薦書單。《我們如何思維》探討了人類思維的本質。作者運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詳細闡述了我們進行思維時的不同過程。全書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思維訓練的問題」,說明什麼是思維以及思維訓練的重要意義;第二部分「邏輯的探討」論述了邏輯上概念判斷、推理、具象與抽象思維、經驗與科學思維等方法;第三部分「思維的訓練」討論了如何從活動、語言、觀察、課堂教學等方面發揮兒童的好奇心、想像力,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我們如何思維》有助於我們了解思維的特性,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也有助於教師根據思維的發展過程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