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是新人,想寫小說,找別人寫大綱行不行的通
其實也不用找別人幫你寫大綱的,說是要發表的話,那也可以,不過如果是自己家附近的人能幫你的那可能會更好一些吧。當然,是憑我個人感覺。發表小說的話逐浪或
紅袖可能蠻好的吧,我還是比較支持的
❷ 孔孟顏曾四姓因何擁有共同家譜是哪朝皇帝封的端木等是怎樣加入通譜的
在華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謂的「通天家譜」,這四姓就是孔、孟、曾、顏。這四家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大聖賢,四家所用的字輩千百年來完全相同。
這四姓始祖,古往今來,皆以聖人尊之。至聖為孔子,孟子被尊為亞聖,他是孔子之再傳弟子,而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均是孔子的嫡傳高足。
孔孟顏曾四姓在現實世界雖沒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卻以「斯文在茲」的信念為後世中國人建立了一個精神家園。
這個看似與國家民族沒有多大關系的同族譜之字輩,實際上卻折射出一個民族血脈相承的縮影。
一
該四姓後人的現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從孔門第五十六代開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賜孔氏八個輩字:即「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第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
明末由第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蔭植)奏准,崇禎帝賜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賜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的輩是孔門第八十三代「念」字輩。因此,不少孔孟等四姓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
有待指出的是:這並非是孔、孟、顏、曾傳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作為孔孟顏曾後裔行輩的順序的。現家譜如下:
希、言、公、彥、承,
弘、聞、貞、尚、胤;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肈、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二
上述四姓族譜,據說「卜」姓亦遵照之。卜商為卜姓始祖。不過,卜子的影響力遠不及上述四聖。
說到四姓該族譜,尤以「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揚」而耳熟能詳。在當代四姓的族人中,許多人都會當做家譜來背誦。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說這是孔孟兩大家的家譜,也有些人說這是孔孟顏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譜。
嚴格的講,這些表明輩分的名子開頭「字」不是家譜,家譜是記載某個家族世系傳承情況——即各個支脈的男性家庭成員及其配偶、兒孫年齡職業住址等情況(封建社會中女性長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計入家譜)的花名冊(類似家族內部的戶口登記薄)和家族成員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跡的記錄本。
近來,歷年清明節至,來自海內外的三百餘名孔子後裔必然在山東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祭奠了共同的祖先——孔子,子孫們依次向一世主孔子深深鞠躬行禮、敬獻花藍,並誦讀祭文。之後又分別來到二世祖墓、三世祖墓、中興祖孔仁玉墓和遠代諸墓望祭之壇前,按照釋奠先祖「必豐、必潔、必誠、必敬」的禮儀要求,舉行了傳統釋奠祭祀。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恢復祭孔活動以來,曲阜的祭孔活動都是在孔子誕辰日舉辦,屬於「秋祭」。而在傳統上,最隆重、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都是「春」「秋」兩大祭。2008年,曲阜恢復了傳統的春季祭孔。如今的春季祭孔大典定於4月3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隆重舉行。曲阜的孔氏家族墓地,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時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自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其子孫接冢而葬,兩千多年從未間斷。
據悉,目前,孔子後代有三百多萬人,至今已繁衍八十多代。其中,曲阜的孔子後裔占曲阜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約有23萬!
孔子家族嫡長孫(第四十六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起世襲爵位「衍聖公」,主要任務為祭祀孔子、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台灣已故的孔德成是延續八百九十餘年的「衍聖公」最後一代。
不過,目前最流行的說法是民國時代的大財閥孔祥熙,並非孔門嫡傳後裔。因其母嫁入孔門時已有身孕。
此外,還有一部分是回民,姓孔,這是很特殊的。或許會有人問,孔子是漢族,為什麼他的子孫是回族哪。原因是:孔子的第59代子孫孔彥嶸娶了一名回族女子,名叫馬甲尕,夫妻兩人生育了3個兒子。馬甲尕要求一個兒子加入回族,並且信仰伊斯蘭教。她縫制了一頂穆斯林戴的白布帽子,三兒子年幼好奇,爭著戴這頂帽子,於是順從母親的意願成了穆斯林。在甘肅永靖縣,孔氏穆斯林被當地人稱為「孔回回」。
孔孟四姓的後裔中除了有回族外,還有土族、東鄉族、藏族、滿族、保安族、土家族、朝鮮族和撒拉族,他們分別信仰伊斯蘭教、佛教、喇嘛教、基督教等宗教。
三
現在,我們具體談談該四姓共同族譜的由來。
先說是否存在「孔孟一家親」。當前,「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輩論高低」的說法很流行。由於孔子、孟子的後人共用一個家譜,不管姓孔姓孟走到哪裡都要當一家人來對待。還說在舊中國孔家孟家子弟外出旅行,即使逃荒討飯,來到陌生的孔孟人家,只要一提自己姓孔或者姓孟,就會被當一家人來看待。要按照姓名中的「字」表明的輩分論高低,歲數大輩分低的人也要給歲數小輩分高的人磕頭行禮,稱「叔」喊「爺」。東道主要給討飯者安排吃住,走時還要送些糧食。這是和外姓人的區別之處。
要搞清孔孟是否真的一家,就需要看是不是兩家真的共用一個家譜。經查閱家譜網得知:《孔子世家譜》是專門記錄孔子家族繁衍脈絡的譜牒,從孔子時代至今已傳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個代次,共登記近200萬人。2005年,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有限公司在法蘭克福宣布,中國的《孔子世家譜》被認定為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家譜。
《孔子世家譜》原為手抄本,明朝時《孔子世家譜》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約定。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歷史上只大修過四次,分別在明朝天啟年間、清朝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和1937年民國時期。
而《孟子世家譜》也記載了從孟子到第七十五代孫孟祥拹(1990年在台灣繼任亞聖奉祀官)的歷代孟氏子孫繁衍情況。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修編了一部較為完整的族譜,分送族眾。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重校《三遷志》。
孟氏族譜規定,續譜之時要將舊譜繳入譜館,一旦新譜修成,要將舊譜銷毀,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譜已經沒有了,現在傳世的只有《道光譜》、《同治譜》兩種木版刊印本。
由此可見,孔孟兩家各有獨立的家譜,家譜中都沒有兩家合並為一家之說。至於曾、顏,亦如是。我們進而可以推斷,從宗族的角度講,孔家就是孔家,孟家就是孟家,曾家事曾家,顏氏仍是顏氏。顏氏之源與孔子母親無涉。
據說,這四個通天譜的後裔,是不需要說「免貴」的姓氏。
也有此分析出:四姓具備共同族譜,並非是春秋戰國時代相約而定的,而是後來的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強行以定。
當然,無可否認,四姓之始祖確實亦淵源甚多。眾所周知,孔子及其學生的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在西方人看來,孔子無疑是足以與蘇格拉底、耶穌、釋迦牟尼柏齊名的思想家。
而孟軻,也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是影響了很多執政者的至理名言。
關於曾參,其實是孟軻的老師的老師,其在孔學中的地位,很長時間以來未被認識,唐宋之後才被高度認可。他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被稱為「上承孔子道統,下開思孟學派」。
而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有評價說「顏淵獨知孔子聖也。」顏回所認同的「天人合一觀」所表現的對客觀規律的尊重是那個年代的精神瑰寶。
其實,儒家學派以孝道為先,排序以入道為先,應該是孔、顏、曾、孟才對。原因很簡單:顏回和曾參是孔子的學生,顏回是曾參的師兄,曾參卻是孟軻的師祖!
孔孟顏曾四姓在現實世界沒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卻以「斯文在茲」的信念為後世中國人建立了一個精神家園。
❸ 江蘇毓恆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法定代表人:宋和明
成立日期:2010-12-08
注冊資本:16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江蘇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204815668129484
經營狀態:在業
所屬行業:建築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英文名:Jiangsu Yuhe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人員規模:100-500人
企業地址:常州市金壇區華城中路168號
經營范圍:建築工程、機電工程、電力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通信工程、環保工程、鋼結構工程、裝修裝飾工程、地基基礎工程、消防設施工程、電子與智能化工程、防水防腐保溫工程的施工;空調、採暖、製冷設備、起重機械、電梯、鍋爐、管道、石油化工設備、煤氣成套設備、醫葯成套設備、電氣及自動化控制系統成套設備的銷售、安裝、調試、運行、檢修改造、維護保養、技術服務;承包與其實力、規模、業績相適應的國外招標工程;普通貨運。(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❹ 了解一些橋的名稱的由來,如西湖的斷橋,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橋等.
渡船橋:
南側聯:一線橋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帶吳歌;
北側聯: 春入船唇流水綠,人歸渡口夕陽紅。
東溪橋: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
梅縣橋溪村:
上聯是「一門鼎盛,二姓同村,三代展鴻圖,四海揚名,五指峰巒鍾沛國」;
下聯是「六朵荊花,七行樓屋,八方齊慶賀,九如獻壽,十分聲價壯橋溪!」
南星橋:淑氣風光架嶺送登彼岸,洞天雲漢橫梁穩步長堤。
安平橋:暴雨驟傾萬斛珍珠浮水面;長虹多掛一條金帶束天腰。
金鰲玉蝀白練橋:
南向題有「銀潢作嶠」四字,有聯曰:玉宇瓊樓天上下;方壺員嶠水中央。
北向題有「紫海四瀾」四字,有聯曰:綉彀紋開環月珥;錦瀾漪皺煥霞標。
爽且靜兮濠濮澗:
南邊的橫額是「山色波光相罨畫」,對聯是:日永亭台爽且靜;雨余花木秀而鮮。
北邊的橫額是「汀蘭岸芷吐芳馨」,對聯是:蘅皋蔚雨生機滿;松峰橫雲畫意濃。
頤和園中綉漪橋:螺黛一丸,銀盤浮碧岫;鱗紋千疊,璧月漾金波。
諧趣園里知魚橋:月波瀲灧金為色;風籟琤琮石有聲。
鬼斧神工趙州橋: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蒼龍背上行。
懸崖百丈橋樓殿: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
二十四橋明月夜:得勝轅門卸甲;太平沙河洗馬。
註: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風吹到月三更。
勝水橋頭徐霞客:
東側:勝景重新,舟馳人行通海宇;水形依舊,流清湍激映天然。
西側:曾有霞客居北坨;依然虹影墜南陽。
蘇州古豐樂橋:水連天長,萬古川源連泰瀆;年老人樂,四時風景勝滁陽。
蜀山大橋:
南側:室歙溯來源,兩岸靜涵荊水綠;浙吳通要道,一弓長抱蜀山青。
北側:不霽何虹,天遠媧皇來補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為題橋。
蘇州橋:青山綠水百花苑;聚龍醒獅萬年城。
淮清橋:淮水東邊舊時月;金陵渡口去來潮。
杭州半山橋:欲泛仙槎向何處;偶傳紅葉到人間。
西湖斷橋:斷橋橋不斷;殘雪雪未殘。
浙江新安白沙橋:姿若虹霓,為湖山爭秀色;固如磐石,與水月競久長。
青藤書屋橋亭:未必玄關別名教;須知書戶孕江山。
一池金玉如如化;滿眼青黃色色真。
洛陽江頭萬安橋: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
兩翼石碑扶海出;三秋水月渡空行。
太守二千石;宗道五百年。
王道扶翼,萬年紀有;皇閣廣大,四海不波。
南浦橋:綠水橋邊,金石足濟交友渡;白雲鄉畔,山川猶護睦親亭。
福建晉江安平橋: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天下黃河第一橋鎮遠橋:
天險化康衢,直如海市樓中,現不住法;
河堧開畫本,安得雲梯關外,作如是觀。
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一道橋。
大渡橋:萬里長征猶憶瀘關險;三軍遠戌嚴防帝國侵。
瀘淀橋: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梯。
峨眉雙飛橋:雙飛兩虹影;萬古一牛心。
竇圌山上雙索橋: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橋。
青城曲徑多亭橋:青城橋:跋山尋鳥道;磊石壓虹腰。
過溪橋:切斷眾流憑一柱;仰觀四面擁千峰。
凝翠橋:瀑落瑤琴響;山幽薜荔封。
貴州貴陽城北關外頭橋:
說一聲去也,送別河頭,嘆萬里長驅,過橋便入天涯路;
盼今日歸哉,迎來道左,喜故人見面,把手還疑夢里身。
泰山雲瞳橋:橋東側建有「酌泉亭」,有題聯多副:
且依石欄觀飛瀑;再渡雲橋訪爵松。
曲徑通幽處;連山到海隅。(集句)
拔險驚心,到此浮雲成幻夢;登高極目,從茲俗慮自消沉。(劉光照)
風塵奔走,應盡艱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積成功德敢朝山。(劉振聲)
斷崖瀑落晴天雨;一線路入青冥端。
廣東大埔高陂橋:一道飛虹,人在青雲路上;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宮中。
武昌蛇山橋:裊裊白雲,不盡帆飛,三峽浪開東海日;
翩翩黃鶴,無邊霞涌,五洲客醉楚天春。
詠橋的詩辭(一)
橋形通漢上,峰勢接雲危。(帝京篇)李世民
渭水長橋今欲渡,蔥蔥漸見新豐樹。(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步黏苔蘚龍橋滑,日閉煙羅鳥徑迷。(玄都觀)徐氏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橫吹曲辭·後出塞其二)杜甫
春樓不閉葳蕤鎖,綠水回通宛轉橋。(相和歌辭·江南曲)韓翃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橋頭。(相和歌辭·相逢行)崔顥
宜城酒熟花覆橋,沙晴綠鴨鳴咬咬。(相和歌辭·常林歡)溫庭筠
楊柳縈橋綠,玫瑰拂地紅。(舞曲歌辭·屈柘詞)溫庭筠
夜夜愁君遼海外,年年棄妾渭橋西。(雜曲歌辭·妾薄命)劉元淑
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雜曲歌辭·壯士行)劉禹錫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雜曲歌辭·竹枝)劉禹錫
揚州橋邊小婦,長干市裡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雜曲歌辭·江南三台其一)王建
金谷園中柳,春來已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雜曲歌辭·祓禊曲)
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賦西漢)魏徵
漢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橋萬里平。(闕題)楊師道
乘星開鶴禁,帶月下虹橋。(和鑾輿頓戲下)虞世南
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後輓歌)朱子奢
日暮河橋上,揚鞭惜晚暉。(游俠篇)陳子良
雨霽虹橋晚,花落鳳台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儀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橋津。(詠史其二)盧照鄰
一去仙橋道,還望錦城遙。(還京贈別)盧照鄰
虹橋分水態,鏡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葯
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和長孫秘監七夕)任希古
星橋他日創,仙榜此時開。(安樂公主移入新宅侍宴應制)宗楚客
洛橋瞻太室,期子在雲煙。(使至嵩山尋杜四不遇慨然復傷田洗馬韓觀主…贈杜侯杜四)宋之問
橋寒金雁落,林曙碧雞飛。(送趙司馬赴蜀州)宋之問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靈隱寺)宋之問
泉聲喧後澗,虹影照前橋。(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王勃
煙氣籠青閣,流文盪畫橋。(春日侍宴幸芙蓉園應制)李嶠
徑轉危峰逼,橋回缺岸妨。(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其二)杜審言
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慘日映峰沉,愁雲隨蓋轉。(感懷)董思恭
防拒連山險,長橋壓水平。(蒲津迎駕)宋璟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駐馬西橋上,回車南陌頭。故人從此隔,風月坐悠悠。(留別杜審言並呈洛中舊游)崔融
畫橋飛渡水,仙閣涌臨虛。(侍宴長寧公主東庄)劉憲
今夜可憐春,河橋多麗人。寶馬金為絡,香車玉作輪。(上元夜效小庾體)陳嘉言
君不見天津橋下東流水,南望龍門北朝市。(長相思)蘇頲
雲氣橫開八陣形,橋形遙分七星勢。(疇昔篇)駱賓王
日觀分齊壤,星橋接蜀門。桃花嘶別路,竹葉瀉離樽。(送吳七游蜀)駱賓王
澗險泉聲疑度雨,川平橋勢若晴虹。(游石淙山)張昌宗
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採桑)劉希夷
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華觀)陳子昂
綠渚傳歌榜,紅橋度舞旗。(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張說
遇聖人知幸,承恩物自歡。洛橋將舉燭,醉舞拂歸鞍。(東都酺宴四首)張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張旭
岩腹乍旁穿,澗唇時外拓。橋因倒樹架,柵值垂藤縛。(燕子龕禪師)王維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送楊長史赴果州)王維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曉行巴峽)王維
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江南旅情)祖詠
徒爾當年聲籍籍,濫作詞林兩京客。故人斗酒安陵橋,黃鳥春風洛陽陌。(放歌行答弟墨卿)李頎
西泠橋與長橋、斷橋並稱為西湖三大情人橋.
西湖的橋都不太長,造型也說不上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放到沿湖長了有一定年份的法國梧桐中間卻是剛剛好,看起來格外舒服。西冷橋也不例外。
孤山朝北里湖一側,在與北山路交接的地帶,有著很大一塊草坪,冬日的下午,有很多人都坐有在陽光照射得到的草地上打牌喝茶。過了門口樹起一顆大印章的西冷印社,就到了西冷橋。
大約是1500年前,在某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一位坐在油壁車里的曼妙女子,就在這里輕輕撩開了車上的簾上,或者根本就沒有簾子,然後看到了一位騎著青驄馬的翩翩佳公子。愛情就這樣在垂柳依依的西湖邊上發生。
西斜的陽光掠過寬闊的水面,照射到了西冷橋頭的慕才亭里。遠遠就看到一位女導游在亭子邊上比劃著手勢,旁邊是一個十來人的旅遊團隊,不想走近後,講解卻已經結束。我只有坐在亭子里,一個人望著西湖,然後想像著這樣可能的一幕。
蘇小小,南齊錢糖人,聰慧美麗,雖為歌伎,但自知自愛。這是生活在1500多年後,用觀光電車代替了油壁車與青驄馬的人們對她所做的簡短評介,就刻在了亭子邊的石碑上。
依正常看來,對於從小就父母雙亡,沒有兄弟姐妹的女兒家再加上社會地位低微來說,似乎決定了蘇小小不可能過上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更遑論愛情。
然而在西湖的天地里,蘇小小卻是特立獨行,活得那樣熱烈。像她憧憬中的愛情的到來,就是她在西湖邊上坐「自駕車」遊玩時遇上的。
「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這首從六朝南陳就開始流傳的《錢塘蘇小小歌》,說的就是蘇小小的第一段愛情。一次偶然的路遇,讓她結識了阮郁,一位前來遊玩的官宦子弟,然後大家就在西泠橋邊蘇小小家裡共賦同居。
然而甜蜜的夢容易醒。這一段愛情在半年後終結,被嚴父招回金陵的阮郁就再也沒有回來。不過蘇小小卻沒有過度的悲傷,西湖的湖山正是她排解心中塊壘的最好所在。
為蘇小小築墳的,是她在西湖邊上遇到的第二個男人,曾經落魄的書生鮑仁,他後來在她贈銀數百兩後得以進京趕考。然而同樣去如黃鶴。而蘇小小依舊乘坐著油壁車,徜徉在西湖的山水間,直到某天偶感風寒,在最青春的22歲辭世。這時候,已經做了滑州刺史的鮑仁,才突然冒了出來,哭了一場,然後在西泠橋邊擇地造墓。
蘇小小的可嘆之處,在於她看破了緣分的起滅,對待逝去的愛情,視之若天上的風月流雲一樣自然,而不是過於介懷傷身。加上她慧眼識英才,救人於貧困的品德,自然受到了1000多年來士子,還有人們的推崇。甚至,在她死後的幾百年,宋代有個叫司馬才仲的人,還在洛陽夢見蘇小小為他唱歌,最後痴情的他還不遠千里,前來尋夢西湖。
後人在西湖邊上,為蘇小小築起了一座「慕才亭」。今天向著西泠橋的這邊,懸掛著一副對聯,「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這湖山金玉,倒是絕佳的配搭,也算是對這位倜儻而善良的佳人的最好紀念。
今天的人們,把死後雙雙化蝶的梁山伯祝英台的紀念,放在了位於西湖東南的萬松嶺上。據說當年梁祝的三年同窗,就是在萬松書院,在可以遠眺西湖的萬松嶺上,今天還專門建起了一處梁祝讀書處。
如果梁祝真的曾經在萬松書院求學,那端的是好。因為你到今天修葺一新的書院去看看,從入山門開始,散布兩旁的塑像,就是曾經在這座書院里開壇授課,或者給書院以影響的老師們:提倡「不憑註疏而新聖人之經,不憑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的張載,主張「知先行後」的程顥程頤兄弟,主張「性靈」、深諳廚道的袁枚,還有南宋大儒朱熹,等等。
可是,在這些名師的管教之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愛情究竟何時生發?是在明月照松間的晚上,還是在煙波罩沙堤的白天?萬松書院的梁祝讀書處,安在了毓秀閣里。一個獨立的院落,立有一塊書著「獨立石卓爾」的大石頭。一樓有梁祝寒窗共讀的塑像。
院外不遠處,還新建有一處雙照井,原址在城中,為十八相送的場景之一。那時候,英台指著井中的倒影對山伯說:一男一女笑盈盈。還蒙在鼓裡的山伯惱道:你怎能將我比女人?!
由萬松嶺往西湖邊上走,尋到梁祝當年相送的長橋,不過卻是沿湖的短短一截,今天成了車流滾滾的馬路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人指點,實在難以辨認。倒是在離長橋不遠,在長橋公園的西湖邊上,新修了兩孔雙投橋,據說是為了紀念南宋時候另一對欲愛不能而殉情跳湖的女青年陶師兒與書生王宣教。
在許多人看來,一帆風順的情事,雖然是再好不過,但是沒有了驚心動魄,多少總會讓人覺得遺憾。愛情的浪漫與極致之美,就在於中間的磨難和阻滯。因為家世,因為出身,因為俗世的種種壓力,兩個人似乎不可能在一起。但當一切阻礙掃清,經歷了磨難的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得來的愛情會更加的甜美。
然而,世事並不全是這樣的如人所願,在真實的愛情中,有情人往往都囿於現實中的更多因素,最後不得不勞燕分飛。這樣的事情,自古而來,比比皆是。所以,如果說是梁山伯祝英台的雙雙化蝶是心酸的浪漫,那麼雙投橋下的湖水「新開兩朵玉芙蓉」,則是情之所至的極端舉措。今天走過長橋和雙投橋的人們,除了憑湖扼腕之外,倒是可以想想,愛需要勇氣,但是在阻滯出現的時候,更應該讓愛在此生繼續。
只有百十來米長的斷橋是一座獨孔環洞橋,位處白堤東北端,一頭緊接著北山路,跨過馬路就是風景不錯的寶石山。從這里沿著白堤往西南一直走下去,還可以直抵整個西湖裡文化意味最為濃厚的孤山。這座在唐代得名但從來就未曾斷過的橋梁,就是民間神話《白蛇傳》里白娘子與許仙相逢的地方。
那些雙雙對對的情人們,腳步也像流水一樣來去匆匆。在斷橋上,我看到一對身著校服、手拉著手的學生情侶,他們嘴裡一邊齊聲哼唱著「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邊往白堤方向走。
跨在水中央的斷橋,隔著兩邊湖水,南邊的西湖水面寬闊,遠岸盡處是繁華的都市的剪影。北邊的北里湖水面窄小,則映著一列小山和湖堤邊上的樹木。有許多人站在橋中央留影。如果遇上天氣晴好,並且角度選擇得當的話,那麼在向北的這邊拍出來的照片上,就很可能會出現兩座保塔,一座翹立山頂,一座則倒插在如鏡的水面上,中間,則間雜著兩列相仿的法國梧桐。
橋東頭靠近北里湖的這一側,有一處帶著水榭的御碑亭,中間立有一塊寫著「斷橋殘雪」的石碑。水榭下邊,在靠北山路的湖裡邊,辟有幾十畝的荷花池。可惜這個時節,接天蓮葉早已不見蹤影,曾經挺立的枝幹也已衰敗,三艘小船上,幾位工人正用竹篙將這些殘枝敗莖打撈上船。
「斷橋殘雪」是西湖舊十景之一,不過這樣的天氣顯然無法看到古人最為推崇的西湖雪景。坐在斷橋東頭的水榭里,翻開明末文人張岱的《西湖夢尋》,便有這一句經典的描述,「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約略想像得出幾百年前的西湖上,白茫茫天地間,惟餘二三物的景緻來,一種寂寥的感覺油然而生。
想來,白素貞與許仙的青春相逢,肯定不會是在冬天時分。至少,在關於他們的傳說中,就有著一件非常重要的愛情道具———雨傘,正是在這一借一還的過程中,帶出了一段驚天動地的愛情來。比較合適的,應該是在桃紅柳綠的春天或者荷花映日的夏季,至少在萬物欣然向上的季節,感情都會比往常來得熱烈。否則,即使是化作了美人的白蛇,在禮教森嚴的古代,諸如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禁律,也會使人,至少是許仙望而卻步。
在宗法森嚴的封建社會,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怎麼看都是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何況中間還隔著一個代表著封建綱常的法海。那些年代的人們啊,就是因為這個,多少萌動在心底的愛情,最終也只能是讓它在眼波的餘光中黯然消失。
但千百年來,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從來都是相通的,再多的棍棒打壓與桎梏封鎖,也無法阻擋愛情的勃然生發。只不過,限於記敘的歷史局限,我們只能從白娘子與許仙的傳說,以及後來流傳於世的話本、戲劇中,由塔倒人團圓的結局看到了人們對愛情的尊重,以及維護美好的願望。
所以,也就有了這樣一個版本,據說到西湖邊遊玩的百姓,因為痛恨法海,並且試圖搭救敢愛敢做的白娘子,每每去到雷峰塔下,都會抽走塔基下邊的一塊磚。累年以下,最終導致了象徵著封建壓迫的雷峰塔的轟然坍塌。
站在今天的斷橋上,往西南邊的湖水盡處看去,一座巍然聳立的寶塔高出了西湖邊上的一溜小山,那就是今天新修起來的雷峰塔,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到西湖的全景
❺ 上海財經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英賢圖書館
此座復古風格的老校門是學校為迎接上財百年,經多方查詢和反復論證而決定復建的。其位於武東路校區歷史建築風貌保護區區域內,其建築樣式繼承中國傳統,又融入現代風格,充分展現了學校寬廣的國際視野和強烈的國際意識,與毓秀樓等歷史建築相應成輝,形成學校又一特色歷史文化景觀。
歷史上,這座老校門命運多舛,飽經戰火,初次建於1930年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時期,毀於1932年「一二八事變」。二次復建於1935年國立上海商學院時期,毀於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它的兩建兩毀與整個民族的命運傷痛緊密相連,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❻ 中國大學最多的城市前幾名是哪幾個
根據教育部官網公布的2019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可知,截止到2019年6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各城市數量的排名按從多到少排列前幾名分別是:
北京(93所)、武漢(83所)、廣州(82所)、重慶(66所)、上海(65所)、西安(63所)、天津(58所)、成都(57所)、長沙(57所)、南昌(53所)
(6)上海通和毓承公司地址擴展閱讀
截止到2019年6月,北京市所有的高等教育院校如下: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北京建築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農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物資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外交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體育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城市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首鋼工學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北京吉利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
北京警察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瑞酒店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政法職業學院、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北大方正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經貿職業學院、北京經濟技術職業學院、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匯佳職業學院、北京科技經營管理學院、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北京培黎職業學院、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
北京藝術傳媒職業學院、北京體育職業學院、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網路職業學院
參考資料來源:廣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2019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
❼ 毓承投資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怎麼樣
毓承投資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是2015-10-20在上海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富特北路211號302部位368室。
毓承投資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000MA1K30MT0F,企業法人EDWARD HU,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毓承投資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毓承投資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❽ 六月五日大學通考嗎
性別:女公歷:2009年6月9日13時坤造:己丑 庚午 乙酉 癸未 9歲運大運: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性格分析:●天分奇高,才華在很年輕時已得到肯定,不過受到打擊後,容易一蹶不振。具有多重性格,有時是 一個博愛的人,但有時卻是一個感情吝嗇鬼。●具直覺力,善用技巧處理職務,即使面對困難仍能堅忍果斷,會帶給你成功和財務上的獨立。你選擇朋友和同伴是有分別的,而且相當保守,會克服不合意的困難。有易感的天性和急躁的脾氣。 命造簡批:◎經商下海做生意◎人際關系:可以受到母親輩的幫助。◎男娶美妻,女嫁俊男。男才女貌,令人羨慕的一對。◎夫妻恩愛不同凡響,互相愛慕如賓,如膠似膝,形影不離。◎夫妻性生活和諧,如魚得水,但防縱欲過度,而患兩性疾病。◎有組織領導能力,精明能幹,能成大事,享有聲譽。◎喜作領導,不喜受他人支配,有威權,不易屈服,適合從政或管理工作。◎但剛愎自用,喜歡大權獨攬,造成下屬有怨言,應注意避免,多納忠言為好。◎出身公務員之家,或兄弟姐妹中有人任公職。手足相親,家庭合樂。◎受雙親之恩惠得幸福,好飲食,中年發胖,喜藝術、歌唱。◎具有愛心和同情心,待人親切,言語動聽,愛護小動物,適合做教師、護士、動物飼養員。◎有祖產,能享祖業。父親直率之人,精明能幹,多為當地名人。◎對子女較不利,或子女緣薄。女命生產不順,或有流產之事,並防婦科病。◎想法不同流俗,多奇思妙想,但情緒不穩,好歸咎他人,也容易有自卑心理。■為人口快心直,志氣軒昂,衣祿足用,福壽雙全,兄弟雖有,難為得力,六親和睦,女人興財綿遠,平穩之命。■適合的職業:土木業、電氣商、建築業、木器商、酒類商。忌水類。 ■應該注意年限:十九歲,廿六歲,五六歲,七十歲 這是根據您女兒的八字算出來的。再來談談父姓:關於辛氏的古老淵源,《姓纂》一書記述得最為清楚,是這樣的:「姒姓,夏後啟別封支子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左傳》:周太史辛甲、辛俞美,為昭王友,秦有將軍辛騰,家中山苦陘,曾孫蒲,漢有辛武賢,隴西。」 依照上述《姓纂》的記載,屬於夏啟後裔的辛氏,是從最初的莘氏改過來的。不過,數千年來所孕育的不計其數姓氏之中,卻另外還有一支血緣不同的莘氏,那就是《潛夫論》所記載的:「莘,禍融氏之後,分為八姓,已、禿、彭、嬗、曹、斯、莘」。換言之,上古掌火的祝融氏的眾多後裔之中,也有以莘為氏的。反顧過去的歷史,一直到1000年的宋朝之時,還有一位叫作莘融的名人出現,可見莘之為氏,的確是存在於芸芸眾姓之中的。 那麼,源自祝融氏的莘氏,跟源自夏啟的莘氏,彼此間有沒有什麼牽連?對於這個問題,《廣韻》一書回答得最清楚,指出:「莘,辛聲近,遂為辛氏」,明白說明了後來莘氏改姓為辛氏的情形,也為今日莘氏的所以不甚多見,下了最合理的注腳。 從上段文獻辛氏的來龍去脈,可以說就一目瞭然了。這個家族出現之後,一向以隴西一帶為繁衍成長的溫床,尤其現在的甘肅狄道地方,更是長久以來辛氏家族的一個主要繁衍中心,歷代人才輩出,聲譽響亮無比。 發祥於隴西的辛氏家族,在歷史上一向表現得出類拔萃。到了宋代,辛氏的表現有如日之中天,金碧輝煌令人不可逼視,這種情形,只要看辛棄疾個人表現,便足以說明一切了。 辛棄疾三個字,對於讀書人而言,相信必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的文學才華,照耀古今,他的將略武功,更令人肅然起敬,堪稱為允文允武的千古奇才。他的詩文充滿了濃郁的悱惻綺麗之思,所以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辛棄疾可能是一位風流倜儻的文弱書生。若有這種想法,可就大錯而特錯了。辛棄疾的作品,除了晚年所作的少數幾首之外,絕大多數都悲壯激烈。流傳了千百年的《稼軒集》,就滿載著他的愛國情懷。 縱觀辛棄疾一生的愛國事跡,的確千古足式。他於宋孝宗時,歷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安撫官,屢以平盜立功。他在湖南創立的「飛虎軍」,更雄鎮一方,為當時江上諸軍之冠。後來,到了宋寧宗時,他又以一連串輝煌的功績,出知紹興、鎮江等地,雖然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夙願,但已備受千秋萬世的景仰。立功、立言、立德,辛棄疾的確是後世辛氏家族之光!再看母姓孔: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但是因為孔甲之後沒有孔姓世系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而源於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 第一、 跟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歷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下桀,建都於亳。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後,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第三、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孔孟後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蔭植)奏准。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這並非是孔孟傳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作為孔孟後裔行輩的順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gb/wskl/kzjp/kzjp.htm],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世系 下面是家譜 - 卌七世祖 黃帝軒轅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囂) - 卌五世祖 蟜極 - 卌四世祖 帝嚳高辛氏 - 卌三世祖 契 - 卌二世祖 昭明 - 卌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恆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卅五世祖 報乙 - 卅四世祖 報丙 - 卅三世祖 報丁 - 卅二世祖 主壬 - 卅一世祖 主癸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湯(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陽甲 商王盤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廩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紂) 微子 微仲衍 - 十三世祖 宋公稽 -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 十一世祖 宋閔公共 - 十世祖 弗父何 - 九世祖 宋父周 - 八世祖 世子勝 - 七世祖 正考父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 父 叔梁紇 - 孔子 - 子 孔鯉 - 孫 孔伋 - 曾孫 孔白 - 玄孫 孔求 - 六代孫 孔箕 - 七代孫 孔穿 - 八代孫 孔謙 - 九代孫 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 十代孫 孔忠 - 十一代孫 孔武 - 十二代孫 孔延年 - 十三代孫 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 - 十四代孫 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 - 十五代孫 孔房,褒成侯 - 十六代孫 孔均,褒成侯 - 十七代孫 孔志,褒成侯 - 十八代孫 孔損,褒亭侯 - 十九代孫 孔曜,奉聖亭侯 - 二十代孫 孔完、孔贊,褒成侯 - 二十一代孫 孔羨,宗聖侯 - 二十二代孫 孔震,奉聖亭侯 - 二十三代孫 孔嶷,奉聖亭侯 - 二十四代孫 孔撫,奉聖亭侯 - 二十五代孫 孔懿,奉聖亭侯 - 二十六代孫 孔鮮,奉聖亭侯 - 二十七代孫 孔乘,崇聖大夫 - 二十八代孫 孔靈珍,崇聖侯 - 二十九代孫 孔文泰,崇聖侯 - 三十代孫 孔渠,崇聖侯 - 三十一代孫 孔長孫,恭聖侯 - 三十二代孫 孔嗣悊,紹聖侯 - 三十三代孫 孔德倫,褒聖侯 - 三十四代孫 孔崇基,褒聖侯 - 三十五代孫 孔璲之,褒聖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 三十六代孫 孔萱,文宣公 - 三十七代孫 孔齊卿,文宣公 - 三十八代孫 孔惟晊,文宣公 - 三十九代孫 孔策,文宣公 - 四十代孫 孔振,文宣公 - 四十一代孫 孔昭儉,文宣公 - 四十二代孫 孔光嗣,泗水主簿 - 四十三代孫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 四十四代孫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 四十五代孫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歷代衍聖公: - 第46代衍聖公 孔聖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願,宋仁宗改稱孔子嫡長孫為衍聖公, - 第47代衍聖公 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 - 第48代衍聖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 第49代衍聖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 第50代衍聖公 孔拂、孔摠、孔晉、孔拯 - 第51代衍聖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遠(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 第52代衍聖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萬春、孔之周 - 第53代衍聖公 孔浣、孔治、孔貞、孔洙(南宗) - 第54代衍聖公 孔思晦、孔思誠、孔思許(南宗) - 第55代衍聖公 孔克堅、孔克忠(南宗) - 第56代衍聖公 孔希學、孔希路(南宗) - 第57代衍聖公 孔訥、孔議(南宗) - 第58代衍聖公 孔公鑒、孔公誠(南宗) - 第59代衍聖公 孔彥縉、孔彥繩(南宗) - 第60代衍聖公 孔承慶、孔承美(南宗) - 第61代衍聖公 孔宏緒、孔宏泰(字永實)、孔弘章(南宗) - 第62代衍聖公 孔聞韶)、孔聞音(南宗) - 第63代衍聖公 孔貞干、孔貞寧)、孔貞運(南宗) - 第64代衍聖公 孔尚賢、孔尚乾(南宗) - 第65代衍聖公 孔衍植、孔衍楨(南宗) - 第66代衍聖公 孔興燮、孔興燫(南宗) - 第67代衍聖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 第68代衍聖公 孔傳鐸、孔傳錦(南宗) - 第69代衍聖公 孔繼濩、孔繼濤(南宗) - 第70代衍聖公 孔廣棨)、孔廣杓(南宗) - 第71代衍聖公 孔昭煥)、孔昭烜(南宗) - 第72代衍聖公 孔憲培、孔憲坤(南宗) - 第73代衍聖公 孔慶鎔、孔慶儀(南宗) - 第74代衍聖公 孔繁灝、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聖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 第76代衍聖公 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聖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於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 - 第77代衍聖公 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明令,承襲衍聖公爵位。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號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孫家鼐孫女孫琪芳女士。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孔德成隨國民黨集團遷往台灣,復建台北家廟,歷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兼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開設商周青銅彝器、三禮綜合研究、金文等課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在台北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詳辭世,享年89歲。長女維鄂,子維益(卒)、維寧,長孫垂長。 後人 孔子後人繁衍,有名的後人包括: - 第10代西漢孔藂(-前171),早年追隨漢高祖碭山起義,屢立戰功,曾官左司馬、將軍、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領軍軍夾擊項羽楚兵,大勝。次年六月被封為蓼侯。卒諡「夷」。 - 第11代西漢孔臧,孔藂之子。漢文帝時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賦二十四篇。 - 第11代西漢孔安國 - 第14代西漢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隨父孔霸徙居長安,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後舉方正,入朝任諫大夫。漢成帝即位,舉為博士,遷大將軍,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漢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師,稱病辭職。卒諡簡烈侯。 - 第19代東漢孔宙(103- 163),字季將。少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是時,泰山附近動亂,孔宙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門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東廡。 - 第20代東漢末年的孔融 - 第26代晉孔坦(285-335),字君平,居會稽。任世子文學,後補為太子舍人,遷尚書郎,任吳郡太守,後遷尚書,疾篤未任。晉元帝年間,建議申明貢舉之制,崇修學校。贈光祿勛,諡「簡」。有集傳世。 - 第32代南朝孔奐(514-583),字休文,居會稽。好學善屬文,通經史百家。侯景之亂,孔奐獨傲然自若,自謂不以取媚凶丑以求全。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晉陵太守,後為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有集傳世。 - 第32代唐孔穎達,經學家。最重要的著作為《五經正義》,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 - 第37代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時與李白、韓准、張叔明、陶河、裴政隱居徂徠山,稱「竹溪六逸」。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授左衛兵曹參軍,累官至給事中、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受命為魏博宣慰使,成功勸說藩鎮田悅歸順。後為藩鎮李懷光部眾所殺。 - 第38代唐孔述睿(730-800),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代宗召為大常寺協律郎,轉國子博士,遷尚書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升為諫議大夫兼皇太子侍讀,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復為史館修撰。「述睿每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贈工部尚書。 - 第45代北宋孔道輔(985-1039),字原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舉進士第,授寧州軍事推官。九年(I016年)遷大理寺丞,知仙源縣(今曲阜縣),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優人以孔子為戲,道輔怒退,契丹陪罪,後不敢侮慢宋使。後知兗州,曾訪得孟子墓,建廟於墓之西南。卒後,受祀於鄒城孟廟,稱先儒孔氏。 - 第46代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輔次子。登進士第,知仙源縣(今曲阜縣)。司馬光上章推薦,遷為太常博士,後為司農少卿,後遷鴻臚。編有《孔氏宗譜》、《闕里世系》等。 - 第47代北宋孔平仲,字義甫。姓剛直,而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貶官。長於史學,工文詞,著有《續世說》等書。與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黃庭堅論元佑人才,譽稱「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 - 第54代元孔思迪,字凝道。以國子生授膠西主簿、安慶錄事,轉光山尹,遷陝西行台御史、湖廣都事、太常禮儀院判、太常禮儀使。元文宗時,楚中因災動亂。遷思迪為湖廣都事,以宣撫安定為主策,動亂遂告平息。 - 第60代明孔承倜,字永冠。博學工詩,尤精顏真卿書法,明代孔廟石碑多出其手。一生為官清正,篤信陽明之學,足跡所至,均開館會生徒。著有《易經代言》、《詩經代言》、《書經代言》、《四書代言》等。 - 第62代明孔聞詩(-1643),字四可。天啟二年(1622年)舉進士,授中書舍人。崇禎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條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時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縣,聞詩應援守御,戰績卓著。編有《奏議》數卷。 - 第63代明孔貞運(1574-1644年),字開仲。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試第二名賜進士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代為輔相。編著有《詞林典類》等書。 - 第63代清孔貞瑄,字壁六,清順治庚午舉人,博學多才,潛心研究經史,尤精算學、韻學。由泰安學正升雲南大姚知縣,因爭公道不得而辭官。 晚年專事著述,著有《聊園文集》等。 - 第64代清戲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 - 第69代清孔繼汾(1725~1786),經學家。有《闕裏文獻考》100卷,《孔氏家儀》14卷,《樂舞全譜》2卷,《匡儀糾謬集》3卷,《行餘詩草》2卷,並校刻《文獻通考序》1卷。 - 第69代清孔繼涵(1739~1783),校勘學家。有《微波榭叢書》。 - 第70代清孔廣森(1752-1786),經學家、音韻學家。著有《春秋公羊通義》、《大戴禮記注》、《經學卮言》、《詩聲類》等。 - 第70代清孔廣陶(1832-1890),廣州藏書名家。藏書處稱「三十三萬卷書堂」,與伍崇曜「粵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館」、康有為「萬木草堂」,合稱「粵省四家」。 - 第71代清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廣森子。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官至貴州布政使。善隸書,工吟詠,於古音學頗有研究,曾著《古韻》、《詞韻》。 - 第71代清孔昭薰,宇惠如,衍聖公孔廣棨次子。嘉慶舉人,襲封翰林院五經博士,任山東臨邑縣訓導。刻苦好學,嗜古工詩,好金石學。於曲阜城郊掘得漢、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編成《至聖林碑目》六卷。 - 第72代清孔憲彝,著名詩人。 - 第72代後裔孔憲鐸(1935年生),曾任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學術副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 - 第73代現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孔慶東 - 第74代孔繁禮(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編委,安徽阜陽師院古籍所顧問,蘇軾研究專家。 - 第74代孔繁星,當代詩人。 - 第75代孔祥熙,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 - 第75代孔祥吉,當代著名清史學家。 - 第75代孔祥東,國際知名鋼琴家。 - 第76代孔另境(1904—1972),原名令俊、若君。近代文學家。 - 第76代孔令朋(1919—),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教授,著有回憶錄《風雨人生》。 - 第76代孔令輝(1975—),當代著名乒乓球運動員。 - 第77代嫡孫女孔德齊(1915年生),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的大姐,嫁給前清探花、著名書法家馮恕的之子,婚後因琴瑟不和而早逝。。 - 第77代嫡孫女孔德懋(1917年生),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的二姐,嫁給清末翰林、《新元史》作者柯劭忞之子柯昌汾。 注釋 #孔子的姓「子」並非「孔子」的「子」。孔子先祖為商朝貴族,而「子」乃商國姓。古代「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參看本條目家世與生平章節及姓氏一文。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即孔子之名「丘」來源於此。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邱焉。」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根據以上就可以得出許多名了,「芸(芸草乃靈葯,能起回生!)香」是我感覺不錯的。你也可以自己想下撒,這么多資料給你收集全了,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