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試述公共政策分析有哪些基本要素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問題、政策目標、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資源、政策評價標准、政策效果、政策環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問題.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順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是否對政策問題取得共識.政策問題是從大量社會問題中篩選出來的,如何篩選?誰參與篩選?其結果會大相徑庭.作為有選擇的社會問題,人們對它們所做出的判斷是否准確,既取決於經驗知識,還取決於倫理道德方面的價值觀念等.
(2)政策目標.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務,是要確定解決問題的目標,或者明確地說,確定目標是分析的前提.所謂政策目標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結果或完成的任務.如果沒有目標,政策方案是無法確定的.但目標不明確,也同樣會使政策出現偏差.所以必須要求目標明確,具體落實.政策目標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穩定性,又要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具有應變能力.
(3)政策方案.為實現某一目標,可採用多種手段或措施,它們統稱為備選方案.擬定可供選擇的各種備選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礎.由於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中發現的,所以需要擬定出一定數量的可行方案進行對比選擇.沒有選擇也就沒有分析.決策理論中的「霍布森選擇」,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應該嚴格禁止出現.
(4)政策模型.按照系統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對研究對象和過程某一方面的本質屬性所進行的一種抽象描述.它可以將復雜問題簡化為易於處理的簡單模式,不受現實中非本質因素的約束,易於基本掌握、操作、模擬與優化.
有幾類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們是圖標、物理、符號和形象模型.
所有的模型討論,都涉及到總體研究.最優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設和約束條件下可以求出最優選擇結果的模型.
(5)政策資源.在政策制定與實際執行中,都會消耗各種資源,尤其在執行中.政府的「作為」,以能否提供多少資源為基礎,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條件.所消耗的資源,一般可以用貨幣表示費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貨幣支出的費用.如生態影響因素、環境污染因素等,無法用貨幣來衡量.
資源消耗分析,有許多因素不能用貨幣衡量.人、財、物、時間、信息都是資源.除此之外,權力、地位、名譽等,也可能是資源.
(6)政策評價標准.整個政策過程,無論是從系統評估、投資評估、推測評估、方案評估,還是執行評價或總評價等,都有待於建立合適的評價標准.政策制定是政治過程,離不開政治上的評價及其標准.往往是綜合性評價,因為不同方面的標准,無法用較為統一的尺度來衡量.
(7)政策效果.效果是達到目的時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體有三個方面: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從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兩個因素所決定:一是政策執行的成本;二是政策執行的結果.當政策執行結果所產生的效益,高於政策執行成本時,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間的差越大則說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無效的.
(8)政策環境.公共政策系統不僅包括政策主體和政策客體等多種要素,而且還包括外在環境.這些制約和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結果的外在因素統稱為環境因素.其中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國際環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構成的政治文化,在社會變革時期,對政策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動實際上是對政策信息進行搜集、傳遞、加工、使用、反饋的過程,即輸入關於社會各方面要求與需要的信息,經過轉換(領導層的決策),輸出作為所制定的政策內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實施情況的反饋信息.政策信息原則上應該是開放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信息閉塞而造成政出多門,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問題.
獲得政策信息應是多渠道的,既有來自大眾交流媒介的各種社會渠道,也有來自機關內部渠道.因此,要加強各種信息渠道的溝通.
Ⅱ 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驟有哪幾種
對股票進行基本面分析,一般需要自上而下進行,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部分。宏觀看經濟環境,中觀看行業發展,微觀看經營。經濟環境一般來講,宏觀面的分析,包括經濟指標和經濟政策兩方面。首先,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經濟的發展處於怎樣的狀態,此時就要用到一些宏觀指標,比如GDP、CPI、PMI、利率、匯率,預算赤字等多重指標。其次要看,當前的而經濟處於經濟周期中的哪一個階段,處於繁榮期、復甦期,還是衰退期,蕭條期,有些股票屬於周期性股票,一旦經濟不景氣,這些股票就會給者帶來嚴重的損失。其次,要看經濟政策。國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給未來的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財政政策,決定了未來的稅後和支出,從而影響到的再生產,貨幣政策則通過影響貨幣量來影響股市。比如,如果銀行提高存貸款利率,者則會更願意將錢存入銀行,而不是於股市,這樣股價就會出現下跌。另外,國家的政策對股市版塊也會產生影響,比如「雄安新區」等政策的出現,就會對者中長線的決策產生影響。
行業發展
分析行業,主要看行業的生命周期和景氣程度。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初創期、成長期、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的階段,其價值是不同的,在初創期和成長期,的發展快,價值高,但風險也大。在期和衰退期,的經營已經不再擴大,利潤也不再增長甚至衰退,價值就會降低。比如,目前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價值就較低。行業的景氣度,對也有影響,政策扶植某一個行業,某一個行業就會有好的發展,比如目前環保行業受到國家重視,未來的發展前景就會相對較好。
經營的經營,主要是看的內在價值。的內在價值主要由資產、收益、股息等因素決定,將未來的收益折現為當前的現值,就能計算出股票的內在價值,這也是證券分析師的主要任務。股票和其他商品一樣,其價格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但是股票的價格圍繞其內在價值上下波動,最終會回到內在價值。因此分析的內在價值也有一定的意義。
Ⅲ 政策分析的價值
政策分析是個人、團體、研究機構對現行或計劃實行的組織政策、決策程序和活動中的情況、問題,以及公眾對它們的反映信息進行系統的調研、觀察,並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的過程。政策分析是政策研究方法論的一個基本方面。分析的價值主要是制定和應用評判標准來評價政策價值觀與政策選擇,內容主要是提出並評價價值論點正確性的判斷標准,中心問題是用什麼標准證明政策行為的正確、有益或公正。
Ⅳ 政策分析的定義
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
policy analysis
對政策的調研、制訂、分析、篩選、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進行研究的方法,又稱政策科學。政策分析的核心問題是對備選政策的效果、本質及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它是在運籌學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籌學和系統分析側重於對系統進行定量分析,政策分析則側重於對問題的性質進行分析,從而發現新的政策方案和解決途徑。
詳見http://ke..com/view/482995.htm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_^
Ⅳ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種模式
內容—過程分析模式
這是美國學者麥考爾與韋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強調公共政策分析應集中在內容與過程的分析上,主張使用規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兩種方法。
系統分析模式
這是美國行政學家沃爾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強調政策分析既要重視對政策制定的分析,也應加強對政策執行的分析。
信息轉換分析模式
這一模式是由美國學者鄧恩提出的。該模式認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實、價值、規范三大問題,由此產生了經驗方法、評價方法、規范方法三種分析方法。
Ⅵ 簡述政策分析的五種基本模式
全面理性模式 泛指決策者能夠依據完整而綜合全面的資料作出合理性的決策。
有限理性模式 是西蒙和馬奇在批評全面理性模式及對行政決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其要點是: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對備選方案的選擇,所追求的不是最優的方案,而是次優或令人滿意的答案。
漸進模式 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政策分析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這一政策大意是,政策制定所根據的是過去的經驗,經過漸進變遷的過程,從而獲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混合掃描模式 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A.埃澤奧尼提出的。他在《混合掃描理論:決策的第三種方法》一文中,對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模式以及傳統的全面性模式加以批判,提出第三種方法——「混合掃描」理論
最優化模式 是德洛爾在批評全面理性模式和漸進模式並吸收這兩種模式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的帶有綜合性質的模式。
Ⅶ 什麼是政策分析
政策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政策分析卻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一些政治學家把微觀經濟學多年來對效率(O/I)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運用於社會政治領域,建立了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政策科學。這種理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指為了解決存在的問題,根據掌握的事實或數據運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尋求最佳的對策。 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具有這樣一個假設前提,即固定的資源或投入,經由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徑,能夠獲得最高的產出。政治學家以此為據,先設定明確的目標或產出,然後尋求如何可以增加效率,即以最低的投入或最少的資源達到事先確立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政策分析最初實際上只是一種效率研究,它僅限於有助於決策的分析工作。 政策分析的前期准備要涉及問題的確認和資料的收集,政策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為決策者提供決策的依據。這種政策分析從50年代開始首先在軍事領域得到運用,而在社會一般決策領域的普及則是60年代的事情。在這個時期,美目的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和其他一些以政策分析為主要工作的機構都是以這種政策分析的理念開展其研究工作的。這類基於理性原則的政策分析(投入一產出分析)在政策分析領域影響甚大,它構築了現代政策分析的基礎架構。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人們很難把政策分析僅限於政策方案的選擇過程,而不考慮政策過程的其他環節。隨著政策科學的不斷發展,對政策分析一詞的解釋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版本,各種學派所強調的研究重點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的確,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不可能完全按照人為設計的邏輯進行,所以,學科發展過程中出現概念問題的鴨嘴獸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政策分析的范圍目前看似已擴展到影響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的諸多因素,人們視其為「在政策領域創造、溝通和應用社會知識的復雜過程」。當政策分析一詞被用作學科名稱時,它所代表的含義就更為廣闊。 公共政策關注的是社會和公眾的問題,那麼這些問題是怎樣被定義和構建的?它們又是如何進入政府政策議程的?政府對此做了些什麼和沒有做什麼?為什麼要這么去做或為什麼不這么去做?這么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有這些結果?怎樣對政策進行評估和修正?怎樣進行貫徹和執行?這種對於公共政策本質、起因和結果的研究構築了當今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
正如美國匹茲堡大學威廉·鄧恩教授在其《公共政策分析導論》一書中所總結的那樣:「政策分析是針對整個政策制定過程並在政策制定的各個環節中創造知識的一項活動。為創造和獲得這種知識,政策分析家必須對公共政策的產生原因、結果及其執行情況展開認真的分析和調查。盡管如此,調查中得來的知識仍然不全面,除非這些知識能使政策制定者及其他們為之服務的廣大公眾所知曉。只有當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知識與關於政策制定過程的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時,國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權力主體,以及公共決策的目標群體才能夠利用政策分析的成果改善政策制定過程及其政策執行結果。」
Ⅷ 什麼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有哪些研究途徑
政策分析:
對政策的調研、制訂、分析、篩選、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進行研究的方法,又稱政策科學。政策分析的核心問題是對備選政策的效果、本質及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它是在運籌學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籌學和系統分析側重於對系統進行定量分析,政策分析則側重於對問題的性質進行分析,從而發現新的政策方案和解決途徑。
①收集信息,確定應考慮的因素及其中無法控制、純由環境決定的因素。②用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數據來分析要素間的關系。③建立目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④建立模型,常用的政策模型有:理性模型,經濟合理模型,啟發式模型,程序決策模型,超理性模型,突變模型等。⑤對不同的政策方案進行評價。
Ⅸ 政策分析具有哪些特徵
政策分析是一個由多種學科、多種理論和多種模型組成的綜合研究領域,其特徵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行政策分析主要出於科學和專業上的雙重考慮。科學和專業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認知層次,前者的目標是探求理論知識,後者的目標則是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去解決社會中的實際問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政策分析最為突出的特徵。
△復雜的學科背景。政策分析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從而成為各研究領域學者們共同關注的焦點。政策分析所涉及的學科包括政治學、哲學、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除此之外,政策分析還要求了解與公共政策有關的歷史、法律、人類學和地理學方面的知識。而量化技術和計算機科學帶給政策形成、執行和評估的影響也被認為屬於政策分析的范圍。
△多架構的研究方法。正象懷爾達夫斯基所指出的那樣:「政策分析是一個應用性的邊緣學科,其內容不是由學科界線所決定,而是由所處的時代及其環境與問題的特徵所決定。」政策分析的目的是結合各種具體情境運用不同分析模型,強調的是針對性和適用性。因此,政策分析不能視野狹隘,而要博採各種研究方法和學科之長。
△廣闊的研究領域。在現代社會里,公共政策可以說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到醫院去看病,會受制於國家的醫療衛生政策;送孩子去學校讀書,會受益於國家的義務教育政策;騎車或開車上路,需要遵守交通管理規定;過節燃放鞭炮,需要避開禁放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