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交大94屆信控校友楊美國

上海交大94屆信控校友楊美國

發布時間:2021-08-11 18:41:08

上海交大曾出過哪些傑出的人物急急急~

既然樓上的說了復旦的著名校友,我就來說一說我們交大的,交通大學歷史上最著名的畢業生當屬江**以及錢學森先生,以及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文俊先生和徐光憲先生。下面送上交通大學歷年培養院士的不完全統計:
交大畢業的兩院院士
姓名
畢業年份
專業
學部
張德慶
1923
機械繫
科學院
朱物華
1923
電機系
科學院
蔡金濤
1931
電機系
科學院
陳永齡
1931
土木系
科學院
褚應璜
1931
電機系
科學院
李文采
1931
電力系
科學院
丁舜年
1932
電機系
科學院
王之卓
1932
土木系
科學院
錢鍾韓
1933
電機系
科學院
錢學森
1934
機械繫
兩院院士


1934
電機系
科學院
張光斗
1934
土木系
兩院院士
張鍾俊
1934
電機系
科學院
侯德原
1935
電訊系
工程院
羅沛霖
1935
電機系
工程院


1935
物理系
科學院
吳祖塏
1937
電訊系
工程院
孫俊人
1938
電機系
工程院
談鎬生
1939
機械繫
科學院
曹建猷
1940
電機系
科學院
杜慶華
1940
機械繫
工程院
吳文俊
1940
數學系
科學院
顧夏聲
1941
土木系
工程院
楊嘉墀
1941
電機系
科學院
許國志
1943
機械繫
工程院
周炯磐
1943
電機系
工程院
高小霞
1944
化學系
科學院
徐光憲
1944
化學系
科學院
陳太一
1946
電訊所
工程院(研究生畢業)
胡聿賢
1946
土木系
科學院
李天和
1946
外籍院士工程院
童志鵬
1946
電訊系
工程院
庄逢甘
1946
航空系
科學院
夏培肅
1947
電訊所
科學院(研究生畢業)


1947
土木系
工程院
馮叔瑜
1948
土木系
工程院
胡光鎮
1948
電子系
工程院
徐曉白
1948
化學系
科學院
許學彥
1948
造船系
科學院
陳先霖
1949
機械繫
工程院
黃旭華
1949
造船系
工程院


1949
土木系
科學院


1949
電機系
科學院
趙國藩
1949
土木系
工程院
陳敬熊
1950
電訊所
工程院(研究生畢業)
陳明致
1950
土木系
工程院
錢皋韻
1950
物理系
工程院
顧誦芬
1951
航空系
兩院院士
劉建航
1951
土木系
工程院
唐九華
1951
機械繫
科學院
屠基達
1951
航空系
工程院
章基嘉
1951
物理系
工程院
朱伯芳
1951
土木系
工程院
匡定波
1952
物理系
科學院
李樂民
1952
電機系
科學院
屈梁生
1952
機械繫
工程院
沙慶林
1952
土木系
工程院
唐任遠
1952
電機系
工程院
汪應洛
1952
機械繫
工程院
王景唐
1952
化學系
科學院
翁史烈
1952
造船系
工程院
徐如人
1952
化學系
科學院
朱英浩
1952
電機系
工程院
阮雪榆
1953
機械繫
工程院
沈聞孫
1953
造船系
工程院
趙梓森
1953
電訊系
工程院
葉奇蓁
1955
能源系
工程院
陳俊亮
1955
電訊系
兩院院士
林宗虎
1955
機械繫
工程院
謝友柏
1955
機械繫
工程院
徐秉漢
1955
造船系
工程院
姚福生
1955
造船系
工程院
周永茂
1955
能源系
工程院
蔡睿賢
1956
機械繫
科學院
曹春曉
1956
機械繫
科學院
蔣新松
1956
電機系
工程院


1957
電機系
科學院
潘健生
1959
冶金系
工程院
劉友梅
1961
機械繫
工程院
曾恆一
1961
造船系
工程院
陳亞珠
1962
電機系
工程院
王禮恆
1962
航空系
工程院
聞雪友
1962
造船系
工程院
龍樂豪
1963
航空系
工程院
趙連城
1963
冶金系
工程院

Ⅱ 西南交通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能讓咱們交大學子一提起來就油然升起敬意和自豪的,當然是我校百年歷史中那些知名校友了。我就來向你介紹一位不僅是在國內知名,在國際社會上都頗負盛名,同時也是我個人的偶像——林同炎先生。

(林先生設計的美洲銀行大廈)


怎麼樣?讀完之後是不是對林先生升起一種崇拜之情,也對林先生的母校,咱們西南交通大學產生了極大的嚮往呢?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哦。

Ⅲ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的辦學成效

截至2013年,上海交大附中國際部歷屆外國留學生在中國名牌大學本科入學考試創造多次佳績!其中,2013屆外國留學生在中國大學本科入學考試中,留學生考入清華大學3人、復旦大學4人、上海交通大學19人,重點大學升學率達100%。
國際語言生經過一年的漢語學習,語言水平絕大多數達到了HSK3-5級,優秀者可達到HSK6級水平。 上海交大附中國際部2014屆畢業生大學錄取情況統計表錄取大學姓名國籍錄取學院/專業清華大學原田同學日本外語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焦同學中國台灣商學院復旦大學菊地同學日本中文系原田同學日本經濟學廉同學韓國中文系車同學韓國中文繫上海交通大學原田同學日本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菊地同學日本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廉同學韓國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車同學韓國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鈴木同學日本媒體與設計學院許同學朝鮮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白同學哈薩克醫學院馬同學蒙古媒體與設計學院楊同學緬甸媒體與設計學院張同學緬甸媒體與設計學院鄒同學緬甸媒體與設計學院莫同學緬甸媒體與設計學院寸同學緬甸媒體與設計學院同濟大學白同學哈薩克醫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陳同學中國澳門金融學院上海交大附中2014級國際部HSK成績統計表姓名性別國籍HSK成績中文名外文名原田同學KOKI男日本HSK6級菊地同學KAZUSHI男日本HSK6級鈴木同學HIDEKAZU男日本HSK6級張同學MYINT LWIN男緬甸HSK6級楊同學LIN HTET男緬甸HSK6級廉同學SEOL A女韓國HSK6級龍同學JENAI女美國HSK5級馬同學KEIONDRE男美國HSK5級仲井同學YASUHIDE男日本HSK5級喜瀨同學SAORI女日本HSK5級田村同學YASUTAKA男日本HSK5級白同學MERUYERT女哈薩克HSK5級車同學DONG HWAN男韓國HSK5級陸同學CARMEN女美國HSK4級白同學MAIKE女美國HSK4級任同學TILDEN女美國HSK4級宋同學SARA女美國HSK4級畢同學MEGAN女美國HSK4級進藤同學TAISEI男日本HSK4級岡同學KOHEI男日本HSK4級勢理同學HAYATE男日本HSK4級古波藏同學ERIKO女日本HSK4級唐同學EIRIK男挪威HSK3級王同學ANTON男俄羅斯HSK3級愛同學SUSANNA女義大利HSK4級藍天同學LUCA男義大利HSK4級友部同學YUSUKE男日本HSK4級崔同學KUNWOO男韓國HSK4級知久同學AKIHIRO男日本HSK4級

Ⅳ 給我舉些放棄國外優越待遇回國建設新中國的名人及事跡

楊承宗,放射化學家,1951年秋響應周總理號召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創建新中國第一個放射化學實驗室,成功培育了我國第一代放射化學工作者。

羅祖道,1957年回國,歷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力學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對彈性理論、板殼理論、斷裂力學、復合材料力學有較深研究。

華羅庚,1950年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錢學森,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金布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因此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和「火箭之王」。

鄧稼先,1950年8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Ⅳ 我想找奧巴馬在上海交大演講的中英文字幕字幕,大家幫我找找,謝謝

PRESIDENT OBAMA: Nong hao! Good afternoon. 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be here in Shanghai, and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speak with all of you. I'd like to thank Fudan University's President Yang for his hospitality and his gracious welcome. I'd also like to thank our outstanding Ambassador, Jon Huntsman, who exemplifies the deep ties and respect between our nations. I don't know what he said, but I hope it was good. (Laughter.)

[奧巴馬] 儂好!諸位下午好。我感到很榮幸能夠有機會到上海跟你們交談,我要感謝復旦大學的楊校長,感謝他的款待和熱情的歡迎。我還想感謝我們出色的大使洪博培,他是我們兩國間深厚的紐帶。我不知道他剛才說什麼,但是希望他說得很好。

What I'd like to do is to make some opening comments, and then what I'm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doing is taking questions, not only from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audience, but also we've received questions online, which will be asked by some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here in the audience, as well as by Ambassador Huntsman. And I am very sorry that my Chinese is not as good as your English, but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chance to have a dialogue.

我今天准備這樣,先做一個開場白,我真正希望做的是回答在座的問題,不但回答在座的學生問題,同時還可以從網上得到一些問題,由在座的一些學生和洪博培大使代為提問。很抱歉,我的中文遠不如你們的英文,所以我期待和你們的對話。

This is my first time traveling to China, and I'm excited to see this majestic country. Here, in Shanghai, we see the growth that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 the soaring skyscrapers, the bustling streets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just as I'm impressed by these signs of China's journey to the 21st century, I'm eager to see those ancient places that speak to us from China's distant past. Tomorrow and the next day I hope to have a chance when I'm in Beijing to see the majesty of the Forbidden City and the wonder of the Great Wall. Truly, this is a nation that encompasses both a rich history and a belief in the promise of the future.

這是我首次訪問中國,我看到你們博大的國家,感到很興奮。在上海這里,我們看到了矚目的增長,高聳的塔樓,繁忙的街道,還有企業家的精神。這些都是中國步入21世紀的跡象,讓我感到贊嘆。同時我也急切的要看到向我們展現中國古老的古跡,明天和後天我要到北京去看雄偉壯麗的故宮和令人嘆為觀止的長城,這個國度既有豐富的歷史,又有對未來憧憬的信念。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Shanghai, of course, is a city that has great mean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t was here, 37 years ago, that the Shanghai Communique opened the door to a new chapter of engagement between our governments and among our people.

而我們兩國的關系也是如此,上海在美中關系的歷史中是個具有意義的重大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報》打開了我們兩國政府和兩國人民接觸交往的新的篇章。

However, America's ties to this city -- and to this country -- stretch back further, to the earliest days of America's independence. In 1784, our founding father, George Washington, commissioned the Empress of China, a ship that set sail for these shores so that it could pursue trade with the Qing Dynasty. Washington wanted to see the ship carry the flag around the globe, and to forge new ties with nations like China. This is a common American impulse -- the desire to reach for new horizons, and to forge new partnerships that are mutually beneficial.

不過美國與這個國家的紐帶可以追溯更久遠的過去,追溯到美國獨立的初期,喬治·華盛頓組織了皇後號的下水儀式,這個船成功前往大清王朝,華盛頓希望看到這艘船前往各地,與中國結成新的紐帶。希望與中國開辟新的地平線,建立新的夥伴關系。

Over the two centuries that have followed, the currents of history have ste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countries in many directions. And even in the midst of tumultuous winds, our people had opportunities to forge deep and even dramatic ties. For instance, Americans will never forget the hospitality shown to our pilots who were shot down over your soil ring World War II, and cared for by Chinese civilians who risked all that they had by doing so. And Chinese veterans of that war still warmly greet those American veterans who return to the sites where they fought to help liberate China from occupation.

在其後的兩個世紀中,歷史洪流使我們兩國關系向許多不同的方向發展,而即使在最動盪的方向中,我們的兩國人民也打造了很深的,甚至有戲劇性的紐帶,比如美國人永遠不會忘記,在二戰期間,美國飛行員在中國上空被擊落後,當地人民對他們的款待,中國公民冒著失去一切的危險保護著他們。而參加二戰的中國老兵仍然歡迎故地重遊的美國老兵,他們在那裡參戰。

A different kind of connection was made nearly 40 years ago when the frost between our countries began to thaw through the simple game of table tennis. The very unlikely nature of this engagement contributed to its success -- because for all our differences, both our common humanity and our shared curiosity were revealed. As one American player described his visit to China -- "[The]people are just like us…The country is very similar to America, but still very different." Of course this small opening was followed by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hanghai Communique, and the eventual establishment of form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1979. And in three decades, just look at how far we have come.

40年前,我們兩國間開啟了又一種聯系,兩國關系開始解凍,通過乒乓球的比賽解凍關系。我們兩國之間有著分歧,但是我們也有著共同的人性及有著共同的好奇,就像一位乒乓球人員所說的一樣,那的國家就是一樣,但是這個小小的開頭帶來了《上海公報》的問世,最終還帶來了美中在1979年建交。在其後的30年我們又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In 1979, trad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tood at roughly $5 billion -- today it tops over $400 billion each year. The commerce affects our people's lives in so many ways. America imports from China many of the computer parts we use, the clothes we wear; and we export to China machinery that helps power your instry. This trade could create even more job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 while allowing our people to enjoy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nd as demand becomes more balanced, it can lead to even broader prosperity.

1979年中美貿易僅有500億美元,而今天美中貿易已經接近4000億美元。貿易在許多方面影響人民的生活,比如美國電腦中許多部件,還有穿的衣服都是從中國進口的,我們向中國出口中國工業要使用的機器,這種貿易可以在太平洋兩岸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我們的人民過上質量更高的生活。

In 1979, the politic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as rooted largely in our shared rivalry with the Soviet Union. Today, we have a positive, constructive and comprehensive relationship that opens the door to partnership on the key global issues of our time -- economic recove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ean energy; stopping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 and the scourge of climate change; the promotion of peace and security in Asia and around the globe. All of these issues will be on the agenda tomorrow when I meet with President Hu.

在需求趨於平衡的過程中,這種貿易可以是更廣闊的貿易。如今我們有著積極合作和全面的關系,為我們在當前重大的全球問題上建立夥伴關系打開了大門,這些問題包括經濟復甦、潔凈能源的開發、制止核武器擴散以及應對氣候變化。還有在亞洲及全球各地促進和平和穩定,所有這些問題我明天與胡主席會談時都會談到。

And in 1979, the connections among our people were limited. Today, we see the curiosity of those ping-pong players manifested in the ties that are being forged across many sectors. The second highest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e from China, and we've seen a 50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mong our own students. There are nearly 200 "friendship cities" drawing our communities together. American and Chinese scientists cooperate on new research and discovery. And of course, Yao Ming is just one signal of our shared love of basketball -- I'm only sorry that I won't be able to see a Shanghai Sharks game while I'm visiting.

1979年的時候,我們兩國人民的聯系十分有限。當年在乒乓球領域的好奇如今已延伸到許多領域,美國現在數量最多的留學生都來自中國。而在美國的學生中,學中文的人數增加了50%。我們兩國有近200個友好城市,美中科學家在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和發現領域進行合作。我們兩國人民都熱愛籃球,姚明就是個例子。不過,此行中我不能觀看上海鯊魚隊的比賽,有點遺憾。

It is no coincidenc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countries has accompanied a period of positive change. China has lift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out of poverty -- an accomplishment unparalleled in human history -- while playing a larger role in global events.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seen our economy grow along with the standard of living enjoyed by our people, while bringing the Cold War to a successful conclusion.

我們兩國之間的這種關系給我們帶來了積極的變化,這並不是偶然的,中國使得億萬人民脫貧,而這種成就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而中國在全球問題中也發揮更大的作用,美國也目睹了我們經濟的成長。

There is a Chinese proverb: "Consider the past, and you shall know the future." Surely, we have known setbacks and challenge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Our relationship has not been without disagreement and difficulty. But the notion that we must be adversaries is not predestined -- not when we consider the past. Indeed, because of our cooperatio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more prosperous and more secure. We have seen what is possible when we build upon our mutual interests, and engage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

中國有句古言,溫故而知新。當然,我們過去30年中也遇到了挫折和挑戰,我們的關系並不是沒有困難的,沒有分歧的。「但是我們必須一定是對手」的這種想法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由於我們兩國的合作,美中兩國都變得更加繁榮、更加安全。我們基於相互的利益、相互的尊重就能有成就。

And yet the success of that engagement depends upon understanding -- on sustaining an open dialogue, and learning about one another and from one another. For just as that American table tennis player pointed out -- we share much in common as human beings, but our countries are different in certain ways.

不過,這種接觸的成功要取決於我們要彼此了解,要能夠進行開誠布公的對話,彼此進行了解。就像當年美國乒乓球運動員所說的,我們作為人有著共同的嚮往,但是我們兩國又不同。

I believe that each country must chart its own course. China is an ancient nation, with a deeply rooted culture. The United States, by comparison, is a young nation, whose cul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many different immigrants who have come to our shores, and by the founding documents that guide our democracy.

我認為每個國家都應該勾畫出自己要走的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它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相對而言,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它的文化受到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移民的影響,還受到我們民主制度文件的影響。

Those documents put forward a simple vision of human affairs, and they enshrine several core principles -- that all men and women are created equal, and possess certain fundamental right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reflect the will of the people and respond to their wishes; that commerce should be open, information freely accessible; and that laws, and not simply men, should guarantee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我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嚮往,代表了一些核心的原則,就是所有的人生來平等,都有著基本的權利,而政府應當反映人們的意志,貿易應該是開放的,信息流通應當是自由的,而法律要保證這個公平。

Of course, the story of our nation is not without its difficult chapters. In many ways -- over many years -- we have struggled to advance the promise of these principles to all of our people, and to forge a more perfect union. We fought a very painful civil war, and freed a portion of our population from slavery. It took time for women to be extended the right to vote, workers to win the right to organize, and for immigrants from different corners of the globe to be fully embraced. Even after they were freed, African Americans persevered through conditions that were separate and not equal, before winning full and equal rights.

當然,我們的國家歷史也不是沒有過困難的地方,從很多方面來講,很多年以來,我們是通過斗爭來促進這些原則或者使所有的人民能夠享受到。為了締造一個更完美的聯合,我們也打過一個很痛苦的內戰,把一部分我們被奴役的人口釋放出來,經過一段時間才能使婦女有投票權,勞工有組織權,包括來自各地的移民能夠全部被接受。即使他們被解放以後,非洲裔美國人也和美國人經過一些分開的、不平等的條件,經過一段時間才爭取到全面的平等權利。

None of this was easy. But we made progress because of our belief in those core principles, which have served as our compass through the darkest of storms. That is why Lincoln could stand up in the midst of civil war and declare it a struggle to see whether any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could long enre. That is why Dr. Martin Luther King could stand on the steps of the Lincoln Memorial and ask that our nation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That's why immigrants from China to Kenya could find a home on our shores; why opportunity is available to all who would work for it; and why someone like me, who less than 50 years ago would have had trouble voting in some parts of America, is now able to serve as its President.

所有這些是不容易的。但是我們對這些核心原則的信念使我們取得了進展,在最黑暗的風暴當中作為我們的指南針。這是為什麼林肯在內戰期間站起來說過,任何一個國家以自由、以所有人類平等的原則能夠長久的存在,也就是為什麼金博士在林肯紀念館的前台站起來,說我們國家要必須真正的實現我們的信念。也就是為什麼來自中國或者肯亞的移民能夠到我們的家,也是為什麼一個不到50年前在某些地方連投票都遇到困難的人,現在就能夠做到那個國家的總統。

Ⅵ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哪些知名校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確實是一所大師雲集、精英薈萃的學府。她為兩彈一星而建,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方針,建校之初即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著名科學家。這里要澄清一下,題主提到的錢學森先生並不是「從這個學校走出來的」,錢學森教授是中國科大建校十三系中的系主任,在建校之時即已久負盛名,他對科大的建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而言之,科大的校友取得的成績大多集中在科研領域。謝謝閱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Ⅶ 錢學森的試卷、趙祖康的文憑,上海交大新校史博物館還有哪些歷史文物

2021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新校史博物館正式開館,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物被展示,除了錢學森的試卷、趙祖康的文憑之外,還有大創始人盛宣懷《愚齋存稿(初刊)》 、白毓昆烈士紀念碑座、以及“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楊嘉墀的功勛獎章

一、交大創始人盛宣懷《愚齋存稿(初刊)》

上海交大新校史博物館還展出了楊嘉墀院士的功勛獎章。楊嘉墀院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一直在研究中國自動化技術和航天技術並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他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的女兒把這個獎章捐贈給了上海交通大學。交大新校史博物館展出楊嘉墀院士的功勛獎章,可以讓更多觀眾一覽獎章風采,這也是對交大學子的一次激勵,學習楊嘉墀院士的鑽研精神。

Ⅷ 為什麼一些全美排名50-100的大學在世界排名上反而比全美前30的高

因為全美排名和全球排名是不同的機構排的。全美比較權威的排名是USNEWS的排名。所謂的全球排名,流傳比較廣的是上海交大排的。想留在美國的話,如果是申請本科,挑全美排名高的。如果選擇讀研,挑導師名氣大的

Ⅸ 上海交大和復旦各出過哪些著名的人物最好有簡介

一、上海交大著名人物:

(一)、蔡鍔簡介:

1、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 ,漢族,湖南邵陽人,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 ,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

2、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先生遺集》 。

(二)、蔡元培簡介:

1、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

2、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三)、邵力子簡介:

1、邵力子(1882年12月7日—1967年12月25日),原名邵景泰,字仲輝,號鳳壽。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政治家、教育家。

2、復旦大學傑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會,並與柳亞子發起組織南社,提倡革新文學。

3、民國九年(1920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上海《民國日報》,任總編輯。

二、復旦大學著名人物:

(一)、孫越崎簡介:

1、孫越崎(1893—1995),男,原名毓麒,浙江紹興平水銅坑(今平水鎮同康村)人。

2、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共產黨的錚友,是中國現代能源工業的創辦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稱為「工礦泰斗」。

(二)、徐悲鴻簡介:

1、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

2、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三)、陳維稷簡介:

1、陳維稷,中國現代紡織科學技術奠基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達33年之久,在建立紡織工業完整教育體系,領導制定紡織科技發展規劃,推進紡織科技進步,支持棉花良種培育。

2、建立和健全纖維檢驗機構,發展紡織出版事業以及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9)上海交大94屆信控校友楊美國擴展閱讀:

1、上海交大創建於1896年,原名南洋公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多個源頭之一;1911年更名為南洋大學堂,1929年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1949年更名為交通大學。

2、1955年,學校遷往西安,分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兩部分獨立建制,上海部分啟用「上海交通大學」校名;1999年,原上海農學院並入;2005年,與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並。

3、截至2018年12月,學校有6個校區,佔地面積300餘萬平方米;全日制本科生16129人、研究生30217人,學位留學生2982人;專任教師3061名,其中教授982名,兩院院士45名;本科專業6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7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2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個。

4、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聲中,唐文治宣布學校改名為南洋大學堂,監督改稱校長。該時期學校經費困難,唐文治提出自己減薪一半,師生同心,以維持教學。唐文治還著《人格》一書作為國文教材。該時期孫中山蒞校演講,全校師生開始共同致力於興建中國實業。

5、復旦大學截至2017年12月31日,復旦大學有在校普通本、專科生13361人,研究生19903人,留學生3486人。在校教學科研人員2948人。

6、 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0人(其中全職兩院院士26人),復旦文科傑出教授2人、特聘資深教授1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及兼職教授122人。

7、「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6人,上海市教學名師2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1個,上海市教學團隊7個。

Ⅹ 交大們有什麼關系

稍稍對中國高校有些注意的人都會知道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但中國冠以交通大學名的卻決不止這兩所,至少西南交通大學和北方交通大學也同樣引人注目。北京大學「北大未名BBS」里有一個交大國際論壇,由這四所交通大學,加上亞洲名校、台灣的新竹交通大學共同組成。那麼,這五所間究竟有什麼聯系呢?相信大多數人除了知道上海交大與西安交大的血緣關系外,其他是一無所知的。因為交大的這歷史太復雜,條理太亂,以至便是交大學生也不一定能說清楚。 <BR> 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誕生於1896年,與同為盛宣懷創辦的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大學。從此南洋北洋交相輝映,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其實客觀公正地講,中國第一所具有高等學府意義的大學是北洋大學堂也即今天天津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則為第二。但由於19世紀末天津鬧義和團,北洋大學堂師生被迫轉移到上海南洋公學教學,因此近代中國第一批大學生是在南洋大學畢業,學生中較為出名仍在世的有曾任清華副校長的張維等。 <BR> 北洋大學堂雖然早於南洋公學,但由於戰亂原因,發展一直不如南洋公學,特別是抗日遷自西安聯合北平其它院校成立北洋工學院,備受抗日戰爭戰火摧殘,已經逐漸消亡,直到解放後在天津舊址成立天津大學,但歷史脈絡已斷,今非昔比。今日我們到天大網上主頁上仍可看到「原北洋大學」字樣,他們對歷史傳統的尊崇仍值得我們肅然起敬。話說回來,南洋公學由於地處上海,位於租界,免受戰火侵攏,成立後發展很快,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前一直無可爭議是中國第一高等學府,這當然一方面也是由於當時北大、中央大學尚末覺醒,而清華還末成立的原故。當時交大學生燦若星辰,出名的有黃炎培(後為共和國第一任政務院副總理)、李叔同、王安等。其中李叔同更是交大歷史上獨樹一幟的人物,文詞歌賦,樣樣精通,這在交大以工救國的辦學百年歷史上是罕見的。 <BR> 交大當時教學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稱為「東方MIT」。可惜到現在五所交大已經無人敢再提當年之勇了。百年滄桑變化,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BR> 南洋公學創立後如同當時的政府變遷一樣幾經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上海工業學校,直到本世紀十年代後期才有了個比較亮響的名字--南洋大學。可是好景不長,二十年代後,國民黨政府為了加強交通建設和教育,把當時南洋大學和唐山路礦學校(即現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和北平郵政學校(即現北方交通大學的前身)聯合起來成立了國立交通大學,歸交通部管轄。本部設在上海,依次稱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學,後兩所後來又稱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和北平工學院。 <BR> 據說正因為叫交通大學,後來唐文治校長確定校慶的時候,就定於4月8日,取自交通是為了「四通八達」的意思;另外有種迷信說法,是「四分五裂」,後來交大確實是四分五裂的命,分成了五個交大,院系調整的還不算數。話說回來,自從歸交通部更名為交通大學後,就把交大定位於理工科大學了,交大發展的方向基本確定了。 <BR> 本來南洋公學時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基礎的,原來有個南洋公學特班,班主任曾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該班培養了不少人很有名氣的人文藝術方面的人才(如李叔同)。當時上海大多文藝名流都來進修,如同今天的交大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一樣。據說連當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鍔將軍在紅顏知已小鳳仙的勸說下也來弄了個研究生文憑(野史),由此可見很有名氣。後來,南洋大學時期人文氣氛也不錯,因為唐文治校長是前清進士翰林,是著名國學大師,本專業當然要有些活。到了交通大學時期,文科消失殆盡。有名的校友鄒韜奮,在交大讀土木時由於交大理工科要求嚴格,讀得半夜吐血,讀不下去,只好轉學到聖約翰大學去學新聞了。要是沒有趁早跑,恐怕中國近代史上又少了位名人,這只能說是交大的悲哀。後來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漸興辦了管理學院,成為中國較早開辦財會、管理等專業的大學之一,可惜解放後又被院系調整,調到復旦、上海財大去了,當時交大在人文方面一個比較有名氣、可稱大師級人物的教授朱東潤也跑到復旦去了。現在世界一流大學大都是綜合性大學。交大由於先天不足,很吃虧的。 <BR> 一個大學的發展與學校的領導緊密相關,一個好校長往往標志著學校發展的里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蔣夢麟、傅斯年;清華有梅怡崎、蔣南翔;浙大有竺可楨,路甬祥;在交大歷史眾多校長中,對交大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懷、唐文治、葉恭綽、凌鴻勛、彭康,鄧旭初(黨委書記)。在二三十年交大名校長輩出,葉恭綽、凌鴻勛,還有黎照寰,交大也因此蒸蒸日上。當時交大的辦學思路是建成「東方的MIT」,當時的交大的老師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朱物華是哈佛博士,張鍾俊是MIT博士,還有凌鴻勛,鍾兆琳,王之卓等,不勝枚舉。當時大學教授社會地位非常高,全社會對大學教授非常崇敬,工資幾百個大元是當時普通公務員平均工資的十幾倍。 <BR> 當年的國立交通大學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嚴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進交大都是千里挑一,能拿到交大文憑意味拿到了金飯碗。 挑來挑去,北京的高校加強還來不及自然不在考慮范圍;中央大學已經消亡並且政治上也不太「可靠」;上海高校最多,交大實力最強,交大解放前後又是紅色大學,無論學術和政治都最合適,於是當時國務院和高教部就選上了交大。當時的交大黨委和校領導一聽,覺得中央把這么光榮的任務交給交大,是對交大的信任,也就接受。於是彭康等校領導就到西安去選校址,直到1956年西安校舍蓋好後要搬家時問題發生了。 <BR> 當時交大的教師中大部分都是上海人或在上海住了很長時期,對上海和交大感情都很深,部分教師覺得西遷是削弱交大,感情和生活都不能接受,但由於當時的政治氣氛都不敢提出來,只好逐步開始西遷。到了1957年,西遷問題在交大師生引起了強烈的討論。當時分 <BR> 成兩派:支持派主要是政治上支持加強大西北建設的年輕教師和學生;反對派主要是老教授和認為這樣會削弱交大的教師,已經到西安的師生生活很不適應也助長了反對之風。結果越吵越大,還沒搬一半就停下來了。高教部長楊秀清部長向周總理匯報了這個情況。周總理親自召集交大校領導和老教授進行研究。周總理明確說,西遷就是要犧牲交大支持大西北,並提出三個方案:要麼繼續全部遷到西安;要麼已遷去的全部遷回;要麼維持現狀一邊一半,遷不遷由你們決定。其實當時絕大數教師都反對西遷,但這在政治上是什麼後果大家也都明白。經過艱難地討論,採用了折中的辦法,一邊一半。但此時大部分設備已經先期運到西安,教師和學生也有60%到了西安。機電系、能源系等較早過去的留在西安;造船系、起重機械繫等沒過去的則留在上海;同時允許已經去西安感到不適應的或妻了和子女不便可回上海。於是一個交大,上海、西安兩個分校就形成了。由於兩地較遠,不便統一管理,1959年交大終於分裂成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上海交大有19個專業,西安交大有24個專業。 <BR> 1959年分成了兩個交大後,彭康校長去了西安交大,程孝剛、朱物華副校長留在了上海交大。實是求是分析,在分割過程中,老教授中有三分之二留在上海,包括當時交大全部四名中科院學部委員:周志宏、程孝剛、朱物華等,還有著名的張鍾俊、陳石英等;三分之一的老教授去了西安,著名的有鍾兆琳、陳大燮、張鴻等。這也是上海交大七、八十年代學部委員比西安交大的多的重要原因。在中青年教師中有三分二去了西安,三分之一留在上海,這也是現在西安交大中堅力量比上海交大強的重要原因。在改革開放後,又有不少是上海人的西安交大教師陸續調回上海交大,如楊世鉻等,使得上海交大元氣逐漸恢復。按照西安交大在1996年在《研究生學位教育研究》雜志上的說法是:「實驗設備的大部分,60%的教師去了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對去西安的教師從來沒有進行統計,但老交大的風水寶地留在上海這點則是毫無疑問的。 <BR> 交大分家好比兄弟倆,一個出遠門,一個留在家裡,結果導致了後來相互爭遺產的歷史問題,並產生兩個交大之間的精神上的分裂和對立情緒,一直延續至今。這種對立表現為到底是愛國還是愛交大??去西安的認為留在上海的是逃兵,而且獨自霸佔了交大的遺產,西安交大才是正宗交大。而上海交大則認為上海交大保存下了老交大的底蘊,由於解放前人們為了區別唐山交大和北平交大習慣稱在上海的交通大學本部為上海交大的歷史緣故,在名氣方面也確實是佔了很多便宜,對西遷歷史很少也不願意再提起。而且交大校友由於畢竟在上海念書對上海交大也比較有認同感,校友各種簡歷也全部寫上海交大,比如江總書記和兩院院士的介紹以及平常的說法都說是上海交大畢業的,沒講是交通大學畢業,更不用說是西安交大畢業的。校友們捐錢也大部分都給上海交大,統計上海交大獲校友捐款就達兩億多,校內各種建築都是校友捐蓋的。這對於西安交大在感情方面肯定是不能接受。於是爭論誰是正宗也越來越激烈,並在百年校慶的到來前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BR> 西安交大堅持認為彭康校長帶了60%的師生去了西安,因此是西安交大才是正宗。上海交大則認為當時西遷老教授很多都沒走,況且後來西安還有不少教師和學生跑回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得了老交大的家產,還用爭誰是正統嗎。去西安的對大西北是作了很大的貢獻,但生活卻水土不服,感情上念念不忘上海;留在上海的使老交大在上海得以延續,生活上也比較好,但在政治上抬不起頭,不少反對西遷的在文革殘遭批判。其實,如果是縱向比,兩所交大綜合實力都堪稱一流,進入全國前十名不成問題;如果橫向比,論名氣上交比西交響,再加上地理位置又好,高考學生的分數線比西交高不少,校園硬體設施比西交強得多;論教師水平,則西交水平比上交高,學科門類也比上交完整。上交雖則聲名日響,可是所做的實際而有很高學術水平的成果卻稍遜於西交的。海外的校友對交大有種親切的稱呼,以西交為唐城交大,上交為申城交大。唐申二校,一西一東;一黃原,一東海;一長樂坊,一徐家匯。以黃原上高大的城牆卷積厚重的長樂坊,憑東海邊呼嘯的海風振盪輕揚的徐家匯,諧振東西於海山,卷舒南北之晴空,則「交通大學」四字幾可無愧無憾。 <BR> 現在,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新竹交通大學五所交大已經聯合成立「交通大學校友總會「(Jiao 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其宗旨是:加強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系、團結和合作,發揚交大的優良傳統,共同為振興中華,為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母校的發展貢獻力量。其任務是:溝通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系、發揮海內外校友的智力優勢和廣泛影響,為母校的發展作貢獻,為祖國的統一和現代化建設作貢獻。 <BR>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光榮傳統,雖身居海外,卻仍然魂系母校,積極關心母校,從學術上,財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發展教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過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巴西,以及香港,台灣地區,並且都成立了當地校友會,定期舉行校友活動。 <BR> 在美國,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動也最活躍,在紐約,華盛頓,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頓,中西部,紐芬蘭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會,每5年舉行交大校友大團聚活動。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會已經圓滿結束。據當時《世界日報》報導,來自台灣的老校友蔣光照,在會議結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聯誼會」成立。首任會長為汪道涵;副會長8位包括五校現任校長謝繩武、談振輝、周本寬、張俊彥、王文生及美洲校友會總會會長李天和、台灣交大校友會長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會長陳明敏;秘書長蔣光照。 <BR> 香港校友會也十分活躍,同母校聯系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慶,海外校友不遠萬里,紛紛返校,參加畢業周年大聯歡並捐款捐物,講學指導,以表達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學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後出國深造的,大都已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職,於1998年匯集l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會。 <BR> 交大百年,天下一家……

閱讀全文

與上海交大94屆信控校友楊美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託兌付困難 瀏覽:986
外匯贈金開戶 瀏覽:671
項目融資規則 瀏覽:313
小贏理財定期怎麼樣 瀏覽:950
銀行貸款調查表 瀏覽:809
2019深港通交易日 瀏覽:998
珠海橫琴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298
投資創始人 瀏覽:801
田洪良老師外匯 瀏覽:448
黃金鴿子價格一般 瀏覽:836
搜宜貸理財 瀏覽:343
工行貴金屬最多可以持倉多長時間 瀏覽:655
招行抵押貸款提前還款 瀏覽:870
宗申融資租賃 瀏覽:933
好講台融資 瀏覽:290
四川長虹持股基金 瀏覽:830
金鷹主題基德邦基金總經理 瀏覽:666
莫頓外匯金融案真相 瀏覽:590
西安過橋貸款 瀏覽:161
33k黃金是什麼意思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