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第一,粗放.城市的規劃粗放、建設粗放、管理粗放,導致大量資源能源的損耗.比比皆是的大家都可以看到,耕地佔用過多、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等,這已經成了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第二,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後.現在城鎮常住人口雖然已經超過7.1億人,但是我看了一下,世紀之交2000年的時候,那時城鎮總人口是4億6千萬人,12年來增加了2億5千萬的城鎮常住人口.這2億5千萬新增城鎮人口絕大多數都沒有他所在城市的戶籍,其中最主要的是農民工佔大多數.農民工進城以後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不少人已經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十年、八年時間或者更長,但是他仍然沒有取得城市定居居民的身份,很多必要的公共服務都沒有能夠享受.所以下一步城鎮化的發展必須認真解決人口城市化的問題.
第三,城市擴張非常快.現在接近有670個城市,還有將近2萬個城鎮,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增加的倍數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城市的布局,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間,城市和城鎮之間,它們的體系和功能都不夠明確,因此造成了很多城市的功能不能互補,城市的面貌千城一面,這些情況都應該引起重視.
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伴生,是產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服務業為主的演變過程.同時,城鎮化帶來的人口集中、資源集中、信息集中又會加快工業、服務業發展,推動工業、服務業創新升級,形成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良性循環、互促共進.如果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脫節,就會帶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過去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我國城鎮化長期滯後於工業化,造成輕重工業發展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等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制約了工業升級和服務業發展.近年來,又出現了脫離產業發展搞新城建設的現象,結果是造了一些沒有產業和人氣的空城、「鬼城」,成為城鎮化泡沫.可見,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基礎,不僅城鎮本身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產物,而且城鎮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增強、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城鎮化聚集的人口、資源、信息不僅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要素,而且能深化分工、激發創意,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是生產方式的改變,也是生活狀態的改變,無論生產還是生活,人都是主體.城鎮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的.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如果背離這個根本,同樣會帶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一些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大量盲目湧入大城市,沒有就業,沒有穩定收入來源,沒有基本社會保障,形成了觸目驚心的城市貧民窟.我國過去受戶籍制度等的限制,大量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卻難以享受市民待遇,造成了許多經濟社會問題,諸如收入差距大,消費水平低,擴大內需受限;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差,熟練技能工人不足,產業升級不暢;農民工在城鄉之間奔波往返,社會問題多發,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受阻;等等.可見,城鎮化說到底是人的城鎮化,是由人推動、為人服務的.如果背離了這一點,要地不要人,發展城鎮不發展人,城鎮化就難以持續.
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鎮化不同於城鎮建設,它有一個從哪裡「化」、怎麼「化」、「化」成什麼樣的問題.顯然,城鎮的工業和服務業是從農業化來的,土地是從農村化來的,人口和產業工人是從農民化來的;「化」的過程不能是削弱農業、忽視農村、剝奪農民的過程,而應是帶動農業、發展農村、提升農民的過程;「化」的結果不能是城鎮像歐洲、農村像非洲,而應是城鄉融合、一體發展.中外城鎮化的實踐已經證明,阻斷城鄉經濟社會聯系,單純推進城鎮建設,甚至從農村吸走資源要素而不顧農村發展,不僅會損害農業和農村,而且會使城鎮發展失去後勁和支撐,帶來嚴重的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可見,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城鎮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城鎮化持續健康推進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於我國來說,即使將來像發達國家那樣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的水平,仍將有幾億居民生活在農村,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更需注意統籌城鄉發展,努力讓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共享城鎮化成果.
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城鎮化聚集的人口、資源、信息不僅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要素,而且能深化分工、激發創意,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2. 目前中國城市化建設進程主要面臨了哪些問題
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負荷壓力增大
2、能源消耗不斷擴大,環境污染日益突出
3、土地使用形式轉變,失地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4、虛擬城市化的出現
另外,城市化進程中還會造成貧困、征地、結構形態以及資源短缺等問題。
3. 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用城市生態學原理論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粗放。城市的規劃粗放、建設粗放、管理粗放,導致大量資源能源的損耗。比比皆是的大家都可以看到,耕地佔用過多、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等,這已經成了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第二,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後。現在城鎮常住人口雖然已經超過7.1億人,但是我看了一下,世紀之交2000年的時候,那時城鎮總人口是4億6千萬人,12年來增加了2億5千萬的城鎮常住人口。這2億5千萬新增城鎮人口絕大多數都沒有他所在城市的戶籍,其中最主要的是農民工佔大多數。農民工進城以後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不少人已經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十年、八年時間或者更長,但是他仍然沒有取得城市定居居民的身份,很多必要的公共服務都沒有能夠享受。所以下一步城鎮化的發展必須認真解決人口城市化的問題。
第三,城市擴張非常快。現在接近有670個城市,還有將近2萬個城鎮,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增加的倍數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城市的布局,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間,城市和城鎮之間,它們的體系和功能都不夠明確,因此造成了很多城市的功能不能互補,城市的面貌千城一面,這些情況都應該引起重視。
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伴生,是產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服務業為主的演變過程。同時,城鎮化帶來的人口集中、資源集中、信息集中又會加快工業、服務業發展,推動工業、服務業創新升級,形成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良性循環、互促共進。如果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脫節,就會帶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過去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我國城鎮化長期滯後於工業化,造成輕重工業發展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等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制約了工業升級和服務業發展。近年來,又出現了脫離產業發展搞新城建設的現象,結果是造了一些沒有產業和人氣的空城、「鬼城」,成為城鎮化泡沫。可見,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基礎,不僅城鎮本身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產物,而且城鎮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增強、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城鎮化聚集的人口、資源、信息不僅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要素,而且能深化分工、激發創意,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是生產方式的改變,也是生活狀態的改變,無論生產還是生活,人都是主體。城鎮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的。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如果背離這個根本,同樣會帶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一些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大量盲目湧入大城市,沒有就業,沒有穩定收入來源,沒有基本社會保障,形成了觸目驚心的城市貧民窟。我國過去受戶籍制度等的限制,大量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卻難以享受市民待遇,造成了許多經濟社會問題,諸如收入差距大,消費水平低,擴大內需受限;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差,熟練技能工人不足,產業升級不暢;農民工在城鄉之間奔波往返,社會問題多發,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受阻;等等。可見,城鎮化說到底是人的城鎮化,是由人推動、為人服務的。如果背離了這一點,要地不要人,發展城鎮不發展人,城鎮化就難以持續。
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鎮化不同於城鎮建設,它有一個從哪裡「化」、怎麼「化」、「化」成什麼樣的問題。顯然,城鎮的工業和服務業是從農業化來的,土地是從農村化來的,人口和產業工人是從農民化來的;「化」的過程不能是削弱農業、忽視農村、剝奪農民的過程,而應是帶動農業、發展農村、提升農民的過程;「化」的結果不能是城鎮像歐洲、農村像非洲,而應是城鄉融合、一體發展。中外城鎮化的實踐已經證明,阻斷城鄉經濟社會聯系,單純推進城鎮建設,甚至從農村吸走資源要素而不顧農村發展,不僅會損害農業和農村,而且會使城鎮發展失去後勁和支撐,帶來嚴重的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可見,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城鎮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城鎮化持續健康推進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於我國來說,即使將來像發達國家那樣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的水平,仍將有幾億居民生活在農村,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更需注意統籌城鄉發展,努力讓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共享城鎮化成果。
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城鎮化聚集的人口、資源、信息不僅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要素,而且能深化分工、激發創意,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4. 中國城鎮化的三個階段當中分別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解決土地問題
解決戶籍問題
解決歸屬和認同問題
5. 中國城鎮化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農村城鎮化戰略與可持續發展
摘 要 以江西省贛州市為例,分析了當前農村城鎮化的現狀,並針對思想觀念落後、農村城鎮規模小、資金不足、城鎮規劃布局水平低四個具體問題,提出了轉變思想觀念、控制城鎮規模、多渠道籌集資金、合理規劃布局等可....
用城鎮化「化」農民——江蘇省張家港市以人為本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調查
如何盡快地更多地將農民從傳統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轉變生產方式,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內在素質,是我國加快現代化進程的重大課題。近年來,江蘇省張家港市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積極推進「化」農....
城鎮化與戶籍制度改革過程中的計劃生育政策定位問題探討
摘要:論文回顧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各級政府推進城鎮化和改革戶籍制度的一系列政策,分析了在這些政策中的計劃生育政策定位問題,介紹了在這一過程中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人員的處理對策和一些新的改革動....
地方財政與城鎮化
摘要:中國正進入加速推進城鎮化的時期,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可以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不竭的動力。城鎮化在本質上是一個人口地域集中以及產業聚集的過程。為實現城鎮職能而進行的財政分配活動尤其是地方財政的安排尤為重....
城鎮化進程中的公共財政建設
摘要:城鎮化進程中政府是投資的主體,在科技、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等方面的投資都需要政府的組織和參與。考慮到政府財政的局限性,需要城鎮自籌資金來增強城鄉的財政能力,改進和完善城市財政制度,完善公共財政職....
6. 我怎麼思考中央決策層對中國城鎮化的核心思路
新型城鎮化的特點應該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因為新生代農民的定居意願很強,我們采訪了9萬多個在城市裡面的農民工,90%是希望留在城市裡面,堅持不回農村的比例相當高。掙夠了錢就回農村的不到1/5,因為現在農民工的年齡結構已經變化了,已經是80後為主了。他們從小沒有從事過農業勞動,而且也沒有務農的習慣,在縣城裡面、鎮上讀中學,到城市裡面來打工,已經不願意再回去了。對於近期城鎮化當中人口流動的特點,我們做了三年的統計,鄉城流動與城城流動並存,就是小城鎮向中心城鎮流動,農村向城鎮流動,但是鄉城流動為主,大概佔80%。本地農民工增速,以本省域為區域,跨省外出農民工數量比例在減少。以2010年為例,跨省農民47萬,而省內52萬,如果我們回溯到2000年的話,跨省流動80%以上。現在的問題是必須要嚴格控制特大城市的盲目擴張,前20年我們在資源、資本等要素和發展機會上過度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的發展滯後,造成了北上廣等特大城市巨型化發展,無序蔓延。
7. 我國在進行城鎮化過程中面臨哪些問題
教育體制.相關文化體制.法律體制.當然還有環境的保護,資源的有效利用等等!!盡量縮小貧富差距!!
8. 如何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粗放.城市的規劃粗放、建設粗放、管理粗放,導致大量資源能源的損耗.比比皆是的大家都可以看到,耕地佔用過多、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等,這已經成了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第二,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後.現在城鎮常住人口雖然已經超過7.1億人,但是我看了一下,世紀之交2000年的時候,那時城鎮總人口是4億6千萬人,12年來增加了2億5千萬的城鎮常住人口.這2億5千萬新增城鎮人口絕大多數都沒有他所在城市的戶籍,其中最主要的是農民工佔大多數.農民工進城以後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不少人已經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十年、八年時間或者更長,但是他仍然沒有取得城市定居居民的身份,很多必要的公共服務都沒有能夠享受.所以下一步城鎮化的發展必須認真解決人口城市化的問題.
第三,城市擴張非常快.現在接近有670個城市,還有將近2萬個城鎮,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增加的倍數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城市的布局,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間,城市和城鎮之間,它們的體系和功能都不夠明確,因此造成了很多城市的功能不能互補,城市的面貌千城一面,這些情況都應該引起重視.
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伴生,是產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服務業為主的演變過程.同時,城鎮化帶來的人口集中、資源集中、信息集中又會加快工業、服務業發展,推動工業、服務業創新升級,形成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良性循環、互促共進.如果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脫節,就會帶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過去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我國城鎮化長期滯後於工業化,造成輕重工業發展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等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制約了工業升級和服務業發展.近年來,又出現了脫離產業發展搞新城建設的現象,結果是造了一些沒有產業和人氣的空城、「鬼城」,成為城鎮化泡沫.可見,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基礎,不僅城鎮本身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產物,而且城鎮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增強、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產業結構高級化;城鎮化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城鎮化聚集的人口、資源、信息不僅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要素,而且能深化分工、激發創意,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9. 誰知道現階段中國的城鎮化面臨了哪些問題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中國城鎮化進程中面臨三大問題:
農業轉移人口如何市民化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顧益康認為,新型城鎮化「新」在三個方面:一是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城市發展成果要由全體人民共享;二是更加註重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新型城鎮化要求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聯姻」;三是以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為抓手,打破阻礙城鄉資源要素、人口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祖輝說:「在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的同時,應該強調就近就地城鎮化,促進中西部城鎮化快速發展。」黃祖輝說,這樣既可為東南地區減輕壓力,也能真正推動中西部「追趕」發展。
如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
新型城鎮化應該在保障農民最重要的土地權益的同時,讓農民享受城市發展的成果。「地方政府容易把經念歪,以為城鎮化又可以大規模拆遷征地了。」顧益康說,推進新型城鎮化關鍵是要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城市的公共財政應覆蓋到轄區內的農村,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必須跟上。」顧益康說,新型城鎮化就是要以改革開路,推動深層次、「深水區」的改革,如農村產權制度、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等。總體思路是讓農民有更多選擇權,推動農民財產股份化、交易化,讓那些真正想進城的農民有機會將農村的財產變現、交易,從而在城市置產,體面、尊嚴地生活。
如何撬動內需潛力
「讓農民過上現代城市生活,不光意味著政府承擔更多的公共服務,同時也意味著農民自身更多的消費,而這將帶動整個消費結構的變化。」顧益康說。更為關鍵的是,抓好城鎮化、小城市培育,可在廣大農村周邊產生更強的輻射作用,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消解城鄉發展不均衡現象。
「城鎮化的關鍵是一部分農民從農業中轉移出來。」顧益康說,得益於發達的民營經濟,浙江許多地方的農民已實現農業外就業,隨著新型城鎮化啟幕,新老產業共振將撬動巨大內需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