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49年上海的人口是多少
1949年戶籍人口為520萬人。
人口上海人口總量呈集聚和不斷擴大趨勢。1949年戶籍人口為520萬人。2016年底,上海戶籍人口為1450萬人,比上年增加7.03萬人,其中男性719.35萬人,女性730.65萬人,性別比為0.98:1;上海常住人口2419.7萬人,其中外來人口980.2萬人。
2016年全市戶籍數541.62萬戶,平均每戶人口2.68人。戶籍人口出生數13.07萬人,出生率9.04%。,死亡人數12.35萬人,死亡率8.54%。。人口自然增長率0.5%。年內全市遷出4.64萬人,遷人11.25萬人,機械增長6.61萬人,機械增長率4.57%。
(1)49年上海稅收擴展閱讀:
上海市相關人文歷史:
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異於其他地區,追逐時尚和新奇。一般家庭日常用餐,多沿襲原籍習慣,尤多江浙習慣。餐飲業集全國大成,各幫菜餚都有顧客,西餐也為眾多人接受。喝咖啡、吃大餐(西餐)在20世紀30年代成為時尚,
50年代後沉寂,80年代又重新在青年中流行。民國時期,西裝、長衫、旗袍、西裙、皮鞋、布鞋等均同樣為市民日常用服飾。1949年後,逐漸和全國趨同,但仍求變化、求個性,講究服裝搭配、個人服飾齊整。
『貳』 上海,廣州哪個比較發達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亞洲最大的城市,是中國的金融中心。
廣州(包內含深圳)可以說是中國的科技容之都吧,華為、騰訊等等這些科技公司都誕生於廣州深圳。
如果你覺得金融發達就是發達,那上海最發達。
如果你覺得科技才是未來,那廣州深圳就最發達。
『叄』 我國近幾年的稅收變化!
稅收收入增長近100倍; 在收入增長的同時 , 稅收負擔也在日趨合理化。
稅收分析工作對採用宏觀稅負、彈性系數、納稅能力評估等多種方法,由表及裡地進行綜合分析運用以及多方案預測較少,稅收分析工作沒有揭示出地方經濟發展變化與稅源、稅收增減變動之間的規律等實質性的東西。
沒有提出供領導決策、供其他部門採用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看似分析了,實則沒有什麼利用價值,對稅源管理工作很難起到指導作用。
(3)49年上海稅收擴展閱讀:
作用:
1、通過開展稅收分析,運用大量影響稅收收入增減變化的因素和稅收管理資料,經過嚴密的推理和分析,可以了解本地區的經濟結構、經濟運行質量、稅源構成狀況及稅收潛力,從而對未來一段時期內稅收收入的稅源情況、納稅人的納稅異常情況、稅收收入結構變化情況做出比較確定的判斷。
2、通過稅收分析,可以確保稅收計劃科學、合理、准確。稅收計劃是稅務機關根據國民經濟計劃指標、現行稅收政策以及客觀稅源的發展變化情況,對一定時期稅收收入的測算、規劃與控制,進一步提高收入計劃的剛性。
『肆』 廣州和上海哪個城市好
不知道你是指哪方面的好!
廣州好吃的多,生活很休閑。滿大街都是穿拖鞋的!
南方經濟貿易中心。
上海還是很國際化。去過一次,不是很了解!
外資駐中國辦事處首選地點。
『伍』 給我上海從1949年起的歷史!!!!(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上海為直轄市。後成為中國工業中心。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許多城市,尤其是經濟特區的挑戰,但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重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加快了城市發展速度。目前保持年人均GDP6%以上的增長。目前,上海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浦東與浦西連接通道的建造進程也標志著上海的發展進程,為浦江兩岸的共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71年松浦大橋建成,改寫了黃浦江無大橋的歷史,1991年12月1日上海第二座跨黃浦江大橋南浦大橋通車,1993年10月楊浦大橋竣工通車直到2003年6月28日盧浦大橋的建成,黃浦江上已經有了6座大橋;同時1970年9月打浦路隧道建成、1989年10月24日延安東路越江隧道通車至2003年9月29日大連路隧道通車。越江通道的迅猛發展,使得如今成為市中心金融貿易區的陸家嘴也因此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1994年11月東方明珠電視塔完工、1999年3月18日金茂大廈正式開張營業、1999年8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業,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陸家嘴還將矗立全球第一高樓(不計天線高度)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沿著上海外灘隔江而望,今日陸家嘴的現代魅力折射出這座城市的蓬勃發展。
上海自從浦東開放後承辦過許多重要國際會議,增加了其國際影響力,同時也顯示了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2001年10月21日上海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在上海舉行。2010年,上海還將要承辦世界博覽會。此外,每年還有各種主題的大小展會在上海大量舉行。會展業已經成為上海的重要產業之一。
在版圖上,1949年上海面積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市,上海市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到2003年末,上海面積6340.5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的第三大島。
『陸』 據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很牛逼,是亞洲的金融中心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僅次於東京的遠東第二大城市。如果你需要更感性的說法,我可以告訴你,當時,好萊塢的大片,在美上市後三天之內就會出現在上海的各大影院,此其一。其二,改革開放到今天,你能學到和看到的幾乎所有現代營銷和廣告手法在那時的上海都可以找到。尤為讓我感佩的是,翻看當時民族企業的廣告創意,你會發現,其實我們中國人對市場經濟一點也不陌生,而且早在六十年前,就已經在激烈競爭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此外,當時上海的繁榮與租界有很大的關系,再次就不多作舉例了,你可以搜索一下,從某個層面上說,租界的繁榮在上海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至於1樓那位說的上海那時的牛都是靠外國人,這是毫無依據可言的。樓主可以去上海圖書館或者上海檔案館查閱當時的一些史料就明白了。其實上海的租界與《南京條約》簽訂後的開埠是有直接聯系的,而開埠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租界和移民的繁榮,這些關系都是相輔相成的。
繼續回1樓,香港如今的繁榮與上海有著非常大的關系。49年解放後,老蔣捲走中國百分之八十的硬通貨。而從這時開始,上海人開始了移民香港的浪潮。第一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席執行官董建華、現任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上海青幫掌門人杜月笙、著名女作家張愛玲、中信集團主席榮智健家族、娛樂圈教父邵逸夫、香港娛樂圈阿姐汪明荃、著名主持人沈殿霞等人均是上海發家後去香港發展的。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遠東巴黎」的美譽,也因此經常被報刊雜志特別加上一個「大」字,即「大上海」來形容上海在當時國際舞台上的重要程度。聽我外婆聊過一些往事,據說當年的香港仍處在發展低潮,許多香港有識之士都渴望有朝一日將香港打造成如上海一般繁華,故當地報紙也曾將香港形容為「小上海」 來勉勵公眾。
在這之後的另一波移民潮則始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得益於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國門打開的同時也讓國人進一步領略到了香港高速發展的魅力所在,而上海則因受困於「文革」等客觀因素,和香港的差距在六七十年代加速拉大,昔日有著「遠東巴黎」美譽的「大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只能面對香港已如磐石般穩固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而望塵莫及。
再補充一篇轉的文章,供各位參考:
中央政府於3月25日透過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對全世界宣布:當日召開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會議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距離北京對外正式宣布建設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定後不到半個月時間,中央政府於4月8日授權新華社發文,宣布將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列為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
香港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當晚即透過媒體為港人打氣,稱其相信中央政府另有打算,香港也會積極准備,希望成為內地以外首個配合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地區。曾特首的此番及時回應在香港市民看來意在向中央討政策,力求保住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面對現實,如今的上海就金融中心地位而言依然無法同香港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性相提並論,甚至還不如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被譽為「遠東巴黎」的全盛時代,這其中有主觀因素,比如近幾年人才外流的嚴重性已經達到了幾乎無可救葯的地步。在上海著名的高等學府復旦大學內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最優秀的畢業生去了美國,第二等的去了香港,哪也去不了的留在大學讀研,然後教書。
客觀上來講,中國央行和外匯監管部門對人民幣兌換的嚴格管控也在很大程度上讓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夢想更像是一句高喊的口號,至少目前看來沒有太大實際用途,就連前些日子載我去中環開會的香港的士司機都知道,哪天人民幣自由兌換,上海哪天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金融中心。
也正是基於這個最根本的判斷,不少經濟學家在獲悉中國國務院有關2020年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決議通過之後紛紛興奮地提出這樣一個逆向思維的結論: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自由兌換,2020年之前有戲!
『柒』 上海1949年的GDP,2004年的GDP大概分別是多少
1949年上海剛剛解放初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74元.
上海2004年GDP是7450億元
『捌』 1949年上海發生了什麼大事
1949年5月22日,上海市虹橋機場獲得解放,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成為軍用機場。
1949年5月23日,中共新涇分區委派黨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上海市區作向導。
1949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上海市區發動總攻。上海松江市人民政府成立「解放蔣軍招待所」。
1949年5月24日,上海市浦東解放,英聯船廠被接管。
1949年5月25日凌晨,上海市長寧區境解放。
1949年5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上海市區。
1949年5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管會接管上海電台,建立上海人民廣播電台。
1949年5月26日,上海市寶山區,吳淞地區解放。
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上海解放,上海市軍管會成立。
194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開播。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區全部解放,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任命陳毅為上海市市長。
1949年5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財政經濟接管委員會工商處接管了上海市社會局人事室、秘書室、第一處及其附屬機構度量衡檢定所和全國供銷合作社物品供銷總處。
1949年5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上海市警察局新涇分局、龍華分局。
1949年5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軍代表接管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籌備委員會。
1949年5月28日,陳毅同志簽署上海市軍管會第一號命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
1949年5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員會機關報《解放日報》在《申報》原址創刊。
1949年5月28日,上海科學技術團體聯合會成立。
1949年5月29日,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市總工會代表以及各界人士在長陽路147號的上海市提籃橋監獄,舉行隆重熱烈的「歡迎受難同志出獄」的儀式。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財政經濟接管委員會輕工業處接管中國紡織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舊中紡)建立上海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新中紡)。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航運管理處接管招商局機器造船廠,改名為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廠。
1949年5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原上海大中華唱片廠。
1949年5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解放大上海的經濟意義》,奠定了新上海建設的基調。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出《關於使用人民幣及限期禁用偽金圓券的規定》,按每10萬元偽金圓券折1元人民幣的比率進行收兌,限期7天。
1949年5月29日,民建總會在上海常務理監事與「臨干會」商量決定,「臨干會」擴大為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臨工會)。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首款200元面值的貨幣。
194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在祝賀上海解放的電報中,向三野解放軍指戰員、全上海共產黨員、工人、學生、各階層的民主人士和愛國同胞,熱烈祝賀上海解放。
1949年5月30日,上海市軍管會接管了前國民政府財政部總稅務司署和江海關,並宣布終止原總稅務司署對全國各地海關的管轄權。
1949年5月30日,中共上海電話公司支部以上總籌委會工作組名義,召開群眾大會,選舉產生上海電話公司工會籌備委員會。
1949年5月31日,上海百萬工人2300餘名代表集會在大光明電影院,紀念五卅運動24周年。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陳毅在大光明電影院上海紀念五卅、慶祝解放大會上講話。
1949年5月31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輕工處接管中華煙草公司,更名為國營中華煙草公司。
1949年5月31日,上海解放後,軍事管制委員會發布命令,派員接管了當時設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的上海氣象台和外灘信號台。
1949年5月31日,上海市總工會籌備委員會成立。
『玖』 舉出1840至1949年發生在上海經濟領域的,對全國有重大影響的三件事例
興衰過程:
①鴉片戰爭前,中國已有資本主義萌芽。戰後,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洋務運動的刺激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興起。
②甲午戰爭後,列強爭相對華輸出資本,自然經濟加速解體,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初步發展。
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被迫放鬆了對華經濟擴張,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一度迅速發展。
④20世紀30~40年代,官僚資本主義逐漸壟斷社會經濟,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抗戰結束後美國加緊對華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