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2019年3月25日白銀分析

2019年3月25日白銀分析

發布時間:2020-12-29 15:55:32

㈠ 中國百年的屈辱歷史

中國近代百年屈辱歷史介紹:

一、第一階段(1840年—1860年)

這一階段既是中國由君主專制社會走向半殖民社會的開端,也是列強在中國建立殖民體系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南京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建立與初步形成。

《南京條約》又與《望廈條約》、《黃埔條約》構成了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通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在中國取得了如下權利:

1.取得自由對外貿易的通商權與片面最惠國待遇。

2.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

3.取得在華傳教、租地建房的權利。

4.取得領事裁判權。

5.取得部分中國領土的佔有權。

這些不平等權利構成了中國最早的不平等條約體系,無論是今後的租界、內河巡航、高額賠款都不過是上述權利的延續、發展與補充。

1853年在上海的一場小刀會起義令英國人取得了控制中國海關的絕佳機會;第一次鴉片戰爭後14年,英法為擴大在華權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場持續4年的戰爭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條約:

1.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條約》、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

2.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

這次戰爭帶來的新的不平等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歐美各國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條約特權:

1.胃口大開的領土要求。

2.擴大對外貿易窗口的要求。

3.內河航運權。

4.鴉片貿易合法權。

5.內地自由行動權。

6.勞工出國權。

這一時期的不平等條約大多圍繞著貿易而進行,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國市場銷售商品取得利潤不能完全滿足資本家的慾望,因而就要開辟新的海外市場。

所以各國採用的都是自由貿易的經濟方針,政府制定的對外政策無不以擴大貿易對象,實現商品輸出為主要目的。打開中國的大門,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都是這一方針的具體體現。面對頑固不願開放的清朝政府,各國就採用了先以武力手段迫使中國政府談判,再取得交易特權與商品市場。

二、第二階段(1860年—1919年)

在《北京條約》簽訂之後,清帝國進行了一場洋務運動的變革;在1860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清政府「內外祥和」,稱之為「同治中興」。但是,好景不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1876年因馬嘉理案簽訂煙台條約。1883年,法國為侵略越南而挑起戰爭。在這場被稱為中法戰爭的戰爭中,清軍於馬尾海戰大敗後在陸地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時清政府卻主張趁勝求和。1885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這場戰爭顯示了洋務運動的成績,更暴露了洋務運動的嚴重不足。

此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他們制定了入侵中國的「大陸政策」,並通過不斷擴軍備戰一步步實施他們的計劃。在一切就緒之後,1894年,日本發動了日本稱為日清戰爭的甲午中日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戰爭迅速失敗。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

三、第三階段(1919年—1949年)

在這一階段,在中國植根近80年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遭到動搖:早先蘇聯宣布廢除沙皇俄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歷來傳聞如此,但是沒有證據證明蘇聯做到了這點,或者作出過這個聲明。);國內民主意識與救亡圖存觀念日益上漲,大規模的群眾集會此起彼伏。令當時的北洋政府受到極大壓力。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展現出中華民族不甘於受人宰割的決心,其結果是遠在法國召開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沒有在破壞中國權益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此後不久,隨著聯俄容共的實現,中國國民黨領導進行北伐。自1927年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國大陸上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權力收回與「改訂新約」運動,使得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由於中國與意、日為交戰方,因此廢除了在華的不平等條約。為了維持反法西斯同盟的穩定,1943年1月11日美國和英國分別與中華民國簽署《中美新約》、《中英新約》,自願放棄在同盟國中國的特權,1945年8月15日取得抗日勝利、

(1)2019年3月25日白銀分析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介紹: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㈡ 林則徐為啥要虎門銷煙

1、鴉片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引起了中國的財政危機。

2、吸食鴉片,讓越來越多的版中國人深陷其中,無法權自拔,道德品質和身體素質急劇下滑,而且沒有根治的辦法。

吸食鴉片需要大量的金錢,導致許多家庭家毀人亡,當時吸鴉片的都是上層階級有錢人居多。吸鴉片者,整天躺在床上吸,聚眾吸,醉生夢死,萎靡不振,到最後骨瘦嶙峋,自取滅亡。這也是晚清王朝走下坡路,一蹶不振的一大重要原因。

(2)2019年3月25日白銀分析擴展閱讀

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清政府簽訂的。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

㈢ 請問什麼是妙股

個人認為大智慧免費版的很多功能就已經足夠你分析個股和大盤的了,軟體不是再收費與否,而是在你看懂沒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書上的東西有用因為那是基礎,但是能夠完全運用於實戰的東西不超過25%順應趨勢,順勢而為,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逆勢而動。上升通道中順勢做多,下降通道中謹慎抄底,輕倉和持幣為主,在主力資金堅決做多前,在放巨量突破壓力位之前都要謹慎做多。錢在主動權就在,主動權在就能去尋找最合適的戰機。而在順應趨勢的情況下投資就要以價值投資結合主力投資為主,這才能夠適應中國的具體國情。炒股要想長期賺錢靠的是長期堅持執行正確的投資理念!價值投資!長期學習和堅持,才能持續穩定的賺錢,如果想讓自己變的厲害,沒有捷徑可以走所以也不存在必須要幾年才能學會,股市是隨時都在變化的,而人炒股也得跟隨具體的新情況進行調整,就像一句老話那樣,人活一輩子就得學一輩子,沒有結束的時候!選擇一支中小盤成長性好的股票, 選股標準是:1、同大盤或者先於大盤調整了近2、3個月的股票,業績優良(長期趨勢線已經開始扭頭向了)2、主營業績利潤增長達到100%左右甚至以上,2年內的業績增長穩定,具有較好的成長性,每股收益達到0.5元以上最佳。3、市盈率最好低於30倍,能在20倍下當然最好(隨著股價的上漲市盈率也在升高,只要該企業利潤高速增長沒有出現停滯的現象可以繼續持有,忽略市盈率的升高,因為穩定的利潤高增長自然會讓市盈率降下來的)4、主力資金占整支股票籌碼比例的60%左右(流通股份最好超過30%能達到50%以上更好,主力出貨時間周期加長,小資金選擇出逃的時間較為充分)5、留意該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的高低,太高了不好,流動資金不充足,公司經營容易出現危機(如果該公司長期保持穩定的高負債率和高利潤增長具有很強的成長性,那忽略次問題,只要高成長性因素還在可以繼續持有)6、具體操作時在進入一支股票時就要設置好止損點位,這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時是為了防止主力出貨後導致自己被深套,在弱勢時大盤大跌時是為了使自己躲脫連續大跌的風險,止損位擊穿後短時間內收不回來就要堅決止損,要堅決執行自己指定的止損位,一定要克服怕買出後又漲起走了的想法。不要相信所謂股評專家堅決不賣以後再來補倉攤低的說法,這是非常惡劣的一種說法,使投資者限於被動喪失了資金的主動權。具體操作:選擇上述5種條件具備的股票,長期的成交量地量突然出現逐漸放量上攻後長期趨勢線已經出現向上的拐點,先於大盤調整結束扭頭向上,以WVAD指標為例當WVAD白線上穿中間虛線前一天買入比較合適(賣出時機正好相反,WVAD白線向下穿過虛線後立即賣出《安全第一》<參考大智慧>),買入後不要介意短期之內的大盤波動,只要你選則該股的條件還在就不用管,如果在持股過程中出現拉高後高位連續放量可以考慮先賣出50%的該股票,等該股的主力資金持籌比例從60%降到30%時全部賣出,先於主力出貨!如果持籌比例到50%後不減少了,就繼續持有,不理會主力資金製造的騙人數據,繼續持有剩下的股票!直到主力資金降到30%再出貨!如果在高位拉升過程中,放出巨量,請立即獲利了解,避免主力資金出逃後自己被套如果你要真正看懂上面這五點,你還是先學點最基本的東西,而炒股心態是很重要的,你也需要多磨練!以上純屬個人經驗總結,請謹慎採納!祝你好運!不過還是希望你學點最基礎的知識,把地基打牢實點。祝你08年好運!股票書籍網: http://we1788.blog.hexun.com/13304348_d.html

㈣ 澳門的歷史

澳門由秦帝國起成為中國領土,屬南海郡和百越地,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但澳門並不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殖民地,日本長崎才是第一塊。
澳門古稱濠鏡澳,與廣州香山縣的歷史關系極其密切。 19世紀畫家錢納利筆下的聖保祿學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廣州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廣州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扎;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元代屬廣東道宣慰司廣州路,路治廣州,明代屬於廣州府,清朝後期前屬廣肇羅道廣州府,道治肇慶,府治廣州。
自古就是中國神聖的領土的澳門自被葡萄牙侵佔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略的,是1999年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全國人大於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1]
5000年前的先民足跡

澳門地區從近幾年的考古發掘,特別是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於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1]
南宋末年

一千幾百年內,澳門地區雖然有人跡所及,但畢竟還只是舟船隨季候風寄泊之地。人們推測澳門半島之有大量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從福建敗退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為「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於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濠鏡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點了。
自此以後,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於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並不容易。直至十六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澳門仍然是荒涼一片,人煙稀薄,只有舟船寄泊。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1]

㈤ 林則徐虎門銷煙簡單的故事

林則徐本想將鴉片運回京師銷毀,不過御史鄧瀛認為為防鴉片被偷偷換掉,就地銷毀更好,道光帝同意。

林則徐決定於虎門公開銷煙,接下來林則徐就要找出銷毀鴉片的方法。林則徐曾使用傳統銷毀鴉片「煙土拌桐油焚毀法」,但膏余卻會滲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於是林則徐找出第二種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化法的辦法是在海邊挑挖兩池,池底鋪石,為防鴉片滲漏,四周釘板,再挖一水溝。將鹽水倒入水溝,流入池中。接著把煙土割成四瓣,倒入鹽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煙土溶解。

各名士兵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攪拌,務求煙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時,把池水送出大洋,並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當天日記里又說:「以日內消化鴉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暫徙,以避其毒也。」

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1839年6月3日),虎門銷煙正式開始,虎門搭起了一座禮台,前面掛著一面黃綾長幡,上書「欽差大臣奉旨查辦廣東海口事務大臣節制水陸各營總督部堂林」,廣東各高級官員全部出席。由於銷煙是公開參觀的,加上是端午節前後,因此人們紛紛前往虎門淺灘。

另外,不販鴉片的外商、領事、外國記者、傳教士等等,都專程由澳門或其他地方前來參觀,當中無一是英國人,以抗議清廷對英國人財產施加壓迫。

(5)2019年3月25日白銀分析擴展閱讀:

虎門銷煙(1839年6月)指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清政府簽訂的。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國際禁毒日。

㈥ 關於甲午戰爭的論文

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歷史背景
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是封建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轉折點。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到了十九世 紀,鴉片輸入額逐年增 多。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抵銷英中貿易方面的入超現象,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以達到開辟中國市場的目的。十九世紀初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國資產階級從這項可恥的貿易中大發橫財。由於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如不採取制止措施,將要造成國家財源枯竭和軍隊瓦解。於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戰爭原因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並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林則徐克服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不法煙商的阻撓、破壞,共繳獲各國(主要是英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鴉片戰爭面對清政府的禁煙措施,英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其中的鴉片利益集團,立即掀起一片侵華戰爭叫囂。對急於打來中國大門的英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借口,英國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1840年6月,侵華英軍總司令懿律率艦只40餘艘、士兵4000多名,陸續到達中國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正式開始。
過程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佔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龍發生沖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只;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斗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准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只)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向廈門官員遞交《致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向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於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鍾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致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為英軍此來是為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絕賠償鴉片損失;拒絕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於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布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摺,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摺,認為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摺,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準收受」, 同時重新啟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炮台,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後才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佔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顏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向虎門核心陣地布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於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於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里對失敗絕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復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佔廣州城外主要制高點和炮台。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於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摺對失敗隻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台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眾與英軍交戰,其採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顏。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眾包圍英軍佔領的四方炮台。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余保純將民眾勸歸。(這個倒霉的傢伙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奸,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為義律對中國過於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只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顏伯燾識破,故顏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線——廈門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餘門,守軍5680人(僅次於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台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迴,輕松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於瞞報嚴重,顏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為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於夜裡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台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歷了幾次戰斗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採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餘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於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向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向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斗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牆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餘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龍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為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多月的准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復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准備沿長江向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眾。英軍陣亡9救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於此。但戰斗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佔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絕對優勢。戰斗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與此同時,登陸的英陸軍開始攻城,由於缺少火炮掩護,英軍只能用雲梯攻城,被守城清軍痛擊。隨後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牆,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家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牆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牆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准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於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准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決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向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為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為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於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了了之。[1]

不平等條約
《廣州和約》,規定由清朝方面向英軍交出廣州贖城費600萬元。

英國政府不滿足義律從中國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增調援軍,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艦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廈門。9月英軍侵犯台灣。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1842年5月,英軍繼續北犯,6月攻陷長江口的吳淞炮台,寶山、上海相繼失陷。接著,英軍溯江西上,8月5日到達江寧(南京)江面。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將軍耆英趕到南京,於29日與璞鼎查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此結束。

鴉片戰爭接著第二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的附件,英國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
鴉片戰爭期間,美國派軍艦到中國領海,為英過侵略軍助威,戰爭剛結束,美法兩國就迫使清政府分別和它們簽訂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又擴大了侵略權益。

與清朝統治者相反,沿海各地人民始終堅持了反對侵略的斗爭。1841年5月廣州北郊三元里一百零三鄉人民群眾圍殲英軍的戰斗,是人民群眾自發抗英的高峰。

戰爭結果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根據所謂的利益均沾原則,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戰敗原因
第一、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據,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時代呼喚巨人,上台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復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所致,也是清政府腐敗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1]

對中國的影響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成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成為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同時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者的斗爭;中國歷史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時期。

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資本主義侵略者的利益最大化未能得到滿足。

《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雖然從中國取得了許多特權,但還要取得更多的特權。它們還要求在中國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要求在中國全境通商,要求在北京設立使館。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宇和教授近年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他的研究成果證明,英國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很大程度是要逼迫清政府把鴉片貿易合法化,以保障當時英國在華最大的經濟利益———鴉片貿易。(13)謀求在華的全面經濟與政治利益,這是它們的根本利益所在。這個根本利益拿不到手,新的一場侵略戰爭遲早是要爆發的,問題只在發動戰爭的時機和借口而已。

導火索
亞羅號事件:1856年5月,美、英、法三使,先後對葉名琛發出修約照會,不得要領。1856年10月8日發生亞羅號事件,葉名琛對英態度強硬,毫無誠意,不賠償、不道歉,只答應放人,此舉令英國方面極為不滿,復以英國企圖修改《南京條約》亦遭清朝拒絕。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占虎門口內各炮台。27日,英艦炮擊督署,葉「危坐二堂,絕無懼色」。29日,英軍攻入城內,搶掠督署後退出。12月,洋行夷館被毀,盡成灰燼。一艘自廣州開往香港的英國郵船遭劫。1857年1月,英軍焚燒洋行附近民宅數千家,後退出省河。

法國神父馬賴之西林教案:廣西知縣並無循西方通行途徑處理,在沒有告知法國領事館的情況下處死馬賴,令法國方面極為不滿。中國違反了應把拘捕的法國人解送領事的條約義務,直至現在人們仍無法確定馬氏確有該處死刑的哪些罪。英法兩國遂以此為由聯兵攻打中國。英法雖然還聯合了美國,但美國僅以外交支持。俄國外交代表以東正教團監護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後來則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借機漁利。 [2]

英法入侵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英國則急不可奈地製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已經過期。1856年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英方卻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軍突然發動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於力量不夠,1857年1月英軍從省河撤退,等待援軍。

1857年9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10月,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12月中旬,英法聯軍5000餘人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29日佔領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即海河)而上,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的威嚇下,桂良於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駐北京;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僱用外人;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在此以前,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已先簽訂。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線。9月9日,聯軍向通州推進,21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次日,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北京條約》規定: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

沙俄侵略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忙於對付外來殖民者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造成了北方邊疆防備空虛。俄國乘虛而入,加緊蠶食和非法佔領黑龍江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南的許多戰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尋找機會,想用條約的形式把所佔領的中國領土固定下來。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派普提雅廷為公使,與清政府談判邊界問題。1858年5月,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割佔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兩國共管。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借口,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最大的獲利者。

俄國侵佔中國大片領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趁火打劫,從1858年開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攻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3]

後果
1858年簽定《天津條約》

對英國、法國
清朝代表桂良和英法代表於1858年6月26、27日簽約,各有56、42款,再加上附約。
1.增開牛庄、登州、台灣(今台南安平舊港)、淡水、潮州、瓊州、南京及鎮江、漢口、九江為通商口岸。
2.英法人士可在內地游歷及傳教。
3.英法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4.英法人士在華犯罪,各由該國之領事處理。
5.關稅由雙方協定,每十年修訂一次。
6.雙方互派公使;外使可行西禮,並進駐北京。
7.清朝賠償英國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白銀。
附約亦規定:
1.鴉片改稱洋葯,可自由買賣及進口。
2.海關聘用英人幫辦稅務。
3.修改稅則,以「值百抽五」為原則。

1860年簽定《北京條約》

對英國
清朝與英國於1860年10月24日簽訂條約,英方代表為額爾金伯爵。
1.清朝割讓在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給英國。
2.清朝也必須開天津為商埠。
3.增加天津條約的賠款800萬兩。
4.允許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內地租買土地及興建教堂。
5.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
對法國
清朝與法國於1860年10月25日簽訂條約,法國代表為葛羅男爵。
條約中清朝同意開放大連為商埠,並增加天津條約的賠款800萬兩。

俄國獲漁利

1858年中俄簽定《璦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地區。佔地60多萬平方公里。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地區。佔地約40萬平方公里。
1864年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中國巴爾喀什湖以南、以東地區,約44多萬平方公里。
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堪界議定書。

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佔領京城,火燒了圓明園,對滿清王朝刺激較大,之後痛定思痛,開始了「洋務運動」。

《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外國軍隊來幫助鎮壓內亂。

辛酉政變,辛酉政變的原因:第一,外國侵略者侵華意志在清廷內部的間接體現。(西方列強的參與,間接支持後妃集團與奕欣集團)。第二,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爭奪最高權力斗爭的結果

㈦ TFboys演過哪些電影

1,《致命追擊》飾演 歌手

《致命追擊》是由厄尼·巴巴拉什執導的加拿大動作電影,由厄尼·巴巴拉什執導,Joshua James擔任編劇,尚格·雲頓主演,2015年上映。本片講訴了一心想要拯救親人的鐵血硬漢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2019年3月25日白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金的未來走勢 瀏覽:616
cpa融資租賃 瀏覽:744
深股通流入資金周排名 瀏覽:759
通達信普及版帶交易嗎 瀏覽:911
至尊外匯 瀏覽:123
2019投資界大健康投資峰會 瀏覽:683
恆指期貨一個交易日是幾點到幾點 瀏覽:606
個人質押貸款期限一般為 瀏覽:862
歐元匯率人民幣即期 瀏覽:328
25日人民幣兌換澳元匯率 瀏覽:497
紫金銀行理財 瀏覽:55
中澤股票 瀏覽:921
躍嶺股票 瀏覽:326
2015年97號汽油價格 瀏覽:964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
工行實物金條價格 瀏覽:497
股票賬號注銷後資金賬戶還在 瀏覽:45
歷年理財規劃師合格分數線 瀏覽:588
融資總額分界點 瀏覽:377
俄羅斯59轉人民幣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