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業並購的財務分析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企業並購的財務分析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一、並購前的財務風險及防範
並購企業在並購計劃實施之前,需要選擇並購的目標企業和具體的並購方式,因此,並購前的風險主要是這兩個選擇所造成的風險。
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體,其選擇的並購行為不但應該符合自身的利益,而且應該符合主購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並購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謀求協同效應、實現戰略重組,或是為了某些特定目標。因此在並購前必須仔細考慮選擇適當的目標企業,而在實際操作中卻不乏多選擇失敗的案例。例如許多企業由於盲目進行混合並購或盲目進入不相關領域,最後使企業進入多元化經營的誤區,反而拖累了自身,不利於主購企業的發展。這些就是未能很好的考慮選擇目標企業的所造成的風險損失。
2.企業的並購方式多種多樣,有股權收購和資產收購及合並。股權收購又有整體性股權收購、控股性股權收購、承債性股權收購。資產收購又有規模擴張型、借殼上市型、重組型和置換型資產收購四種。每種方式要求的資本數量不同,不同的並購方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因此並購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資本規模及各方式的優缺點,適當的選擇並購方式,減少選擇所造成的風險損失。
二、並購中實施階段的財務風險及其防範
1.融資風險。
融資風險是指企業在並購過程中是否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同時是否能夠保證並購的順利進行一種風險。如果融資的安排不當或是與企業運行連接不夠完善就會形成融資風險,如果融資過早就會出現承擔許多可以避免的利息;如果融資過晚或過慢就會出現資金不足或是資金供給不正常,導致並購無法順利進行。所以對於融資的安排也是並購過程中的重點。融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
內部融資是指企業所需的資金均來源於內部的自留資金,內部融資的好處在於不需要支付利息,且沒有還貸壓力,可以減少企業的並購成本和由於無法還貸可能造成的破產形象,但是也具有不容忽視的缺點;完全運用自有資金,一則我國的企業規模一般較小,無法獨自承擔並購所需的巨額資金,完全動用寶貴的自有資金進行並購會影響企業對於外部市場的反應能力及抗風險的能力,如果進一步的融資不能夠順利進行,則非常有可能導致企業的正常運行,更不用說企業的並購大計。
外部融資是指企業運用外部手段籌集並購資金的方式,主要包括權益融資、債務融資和混合性證券融資三種。
權益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進行融資。通過大量發行股票進行融資,可以籌集到大量的長期可使用資金,且因為股票本身沒有確定的付息日以及歸還期限,所以企業的資本風險較小,但是由於股票的發行需要長期的時間,且需要支付的發行費用較高,不利於在並購過程中的資金銜接,更有可能出現由於大量股票而稀釋股東對於企業的控制權,甚至出現大股東對全企業控制權的喪失,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
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借債的方法獲得資金的一種手段。通過舉債進行融資的資金成本較低,而且所支付的利息可以在稅前扣除,達到了避稅的效果,而且運用舉債的方法籌集資金所需時間較短,不會稀釋股東對於企業的控制權並且手續簡便,利於運用。但是債務融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負債率較高的企業難以藉此方法獲得資金,並且銀行或債權人對於資金的提供有較苛刻的條件。一旦企業不能合適的掌握負債尺度,過高的負債率或造成企業的經營風險,如果不能到期償還借款和利息,會使得企業面臨破產的巨大風險。
解決融資風險首先要合理選擇並購的籌資方式與結構時,要遵循資成本最小化原則;債務籌資與股權籌資要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另外,短期債務與長期債務要予以合理的搭配,以盡可能將籌資風險降到最低。最後,並購企業在選擇籌資方案時,必須結合並購動機,企業自身的資本結構,並購企業對融資風險的態度,資本市場的情況等因素,選擇最佳的融資方式組合,規劃融資結構,綜合評價各種方案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保證並購目標實現的前提下,選擇風險較小的方案。
2.企業並購的信息風險。
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隱蔽工程」以及法律政策的影響,並購中往往潛藏大量的信息風險。由於並購各方信息不對稱,出讓方往往對目標公司進行商業包裝,隱瞞不利信息,誇大有利信息,而並購方也常常誇大自己的實力,製造期望空間,雙方信息披露都存在不充分或者失真的情況。因此,並購冒然行動而失敗或交易後才發現受騙上當的案例比比皆是。
信息風險防範對策一方面應要求對方真實、完整,不會產生誤導地披露自己的全部情況並做出保證;另一方面應針對對方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情況進行審慎的調查與評估,充分了解其現狀與潛在風險。做到信息披露及保證並購各方用最直接、合理、科學、專業和沒有歧義的語言披露其所有應當的信息,並作出聲明、承諾與保證。包括:出讓方向並購方保證沒有隱瞞重大信息,並購方向出讓方保證有法律能力和財務能力並購目標公司等等,以此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消除並購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對於可能存在的風險應當要求對方提供書面承諾,作為防範風險的保證及進行索賠的依據,並在並購合同中約定違約責任等救濟措施,做到防患於未然。
3.支付風險。
現金支付是指企業以現金為並購公司的工具,具有最大的財務風險。一則,對於企業具有的現金流量及數量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是企業並購能否完成關鍵;二則,由於直接運用現金進行支付,很有可能因為匯兌的差別造成多餘的匯兌損失;三則,完全用現金進行支付會導致股東權益的減少,可能會因此引起股東對於並購行為的抵觸,增加企業並購的財務風險。
股票交換是以並購方股票替換目標企業的股票,即以股換股。對於運用股票交換和進行運用權益融資一樣會稀釋股東對於企業的控制權,而股權稀釋的風險高低則是由股權稀釋率所決定的。當並購前後的股權稀釋率發生激烈變動,說明並購行為將給企業的原股東帶來巨大的股權稀釋風險。如果發行新股後的股權稀釋率小於50%,表示股權稀釋的風險較高;反之,表示股權稀釋的風險較低。當主要股東的股權被稀釋到無法有效控制並購後的企業而主要股東也不願放棄這種控制權力時,主要股東可能反對並購,使並購活動無法進行下去。除此以外為了並購行為而發放新股不僅發行費用較高而且還具有耗時長手續復雜等缺點。
對於現金支付的並購,首先考慮到的是資產的流動性,流動資產和速動資產的質量越高,導致變現能力就越高,也說明企業越能迅速並順利獲取收購資金。
由於流動性風險是一種資產負債結構性的風險,很難在市場上化解,必須通過調整資產負債來匹配。同時加強營運資金的管理來降低,通過建立流動資產組合,將一部分資金運用到信用度高,流動性好的有價證券資產組合中,使流動性與收益性同時兼顧,滿足並購企業流動性資金需要的同時也降低流動性風險。
對於股權支付的並購,應綜合考慮目標企業的成長性、發展機會、並購雙方的互補性、協同性等因素,全面評估雙方的資產,正確確定換股比例。目前,並購雙方換股比例所採用的換算標准或依據主要有並購雙方的每股市價、每股凈資產、每股收益等。
三、並購完成後的財務風險及其防範
企業並購後主要有整合風險。企業並購後如果不能採取積極的行動將被收購的企業快速整合到收購企業的組織結構中,收購仍有可能失敗。
整合前進行周密的財務審查,整合前的財務審查包括對並購企業自身資源和管理能力的審查以及對目標企業的審查。整合前的財務審查可為並購企業的運行提供可行性分析;還可通過審查發現被並購企業財務上存在的問題,以利於在整合過程中有的放矢,提高整合效率。財務審查的主要目的在於使並購方確定被並購企業所提供的財務狀況,其審查內容包括並購後需要整合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需要的資金投入、企業的負儲結構、現有融資能力。加強並購後企業的組織結構整合。組織結構的整合主要是並購重組後企業的機構設置問題,其關鍵是合並雙方的人事安排。並購方企業應當根據企業發展目標,盡快制定並購後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用人標准,做到人盡其才。要盡量挽留人才,防止磨合過程中出現團隊行為弱化、不負責任、負權壓利、擾亂工作秩序的現象。企業並購後,要發揮人才資本優勢並進一步挖掘人才資本的潛力,就必須根據人力資本的特徵正確評估人力資本價值。並購之後絕大部分企業的經營業績未來得到顯著提升,結果卻是資產規模不斷擴張,創利能力不斷下降,不同業務單元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和必要的相互支撐,主業和副業相互爭奪有限的企業資源,造成企業主業被拖累,而副業又難以為繼。這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業並購後不重視財務戰略整合向造成的。
總之,如何迴避並購風險是企業並購的核心問題,並購風險是很可能會發生的風險,並不是必然會發生的風險。因此,只要認真做好防範對策,就可以實現預期的企業並購目標。
Ⅱ 合並財務報表的完整詳細案例解析(最好帶數據分析)
這是一道很典型的合並報表例題,請參考。
【例題·計算分析題】2010年1月20日,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購買乙公司持有的丙公司80%股權的合同。合同規定:以丙公司2010年5月30日評估的可辨認凈資產價值為基礎,協商確定對丙公司80%股權的購買價格;合同經雙方股東大會批准後生效。
購買丙公司80%股權時,甲公司與乙公司不存在關聯方關系。
(1)購買丙公司80%股權的合同執行情況如下:
①2010年4月2日,甲公司和乙公司分別召開股東大會,批准通過了該購買股權的合同。
②以丙公司2010年5月30日凈資產評估值為基礎,經協商,雙方確定丙公司80%股權的價格為18 000萬元,甲公司以銀行存款18 000萬元為對價。
③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於2010年6月30日辦理完畢上述相關資產的產權轉讓手續。
④甲公司於2010年6月30日對丙公司董事會進行改組,並取得控制權。
⑤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的賬面價值為20 000萬元,其中:股本為12 000萬元,資本公積為2 000萬元,盈餘公積為600萬元,未分配利潤為5 400萬元。
⑥丙公司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有下列資產存在差異,即(單位:萬元):
項目
賬面價值
公允價值
評估增值
應收賬款
1 000
800
-200
存貨
2 000
2 100
100
固定資產
6 500
6 900
400
無形資產
8 000
9 000
1 000
合計
-
-
1 300
丙公司固定資產未來仍可使用20年,預計凈殘值為零,採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無形資產未來仍可使用10年,預計凈殘值為零,採用直接法攤銷。丙公司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均為管理使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折舊(或攤銷)年限、折舊(或攤銷)方法及預計凈殘值均與稅法規定一致。
截至2010年末,應收賬款按購買日評估確認的金額收回,評估確認的壞賬已核銷;購買日發生的評估增值的存貨,本年已全部對外銷售。
(2)丙公司2010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實現凈利潤2 000萬元,提取盈餘公積200萬元;2010年宣告分派上年度現金股利1 000萬元,丙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增加100萬元。
丙公司2011年實現凈利潤5 000萬元,提取盈餘公積500萬元;2011年宣告分派現金股利2 000萬元,丙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減少80萬元。
(3)內部交易資料如下:甲公司2010年8月銷售100件產品給丙公司,每件售價6萬元,每件成本5萬元,丙公司2010年對外銷售80件;2011年對外銷售10件。
丙公司2010年9月向甲公司出售固定資產,價款100萬元,賬面價值60萬元,甲公司取得後作為管理用固定資產使用,預計尚可使用年限為2年,採用直線法計提折舊。至2011年末未對外銷售。
(4)該合並採用應稅合並,各個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率為25%,在合並會計報表層面出現的暫時性差異均符合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條件。合並報表確認的投資收益不考慮所得稅影響。(答案中的單位金額為萬元)
【正確答案】
(1)編制甲公司2010年和2011年與長期股權投資業務有關的會計分錄。
[答疑編號3266190301]
『正確答案』
①2010年6月30日投資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18 000
貸:銀行存款 18 000
計算購買日的合並商譽=18 000-(20 000+1 300)×80%=960(萬元)
②2010年分派2009年現金股利
借:應收股利 800(1 000×80%)
貸:投資收益 800
③2011年分派2010年現金股利
借:應收股利 1 600(2 000×80%)
貸:投資收益 1 600
(2)編制2010年抵銷、調整分錄
(3)編制2011年抵銷、調整分錄
①內部交易抵銷分錄
[答疑編號3266190302]
①內部交易抵銷分錄
借:營業收入 600(100×6)
貸:營業成本 600
――
借:營業成本 20(20×1)
貸:存貨 20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20
貸:營業成本20
――
借:營業成本 10(10×1)
貸:存貨1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5
貸:所得稅費用5(20×25%)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5-2.5=2.5(10×25%)
所得稅費用2.5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5
借:營業外收入40(100-60)
貸:固定資產——原價40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40(100-60)
貸:固定資產——原價40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5(40/2×3/12)
貸:管理費用5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5+20=25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5
管理費用20(40/2)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8.75【(40-5)×25%】
貸:所得稅費用8.75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3.75【(40-25)×25%】
所得稅費用5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8.75
②將子公司的賬面價值調整為公允價值
[答疑編號3266190303]
②將子公司的賬面價值調整為公允價值
借:存貨100
固定資產 400
無形資產1 000
貸:應收賬款200
資本公積1 300
借:存貨100
固定資產400
無形資產1 000
貸:應收賬款200
資本公積1 300
期末調整:
借:營業成本100
應收賬款200
管理費用60
貸:存貨100
資產減值損失200
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10(400/20×6/12)
無形資產——累計攤銷 50(1 000/10×6/12)
調整上年: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100
應收賬款200
未分配利潤——年初 60
貸:存貨100
未分配利潤——年初200
固定資產——累計折舊10(400/20×6/12)
無形資產——累計攤銷50(1 000/10×6/12)
調整本年:
借:管理費用120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20
無形資產——累計攤銷100
③按照權益法調整長期股權投資
[答疑編號3266190304]
③按照權益法調整長期股權投資
·2010年丙公司實現凈利潤
調整後的2010年12月31日凈利潤為:調整前凈利潤2 000+對投資時點評估差額的調整(-100-60+200)+內部交易的調整(-20-40+5)=1 985(萬元)
合並報表確認的投資收益=1 985×80%=1 588(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 1 588
貸:投資收益 1 588
·分派現金股利1 000萬元,合並報表沖減的投資收益=1 000×80%=800(萬元)
借:投資收益800
貸:長期股權投資800
·丙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增加100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80(100×80%)
貸:資本公積80
·2010年12月31日按權益法調整後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18 000+1 588-800+80=18 868(萬元)
調整2010年
借:長期股權投資868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1 588-800)788
資本公積80
·2011年丙公司實現凈利潤
調整後的2011年12月31日凈利潤為:調整前凈利潤5 000+對投資時點評估差額的調整( -120)+內部交易的調整(存貨20-10+固定資產20)=4 910(萬元)
合並報表確認的投資收益=4 910×80%=3 928(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3 928
貸:投資收益 3 928
·分派現金股利2 000萬元,合並報表沖減的投資收益=2 000×80%=1 600(萬元)
借:投資收益1 600
貸:長期股權投資1 600
·丙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減少80萬元
借:資本公積64
貸:長期股權投資64(80×80%)
·2011年12月31日按權益法調整後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18 000+868+3 928-1 600-64=21 132(萬元)
④長期股權投資與丙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抵銷
[答疑編號3266190305]
④長期股權投資與丙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抵銷
借:股本 12 000
資本公積——年初3 300(2 000+1 300)
——本年100
盈餘公積——年初600
——本年200
未分配利潤——年末6 185
(5 400+1 985-200-1 000)
商譽960(18 868-22 385×80%)
貸:長期股權投資18 868
少數股東權益4 477(22 385×20%)
【思考問題】自購買日開始持續計算的至2010年12月31日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金額(對母公司的價值)=22 385萬元
借:股本12 000
資本公積——年初 3 400
——本年-80
盈餘公積——年初800
——本年500
未分配利潤——年末8 595(6 185+4 910-500-2 000)
商譽960(21 132 -25 215×80%)
貸:長期股權投資21 132
少數股東權益 5 043(25 215×20%)
【思考問題】自購買日開始持續計算的至2011年12月31日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金額(對母公司的價值)=25 215萬元
⑤投資收益與利潤分配抵銷分錄
[答疑編號3266190306]
⑤投資收益與利潤分配抵銷分錄
借:投資收益1 588(1 985×80%)
少數股東損益397(1 985×20%)
未分配利潤——年初 5 400
貸:提取盈餘公積200
對所有者(或股東)的分配1 000
未分配利潤——年末6 185
借:投資收益 3 928(4 910×80%)
少數股東損益 982(4 910×20%)
未分配利潤——年初6 185
貸:提取盈餘公積500
對所有者(或股東)的分配2 000
未分配利潤——年末8 595
Ⅲ 編合並財務報表和財務分析報告撰寫工作的經驗請你細說一下
二、 編制合並報表基本步驟
(一)編製程序
1.建立合並工作底稿;
2.將母公司、子公司個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各項目的數據過入合並工作底稿並計算合計金額;
3.編制在合並工作底稿中的調整分錄和抵銷分錄,將內部交易對合並財務報表有關項目的影響進行抵銷處理;
4.計算合並財務報表各項目的合並金額並填列合並財務報表。
(二)調整分錄
1.非同一控制企業合並的調整
(1) 調整子公司個別報表
①以購買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認子公司可辨認資產負債金額與其賬面價值之差並計入「資本公積」;
②將以上子公司可辨認資產、負債反映為本期資產負債表日金額,同時調整凈利潤。
(2) 調整母公司個別報表
① 按照調整後的子公司凈利潤確認成本法與權益法的投資收益之差,調整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和投資收益;
② 按照子公司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確認並調整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和資本公積;
③將母公司與聯營企業、合營企業內部交易按照教材P103-104作出調整,以符合合並報表要求的權益法。
借:長期股權投資(按照逆流交易內部利潤)
貸:存貨
借:營業收入
貸:營業成本
投資收益(按照順流交易內部利潤)
2.同一控制企業合並的調整
同一控制企業合並沒有公允價值的基礎,不需要調整子公司相關項目,只需要上述母公司個別報表的調整項目。
(三)抵銷項目歸納
完成上述調整後,開始編制抵銷分錄。由於合並報表的抵銷是在工作底稿上進行,工作底稿是打破報表的界限,將所有的報表項目列在一張工作底稿上。如果按照這種思路,歸納合並報表的抵銷項目(包括連續編報)有:
第一類,與母公司對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項目直接有關的抵銷處理。
(1) 母公司對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項目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項目的調整和抵銷;
典型抵銷分錄(非同一控制):
借:股本
資本公積——年初
——本年
盈餘公積——年初
——本年
未分配利潤——年末
合並商譽
貸: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投資+權益法調整)
少數股東權益(子公司所有者權益×應享有份額)
(2) 母公司內部投資收益與子公司期初期末未分配利潤及利潤分配各項目的抵銷;
典型抵銷分錄(非同一控制):
借:投資收益(按照權益法及調整後子公司凈利潤份額)
少數股東損益(按照權益法及調整後子公司凈利潤份額)
未分配利潤-年初
貸:提取盈餘公積
對所有者(或股東)分配
未分配利潤-年末
第二類,與企業集團內部債權債務項目有關的抵銷處理。
(3) 內部債權債務的抵銷;典型抵銷分錄:
①抵銷債權債務:
借:應付賬款
貸:應收賬款
②抵銷應收債權時一並抵銷壞賬准備
借:應收賬款—壞賬准備(上期內部債權債務而計提的壞帳准備)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借:應收賬款—壞賬准備(與第一步合計達到合並報表要求的准備0)
貸:資產減值損失
③抵銷應付債券和債券投資時一並抵銷內部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
典型抵銷分錄:
借:應付債券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
借:投資收益
貸:財務費用
第三類,與企業集團內部購銷業務有關的抵銷處理。
(4) 內部銷售收入與存貨中包括的未實現內部利潤的抵銷。典型抵銷分錄:
①存貨上未實現內部利潤的抵銷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上期購進存貨內部利潤)
貸:營業成本
借:營業收入 (本期內部銷售收入)
貸:營業成本
借:營業成本
貸:存貨(期末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
②存貨跌價准備抵銷
借:存貨——存貨跌價准備(上期因內部未實現利潤多計提的跌價准備)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借:存貨——存貨跌價准備(與第一步合計達到合並報表要求的准備)
貸:資產減值損失
借:營業成本(因子公司銷售結轉跌價准備對不同損益科目的調整)
貸:資產減值損失
③ 內部利潤抵銷後調整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
上述抵銷導致合並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在所屬納稅主體的計稅基礎之間產生暫時性差異,在合並資產負債表中應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同時調整合並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上期遞延所得稅)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與第一步合計達到合並報表要求的准備)
貸:所得稅費用
(5)內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原值和累計折舊、攤銷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利潤的抵銷;
典型抵銷分錄: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未實現內部損益)
貸:固定資產——原價
借: 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以前期因內部利潤多提折舊)
管理費用 (本期因內部利潤多提折舊)
Ⅳ 企業並購的財務分析應該怎麼寫,想要一個大概的過程綱要,要寫什麼內容,要不要涉及風險方面的問題
如果你指的是財務顧問報告中的財務分析,那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資產收購的背景和目的
2. 資產收購的標的和交易各方介紹(需添加各方過去三年經審計財務數據、股權結構等)
3. 財務顧問意見,又包含:
- 基本假設
- 財務顧問意見(收購後收購方具備股票上市能力,持續經營能力,不存在債務糾紛,法人治理結構完整及獨立經營能力,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問題,未來財務預測等)
- 估值意見
- 總體評價
建議直接在BAIDU上搜索一下財務顧問報告,有很多範本可供你參考。
Ⅳ 企業並購重組案例分析怎麼寫
企業並購重組中要注意:
(一)要做好並購重組企業發展環境調查 企業並購行為雖然是市場行為,但不可能不受到當地政府影響,要考慮政府的政策和態度。對於並購項目,政府考慮更多的職工安置、並購後的企業稅收及對本地經濟發展的影響。企業要對並購項目進行判斷,對有發展前景的、符合國家鼓勵產業的,政府大多會採取支持態度,從資金、稅收、土地使用權等方面給予重大優惠。這樣,企業就可充分利用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與措施。對無發展前景的,國家明文規定抑制的項目,政府大多會採取抑制態度。如屬於高能耗、污染嚴重的行業,企業應盡量規避政府出台的抵制其發展的政策措施。
(二)要做好並購企業相關財務信息調查分析 並購過程中,並購企業可能存在資產質量較差,歷史沉澱的不良資產、大量潛在負債等情況,要充分了解並購項目資產、負債、運營效率情況,運用財務指標科學分析,作出合理評估。如在資產質量與償債能力方面:要綜合對資產負債率、存貨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存量資產狀況等指標作出分析判斷。此外,還應了解主要資產的抵(質)押、出租或承租等狀況;在盈利能力及其成長方面:要綜合對銷售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及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及構成比例等指標作出分析判斷;並從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等指標對其成長性作出分析判斷;在現金流質量方面:要綜合對各種現金流量、現金銷售比率、凈利潤現金含量等指標作出分析判斷。 此外,還要做好企業重要外部關系分析。如向並購重組企業的律師、會計師、財務顧問等外部顧問了解企業情況;向銀行了解企業的信用評價情況,如信貸額度、相關機構的信貸或證券信用等級評價;委託雙方都認同的評估機構對並購資產進行合理估價,作為雙方談判並購價格的基礎等。
(三)要做好並購企業的潛在風險分析 企業在並購其他企業時考慮的是並購後協同效應,實現並購後企業的價值最大化。但由於對並購企業的情況不很了解,並購方可能對並購企業存在的涉稅風險、潛在訴訟、法律糾紛等潛在的風險渾然不覺,結果為將來的重組失敗埋下伏筆。因此,要對並購行為進行全過程跟蹤,認真搞好盡職調查,聘請中介機構進行法律、財務、風險防範等方面的咨詢、評價。如在財務稅收方面:要考慮並購企業是否存在應收帳款沒法收回、潛在的訴訟可能導致的賠償責任、對外擔保帶來的連帶責任等潛在負債風險等;還有前期運行中是否存在偷漏稅行為及可能帶來的影響等涉稅風險;在法律訴訟方面:要考慮並購企業是否存在已發生的、未決的和潛在的訴訟,可能導致企業經濟利益流出的涉法風險;在企業文化方面:要考慮其融合程度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著並購後企業的決策速度和執行力度,不少企業並購行為的失敗,關鍵就在於企業文化的沖突。要考慮兩種企業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針對並購對象進行文化變革的難度,以最短時間促進企業的戰略調整、組織架構建設、業務流程調整再造、資源合理配置,做到妥善謀劃和安排。
(四)要推進科學決策機制,高度重視風險管理 企業並購,實際就是資本的擴張,投資方向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現有的復雜經濟形勢下,非理性投資、超能力投資、非主業投資,都會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企業應按照關規定,科學決策,加強風險管理。一是企業作為並購重組的市場主體,要強化戰略意識,重視涉及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定位。投資規模應與企業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把目標集中於投資回報,靈敏反應市場信號,按企業發展的規律辦企業。二是企業並購屬於重大投資行為,要強化董事會決策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法人治理建設,促進決策機制的科學化。同時,應建立適當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將並購效益與管理層的報酬和責任直接掛購,讓他們既分享並購重組收益,又要承擔與決策有關的風險。三是引入專家決策和項目動態管理手段。一要委託專業咨詢機構組織行業專家、財務專家論證,提供決策建議;二要開展投資項目後評價工作,提高企業投資決策水平。
Ⅵ 並購案例分析
(無法以附件形式提交,抱歉!! 請看答案。)
1.(1)「ST 美雅」與「萬和集團」的並購回屬於混合並購。答理由:「萬和集團」生產製造家用電器、電子產品,而「ST美雅」從事紡織業。凡並購雙方分屬不同產業領域,且部門之間並無特別生產技術聯系,這種並購為混合並購。(2)「ST美雅」和「廣新外貿」的並購是橫向並購。理由:兩個企業都從事紡織業。凡並購雙方都屬於同一產業部門、其產品屬同一市場的並購為橫向並購。
2. 並購後的整合包括:財務整合、人力資源整合、資產整合、業務整合、市場整合、供應渠道整合和企業文化整合。
3. (1)常見的反收購措施包括:①「驅鯊劑」條款;② 「毒丸」計劃;③綠訛詐函;④金降落傘協議;⑤ 「焦土」政策;⑥ 「白衣騎士」;⑦帕克門戰略;⑧ 「皇冠之珠」⑨ 「鎖定」安排;(2) ST雅美針對「萬和集團」採取的反收購措施包括——「白衣騎士」和「焦土」政策。
Ⅶ 如何進行並購財務分析
分析人員在做出重大股東的變動情況、重大高官人員的變動情況、重大虧損大抉擇之前,應該對被並購企業(目標企業)整體財情況報告、管理高層的討論與報告和審計報告等等。財務狀況與業績水平的真實性與合理性進行分析與判熟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企業並購財務分析是一項系斷,並在此基礎上對是否並購目標企業進行可行性分統工程,需要並購決斷人員精細的准備工作。主要應該熟析與報告,以便於收購企業高層做出重大決策。因此,悉以下相關政策國家對被並購行業的宏觀管理政策i有在進行財務狀況與業績正式分析與判斷之前,分析人關並購的管理制度((公司法》中相關並購業務的財務報告員需要做好以下准備工作信息披露、資產評估、法律咨詢和上市公司年報審計的相取得被並購企業所在行業的基本資料。主要相關政策:主要財務分析的指標體系等等。包括:所在行業的性質,所在行業的生產特點與技術條件,所在行業的市場分布與集中特點,所在行業的平實施階段均利潤率;所在行業的國家宏觀管理政策;所在行業在初步掌握了被並購企業的基本情況之後,我們就可國際市場的最新變化趨勢。以開始對被並購企業的財務狀況與業績水平的正式評估程取得被並購企業基本財務報告資料。企業並購業務財務分析的實施階段主要包基本財務報表資料,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