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退步的老上海
當街頭時尚一族的視線被其他時尚報刊拉走,當上班一族紛紛握著《新聞晨報》趕車上班,當中年人士在訂報單上填下《新聞晚報》的字樣,上海報業的「大哥大」《新民晚報》正體味著某種難言的切膚之痛:報紙的發行量逐漸萎縮,中青年讀者大幅流失。有消息說,如今的《新民晚報》發行量已經從鼎盛時間超過的150萬,跌到不足80萬。曾經高枕無憂的「晚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想當年,上海街頭巷尾流傳著"新民夜(晚)報,夜飯吃飽"的順口溜。一家人飯後爭相傳閱一張晚報,有些老人因為等不及寧可放棄訂閱,每天准時上報攤購買。類似的現象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曾被當作上海的一大風景來描繪。從一開始,《新民晚報》就是一張「一民為本」的市民報紙,以民為本、為民代言、作育新民。歷經幾代報人的辛勤耕耘,《新民晚報》很快躋身中國「四大晚報」行列,廣告收入持續多年居本地報紙之首,老報人趙超構提出的「短些、廣些、軟些」的辦報風格也蜚聲南北。就象在自己的廣告中所言,《新民晚報》確實「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上海老百姓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新民晚報》是一張典型的海派報紙。與很多用大標題、大照片、大板塊來吸引讀者的新報紙比較,其細眉細目、交錯咬合的版面布局,與上海著名旅遊景點城隍廟「曲徑通幽」的九曲橋以及上海人「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精神非常相似。住在「曲里拐彎」的石庫門弄堂里,讀著「曲里拐彎」的《新民晚報》,這種上海文化與上海報紙的暗合倒也相得益彰。
然而,《新民晚報》也是一張缺乏創新活力的報紙。幾十年來,幾乎不變的版面風格、報道特色,或許能否滿足「老上海們」相對保守的閱讀需要,卻無法吸引更多「新上海人」的目光和興趣。時代在變化,城市在前進,越來越多懷有夢想的青年人涌進上海工作、創業,越來越多的本地人改變的思維觀念和審美情趣,而《新民晚報》卻沒有真正「與時俱進」。版面缺乏革新、報道缺乏活力,這份「居安而不思危」的報紙面臨著嚴峻考驗。
考驗來自諸多方面:《文匯報》和《新民晚報》合並成文新報業集團後,《晚報》員工的收入有所下滑,影響了記者編輯們的工作積極性;《揚子晚報》、《羊城晚報》等外來和尚也在上海的大小超市、報攤、報亭「念起了經」,搶佔了不少原本屬於《新民晚報》的地盤;沒有較大幅度的改版,不少中青年讀者對老面孔的《新民晚報》逐漸失去了興趣,轉投向其他報紙的「懷抱」,有的買起《申江服務導報》和《上海一周》等都市周報,有的則改訂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新創刊的《新聞晚報》。如果只守著「老上海」悠然不動,眼睜睜看「新上海」不對症下葯,《新民晚報》必將積重難返。
好在,面對其它報紙咄咄逼人的姿態,這位「海派老上海」計劃在2003年及今後一段時間里採取若干主動措施,捍衛自己傳統的老大地位:在多元的社會里首先需要加大報刊的信息量,提供綜合性的資訊,滿足市民信息渴求;對一些群眾關心的熱點作為專題進行深入報道,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晚報的影響力;加強社區的報道,使報紙能夠跟社區、跟社區的市民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新民晚報》主編金福安不久前在新浪和網民聊天時說:「《新民晚報》最大的優勢就是跟群眾的關系很密切,年年都搞新民熱線,十年來走過來的路程,有人民群眾的聲音,要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反映群眾的問題,增強報刊的服務性。」以民為本,這個道理永遠都對。就今天的《新民晚報》來說,最大的課題是解決如何保住「老上海」、吸引「新上海」。
㈡ 上海報業集團的介紹
2013年10月28日經中共上海市委批准,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整合重組的上海報業集團正式成立。上海報業集團的掛牌辦公地為位於上海徐家匯CBD商圈的中金國際廣場A座。
㈢ 近來很火的「澎湃新聞」是什麼背景
澎湃新聞團隊來自於《東方早報》停刊後的原班人馬,原總編輯邱兵創辦的,不過現在邱兵去搞梨視頻了,價值導向都是高質量內容。
㈣ 新聞晚報為何停
其實,上海報業集團甫一成立,《新聞晚報》的「退場」就已是意料之中。「當時,人們就對整合後集團內部存在的同質化報紙,如兩個晚報和兩個地鐵報等的取捨就有預期。」上海報業集團人士表示,在《新聞晚報》和《新民晚報》之間,人們更傾向於保留《新民晚報》。「第一,《新民晚報》歷史悠久、報紙聲譽度高;第二,《新民晚報》的發行量和經濟效益曾連續多年位居全國晚報之首。」
相比之下,《新聞晚報》廣告收入一直未見起色。內容同質化、經營虧損,讓《新聞晚報》處境尷尬。「《新聞晚報》一直沒有什麼盈利,在集團眼裡不是塊好資產,盡管有時內容還做得不錯。」《新聞晚報》同胞兄弟《新聞晨報》的一位同仁表示。
上海《新聞晚報》的停刊,震撼雖大卻讓人感到毫不意外。2013年上半年,國內6家報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的有4家,ST傳媒降幅達72%,同比增長的兩家——博瑞傳播與浙報傳媒,也只是因為網路游戲業務的帶動。可以預見,在2014年,還會有很多紙媒退出舞台。
㈤ 上文眾申是上市公司嗎
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於2009年6月15日正式揭牌成立,是國內首家文化產權交易所。它由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上海精文投資公司(直屬於上海市委宣傳部)聯合投資創立,是中宣部、商務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九部委及上海市政府批准認定的國家級國有獨資文化產權交易所,是以文化版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類文化產權為交易對象的綜合性文化產權交易服務機構。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作為專業化的市場平台,按照「合理布局、依法規范、健康有序」的原則,統籌規劃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各類文化產權交易提供條件和綜合配套服務。上文旗下有5家平台有郵幣卡業務,分別是上文申江,聚齊郵幣,沙丘文化,眾申文化,內蒙郵幣。
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授權上海眾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的專業化郵幣類藝術品線上交易平台。本平台以科學規范的管理踐行「上海模式」新要求——實現確權登記,眾籌發行,交易運營、監管清算的四級分離模式,從而突顯出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首創的「風控清算體系」所帶來的合規性和優越性。首創郵幣電子盤網頁在線交易,一鍵注冊、一鍵申購的操作給投資人帶來最便捷的體驗。同時,本平台的交易網站已經通過了世界領先的提供漏洞管理與合規性解決方案SaaS服務的提供商Qualys的安全測試,且安全級別已經達到最高水平A+等級,因而能夠有效地保證信息安全的最大化。
上文眾申其控股股東有上市公司,本身上文眾申不屬於上市公司。
㈥ 上海報業集團是國企嗎
上海報襲業集團應該是國家事業單位,不是國有企業。
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整合重組的上海報業集團總計擁有20多份報刊,包括了《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ShanghaiDaily》、《新聞晨報》等8份日報、《申江服務導報》、《報刊文摘》等10多份周報和《支部生活》《新聞記者》等7份月刊,擁有2家出版社,10傢具有新聞登載資質的網站,18個APP應用,50多個微信公眾帳號。
㈦ 上海報業集團的形象標識
2014年10月27日,在上海來報業集源團成立一周年之際,上海報業集團推出其視覺形象標志,寓意上海報業整合資源、聚力融合。在發布儀式上,來自上報集團新聞采編、生產經營一線的員工代表共同開啟集團LOGO的使用。
上海報業集團LOGO為一個由報紙折疊演繹而成的六邊形標志,標志鏤空的上半部分是一個M字造型(M為「媒體」英文單詞Media首字母),下半部分是一個U字造型(U為「聯合」英文單詞United首字母)。報紙折邊相圍、字母緊密相連,預示著集團整合上海報業力量,進軍互聯網輿論新陣地。LOGO簡約穩重,富有現代感,易於宣傳辨識。
上海報業集團於2013年10月28日由原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整合組建成立,是上海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加快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的重要舉措。上海報業集團優化報業機構,突出報紙特色,發力新媒體平台。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主要報紙相繼改版,「上海觀察」、「澎湃新聞」、「界面」等新媒體項目相繼涌現。
㈧ 解放牛網是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嗎
解放牛網是解放日報集團下屬企業,不是上海報業集團的。上海報業是由文匯新民組成的
㈨ 澎湃新聞社是啥來頭
澎湃新聞是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台。以最活躍的時政新聞與最冷靜的思想分析為兩翼,生產並聚合中文互聯網世界最優質的時政思想類內容。如果你是時政愛好者,那麼你安裝一個澎湃新聞客戶端就夠了。
同時,澎湃新聞是互聯網技術創新與新聞價值傳承的結合體,致力於新聞追問功能與新聞跟蹤功能的實踐。
澎湃新聞立志成為中國第一時政品牌。
產品功能特點
1.新聞追問
新聞追問,你的疑惑總有人解答,你的回答總有人注目。
在澎湃新聞,你可以針對每一條新聞提出自己的任何疑問並獲得其他用戶的解答。這一互助方式使得你可以真正讀懂讀透每一條新聞。這一功能設計使得澎湃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和新聞形態。
同時,只要你能生產出精彩的問答,就可以被海量用戶看到。為了最大程度的鼓勵用戶進行追問與回答,澎湃新聞客戶端特地設置了一個熱門追問頁面,優質的追問與回答將在這里得到展現。這個頁面只需在主頁左滑即可進入,預計將成為與主頁有同等閱讀率的頁面。
2.新聞跟蹤
新聞跟蹤,拒絕爛尾新聞。
很多情況下,一個新聞事件並不是一次報道就完結,它還有很多後續進展。比如馬航事件,它的每一個進展都牽動著萬千讀者的心。因此你可能有這樣一個需求:對於一個自己關注的新聞事件,可以及時而不遺漏的知道它的每一步進展。
新聞跟蹤功能就是針對這一需求而設。你在讀完一篇報道之後,如果覺得對此新聞事件或話題感興趣,可以通過新聞跟蹤按鈕輕松跟蹤該新聞。當該新聞有新的進展時,系統通過標簽關鍵詞會自動將新的進展報道推送到你的跟蹤中心。
3.最便利的分享
讀到好文章,更快地分享給好友。
看到好的內容與好友分享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澎湃新聞客戶端將分享功能進行了最大程度的便利化,與一般新聞客戶端將所有分享按鈕折疊在一起相比,澎湃的文章頁下方就有固定的顯化的微信轉發按鈕,可以直接轉發到微信朋友圈,同時,在文章的結尾處,也有微博和微信的轉發按鈕。在澎湃新聞客戶端分享文章可以「少點一次」。
4.清晰簡潔的內容架構
受夠了臃腫的新聞客戶端?不如試試澎湃。
與傳統新聞客戶端的財經娛樂體育這樣的大頻道設置加訂閱平台、視頻等的疊加設計相比,澎湃的內容結構設置非常簡潔與扁平:內容的基本單位是一個個類似於自媒體的欄目,他們組成一個規模龐大、分類清晰的訂閱池。用戶可以訂閱管理這些欄目,只有自己訂閱的欄目內容才會出現在自己的首頁,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首頁。
內容特點
澎湃的內容遵循以下四個原則: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評也懂建設,聽民意但不迎合,談問題也談主義。澎湃希望在信息紛雜的時代,由追問洗出真相,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與見解,促進民智的成熟與社會的發展。
1.時政報道為主
作為中國首個主打時政與思想的新聞產品,澎湃的內容主要圍繞政治展開。
比如有定位反腐報道的「打虎記」欄目,專門報道中央政治局常委動向的「中南海」欄目,主打法制報道的「一號專案」欄目,主打食品安全報道的「知食分子」欄目,主打港澳台報道的「港台來信」欄目等等。澎湃希望在可控范圍內,最大程度滿足你對政治的關心與好奇。
2.重視思想爭鳴
澎湃同樣非常重視政見與思想。在價值觀混亂以及路線之爭劇烈的當前,思想的爭鳴彌足珍貴。
在澎湃,有包括趙鼎新、張悅然、葉兆言、孫甘露、査道炯等各個領域的大家開設的個人言論欄目,進行理性的探討和辯論。澎湃希望通過思想的交匯和碰撞,為這個時代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思想。
3.文風通俗個性
多年以來,中國的新聞報道文風逐漸固化,沒有生氣與活力,顯得枯燥沒有趣味。澎湃認為好的新聞需要有好的文字來承載和表達,並把「通俗」和「個性」作為文風創新的兩個目標。通俗,就是一看就懂,用最基本的語言和詞彙來敘述新聞。個性,就是摒棄固化枯燥語言,使語言充滿活力。澎湃希望創新的文風使讀者能夠輕輕鬆鬆看懂新聞,體會到文字的快感。
4.開放的內容平台
澎湃深知通過自己的內容團隊並不能生產出足夠的優秀內容,因此採取非常開放的態度,接受所有時政思想類優秀內容團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因此,在澎湃新聞客戶端,你幾乎可以看到中文互聯網世界中最優質的時政思想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