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裡可以找到今年上海寫作比賽汪建強的作品《甜愛路,從此與我有了結緣的小路》這篇文章的全文
網路上應該有的啊
❷ 上海幻維數碼創意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幻維數碼創意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旗下上海炫動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員單位。自2000年成立以來,幻維數碼始終秉承創意、品質、服務、發展為一體的經營理念,不斷致力於創意、藝術與數字科技的融合與創新,積累了十年以上三維動畫、視覺特效、媒體品牌創意與製作經驗。
法定代表人:汪建強
成立時間:2005-03-02
注冊資本:3937.5812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08000414392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上海市靜安區廣中西路777弄13號
❸ 口述歷史的發展
自從世上第一套錄音設備出現,由蠟盤滾筒逐步發展到磁碟、有線錄音機、卡式錄音帶和卡式錄影帶,現代意義的口述歷史工作就真正誕生了。最早的回憶記錄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紀—— 「哥倫比亞口述歷史研究處」 (Columbia Oral a Research Office)的一份抄本,就包括了有關1863年紐約市徵兵流血暴動的第一手回憶。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口述歷史研究處」 的建立,標志著現代口述史學的產生。從1960年至1966年.全美相繼建立了90個研究口述歷史的專門機構。1967年.美國成立了全國性的口述歷史機構—— 口述歷史協會(OHA)。為口述歷史學術上的交流和推進提供了平台。1980年,該協會制訂了口述歷史的學術規范和評價標准,口述歷史有了一套被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規則。此後,口述歷史在加拿大、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許多國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涌現了一大批口述史學家和專業研究團體。隨之而來的是,內容龐雜的口述歷史雜志和口述歷史專著如雨後春筍,大量出版。中國的香港、台灣在口述歷史方面也都有所進展。
中國的史學界早在50年代便以採用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方法莧集資料,大力推動「新四史」——家史、廠史、社史、村史。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協都有文史資料刊物,以及相關管理部門。但由於多是政府行為,而且內容、范圍、對象比較單一。所收集的資料十分有限,在方法上也比較簡陋,以筆錄或個人白寫為主.少數有錄音帶的,品質與保存也都不盡理想。近幾年。現代口述歷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參與者不但有史學工作者.也有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的學者。一些高校和專業研究部門先後成立了口述歷史的專門研究機構,相關著作陸續出版。中國社科院在2003年推出了《口述歷史》叢刊。
2004年下半年,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口述歷史研究有了一個初步的交流和推進平台。口述歷史的應用更為普遍,許多學科領域及民間歷史研究團體紛紛運用口述歷史方法豐富自身歷史的維度.研究學者開始重視田野調查,注重原始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對口述歷史這類第一手資料有迫切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錄音、錄像器材的價格大幅降低,計算機技術和錄音筆、數碼科技的高速發展也為口述歷史的廣泛開展提供了可能。口述歷史工作迎來了開展的重要契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口述歷史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提供資料。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口述歷史可以彌補史料的不足,對於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來說,很多時候口述歷史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比如一些民間藝術家,他們的記憶可以提供與該藝術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信息及民俗知識。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名人口述傳記和小人物的口述史時,郭沂紋說:「(兩種)都是有必要的,因為那些名人也都是老人,已經不太能自己寫了,口述史有搶救資料的性質。」
盡管搶救資料是很多收集口述歷史的人的一個共同心聲,搶救資料的目的還是為了發現更多的歷史真相。而選擇口述歷史採集對象在某些層面上反映了一個學者的立場。一位美國民俗學家就曾經發問,在美國為什麼有那麼多關於二戰猶太人經歷的博物館和相關研究,而有關印第安人和非洲裔人經歷的博物館寥寥無幾。我們的學者也都清楚只有那些被收集來了的口述歷史,才有可能被人們讀到。口述歷史在美國的歷史學界、民俗學界都佔有重要地位,國會圖書館下的美國民俗中心有大型口述歷史的資料庫。在中國就目前而言還主要是歷史學家在關注口述歷史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北京師范大學的民俗學教授楊利慧指出,盡管在中國的民俗學界,口述歷史並非一個主流方法,隨著90年代以來與美國民俗界的交流,這一方法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熟悉並使用,比如在研究民間藝術個體傳承人的時候更多地使用口述歷史研究,譬如一個民間故事傳承的情況。人類學家胡紅寶則強調了口述歷史采訪對象與現在流行的訪談錄采訪對象的不同,他認為口述歷史在中國還處在一個不成熟的階段,需要更多的對於理論和方法的討論。與他們從事口述歷史實踐活動的同事不同,歷史學家左玉河則正在進行著口述歷史的理論研究工作,旨在從理論研究上推動口述歷史在中國的發展。
2008年9月,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資料館正式啟動了「紀念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老廣播人口述歷史」項目,旨在建立起一份全面、真實、生動的有關上海人民廣播事業發展的歷史檔案。該項目得到了集團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同時得到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肯定和扶持。同樣作為獻禮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的重大項目之一,「SMG廣播媒體資產管理系統」於2008年5月正式立項,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和技術運營中心共同開發建設。以上兩大項目均被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列為紀念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一年多的積極努力,取得了可喜而寶貴的成果。
「老廣播人口述歷史」項目通過采訪拍攝上海廣播領域的一批老前輩,回溯和記錄了上海人民廣播事業不平凡的發展歷史。共完成了對42位上海老廣播人(夏之平、錢乃立、施燕聲、施歲華、黃其、張芝,哈麗蓮、陳醇、楊啟民、范惠鳳、鄧平生、郭冰、何占春、吳仲華、葛錦帆、周濟、郭在精、賴素娟、賀稚圭、劉繼漢、高宇、楊愛珍、李學成、章焜華、張弛、徐煒、龔敏芝、陳紹楚、許克正、周維城、趙志芳、陸進雲、陸玉珍、孫桂芬、蔣澤漢、第一批廣播合唱團和第一批劇團成員)的采訪拍攝工作。他們中有早期的電台領導和第一代播音員、編輯、記者,錄音師等,基本涵蓋了當時所有的專業工種,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前輩們當年的創業歷史、廣播事業的成長軌跡和改革發展的精彩片段。該項目得到老廣播人的充分肯定和支持配合,並形成了積極的社會影響。項目共形成錄像帶39盤、DVD視頻光碟35盤、音頻光碟34盤、圖片資料32盤,采訪拍攝總時長超過65個小時。
「SMG廣播媒資管理系統」項目旨在建立一個面向傳媒集團所有廣播頻率、實現音頻資料高效管理和全面共享的數字化業務平台,促進集團廣播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增值。系統將實現廣播內容資源的多渠道、高質量採集、收錄、篩選,針對廣播的播出節目、製作素材建立起「存儲、管理、服務」 的長效機制,從而使SMG的廣播資源得到更為便捷的檢索和更為高效的利用。節目資料中心歷時三年多對18萬多盤開盤帶、磁帶、唱片等媒介的7萬多小時音頻資料進行了數字化轉存,目前已形成11大類、近37萬條廣播節目與素材,為廣播媒資管理系統打下了內容資源的厚實基礎。廣播媒資管理系統在上海廣電媒體資產系統建設的總體規劃和發展戰略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將為上海廣播事業新一輪的創新發展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2009年5月20日,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舉辦「紀念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老廣播人口述歷史項目成果發布會暨廣播媒資管理系統開通儀式」。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龔學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宋超,上海文廣影視管理局局長朱詠雷,上海文廣影視集團黨委書記、總裁薛沛建,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黨委書記卑根源、總裁黎瑞剛,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副總裁李尚智、林羅華、汪建強及總裁助理陳金有,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有關領導等到會祝賀,龔學平、宋超、黎瑞剛作了講話,對這兩大項目的成果與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鼓勵傳媒人繼往開來、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再鑄上海廣播的輝煌。

❹ 藝術之星什麼意思
藝術之星就是在藝術的某一方面很突出(如書法、音樂、繪畫等等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