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南訊貿易密革

上海南訊貿易密革

發布時間:2021-08-19 23:08:59

❶ 急求新中國成立60年文字資料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遊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3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的兩次。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徵。

❷ 求杜月笙大傳全本 [email protected]

上海三大亨-杜月笙
杜月笙(1888-1951)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原名月生,後改名鏞,號月笙,出生於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南杜家宅。四歲以前,母父相繼去世,先後由其繼母和舅父養育。十四歲到上海十六鋪鴻元盛水果行當學徒,日夕與流氓、歹徒為伍,又嗜賭成性,不久被開除,轉到潘源盛水果店當店員。後拜青幫陳世昌為老頭子。陳世昌是小東門一帶的流氓頭子,綽號「套簽於福生」,在青幫中屬「通」字輩,杜月笙按序排在「悟」字輩。由於陳世昌等人的關系,杜月笙獲得機會進入黃金榮公館。他機靈詭詐,善解人意,很快獲得當時法租界華探頭目、黑社會頭面人物黃金榮的賞識,成為其親信,由佣差上升為鴉片提運,並負責經營法租界三大賭場之一——公興俱樂部。
因善於糾合同夥,勾結軍閥,他成為鴉片提運中最有勢力的一個。1925年7月,杜月笙在租界與軍閥當局庇護下,成立「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鴉片提運,勢力日大,成為與黃金榮、張嘯林並稱的「上海三大亨」之一。同年,擔任法租界商會總聯合會主席,兼納稅華人會監察。在上海三大亨中,有「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的說法。比起黃、張來,杜月笙確實高明一些,他善於協調黑社會各派勢力之間的關系,善於處理與各派軍閥之間的關系,善斂財,會散財,他通過販賣鴉片、開設賭台等活動,大量聚斂錢財,然後,又以這些不義之財,籠絡社會上各種人物,從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幫會骨幹,無所不有。由於他在上海善待下台總統黎元洪,黎元洪的秘書長特撰一副對聯:「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他因此被其黨羽吹捧為「當代春申君」。杜月笙也做些收買人心的事情。他持續多年購買預防傳染病的葯水,送到浦東老家,按戶免費發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區發生災害,他必定出面組織賑濟。他有時裝出維護工人利益的形象,出面調解勞資糾紛。他一改傳統流氓身著短打、手戴戒指、捲袖開懷的打扮,而是四季身著長衫,打扮斯文,給人一種溫文爾雅的形象。他附庸風雅,廣結名流,大學者章太炎、名士楊度、名律師秦聯奎都是他的座上客。由此,杜月笙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
1927年4月,杜月笙與黃金榮、張嘯林組織中華共進會,為蔣介石鎮壓革命運動充當打手。4月11日晚,他設計騙殺了上海工人運動領袖汪壽華,隨後又指使流氓鎮壓工人糾察隊。他因此獲得蔣介石的支持。南京政府成立後,他擔任陸海空總司令部顧問,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和行政院參議,雖是虛銜,但有助於提高社會地位。同年9月,任法租界公董局臨時華董顧問,1929年任公董局華董,這是華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
1929年,杜月笙創辦中匯銀行,涉足上海金融業。通過結交金融界徐新六、陳光甫、唐壽民等著名人士,他的銀行業務頗為興旺。
1930年起,杜月笙在家鄉買地五十畝,大興土木,起造杜家祠堂,1931年6月8日至10日,舉行家祀落成典禮和「奉主入詞」典禮。儀仗隊有五幹人之眾,自法租界杜公館出發,長達數里,巡捕開道,鼓樂震夭。杜祠開酒席三日,每日干桌。包括蔣介石、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上海市長張群等在內的黨國要人都送了匾額。排場之大,靡費之巨,極一時之盛。1932年,杜月笙開始組織恆社, 1933年2月25日,舉行開幕典禮。杜月笙自任名譽理事長。社名取「如月之恆」的典故,名義上是民間社團,以「進德修業,崇道尚義,互信互助,服務社會,效忠國家」為宗旨,實際上是幫會組織。杜月笙藉此廣收門徒,向社會各方面伸展勢力。恆社初成立時,有一百三十餘人,到1937年達五百二十餘人,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上海市社會局。新聞界、電影界等許多方面的人士都參加進來。1934年,杜月笙任地方協會會長。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8月,又發動進攻上海的八一三事變。上海人民與全國人民一樣,投入英勇悲壯的抗日斗爭中。在全國人民抗日要求推動下,杜月笙參加了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任主席團成員,兼籌募委員會主任。他參與勞軍活動,籌集大量毛巾、香煙、罐頭食品,送到抗敵後援會。他弄到一些軍中急需的通訊器材、裝甲保險車送給中共將領。他應八路軍駐滬代表潘漢年的要求,將從外國進口的一千副防毒面具,贈送給八路軍使用。
上海淪陷後,杜月笙拒絕日本人的拉攏,於1937年11月遷居香港。在香港,他利用幫會的關系,繼續活動。他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賑濟委員會常務委員和上海黨政統一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情報、策劃暗殺漢奸等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上海的門徒協助軍統特務刀劈了大漢奸、偽上海市長傅筷庵。1940年他組織人民行動委員會,這是在國民黨支持下的中國各幫會的聯合機構,杜月笙為主要負責人,由此實際上成為中國幫會之總龍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杜月笙遷居重慶,建立恆社總社,向大後方發展勢力。他組織中華貿易信託公司、通濟公司等,與淪陷區交換物資,藉此中飽私囊。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杜月笙於1945年9月初返回上海、收割舊部,重整旗鼓。這時,由於租界已被收回,國民黨勢力可以公開活動,幫會的作用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1946年12月,上海參議會選舉議長,杜月笙經過多方活動,雖然以最高票當選議長,但因國民黨不那麼支持他,所以,他當選後馬上辭職。此後,他致力於向工商、金融、交通、文化、教育、新聞等各業中發展勢力,擔任各種各樣的董事長、會長、常務董事、校董達六七十個。
1948年,蔣介石為了挽救嚴重的財政危機,派蔣經國到上海實行市值改革,發行金圓券,要求民間將所持法市外幣及金銀一律兌換成金圓券。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沒有完全照辦,被蔣經國以投機倒把罪逮捕,後被判了六個月的徒刑。經過此事,杜月笙明白自己在上海大勢已去。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連獲大勝,上海解放指日可待。5月1日,杜月笙攜家倉惶逃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在香港病逝,終年63歲。
青幫大頭目杜月笙在抗戰中作出的貢獻
在大陸的報刊、書籍中,人們常看到有關舊上海青幫頭目杜月笙的文字,大多述及他的種種劣跡,間或提到,杜講義氣,有骨氣,在抗戰中作了一些貢獻。也許這也是污點斑斑的黑社會頭子人生的另一面。《北京日報》刊文,請《海內與海外》雜志社編輯部副主任朱小平對這位傳奇人物在抗日戰爭的貢獻進行了解讀。
文章稱,杜月笙是舊中國上海青幫(亦稱安清幫)的大頭目。蔣介石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奪取政權,杜月笙在政變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僱用流氓為上海總工會送錦旗放煙霧、誘騙殺害總工會委員長、中共黨員汪壽華等,致使上海總工會80萬會員群龍無首,數千工人猝不及防被蔣介石殺害。作為舊上海黑社會的大頭目,杜月笙身上有很多污點,但是,他也並非漆黑一團。在抗戰中,他曾多年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做過一些有益的慈善事業,特別是他任副會長時正值抗戰前後,於救助傷兵輸送物資、建立抵抗部隊,做出了貢獻。文章認為,杜月笙在抗戰中大致有四大貢獻。
全面抗戰爆發後,杜月笙以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名義組織上海市救護委員會,救護了抗日受傷軍民數萬人
1937年8月13日,日寇全面進攻上海,上海守軍奮起抗戰。杜月笙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名義,聯合各團體組織上海市救護委員會,並同時成立救護隊10隊、急救隊13隊、臨時救護醫院24所,徵集救護汽車98輛,並特約公、私醫院16所收容受傷軍民。據統計,杜月笙所領導的救護輸送醫療工作,共救護了抗日受傷軍民44398人。此後,杜月笙又籌劃在松江、崑山、蘇州、無錫、杭州、南京等地設立重傷醫院,每年醫院少則收治傷員二三百人,多則達三四千人。南京淪陷之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及各地工作人員大多撤退到漢口。杜月笙親自乘飛機到漢口,與政府有關部門統一商定救護方針,在漢口成立臨時救護委員會,設置醫療隊37隊,後因需要逐漸增加至178隊,共有工作人員近3000人。據統計,至抗戰結束,紅十字會所救護的軍民總數已達260萬人。這一可觀的成績,與紅十字會廣大工作人員的努力分不開,但杜月笙在其中的領導作用不容忽視。救護工作所需的物資、車輛,許多都出於杜的號召,也不排除他自己的「毀家紓難」。在這一點上,他號召他所能影響的團體包括他的幫會組織捐助抗戰,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在抗戰中,他堅持在上海,包括參加抗敵後援會工作,直至11月上海淪陷,他才秘密撤退。
在上海抗戰中,與戴笠共同創建了一支一萬人的武裝游擊部隊,配合正規軍,參加抗戰
杜月笙在上海抗戰中所辦的另一件大事是與戴笠共同創辦了「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參加抗戰。盡管戴笠一生以與中共作斗爭為己任,但在抗戰中,他的思想傾向基本屬於黃埔系中主戰的少壯派軍人陣營,在這一點上,「人之愛國,誰不如我」的杜月笙與他是一致的。兩人本來即為摯友,在抗日這一點上又有共識,所以兩人商定在上海建立一支1萬人的武裝游擊部隊,以幫會和工人為基礎,配合正規軍作戰,並負責肅諜防奸等工作。杜月笙自己出錢捐贈了5000支快慢機手槍,又利用自己的影響,動員了幫會成員、工人、學生、店員、失業青年入伍。10月,這支僅以一月時間倉促成立的游擊部隊,在上海南市和蘇州河兩岸配合正規軍與日寇作戰,盡管作戰力差,但大多成員異常英勇頑強,為中華民族抗戰作出了犧牲。據事後統計:別動隊戰死兵共1500人以上,受傷500餘人。據說,杜月笙頗為悲痛,他不是心疼錢,而是哀憐那些為國捐軀的青年,其中很多人是他的徒弟。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理事室遷移香港後,杜月笙親自主持工作,籌措救護事業經費
1938年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理事室遷移香港,杜月笙親自主持工作,並設立總辦事處,以接受海外捐助的物資,並同時籌措救護事業的經費。可以說,杜月笙此時是非常辛勞的。當時,國民黨政府還設有中央賑濟委員會。「八·一三」抗戰後,蔣介石安排杜月笙為該會常委,負責粵、桂、閩三省稱第九救濟區工作。為了工作方便,杜月笙將第九救濟區辦事機關與中國紅十字會機關合設於香港九龍柯士甸道他的宅寓也在此,並在香港最大的飯店辟有房間,專與各方接觸。當時,海外僑胞對抗戰捐助的物資及對難民的救濟品,都由杜月笙接收運往漢口或重慶。同時,杜還負責與戴笠合作布置向淪陷區搜集情報及鋤奸策反工作。據說,上海另一幫會頭目張嘯林投敵被暗殺,也與杜月笙有關。另外,轟動中外的高宗武、陶希聖脫離汪偽集團,並公布「汪偽密約」,也是杜月笙與戴笠共同策反的。
香港淪陷後,杜月笙撤退重慶,主持紅十字會會務工作,辦理前方救護、後方空襲救護、醫療等工作
在抗戰的開始階段,海外物資大部分通過香港轉運國內,杜月笙以紅十字會名義辦理接收、轉運,為抗戰事業做出了一些貢獻。香港淪陷後,紅十字會總會於1940年移設重慶,杜月笙也撤退重慶,主持會務工作,辦理前方救護、後方空襲救護、醫療等工作。1942年,杜月笙籌建了重慶醫院,當時有床位300張,各科設備齊全,是當時最先進的戰時後方醫院,受到輿論的稱贊。另外,杜月笙在搜購、搶運戰略物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抗戰勝利後,杜月笙返回上海,督促上海復員工作,並協助恢復、加強了上海紅十字會分會的組織,對該會推進各種社會服務工作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50年代後,杜月笙客居香港。1952年,他彌留前對妻子雲:「把我的屍骨帶回上海,葬在浦東高橋老家。」但他的遺願終未實現,1952年11月遺骨被運往台灣,至今暫厝台北南效大尖山麓。
杜月笙不去台灣的內情:蔣介石拿我當夜壺
杜月笙晚年曾忿忿然說:"蔣介石拿我當夜壺,用過了就塞到床底下。"這一形象比喻,既是這位大亨對蔣介石怨恨的發泄,又是失寵後凄楚處境的哀嘆。
抗戰後,杜月笙自以為勞苦功高,想趁蔣介石論功行賞的機會,撈個有影響的職位過過官癮,他把目光定格在上海市市長,起碼當個副市長。他把這一想法透給了軍統局長戴笠。戴笠心領神會,轉達給蔣介石。
1945年8月底,杜月笙帶著一幫隨從,前呼後擁興沖沖回到上海。始料不及,走到半路,傳來千真萬確消息,蔣介石已任命錢大鈞為上海市市長、吳紹澍為副市長,負責接收上海全權。原來是蔣介石對杜月笙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令杜月笙沮喪的事還在後頭:火車快到上海時,門徒上車報告,市政府已通知取消原定的歡迎儀式,連本已搭起的牌樓也已拆除,北火車站還貼出了"杜月笙是黑勢力的代表"、"打倒杜月笙"等標語。杜月笙聞訊氣上加氣,為避免難堪,臨時改在上海西站下車。靠站時,竟沒有一個要員迎接。
1946年夏,蔣介石為體現"民主政治",下令"民選"上海市參議會議員。杜月笙信以為真,有意競選議長席位,於是組織門徒大張旗鼓活動,擺出種種理由宣揚議長一職非杜月笙莫屬,又不惜大把花錢拉票。哪知就在勝券在握時,傳來蔣介石的口信:議長一席,希望由潘公展擔任。潘公展是CC系骨幹,蔣介石的親信。這對杜月笙不啻冷水激頂,自知胳膊擰不過大腿,無奈何作了識時務的"俊傑",在選舉結果他當選議長後,馬上宣讀了一份"辭職呈文":"上海系通都大邑,議長責任重大,本人為多病之人,不能擔此重任,辜負諸公厚意,多請原諒,再予改選。"主持選舉大會的市長吳國楨立即表示接受聽從本意,另行重選。於是第二次投票,選出潘公展為議長。
一件件,一樁樁,杜月笙與蔣介石的矛盾日益加深
三大戰役結束,內外交困中的蔣介石被迫下野。杜月笙知道蔣家王朝氣數已盡,開始謀慮去從。為退路辦了三件事:賣了杜美路上的一處公館,得款60萬美元;改任意揮霍為量入支出,裁減雇員,緊縮開支;去了香港一次,物色准備購買的住宅。
1949年3月下旬,杜月笙一回到上海,就被蔣介石請去南京,對他說:"上海看來是難以守住的了,杜先生應有所准備,必要時攜家小去台灣,協助黨國共圖復興大業。"
杜月笙似乎料到蔣介石的這番"關心",爽快地說:"我是准備放棄上海以後的退步了。"
蔣介石曾聽說,中共方面委託黃炎培等,勸杜月笙留在上海,他無論如何不願杜月笙被"統戰"過去,便以告誡的口吻加了幾句:"杜先生與中央合作有年,民國16年清黨時,為鏟除共黨鼎定上海立下大功,也因此與共黨結怨甚深。共黨是講階級講斗爭的,他們決不會放過你,切不可有絲毫的僥幸,以早日去台灣最好。"
杜月笙的話仍是半明半暗:"總裁放心,我對共產黨絕無僥幸之心。"蔣介石聽了當然不滿意,雙方不歡而散,但蔣並不就此罷休,還要設法爭取,把杜月笙逼去台灣。
對於去留與去向,杜月笙早有盤算權衡。雖然中共方面通過黃炎培等勸他留下,但他自己判斷反共20餘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就殺了包括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在內的眾多共產黨人,可謂血債累累,所以不敢不走。至於去哪裡呢?與蔣介石嫌隙既生,孑然一身去台灣,還不是寄人籬下?杜月笙選擇了去號稱自由港的香港。
[編輯本段]杜月笙鮮為人知的四個側面
一、重視文化。杜月笙曾這樣回憶童年:「當時一個月學費只有五角錢,可惜因為家裡實在太窮了,讀到第五個月,先母繳不出學費,只好停學。」失學兒童的痛苦經歷,讓他永生難忘。他雖是粗人出身,但很看重文化。成名後,他一直在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養,門廳高懸對聯「友天下士,讀古人書」,時時鞭策自己。然而畢竟識字少,無法去「讀」,他就重金聘請高明的說書藝人長期為他講《三國》說《水滸》,學習歷史知識和古人處世方式;他勤練書法,簽名寫得相當漂亮;他非常注重儀表文明,不論天氣多熱,他長衫最上面一顆紐扣也從不解開,並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眾出入杜門。
杜月笙還廣結名流,許多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如章太炎、章士釗、楊度、江一平、鄭毓秀、秦聯奎、陳群、楊雲史、楊千里等,都是他的尋常座上食客,連同名震天下的大教育家黃炎培也是他的好友。
文化的熏陶,使杜月笙的整個氣質脫胎換骨。著名老報人徐鑄成回憶他年輕時第一次見到杜月笙的情景時說,他原本以為此人定會是青面獠牙,見了面才知道原來是位言談舉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二、重視教育。杜月笙對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視,嚴格要求他們的學業,嚴禁他們沾染煙賭娼。兒子杜維藩高中時一次大考逃考,被他狠甩兩個耳光;女兒杜美如一次外語考試成績不佳,被他用鞭子責打十下。其八子三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養,至今活躍在海外商界,其子杜維善還是一位著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杜月笙還在法租界善鍾路創辦了一所正始中學,親任董事長,聘陳群任校長;並在老家浦東耗資10萬元,建起「浦東杜氏藏書樓」,附設學塾……
三、積極抗日。抗戰開始後,杜月笙參加了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任主席團成員兼籌募委員會主任。僅月余時間,杜月笙主持的籌募會就籌集到救國捐款150餘萬元,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戰。他籌集了大量毛巾、香煙、罐頭食品用以勞軍。八一三抗戰後期,他得知駐守在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團缺乏食品時,僅用了一天時間即向謝團送去了20萬個餅。他主動將杜美路的私宅借給財政部「勸募委員會」作辦公地點,發動與組織上海各界力量認購了救國公債7500萬元,幾佔全部發行量的1/6。杜月笙還弄到一些軍中急需的通訊器材、裝甲保險車送給中共將領,並應八路軍駐滬代表潘漢年的要求,將從荷蘭進口的一千套防毒面具,贈送給晉北前線的八路軍將士使用。
杜月笙還直接參與了部分軍事行動。八一三抗戰爆發後不久,戴笠奉蔣介石之命與杜月笙合謀,利用幫會組織蘇浙行動委員會。在蘇浙行動委員別動隊的5個支隊中第一、二、三支隊的司令均是杜月笙的門生,支隊成員中有不少是因幫會關系而被拉去參加的。上海淪陷後,蔣介石為了阻止日本海軍大規模溯江西侵提出了封鎖長江的計劃。杜月笙顧全大局,率先指令自己的大達輪船公司開出幾艘輪船行駛至江面鑿沉。在杜月笙的帶領下,其他輪船公司也紛起響應,鑿船沉江,阻塞了長江航道,遲滯了日軍的進攻。
國民革命軍撤出上海前,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曾召開國民對日經濟絕交委員會成立大會,通電全國組織對日經濟絕交執行機關。杜月笙等27人被推選為絕交委員會執行委員。10月19日上海銀行業根據絕交委員會的決議通知各行庄停止對日匯兌證券交易時,杜月笙主持的中匯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等單位一體照辦。
上海淪陷後,杜月笙還以市各界抗敵委員會負責人的身份仍在租界內堅持了一段時間。他曾不惜巨資買了不少中共黨組織設法出版的《西行漫記》、《魯迅全集》等進步書籍,燙上「杜月笙贈」的金字送給租界內的各大圖書館,為廣大市民提供抗日救亡的精神食糧。接下來,杜月笙拒絕日本人的拉攏,於1937年11月遷居香港。在香港,他利用幫會的關系,繼續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從事情報、策劃暗殺漢奸等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上海的門徒協助軍統特務刀劈了大漢奸、偽上海市長傅筷庵。杜月笙主持的上海敵後工作統一委員會採取各種辦法迫使上海資產階級的頭面人物虞洽卿等人離滬赴渝,制止了黃金榮公開出任偽職,並成功地策反高宗武、陶希聖脫離了汪精衛漢奸集團……
四、看淡金錢。1949年後,杜月笙想去法國,希望蔣介石給他辦護照。老蔣說,護照可以辦,先交15萬美元手續費。杜月笙仰天長嘆,才明白天下最狠的流氓原來不是他姓杜的。杜月笙晚年,拿出多年來別人寫給他的各種欠條,全部予以燒毀,並告戒後人不得追討余債。其中光是王新衡就欠了杜月笙500根金條,還算是少的。杜月笙去世時,只留下了10萬現金,每個老婆各拿一萬,兒子一萬,未嫁的女兒六千,已經出嫁的四千。據其女杜美如說,杜月笙去世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沒希望了,你們還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❸ 誰有這幾個人的簡介

伯夷、叔齊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叔齊為三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管仲
管仲(?~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
襄公時,與摯友鮑叔牙同為齊國公室侍臣。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在齊國內亂中,助公子糾同公子小白(齊桓公)爭奪君位失敗。雖一度為齊桓公所忌恨,終以經世之才,經鮑叔牙力薦,被桓公重用為卿,主持國政。
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司馬遷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後來回到長安,做了郎中。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下獄,做了中書令。他按照漢朝法令的規定出錢贖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55歲那年最後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孫臏
孫臏,齊國人,兵聖孫武的後世子孫,戰國中期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真名不詳,因其曾受臏刑,故稱。青年時的孫臏曾與龐涓一起師從鬼穀子學習兵法。龐涓下山後,投奔魏國,得到魏惠玉的寵信,被任為將。龐涓自忖才能不及孫臏,設計處孫臏以臏刑。
孫臏身處危境,佯狂自晦,並設計歸齊,得到大將田忌的賞識;又通過著名的「田忌賽馬」顯露出驚人的才華,得到齊威王的器重,被任為齊國的軍師。在軍事上,策劃了兩場大捷的戰役,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以及逼迫龐涓自殺的「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後,田忌遭宰相鄒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國。孫臏辭官歸隱,潛心軍事理論研究,終於寫成了流傳千古的軍事名著——《孫臏兵法》。

魯迅
魯迅(1881.9.25——1936.10.19)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城裡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壽,後改名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魯迅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著作二十卷,繼往開來,博大精深。《狂人日記》、《孔乙己》、《葯》等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礎;《阿Q正傳》的發表,為新文學史樹立了一面豐碑,對中國作家和世界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熱風》、《二心集》、《而已集》等雜文,精悍犀利,獨樹一幟,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新領域。他卓越的文學成就,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新文化藝術寶庫,而且也是對世界文學的巨大貢獻。
有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等。

巴金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從1921年公開發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續寫《懷念振鐸》一文,巴金一生中創作與翻譯了1300萬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寒夜》、《憩園》、《第四病室》等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學的豐碑。
巴金是我國當代文學巨匠,是新文學的開拓者,是先進文化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在文學界德高望重,在海內外享有廣泛聲譽。巴老的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文學名著《家》、《春》、《秋》、《霧》、《雨》、《電》等在我國新文學史上擁有崇高的地位,啟示了一代人去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巴老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和文學編輯家。他為我國讀者翻譯介紹了大量的世界文學名著,他主編《文學叢刊》、《收獲》等著名刊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青年作家,又推出了一大批文學精品。
2003年,國務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榮譽稱號,並頒發了榮譽證書。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抗戰期間,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為團結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解放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如《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龍須溝》等。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以《邊城》等作品享譽文壇,蜚聲海外。
沈從文,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於湖南鳳凰一個舊軍官家庭,後因家境轉入困頓,一九一七年,沈從文剛剛小學畢業、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後數年間,他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於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一九二三年秋,在「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下,開始不安於現狀,並毅然離開湘西,獨自來到北京。從一九二四年開始,先後以休芸芸、懋琳、小兵、甲辰、璇若、上官碧、炯之、巴魯爵士等為筆名,在報刊上發表作品。迄於一九四八年,先後有數十種創作集問世。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於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並先後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一九六四年,受周恩來之囑,著手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其後的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卻使此書疊經劫難,直至一九八○年方得以完成,一九八一年九月始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一九八八年五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錢鍾書
錢鍾書(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於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仁中學。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絳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後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親時,因淪陷而羈居上海,寫了長篇小說《圍城》和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圍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語譯本。散文大都收入《寫在人生邊上》—書。《談藝錄》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中西比較詩論。與此同時,他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執教或任職。1953年後,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所著多卷本《管錐編》,對中國著名的經史子古籍進行考釋,並從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比較上闡發、辨析。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❹ 上海南佩塔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南佩塔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2014-07-10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法賽路310號1幢第三層308部位。

上海南佩塔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15398625202K,企業法人殳克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南佩塔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策劃;企業形象策劃、市場營銷策劃、禮儀服務、創意服務;設計、製作、發布各類廣告;會務會展服務;企業管理咨詢;藝術品、日用百貨、化妝品、酒及酒具、食用農產品、玩具、傢具、針紡織品、皮革製品、珠寶首飾、化工產品(除危險化學品、監控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竹物品、易制毒化學品)、建築材料、辦公用品及設備、鋼材、機械設備及配件、電子設備及零部件、電氣設備及零部件、五金交電、塑料製品、橡膠製品的銷售;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轉口貿易;食品流通,商務信息咨詢,電子商務(不得從事增值電信、金融業務),圖文製作。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南佩塔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❺ 杜月笙的個人簡歷

杜月笙,1888年出生於江蘇省川沙廳(今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南杜家宅。四歲以前,父母相繼去世,先後由其繼母和舅父商慶國養育。

杜月笙十四歲時,拜青幫陳世昌為老頭子。由陳世昌等人的關系,杜月笙進入時為青幫上海龍頭的黃金榮公館。杜月笙得到黃金榮的信任,負責經營法租界的賭場「公興俱樂部」。後杜月笙糾合同夥,勾結軍閥,販賣鴉片。

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鴉片提運。

1927年4月,杜月笙與黃金榮、張嘯林組織中華共進會。南京政府成立後,他擔任陸海空總司令部顧問,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和行政院參議。

1937年,上海淪陷後,杜月笙拒絕日本人的拉攏,於11月遷居香港。

1940年,杜月笙組織人民行動委員會,由此實際上成為中國幫會之總龍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杜月笙遷居重慶,建立恆社總社,向大後方發展勢力。他組織中華貿易信託公司、通濟公司等,與淪陷區交換物資,藉此中飽私囊。

1945年9月,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杜月笙於初返上海、收割舊部,重振旗鼓。

1946年12月,上海參議會選舉議長,杜月笙以最高票當選議長,但因國民黨不那麼支持他,所以,他當選後馬上辭職。此後,他向工商、金融、交通、文化、教育、新聞等各業中發展勢力,擔任各種各樣的董事長、會長、常務董事。

1948年春,他參加國民政府召開的「行憲國大」,捧蔣介石當總統。

1949年4月,蔣介石單獨召見杜月笙希望他能和自己一同前往台灣,而共產黨也通過秘密渠道會見杜月笙,希望杜月笙能留在上海。杜月笙最後決定既不前往台灣也不留在上海,而是選擇前往香港。

1951年8月16日,於香港病逝,終年63歲。

(5)上海南訊貿易密革擴展閱讀:

杜月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他從一個小癟三混進十里洋場,成為上海最大的黑幫幫主,成為了現代實業家、社會名流與地方領袖,成為當時活躍的政治風雲人物。

杜月笙有過人的投機沾營本領與玩弄權術的狡詐,對前清遺老、軍閥政客、黨國高層、社會名流,乃至金融工商巨子,無不執禮甚恭,傾力結交。而蔣氏高層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無不結為杜氏豪門密友。

杜月笙心裡一直對文化嚮往和敬畏,發跡後與文化界甚密,能在知識界、文化界也周旋得游刃有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月笙

閱讀全文

與上海南訊貿易密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行抵押貸款提前還款 瀏覽:870
宗申融資租賃 瀏覽:933
好講台融資 瀏覽:290
四川長虹持股基金 瀏覽:830
金鷹主題基德邦基金總經理 瀏覽:666
莫頓外匯金融案真相 瀏覽:590
西安過橋貸款 瀏覽:161
33k黃金是什麼意思 瀏覽:603
2011年煙葉收購價格 瀏覽:655
融資協議書文本 瀏覽:927
茅台投資現金流 瀏覽:994
今日基金200006凈值 瀏覽:374
理財長江養老 瀏覽:881
全國多少人投資理財的 瀏覽:505
黃金價格怎麼算 瀏覽:193
各大集團旗下的貸款APP 瀏覽:813
貸款切換 瀏覽:139
恆拓開源股票 瀏覽:302
韓元20億等於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405
華夏股票領先 瀏覽: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