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另外一個案例, 案例:
華東某糖果企業(以下簡稱A企業),產品主要有鮮奶糖、喜糖、喉糖、咖啡糖、水果糖、軟糖,產品的年銷售情況為:
分析步驟:
首先我們應該將產品在波士頓矩陣中按要求標明
分析:
一:單個產品分析
通過產品在波士頓矩陣中的位置,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不同產品所處的位置
奶牛類:水果糖、咖啡糖,這兩種產品市場增長率不高,但是市場相對佔有率較高,可以為企業提供較好的利潤來源,這類產品通常並不需要進行過多的市場維護和資源投入,其產品銷量主要來自於消費者的習慣性消費,產品的自然流動性較好,但是這類產品要隨時注意競爭者的動態,以競爭為營銷策略的導向;
明星類:鮮奶糖、軟糖,這兩種產品處於高速增長期,需要企業投入較大的資源去扶持和提升,這類產品通常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產品隨行業性普遍的增長而增長,俗語說是「搭了順風船」,第二種是行業性沒有增長,而本企業產品在高速成長。兩種不同的增長必定是採用不用的營銷策略的,所以必須要分清楚。對於A企業來奶糖這個品類的增長是行業性的增長,那麼奶糖的競爭相對來說較弱,資源投入也可以相對較小些,可以做些普通的促銷推廣工作就可以了,而軟糖這個品類是企業產品的增長,而非行業性增長,那麼這個增長意味著A企業需要從競爭對手處搶奪市場份額,則資源投入相對來說要大得多,而能否保持持續增長也並不只是取決於A企業自身的市場資源投入,同時要考慮的因素還有競爭對手對於市場的投入情況,所以A企業的鮮奶糖可以為企業提供一定的現金流,而軟糖則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為企業貢獻的現金流和利潤相對來說就小很多了。所以對於這兩個產品來說,鮮奶糖是一個可以重點培養的產品,而軟糖則是應該是費用控制型的產品;
問題類:喉糖,這個產品有較高的市場增長率,但是市場佔有率很低,通常這種增長更多的是行業性的增長,所以對於A企業來說,喉糖是一個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大小取決於競爭對手實力的強弱,資源投入的大小。A企業在喉糖的營銷策略方面應該是在企業資源條件具備的前提下重點投入,有效投入;
劣狗類:喜糖,對於A企業來說,喜糖是一個相對市場佔有率很低,市場增長率也很低的產品,對於這個產品,A企業進行資源投入的成效也不大,所以喜糖這個產品對於A企業來說應該放棄。
對於所有的產品策略應該
二、產品規劃策略分析
結合產品的生命周期來看,企業最理想的狀態是沒有劣狗類產品,奶牛類產品、明星類產品占絕大多數,同時還應該有相當的問題類產品預備,那麼,對於A企業來說,現在的產品結構是否合理,產品的中長期規劃應該如何去進行,這同樣在波士頓矩陣中可以分析出來。
A企業產品規劃圖
對於A企業來說,產品規劃應該做好這么幾件事情
A. 對於喜糖,進行詳細的財務分析,在虧損的前提下將其淘汰;
B. 如何提高喉糖的市場佔有率,將其從問題產品轉變為明星產品;
C. 對於軟糖和鮮奶糖,應該在穩定競爭的前提下將降低費用率,使其能為A企業提供較好的盈利能力;
D. A企業問題產品太少,無法支撐企業的長期發展,必須盡快的研發新產品上市,使產品的更新換代可以更加及時。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營銷人員掌握波士頓矩陣的分析方法是非常有用的,他可以從宏觀方面對營銷人員進行指導,在對產品進行梳理和產品營銷策略制訂的時候具有非常有效的方向指引作用。但是波士頓矩陣並不能代替全部的產品分析方法,而且波士頓矩陣分析法同樣也有缺陷,所以營銷人員應該定性的、定量的多種分析法相結合,這樣才能建立從宏觀到微觀,從策略到執行,科學的、完整的、可行的營銷思路
以下是概念
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
波士頓矩陣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波士頓咨詢集團法、四象限分析法、產品系列結構管理法等。
⑵ 分析聯想公司的市場優勢
1>國有品牌,作為第一代新星企業,政府扶持,資源好,這不排除柳總之前就是個政界出生.
2>企業主本人的思路和能力,柳總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他運用"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到了極智.
3>時代造就,趕上了2000年前中國的三次機會!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建設,信息化城市建設.
4>市場及渠道找了楊元慶這樣的銷售人才
5>全國(縣/鎮)分銷渠道模式及品牌戰略
6>完善的服務體系和口碑
7>經銷商滿意的利潤
等等還有很多!
其經驗是否在其他類型的行業中推廣那是肯定的,不過同樣要因時,因地,因人COPY,一些特殊的歷史背景除外!
⑶ 聯想公司發展現狀 400字左右
20世紀80年代
1984: 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帶領10名中國計算機科技人員前瞻性的認識到了PC必將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懷揣著20萬元人民幣(2.5萬美元)的啟動資金以及將研發成果轉化為成功產品的堅定決心,這11名科研人員在北京一處租來的傳達室中開始創業,年輕的公司命名為"聯想"(legend,英文含義為傳奇)。
1987: 聯想成功推出聯想式漢卡。
IBM推出 Personal System/2(PS/2)個人電腦系列。
1988: 聯想式漢卡榮獲我國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香港聯想成立。
1989: 北京聯想集團公司成立。
20世紀90年代
1990: 首台聯想微機投放市場。聯想由一個進口電腦產品代理商轉變成為擁有自己品牌的電腦產品生產商和銷售商。聯想系列微機通過鑒定和國家"火炬計劃"驗收。
1992: 聯想推出家用電腦概念,聯想1+1家用電腦投入國內市場。
1993: 聯想進入"奔騰"時代,推出中國第一台"586"個人電腦。
1994: 聯想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聯想微機部正式成立。
1995: 聯想推出第一台聯想伺服器。
1996: 聯想首次位居國內市場佔有率首位。聯想筆記本問世。
1997: 聯想與微軟簽訂知識產權協議。聯想 MFC 激光一體機問世。
1998: 第一百萬台聯想電腦誕生。英特爾總裁安迪·格羅夫出席典禮,並將這台電腦收為英特爾博物館的館藏。
第一間聯想專賣店在北京落成,自此聯想開始建立起其龐大的專賣店體系。
聯想推出幸福之家軟體,並預置於每台聯想家用電腦上,使得聯想的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升到14.4%。
1999: 聯想成為亞太市場頂級電腦商,在全國電子百強中名列第一。
聯想發布具有"一鍵上網"功能的互聯網電腦。
21世紀
2000: 聯想股價急劇增長,聯想集團有限公司進入香港恆生指數成份股,成為香港旗艦型的高科技股。
聯想躋身全球十強最佳管理電腦廠商。
聯想被世界多個投資者關系雜志評為"中國最佳公司"。
2001: 楊元慶出任聯想總裁兼CEO。聯想首次推出具有豐富數碼應用的個人電腦產品。
2002: 聯想舉辦首次聯想技術創新大會(Legend World 2002),聯想推出"關聯應用"技術戰略。
聯想"深騰1800"(DeepComp 1800)高性能計算機問世。這是中國首款具有1,000 GFLOP/s(每秒浮點操作次數)的電腦,也是中國運算速度最快的民用電腦,在全球前500名運算最快的電腦中名列第43位。
聯想成立手機業務合資企業,宣布進軍手機業務領域。
2003: 聯想宣布使用新標識"Lenovo"為進軍海外市場做准備。
基於"關聯應用"技術理念,在信息產業部的領導下,聯想攜手眾多中國著名公司成立IGRS工作組,以推動制定產業相關標准。
聯想啟動"2003聯想科技巡展",推廣聯想的創新技術及理念。
聯想成功研發出深騰6800高性能計算機,在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中位居第14位。
2004: 聯想成為第一家中國企業成為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夥伴,為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獨家提供台式電腦、筆記本、伺服器、列印機等計算技術設備以及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
聯想推出為鄉鎮家庭用戶設計的圓夢系列電腦以發展中國鄉鎮市場。
聯想和 IBM 宣布達成協議,聯想將收購 IBM 全球個人電腦(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業務。新聯想將成為全球個人電腦行業的第三大供應商。
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推出 ThinkCentre 超小型台式電腦,體積不超過一盒玉米片。
2007年加入了idea品牌
2008年聯想年度總營收達到167.88億美元,,首度進入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排名第499
⑷ 聯想集團是什麼性質的企業
是一家大型的股份制有限公司。
聯想集團是1984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由11名科技人員創辦,是中國的一家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富有創新性的國際化的科技公司。
(4)聯想企業行業分析擴展閱讀:
組織架構
聯想集團全球分為2大總部,第1個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聯想集團全球行政總部的所在地聯想中國大廈,第2個是2004年中國聯想集團收購美國IBM全球PC業務時在紐約剛設立的臨時總部,稱為聯想國際。而中國北京市聯想集團聯想中國大廈是聯想集團真正的全球行政總部所在地。
2004年中國聯想集團收購美國IBM全球PC業務後,同時在中國北京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設立兩個主要運營中心,通過聯想自己的銷售機構、聯想業務合作夥伴以及與IBM的聯盟,新聯想的銷售網路遍及全世界。
聯想在全球有27000多名員工。研發中心分布在中國的北京、深圳、廈門、成都和上海,日本的東京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
⑸ 分析聯想股票
聯想在香港上市,為了你的作業我幫你查下你相關的基本面吧
先幫你分析下相關的業務吧
集團由聯想及於二零零五年所收購的原IBM個人計算機事業部所組成,於全球開發、製造和銷售可靠、優質、安全易用的技術產品及提供優質專業的服務。集團在日本大和、中國北京、上海、深圳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三角研究園均設有重點研發中心,並在北京、巴黎、三角研究園及新加坡設有主要運營中心。
業務回顧 - 截至2007年03月31日止年度
聯想在收購了 IBM 個人計算機業務後的第二年,致力於實施適當的措施,務求業務可以較行業增長得更快,並同時提高全球運營效率。集團於年來推出的四大措施(推出交易型業務模式、優化全球供應鏈、提高台式計算機競爭力及打造強大品牌)初見成效,為集團的利潤持續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聯想於二零零六/零七財年取得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集團保持於中國市場的領導地位,並進一步提升其市場份額。隨著集團在全球各地逐步成功推出交易型業務模式和加強關系型業務模式,中國以外地區的市場表現亦日趨穩定。供應鏈成本競爭力、服務能力、運營效益均有所提高。集團的台式計算機業務經簡化和強化後亦顯著進步。與此同時,集團高曝光率的品牌宣傳和市場推廣活動亦大大提升了聯想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
於截至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止的財政年度內,集團的綜合營業額年比年增長 9.9%,達 145.9 億美元。(二零零五/零六年度的數字僅包含收購 IBM 個人計算機業務所帶來的十一個月業績貢獻。)集團於年內的毛利率達 14.0% (二零零五/零六年度: 14.0%)。隨著財年下半年度的業績穩步改善,聯想的除稅前溢利(未計入重組費用)大幅增加29%至2.0 億美元。股東應占溢利較去年約2200 萬美元,上升626%至 1.61 億美元。
各地域之業務表現
在二零零六/零七財年,全球個人計算機市場銷量上升 10%,主要由筆記本計算機的強勁需求以及消費用戶、小型企業及新興市場的增長所帶動。聯想的全球個人計算機銷量年比年增長 12%,而截至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止的全球市場份額則增加 0.2 個百份點至 7.4%,為全球第三位。
大中華區
在二零零六/零七財年,大中華區約占聯想整體營業額的 38% (二零零五/零六年度: 36%)。聯想進一步加強於中國市場的領導地位,個人計算機銷量年比年增加 24%,市場份額更創出了 34.6%的新高,較去年的紀錄增加了 0.6 個百份點。聯想繼續於大中華區錄得強勁增長,充份顯示其雙業務模式的成效,加上高效的運營,使集團能更快捕捉市場需求,在不同地域和向不同類型的客戶群提供強大的產品組合。
美洲區
在二零零六/零七財年,占集團總營業額約 28% (二零零五/零六年度: 30%)。由於年內大型企業客戶的市場需求疲弱,再加上集團在中小企業和消費客戶這些高增長市場的滲透力相對較低,致令美洲區的表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為應付這些挑戰,聯想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以加強對大型企業客戶的銷售力度和獲取更好的效果。集團在二零零七年一月已成功完成由 IBM 過渡所有客戶銷售工作。為擴大集團在中小企業市場的覆蓋,集團在二零零六/零七年財度開始於美洲區內推行交易型業務模式。
歐洲、中東及非洲區
在二零零六/零七財年,占聯想總營業額約 21% (二零零五/零六年度: 21%)。區內市場需求增長,主要是由消費用戶、小型企業及新興市場的增長所帶動。然而,由於集團上半財年在這些高增長市場領域的覆蓋率有限,影響了聯想在歐洲、中東及非洲區整體市場份額。然而,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集團透過嚴格的成本控制,成功提高了毛利率。集團於歐洲、中東及非洲區推出交易型模式有助推動聯想在該區的增長。德國為聯想在區內首個採用交易型業務模式的試點,並在德國的筆記本市場取得更多的份額。
亞太區(不包括大中華區)
約占集團總營業額的 13% (二零零五/零六年度: 13%)。盡管集團在日本個人計算機市場表現略遜,但受惠於印度和東盟國家的強勁增長下,集團在區內的表現得以有所提升。除日本因企業客戶需求放緩之外,聯想在區內其它國家的關系型銷售量均有所上升。集團在亞太區推行的交易型業務模式相當成功,在印度和東盟多個國家成功推出「Lenovo 3000」品牌消費計算機產品,以及快速擴大渠道夥伴網路,均有助促進交易型模式在亞太區的發展,並促進集團在年內取得高於市場的銷量增長。
在二零零六/零七財年,聯想個人計算機在印度的銷量錄得近 30%的增幅,高於市場平均水平。同時,聯想品牌在印度的知名度更翻了一番,逾 70%。
各產品組別之業務表現
在二零零六/零七財年,聯想的主要舉措之一為擴大其產品線,以滿足中國以外地區的中小型企業及消費市場的需求。同時,集團亦以先進的技術持續將現有產品組合升級,並透過與英特爾、微軟等技術夥伴緊密合作,推出全新的產品及服務。於二零零六/零七財年,聯想在實現其打造最優秀個人計算機,並為客戶帶來獨有的用戶體驗的目標方面,取得顯著的效果。
筆記本計算機業務
在二零零六/零七財年,約占聯想總營業額約占 53% (二零零五/零六年度: 49%)。目前,聯想於全球商用筆記本計算機市場排名第[四]。集團在擴展中國以外地區的中小型企業及消費市場的努力為集團於財年第四季取得了高於市場的增長。在中國,聯想繼續穩佔領導地位,占筆記本計算機市場 32.3%的份額。
台式計算機業務
占聯想二零零六/零七財年總營業額的 42% (二零零五/零六年度: 45%)。聯想於全球台式計算機市場的份額年比年增加 0.2 百份點至約 36.3%。集團於中國以外地區的台式計算機業務盈利能力亦獲得堅實的提升。
於過去一年,聯想完成兩項簡化及加強其全球台式計算機業務的舉措。第一,集團將其全球台式計算機團隊遷至更接近位於中國的生產基地。第二,集團成功整合聯想品牌及 ThinkCentre 品牌台式計算機產品線以簡化台式計算機產品組合及統一產品平台。聯想的台式計算機市場型號減少近一半,顯著降低生產過程的復雜性及成本。
手機業務
在二零零六/零七財年占集團總營業額約 4% (二零零五/零六年度: 4%)。聯想手機銷量較去年上升28%,保持於中國手機市場的第四位排名,整體市場份額約為 6.5%。於二零零六/零七財年,中國手機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移動通訊網路商的捆綁銷售模式,引致超低價手機產品銷量的大幅增長。聯想手機在該市場參與較少,加上新的競爭對手加入市場,致使聯想手機銷量增長較低。
07年聯想公司的業績(美金):
主營業務收入:46.01億
利潤總額:1.89924億
凈利潤: 1.72564億
每股收益:1.93美仙(0.1495港元)
凈資產收益率:14.21%
負債比率: 79.18%
總股本:89.0772億股(香港聯交所上市代號0992)
PE(靜態)以現在6.35元算: 42.5倍
具體情況可以到香港聯交所下載07年相關年報,看年報都看到我眼都花啦....希望可以幫到你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31/LTN20080131009_C.pdf
⑹ 求。聯想集團的品牌定位
Lenovo:聯想品牌國際化
多年來聯想一直在用的英語名稱Legend被終止使用,基本理由是Legend在很多國家已被注冊,聯想集團無法獲得商標權。為了推行國際化,聯想起用了新的英語名稱Lenovo。
聯想換名之際,柳傳志在網上回答《IT時代周刊》記者提問時說:「如果把我比作聯想,把我穿的衣服比作聯想標識,我覺得聯想的品牌並沒有改變。就相當於我柳傳志沒有改變一樣,只是今天穿的衣服和昨天的不一樣了,柳傳志還是柳傳志,柳傳志的品牌在於這個人。」我們都知道,柳傳志先生喜歡用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表達自己高深的管理思想。可是,這一次很遺憾,上面的這個比喻卻不夠恰當:
1、Lenovo是聯想的企業名稱,而不是聯想的企業標識。標識表現為圖形,而名稱則表現為語言文字。柳先生把他穿的衣服比作聯想的標識,我想這里的標識指的是Lenovo,而不是那個經常與聯想一詞一起出現的方形標志。把企業的名稱比作衣服是不恰當的,因為衣服是經常換的,可是名稱卻不會經常換,經常換名稱會造成公眾的識別困難,不利於名牌戰略的實施。事實上,企業的名稱就是企業無形的「臉」,這張臉是不大變的,因為這張臉承擔了不可推卸的法律責任和公眾對其品牌的信任。在這個意義上說,「柳傳志還是柳傳志」,因為姓名沒有改變。
2、聯想的英語名稱變了,聯想的品牌就變了。我們知道,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事物存在的必要條件有兩個:一是事物本身存在,二是事物名稱的存在,二者缺一不可。即事物存在不僅要有其「實」,還要有其「名」。柳先生談聯想的品牌時,只看到了聯想品牌的「實」,卻忽視了品牌的「名」。從這個意義上說,「柳傳志的品牌在於這個人」,也在於柳傳志這個姓名。我們之所以從文化這個角度來理解品牌,是因為品牌存在於公眾的心理之中,而不是在自然中純客觀地存在著。也許是柳先生的科技背景和客觀性思維使得他忽視了品牌的人文意義。
3、聯想的英語名稱已經更換,聯想的品牌已經變了,可為什麼說「聯想的品牌並沒有改變」?為什麼不說聯想的品牌將變得讓公眾更容易接受,更感親切?我們都知道,變是這個世界最不可抗拒的潮流之一。可是為什麼要強調「不變」?聯想對Lenovo的解釋也與此自相矛盾。「Le」暗示Legend及其傳奇的含義,試圖保留聯想多年來Legend良好的品牌形象。「novo」暗示聯想不斷開拓的創新之義。至於「novo」本身是否有創新之義,一般公眾是否能從中直觀地看出創新之義,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有一個詞有創新之義,那就是「nova」。「nova」是天文學用詞,是「新星」的意思。可是這個詞作為品牌用詞卻有風險。據說,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曾經推出nova牌新車,該品牌汽車在西班牙市場的銷售不理想,因為「nova」一詞在西班牙語中是「不走」的意思。雖然這個意思對汽車品牌的推廣是致命的,但是也並不意味著對電腦產品的銷售推廣沒有風險。由此我們又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國際化過程中的品牌個性和普遍性。通用汽車的「nova現象」讓我們感到中國品牌的英語化只是品牌國際化戰略的開始,而不是一勞永逸的終結。美國埃克森(Exxon)公司遇到的問題也與此類似。據日本著名戰略咨詢大師大前研一介紹,美國埃克森公司為了推行品牌的國際化,決心起用一個對多種民族語言都不存在傳播障礙的名稱。公司花費了大量的資金,聘請了專業的咨詢機構,歷時幾年時間,從多種語言的角度進行了音、形、義的綜合考慮,可以說費盡了心機,最後優中選優,品牌被確定為Exxon。可是在日本的分公司卻保留了舊的品牌名稱「Esso」(埃索)。因為日本上流社會難以接受Exxon中xon的發音。
在此,我們要提醒聯想品牌的當家人,Lenovo能否避免「nova」和「Exxon」在國際化經營中遇到的品牌問題。如果不能,那麼Lenovo還有一個自身的傳播障礙如何克服的問題。
為了克服國際環境中的語言問題,我們能否嘗試:不使用任何一種民族語言,而起用比民族語言更有普遍性和規范性的語言,如通俗的行業語言、數學語言等。如果可能的話,為什麼不把1+1注冊為聯想的全球通用商標和品牌?從品牌本身信息的角度來看,「1+1」作為品牌肯定比Lenovo更有國際化的意義。
二、聯想1+1:聯想最有價值的品牌
聯想在起用Lenovo的同時,終止了聯想1+1作為產品品牌的使用。主要理由一是聯想1+1會削弱Lenovo在公眾層面的品牌推廣;二是聯想1+1作為聯想產品的單一品牌已經成為電腦個性化需求滿足的障礙。細究起來,這些理由都難站得住腳:
1、聯想1+1不會削弱Lenovo在公眾層面的品牌推廣。因為聯想1+1是產品品牌,Lenovo是組織品牌。如果產品品牌與組織品牌不同,那麼產品品牌自然就成為品牌推廣的重心。公司經營的核心在業務,即產品和服務,品牌推廣的重心也應在此。聯想採取了與寶潔公司相似的品牌策略:多個產品品牌獨立運作,產品品牌與組織品牌只有鬆散的間接關系。這樣就使得Lenovo並不能成為聯想品牌推廣的重心,就如寶潔不成為寶潔公司品牌推廣的重心一樣。寶潔公司在為「飄柔」、「海飛絲」、「潘婷」等產品品牌大做廣告的同時捎帶著提到「寶潔」這個組織品牌。實踐證明,產品品牌的推廣會帶動組織品牌的推廣,而不是相反。組織品牌的推廣只在一種情況下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全部或大部分產品品牌與組織品牌是完全一樣的。就象海爾那樣,產品品牌和組織品牌是一樣的,品牌推廣沒有任何沖突。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市場無疑是聯想最重要的市場。在中國市場,聯想1+1顯然是品牌推廣的重心,因為中國的消費者會對漢字的「聯想」比英語的「Lenovo」感到更親近。這種語言的習慣和情感的靠近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品牌的市場價值。因此,放棄聯想1+1品牌對聯想在中國市場的影響會意味著重大損失,這種損失不僅是名義上的,更是市場利益的。
在國外市場,將「聯想1+1」翻譯成「Lenovo1+1」也未必不可,並且實現了產品品牌和組織品牌的有機融合。從經驗來看,品牌要想在新市場取得成功,借用品牌在本土市場的成功會比起用全新的品牌有更多的成功機會。
聯想1+1在產品上不再使用,可是「聯想1+1仍在銷售渠道中,因為相當一批店長對這個品牌情有獨鍾」。這體現了聯想1+1的真正價值:情感價值。品牌價值主要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價值,也不是理性意義上的價值,而是情感意義上的心理認可。這么有價值的品牌棄之不用,實在可惜!
2、產品的個性化並不意味著品牌的多元化。
聯想1+1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是針對消費者的個性需求的:「不同的你,不同的聯想1+1」。聯想1+1的個性化是通過產品的副品牌多元化(「天蠍、」「天騏」等)實現的,而不是品牌多元化。這次聯想品牌的調整之一就是由過去的主副品牌化改為品牌多元化策略。品牌多元化是指公司注冊和使用了多個獨立的品牌,它們與其他品牌之間存在主副關系,並且獨立品牌是主品牌,其他為副品牌。品牌多元化策略意味著用多個品牌分別針對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出解決方案。如果注冊的多個品牌無法獨立使用,那麼它們就不是主品牌,而是副品牌。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多元化,而是主副品牌化。戴爾公司的品牌策略就是這樣一種模式。戴爾公司的每一個廣告和產品包裝上都有兩個品牌,第一個是Dell,第二個對應具體產品可能是Dimension,也可能是Inspiron,或者其他品牌。這第一個品牌是幫助公眾在公司間選擇,第二個品牌有利於公眾在產品間作出選擇。兩個品牌放在一起,強化了第一個品牌,弱化了第二個品牌。戴爾公司的真正品牌實質上只有一個,那就是戴爾(Dell)。相對於第一個品牌,第二個品牌弱了很多,但還是比一般意義上的產品型號更有利於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和選擇。
我們不否認品牌多元化是提高市場覆蓋面的重要方式,但是主副品牌化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在電子領域。
聯想的副總裁劉軍先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辯駁說:「聯想1+1不是完全不用,而是變成了渠道品牌。」由此我們提出以下問題供大家思考:聯想需要專門的渠道品牌嗎?渠道品牌比產品品牌,哪個對企業的意義更重要?
我們認為:聯想1+1作為渠道品牌幾乎沒有意義。
⑴品牌最大的作用是對風格相似的產品進行整合,以與其他的風格及相應產品鮮明地區別開來。那麼我們要問,聯想有那麼多渠道需要整合和區分嗎?這種渠道的明牌顯示在多大程度上能指導消費者的購物選擇?
⑵如果用產品品牌就能顯示渠道特徵,還有必要設立單獨的渠道品牌嗎?這種不必要的品牌不是只能增加推廣的成本嗎?
⑶聯想賣的是產品,不是渠道,為什麼要用一個渠道品牌來干擾產品品牌對市場的影響呢?
⑷既然聯想1+1可以作為渠道品牌,那麼為什麼就不能作為產品品牌呢?放棄一個未顯頹勢的品牌,是不是太可惜?
⑸聯想1+1的品牌內容由產品變成渠道,極容易造成公眾對聯想品牌的理解混亂。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三、「天驕」、「鋒行」、「家悅」:多品牌多風險
聯想整合產品品牌的結果是剔除「聯想1+1」,保留「天驕」,新增「鋒行」和「家悅」。整合的傾向非常明顯,就是由單一品牌策略改為多品牌策略。整合的初衷也許就如一位在國內家用電腦市場中浸淫多年的資深人士所言:「假如聯想仍然對所有消費者都提供單一的聯想1+1產品,恐怕很難讓所有的消費者滿意。要囊括那部分特殊用戶,用單獨的聯想1+1品牌顯然是不夠的。」
聯想的品牌多元化蘊涵著多方面的風險,理由如下:
1、品牌定位應該以客戶的特點為准,而不是以產品性能為准。聯想這次品牌調整的動因就是那次請咨詢公司做的花費不菲的市場調研。調研的結果是發現以性能為主要買點的產品市場表現出色,於是就有了這種以產品性能為核心的產品線重新劃分。有營銷常識的人都知道,市場細分和品牌整合最重要的原則是以客戶為中心,而不是以企業的產品性能為中心。品牌的意義最終主要體現在公眾的感知、理解和信任中,而不是體現在產品上。產品可以相似,但品牌卻千差萬別。在這里,我們不能不談到聯想的戰略誤區。可能是出於公司歷史和領導者背景等原因,聯想一直將自己定位於高科技,這在原來的國內競爭格局中對聯想是有利的。可是從日益國際化的競爭格局和趨勢來看,聯想的這種定位並不有利於其參與競爭。因為聯想相對於國外對手並沒有高科技優勢,且市場競爭實質是爭客戶而不是在產品上競爭。品牌定位應該著眼於客戶,圍繞客戶和公眾的主流需求或有價值的細分市場來定位。就這一點來說,我們覺得聯想應該向他的對手戴爾公司學習:強化服務爭客戶,降低成本保利潤。戴爾的這兩點成功經驗顯示了電腦整機行業兩個最主要的「成功的關鍵因素」。
2、品牌定位應該有統一的劃分標准,不能亂而無序。「天驕」定位於時尚品位,「鋒行」定位於電腦玩家,「家悅」定位於家用電腦。實際上,「天驕」是從風格角度定位,「鋒行」是從技術檔次角度定位,「家悅」是從使用場合角度定位。這種多角度的定位策略造成了品牌劃分界限的模糊,不利於消費者分辨品牌的風格和特徵。
3、新品牌的創立比使用已有的品牌困難得多。既然「家悅」定位於家用電腦,那麼為什麼不保留聯想1+1?畢竟創立一個全新的品牌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聯想1+1還是一個深入人心的品牌?
4、如果聯想不作為核心的產品品牌,聯想品牌就有被架空的嫌疑,在聯想這個品牌上的長期努力可能付之東流。這值得嗎?
5、戴爾的經驗暗示了這樣一種可能:聯想的「天驕」、「鋒行」和「家悅」就其品牌實力來說都將成為副品牌,而只有聯想(Lenovo)才能成為主導產品品牌。這種可能對聯想來說是最好的,因為只有作為產品品牌而不是組織品牌的聯想(Lenovo),才能統一「天驕」 、「鋒行」和「家悅」等產品品牌。如果聯想(Lenovo)作為產品品牌的領頭羊,那麼聯想的品牌戰略將會大有起色。
四、聯想品牌國際化:逆水行舟
品牌國際化的主要方式有二:一是「順水推舟」,即在發達市場取得成功的品牌推廣到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市場。二是「逆水行舟」,即在欠發達市場取得成功的品牌推廣到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市場。從一般經驗來看,前者相對較容易,後者則困難得多。聯想的品牌國際化就如逆水行舟,步履艱難。這一點聯想的柳傳志曾在公開場合多次闡發過。其實困難的不僅僅是聯想,中國大陸的企業,就是對較早走向國際市場的台灣企業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宏qi(棋的古字)電腦的經驗最典型。宏qi由於看到了品牌的巨大價值,就積極在國際市場實施名牌戰略,可是效果並不太好,於是就產生了在創名牌和OEM之間的徘徊。在這方面比較成功的是日本極少數企業,如本田、索尼等。但是他們也是付出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相比較而言,聯想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國際化的過程剛剛開始,路途還很遙遠,但是柳傳志為聯想設計的「國際化的穩定戰略」確實平凡而又高明。
說聯想的國際化剛剛開始,是因為:一、有些基礎工作已經做好,如Lenovo在其他國家的注冊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二、有些工作還未做好,如在中國市場聯想品牌的整合問題以及如何鞏固聯想在本土市場的消費者信任問題;三、有些事情還未提上日程,如在國際市場如何解決電腦消費需求個性化的問題。
總之,聯想作為中國的旗艦企業之一,開始了其艱難而又前途無量的國際化歷程。但願柳傳志和他的一隊人馬一路走好,希望聯想的品牌享譽世界。
⑺ 聯想收購IBM案例分析
基於戰略成本管理的聯想並購IBM的案例啟示與分析
摘 要
我國 IT 行業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具備規模與影響力,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其龐大的產業規模與良好的經濟效益為帶動我國經濟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聯想集團是我國目前該領域的領軍企業。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聯想集團正面臨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挑戰,尤其是在信息時代和管理科學現代化的今天,企業管理者的行為無時無刻不涉及到戰略問題,戰略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方式給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隨之戰略管理會計應運而生。戰略管理會計是服務於戰略比較、選擇和戰略決策的一種新型會計,它是管理會計向戰略管理領域的延伸和滲透。它能夠運用專門的方法為企業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場以及競爭者的信息,通過分析、比較和選擇,幫助企業管理層制定、實施戰略計劃以取得競爭優勢,是企業進行戰略決策的有效的手段。戰略管理會計的形成和發展是現代市場經濟和競爭的必然結果,是建立和完善現代成本管理體系的必然要求,它使管理會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要想使企業良性循環並不斷發展,實施戰略管理會計十分必要。
聯想於2005年成功並購IBM的PC業務部,邁出了聯想國際化堅實的一步。本文以戰略績效管理思想和並購理論為基礎,對聯想並購IBM的案例進行分析,旨在分析其並購思路並為未來IT企業在企業發展方面提供有借鑒意義的思路。
【關鍵詞】 戰略成本 聯想 IBM 並購理論
Abstract
China's IT instry has experienced nearly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initially have scale and influence, initially formed a complete instrial chain, the sheer scale of the instry and good economic benefit to drive the progress of our country economy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lenovo group is a leader in this field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s the world economy integration, lenovo group is facing 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wo markets, especially in today's information age and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the behavior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rs always involves strategic issues, strategic management as a new type of management style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to the enterprise, with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in the service of comparison, selection and strategic decision of a new type of accounting, it is management accounting to the extension and penetration in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t can use a special method for the enterprise itself and the external market and competitor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help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planning in order to ob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the enterprise makes the strategy decisi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and competition, i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modern cost management system, it makes the management accounting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f you want to make the enterprise virtuous cycle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necessary.
Lenovo's successful acquisition of IBM's PC division in 2005, lenovo internationalization solid step.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strategic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m&a theory, analyze the lenovo acquisition of IBM's case, aims to analyze its m&a and thought for the future IT companies provide instructive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 Strategic cost lenovo, IBM acquisition theory
目 錄
一、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論 1
(一)戰略成本管理相關概念 2
(二)戰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 3
二、聯想集團戰略成本管理的概況分析 4
(一)戰略成本管理的目標 3
(二)聯想集團戰略成本管理現狀 3
三、戰略成本管理的應用——聯想並購IBM的案例分析 4
(一)案例背景 4
(二)並購過程與動機 5
(三)聯想並購IBM的戰略成本分析 6
四、聯想並購IBM案例的啟示 7
(一)合理選擇目標企業 7
(二)並購雙方優勢互補 8
(三)嚴謹的並購計劃 8
參考文獻 9
一、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論
(一)戰略成本管理相關概念
1.戰略
企業戰略的概念出現於 20 世紀中後期,伴隨著產業革命和經濟全球化而發展起來,是企業制定戰略發展目標、實現目標所必須擁有的條件,能夠為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提供基本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作用。經濟學中的戰略管理就是指企業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和能力,綜合考評外界環境後制定的企業長期發展規劃,這個規劃以全局性、系統性經營模式為主導,以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為最終管理目的,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而進行管理活動,並不是「虛空的東西」,而是直接影響企業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性決策,對企業保持長久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2.戰略成本管理
戰略成本管理主要包括兩層關鍵內容:其一,必須從成本角度出發,分析與選擇最適合企業本身的戰略,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完善戰略成本管理模式;其二,根據前面形成的企業戰略對企業成本管理制度、辦法、措施等進行部署,以提升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和企業實際利潤。
3. 戰略成本管理的途徑
在現代企業中,實現戰略成本管理目標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分別為職能戰略、競爭戰略和總體戰略。職能戰略是指企業各個部門的戰略目標,主要是各個部門為了實現更高級別戰略目標所採取的手段和方法。競爭戰略則是指公司具體的經營戰略,是企業總體目標的具體化表現,包括企業目標、總體戰略實施的具體措施以及最終企業的發展方向等。總體戰略主要就是指企業的最高層次戰略,是根據企業競爭戰略而制定的整體發展方案。
通常情況下企業進行戰略成本管理是先制定企業的總體戰略計劃,然後將整體戰略計劃分解到具體的環節中,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所處的環境,確定適於企業發展的定位,建立有利的、長久的競爭優勢,並制定出具體的實施策略,最終將這些實施措施劃分到具體的部門中,要求各個部門根據措施制定出自己的職能戰略,以推動企業總體戰略的實施與完善。隨著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的不斷完善以及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加,企業開始尋找更具競爭力的發展戰略,對戰略成本管理辦法不斷地調整與優化。目前較常見的競爭實施戰略包括:成本領先戰略、目標集聚戰略和產品差異化戰略。
(二)戰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
1.戰略定位分析
戰略定位分析就是運用多種方法對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根據企業的行業特徵與自身特點為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競爭戰略,從而使企業在競爭中獲得最大的優勢。從現實情況來講,戰略定位是企業保持長久戰鬥力的基礎,正確的戰略定位更是能夠幫助企業在競爭市場中立於不敗,但是錯誤、不恰當的戰略定位則可能對企業造成致命的威脅,使其逐漸走向失敗。因此,怎樣利用戰略定位分析法選擇最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戰略定位,是目前我國企業制訂戰略成本管理方案時必須要做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2. 價值鏈分析
內部價值鏈主要由作業構成,因此對企業內部價值鏈的分析也需要從作業入手,統一地將企業內部價值鏈劃分為各項作業,然後根據之前確定的戰略目標,將各項作業按照重要度進行排序,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重要性較高的作業中;同時,對那些不增值的作業進行剔除,最大化地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的利潤。以小米公司為例,新產品研發、產業鏈拓展、新媒體模式影響等作業都是增值作業,返工、退貨、維修等作業都屬於不增值作業,要適當地進行縮減,優化價值鏈的必要方法就是學會消除不增值作業。
通常情況下,企業的外部價值鏈分析包括企業所在行業價值鏈分析和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行業價值鏈主要是對企業外部縱向價值鏈的分析,在這條價值鏈中企業是單獨的一個整體,原材料供應商是上游企業,消費者是下游企業,以此為例將企業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相關的上下游企業加入到這個鏈條中,企業則根據自身在這條價值鏈中的位置分析其與上下游企業的關系,探索與不同的上下游企業應當採用哪些戰略,以增強與他們之間的聯系,實現雙贏局面的最終目的。比如,與供應商則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了解供應商的成本需求,結合自身產品,建立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易往來關系;與消費者則增加交流頻率和深度,了解消費者的真正需求,生產或銷售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只有按照類似這樣的思路,從上下游企業的角度出發,制定恰當的價值鏈關系,才能夠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
3. 成本動因分析
成本動因是指產生成本的根本原因,企業要想控制產品或作業的成本,就必須要找到成本動因,從根部調整及控制企業的成本。一般情況下,成本動因分為結構性成本動因和執行性成本動因。對這兩個層次的成本動因進行分析,有利於企業管理層全面掌握成本的動態變化情況,有效地管理與控製成本支出費用。結構性成本動因主要是指那些影響企業基礎經濟結構變化並決定成本動態變化趨勢的成本動因,其形成過程比執行性成本動因要長,但一旦形成確定後很難再發生變化。同時,這些成本動因通常是在企業開展具體生產經營活動前就已經產生並給予確定的,比如涉及產品訂單數、原材料采購數量等方面的成本動因。行性成本動因主要指與企業作業執行過程相關的各種成本因素。通常產生於結構性成本動因之後,因企業的不同而對成本的影響有所不同。現代企業的戰略性成本管理通常是在確定基礎性經濟結構後,通過分析執行性成本動因來了解不同作業環節的成本動因,然後將所有執行性成本動因進行優化重組,促使企業的各層次價值鏈達到最佳成本效果。一般情況下,現代企業的執行性成本動因包括生產能力的利用率、員工參與、全面質量管理以及價值作業間的聯系。
二、聯想集團戰略成本管理的概況分析
(一)戰略成本管理的目標
1.確定準確的市場定位和發展方向
戰略成本管理的最基本原理就是確定企業的競爭優勢,通過對企業經營項目及范圍的分析,了解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機遇和威脅,在實施戰略成本管理的過程中尋找企業最佳的競爭優勢,引導企業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以取得長期利益、保持長期競爭力為最終目標。以聯想集團為例,企業分析法確定企業的戰略定位,尤其是要根據現在市場的發展情況,權衡當前成本存在的風險,基於實現較高收益的目的確定戰略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小米公司在同行業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
2. 建立長期供應商合作夥伴關系
聯想集團對戰略成本管理體系的應用,對現有供應商進行重新梳理與挑選,建立相關的供應商評定考核標准,尋找能夠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的供應商夥伴,以實現對產品質量的優化與改善,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只有建立與供應商的長期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才能夠有效地提升供應商參與企業發展、解決企業存在問題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能夠更好地促進雙方的合作。
(二)聯想集團戰略成本管理現狀
1.成本費用構成
目前,聯想集團的成本費用主要分為四部分:研發成本、生產成本、銷售成本以及其他成本。其中,銷售成本包括產品進行銷售的各項成本,比如銷售人員薪酬、產地租賃費用、廣告宣傳費用等;研發成本包括樣機成本、研發人員薪酬、研發費用等;生產成本則主要是指給予代加工企業的成本,生產加工一件產品的成本;其他成本則包括聯想集團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人際交往費用、辦公費用等。其中由於聯想集團基本都是外包生產,所以其生產成本比較難核算,主要包括材料成本、加工成本以及其他間接成本。其一,材料成本主要是聯想集團提供給代加工工廠的所有原材料,其計算方法是由實際消耗材料數量*(單個產品采購價格+單個產品加工價格)。因此,對於材料成本的管理則需要從兩方面進行控制,一方面是與代加工企業協商控制加工產品時的原材料使用數量,一方面是提升采購原材料的價格。其二,加工成本主要是指企業支付給代加工工廠的人工費用,代加工工廠主要用於給負責PC電腦加工的員工支付工資和支付水電費等,其中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機器成本占份額最大。因此,對於加工成本的管理基本也就是對代加工工廠人工和機器生產效率的控制,通過提升生產效率降低PC電腦的加工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其三,其他間接成本則主要是指聯想公司與代加工工廠以及各地區存儲倉庫之間溝通、往來的費用,包括倉庫折舊費、差旅費、運費、固定資產的折舊等。這些間接費用基本都會在月末直接分攤到各個產品成本中。
2.成本管理制度
之前,公司採用的成本控制措施非常簡單。第一步先由財務部門結合往年情況做出財政預算,並根據整體的財務預算制定出各部門的經營費用以及產品的計劃任務與目標成本等;第二步,各部門根據財務部門的預算設定自身的成本管理方案;第三步,各部門將成本管理方案提交給財務部門,財務部門將各個部門的成本計劃方案進行核算、匯總並記錄下來。年終總結時,按照計劃完成成本管理任務的,公司給予部門獎勵,如果沒有完成的則相應地給予處罰。
但由於近幾年國內PC電腦競爭越來越激烈,聯想也不斷地調整與完善企業內部的成本管理制度,制定了自己的成本核算和預算制度,以保障企業各項成本、資金耗用的合理有效性。同時,企業參照《企業會計准則》和自身成本控制對象的特點,將企業成本分為研發成本、生產成本、銷售成本以及其他成本,並將生產製造涉及的各種成本進行重新劃分,對不同的成本進行仔細的核算。另外,企業還根據不斷變化的國內外PC市場的變化,制定了成本預算制度,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實現企業經濟的效益的最大化目標。
三、戰略成本管理的應用——聯想並購IBM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20 世紀 80 年代的中國隨著計劃經濟的解體,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為中國企業及個人帶來了很多機遇。1984 年由中科院計算機所投資 20 萬,11 名技術人員創辦了現在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跨國企業集團——聯想,英文為legend,翻譯過來即傳奇。聯想是一家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以個人電腦業務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主,先後擴展到移動業務、企業級業務及雲服務業務,形成 4 個相對獨立的業務集團。其主導產品為台式電腦、伺服器、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列印機、平板電腦等商品。聯想集團目前是全球第四大個人電腦製造商及第三大智能手機製造商,總部位於中國北京及美國紐約,在全球有 27000 多名員工,研發中心分布在中國的北京、深圳、廈門、成都和上海,日本的東京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產品出口歐美及亞太等地區。
2003年聯想企業開始考慮國際化的可能性,而並購是成效快、風險相對較小的方式。2004 年 12 月 8 日,聯想董事長柳傳志鄭重向外界宣布正式收購 IBM 全球 PC 業務。這既為聯想集團帶來了機遇,又使其不得不面對一些挑戰。此次收購 IBM 的個人電腦業務,使聯想獲得相應的品牌、銷售渠道、人才和專利技術,在國際化的進程上實現了質的躍進,同時也帶動了整個國內同行業的發展。但是此次的收購也為聯想帶來一些問題,例如原有 IBM 的客戶對新股東聯想的不信任使得聯想在並購之後丟失了一些定單,企業文化的融合及人力資源整合等問題。除此之外,並購所花的資金為聯想的現金流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並且在隨後的幾年中聯想的利潤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8-2009 財年公司虧損 2.26 億美元,利潤同比下滑了 95%,凈利為-1.5%。受業績的刺激,聯想股票在 2009 年 1 月 8 日復牌後全天跌幅達到 25.969%。這使得聯想不得不裁員 2500 人。為應對這場危機,聯想調整了他的國際化道路,而此次調整,使得聯想在以後的國際化路徑上更加順暢。2014年,聯想電腦銷量仍領先其他品牌,居世界第一。
⑻ 運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聯想公司的電子商務戰略
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聯想通過物流信息系統進一步管理和開發供貨商,控制采購流程和采購財務,建立采購信息服務體系。在銷量提升的同時,采購量的增加使得采購成本大大下降。
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通過統一的電子配貨,使得價格相對而言比較固定,而且企業改革做大之後,購買者的購買需求也增大,使得其討價還價能力相對削弱。
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聯想通過提高本身的物流信息管理技能,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潛在競爭者的進入的技術壁壘,從而鞏固了其業務領域內的地位和競爭優勢。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和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聯想通過物流信息系統改進了他的物流體系,並且通過並購IBM集團的PC業務,使得其減少了一個重要的競爭對手,並且在技術質量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市場佔有率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其業內競爭能力。
⑼ 聯想集團的行業地位
國外不敢說,國內肯定是頭把交椅~!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