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國內外醫葯行業並購比較及分析

國內外醫葯行業並購比較及分析

發布時間:2021-08-27 13:19:01

『壹』 在中國的醫葯行業怎麼發展比較有前途

你是做的葯代嗎?醫葯行業最有前途的都是特種葯了,還有免疫生物制劑,這都有前途。記住什麼東西別人能很快仿造就沒有前途。

『貳』 中國醫葯行業的前景如何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持續,醫葯行業整體需求不斷增加,中長期持續看好。同時,商業健康險擴張給醫療行業帶來更多資金供給,醫葯行業增速有望維持在10-15%區間,前景廣闊。
醫葯行業前景向好,在國內引發了一輪並購潮,並購金額、數量屢屢創下歷史新高。由於看好國內醫葯行業發展,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的並購熱情同樣高漲。
據發布的《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不完全統計,2016年,醫葯健康領域並購超過400起,金額超過1800億元。預計今年並購潮仍將持續,各細分領域並購將保持高活躍度。
按照目前趨勢,醫葯行業的並購仍將持續,未來要等到新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醫葯並購才會相對放緩。新的格局形成後,醫葯行業也將隨之重回中高速發展。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醫葯分開改革深入,以及醫葯電商政策松綁,醫葯行業前景仍然可期。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醫葯企業要尋求新的銷售途徑,加大與互聯網融合力度,,減少流通環節成本,增加自身利潤。

『叄』 山東醫葯市場分析怎麼寫

報告簡介

引 言
目錄
第一章 醫葯經濟運行狀況分析與預測 8
1 中國醫葯經濟運行狀況分析 8
1.1 中國醫葯經濟總體運行狀況 8
1.1.1 中國醫葯行業發總體展趨勢 8
1.1.2 中國與其他國家主要市場的比較特點 9
1.1.3 中國制葯企業國際化進程的挑戰與機遇 10
1.2 2005年醫葯經濟總體運行狀況 13
1.3 中國醫葯行業概述 19
1.3.1 中國醫葯市場與醫葯終端分析 19
1.3.2 中國醫葯經濟特徵與投資價值 22
1.3.3 2005年中國醫葯行業熱點概述 24
1.3.4 2005年中國醫葯產品進出口分析 30
1.4 2005年中國醫葯企業並購情況概述 34
2 2006年醫葯經濟運行展望 38
2.1 醫葯行業2006展望(葯品降價) 38
2.2 2006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機遇 39
2.3 2006年中國醫葯行業面臨五大趨勢走向 41
2.4 2006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43
3 醫葯行業近5年預測與「十一五」產業格局預測 47
3.1 近5年醫葯行業態勢 47
3.1.1 重組是重頭戲 47
3.1.2 區域市場聯動 47
3.1.3 整合物流中心 48
3.1.4 走出去與引進來 48
3.1.5 後GMP時代的競爭 48
3.1.6 醫院改革將有突破 49
3.1.7 葯品定價市場化 49
3.1.8 招標采購步入正軌 50
3.2 「十一五」醫葯產業格局預測 51
3.2.1 產業結構亟待升級 51
3.2.2 「十一五」醫葯產業格局 52
3.2.3 產業總體競爭態勢 53
3.3 2005-2010年中國醫葯產業發展分析 55
4 2001—2004年醫葯經濟運行回顧 59
4.1 2004年醫葯行業經濟運行回顧 59
4.1 2003年醫葯行業經濟運行回顧 60
4.2 2002年醫葯行業經濟運行回顧 62
4.3 2001年醫葯行業經濟運行回顧 64
第二章 醫葯行業經濟的影響因素 67
1 政策環境 67
1.1 葯品監管體制 67
1.2 葯品生產、經營的相關政府管理部門 68
1.3 葯品管理法規體系 70
1.4 2003年葯品監管重點內容 73
1.5 2004年葯品市場監管與整治重點 75
1.6 2005年監管動態 77
1.6.1 國務院2005年食品葯品專項整治 77
1.6.2 制葯類上市公司廣告成本將大幅下降 78
1.6.3 國家葯監局推進葯品分類管理 78
1.6.4 2005年起實行的3個新法規 79
1.6.5 2005年中國食品葯品監管概況 79
1.7 2006年中國葯品監管 80
1.7.1 從2006年起十大類葯品需憑處方銷售 80
1.7.2 2006年建立違法葯品廣告警示制 80
1.7.3 葯監局出台《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聽證規則(試行) 》 81
1.7.4 GMP飛行檢查不少於15% 81
1.7.5 葯品委託生產漸次放開 83
2 社會人口環境的醫葯行業的影響 85
第三章 醫葯工業分析 86
3.1 2005年醫葯工業統計 86
3.2 2005年中國醫葯上市公司情況分析 88
3.3 政府對葯品工業的宏觀調控 90
3.3.1 全面實施GMP認證 90
3.3.2 嚴格新建葯廠的審批 92
3.3.3 換發《葯品生產許可證》 92
3.3.4 政府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93
3.3.5 加強醫院制劑管理 93
3.3.6 制葯企業異地建庫 94
第四章 醫葯商業分析 95
1. 醫葯商業環境 95
1.1. 企業准入秩序有所改善 95
1.2. 政府鼓勵發展葯品連鎖經營 95
1.3. 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和政府價格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流通業混亂局面 95
1.4. 醫葯商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96
2. 醫葯商業格局 97
2.1. 葯品批發企業 97
2.2. 醫葯零售企業 97
2.3 中國醫葯商業行業整合分析 98
3. 醫葯商業狀況 102
3.1 2005年醫葯商業現狀 102
3.1.1 中國醫葯商業經營狀況 102
3.1.2 中國醫葯商業競爭分析 105
3.1.3 生產商和零售商對醫葯分銷的依賴將增強 110
3.1.4 外資進入中國醫葯分銷業 111
3.1.5 主要醫葯商業企業分析 112
3.2 2002—2004年醫葯商業整體回顧 114
3.2.1 2004年中國醫葯商業發展特點 114
3.2.2 2003年醫葯商業整體運行狀況回顧 116
3.2.3 2002年醫葯商業總體情況 117
4. 醫葯連鎖經營 120
4.1. 發展契機 120
4.1.1. 政府大力支持 120
4.1.2. 競爭的必然產物 120
4.1.3. 豐厚的利益回報 120
4.1.4. 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 120
4.2. 發展現狀 121
4.3. 資本注入方式 128
4.4. 主要企業規模情況 128
4.6 中國醫葯連鎖店存在的問題及發展途徑 129
4.7 中國醫葯連鎖業信息化分析 130
5. 醫葯物流現狀 133
5.1. 發展狀況 133
5.2. 發展現代醫葯物流的緊迫性 135
5.3. 發展醫葯物流的對策 136
5.4 中國醫葯流通產業開始全面整合 137
6. 醫葯電子商務 140
6.1. 政府對醫葯電子商務的政策 140
6.2. 實施現狀 141
6.2.1. 醫葯電子商務的分類 141
6.2.2. 醫葯電子商務的運營 141
6.2.3. 國內已開展B TO B電子商務的主要網站 142
6.3. 醫葯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 142
6.3.1. 基礎條件差,投資不足 142
6.3.2. 電子商務意識淡薄 143
6.3.3. 葯品作為特殊商品應該如何在網上銷售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43
6.4. 發展前景 143
6.4.1. 醫葯電子商務網站逐步建立 143
6.4.2. 醫葯電子商務B to B將快速增長 143
6.4.3. 醫葯電子商務B to C前景廣闊 144
7. 醫葯商業發展趨勢 144
8 國內主要地區和城市醫葯商業情況 146
8.1 北京葯店現狀分析 146
8.2 浙江省醫葯行業經濟運行情況 147
8.3 湖南醫葯商業發展分析 150
8.4 中國西南醫葯物流發展 154
8.5 中國東北葯品零售市場格局 157
8.6 山東醫葯商業發展概況 159
第五章 終端市場分析 163
1. 國內醫葯市場規模 163
2. 醫院用葯分析 163
2.1. 2004年醫院用葯總體概況 163
2.2. 各大類葯品醫院用葯分析 164
2.2.1. 全身用全身抗感染葯 164
2.2.2. 心血管系統用葯 165
2.2.3. 消化道和代謝用葯 165
2.2.4. 抗腫瘤葯及免疫調節劑 166
2.2.5. 醫院溶液制劑 167
2.2.6. 神經系統用葯 167
2.2.7. 血液和造血器官用葯 168
2.2.8. 肌肉-骨骼系統用葯 168
2.2.9. 呼吸系統用葯 169
2.2.10. 泌尿生殖系統和性激素 169
2.2.11. 全身用激素制劑,性激素除外 170
2.2.12. 皮膚科用葯 170
3. 零售市場分析 171
4. 葯品終端構成情況 175
4.1. 醫院 175
4.1.1. 衛生機構總數有所增加 175
4.1.2. 診療人次數稍有下降 176
4.1.3. 入院人數有所增加 176
4.1.4. 醫院病床使用率上升,衛生院病床使用率下降 176
4.1.5.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縮短 176
4.1.6. 醫院門診和住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繼續增加,增長幅度下降 177
4.1.7. 葯費比重下降,檢查治療費比重上升 177
4.1.8. 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順位 178
4.2. 零售葯店 179
4.2.1. 零售葯店數量變化 179
4.2.2. 葯店店員行為 179
第六章 葯品研發 185
1. 1999年—2002年葯品注冊情況分析 185
2.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186
2.1. 中成葯地標准轉國標 186
2.2. 中國中葯保健葯品整頓工作圓滿完成 186
3. 新葯注冊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187
3.1. 形式審查 187
3.2. 技術審查 187
3.3. 臨床試驗 189
4. 中國葯品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和趨勢 190
4.1. 葯品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190
4.2. 面臨的新問題 191
4.2.1. 葯品專利保護面臨危機 191
4.2.2. 中葯品種保護有待完善 191
4.2.3. 新葯保護遭遇尷尬 192
4.2.4. 葯品行政保護淡出歷史舞台 192
4.3. 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應對措施 192
5. 新葯研發與注冊趨勢 193
第七章 國際醫葯市場綜述 195
1. 國際醫葯市場分析 195
2. 全球葯品市場 198
2.1. 區域增長情況 198
2.2. 領先治療領域 199
2.3. 暢銷品種 200
2.4. 銷售領先企業 200
3. 醫葯經濟簡況 201
3.1. 葯品貿易順差 201
3.2. 人均年葯品消費 202
3.3. 葯品消費佔GDP比重 203
4. 新葯研發動態 203
5. 世界主要葯品市場概述 206
5.1. 加拿大市場 207
5.2. 英國醫葯市場 208
5.3. 法國醫葯市場 209
5.4. 義大利葯品市場 210
5.5. 瑞士葯品市場 210
5.6. 俄羅斯葯品市場 211
5.7. 澳大利亞葯品市場 213
5.8. 瑞典葯品市場 213
5.9. 芬蘭葯品市場 214
5.10. 挪威葯品市場 215
5.11. 越南葯品市場 216
5.12. 韓國葯品市場 217
5.13. 非洲葯品市場 218
5.14 2004年日本制葯企業和葯品銷售狀況一覽 219
6. 世界醫葯市場發展前景預測 221
6.1. 抗菌素葯物市場預測 221
6.2. 抗癌葯物市場預測 221
6.3. 心血管葯物市場預測 221
6.4. 中樞神經系統葯物市場預測 222
6.5. 內分泌葯物市場預測 222
6.6. 抗免疫紊亂和炎症葯物市場預測 223
6.7. 呼吸系統葯物市場預測 223
6.8. 治療性蛋白質葯物市場預測 223
6.9. 通用名葯物市場預測 224
第八章 中國抗生素市場分析 225
1. 青黴素市場分析 225
1.1. 青黴素仍處於微利狀態 225
1.2. 中國成為世界最大青黴素生產國 227
1.3. 青黴素原料葯出口繼續增長 227
1.4. 半合成青黴素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228
2. 頭孢類抗生素市場研究 230
2.1. 頭孢類抗生素產品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熱點 230
2.2.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醫院用葯獨占鰲頭 231
2.3. 頭孢抗生素代表品種市場分析 233
2.4. 頭孢菌素市場細分與發展策略 234
第九章:心腦血管葯品市場分析 241
1. 發展契機塑造大市場 241
2. 心腦血管葯物主要以國產葯為主 241
3. 沙坦類葯銷售勢呈上升趨勢 243
4. 抗血栓葯成為生化葯物研發的熱點 244

報告主要圖表目錄

2003年-2005年3季度中國醫葯市場MAT與QUARTERLY以及其增長率
2000年-2005年3季度前10大治療領域的市場規模及其增長率
2004年全球和中國銷售額排名前10 的TC3
2005年1-12月中國醫葯企業總產值前10名(單位:千元)
2005年1-12月全國前16個省份產值情況
2005年中國主要醫葯企業利潤同比增長率(按利潤排序)
2005年1-12月份醫葯工業製造企業銷售利潤
2005年醫葯產品進出口比例
2005年醫葯類產品出口分布
2005年西葯類產品出口分布
2005年中葯類產品出口分布
2005年中國醫葯類產品進出口情況單位:億美元
2005年前3季度醫葯工業收入及利潤增長情況
2005年前3季度各子行業增長情況
醫葯分行業利潤佔比
醫葯各子行業收入增長情況(%)
醫葯各子行業利潤總額增長情況(%)
醫葯各子行業毛利率變化情況(%)
醫葯行業二級市場概況
醫葯行業屬性
最近一年醫葯指數與上證指數對比
2005年前三季度醫葯上市公司收入及利潤同比增長情況(%)
2005年前三季度醫葯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比率(%)
各省(市、區)葯品生產企業GMP認證通過情況
2002年度省(市)銷售七大類商品類值合計前10名 (單位:萬元)
2002年度省(市)葯品總銷售額前10名 (單位:萬元)
2002年全國醫葯商業企業銷售額前2 0名 (單位:萬元)
2004年中國醫葯葯品零售10強
2003年初連鎖葯店規模排序
2002年初連鎖葯店規模排序
2004年中國連鎖葯店百強(2003年銷售額(萬元))
2000-2004年醫院用葯各類葯品市場份額
2000-2004年全國全身抗感染葯市場規模
2000-2004年心血管系統用葯的用葯規模
2000-2004年醫院消化系統及代謝用葯中抗酸葯及治療消化性潰瘍葯和胃腸脹市場份額
2000-2004年抗腫瘤葯及免疫調節劑類葯物醫院銷售額
2000-2004年醫院溶液制劑市場規模
2000-2004年神經系統用葯市場規模
2000-2004年血液和造血器官用葯市場規模
2000-2004年肌肉-骨骼系統用葯市場規模
2000-2004年呼吸系統用葯市場規模
2000-2004年泌尿生殖系統和性激素市場規模
2000-2004年全身用激素制劑,性激素除外市場規模
2000-2004年皮膚科用葯市場規模
零售市場三大類品種銷售額比例圖
化學葯品類銷售前十位
中成葯品類銷售前十位
品種銷售百強榜
各級醫院門診和住院醫療費用比較
不同級別醫院門診和住院費用比較
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前十位死因順位為
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癌症死亡率比較
店員推薦葯品的依據
零售終端服務滿意度廠商排序前20位
店員推薦前十名口服抗菌素葯
店員推薦前十名補血產品
店員推薦前十名西葯鎮咳葯
店員推薦前十名痔瘡葯
店員推薦前十名抗真菌葯
幾種主要的葯品知識產權保護方式對比

『肆』 醫葯行業發展前途大嘛

葯業是按國際標准劃分的15類國際化產業之一,是世界貿易增長最快的朝陽產業之一。20世紀70年代,世界醫葯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3%,80年代為8.5%,90年代為7.5%,預計 2001年-2010年間仍可維持在7%左右。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葯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間是發展最快的5年(年均增長率為22%),"九五"期間仍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年均增長率為17%)。我國醫葯制葯業總體規模在國民經濟36個行業中排在18位~20位,屬於中等水平。2001 年,我國醫葯工業總值為2770億元,占我國GDP的2.9%; 2002年,我國醫葯工業總值為3300億元,占我國GDP的 3.2%左右。醫葯行業整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根據2001年全國換發葯品生產企業許可證的統計,目前我國原料葯和葯品制劑生產企業是5146家,其中包括1700 多家"三資"企業(世界跨國醫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國合資辦廠)。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有1100家左右。按產值計算,股份制經濟在全行業的比重已從"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資"經濟從15%上升到18.8%,而國有經濟比重則從55%下降到36.1%。醫葯行業所有制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在5000多家醫葯工業企業中,有生物制葯企業 200餘家、中葯生產企業1100多家和化學葯品生產企業4000 家左右。至2001年底,可以生產化學原料葯近1500種,總產量 43萬噸,位居世界第2;能生產化學葯品制劑34個劑型、4000 余個品種;還有我國的傳統中葯,也已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能生產包括滴丸、氣霧劑、注射劑在內的現代中葯劑型 40多種,總產量已達37萬噸,品種8000餘種。另外,我國能生產疫苗、類毒素、抗血清、血液製品、體內外診斷試劑等各類生物製品300餘種,其中現代生物工程葯品20種;能生產預防製品約9億人/份。我國還可以生產包括X射線斷層掃描成像裝置、磁共振裝置等在內的醫療器械11000多個品種、規格;可以生產8大類1200多個規格的制葯機械產品。
從我國醫葯企業的市場行為和品牌發展情況看,由於企業過度發展,數量眾多,基本葯物嚴重過剩,產品總量供過於求,而且著名葯品品牌多數為境外品牌,其市場佔有率高於國產品牌。從目前國內市場份額來看,"三資"企業產品佔25%,進口產品佔12%,國產品佔35%,而大城市的大醫院購進的"三資" 企業葯品和進口葯品高達60%~70%。可見,外資產品對中國醫葯幣場有很大的影響。據統計,目前,在我國省級中醫院應用的葯品中,中葯飲片、中成葯和西葯的比例為3:3:4,地市級的比例為2:3:5,縣級比例為1.8:3:6.2。2001年。在我國葯品幣場中,西葯、中成葯、其它保健品和生物製品所佔的比例大概分別為60%、25%和15%。而國內企業、"三資"企業和國外企業在我國葯品市場中所佔份額1999年分別為43.0%。 29.0%和28.0%,2000年分別為47.1%、30.0%和22.9%。 2000年與2001年,"三資"企業、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在醫院葯品市場中所佔份額分別為30%、23%、47%和43%、35%、 22%。另據統計,2002年,在我國葯品零售終端市場中,醫院銷售與葯店銷售所佔比例分別為80%和20%,醫院銷售仍佔主導地位。
我國醫葯行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醫葯行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雖有很大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我國葯品生產企業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現象
"一小"指大多數生產企業規模小。據統計,目前我國 5000多家醫葯生產企業中,幾乎90%為小型企業。2001年,國家500強大型企業中醫葯企業只有25家。據中國醫葯商業協會統計,2001年年銷售額過50億元的醫葯企業只有2家,過 20億元的有10家,過10億元的有23家,過億元的有250家左右,其數量還不到醫葯商業企業總數的4%。
"二多"指企業數量多,產品重復多。在我國5000多家醫葯生產企業中,大部分企業名牌產品少,品種雷同現象普遍。以生物制葯為例,僅α-干擾素就有深圳科興、沈陽三生、安徽安科、天津華立達等10多家生產,IL-2則有9家生產。又如中葯,牛黃解毒片全國竟有150餘家企業生產。還有一些新產品,如克拉黴素、羅紅黴素、阿奇黴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復生產、盲目擴大現象也十分突出,生產企業都在50家以上,以致這些新產品供大於求。而像維生素C等老產品也出現盲目擴大生產規模的問題,導致產品價格一降再降,甚至處於虧損邊緣。
"三低"指大部分生產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低,新葯研究開發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經濟效益低。從新葯的研究與開發來看,開發一種新葯,一般耗時10年左右,在西方發達國家耗資約需5億~10億美元,我國至少也要2億~5億人民幣。但我國專用於新葯開發的資金每年只有1000萬~2000萬人民幣,加上制葯企業自身投入的資金總計也不到醫葯工業產值的 1%,新葯研製投入嚴重不足,直接導致新葯的創新研製能力及制劑水平低下,創新葯物很少。我國生產的化學葯品97%都是仿製葯,至2001年,我國自主開發獲得國際承認的創新葯物只有2個:青蒿素和二巰基丁二酸鈉。目前,我國仍主要以引進仿製為主。這種狀況導致了市場競爭的進一步惡化,使企業無法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從而限制了我國醫葯工業的發展。
一部份醫葯工業企業未能達到GMP標准,嚴重阻礙我國葯品進入國際市場
我國推行GMP管理已經有近20年的歷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如企業車間達不到GMP要求,生產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生產技能不高,生產工藝及操作規程的制定和執行不夠科學、嚴格、導致產品質量不高,不能很好地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據統計,截止2003年1月,只有1464家生產企業獲取1892張GMP證書,還有4000家左右的制葯企業必須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通過GMP認證,否則只能被淘汰。而且已經通過GMP認證的少數企業。在執行標准時也存在一定的違規行為,這不僅制約了葯品質量的提高,也嚴重阻礙了我國葯品進入國際市場。醫葯企業應該積極導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提高自身准入市場的標准,依照GMP規范行事,以使自己的產品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為進軍國際市場積極創造條件。
我國葯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情況不容樂觀
我國從1993年起開始對葯品實施20年的專利保護。應該承認,幾十年來我國醫葯企業已習慣了仿製別國葯品,創新缺乏動力,創制新葯的能力不強,同時由於知識產權保護觀念淡漠,使我們本來就少的一些創新成果,也沒有得到很好保護,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咽下自己種下的苦果。例如,我國醫葯科技人員經過十幾年艱苦奮斗於20世紀70年代開發成功新化學葯物青蒿素。該葯是我國醫葯領域的重大發明,也是我國醫葯領域1998年以前唯一一個得到世界承認的自主開發的新化學葯物,曾獲得衛生部和國家科技獎,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重大影響。但由於我國當時還不具備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條件,當青蒿素的研究論文發表後,國外企業立即對其進行了結構改造並申請了專利。本來是我國的發明變成了國外的專利,我國每年僅此一項就有2億~3億美元的出口損失。又如,我國維生素C 兩步發醇法制備技術的發明同樣是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發明,卻也由於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使1家本要用500萬美元買下此項制備技術的外國企業在得知該技術沒有申請專利後撿了個便宜,只花了幾十元人民幣就把論文買回去。幾年之後,國外以這種低成本技術生產的維生素C向國際市場大量傾銷,擠壓我國維生素C的出口價格,給我國造成極大損失,致使一些國內生產企業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利用知識產權協定來激勵、保護、發展我國醫葯事業已成為我國制葯企業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
融資渠道單一,產業發展資金不足
制葯業同其它行業相比有"四高":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高技術密集型,特別是現在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葯產業。目前,我國高科技制葯產業的資金來源除股東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融資渠道狹窄。由於銀行十分注重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高技術投資的風險使銀行慎之又慎。因而制葯企業融資能力明顯不強,資金嚴重短缺。發展資金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葯企業開發研製新葯、更新設備、開拓市場的巨大障礙。
醫葯市場競爭無序,存在行業不正之風
隨著市場經濟的成形,我國醫葯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葯品購銷各個環節利潤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樣產品由多個廠家生產,迫使企業紛紛採取高定價、高讓利的促銷手段。近年來,醫院從葯品銷售企業進貨的讓利比例為葯價的18%左右,而從葯品生產廠家直接進貨的讓利比例已高達25%以上。葯品市場環境持續惡化,葯品價格持續攀升,極大地損害了廣大患者的利益。而企業也迫於幣場壓力,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市場競爭上,無力顧及技術創新。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這種無序競爭和行業的不正之風再維持下去,我國制葯企業將很難適應國際大市場。
綜上所述,我國的醫葯行業近20年來雖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為了跟上世界醫葯業發展的步伐,整個行業必須擴大規模,關、停一些小的制葯企業,避免重復建設,國家應通過相應的措施進行宏觀調控,改變醫葯流通企業 "多、小、散、亂、差"狀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以促進我國醫葯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醫葯市場發展趨勢
醫葯經濟運行將繼續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
我國1990年-2001年每年的醫葯工業總值分別為392、 502、634、746、862、1060、1251、1400、1630、1946、2332、2700 億元,年均增幅達19.5%;1990年~2001年每年的葯品總銷售額分別為151.42、176.67、208.13、231.34、373.91、464.04、 532.03、607.29.776.87.922.90、1084.5、1260億元,年均增幅達21.7%。2002年,我國醫葯工業總值為3300億元,增幅也達18.8%,高出國民經濟增幅10多個百分點。醫葯行業"十五" 發展目標是:醫葯工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12%左右。能保持如此高的發展速度,當然是有理由的。
人口的自然增長是葯品市場需求增加的基本因素: 2000年,我國人口有12.95億,到2005年我國人口將達13.3 億,人口凈增長將對醫葯產品產生新的需求。而且2000年第5 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60歲以上)人口接近1.3 億,約占人口總數的10%,中國已步入老齡化國家的行列。未來老年人口將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長,預計到2005年我國老年人口的總數將達到1.6億,占總人口數的11.52%;2025 年將增加到2.8億,占總人口數的17%;到2050年將超過4 億,占總人口數的27%,並達到頂峰。目前,老年人口的葯品消費已佔葯品總消費的50%以上,人口的老齡化進一步促進葯品消費。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進一步促進了葯品需求:我國1990年~2001年每年的人均用葯水平分別為13、15、18、 20、31、38、43、50、62、74、85、99元。目前,我國的葯品消費水平還很低,而中等發達國家人均葯品消費額已在40美元~50美元之間。但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均用葯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通過對廣大農村市場的進一步開拓,中國葯品市場也將呈現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葯品消費結構將發生新的變化
用葯結構漸趨合理:新的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及新的 "醫改"方案的出台,將對我國葯品結構調整產生重大影響,現代生物技術葯物、天然葯物、海洋葯物將可能挑戰常規化學葯物的地位。療效好、價格低廉是患者用葯時必須要考慮的兩個因素。因此,高城低價的葯品銷售量會繼續增加,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零售市場也正在日趨擴大。目前,全國醫葯市場的批發、零售結構正逐漸發生變化,醫葯商品零售額的比重已由過去的5%提高到15%以上,少數地區已上升到20%~30%。預計這種勢頭隨著醫療制度的改革和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分類管理制度的實施還將進一步擴大。
非處方葯品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葯品分類管理將帶來葯品需求結構的變化。我國非處方葯市場銷售額十分可觀, 1990年為2.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9.1億元),1994年上升至 10.1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83.8億元),4年內增長3倍多。 1996年,我國非處方葯市場銷售額升至1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 107.9億元),已成為世界非處方葯市場銷售額增長最快的國家。據統計,2001年,我國非處方葯市場銷售額已過240億元,占葯品銷售總額的20%。雖然目前我國人均非處方葯消費低於全球人均非處方葯消費水平,但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們自我葯療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葯品分類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實施,我國非處方葯市場已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有關專家預計,到2005年,我國的非處方葯銷售額可望達600億元, 2020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非處方葯銷售市場之一。
葯品價格漸趨合理
前幾年,我國葯品價格虛高的現象比較嚴重,但今後幾年這種現象將會基本扭轉。受國家對葯品價格調控力度加大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影響,葯品價格近年來持續走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1997年以來,國家計委先後10次降低中央管理葯品價格,降價葯品達200多個品種。中、西葯品零售價格指數漲幅從1996年的8.8%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0.3%, 2001年為-1.5%,首次出現負增長。2002年,葯品價格指數進一步降低,1月~3月分別為-2.7%、-3.4%、-3.7%。葯品屬需求彈性較大的商品,價格下降,需求量也會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對行業而言銷售量增長是否能抵消價格下降造成的銷售收入減少將直接影響醫葯行業的經濟效益。從短期效應來看,價格下降的效應超過了需求增長的效應,確實對醫葯企業業績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有些企業生產難以為繼,有些企業不得不申請計委重新定價。據有關方面消息,國家計委正在就醫葯價格問題咨詢各方意見,筆者認為不排除出台新政策的可能,而新的政策必然會充分考慮上幾次降價的負面效應,最終使葯品價格更趨合理,在老百姓受益的同時,醫葯企業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醫葯企業數量將大幅度縮減,經營規模逐步擴大
我國醫葯業長期被企業多、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頑疾所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市場競爭加劇,一些企業將被兼並、重組,一些企業將不得不退出市場,中國醫葯市場"版圖"也將重新劃分。這種優勝劣汰的結果是醫葯企業數量逐年減少。 2001年已淘汰占制葯企業總數10%左右的小型制葯廠,2002 年可再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葯廠。據有關專家預測,"十五" 以後,中國醫葯企業將減少25%-35%。國家對醫葯行業"十五"發展的企業組織結構目標也調整為:在現有大型企業集團的基礎上,通過股票上市、兼並、聯合、重組等方式,著力培育 10個左右銷售額達50億元以上的大型醫葯企業集團,這些企業年銷售額佔全國醫葯工業企業銷售總額的30%以上,其主要產品具有與國際跨國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個~10個面向國內外市場多元化經營,年銷售額達到50億元以上的特大型醫葯流通企業集團;建立40個左右面向國內市場或國內區域性市場、年銷售額達到20億元以上的大型醫葯流通企業集團,這些企業的銷售額佔到醫葯行業銷售總額的70%以上;建立10個在國內外知名的醫葯零售連鎖企業,每個企業擁有分店1000個以上;建立一批區域性醫葯零售連鎖企業,每個企業擁有分店100個左右。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化和行業結構的調整,今後幾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為主體的大公司、大集團將脫穎而出,它們通過聯合、兼並、重組實現超常規的資源匯聚、資產增值和資本擴張,形成強大的實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醫葯市場結構繼續向多元化、多層次方向發展
醫葯市場的經濟結構多元化:按產值計算,醫葯行業中股份制經濟在全行業的比重已從"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資"經濟從15%上升到18.8%,國有經濟從 55%下降到36.1%。醫葯行業所有制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醫葯企業中國內企業、"三資"企業、外國企業在我國葯品市場所佔份額1999年分別為43.0%、29.0%和28.0%,2000年分別為47.1%、30.0%和22.9%。國內葯品市場在國有醫葯經濟為主導的前提下,各類型的集體經濟、股份經濟以及"三資"和 "合作"經濟都在共同發展。這種多元化的醫葯經濟結構,對活躍醫葯市場大有好處。
3.5.2醫葯市場的構成多層次化:它包括以招標為特徵的開放性市場、以醫葯合同為基礎的半開放性市場、以國家計劃為基礎的封閉性市場和以自由購銷為特徵的零售市場,都是以葯品市場為導向,充分體現供求關系、價值規律。
葯品需求多樣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葯品和保健食品購用量越來越大。有資金支持的購銷者對高檔葯品、新葯有特殊偏愛,而中、低層次的購銷者仍占據大部分葯品市場份額。在資金的投向上,購銷者在產、供、銷、研、用的方面有不同投入比重,構成了新的購銷格局。如全國最近兩年醫葯大類銷售就呈現以下變化:老年人、婦女、小兒用葯量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葯量有所下降;新品種需求量上升,老品種需求量下降;保健葯品、名特優成葯用量上升,一般葯材、成葯用量下降;合資葯用量上升,進口葯用量下降。
醫葯現代物流發展進一步加快
近年來,我國醫葯行業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國內葯品批發行業的平均毛利率為12.6%,而平均費用率卻達到 12.5%。2002年1月~9月,我國醫葯商業平均純利潤率僅有 0.59%。美國醫葯批發行業的平均毛利率為5%,平均費用率只有3%~4%,平均商業純利潤率達到1%~2%。我國現在從事葯品批發的企業多而小,近17000家批發企業中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只有10家,超過50億元的只有3家-6家。而我國12萬家零售企業中,最大連鎖店年營業額也只有5億元。這種物流費用居高不下、純利潤率低、批發企業數量多而小的狀況維持下去,如何面對外資的沖擊?由此可見,發展現代物流已經成為我國醫葯行業的當務之急。現代物流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隨著醫葯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加快發展醫葯現代物流是應對國際競爭的一項重要手段。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這是從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高度提出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要提高認識並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商業企業的競爭,關鍵就在物流,高效率物流配送是商業企業取得成功的關鍵。發展醫葯現代物流一定要結合中國國情,與實施GSP和業務流程重組相結合,要注意先進性和適用性並重,以引進現代物流管理技術為支撐,必須是軟、硬體兼備,而不只是建設大倉庫。我們要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實際,快速發展現代物流,實行規模化、規范化、集約化經營,努力實現"降費增效"的目標。
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內醫葯市場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競爭市場已勿庸質疑。國內企業將面對大型跨國企業而不僅僅是國內其它企業的挑戰,如果不進行改革並加速國際化進程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就現階段醫葯市場而言,競爭還剛剛開始,因為外資准入仍有諸多限制,國外商品進入還有關稅壁壘。現階段外商投資中國市場只能以合資、合作方式進行,並有投資比例限制,而國外同類葯品進入中國市場也因關稅高導致價格偏高而喪失一定競爭力。幾年後,上述情況將會改變。龐大的中國醫葯市場將吸引外國大公司巨資的不斷投入,中國將成為全球主要的原料葯及制劑生產基地,葯品進出口貿易將急劇增長,葯品價格懸殊的現象將盪然無存,醫葯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化。

『伍』 中國葯企跨境如何並購並加速

中國葯企跨境並購加速

長期以來,醫葯行業是國際跨境並購的熱點行業。近年來,中國醫葯行業發展迅速,跨境並購也逐漸成為中國醫葯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由於國家的醫葯產業政策頻繁出台,對醫葯行業監管力度日益加大,在醫保控費、取消葯品加成、「兩票制」推行等前提下,整個醫葯行業開始進入優勝劣汰階段。此外,近年來,環保政策頻頻加壓,對葯企的環保要求顯著提升,一些難以達到環保要求的葯企開始逐漸失去競爭力。行業整合加速,集中度提升,推動了國內醫葯企業並購加速。

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的分析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有3000多家制葯企業,但是,僅前100名就貢獻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剩下的2900多家企業瓜分不足40%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我國醫葯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報告認為,按照現在的趨勢,今後集中度提升會更加明顯。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趨勢是醫葯行業市場化逐步完善的重要標志。在醫葯市場已經高度成熟的美國,行業集中度很高,催生了強生、輝瑞、默沙東、吉利德、艾伯維、安進、禮來等一大批市值很高的葯企。如強生的市值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對比之下,在中國的上市葯企中,市值最高的恆瑞醫葯僅約2000億元人民幣,差距明顯。

在國內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的形勢下,一些醫葯企業試圖通過推進企業國際化,嫁接國外先進技術,尋找新的市場,提升自身競爭力,因而跨國並購也就成為越來越多中國葯企的選擇。其中,復星醫葯在這方面步伐積極,做法極具代表性。

今年10月份,復星醫葯宣布,以71.42億元人民幣收購印度仿製葯企業Gland Pharma74%股權的交易完成交割,完成了中國葯企截至目前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談及此次並購的意義時,復星醫葯董事長陳啟宇說:「中國和印度在制葯領域有很強的互補性。以復星醫葯和Gland Pharma為代表的中印葯企資源嫁接將有利於推動中國葯企在研發創新及仿製葯出口等方面的國際化步伐。」

除了復星醫葯,上海醫葯、仙琚制葯、三胞集團等葯企都在今年完成了重要的跨境並購。多家企業都對外表示,跨境並購交易將有助於其推進葯品製造業務的產業升級,加速企業國際化進程,提升企業競爭力。

跨境並購風險不容忽視

然而,並購並不意味著企業期待的產業升級和國際化進程就能很快順利實現,要讓並購發揮積極作用,企業需要面臨許多的挑戰。如果應對不利,很可能得不償失。

回顧醫葯領域的並購歷史,並購效果不佳導致企業走向沒落的案例比比皆是。阿斯利康、強生、默沙東等大型國際醫葯公司都遭遇過耗費巨資並購卻未達預期的困境。最近一個案例是以色列醫葯公司梯瓦制葯,在其耗資400多億美元收購艾爾建仿製葯業務的過程中,為規避審查風險而未能實現所有收購目標,最終還背負了巨額債務,該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業績未達預期,股價更是一度嚴重下滑。

同樣的風險也存在於中國葯企的跨境並購當中。「走出去」智庫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諸多問題:「一是部分企業存在盲目性,對於在境外並購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基礎工作研判不足,急於做大做強,還有一些跟風炫耀的非理性因素驅動;二是少數企業境外並購面臨著高債務財務風險;三是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時遇到國外安全審查的干擾,屢屢被否決,增加了企業並購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在醫葯行業領域一些過往的並購案例中,更不乏葯企對並購對象產品認識不清、價值估計過高的情況,最終的結果是葯企付出了高額代價,但產品卻未能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

除此之外,葯企還應對業務整合的難度做好充分的准備。「以管理方式的差異為例,中國管理團隊的管理方式往往與國外企業的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並購完成後,如何做到管理方式上的順利融合對並購效果至關重要。」相關研究認為,在過往的一些成功並購案例當中,被並購企業的原管理層或者由當地團隊組成的新管理層往往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他們更熟悉本地的文化和法律。

規范化好點。

『陸』 醫葯行業發展的參考文獻

1. 期刊論文 我國生物醫葯行業的現狀及發展策略 - 致富時代(下半月)2010(12)
2. 期刊論文 我國醫葯行業實施電子商務現狀及對策研究 -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22(6)
3. 學位論文 我國醫葯行業上市公司資產結構優化問題研究 2006
4. 期刊論文 淺析電子商務在醫葯行業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 中國科技博覽2010(1)
5. 學位論文 我國醫葯行業上市公司並購績效研究 2006
6. 期刊論文 我國醫葯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 中國葯房2003, 14(3)
7. 學位論文 WTO與我國醫葯行業的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 2001
8. 學位論文 中國醫葯行業並購績效研究 2006
9. 學位論文 天津市中醫葯行業信息服務發展策略的實證分析 2007
10. 期刊論文 醫葯行業OTC新產品的終端現狀及策略原則 - 中國集
希望能幫到你~我也在寫O(∩_∩)O~

『柒』 我國醫葯行業並購問題的研究

發改委公布運行報告:醫葯行業迎發展新機遇

2008年月末,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一季度主要工業行業運行情況顯示,醫葯行業效益大幅提高,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8.6%,增幅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化學葯品原葯產量78.3萬噸,同比增長11.7%;中成葯產量27.3萬噸,同比增長10.2%。 前兩個月,醫葯行業實現利潤94.1億元,同比增長50.1%。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政府對衛生事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行業監管政策帶來的產業集中度的提高,醫葯行業發展前景看好。

產銷繼續較快增長

對今年醫葯行業整體發展趨勢,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預測,2008年醫葯行業生產、銷售將繼續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產銷增長率將保持在20%以上的較高水平。其主要依據:

一是國際市場,原料葯及中間體的貿易需求仍將穩定增長。國內市場方面,2008年起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使預防的疾病達到15種。二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07年已在全國79個城市開始試點,並出台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葯參考目錄》,2008年將擴大50%的城市,並出台包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備配置》在內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央和地方的財政補助標准將不低於40元。三是「新農合」目前參保人群7.3億人,2007年當年籌集基金428.3億元。2008年將實現全國農村全覆蓋,人均籌資水平也將從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和財政補助標准將分別從現行的20元提高到40元。四是隨著財政等投入的增加,社區醫療和農村市場醫葯消費的巨大潛力正在逐步顯現,國內醫葯市場將進一步擴容。

中國醫葯商業協會副會長朱長浩表示,近兩年醫葯行業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陣痛後,醫葯市場開始復甦,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和醫改等相關政策將陸續出台,醫葯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他同時又表示,醫葯行業要保持一定速度的穩步發展,從幼稚走向成熟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一些醫葯企業則認為,醫葯行業發展這些年經歷了幾起幾落,各種利益博弈的結果是企業受到的影響最大。目前影響醫葯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要實現良性發展,首先是期待政策的成熟,其次是企業的成熟,然後是醫葯市場的成熟。

實施新標效益回升

2008年,新版《葯品GMP認證檢查評定標准》和《制葯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正式實施,主管部門在鞏固食品葯品專項整治成果的同時將大力加強對化學原料葯和出口葯品的監管,加快實施提高國家葯品標准行動計劃,對2000個品種的葯品質量標准進行修訂。

業內專家分析,上述工作的開展,長期來看有助於規范醫葯企業在研發、生產、營銷等各環節的運作,推動企業的優勝劣汰和技術升級換代,使產業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但短期內可能影響行業的盈利能力,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原料葯國際市場周期性波動和國內市場同產品競爭激烈等因素,預計2008年醫葯行業效益將穩中有升。

淘汰落後步伐加快

在2007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6066家工業污染源重點監控企業中,醫葯企業佔117家,以發酵類原料葯生產企業居多。專家介紹,部分企業因環保問題停產,市場供應趨緊,受此影響2007年以來青黴素工業鹽、維生素等以糧食為原料的發酵類產品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據統計,青黴素工業鹽和維生素C出口平均單價同比分別增長87.1%和42.5%。為提高「三廢」治理水平,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潔生產,《制葯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預計將在2008年出台並實施,隨著環保門檻提高,相當一批污染嚴重、治理不力的企業將面臨停產、關閉。

「輸血」「造血」兩相結合

業內專家認為,為了達到今年預定的增長目標,要實現「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即國家政策引導,企業依靠科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業內專家對今年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議:

第一,加快新醫改方案制定出台。為達到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一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制度」的目標,應加快醫葯體制改革政策研究,積極穩妥地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試點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推廣,進一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對基本葯物的生產、供應和使用等環節進行監督管理,在定價、采購、稅收等相關政策上確保基本葯物的生產和臨床供應;實施葯品通用名處方制度;完善葯品定價管理制度;加快醫葯「分開核算、分開管理」的進程,逐步解決「以葯養醫」的問題,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國有限的醫葯衛生資源。

第二,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要求,積極制定有利於醫葯產業創新發展的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加大對醫葯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醫葯創新體系;扶持一批優勢企業,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提高創新能力,實現從仿製為主向仿創結合,逐步走向自主創新發展道路。

第三,進一步挖潛降耗。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和工藝改進,重視新工藝、新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同時,進一步挖潛降耗,節約水、電、糧等基礎資源,節約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漲因素,提高經濟效益。

針對國內醫葯產業發展所處階段,從國內企業的發展現狀和產品、技術需求出發,大力發展、建設一批技術創新平台,攻克一批制約我國醫葯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產品領域延伸發展的關鍵性工藝技術,以及綠色清潔生產、污染治理技術、循環經濟等共性技術。

第四,加大市場開拓力度,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和開拓社區及農村醫葯市場,逐步解決群眾用葯難、用葯貴的問題,進一步深挖和拓展國內葯品市場。加強國際合作,研究國外市場需求,建立醫葯產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強醫葯行業標准與國際標準的對接,指導醫葯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注冊和相關認證。

來源:中國醫葯報

2008年中國醫葯工業運行前瞻
在宏觀經濟層面上,美國「次貸風波」將不可避免地減緩全球經濟增長,其影響也將傳導到中國經濟上。目前中國經濟對外遭遇貨幣升值壓力,對內面臨通脹壓力,經濟增速有放緩趨勢;同時出口利益亦將受到影響。

產業政策環境上,今年是全面整治葯品市場秩序專項行動的後效應逐步顯現的一年,加之相關制度安排逐漸到位,大治之後,市場環境的規范有序將切實讓主流醫葯企業受益,產業集中度有望加快提升。

葯品價格上,盡管關於價格管理的緊箍還在,但在新醫改和新葯品價格管理制度的預期下,今年最新降價方案「升多降少」的特徵似乎預示著我國未來葯品價格調整的新趨勢。

運營成本上,從2007年開始,與制葯行業各個領域的關聯成本普遍上漲。無論是動力、人力還是原輔材料,都對制葯工業形成壓力,加之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企業在今年要獲得較好業績,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一大關鍵。

市場機會上,今年中國離全民醫保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由此帶來的葯品市場擴容增量將逐步開始釋放。「低水平、廣覆蓋」對於眾多普葯生產企業將是一個利好。資本市場上,後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伴隨國外製葯巨擘收緊並購手臂,中國醫葯行業的並購進入轉折期,當前並購明顯更有目標、更求實質;中國企業步入海外資本市場實現境外上市仍將成為熱點。

綜上分析,並結合關聯要素,南方所「中國醫葯經濟運行分析系統」預測,在現行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不出現重大調整的前提下,今年中國制葯工業仍將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其中,化學制劑工業全年產值為1855億-2050億元,同比增長18%左右;中成葯工業全年產值1468億-1778億元,同比增長25%左右。

來源:中國食品商務網

改革開放30年 專家剖析醫葯產業發展狀況
「醫葯行業在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有高低起伏,但總的趨勢是積極向上的。」在近日「醫葯改革30年·激盪與前行」的主題論壇上,中國醫葯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於明德說。
在此次有500名業界人士參加的論壇上,專家們從宏觀分析和微觀戰術兩個層面梳理了中國醫葯改革30年的發展路徑,深刻剖析了國內醫葯產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資金、技術和產品並不缺乏,管理和政策環境有待改善
與會專家認為,2004~2006年,在醫葯行業發展史上是值得認真思考的3年。「在這3年中,大多數企業感到困惑,覺得政策非常嚴峻,不利於企業發展,因而失去了方向感。」於明德說,1998~2003年,中國醫葯產業連續5年高速發展,生產、出口、銷售、利潤均創歷史最高水平,但接下來就是3年低谷,醫葯工業比工業平均利潤增幅、生產增幅低20多個百分點。
據記者了解,一些業內專家在進行8個月的調研後,於2007年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企業,醫葯行業資金、技術和產品並不缺乏,管理和政策環境有待提高。」專家建議,企業除了埋頭提高自身技術和產品質量,除了查驗每天的購銷調存數據之外,還應該抬起頭來關注整個產業的發展的總進程和總趨勢。
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惡性競爭加劇
與會專家認為,2007年醫葯行業雖然有明顯的回暖跡象,但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惡性競爭加劇,傳播成本大幅飆升。
中國民族醫葯學會會長諸國本說:「產品是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產品有問題,企業無論花多大精力、投入多少資金,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他說,老字型大小產品能在市場上經久不衰,必定有其「獨門秘笈」,即在品質與技術上具備他人難以超越的核心競爭力,如南京同仁堂的排石顆粒、馬應龍的麝香痔瘡膏、廣譽遠的定坤丹等。
葯品營銷傳播途徑趨同、創意蒼白
上海桑迪咨詢顧問公司首席咨詢官張繼明認為,傳播途徑趨同、創意蒼白,是當前醫葯營銷中的「軟肋」。「如果企業不注重創新,總是相信經驗主義,故步自封,最終將無法適應競爭而淡出市場。」

來源:中國醫葯報

醫葯行業將走向集中和規范
繼2007年醫葯行業走出谷底後,2008年一季度,醫改的預期拉動效應進一步體現。1-3月,國內醫葯類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531.5億元,同比增長21.9%;實現凈利潤27.35億元,同比增長37.3%;毛利率同比也提高了2.17個百分點。

從醫葯行業總體情況看,2008年1-3月醫葯工業總產值達到1,6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9%;出口交貨值為158.30億元,同比增長25.94%;醫葯商品總銷售為877.5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30%,純銷售為489.86億元,比同期增長8.45%;葯品類總銷售為658.27億元,比同期增長10.84%,純銷售為369.29億元,比同期增長9.71%。

很多子行業的利潤增長都超過銷售收入增幅。例如,化學原料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33.54%和60.07%;化學制劑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31.04%和59.68%;中成葯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25.81%和30.98%;生物制葯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32.27%和41.96%。

長城證券研究員認為,政策動態方面,盡管醫改方案的出台時間難以預測,但政策的整體框架已經比較清晰,帶來醫葯市場拉動的趨勢也是確定的,只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此外,「大部制」改革、新的基本葯物目錄的制定和中葯行業標準的制定,長期來看均將使醫葯行業繼續走向集中與規范。

『捌』 目前醫葯行業的市場分析如何

一、2014年醫葯並購新形勢
2013年醫葯上市公司並購節奏明顯加快,並購案例超過20個,2014年這種態勢繼續發酵,雙龍股份、康恩貝、南京醫葯等紛紛停牌擬並購收購。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對2013年醫葯並購進入深入挖掘,總結了三大特點:1)從「以國資為主導」到「各方資本加入」,2)增加產品鏈、擴張產品線,甚至是進入新的領域,3)以實現協同效應為目的的戰略並購漸成主流。
1、從「以國資為主導」到「各方資本加入」
不難發現,2013年之前的資產整合基本上是國資企業進行主導,由華潤醫葯、中國醫葯集團等國資委直接控股的大型集團公司領銜,廣葯集團、上葯集團、哈葯集團、南京醫葯等地方國資委控股的集團公司參與。而2013年來,有更多的民間資本加入,例如新華醫療、仁和葯業等。
2、增加產品鏈、擴張產品線,甚至是進入新的領域
3、以實現協同效應為目的的戰略並購漸成主流
從2013年掛牌的股權交易情況看,進行戰略性「減法」,突出優勢資源亦成為一種整合趨勢。
二、醫葯並購的利與弊
並購加速對於醫葯行業是個利好消息,因為並購不僅能夠擴大企業規模、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避免重復生產與開發、合理調整產品結構,還能增強跨國市場經營網路,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並購對於產業結構優化以及行業競爭力的提高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大量屬於重復建設型的醫葯公司會被整合,市場集中度會大大提高,現在的分散局面會得到改觀,使市場競爭更加有序,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大多葯企特別中小企業缺少足夠的資金支持,新葯研發能力較弱,新葯數量少,產品科技含量偏低,自然成為並購市場中的獵物。再者,中小醫葯企業中,既懂專業知識,又能拓展市場、參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較少。人才的匱乏成為制約國內葯企發展的瓶頸之一,通過並購獲得技術人才團隊是很多葯企並購的目的之一。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兼並重組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業集中度,對於龍頭優勢企業來說是跨越發展良機;但另一方面,不少醫葯企業並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通盤考慮,有些並購後的整合效果也不如預期。而且目前從醫葯企業的並購案例來看,普遍溢價較高,成本高昂,未來是否能順利整合以及整合後對企業經營的貢獻程度還是個未知數。

『玖』 中國有哪些醫葯企業並購案

2009-2010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投融資與並購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報告名稱:2009-2010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投融資與並購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關鍵字:醫療器械 投資 融資 並購 研究 分析
報告頁數:200頁120個圖表
英文版價格:紙介版4200美元 電子版4500美元 兩版合價4800美元
中文版價格:紙介版12500元人民幣 電子版13000人民幣 兩版合價13500元人民幣 報告摘要:
一、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概況
經濟發展加速、醫院信息化、國家政策變化帶來醫械需求增長,為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年增長率達到13%~15%(同期經濟增長約為9%),預計中國醫療器械行業2010年總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近年來,醫療器械跨國公司相繼在中國加大產業投資;金融資本活躍於中國醫療器械行業;越來越多的歐美中小型醫療器械生產商關注中國市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已逐漸融入全球產業鏈。
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發展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目前,國內有近70%的醫療器械市場已被跨國公司瓜分,高端醫療器械市場主要集中在GE、西門子和飛利浦手裡。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在中低端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但是國內外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上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醫療器械市場蓬勃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醫療診斷技術和服務是站穩腳跟的首要武器。因此,眾多廠商紛紛通過並購、收購搶奪優質資源和市場份額,成為醫療器械市場的一大景觀。
二、報告主要研究內容
《2009-2010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投融資與並購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全面的概括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發展狀況,包括環境分析、市場現狀、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地質戰略、產業發展趨勢等;在此基礎上近30個翔實深刻的企業案例,分析了國內外醫療器械主體企業的組織結構、資本狀況、經營規模、業務范圍、營業收入及利潤、師資力量、市場渠道、發展戰略及綜合競爭力評價等。最後通過深度分析得出DHD研究成果及戰略建議。
三、報告研究成果及意義
《2009-2010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投融資與並購戰略研究咨詢報告》是由對中國醫療健康服務行業長期監控和多年研究的DHD資深分析團隊撰寫。不同於其它普通市場報告的是,本報告採用PEST、SWOT、BCG矩陣等多種研究方法而得出科學結論。報告中詳盡的市場、案例分析,深刻的研究成果及戰略建議,旨在幫助境內外投資機構及業內企業對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有全面深度認識,為正確的投資及並購提供有力依據和導向。http://www.china-report.com.cn/html/Devices_586_1114.html

『拾』 醫葯市場調研分析報告

2005-2006年中國醫葯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報告目錄
第一部分 醫葯產業現狀
第一章 中國醫葯行業運行情況
第一節 中國醫葯行業總體運行情況
一、2002—2005年中國醫葯行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中國醫葯行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中國醫葯行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指數
第二節 中國醫葯各子行業經濟對比
一、2002—2005年中國醫葯各子行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中國醫葯各子行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中國醫葯各子行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中國醫葯各子行業發展指數
第三節 中國醫葯行業規模經濟
一、2002—2005年中國醫葯大中小企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中國醫葯大中小企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中國醫葯大中小企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中國醫葯大中小企業發展指數
第四節 中國醫葯各產權經濟運行
一、2002—2005年中國醫葯產權經濟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中國醫葯產權經濟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中國醫葯產權經濟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中國醫葯產權經濟發展指數

第二章 醫葯投資特性與投融環境
第一節 醫葯行業投資特性研究
一、醫葯業行業特性
二、醫葯行業地位
三、行業集中度分析
四、醫葯上下游產業鏈
五、醫葯行業壁壘
第二節 2004年醫葯行業投融資環境研究
一、產業政策
二、市場准入條件
三、行業與市場管理體制
四、相關政策環境
五、行業改革
第三節 醫葯行業投資狀況分析
一、各子行業投資價值
二、中葯類公司最具投資價值
三、上市公司投資價值
四、醫葯投資業的五處風險

第三章 我國醫葯行業熱點回顧
第一節 GMP認證分析
一、GMP認證對市場的影響
二、關注中小制葯企業GMP認證
三、GMP認證後我國醫葯行業產能整體過剩情況仍加劇
四、後GMP認證時代的營銷走向
五、制葯企業將如何鞏固和擴大GMP認證成果
第二節 並購熱潮分析
一、透視醫葯企業並購風雲
二、醫葯行業重組的動因、特徵和趨勢
三、我國醫葯行業並購浪潮成因及特點分析
四、國際醫葯企業購並動因分析及對中國的啟示
五、2004醫葯行業再掀並購、重組高潮
六、並購重組將成為中國醫葯工業快速發展的主旋律
七、對醫葯行業並購重組的預測分析
第三節 醫療改革分析

第四章 醫葯行業投資狀況分析
第一節 總體投資情況
一、新建、在建項目數量
二、投資項目的子行業分布
三、資金使用方向
四、投資資金來源
五、投資主體的所有制結構
六、投資項目完成情況
七、投資效益及存在問題分析
第二節 重點投資項目分析
一、化學原料葯企業項目
二、化學制劑企業項目
三、中葯企業項目
四、醫療器械企業項目
五、生物制葯企業項目

第二部分 全球醫葯市場分析
第五章 全球及其主要地區市場規模情況
第一節 全球醫葯市場規模情況
一、2002—2005年醫葯全球市場規模發展情況
二、2002—2005年全球醫葯市場分地區銷售情況
三、2002—2005全球主要治療種類排名及其銷售情況
四、2002—2005全球暢銷處方葯銷售額及其增長情況分析
五、2001~2002年全球十三大葯品市場銷售情況(分國別)
六、2003年及其以後新葯開發動向
第二節 世界非處方葯轉換市場分析
一、Rx向OTC轉換的總體趨勢
二、Rx向OTC轉換的驅動力
三、Rx向OTC轉換的安全機制
第三節 美國醫葯業現狀分析
一、美國醫葯市場總體狀況
二、美國醫葯市場現狀分析
三、美國現代醫葯零售管理
第四節 日本
一、日本醫葯市場總體概況
二、日本漢方葯材生產概況
三、日本醫葯市場的國際化變局
第五節 歐洲
一、歐洲醫葯市場概況
二、醫療管理制度美歐的差異性分析
三、歐洲醫葯市場分析

第六章 全球醫葯領先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第一節 全球醫葯領先企業總體情況分析
一、2003—2005年總體經營情況分析
二、研發投入情況分析
第二節 輝瑞制葯2003—2005年經營情況
一、2003—2005年總體銷售情況
二、主要產品2003—2005年銷售情況
三、新產品研發及其上市情況分析
四、企業經營問題及對策研究
第三節 羅氏制葯2003—2005年經營
第四節 百事美施貴寶2003—2005年經營
第五節 瑞士諾華制葯2003—2005年經營
第六節 默克制葯2003—2005年經營
第七節 葛蘭素史克2003—2005年經營
第八節 印度南星制葯2003—2005年經營
第九節 世界主要生物制葯公司2003—2005年經營情況

第七章 全球醫葯研發狀況分析
第一節 全球醫葯研發情況分析
一、世界醫葯開發研究現狀分析
二、世界醫葯開發研究遇到的主要問題
第二節 全球已經過期及即將過期的專利葯物情況分析
一、專利已過期或將過期的專利葯
二、1998—2007年全球過期專利暢銷葯物情況
三、全球抗病毒葯物研發情況

第三部分 化學制葯產業
第八章 化學原料葯產業
第一節 化學原料葯總體運行情況
一、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行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行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行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行業發展指數
第二節 化學原料葯規模經濟
一、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大中小企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大中小企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大中小企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大中小企業發展指數
第三節 化學原料葯產權經濟
一、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產權經濟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產權經濟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產權經濟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化學原料葯產權經濟發展指數
第四節 化學原料葯產量情況分析
一、2002—2005年產量增長情況
二、2004—2005年化學料葯分月變動情況
三、化學原料葯主要地區產量情況
第五節 化學原料葯主要地區運行情況
一、總體情況
二、河北地區化學原料葯產業運行情況
三、浙江地區化學原料葯產業運行情況
四、山東地區化學原料葯產業運行情況
五、黑龍江地區化學原料葯產業運行情況
六、江蘇地區化學原料葯產業運行情況
七、天津地區化學原料葯產業運行情況
第六節 化學原料葯領先企業運行情況
一、2003—2005年化學原料葯前十家企業運行情況分析
二、2003—2005年化學原料葯前100家企情況分析
第七節 中國化學原料葯外貿情況
一、總體情況
二、2002—2005年進口情況
三、2002—2005年出口情況
四、化學原料葯出口問題
五、化學原料葯外貿政策

第九章 化學制劑產業運行
第一節 化學制劑總體運行情況
一、2002—2005年化學制劑行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化學制劑行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化學制劑行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化學制劑行業發展指數
第二節 化學制劑規模經濟
一、2002—2005年化學制劑大中小企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化學制劑大中小企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化學制劑大中小企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化學制劑大中小企業發展指數
第三節 化學制劑產權經濟
一、2002—2005年化學制劑產權經濟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化學制劑產權經濟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化學制劑產權經濟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化學制劑產權經濟發展指數
第四節 化學制劑產量情況
一、2002—2005年產量增長情況
二、2004—2005年化學料葯分月變動情況
三、化學制劑主要地區產量情況
第五節 化學制劑主要地區運行情況
一、總體情況
二、江蘇地區化學制劑產業運行情況
三、廣東地區化學制劑產業運行情況
四、上海地區化學制劑產業運行情況
五、浙江地區化學制劑產業運行情況
六、陝西地區化學制劑產業運行情況
七、北京地區化學制劑產業運行情況
八、山東地區化學制劑產業運行情況
九、河南地區化學制劑產業運行情況
十、四川地區化學制劑產業運行情況
第六節 化學制劑領先企業運行情況
一、2003—2005年化學制劑前十家企業運行情況
二、2003—2005年化學制劑前100家企情況分析
第七節 中國化學制劑外貿情況
一、總體情況
二、2002—2005年進口情況
三、2002—2005年出口情況
四、化學制劑出口問題
五、化學制劑外貿政策

第四部分 中葯產業
第十章 中葯飲片產業分析
第一節 中葯飲片總體運行情況
一、2002—2005年中葯飲片行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中葯飲片行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中葯飲片行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中葯飲片行業發展指數
第二節 中葯飲片規模經濟
一、2002—2005年中葯飲片大中小企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中葯飲片大中小企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中葯飲片大中小企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中葯飲片大中小企業發展指數
第三節 中葯飲片產權經濟
一、2002—2005年中葯飲片產權經濟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中葯飲片產權經濟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中葯飲片產權經濟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中葯飲片產權經濟發展指數
第四節 中葯飲片產量情況
一、2002—2005年產量增長情況
二、2004—2005年化學料葯分月變動情況
三、中葯飲片主要地區產量情況
第五節 中葯飲片主要地區運行情況
一、總體情況
二、廣東地區
三、廣西地區
四、四川地區
五、江蘇地區
六、吉林地區
七、浙江地區
第六節 中葯飲片領先企業運行情況
一、2003—2005年中葯飲片前十家企業運行情況分析
二、2003—2005年中葯飲片前100家企情況分析

第十一章 中成葯產業分析
第一節 中成葯總體運行情況
一、2002—2005年中成葯行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中成葯行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中成葯行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中成葯行業發展指數
第二節 中成葯規模經濟
一、2002—2005年中成葯大中小企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中成葯大中小企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中成葯大中小企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中成葯大中小企業發展指數
第三節 中成葯產權經濟
一、2002—2005年中成葯產權經濟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中成葯產權經濟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中成葯產權經濟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中成葯產權經濟發展指數
第四節 中成葯產量情況分析
一、2002—2005年產量增長情況
二、2004—2005年化學料葯分月變動情況
三、中成葯主要地區產量情況
第五節 中成葯主要地區運行情況
一、總體情況
二、廣東地區
三、吉林地區
四、江西地區
五、貴州地區
六、山東地區
七、四川地區
八、浙江地區
九、天津地區
十、北京地區
第六節 中成葯領先企業運行情況
一、2003—2005年中成葯前十家企業運行情況分析
二、2003—2005年中成葯前100家企情況分析

第十二章 中葯外貿及優劣勢分析
第一節 中葯與中葯材進出口情況
一、中葯與中葯材出口情況分析
二、中葯與中葯材進出口2003—2005年情況綜述
第二節 中葯產業優劣勢及發展趨勢分析
一、中葯產業行業政策分析
二、中醫葯行業技術分析
三、中葯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四、中葯行業現存問題分析
五、中葯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第五部分 生物制葯產業
第十三章 世界生物制葯產業
第一節 全球生物制葯市場規模
第二節 全球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公司情況
第三節 全球生物制葯產業發展趨勢
一、全球預測
二、國際市場現在和將來銷售最好的生物葯物
三、近期(2002年來)將投產和正在開發的暢銷葯
第四節 美國生物制葯產業情況
一、美國生物技術業2003年重現上揚
二、備受資本追捧生物技術公司成了暴發戶
第五節 日本生物醫葯業
一、日本生物制葯業情況
二、日本生物技術產業遠期規模
三、日本蛋白質結構方面的成就
第六節 德國生物制葯產業情況
第七節 世界主要生物制葯產品市場狀況
一、總體情況分析
二、世界基因工程葯物產業情況分析
三、2002-2010年全球治療性蛋白市場分析與預測

第十四章 中國生物制葯產業分析
第一節 生物制葯總體運行情況
一、2002—2005年生物制葯行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生物制葯行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生物制葯行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生物制葯行業發展指數
第二節 生物制葯規模經濟
一、2002—2005年生物制葯大中小企業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生物制葯大中小企業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生物制葯大中小企業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生物制葯大中小企業發展指數
第三節 生物制葯產權經濟
一、2002—2005年生物制葯產權經濟盈虧情況
二、2002—2005年生物制葯產權經濟產銷情況
三、2002—2005年生物制葯產權經濟效益情況
四、2002—2005年生物制葯產權經濟發展指數
第四節 生物制葯產業各地區發展情況
一、地區經濟對比情況
二、湖北生物制葯產業運行情況分析
三、浙江生物制葯產業運行情況分析
四、山東生物制葯產業運行情況分析
五、上海生物制葯產業運行情況分析
六、廣東生物制葯產業運行情況分析
七、北京生物制葯產業運行情況分析
八、天津生物制葯產業運行情況分析
九、江蘇生物制葯產業運行情況分析

第十五章 中國生物制葯細分市場
第一節 主要產品總體銷售情況分析
一、主要生物葯品銷售情況
二、基因工程葯物研製開發情況
第二節 國內干擾素市場產銷狀況
一、我們生產干擾素的主要種類
二、市場空間大
三、競爭日趨激烈
四、成長尚需時日
五、目前生產干擾素的上市公司
第三節 疫苗市場
一、我國疫苗市場蘊藏巨大商機
二、我國疫苗生產企業現狀
三、流感疫苗市場情況
四、乙肝疫苗市場
第四節 其他細分市場情況
一、人血白蛋白
二、促紅細胞生成素
三、白介素
四、集落刺激因子
五、人生長激素
六、胰島素

第十六章 中國生物制葯領先企業運行情況
第一節 生物制葯領先企業排名情況
一、2004年生物制葯銷售收入排序前10家企業銷售收入利潤情況
二、國家統計局2004年生物制葯企業銷售收入前200名企業
三、國家統計局的生物制葯企業按利潤前200名企業
四、國家經貿委監測生物制葯企業銷售收入利潤前100家企業
第二節 中國生物制葯上市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第十七章 生物制葯進出口情況分析
第一節 生物制葯2004年主要產品進口情況
第二節 生物制葯2004年主要產品出口情況
一、出口總量情況 390
二、主要產品出口國家、數量、金額情況

第六部分 醫葯終端市場分析
第十八章 消費者分析
第一節 消費者基本狀況
一、全國各地區城鄉人口構成
二、全國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節 葯品消費結構分析
一、城鄉消費結構
二、中國農村葯品市場
三、國產葯與進口葯、合資葯品的市場佔有率
第三節 消費者消費心理分析
一、消費者購葯心理分析
二、消費者對中西葯的選擇
三、病患就醫習慣
第四節 消費者常備葯品
一、家庭常備三大葯品
二、常備葯品的購買渠道
第五節 疾病發病模式變化
一、21世紀全球發病模式的變化
二、中國人口疾病發病模式

第十九章 醫葯市場銷售渠道狀況
第一節 醫葯銷售渠道現狀
一、醫葯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模式
二、葯品零售業的現狀
三、實現醫葯零售業規模化發展的主要運作者
四、醫葯批發市場分析
五、中國葯品零售應對挑戰
第二節 我國醫療服務現狀
一、產業組織分析
二、醫療服務現狀
第三節 醫葯連鎖經營現狀
一、醫葯連鎖經營概況
二、美國連鎖零售葯店經營模式
三、醫葯連鎖配送社會化
四、醫葯連鎖經營分析

第二十章 醫院用葯主要葯品細分市場
第一節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醫院用葯
一、抗生素各主要種類總體情況概述
二、大環內酯類葯品市場規模穩步增長
三、阿奇黴素、羅紅黴素和克拉黴素表現突出
四、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發展前景
第二節 青黴素類葯物全國醫院銷售分析
第三節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醫院用葯分析
一、醫葯用葯——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二、國內廠家——市場份額重新分配
三、市場份額——國葯上升洋葯下降
第四節 萬古黴素醫院用葯情況分析
一、萬古黴素總用葯金額狀況
二、萬古黴素分城市用葯情況
三、萬古黴素生產廠商銷售現狀
四、國產與進口比重
第五節 β-內醯胺酶抑制劑醫院市場分析
第六節 頭孢類葯物用葯情況分析
第七節 喹諾酮類葯重點品種分析
一、左氧氟沙星
二、環丙沙星
三、氧氟沙星
四、氟羅沙星
五、諾氟沙星
六、加替沙星
第七節 全身用激素類葯物醫院用葯情況分析
第八節 秘治療葯物醫院用葯情況
第九節 消化系統用葯醫院市場
第十節 呼吸系統用葯市場
一、2002年我國醫院市場呼吸系統用葯走勢
二、醫院市場呼吸系統用葯類別分析
三、主要品種市場情況
四、呼吸系統用葯零售市場情況分析
五、哮喘病用葯市場分析
第十一節 2003年中國皮膚科外用葯市場分析
一、2003年總體情況
二、市場特點
三、具體品牌分析
四、2002年市場情況分析
第十二節 眼科用葯市場分析
第十三節 我國主要城市植物生物鹼類抗腫瘤葯市場

閱讀全文

與國內外醫葯行業並購比較及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3k黃金是什麼意思 瀏覽:603
2011年煙葉收購價格 瀏覽:655
融資協議書文本 瀏覽:927
茅台投資現金流 瀏覽:994
今日基金200006凈值 瀏覽:374
理財長江養老 瀏覽:881
全國多少人投資理財的 瀏覽:505
黃金價格怎麼算 瀏覽:193
各大集團旗下的貸款APP 瀏覽:813
貸款切換 瀏覽:139
恆拓開源股票 瀏覽:302
韓元20億等於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405
華夏股票領先 瀏覽:48
建行房貸轉公積金貸款計算器 瀏覽:307
以下屬於外匯的特徵 瀏覽:704
期貨長線百分之十的倉位輕倉 瀏覽:606
投管投資官網 瀏覽:909
工行股票市值 瀏覽:649
期貨高開幾十個點 瀏覽:115
無抵押個人網上貸款 瀏覽: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