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美國貿易逆差利弊分析

美國貿易逆差利弊分析

發布時間:2021-08-28 18:39:16

A. 美國為什麼對中美貿易逆差如此在意逆差帶給美國經濟的只有壞處嗎

對他沒壞處,但中美合作有助於中快速增長。這是美最不願意看到的

B. 如何看待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

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與貿易關系取得長足的進展。據中國商務部網站提供的數據,1979年中美貿易額為24.5億美元,2005年中美貿易總額達2116.3億美元。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1629億美元,從美國進口487.3億美元,順差為1147.7億美元。根據美方統計,2005年美對華貿易逆差激增24.5%,達2016億美元。在中美貿易中,1979-1982年美國為順差,1983年開始出現逆差,1996年貿易逆差達395億美元。中國方面的統計則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裡,中方一直為逆差,自1993年轉為順差,1996年順差為105億美元。顯然,中美兩國關於雙邊貿易平衡狀況的統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一、中美貿易逆差的實際規模究竟有多大?
美方統計方法高估中美貿易逆差的原因在於:一方面,美國把中國香港轉口貿易額籠統地計算在中美貿易之中,但它實際上有很大比例應歸於中國之外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香港的貿易轉口;另一方面,它在計算美國對中國的進出口時,出口金額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口金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從而將裝卸、運輸和保險等費用的雙倍數額計入中美貿易逆差。中美雙方在最近5年的官方統計數字如表1所示,它表明雙方計算的貿易逆差的偏差雖有逐年減少之勢,但仍然很大,美國現有的統計方法嚴重高估了中美貿易逆差的實際數額。
即使考慮到統計方法的差異而對中美貿易逆差進行修正(介於二者之間,但更接近於中國官方數字),經過調整的貿易逆差數額仍然遠遠高於其真實值,其主要原因在於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貿易模式。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由於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而存在明顯的比較優勢,許多國家或地區的製造業逐漸向中國轉移,它一方面將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發展。目前,中國的加工貿易占總貿易額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資企業進行的。加工貿易模式屬於兩頭在外的生產與貿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賴進口、最終產品主要用於出口;並且,由於勞動成本低、對外資企業的稅收等優惠措施大,大部分附加值進入了外商的口袋,中國政府和中國員工的所得非常有限。
從美國貿易逆差的地區結構看,歐盟和中東等地區所佔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而作為整體的東南亞地區對美逆差則呈下降趨勢;美國對於中國的貿易逆差,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將製造業轉移到中國而把它們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勞動工資較低、對外資存在稅收優惠,這種產業轉移和貿易順差的轉移的大部分利益由外商及其母國獲得,但在國際收支中則表現為中國順差的上升。
從中美經濟發展水平和中美產業結構的角度看,中美之間存在很強的經濟互補性: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美國在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按照國際貿易的正常模式,中美雙方各自集中於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生產,並通過貿易互通有無,可以極大地促進兩國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美國政府通過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向中國的出口,造成了中美合理國際分工的人為扭曲;同時,由於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的加工貿易模式,使得中國尚不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快速上升,事實上超過80%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是由兩頭在外的外資企業進行的。
因此,中美巨額貿易逆差的形成,主要由於三方面的原因:美國政府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限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中美貿易不平衡,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加工貿易模式實質上擴大了中美貿易逆差的數額,而美方的統計方法則進一步嚴重高估了中美貿易逆差的規模。
二、美國得自中美貿易的巨大利益
由於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等經濟規律的作用,美國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和製造業在GDP和就業方面的比重日趨下降,美國經濟正進入信息化和服務化的後工業時代。在以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中,美國通過進口廉價的日常消費用品、出口附加值較高的高新技術產品,享受到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帶來的巨大利益。同時,美國經濟和美元的霸權地位,不僅使美國能夠充分享受這種利益,而且可以獲取巨額的「鑄幣稅」收益。
根據國際貿易利得理論,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美國不僅享受到了國際分工的好處,還獲得了參加國際貿易後的利得分配。首先分析中美貿易中美國所獲得的交換利得。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勞動成本低,但資金短缺,科技相對落後。美國是經濟發達國家,資本充足,科技發達,但勞動成本高。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紡織品、服裝、鞋、玩具、家用電器和旅行箱包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主要向中國出口飛機、動力設備、機械設備、電子器件、通信設備和化工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以及糧食、棉花等農產品。貿易產品結構的互補性和互利性,有力地推動了兩國貿易的發展。
中國向美國市場提供的價廉物美的商品,不僅可以滿足美國廣大消費者的需要,而且可以為美國經濟帶來兩大利益:其一,美國可以將大量的資源轉向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並維持其國際領先地位;其二,這些價廉物美的中國出口商品有助於維持美國的物價穩定,使得美國政府可以在運用低稅率、高財政赤字、低利率等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維持巨額軍費開支的同時,不必擔心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沖擊。
僅就貿易本身而言,盡管中美貿易的快速增長能夠促進雙方的經濟發展,但從中獲得最多利益的則是美國企業。中國進出口超過50%屬於以外資為主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在中美貿易中的比例更是接近70%。由於稅收減免和土地優惠,中國政府從外資企業那裡得到的利益低於國內企業,而中國員工則由於較低的工資、較長的工作時間,以及相對滯後於國內企業的社會福利措施,其得到的利益要低於人們通常的預期。相反,外商則通過全球范圍的轉移定價、利潤分享和股利分配,享受到了遠超過會計賬面上的利益。當然,以上對美國得自中美貿易的利益的分析,還沒有包括中國產品出口對美國倉儲、運輸、批發、零售、保險和金融等第三產業的就業和產出的貢獻。
根據國際貿易基本原理,美國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元的流出,即美國人要為過多地消費進口商品付錢,他們用什麼支付呢?其竅門就在於國際收支的資本和金融賬戶。美國人為商品進口付錢的途徑有三個:一是開動印鈔機印刷美元鈔票,其成本遠遠小於美元代表的價值,差額就是鑄幣稅,美元的霸權地位和此種付賬方式意味著美國在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征稅;二是發行國債供其他國家或地區購買,其實質是以低利率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借錢;三是出口商品進行交換。至於貿易逆差部分,實質上就是前兩種途徑的某一種:或者通過輸出美元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征稅,或者通過讓其他國家或地區購買美國債券,以低利率向國外借錢。
美國出現巨額外貿逆差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經濟和制度因素的作用決定的。美國產業結構調整主要表現在: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引發的世界產業發展史中第三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美國跨國公司利用其擁有的多種壟斷優勢,在發展中國家大量投資,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業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業和工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國內集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美國的這種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其進口步伐。同時,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進一步利用其科技優勢、生產優勢等塑造出對美國最有利的國際分工格局。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以及國外的產業內貿易成為美國貿易赤字劇增的主要原因。美國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並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外貿逆差」。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有利於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因為,美國利用對中國的貿易,可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海外,國內的需要依靠進口滿足,有利於美國集中資金和勞動力,轉向以知識為基礎的新技術工業和服務行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
從近年來中美貿易的主要商品結構來看,雙方貿易不平衡基本上屬於中國與美國之間合理的國際分工,並由中國發揮兩個比較優勢-產業之間的比較優勢與產業內部的比較優勢所導致的結果。2002年中國對美出口排在前5項的商品分別是雜項製品(18.44%)、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11.7%)、電信及聲音的錄制及重放裝置設備(10.74%)、鞋靴(8.7%)、電力機械器具(8.09%)。單從以上數據來看,中國近年來對美出口以紡織服裝為主的經貿格局已經開始發生變化,計算機通信類產品的出口份額在上升。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貿易方式,具體說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9.65%,因此中國對美出口實質上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1997-2001年美國對華出口的20種主要產品中,出口額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飛機、通信設備、顯像管、含油種,以及自動數據處理機器。美對華產品出口明顯屬於高新技術設計與營銷為主的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以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但是由於美國一直對華實行嚴厲的高技術出口管制,使美對華比較優勢難以發揮,雙方產品的優勢互補也難以充分體現出來,這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C. 試分析國際貿易順差和逆差的利弊

那些什麼「順差」、「逆差」的為害,在經濟學上是完全沒有根據的。鼓吹這些概念的人,要麼就是人雲亦雲,要麼就是那些局部利益受害的商人。

大家無須思考太多復雜的概念,只要想想,一個人,怎麼可能長期入(進口)不敷支(出口)呢?萬一真的可以,又何樂而不為呢?

道理是這樣的:我作為一個司機,總是在花錢買油站的汽油,而油站的員工卻從不乘坐我的汽車,我和油站之間確實存在著「順逆差」;然而,我是不可能長期只花錢而不掙錢的,對於我所有的乘客而言,我都是在掙錢,也存在著等額的「順逆差」,一順一逆,長期而言是剛好抵消的。然而,在這社會分工中,交易各方的幸福都得到了提高。這個道理用在國際大家庭中,是完全相同的,如果非要美國向我們購買與我們出口美國的貨物等額的貨物,就好象司機買完汽油後一定要油站的人乘坐他的汽車以便消除「順逆差」一樣可笑。

D. 貿易順差與貿易逆差的優勢與劣勢

大部分人認為貿易順差好,其實是錯誤的.貿易順差或貿易逆差哪個好,一要看結構,二要看原因.比如中國與美國貿易順差,但其結果主要是低端產品,而且有一部分還包括跨國公司包裹美國公司的產品,而由於中國內需不組是貿易順差的一大原因,這對中國並不是件好事.另外由於貿易順差而引起外匯儲備過大對國民經濟也有負面影響.貿易逆差也要看情況.

E. 貿易逆差的利弊

轉變傳統的追求貿易順差的觀念,努力追求外貿平衡。傳統貿易觀念認為出口為了創匯,順差是好事,逆差是壞事。這一觀念長期主導著我國的貿易政策和實踐。其實,一國的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的貿易順差所帶來的並非都是好處。首先,貿易順差將帶來越來越多的貿易爭端;其次,貿易順差雖然增加了外匯儲備,但從資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第三,持續高額順差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進而又導致資本凈流入增加,資本凈流入增加又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第四,巨額的經常項目的順差,會轉化為貨幣大量投放的壓力,成為通貨膨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反,貿易逆差的結果也並非都是壞處。第一,適當逆差有利於緩解短期貿易糾紛,有助於貿易長期穩定增長;第二,逆差實際上等於投資購買生產性的設備,只要投資項目選擇得當,既可補充國內一些短缺的原材料,還能很快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就業以及增加經濟總量;第三,逆差能減少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緩資本凈流入的速度;第四,短期的貿易逆差有助於緩解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經濟增長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順差較小的年份。因此,在對外貿易問題上,應當徹底轉變觀念,放棄以出口創匯、追求順差為目標的傳統觀念和做法,確立以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政策。

F. 美國長期逆差的利弊

壞處
轉變傳統的追求 貿易順差的觀念,努力追求外貿平衡。傳統 貿易觀念認為出口為了創匯, 順差是好事,逆差是壞事。這一觀念長期主導著我國的貿易政策和實踐。其實,一國的 對外貿易應追求長期的進出口基本平衡,而不是長期的貿易順差。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的貿易順差所帶來的並非都是好處。首先,貿易順差雖然增加了 外匯儲備,但從資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是資源未被充分利用;其次,持續高額順差導致 人民幣升值預期,進而又導致 資本凈流入增加,資本凈流入增加又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再次,巨額的 經常項目的順差,會轉化為 貨幣大量投放的壓力,成為 通貨膨脹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好處
相反, 貿易逆差的結果也並非都是壞處。第一,適當逆差有利於緩解短期 貿易糾紛,有助於貿易長期穩定增長;第二,逆差實際上等於投資購買生產性的設備,只要投資項目選擇得當,既可補充國內一些短缺的原材料,還能很快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就業以及增加 經濟總量;第三,逆差能減少 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緩 資本凈流入的速度;第四,短期的貿易逆差有助於緩解我國 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我國 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G. 貿易順差的利弊

貿易順差的利: 1 客觀上表明了出口國成功打開了國際貿易市場並佔取了相當的國際貿易份額。2 客觀上使得國內失業人數減少。3 很明顯,出口越多賺回的外匯(硬通貨)就越多。這樣就增強了該國的國際市場購買力。
貿易順差的前提:1 守合同 2 講信用 3 價格優勢(說白了就是較便宜)。

國際貿易的弊:實質上與上面所述相關聯。1 當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獲取的份額越大,別國的份額就減少。因為任何商品在單位時間內的消耗量是有限的。這樣客觀上會引起別國的不滿和反對;2 別國的失業人口增加。因為我國出口產品便宜就會使得國外同行業減產或倒閉;3 國外由於無法與我們競爭自然外匯收入就會減少。這樣一來別國的國際購買力勢必減弱。
在「弊」的方面,如果嚴重會招致國際社會的各種經濟制裁。近幾年的各種商品的對華反傾銷就是例證。
最後給你舉個例子來辯證地看待貿易順差的微妙性:
近幾年我國的鋼材大量出口。這是源於我國的產量大、價格相對便宜。但結果沖擊了發達國家的鋼材生產和鋼鐵市場。因為這不僅阻止了它們的出口、搶佔了他們在國外的市場,還削弱了其本國鋼鐵市場(有鋼鐵企業的所在國企業也願意進口比本國鋼鐵便宜的中國鋼材)。結果造成所在國鋼鐵企業萎縮;工人失業。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特別是歐美市場。他們的總統們位置能否保住就得看失業人口的多與少。此時,它們就會對中國發出警告:如果不減少出口量或者抬高價格,我們就會反傾銷。反傾銷的結果是令人恐怖的。當一種商品正式被反傾銷時,就意味著國內的該商品賣不出去。同時也意味著產業投入部分或全部失敗。工人也會失業(在WTO框架內有一種不成文的認識:各國都要平均承擔失業人口。一邊倒是不公平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做法時:1 利用人民幣升值、增加出口稅等方法提高出口商品的價格;2 利用許可證形式減少出口量來平息對方的怒火。只要反傾銷還沒有開始就有救。此時雖然出口量減少、外匯收入減少但至少還有一部分產品能出去。一旦反傾銷開始那就一點也出不去了。
所以,順差雖然是好事但得有個度!把別人的飯碗都搶了最終就會砸自己的飯碗。很多朋友不明白這個道理經常會提出下面兩個問題:
1 為什麼我們的商品出口這么便宜?
回答:當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時許多份額已經被佔領。用便宜的產品搶走國際市場份額也是商場上常用的戰術
2 我們不出口不行嗎?就給國內用不行嗎?
回答:國內早已飽和。如果所有出口企業都不出口全部用於國內,那仍然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企業倒閉。那失業人口可就是嘩嘩的。1

H. 美國為什麼卻是全球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這符合比較利益理論嗎

美元要成為唯一的世界貨幣,必然要承擔美國成為絕對貿易逆差國的義務。本來一個國家的貨幣是從央行流出在自己的國內流通。

現在既然是世界貨幣,那麼美聯儲印發的美元必須要全球流通,如果不大量流出美國,其他國家的人怎麼能有美元。因此美國的逆差是必然的,本質上和貿易沒有多少關系。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解體,美元和黃金脫鉤後美國整體上從來就是逆差。

如果一個國家經常出現貿易赤字現象,為了要支付進口的債務,必須要在市場上賣出本幣以購買他國的貨幣來支付出口國的債務,這樣,國民收入便會流出國外,使國家經濟表現轉弱。

政府若要改善這種狀況,就必須要把國家的貨幣貶值,因為幣值下降,即變相把出口商品價格降低,可以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

(8)美國貿易逆差利弊分析擴展閱讀

成因分析

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主席費爾德斯坦(Feldstein,1993)強調財政赤字對美國貿易逆差的決定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孿生赤字假說」:在巨額財政赤字背景下,貨幣當局為了防止通貨膨脹,不會為財政赤字融資,因此財政赤字會導致利率升高、外資流入、美元升值,從而產生了貿易逆差。

這一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很有說服力,小布希上台以來,美國財政赤字又與貿易赤字一樣逐年擴大,2003財年達3750億美元,2004年又猛增至4150億美元,而2005年預計將達到5210億美元的最高記錄。

但是,這難以完全解釋美國巨額逆差,因為1989—1992年財政赤字在大幅度擴大,但貿易赤字卻在縮小;1993-2000年財政赤字逐年縮小,1998年開始出現「扭虧為盈」,2000年更是出現2370億美元的高額盈餘,但貿易赤字卻在逐年擴大。

即便考慮「時滯」因素,亦不能完全解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巨額逆差。

I. 如何看待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貿易逆差國

美國既然要享受美元世界唯一國際貨幣的好處,就必然導致大量的貿易逆差,從來就是如此。

閱讀全文

與美國貿易逆差利弊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莫頓外匯金融案真相 瀏覽:590
西安過橋貸款 瀏覽:161
33k黃金是什麼意思 瀏覽:603
2011年煙葉收購價格 瀏覽:655
融資協議書文本 瀏覽:927
茅台投資現金流 瀏覽:994
今日基金200006凈值 瀏覽:374
理財長江養老 瀏覽:881
全國多少人投資理財的 瀏覽:505
黃金價格怎麼算 瀏覽:193
各大集團旗下的貸款APP 瀏覽:813
貸款切換 瀏覽:139
恆拓開源股票 瀏覽:302
韓元20億等於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405
華夏股票領先 瀏覽:48
建行房貸轉公積金貸款計算器 瀏覽:307
以下屬於外匯的特徵 瀏覽:704
期貨長線百分之十的倉位輕倉 瀏覽:606
投管投資官網 瀏覽:909
工行股票市值 瀏覽:649